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15篇(经典)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1
(一)、实践操作
1、组织谈话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谁还记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媒体演示
(出示课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只莽撞的小山羊把一个长方形撞倒了,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小山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呢?面积是否变了呢?
师:小山羊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问题: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以前的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一样大。
生:我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面积一样大,个别同学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到底谁说得对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师:怎样算呢?
生: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生:我是家长告诉的。
师:那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小组合作,4人一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二)交流汇报
师:你转化后的图形是什么?你是怎么转化的呢?谁能大胆的上来说一说。
生:是长方形,我是沿着高剪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剪,不沿着高剪开行不行?
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着高剪开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找出底,画高,剪开,平移,拼补,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遍。
师:我们通过转化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书本上的一样。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会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了。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样表示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公式是s=ah
师:通过刚才的学生,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下面一起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发展
1.口算下列各题。
生: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练习:
师: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下图,单位:厘米)
生: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不同意,因为……
师:为什么说面积不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也认为不是9×6=54(平方厘米),因为6厘米这条高不是9厘米这条底上。如果沿6厘米这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厘米这条高,长方形的宽却不是9厘米这条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师:谁再来说说。
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你能计算了吗?(课件出示)
生:2×9=18;3×6=18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一根毛线
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在本节课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
谈话: 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开心啦!其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这不,在图形娃娃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来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教学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新知的链结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
二、操作时间感知,自主建构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 从实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体画面)调皮的角娃娃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2)抽象角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3)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同时蕴含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大数学观。]
(4)你能指出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
(2)角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角?
[教学设想: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 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谈话: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想不想亲手做个角呢?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两根小棒、两根硬纸条、一段毛线、一张圆形的纸),请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者身边的物体创造一个角,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方法的多。(小组合作,教师巡视)(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将所做的角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3)感知角有大小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巧巧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老师也做了一个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你能使这个角变大些或者变小些吗?(同桌用自己做的角互相演示一下)怎样使角变大些?变小些?
(4)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因此,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设想: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真正掌握了,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5、比较角的大小
问:现在你能比较角的大小了吗?
(1) 直接比较,引导观察
这里有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2)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问:剩下的这两个角谁大呢?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3)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讨论。
(4)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角的大小吗?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 综合应用, 巩固深化
师:角娃娃真调皮,现在它有躲到小朋友的课本里去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1、想想做做3题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引导思考,根据你看到的图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想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2、 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 出示智多星,你知道这颗星星上有几个角吗?
四、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角朋友非常高兴,要送给大家一把金剪子,请你回家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好吗?
[设计意图]
1、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开始,用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产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也充满了活力。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首先,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合作下初步认识角。其次,注重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布贴人像》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布贴画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布贴人像的工艺技法知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布料人像的裁剪、粘贴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布贴画的工艺技法知识,并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布贴人像的制作。
作业要求:
有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粘贴一幅同学、老师或家长的像。
课业类别:
工艺设计制作课。
学生学习用具准备:
图画纸、彩色布(要颜色不同、质地不同的布料)及人像图片、胶水。
教师教具准备:
范画、步骤图、彩色布、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1.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踊跃回答问题。
2.检查学生带图画纸、布料、人像图片的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什么是布贴画?
:运用布料的不同颜色,不同质地进行组织、粘贴,以表现形象的方法。
三、上次作业
(出示6幅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业讲评)
优点:裁剪、粘贴技巧有提高,注意了巧用布料。
不足:画面的组织、疏密、遮挡处理不好。
四、讲授新课:
(出示范画。书16页上三幅学生作品教师课前制成大幅范画)
1.分析范画内容。(意图: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并引发美感,提高兴趣。)
设问(1)三幅范画表现了什么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人像。有男、有女,有短发、梳辫子的,还有戴头巾和戴眼镜的。还表现了不同的相貌特征,有的人脸形是椭圆的,扁圆的。眼睛有大有小,鼻子有窄有宽,嘴也有大有小。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设问(2)三幅范画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表现的?
:是用布贴的方法表现人像的。
2.出示课题:布贴人像(板书)。
3.向学生讲清本课及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本课将在前面布贴《一篮水果》、《瓶花》作业的基础上学习用布贴制作人像的方法。本课时进行设计,并根据画面需要确定所需的布料。本课学习用布贴为同学、家长或老师制作一幅肖像。
4.分析范画的表现形式特点:
设问(1)选择布料应注意什么?
:比如对颜色的选择,根据表现的人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色彩及图案来确定布料的颜色,并且可以进行夸张。在选择布料质地时,根据人体各部位的特点进行质地选择。比如头发、眼睛适合选用较厚而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去表现头发、眼睛的厚重感。皮肤则应选择薄料去表现皮肤的细嫩、光滑。甚至巧用布料质地与颜色。(出示范图:书上下面一幅作品。)这幅作品用了一块小白花的花布做衣服,给人感觉穿了一件蓝底印花的衣服,又用了一块花布做蝴蝶结,与红头发的颜色形成对比,花布与一种色的布又是一个对比,使要表现的各部位又清楚、又有变化地表现了出来。
5.分析作业步骤:
(1)构思:确定表现的对象(举起教师已准备好的人像图片)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通过认真观察人像图片,找出人物最明显的形象特征。
(2)画草图:用较大的作业纸8开或16开都可以。
按以下步骤草图:(示范)定头的位置,画头的基本形,画出脖子的位置,画领口及衣服上半部,刻画头发及五官的特点。她是一名活泼可爱、关心同学、帮助别人、尊敬老师、家长的.优秀少先队员。
(3)根据表现的人物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颜色和样式确定选择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
五、课堂练习:
构思、画草图、选择和确定布料。
六、课堂:
选择设计人物形象特点突出的作业讲评。布置下次课准备的学习用具:草图、选择好的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剪刀、胶水。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草图、布料、剪刀、胶水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布贴画怎样来选择布料?
:要根据表现对象的各部分结构特点来决定。如人的皮肤适合用薄一点的布料,毛发则需要厚而有毛茸茸感觉的布料。
三、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1.分析布贴人物画的结构层次。
用布粘贴人像时,一般是头发、五官粘在脸的上层,脖子在脸的下层,衣服领口压在脖子上层,红领巾在衣服上层,领子下层。
2.向学生讲清本课的任务。
3.分析作业步骤并示范
(1)按粘贴的顺序进行裁剪。
A.用已选定的适合表现人物肤色的薄布料,按草图的位置、大小、脸的基本形状剪下来,放在一边。
B.用已选定的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按照头发的样式剪下来。用适合表现衣服的布料,剪出上衣的上半部分形状。放在一边。
C.用已选定的花布剪出蝴蝶结,用较厚,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剪出眼睛,选出比肤色略深的布料剪出鼻子的形状。用红布剪出上下嘴唇、红领巾放在一边。
(2)将剪好的的布料,按粘贴的顺序放在草图上,检查裁剪是否合适,可以进行修改。
(3)按层次、顺序粘贴。
A.将“脸”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恰当位置上用手抚平贴好。
B.将“头发”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脸的上层位置。将“上衣”的背面涂上胶水,粘在头下部衣服的位置上,高领还可压住脸的一部分。
C.将“蝴蝶结”粘贴在头发一侧上层,使其压在头发上面。将“眼睛”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鼻子”,上、下嘴唇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红领巾”粘贴在领口位置上。
(4)一幅完整的人像制作完成了。
四、课堂练习:
剪贴脸、头发、上衣、剪贴五官、蝴蝶结、红领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
(1)选择人像特点突出、巧用布料、有层次的作业讲评。
(2)也可把全班作业排列在一起,搞一次小型观摩会形式的。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过实例观察,感悟数学的美,了解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了解旋转三要素,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掌握基本的旋转方法。
3.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旋转三要素,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难点]旋转的步骤与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学具:小棒、三角形学具、带方格的练习纸(每人三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一)创设情境
图1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几幅漂亮的图案,想看吗?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这些图案?比比谁的眼睛亮!(播放课件:依次出现5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新图案)
师:发现了吗,这个风车图案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预设1:这些图案都是用旋转的方法得到的。
预设2:有的是顺时针得到的。
(二)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按一定的方向旋转得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抽象的空间与图形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图案欣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图形运动的特点,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借助素材,认识旋转三要素 1.认识旋转方向。
师:刚才,有的同学不仅说出了是用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些图案的,还说出了是按顺时针旋转得到的。顺时针就是指旋转的方向,(板书:方向 顺时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顺时针是怎样旋转的吗?旋转的方向除了顺时针外,还有什么方向? 2.认识旋转角度。
师:刚才我们不仅知道了旋转是有方向的,还认识了旋转的两个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老师这有个钟表,仔细观察,如果分针从12走到9,分针是怎样转的?如果从12走到2呢?如果从12走到3呢?为什么同样是顺时针旋转,分针的位置不一样呢?看来旋转的角度。(板书:角度)
师:如果分针从3走到6,是怎样旋转的?追问:旋转了多少度呢?你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说吗?(分针顺时针旋转90度)如果分针从12转到9,又该怎么说呢?
3.认识旋转点。
(1)旋转小棒。
师:通过刚才分针的旋转,我们知道了旋转运动是有方向和角度的。那么接下来,你能用小棒也做这样的旋转运动吗? (第1页方格纸,将小棒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
(2)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知道旋转了90度?90度角在哪儿?谁来指一指? 师:你怎么知道这个角是90度?(看方格纸上的小正方形就知道)如果没有方格纸,怎样确定这是90度呢?
(3)展示错误,揭示旋转点。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这样画的,他画的有问题吗?问题在哪? 师:我们一定要注意所绕的中心点不同(板书:中心点),旋转结果也会不同。
4.总结旋转三要素。
师:同学们,看来以后做旋转运动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三个要点,中心点,方向,角度。我们在描述旋转运动时,就要说清楚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就像这题目要求一样,能记住吗?谁能把刚才的小棒的旋转完整的再说一遍?(盖住题目要求,让学生多试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熟悉的钟表指针的旋转的观察,在巩固旋转方向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领,顺势引出旋转角度。旋转点是图形旋转三要素之一,但学生自己不容易想出,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将小棒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学生势必出现错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错在哪,从而得出旋转点。
(二)自主尝试,掌握方法
1.提供素材,探究方法。
(1)自主尝试。
师:同学们,小棒的旋转我们会了,那给你一个图形也按要求来旋转,你会吗?请看屏幕,你能画出将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吗? 图2 师:先想一下,旋转之后的三角形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它大概会落在什么位置上? 师:有想法了吗?你能把旋转之后图形画出来吗?试试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借助手中的三角形纸片,转一转。画完的同学你也可以借助三角形的旋转来验证一下你旋转的对不对,开始。
(2)学生交流。
师:你是怎么旋转的?
预设:我是用这个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了90度,然后画出了这个图形。
师:刚才这位同学是借助三角形学具,通过旋转得到了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了90度的位置。同学们你们画的和他一样吗? 2.观察比较,感知方法 。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旋转之前的三角形与旋转之后的三角形图形和位置有什么变化? 预设1:三角的大小没有变化。(教师适时小结:也就是旋转之后三角形的每一条边的长短,每一个角的大小都没有变化)
预设2:三角形的位置旋转了90度。
师:你们怎么知道是旋转了90度呢?90度在哪儿?从哪能看出来?
预设:学生指两条直角边说:这两条边的夹角是90度。
师:除了看这两条直角边的夹角是90度,还可以看那条?
3.课件演示,总结方法。
(1)多媒体演示。
师:刚才我们是将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了90°,到了这个位置,三角形的这条边从这儿(闪烁)旋转到了这儿(闪烁)正好是90度(闪烁),这条(斜)边从这里(闪烁)旋转到了这里(闪烁)也正好是90度。
师:看来,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它的每条边也都会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旋转之前的三角形与旋转之后三角形每条相对应的的边都互相垂直。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刚才旋转的过程: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能想象出来吗?
师:老师刚才还发现了这几种画法,能说说错在哪吗?
预设:斜边的位置不对,不是绕O点旋转了90°。
预设: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对。
(2)提炼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了旋转之前的三角形与旋转之后三角形每条相对应的'边都互相垂直,形成90度的角。如果没有三角形学具,你还能画出旋转之后三角形的位置吗?先自己想一想怎样画?有想法之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一会准备全班交流。
师:看来,我们将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可以先以一条边为基准开始旋转,画出这条边旋转90度之后的图形,一般先转水平或垂直边,注意长短不要发生变化,再画另一条边旋转90度之后的图形,依此这样,然后将它们连起来。最后观察是否每条相对应的边都互相垂直。
【设计意图】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都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有效的策略,教师在学生没有画之前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旋转之后的图形大概会落在什么位置,初步感知旋转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旋转方法的掌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过直观的操作,将旋转的路径直观化,加深了学生对旋转本质的理解。教师又通过“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图形与位置的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归纳,师生共同总结旋转的画法。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巩固练习,深化方法。
师:同学都学会了吗?我们再用这个三角形做一次旋转好不好?将它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这次我们不用学具,自己根据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试着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先想一想它旋转之后应该落在什么位置,有想法之后再动手画。
师:(展示正确做法)刚才老师发现这个同学做得又对又快,请他上来交流交流方法。
师:(错误的展示)这个问题在哪儿?
生交流。
2.总结提升,内化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没有借助学具,画出了这个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的位置,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画图形旋转的时候还应注意什么问题?
交流总结一般步骤:①先确定绕哪个点旋转,点出来。②看旋转方向,标出来。③看旋转角度,写出来。④用边旋转,画出来。⑤再观察旋转之后与旋转之前的相对应的的边是否垂直,验出来。
3.拓展延伸,体会应用。
将三角形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度。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有效复习,利用学生错例的展示进一步巩固旋转的方法,将抽象的图形旋转方法内化为学生本身的认知。
四、梳理小结,当堂检测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旋转,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总结。
请将三角形绕O点逆时针旋转90°。
【设计意图】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去谈自己的收获,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练习八书P48到50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以“相差关系”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用分析法分析,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P48先出示(1),练习后说说分析过程
板书:鸭的只数-鸡的只数=鸭比鸡多的只数
2、改变上题,学生自己写关系式,再列式计算,反馈
3、P48练3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时说出数量关系式:
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的.人数
●变式练习
1、滨海小学三年级有学生42人,四年级有8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请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2、少年宫有合唱队员60人,舞蹈队员42人。合唱队员比舞蹈队员多多少人?
先口答。再将“合唱队员60人”改变,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综合练习
1、P48练5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解答。
2、P49练8指名说说。
(二)
●基本练习
1、P49练10(1)出示后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写出基本数量关系式:第二小组平均每人-第一小组平均每人=?
2、P49练10(2)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说说基本数量关系式
●综合练习
1、P50练11、12、13先练习,后反馈比较基本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
2、P50练14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3、P50练15,先补充,再计算。反馈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3.能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白老师课前了解到我们学校图书室藏书约有4万册,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比我们图书室大的图书馆,你想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读一读图中的信息?
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
师:看到这条信息,你有什么话想说,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十万册是多少?
生2:这个图书馆的书太多了。
生3:书这么多,查资料肯定很方便。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组在网上查到的其他图书馆的资料(课件出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指一名学生试读,生面露难色,眉头紧皱。
师:怎么了孩子,有困难吗?
生:数太大了,读不出来。
其他学生点头,表示深有同感。
师:看来大家在读数时遇到困难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像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认识)
二、贴近生活,建立数感
1.感知十万
师:十万是多少呢?结合你自己的经验,你认为十万是多少?
生:十个一万;一百个一千;一千个一百;……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十万是多少,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那你想不想亲自感受感受十万有多大啊?看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不同的材料:有每盒1000个的订书针;一小袋大约有1000粒,一大袋大约有10000粒的绿豆;报纸;大约有1000张纸的词典;还有正方体。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估计,推想,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十万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汇报交流,感受十万。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十万有多大?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带着材料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推想出十万的,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描述的清楚,哪个小组听的认真?
生1:1小盒订书针是1000个,10小盒是一条也就是10000个,(学生边说边数)10条就是10个1万个是10万个。
师:你们估计一下十万个订书针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数的过程,学生跟着数)(课件演示)
生2:1小袋绿豆是1000粒,10小袋是一大袋是10000粒,10大袋是10个1万是10万粒。
师:你们估计一下像这样十万粒绿豆堆在一起大约有多少?(学生估计)
生3:这一块区域的文字大约有1000个,这一面报纸大约有10块这么大的区域也就是大约有10个1000也就是1万字,这样的10面大约有10万个文字。
师:下面我们一起跟随这位同学来感受一下十万个文字有多少?
学生演示一面,两面,三面,四面,五面铺开大约有多长?
师:现在是多少字了?(五万)好,再放上五面,是多少字了?(10万个文字)
生4:一本词典大约有1000张纸,这样的10本词典大约有10000张纸,100本词典大约有10万张纸。
师:你们估计一下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
生:6、7米高。
师:我们借助教室的高度来感受一下,教室大约高3米,也就是说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两层楼)
生5: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这一个大正方体有10层也就是有1000个小正方体,这样的100个大正方体有10万个小正方体。估计可以放十张桌子。
师:现在你感觉十万这个数怎么样?
生:很大
2、自主探究新的计数单位
师:以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我们用到了计数器,那十万在计数器怎样表示呢?
生1:万位上拨10个珠。(说说你的想法)万位上一个珠表示1万,10个珠就是10万。
师:十万用10个珠子表示,那11万怎么表示呢?
生:十万位上拨一个珠,万位上拨一个珠(说说你的想法)这是十万位,拨一个珠表示一个十万,万位上拨一个珠表示一万,一共是11万。
师:你怎么想到在这一位上拨一个珠表示“十万”的?
生: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万是十万,所以这里拨一个珠表示十万。
师:我明白了,这位同学借助以前认识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推导出10个一万是十万,所以他在这一位上拨一个珠表示十万,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这样(揭开纸条)你看同样是一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板贴)。
师:在你手中的计数器上找到十万位,在什么位的哪一边?
生:万位的左边是十万位。
师:现在请你在计数器上拨一个珠,表示多少?
生:一个十万
师:再拨一个珠表示多少?
生:二十万
师:拨一个五十万,谁来说说什么位上拨几个珠?
生:十万位上拨5个珠表示五十万。
师:你们是这样拨的吗?像刚才那样继续往下边拨边数,看看还能找到哪些更大的计数单位?
学生分组操作计数器。
师:谁来说说你们又找到了哪些更大的计数单位?
生: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
师:你们都是找到了这些吗?谁还有不同的?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打乱顺序板贴计数单位。
师:你认为老师这样排列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谁来帮老师排列?
学生演示排列的顺序。
师:你为什么这样排列啊?
生:按照以前所学的个十百千万(师贴上)之间的进率,万再往前是十万,百万,千万------
师:我明白了,他运用了以前所学的满十进一的知识解决了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师:大家同意他的方法吗?
生:同意。
师:还有比十亿大的计数单位吗?
生:百亿,千亿------
师:所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感知一亿。
师:同学们已经在计数器上数到了一亿,一亿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一组信息来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师:钟表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多少时间。让我们跟随秒针跳动的速度来数数看。
生:1、2、3……(一口气数了60下)
师:感觉怎么样?
生:有点累,快坚持不下去了
师:大家只是坚持了一分钟,也就是60下。如果让你不吃、不喝、不动,像刚才那样数上一小时是多少下?(3600下)如果要数一亿下,你认为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说)
生1:3个小时
师:还差得多
生2:5天
师:我们一起看看有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三年多。
师: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1000个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
师:你现在觉得一亿怎么样?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亿?
生:中国人口十三亿
三、回顾整理,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在原来所学的个十百千万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新的计数单位。(板贴:计数单位)接下来老师有几道题目考考你,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1、拨一拨,说一说
四十万七十万九十七万(学生拨数说理由)
六百万三千万十三亿(学生把计数器推到桌子中间,想在什么位上拨珠说理由)
学生说十三亿的拨法,教师演示:十三亿
师:现在揭开手中计数器上的纸条,看看你们发现的计数单位是这些吗?太棒了,你们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2、想一想,填一填
(1)与十万位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 )位和( )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和( )。
(2)从右边起,亿位在第( )位上,与它相邻的是( )位和( )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和( )。
四、走近生活,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些(指板书)新的计数单位,还感受了十万和亿的大小。我们借助这些知识,大家就会很容易的读出课开始时的这些大数了。课件出示: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课下与你的同伴试一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其实像这样的大数生活中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走出教室,到生活中感受大数,把你的感受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评析:
《万以上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节课上白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纵观本节课,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思想自由,心情舒畅,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白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人看待,师生之间力求民主、平等、对话、协商,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二、在大量的感知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对数的认识部分新增的一大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点,白老师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十万”的教学中,白老师先让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既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再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有钉书针、绿豆、报纸、字典等,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通过估计、推想、描述等,感受十万是多少,然后白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全班交流,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使他们在倾听、碰撞、接纳、感受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十万”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亲身经历了“十万”的形成过程,对十万就有了比较直观、形象、清晰的认识。
三、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我们都知道,迁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用到,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在认识“十万”这个新的计数单位时,白老师通过让学生体会在万位上拨10个珠表示十万,引出怎样拨11万,看似很正常的过渡,却包含着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一环节既是对万以内数之间进率的回顾,也是认识“十万”这个新计数单位的最佳突破口。即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助计数器自主探索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而白老师在学生汇报时又故意排错顺序,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再次排列这些计数单位,加深学生对数位顺序的理解和认识。
此环节中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达到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看出,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参与去学习数学,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网络。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是学生体验、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在过程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
小学数学教案8
预习内容:
在课前准备时,教师需要准备PPT课件来展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引入环节: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杠杆原理”。你们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吗?事实上,杠杆原理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比例关系。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深入了解它的奥秘。
实践与操作:
1.明确活动要求,本次实验分为三个部分:制作实验用具,探索规律,应用规律。
2.小组合作,自主完成实验,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3.展示制作实验用具的情况。
4.汇报探索到的规律。请观察实验二和实验三的操作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生1:如果在左右两个塑料袋中放入同样数量的棋子,只有移动它们到与中点距离相同的位置才能实现平衡。
生2:如果满足左边所放棋子数乘以左边的.刻度数等于右边所放棋子数乘以右边的刻度数,竹竿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生3:在左边所放棋子数乘以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右边的刻度数增加,则所放的棋子数会减少;右边的刻度数减少,则所放的棋子数会增多。
生4:在左边所放棋子数乘以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右边所放棋子数和所在的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
5.活动小结。
在物理学中,“左边所放棋子数乘以左边的刻度数等于右边所放棋子数乘以右边的刻度数”被称为“杠杆原理”,而拴绳的那个点就是杠杆的支点。
例题分析:
你能够利用杠杆原理算出左边物体的质量吗?
分析: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运用杠杆原理,即“左边物体的质量乘以左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等于右边物体的质量乘以右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
解答:500乘以5除以2等于1250(克)。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杠杆原理的应用与相关计算。
周末,小明和他的妹妹跟爸爸一起去了公园,想在跷跷板上玩耍。小明体重为44千克,而妹妹则为35千克。如果要让跷跷板达到平衡,有哪些做法呢?
2. 小组讨论并分析解答。
3. 交流并汇报提出的答案。
(答案多种多样。)
⊙本节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并有了哪些收获?
⊙布置的作业
探寻身边哪些实际场景运用了杠杆原理。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左侧棋子数量 × 左侧标志数 = 右侧棋子数量 × 右侧标志数。
小学数学教案9
新学期伊始,我们学校在4月18日下午对全组教师的教案进行了一次认真详细、全面具体的检查,现总结如下:
一、整体检查情况
1、总体检查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所在班级实际,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课时教案突出“三维”目标,渗透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教学准备,过程清晰。
2、大部分老师的教案具有内容详细规范、项目填写齐全、突出重难点等优点,还体现了学习方法、课后小结具有实效性,学习形式多样性的特点。逐步向素质教育的目标靠拢。
3、部分教师要备好几门或好几个年级的课,任务繁重、备课量大,但他们都能认真对待、仔细备好每一门、每一节课,充分体现了各位老师对备课工作的重视程度。
4、多数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培训项目的不同、科学设计教案、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科学内容和进度。
5、教学反思有一定的'量,但教学的反思停留在形式化,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调整改进的作用。
二、问题指出
1、在本次教案检查中,虽然备课次数不足的现象消失了,都能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要求。但是个别教案内容没有趣味性,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应该引起全体老师的重视。2、部分教师的教案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没有体现情景的创设,不利于实际教学的操作。
3、大多数的课后反思过于简单。但不乏有写得好的反思,这需要各位老师值得重视。
三、整改措施
1、继续重视教案中“分层设计”的整改,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作出不同评价。
2、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充分利用它山之石,让自己的教案不断完善、趋于完美。
3、加强集体备课,特别是口算、计算练习,设计练习时注意分层。
4、检查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5、提倡教师课后如发现有更好的上课思路、方法,应及时写在备课本上,补上去或修改好。
以上是我校本次教案检查的大体情况。教案反映一位教师的教学态度,希望大家在不断钻研教学的同时,认真编写教案。也希望做的好的继续坚持下去,不理想的要端正态度加以改进,真正把教好书的口号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比较两个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
2.会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具准备:
圆形纸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每生一张,两人合作,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两份,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三份),然后按要求涂色。
2.交流涂色的结果。讨论“哪个面积大”。教材只给出了两种比较的思路和方法,如把两个涂色部分叠在一起比。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化的比较方法给予肯定。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对同一个圆,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反过来,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3.用符号表示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比一比: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在○中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2.让学生交流是怎样比较的。
注意:这里只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总结比较的方法。
四、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题,因为没有图示,所以比较起来稍有难度。师生可共同完成两道题,再让学生自主做,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题,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五、问题讨论:
这是两组典型的用分数表示生活中事物的素材。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中杯子的大小和盛饮料的多少,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2、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第1题。
课件演示:池塘边有几只小鸭子在游玩,其中6只在池塘里嬉戏,3只小鸭子赶过来跳进了池塘,玩了一会儿,其中有4只小鸭子上岸回家了,剩下的仍在嬉戏.
你能把看到的数学问题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交流:为什么要“6+3”呢?(因为3只小鸭子赶过来,和原来的6只合起来就9只了。)
为什么又要(-4)呢?(因为4只小鸭子回家了。)
2、第2题
师:小狗、小猫、小羊和小猪手上都拿着妈妈给它们的一把钥匙,身后是它们的.家。钥匙上都有算式,只要算出得数就能打开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
(1)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2)投影交流
3、第5题
出示图
1、谁能看图说出几个数学问题/
2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计算顺序)
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做文明乘客的思想教育。
二计算练习
小朋友们计算得这么快,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对,好吗?
1、比赛计算第4题
2、出示第6题:横行、竖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各得多少?
独立填在书上
反馈、评价、订正
3、出示第7题
同桌比赛,边指格子边报得数看谁算得快。
三、书写练习:第3题
1、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2、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拿钱币活动
每人拿出4张2角纸币,8个1角硬币,一个5角硬币。
思考: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
操作。
交流汇报,投影显示所有拿法。
五、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4~p5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4页至第5页)。继上一节课“数一数”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儿童乐园去玩,你们想去吗?(板书:儿童乐园)
师: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
(1)你观察到了什么?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乘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上面的问题,为抽象乘法算式打基础。
(1)坐小飞机的有:2+2+2+2=8(人)。
(2)乘小火车的有:4+4+4+4+4+4=24(人)。
(3)划小船的有:3+3+3=9(人)。
(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1+2+3=6(人)。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
师:像2+2+2+2这样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2×4=8(人)或4×2=8(人),(师边说边板书。)
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学生跟老师读)
4×2=8(人)
乘乘乘积
数号数
让学生向同桌介绍算式2×4=8(人)各部分的名称。
4.请学生结合上述解决“儿童乐园”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每人选择一道连加算式,把它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可以改写的理由。
生:我数了数有6个4,就是4×6=24(人)或6×4=24(人)。
师:“其中4是相同加数,6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生:我看到有3个3相加,就列式为3×3=9(人)。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列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乘数一样时,就只有一个乘法算式。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指着算式1+2+3=6)这个算式谁会用乘法表示?
师: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
三、巩固应用。
p4试一试。读图、列式计算。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总结:
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儿童乐园
2+2+2+2=8(人)4×2=8(人)或2×4=8(人)
:
乘乘乘积
数号数
4+4+4+4+4+4=24(人)4×6=24(人)或6×4=24(人)
3+3+3=9(人)3×3=9(人)或3×3=9(人)
1+2+3=6(人)
教学反思: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1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使学生掌握除法中两种简便算法:(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如果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把两个一位数先乘起来,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2)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如果能把除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而且用其中的一个位数去数被除数比较简便时,就可以用这两个一位数依次去除被除数。
2、能力目标:进一步掌握总结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积极探索规律的精神。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要生搬硬套。
4、创新目标:通过计算,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感受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乘这里讲的简便算法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这种简便算法,是利用了“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此外,还要看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用两位数除改写成用两个合适的一位数连除,使计算简便。因此,教材一开始,先复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把一个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再复习连除应用题,进而通过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法的结果一样,从而说明: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确定重点:
1、教学重点: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一位数去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掌握由此规律得出的两种简便方法
2、教学难点:在除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简便计算
3、创新点:对于除法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方法解决
4、德育点:学生谈收获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谈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的信息;
学具的选择:口算卡片教学课件
主要技术:留空白联想激励创新
一、教师行为:导引目标
1、口算(投影出示)
240÷20 360÷40 450÷30 350÷70
450÷50 630÷70 800÷100 240÷80
2、填空,把下面各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35=()×()54=()×()
32=()×()
40=()×()25=()×()
28=()×()
3、应用题(小黑板出示)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两种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点拨学生,订正。
教师:刚才我们用两种解法解同一应用题,观察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明确:已知数相同,计算结果也一样,只是运算顺序不同。教师说明:也就是说两个算式相等。
教师板书:90÷2÷3=90÷(2×3)
教师:抛开具体的事理,单看两个算式,90÷2÷3还可以用90除以2和3的乘积计算
填空练习:
180÷4÷5=180÷()140÷5÷4=140÷()240÷5÷6=240÷()190÷5÷2=190÷()
教师提问:由以上练习,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教师引导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投影出示)
教师:学习了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除法中的简便计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除法中的简便算法”教师板书课题。
二、创造条件:
教学例3
(1)出示例3 390÷5÷6
引导学生汇报,先算出5和6的积,再用积30去除390。提问为什么?因为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利用上面的规律计算简便。
反馈练习1360÷8÷5引导学生口述思路。
(2)练习810÷9÷2怎样计算简便?
教师巡视把学生的不同作法板书并比较:
810÷9÷2 810÷9÷2
=90÷2=810÷(9×2)
=45=810÷18
=45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连除法时,如果两个除数的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先把两个除数先乘起来,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教师提示:计算时方框的步骤不必写出来。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补充:190÷19÷2(加强对比灵活运用)
教师巡视,指点差生,集体订正。
组织研究
教学例4
教师:在例3中,我们利用这一规律把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来简算。
(1)出示例4:420÷35
教师: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
420÷35 420÷35
=420÷7÷5=420÷5÷7
=60÷5=84÷7
=12=12
请同学们比较两种作法哪种要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种简便,因为第一步用7去除,能迅速地用口诀求商,所以比较简便。
(2)教师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怎样使计算比较简便,就怎样计算。
三、引导创新
111页做一做(幻灯出示)
350÷25 480÷32
四、反思小结
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教师提示: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使计算简便。
五、研究性作业
简便算法
例3 390÷5÷6例4:420÷35
390÷5÷6 420÷35 420÷35
=390÷(5 ×6)=420÷7÷5=420÷5÷7
=390÷ 30=60÷5=84÷7
= 13=12=12
810÷9÷2
=810÷(9×2)
=810÷18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