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时间:2024-05-16 15:38:42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教案15篇[合集]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化学教案15篇[合集]

初中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知道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用途。认识盐酸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作用。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

  仪器:试管、滴管、镊子、试管夹、酒精灯(附火柴)等。

  药品:锌粒、镁条、碳酸钙粉末、氧化铜、酚酞试液、石蕊试液、浓盐酸、稀盐酸、铁钉、锈铁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盐酸》。(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师: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学习探究。

  三、自学指导

  (投影)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盐酸的组成,物理性质、化学物质以及盐酸的用途。并利用老师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10分钟后完成相关内容。

  四、学生先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保证每位学生都集中精力学习。

  2.提问。

  ①盐酸是色,具有气味的'液体,浓盐酸在空气中会生成白雾,这是因为。

  ②人的胃液中含有,少量可帮助消化。它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无色的酚酞试液。

  ③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盐酸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⑤归纳出盐酸的化学性质有:

  ⑥根据盐酸的性质,分析推断它有哪些用途:稀盐酸用于除;实验室用稀盐酸制、气体等。

  五、后教

  (一)讨论、归纳。

  1.出示一瓶浓盐酸,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密封保存?为什么用棕色瓶保存?让学生了解盐酸的组成以及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2.提问:能通过蒸发的方法,将稀盐酸变为浓盐酸吗?

  3.总结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引导实验探究

  1.投影出示: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小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6分钟后进行交流。

  实验内容现象结论

  酚酞试液、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稀盐酸中

  镁锌铜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氧化铜、铁锈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盐酸与石灰石作用

  2.学生探究,老师巡视,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指名学生边演示,边口述实验步骤和现象,教师引导,其它同学更正。

  (三)练习、点拨

  六、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

  2.教师总结:本节课通过同学们实验探索,总结了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应用。

  以上就是根据福建招考要求为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大家仔细阅读,提高我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初步学会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

  教学手段:

  教材、教案、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知道

  溶质的质量分数=,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新授]

  [课件展示]

  例题1:在农业生产中,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分析见课本43页)

  [学生练习]

  练习一: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

  练习二:配制1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 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各多少?

  练习三:将15克食盐放入135克水中完全溶解后

  (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 )。 .

  (2)把此溶液分为三等份,每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10% ) 、( 10% )、( 10% )。

  (3)在1份溶液中加入5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8.2% )。

  (4)在另一份溶液中加入10克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8% )。

  (5)将第三份溶液加热蒸发掉10克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2.5% )。

  例题2: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分析见课本44页)

  [分析] 理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学生练习]

  练习四: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 g20%的盐酸,需要38%的盐酸和水各多少克?

  例题3:100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g锌完全反应。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解本题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求出溶质硫酸的`质量,然后再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设这种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为x。

  答: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学生练习]

  练习五:100g 9.8%硫酸跟多少克锌反应?同时生成多少克氢气?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你掌握了吗?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二、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三、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课后反思]

  在讲解例题时,要让学生自己讲述等式关系,来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讲解时可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溶液的配制,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以上就是根据福建招考要求为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大家仔细阅读,提高我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学习化学的意义。

  2、知道化学的研究范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的研究范畴;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

  难点: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手段

  1、化学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酒精灯(2)、火柴、坩埚钳(2)、石棉网(2)、砂纸、玻璃棒、药匙、表面皿

  药品:镁条(5cm左右,已打磨)、铁丝(5cm左右)、浓硫酸、高锰酸钾

  2、教学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开场白:(p)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幸来到七一中学,和各位分享一节化学绪论课——化学使世界更美好(p)。请多关照。

  引入:首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的节选。

  S:欣赏

  T:同学们,这首歌曲是由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周其凤作词。由于20xx年是“国际化学年”,所以周校长才写下这首名为《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的歌词,我们才有幸听到这支歌曲。那么,大家刚才听到了什么?

  S:随意回答

  T:我听到了对化学的赞美、对为什么学化学的概括。请看歌词:

  你我 要温暖漂亮 化学提供 衣装婀娜

  你我 要喝足吃好 化学提供 营养多多

  你我要飞天探地 化学提供动力几何

  即便你我的身心健康 也是化学密码解锁

  可见,化学在日常生活、科研勘探、医学研究等方面都给予人类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学好化学。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化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吗?请同学们充分讨论,举例说明

  S: 讨论,举例

  T: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来简略浏览一些化学的史实,看看化学是如何使人类梦想成真,如何促进社会进步。

  (p)

  1、古代:烧制陶瓷这一化学工艺使食物特别是液态物质有了储存容器、酿酒这一化学工艺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造纸工艺的出现使人类文明的延续更方便、而制火药、冶炼金属等化学工艺的出现则加快了古代人类改造世界的步伐......(p)

  2、近、现代:化学更是加快了改造世界的步伐。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变化日新月异,都与化学息息相关;

  (p)工业: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材料。如以太阳能为动力的赛车、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鸟笼使鸟儿和鱼儿和谐共处、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

  (p)农业:化学提供了高效的农药化肥使作物产量增加,满足了全世界的食物需求;

  (p)医学:化学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药物保证,延长人的寿命......

  T:下面请看一段视频,总结一下化学之美。(p)

  S:欣赏

  T:同学们,化学除了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之外,你是否听到过对化学的不同评价,或者你对化学是否有不同看法?

  S:举例说明

  T: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p)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资源枯竭、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确实与化学有关。那么,面对不同声音,同学们你们如何评判化学的功与过?为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S:热烈讨论、发表观点、阐述做法。

  T:在此我们要明确树立这样的观点——化学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新工具和新手段,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化学知识不够、缺乏道德意识、罔顾法律法规,才造成现在的局面。因此更需要我们每位有责任感、有道德水准的同学好好学习化学知识,以后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各种人为的化学问题。可喜的是,化学工作者已经在行动,塑料制品形成的“白色污染”正在被化学工作者逐渐根治。

  T:那么,明白了学习化学的意义之后,化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究竟研究些什么呢?哪位同学来猜想一下?

  S:回答

  T: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来看一下化学到底研究些什么。首先请看几张图片:五彩烟花、缤纷饮料。为何烟花、饮料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S:思考(成分不同)

  T:我想再邀请一位同学与我合作完成一组小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两种银白色金属(镁条和铁丝),观察现象。

  S: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T:我们刚才看到,一种金属在空气中点然后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另一种金属在空气中点然后无明显现象。透过这些现象,你对这两种未知金属有何猜想?

  S:思考回答(它们不是相同金属、它们的性质不同等)。

  T:对的,它们是两种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物质且性质不同。化学要研究未知物质的组成、性质。经研究能剧烈燃烧的这种金属是镁,而另一种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金属是铁。

  小结:化学要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p)

  T: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p):冰为何是浮在水面上的?

  S:思考、回答(密度)

  T:大家知道水和冰是同种物质,为何密度会不同呢?

  S:思考、回答

  T:那可能是它们的内部结构不同。大家现在不清楚没关系,这就是我们化学要研究的。

  再请大家一起动手,试试看用手弄断镁条和铁丝,哪个更容易些?

  S:动手实验并回答

  T:透过现象,你还能看到镁和铁有何不同?

  S:思考回答(内部结构不同)。

  小结:化学还要研究物质的结构。(p)

  T:(p)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破解一下这个“魔术”。教师演示实验。

  S:思考、回答

  T:这个魔术容易破解,结合《科学》课中学到的燃烧知识,大家就能透过现象看到实验的本质。这里主要依靠浓硫酸和高锰酸钾互相接触,发生变化产生热量而点燃了酒精灯。因此,化学中有很多的变化需要我们研究。

  T:再请大家看2个视频:铁丝燃烧、带火星小木条复然。为什么在空气中无法燃烧的铁丝在氧气中就能剧烈燃烧了呢?为什么在空中快熄灭的小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可见化学还要研究些什么?

  S:思考

  小结:化学还要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p)

  归纳: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T: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书本P3中的5幅图片,根据化学的定义判断一下其中哪些是化学研究的范畴。

  S:思考、选择、回答

  T:课上到现在,我们亲自动手做过实验,在视频中看了一些实验,大家很快会发现学了化学将会和实验结下不解之缘。请同学们告诉我学好化学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什么?

  S:回答

  T:(p)是的,化学的学习中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个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客观记录数据,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定量化学实验方法论的创立者——拉瓦锡曾明确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我们的推理受到实验的检验,除了通过实验和观察的自然道路去寻求真理以外,别无它途。”

  T:当然学好化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熟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理解基本化学概念和规律 、了解化学知识的应用、等等。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也要多种方法多管齐下。那么接下来的一学年中老师们会和大家一起体味化学。

  (p)小试牛刀:完成三个选择题,测试今天的学习成果。

  (p)作业布置:以“拉瓦锡”、“化学史”、“化学家的小故事”等为关键词上网查阅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T:好了,各位,化学的旅程已经初现,大家准备好了吗?说不定中国的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将在你们中产生!

  (p)让我们再次聆听北大校长周其凤作词的歌曲结束今天的化学绪论课!

  S:欣赏。

  T:谢谢大家!

初中化学教案4

  一、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pH的变化范围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

  4.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与碱的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特征,通过生活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2、通过测定酸和碱溶液的pH,认识到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pH的测定,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题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过程,形成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本节教材分析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化合物课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初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精心改进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让实验的设计与组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事实,揭示反应规律。通过实验设置情景,使实验内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他们的思维欲望。设计与实验同步的问题组,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有效地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本课题的设计面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环境保护。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发现、解释和解决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培育学生品德。

  四、分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演示实验: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并触摸试管。(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热量触摸试管不明显,故改为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提出问题】滴入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有没有发生反应。

  【学生讨论】可能有以下情况:

  1、无反应,因为无现象。

  2、已经反应,试管发热。(物质溶解也可以放热,不一定反应)。

  【引发探究】试管发热证明反应发生,这一证据不太充分,有无更好的办法证明确实已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氢氧化钠是碱、硫酸是酸,可用酸碱指示剂变色来指示反应是否完成。

  【实验探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酚酞试液,再滴硫酸,直到变为无色为止。继续演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上述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归纳】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学生讨论】讨论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一块稻田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水稻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它在人的胃内起什么作用?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肿痛?

  【师生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板书设计】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 NaOH═NaCl+H2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H2SO4+Ca (OH)2═CaSO4+2H2O

  3、用于医药:2HCl+Mg(OH)2═MgCl2+2H2O

  3HCl+Al(OH)3═AlCl3+3H2O

  【课堂练习】

  1、⑴用盐酸可以将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但所用盐酸不能过量,否则,铝壶将被腐蚀,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⑵胃酸过多(主要是盐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可改服用NaOH溶液吗? (填“可以”或“不可以”)

  ⑶用熟石灰、粘土和河砂混合制“三合土”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的。

  第二课时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教学目标: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上课始把几束头发分别放入不pH溶液的烧杯中)

  【创设情景】用试管取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较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酚酞溶液,都显红色。

  【提出问题】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但不能试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哪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它与溶液的酸碱度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酸 pH 酸 pH 碱 pH 盐和水 pH

  较稀

  硫酸 较稀

  盐酸 较稀氢氧化钠 水

  较浓

  硫酸 较浓

  盐酸 较浓氢氧化钠 氯化钠溶液

  (注:较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较浓溶液配制而成,现象区分明显。)

  【提出问题】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学生讨论】1、酸的pH小于7,酸的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

  2、碱的pH大于7,碱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盐和水的pH=7

  【师生归纳】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 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实验探究】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并填写表格。

  【学处阅读】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观察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板书设计】一、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 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二、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课堂练习】

  1、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适宜生长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而大豆不论在弱碱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适宜生长。现测得某块田地的pH约为7.5,此地适宜种植( )

  A、小麦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火碱溶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痒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见物。它是下列中的( )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溶液 D、食醋

  3、下表为一些食物PH,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适宜使用的食物是( )

  食物 苹果 葡萄 玉米 牛奶

  pH 2.9~3.3 3.5~4.5 6.8~8.0 6.3~6.6

  A、苹果 B、葡萄 C、玉米 D、牛奶

  4、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某地区土壤显微酸性,参照下表,从土壤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作物 茶 油菜 西瓜 甘草

  最适宜的pH范围 4.5~5.5 5.8~6.7 6.0~7.0 7.2~8.5

  A.西瓜 B.茶 C.油菜 D.甘草

  5、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盐酸至过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增大

  B、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pH逐渐减小

  C、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

  D、溶液颜色不变,PH逐渐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 D.pH等于7的溶液

  7、对酸碱指示剂与pH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B.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两者只能检验酸碱溶液 D.测试的意义相同,但测试方法不同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H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

  B.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现有50 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变为3,应加入下列哪种溶液( )

  A.pH=0的溶液 B.pH=7的溶液 C.pH=14的溶液 D.pH=5的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5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然而学生刚开始学化学,虽在绪言和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和状态他们都还没有学到,要引导他们完成对空气成分的探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空气和O2的性质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了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主线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并于课前安排并鼓励学生查阅教材、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既是为探究课做好的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探究者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二、 教 案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xxx

  学 校 xxx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汇报结果交流讨论来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重 点 空气的成分。

  难 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仪器、药品 集气瓶、胶塞、燃烧匙、玻璃导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红磷、硫粉、镁带、蜡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请同学们猜谜语



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绝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中揭示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具体说风是什么?


一个人多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板书: 空 气



新课:空气如此重要,又时刻陪伴于我们左右,为什么人们发现空气却比较晚呢?


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板书: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师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设计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那么空气是单一的一种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猜出谜底是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大约3分钟左右







思考并回答问题


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分析并阐述事例或设计方案。


学生反响强烈,例如,1、飞舞的树叶;2、飘扬的红旗;3、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4、拉注射器活塞,将针头处放在水中,推动活塞,可见水中有气泡冒出;5、在往空瓶中灌水时,有气泡冒出。





思考并回答问题:“应该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和诗词带给的优美意境中引出本课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






意在引出本节课题空气。







促使学生联想空气的物理性质。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关注和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意在引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何以见得?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很久以前曾经困扰着科学家们,并一度认为空气是单一物质,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告诉我如何证明空气的成分不是单一的?


我想,如果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相应的仪器、药品、你们一定能设计出合适的方案。


大家知道,人类对空气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让时光倒退到250年以前,让我们先一起看个究竟,或许会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展示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实验。



让我们把思维拉回到课堂,今天我们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板书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结合学生事先阅读了下一节内容给以提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压强差的产生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我们呼吸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又有二氧化碳,可以肯定空气不是单一物质。







(学生眼神中充满期待,渴望实验并跃跃欲试)





学生观看并思考




在教师指导下,共同阅读以红磷为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的实验,推测可能会发现的现象。



结合书中实验的要求,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学生总结得出:



关 键: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燃烧匙内应放过量的红磷。


3、要恢复室温再读数。


设置悬念,继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适时进行化学史教育,介绍科学家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为学生初次接触的探究实验提供一个思路和蓝本。


⑴介绍提供的仪器和改进装置








⑵给以提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硫+氧气





二氧化硫


(无色气体)


镁+氧气





氧化镁


(白色固体)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⑶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力争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留出问题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好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对第一组得出的结论3、4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他们没有简单重复书上实验,而是对氮气的性质做了积极的探索,这是难能可贵的。


分成四组,探究空气中O2的含量


1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3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4组: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结束,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各小组间讨论汇报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第一组:(红磷做燃料)


汇报:1、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说明红磷燃烧只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没有与红磷反应,说明氧气比氮气性质活泼。


4、用燃着木条检验了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木条熄灭,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第二组(硫粉做燃料)


汇报:1、硫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无烟,有刺激性气味。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明显不到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通过分组探究引导学生对实验提出预想和猜测,及时发现和形成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猜测,修正自己的假设与结论,并且在锻炼了他们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同时,也促使他们自己或相互间获得新的发现。








让各小组汇报的目的是锻炼他们能够通过表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结论,能通过表述说服别人来解释或证明自己的猜测,思考和结果。并通过表述来实现与他人的交流,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


没有急于解答,而是请其他小组同学帮助他们寻找答案。







教师给学生适时解答:SO2气体易溶于水。




















教师对第三组的汇报给以高度赞扬。


提出问题:硫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的同时又生成了另一种气体二氧化硫,按说液面是不该上升的,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希望老师能给予解释。


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互间交流意见,终于有一位同学向老师提问:SO2 气体是否溶于水?


(至此学生豁然开朗,气氛更热烈,学生学习情绪异常高昂)。



第三组(镁带做燃料)


汇报:1、发出耀眼白光,有白烟生成,燃烧后白色固体落入集气瓶内水中。


2、水面上升到静止时,体积超过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我们分析了实验结果,镁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又生成了固体氧化镁。按说液面应上升1/5而不应超过1/5,我们怀疑可能还消耗了空气的其他气体。经查《教材全解》,得知镁在高温下还能与氮气反应:


3Mg+N2





Mg3N2


所以液面超过1/5。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蜡烛做燃料)


汇报:1、燃烧时呈黄色火焰,集气瓶内壁有水珠。


2、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讨论,分析,解答,以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同学们的实验,讨论和分析,你们认为哪种物质做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更为合理?



2、板书:空气精确成分





3、回顾与反思:


教师结合空气精确成分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





为同学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请同学们思索是否有改进方法。


3、蜡烛燃烧消耗了空气中O2 的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受第二组同学启发,我们得出CO2溶于水的能力显然不如SO2,所以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红磷做燃料更为合理。



学生阅读课本,空气精确成分。


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对四组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反思,经讨论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组同学用红磷为燃料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是粗略的。


原 因:


1、在将燃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的过程中,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在胶塞还未塞紧时气体从瓶中逸出。


2、导管中还有一段水柱没有被压入集气瓶中。


学生再度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分析并想出了多种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一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或认识一个简单、有效且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实验论证,回答问题并向他人介绍成果。






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这样更利于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希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


请同学谈收获与体会。


最后教师在板书位置画出一个大大的蝴蝶并对他们说:在这堂课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才华,体会到了什么叫小荷才露尖尖角,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表现的更加出色,也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热情,象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的挣扎与考验。


最终如蝴蝶般展翼飞向属于你们的天空。


1、改进点燃红磷的方式,以防止热气体逸出:用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引燃红磷。


2、改进测氧气成分的方式。


3、尝试使用其他药品:受绪言中Cu2(OH)2CO3受热分解实验的启发,建议用蜡烛做燃料,用澄清水代替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生成的CO2气体,后经老师提示决定改用氢氧化钠的浓溶液代替石灰水。


(至此,学生感觉仍旧意犹未尽,表示课下还想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做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增强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甲烷的燃烧及产物的检验。

  2、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工具

  有关化石燃料的录像资科,导气管、烧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Flash录像:(特写)烧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温度为20℃的温度计。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铲新煤,红红炭火变暗,温度计示数随之下降到16℃。过了一段时间,炭火又变得红热,温度计示数又上升至20℃。

  师:生活中的这个常见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

  二、推进新课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师:我们都知道燃料燃烧时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的呢?下面我们来做教材上的实验7-3。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师:这种化学反应放热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大家请思考:

  (1)化学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吗?请举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2)我们一开始播放的Flash录像中的现象如何解释?凡是反应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吗?

  师:演示硫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播放煤块和煤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录像,让学生比较反应现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的形成

  师: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

  师:大多数的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师:

  (1)煤是纯净物吗?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生:

  (1)是混合物。

  (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铅、钙、铁等元素)。

  (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师: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用途?

  生:煤隔绝空气加热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气体

  师:我国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

  师: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直接作燃料的话,石油会燃烧不充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生成大量的黑烟和含S、含N等有害气体。

  生: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师:煤气泄露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生:危害到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等。

  师: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

  生:不对,因为虽然天煞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与纯甲烷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师:说得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天然气的成分。

  1、构成:主要是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注意:点燃之前要验纯)

  CH4+2O2===CO2+2H2O

  师:出示一块蜂窝煤,然后提问:蜂窝煤有许多孔洞,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工业上使用煤等固体燃料,怎样做才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教案-绪言。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绪言》。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 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化学史

  化学教案-绪言

初中化学教案9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2、红磷

  三、课堂程序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⑴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你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⑴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⑵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⑶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四:做一做调查与研究(第28页)

初中化学教案10

  第六单元 金刚石、石墨 C6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⑴金刚石: ⑵ 石墨: 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 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 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原性(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a还原反应,b.氧化反应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 课堂练习:

  (四)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 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及分解反应。

  3.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现有一瓶无色气体,怎样证明这瓶气体是不是氧气?

  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

  引入课题:氧气这么重要,如何制取氧气呢?

  探讨:你知道怎样制取氧气?试想一想要得到大量氧气,可以以什么为原料?

  阅读:P38-39,大量制取氧气要考虑哪些因素?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在过程中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方法能否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氧气?为什么?

  实验室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较好呢?

  设问:如何挑选原材料?

  实验探究: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会产生氧气?学生填写表格并汇报:

  实验

  现象

  原因

  1.

  2.

  3.

  讨论:如何使上述实验2检验出氧气?

  通过上述三个实验你认为哪个方法比较适合用于实验室制氧气?为什么?

  设疑: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P35催化剂、催化作用

  提问:怎样将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表达出来?试写出文字表达式。

  讲解:高锰酸钾也可通过化学反应制得氧气?

  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板书: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讨论:这三个化学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呢?为什么?它们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小结:分解反应类型

  提问:它们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反应类型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课堂小结:学习完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练习:P40 1 、 2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

  设问:如果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你会用到什么仪器?这些仪器如何组装成装置?

  活动与探究:1.学生观察图2-17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图中使用了哪些仪器?与你的设计相同吗?

  ⑵. 哪部分是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收集装置?

  ⑶. 在安装装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2.如何实现制取氧气呢?(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⑴. 制取气体的装置如果漏气,会不会影响实验?如何解决?

  ⑵. 加热固体药品,应注意哪些方面?

  ⑶. 结束制取氧气实验时,应怎样操作?

  ⑷. 小结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3.氧气的性质实验

  ⑴.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① 如何使木炭燃烧起来?

  ② 怎样操作才能充分利用集气瓶中的氧气?

  ③ 如何检验生成物?

  ⑵.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① 如何点燃铁丝?

  ② 怎样把握铁丝伸入集气瓶的电动机及速率?

  ③ 为什么集气瓶中行要预留一些水?

  分组合作完成实验:

  课堂小结:学生反思实验的得失?

  作业:完成探究报告 。

  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⒈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方法。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的选择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法:

  对比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用品

  实验室制CO2所需仪器一套、碳酸钠、大理石、浓HCl 、稀HCl 、稀H 2 SO 4

  教学过程

  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

  引入新课实验室如何制取CO2?

  一、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报告册”上的参考信息

  二、学生进行活动与探究

  〔板书〕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讨论

  总结:

  〔板书〕

  (1)理想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化学反应原理:

  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

  讨论:补充实验: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

  小结: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 H2SO4=CaSO4 + H2O + CO2 ↑

  其中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大理石与硫酸的接触,反应慢慢停止了,故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仪器(见书上111页)中选择适当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也可用其它仪器)

  讨论: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采用的`最佳装置(见书上111页、图6-10)

  〔板书〕

  (1)气体发生装置

  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

  展示实验装置

  讨论:

  ⑴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

  ⑵锥形瓶能否用别的仪器代替?

  小结:

  ⑴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漏斗处逸出。用长颈漏斗时,下端管口必须在液面以下才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⑵锥形瓶可以用大试管、广口瓶、平底烧瓶等玻璃仪器代替(展示实验装置)

  提问:实验室里如何收集CO2气体?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为什么?

  〔板书〕

  (2)气体收集方法

  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板书〕三、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实验: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总结:

  〔板书〕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满?

  〔板书〕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或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证明已满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板书〕

  3.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四、比较与归纳

  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见书上110页、活动与探究报告册

  本节课小结: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

  课堂练习P 112第1 、 5题

  家庭作业(1)P 112第2 、 3 、 4题

  (2)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初中化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归纳。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3、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难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镁条、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钠、酚酞

  2、蜡烛、小刀、火柴、酒精灯、试管。

  教学过程

  提问回忆:什么是化学?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呢?

  观察实验:

  1、纸条撕碎。

  2、镁条燃烧。

  3、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

  4、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

  5、石灰石中加稀盐酸。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物理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物质形态的变化(形状、状态)。

  请同学们举例。

  4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常见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

  思考:有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例如:灯泡发光、发热;红墨水滴加到水中等。

  小结: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2)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思考:观察一瓶酒精,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说出酒精有哪些性质?

  讨论:以上性质可以怎样分类?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有何区别?

  3、“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区别: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字,如酒精能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并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⑵初步了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从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来全面理解化学变化的思维习惯。

  【重、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初步运用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归纳法、讲授法

  【授课类型】

  授新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复习提问:

  1、请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2、请同学用化学式表示下列化学反应。

  ⑴碳在氧气中燃烧

  ⑵硫在氧气中燃烧

  ⑶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

  讨论:

  ⒈刚才同学们写的3个化学反应表达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课件)

  导入新课 :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能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有,国际上为了便于交流,采用国际通用的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提问:前面我们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那么文字表达式能给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讲解:以碳在氧气中燃烧为例讲解文字表达式中符号的意义。(课件展示)

  过渡:用文字表示化学反应虽然直观地表示了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但书写麻烦,且不能表示出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讲解: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讨论:以为例,分析化学方程式表达了哪些意义?

  课件展示:

  归纳: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⒈表明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⒊表明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粒子数量关系。

  讨论:如何读: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⒈读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如: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⒉读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如: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课堂练习

  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1)粗铜丝表面的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①铜丝表面的氧化铜可以用氢气除去。

  ②这个反应需在加热的条件下方能进行。

  ③每80份质量的CuO与2份质量的氢气完全反应可生成64份质量的Cu与18份质量的水。

  ④利用这个反应可制取铜。

  ⑵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S+O2=SO2

  ⑶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Fe+CuSO4= Cu + FeSO4

  巩固练习

  ⒈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正确读法是( )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B.氢气加氧气等于水

  C.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生成2个水分子

  D.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2.已知反应A+B=C+D,且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4:3,若反应后生成C和D共2.8克,且消耗的反应物B的质量为()

  A.1.6克

  B.1.2克

  C.0.3克

  D.0.9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利用它既可以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又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选择适当的物质与条件进行反应,生成我们所需要的物质。

初中化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氧气的'获得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方法:

  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

  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

  3.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

  4.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

  教学过程:

  1.实验室制法

  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②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③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⑴重点讲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b.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实验步骤:

  a).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g).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2)简单介绍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

  b.注意事项:

  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2.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3.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初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案11-14

初中化学教案07-19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04-30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12-28

空气初中化学教案12-30

【必备】初中化学教案05-16

初中化学教案15篇12-28

初中化学教案(15篇)12-28

(必备)初中化学教案15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