小学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凤仙花的根、茎、叶的外形特点。
2、了解植物根、茎、叶形态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
1、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
2、能够运用数据、语言描述等方法,记录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
1、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能相互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够体会到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放大镜、油、锥形瓶、橡皮泥、红色色素水
学生准备: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聚集问题(6分钟)
出示长大的凤仙花图片
1、提问:凤仙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学生参照记录手册汇报观察、记录情况。
2、教师强调凤仙花根、茎、叶结构,特别是凤仙花的枝条和主干都叫做茎。
引导学生回忆,凤仙花的生长,明确根、茎、叶的结构。
二、探索(30分钟)
(1)、活动一: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结构(10min)
1、提问:我们从哪些方面观察的?
如何观察?
预设:观察形状、颜色、高度、气味、
粗细等。
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
手摸、使用工具如放大镜、
尺子等。
2、总结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完善本节课记录手册第一部分。
3、小组分享,总结根、茎、叶的特点。
(2)、活动二:比较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的根、茎、叶(5min)
1、提问:其他植物的叶和凤仙花的叶一样吗?举例说明。
预设:学生回忆低年级所学进行总结,植物叶在形状、颜色、大小、叶边缘等方面均不同。
2、提问:其他植物的茎呢?举例说明。
预设:大树的茎、葡萄的'茎、草莓的茎等。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茎的图片。
3、提问:其他植物的根呢?举例说明。
预设:大树的根、大葱的根等。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根的图片。
总结: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根在形态上有直根和须根,茎有木质茎和草质茎,叶的形状多种多样。
(3)、活动三:根和茎的作用(15min)
1、植物的根、茎、叶多种多样,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学生猜想运输水分、养分、储存营养等。
2、对于根,真的能够帮助获取水分吗?
能否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预设:学生猜想植物的根能够获取水分,并根据猜想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注意:分析实验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谨性,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渗入。
强调实验规则:
①将植物的根浸入水中,然后倒入少许油将水面密封;
②记录此时的水面位置;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水位的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记录单第二部分。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
(此实验需要时间较长,教师可以提前进行实验,做好标记,展示给学生结果再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自己的实验结果)
3、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如何运输的呢?能否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预设:学生猜想植物的茎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其他各个部分,并根据猜想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注意:注意分析实验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谨性,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渗入。
强调实验规则:
①将植物的根去掉,将茎浸入有颜色的水中,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茎和叶的颜色变化;
③对植物的茎进行简单解剖,观察茎内部的颜色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记录单第二部分。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茎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其他部位。
4、总结:通过实验证明了根从土壤中吸收水;茎把水运输到叶。对于刚才大家提到的其他功能能找到证据吗?
预设:植物的根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泥石流等的发生;植物的茎可以延伸长出新的一株,起到繁殖的作用等。
5、教师展示根和茎的其他作用图示,并总结:根和茎可以帮助植物获取水分,还有固定功能、营养功能,茎还有繁殖功能和营养功能等。希望课后继续观察探索,植物器官的其他作用。
通过讨论,明确科学的观察方法及注意事项,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对比观察、比较植物的根、茎、叶,从而体会植物根、茎、叶的多样性。发散学生思维,思考植物各器官的功能,为接下来具体探究实验做铺垫。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一完整流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拓展学生思维,明确植物的根和茎还有其他作用,并培养学生建立证据与结论意识。
三、拓展(4分钟)
1、展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线图,观察并说一说说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说一说绿色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哪些作用?
利用本节课所学进一步延伸,体会到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建立人与应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小学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测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方法;
(2)说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三者的热量价;
(3)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测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养成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2)通过介绍各种营养素及其作用,养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计测定不同食物的能量实验,进一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各种营养素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食物中的营养及其作用;
(2)演示实验测定不同食物燃烧并计算释放出的热量。
教学难点:
各种食物所产生的热量是不同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教具准备
课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1、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2、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实例,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的资料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所学知识能积极应用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1、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
2、老虎捕捉山羊时有了________才能飞速奔跑。
3、人体需要____才能生活。
生:阳光;能量;能量。
师:那么,对于动物而言,这些能量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食物。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食物与摄食》
(二)新课教学
1、食物与能量
师: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对于动物而言,能量都是从食物中获得的。那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是否相同?我们如何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呢?首先我给大家两点提示:1.测定食物能量的多少,可以通过测定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2.选用的食物必须是易燃的,例如:花生种子。大家想想应该如何测定食物中的能量呢?
生:食物燃烧来加热水,通过测量水温的变化量即可得水吸收的热量Q=cm(t1-t0)估算食物燃烧时放出的热量,间接感知食物所含的能量。
师:嗯,非常对。这就是设计这个实验的原理。那下面我们来看下整个实验过程。
(Flash演示实验)。以下是实验结果,大家可以从实验中知道哪种食物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生:花生仁。
师:对,那大家知道花生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啊?
生:脂肪。
师:恩。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食物在体外燃烧释放能量的现象,那大家知不知道食物在体内又是如何释放能量的呢?它与体外燃烧有什么不同点呢?请大家看下课本P118,然后回答我的问题。
生:它们在体内是通过氧化释放能量的,这个过程与物质燃烧在体外燃烧有些相似,但体内的氧化过程更缓慢、更复杂。
师:对,这里我就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概念“热量价”,所谓热量价就是指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完全氧化时产生的能量。我们再来看课本P119有这样一句话:1克糖类无论是在体外完全燃烧还是在体内完全氧化,都能释放出16.8千焦的热量。也就是说每克物质在体外完全燃烧和在体内完全氧化释放的热量是相等的。由此,我们又可将热量价的定义换一种说法,是什么呢?
生:每克营养物质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
师:对。以下是蛋白质、糖类以及脂肪的热量价。你发现了什么?
生:同等质量的蛋白质与糖类氧化所释放的热量相同,而同等质量的脂肪释放的热量要比蛋白质和糖类高得多。
师:对,大家对这三个数据要记一下。那么,我们都知道每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同,因此,你们说它们的热量价相不相同啊?
生:不相同。
师:嗯。对于人体,每天需要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来满足身体对能量的需要。由于人的年龄和日常活动的激烈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人体每天所需要的能量也有所不同。少年儿童生长迅速,需要较多的能量补充,而对于成年人而言,其在参与不同激烈程度的活动时消耗的能量也是不同的。如写字,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消耗的能量约为1.68千焦。打乒乓球时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消耗的能量约为18.40千焦。
生:嗯。
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师:那食物除了提供给我们能量外,还能提供给我们什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哪些呢?以下就是我们的食物中含有的主要七大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和食物纤维(粗纤维)。其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剩余的4种则不能提供能量,但也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下面我们一种一种来介绍,首先是糖类,大家看课本P120的介绍,你能说出糖类的作用、种类以及来源吗?
生:糖类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包括葡萄糖、蔗糖、淀粉、麦芽糖等。在大米、小麦、马铃薯等食物中含量较多。
师:嗯,对,下面我们来看脂肪,大家结合课本说说脂肪的作用。
生:是生物体内贮藏能量的物质。储存在人体中的脂肪一般是备用的能源物质,当人体内糖类氧化分解不足以提供必需的能量时,才会将其分解提供能量。
师:嗯,对,而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物油、豆类、奶油等。那下面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秋天长得肥肥的熊经过冬眠后,会消瘦很多。你知道为什么?
生:冬眠时,由于熊没有从外界摄取糖类等食物,但需要维持体温恒定,同时还要维持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动,所以只能分解体内脂肪提供能量,所以消瘦很多。
师:对,非常好。接下去我们来看看蛋白质。课本中又是怎么介绍的呢?
生:是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占人体细胞干重的50%以上。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也能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师:嗯,我们平常吃的瘦肉、鱼、蛋、奶、豆类中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那么看一下下面这个问题:儿童、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需要多吃奶、蛋、鱼、肉?
生: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组成物质
师:嗯,看来大家都掌握得比较不错了,那接下去我们来看一下水,它占体重的60%-70%。大家想想水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体内的养分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运输。
师:嗯,说完了说,我们接下去要介绍的就是无机盐。无机盐包括_、_、_、_、_等,它们不能提供能量,却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生:无机盐包括钙、铁、碘、钠、磷等。
师:那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日常知识的积累来完成以下连线题。
生: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贫血(缺铁);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缺钙);生长发育不良,味觉障碍(缺锌)。
师:看来大家平时课外知识也学得非常好。下面要讲的是食物纤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粗纤维。课本中也有介绍,我请个同学来说说粗纤维的作用是什么?
生:粗纤维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来自植物性食物。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如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及时排便等。此外,粗纤维还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减少肠道对脂肪的吸收,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师:所以大家在日常饮食中除了吃肉补充蛋白质外,还应该多吃点蔬菜,帮助消化。最后我们要说的是纤维素。维生素种类多,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都不能合成,不能提供能量,但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下面表格中介绍了几种重要的纤维素,包括主要作用、缺乏时的症状以及含该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大家可以通过后面的简记歌谣来对这四种纤维素缺乏时对应的症状进行记忆。
生:嗯。夜盲A,脚气B,坏血C,佝偻D。
师:下面我们来看三张图片,请大家说说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生:甲图反应出这位同学挑食,时间长了会使人体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导致营养不良。
乙图反应出这位同学不吃早餐就去上学,上午学习任务很重,往往两节课后就处于半饥饿状态,出现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影响学习效果。如果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影响健康。
丙图反应出这位同学偏食,而偏食会造成某些营养过剩和某些营养缺乏而导致营养不良。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因为许多饮料中含有防腐剂、香精或人造色素等,常饮不利于身体健康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合理膳食呢?
生: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一定要吃早餐等。早餐饱、中餐好、晚餐少。
(三)课堂小结
师:下面我请学生来回答下在这节课中你所学的知识有哪些?
生:第一,我们学习了食物与能量。每克不同种类的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能量是不同的。蛋白质为16.8千焦,糖类为16.8千焦,脂肪为37.7千焦。第二,我们学习了食物中的七种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师:嗯,非常好。大家除了要知道以上两方面知识外,还要知道如何测定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的饮食生活有一定的帮助。课后,能将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生:好。
小学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金鱼的特征:需要食物、会呼吸、能运动。
2、能说出金鱼是怎样吃食、呼吸和运动的。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金鱼的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金鱼的观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讲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并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时,一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看视频,鱼缸、金鱼。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节课给你们带来了哪位动物朋友?看鱼缸中的金鱼。你们喜欢他们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金鱼吧。
二、探究与发现。
1、作出假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你觉得金鱼有这方面的特点吗?”思考
2、制订计划。你需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3、搜集证据。学生观察金鱼,找出证据。
喂鱼,不要多喂。看视频。金鱼会呼吸。观察时要保持安静,不要打扰金鱼。
4、处理信息。把观察到的金鱼特点及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画一画,只要像就给予肯定。
5、表达交流。你是怎么做的?你观察到什么,你认为金鱼需要食物吗?能运动吗?会呼吸吗?
6、得出结论:金鱼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三、应用与拓展
课下亲自养金鱼,有鱼的就要多观察,鱼除了吃饭,呼吸,动物外还会做什么?
小学科学教案4
[学习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会提问题。
2、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老师)发明家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读一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出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
2、教师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
3、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
4、学生玩玩具。
5、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
(1)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一边玩玩具,一边提问题。(要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
(2)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进行记录。
(3)在全班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三、总结
同学们每人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使我们懂得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想的事做得事里就会有科学。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小学科学教案5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曾安排的观察动物的任务,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个观察情况吧
2、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3、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4、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5、教师提示:我们已经研究了鸟、昆虫、一些哺乳动物,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其他类型的动物,你还了解哪一类动物呢?
6、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学生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纷纷发言
课前提前安排学生观察动物,对学生学习这节课作了重要铺垫。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
适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二:认识动物的特征
1、布置探究任务:观察昆虫、鸟、哺乳动物之外的'其它动物
2、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动物进行观察,观察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观察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3、布置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鱼一个小组,两栖动物一个小组,爬行动物一个小组,共三个小组)
4、根据观察讨论的结果,分组填写观察记录(各个小组填写各自的记录表,动物类别不同表不同)
5、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填写的记录
6、教师提问:你能按照特征给他们分类吗?
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交流
活动三: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这类动物的特征相似?你还了解这类动物的哪些知识?
2、组织学生交流
3、你还了解哪些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它们为什么属于这类动物呢?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小组填写观察记录(适当引导)
学生汇报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分类
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让学生重视观察的注意事项,也让学生学好科学养成良好得习惯。
在让学生记录汇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小学科学教案6
认识鞋的正反
活动目的:
1、分清鞋的正反,学习区分鞋的正反的方法。
2、提高观察能力、辨别力。
3、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纸制鞋样每人一双,贴绒板,大的一样的鞋子两双,大鞋样一双贴有笑和哭的表情。
2、“找朋友”的音乐磁带一盘,另“开汽车”和“哭”“笑”的音乐磁带。
3、创设鞋阿姨的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接鞋阿姨的电话:喂!是鞋阿姨啊,什么事啊?哦,好的。“刚才鞋阿姨打电话来,让我们去参观,高兴吗?”“呀鞋阿姨家的鞋可真多,
出示一双放反的鞋样。(哭声)
教师问:“鞋娃娃,你为什么哭呀?”
鞋娃娃:“我被小朋友穿反了,我可难受了。”
教师:“谁来帮助鞋娃娃?”教师请一个幼儿把鞋正过来。
鞋娃娃:“现在舒服多了,你们真是爱帮助人的好孩子。谢谢你们。”
二、引导幼儿进一步辨别鞋的正反。
出示两双鞋样(一正一反)。“仔细看看,这两双鞋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和旁边的好朋友说说,然后请个别幼儿讲述,及时表扬能认真观察的小朋友。
教师总结:穿对的.鞋子就像两个好朋友头碰头,中间有个小窝窝,就像两个好朋友张着嘴笑。如果头和头不在一起,那就是在生气,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说明鞋子穿反了。有了这个方法,我们就能分清楚鞋子的正反了。
三、通过做游戏,反复操作,分清鞋的正反,并学会穿对鞋。
1、“送鞋娃娃回家”
游戏方法:将小鞋样(幼儿每人一双)摆在教室四周。
教师:“看!鞋阿姨家还有很多鞋娃娃没有找到好朋友呢,请小朋友来帮助它们找到好朋友,再送它回家,好吗?”“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帮鞋娃娃找到朋友呢?”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小结,然后幼儿去帮鞋娃娃找朋友
幼儿每人拿一双鞋样贴到贴绒板上,然后集体评价,看看谁找错了,为什么,应该怎么放?”重点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自己的鞋子的?
3、“找朋友”
游戏方法:教师和幼儿将鞋子脱下放在椅子下面,一起听音乐做找朋友的游戏。音乐结束,幼儿快速找自己的鞋子穿好。
要求:鞋子要穿对,教师检查。
四、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鞋子的兴趣。
“鞋阿姨今天真高兴,因为小朋友帮了她很多忙。她家的鞋娃娃多么?其实啊以后做成了鞋子就更好看了,那么那些鞋子会用什么材料来做呢,小朋友先回家去看看自己家的鞋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下次我们再去鞋阿姨家做客、交流好吗?”
小学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后记】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小学科学教案8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小学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
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
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是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家们从这些表象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许多信息,其实,他们还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讲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里面装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准备如何做,得出方法:摇,钻等。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师:刚才的游戏我们进行得很成功。我们都当了一次小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揭开地球内部的结构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先捏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再捏一个直径约1.7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外核。
(3)然后捏一个直径约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五、拓展引伸。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还有许多迷团,许多信息科学家也是一种预测。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能多搜集一些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好吗?下课!
小学科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
(2)、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知道气体体积的测定的一般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三、教学准备
3个集气瓶,火柴,3个具支锥形瓶,导管若干,6套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冰水,无水硫酸铜粉末,表面皿。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
师提问:空气与人类密切相关,大家对空气了解多少?你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生回答
师:根据书本活动验证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和氧气
生:活动,展示实验现象
师分析:在活动一中发现石灰水并没有浑浊,什么原因呢?
比较新制的石灰水和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石灰水。
学生得出结论: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但含量很少。
活动二展示:木条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的燃烧情况。
师: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
生:空气中存在氧气。
师:如何验证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小组讨论,回答
师总结
师:空气中除了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有什么?
生:氮气
师:对,拉瓦锡通过实验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并且测出氧气体积占空气总体积达1/5。
师: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如何测出?
老师演示小实验
提问:
1、注射器向外拉会有什么现象?
2、水为什么会注入到集气瓶中?
3、注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跟抽出水的体积有何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
提示:如果抽出的是氧气,则注入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
师:用什么方法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都消耗完?
生:物质燃烧
师:用碳燃烧好还是磷燃烧好呢?提示: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磷燃烧会产生五氧化二磷固体。
生思考讨论
师:由此装置改装而来的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
师:介绍装置、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学生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师:误差分析及实验改进
总结: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空气在各成分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气体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自习p72
生总结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大家知道零食中充的是什么气体吗?请下课后自主思考。
五、板书设计
一、空气的成分
二、空气的利用
氮气(78%) 制化肥、炸药、制冷剂
氧气(21%) 供呼吸、助燃
空气 水蒸气(0.03%)
二氧化碳(0.93%)
稀有气体(0.04%) 激光技术应用、保护气体、霓虹灯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中需要学生理解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的原理,而这也是本堂课的难点和重点,实验前的启发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本堂课学生参与不是很多,需要学生多参与到课堂中,在误差分析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再做一遍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本实验的深刻理解。
小学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增强对植物和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
2、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教学重、难点
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教学准备
猫、鸽、龟、青蛙、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学生准备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教、学法 观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1、引入
(1) 回顾已往观察过的.动物。
(2) 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
2、分小组对`选定的一种动物进行班级交流,适时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1) 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2) 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3) 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
(4) 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怎样吃事物?它也排泄废物吗?
小学科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和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要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认识本课生字词。
2、理解王宁为什么要当劳动委员,理解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解题质疑
1、谈话出示课题。
2、质疑:
题目中的“我”指的是谁?
3、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⑴ 文中的'“我”指的是谁?
⑵ 王宁选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要选自己?
⑶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自然段后面标上序号。
⑷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⑸ 王宁的话刚说完,为什么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⑹ 你应该向王宁学习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清除障碍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本课生字及词语。
2、同桌小组见交流。
3、读后检查:
⑴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
⑵ 出示小黑板:
学校 教室 委员 亲切 班长 劳动 集体
(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⑶ 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指名说出序号。
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
(从“静悄悄”体会到了什么?)
2、突然,王宁站起来对说:“我选我”。
(从“突然”体会到了什么?)
3、王宁选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要选自己?
4、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从“一片掌声”体会到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突破教学重难点
1、教师适当点拨:
⑴ “静悄悄地都在想”说明同学们正在认真思考选谁合适。
⑵ “我选我”:
① 说明王宁勇敢。
② 体现王宁真心实意的为大家服务。
⑶ 同学们都“楞住了”说明王宁与别人不同,不是选别人而是选自己,出乎同学们的意料。
2、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说明同学们有当好劳动委员的决心,而且相信他一定能当好,所以鼓掌表示同意。
3、让学生重点读王宁说“我选我”理由的那些话,让学生说出从这些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想法。
4、指导朗读。
(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五、 巩固练习
1、看拼音读词语:
xué xiào jiào shì qīn qiè xiǎng shēng
学 校 教 室 亲 切 响 声
bān zhǎng wěi yuán jí tí yí yàng
班 长 委 员 集 体 一 样
2、照课文内容填空:
王宁和李小青是( ),王宁像李小青一样( ),( ),我要学习王宁热爱( ),( )集体,乐意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
3、假如你参加班干部竞选,你准备怎么做,讲些什么?试说一说。
4、自由组合,分角色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写王宁在班会上选自己当劳动委员的事。赞扬了王宁虚心好学、乐意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希望你们向王宁学习,热爱劳关心集体、乐意为集体做好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我选我》教学设计5,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科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玩陀螺”这一让学生及感兴趣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做陀螺、玩陀螺中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认识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课前尽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过充分的玩,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地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蓝各种颜色的玻璃纸,较暗的环境中涂好七种颜色的字片手电筒各种各样的陀螺.
学生准备:卡纸水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水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首先我想调查一下,谁玩过陀螺?陀螺好玩吗?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种抽的陀螺。有谁还玩过其它种类的陀螺?呵,没有,是自己做的呢?还是卖的呢?
3.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做个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简单,一张圆纸片,
二、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几个已经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讲解制作的方法,步骤,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时的安全问题。
四、实施探究:
1.给陀螺涂色①要求每个小组按教科书提出的颜色比例涂一个陀螺。
②然后再让学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两种,三种或更多种。
2.玩陀螺关键,让陀螺稳稳地转起来。
①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
②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什么颜色?
③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回报交流。
3.教师小节:如果你还想研究这个问题,还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资料,有没有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眼睛为什么变不出快速旋转的此文转自淘.教。案网()图案?这是一种视觉暂留现象,(师: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钟快速旋转,看起来就是环形的,那么这种视觉暂留现象,你能想起来有什么应用吗?
(生:我们平常看的动画片就是设计师把它画成一张一张的,然后快速地放出来的。)
师:动画片就是利用人的视觉现象,那么这种色光混合该怎么解释呢?我这儿有一个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转起来是什么颜色的,(灰白色,颜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回去试着做一个,具有彩虹颜色的陀螺,转起来到底是什么颜色?牛顿曾经给大家做过这个实验,他能给大家解释一个科学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师:大约在1666年,24岁的牛顿,用三棱镜把白色的阳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这就是彩虹。当他欣喜若狂地把这个发现报告给大家的时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对,牛顿为了验证把七种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这个实验,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学发现。
五、展示交流:
1、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相叠加的情况。
2、我的观察记录表(先让学生自己填,教师小结)
组合方式组合效果(可以绘图)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光紫光
绿光+蓝光淡蓝光
红光+蓝光+绿光白光
3、读一读,说一说,课本资料卡,不仅要对故事中的知识加深认识,更要对其所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深入体会。
六、拓展创新:
1.制作一个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通过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小学科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结构。
2、能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与见解,会为自己的见解寻找科学依据;能设计制作土照相机。
(二)过程与方法
1、制作简易照相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了解动物眼睛的构造学习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有关成像的现象,养成了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愿望。
2、在探究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认识照相机和眼睛都是利用凸透镜的科学原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难点
从而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最神奇的“照相机”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凸透镜片、纸盒、半透明纸、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景色,生活中哪种物品能做到这一点呢?
是照相机(板书),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都知道些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新课讲解:
(一)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谈话:相机是怎样把景物拍摄下来的呢?课前同学们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组内先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出示相机,观察相机构造。学生猜想相机的工作原理。
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照相机就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二)认识眼睛的构造
1、眼球的构造
(1)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照相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其实在我们的人体内也有类似照相机的器官,你知道是哪个器官吗?
(2)出示眼睛模型。谁愿意说一说眼球的构造?
(3)讨论:晶状体、视网膜、瞳孔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部件?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4)师生小结: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主要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组成。
2、了解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是什么让眼睛看见了周围的物体?
(1)用眼球模型演示视觉形成过程。(2)小结: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周围的各种物体,一是必须有光,二是眼球内可以成像的构造。当我们睁开眼睛,从周围物体发射或反射而来的光,穿过瞳孔和晶状体,聚集在眼睛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图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体。
拓展活动
课下感兴趣的同学查阅资料,来了解一下动物眼睛的构造,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
小学科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2.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所学知识,从太阳光的组成、彩虹的成因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作出假设。
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并尝试制造彩虹。
难点 指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推想彩虹的成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平面镜、喷水壶、泡泡液、透明的塑料尺、装满水的塑料瓶、光盘、记录单。
教师准备:三棱镜、水槽、纸屏、平行光源等、课件。
[PPT 2 出示]三棱镜、平面镜、水槽、纸屏、喷水壶、装满水的塑料瓶、透明的塑料尺、光盘、泡泡液、平行光源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思考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美丽的彩虹图片导入新课。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彩虹的哪些秘密?关于彩虹,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3.学生交流:彩虹有七种颜色,彩虹在雨后产生……
3.师生总结。板书课题:4.彩虹的秘密。
二、活动过程
[PPT 4 出示]活动一: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1.猜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PPT 5 出示]雨后彩虹图片及喷泉上形成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想彩虹的成因。
2.学生交流。
3.师生总结:与阳光有关、与水汽有关、雨过天晴、有雾气等等。
4.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PPT 6 出示]彩虹模拟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利用阳光、三棱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及利用阳光、水槽、平面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
5. [PPT 7 出示]实验提示:阳光不足时,可以用平行光源代替阳光进行上述两种实验。也可以利用光的色散与合成演示器进行彩虹模拟实验。
6.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PPT 8 出示]三棱镜把阳光分散为七种色光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8.[PPT 10 出示]水槽中的平面镜与水形成“三棱镜”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的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9.师生总结。
[PPT 11 出示]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并且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10.获得科学结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11.[PPT 12 出示]教科书介绍的太阳光组成、光的色散现象的资料。
10.师生总结归纳彩虹的成因,认识彩虹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PPT 13 出示]活动二:制造“彩虹”。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制造“彩虹”的方法。
2.[PPT 14 出示]制造“彩虹”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在阳光下用喷壶喷水制造“彩虹”。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
[PPT 15 出示]阳光下吹泡泡制造“彩虹”图片,及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阳光透过塑料尺、阳光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阳光照在光盘上……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制造“彩虹”的感想,交流发现。
三、拓展活动-----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
1.[PPT 16 出示]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
2.学生交流。
3.师生总结:在阳光下,小水滴受热蒸发,彩虹就消失了。
【小学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案08-27
小学科学教案:地震02-18
小学科学教案(优)05-15
小学科学教案15篇02-24
《电磁铁》小学科学教案10-31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02-13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12-20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03-22
科学教案【经典】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