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三步应用题教案

三步应用题教案

时间:2024-05-17 17:13:08 教案 我要投稿

三步应用题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步应用题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步应用题教案

三步应用题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三、四、五年级捐书情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2=72(本) 综合算式:36+36*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学生说理后再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如:36*(1+3)-8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把三年级捐书的本数看作一份数。

  四、应用及变式

  1、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多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⑵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少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⑶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2 倍。花金鱼的'条数比红、黄金鱼总数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⑷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少3 条,花金鱼的条数比黄金鱼的2 倍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让学生每两题一比较。

  2、列式计算

  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5题

三步应用题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上的例3,完成“做一做”中第1-2题和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小黑板出示复习题。

  根据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口头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2、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做书上的复习题。

  让学生填上适当的条件,然后独立解答。解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时自己是怎样想的,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二、新课

  教师将复习题改成例3,(四年级的人数不直接给出,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请一位学生读题。

  读题后,让学生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提问:要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求什么?

  教师指名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

  第一步要算出三年级有多少人。由“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算出三年级的人数:

  40×4=160(人)

  第二步的要算出四年级有多少人。由“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算出四年级的.人数:

  38×3=114(人)

  第三步把两个年级的人数合起来,求出两个年级的人数。

  分析完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解答完后,再让学生复述解题过程。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面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之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5页上“做一做”的第1、2题。

  2、做练习四的第1题。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2、3题。

三步应用题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分析解答有关倍数的三步应用题。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树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2.全班同学根据线段图提问题。

  先编题,再列式。

  (1)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有排球多少个?

  20×3=60(个)

  (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比排球多多少个?

  20×3-20=40(个)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排球共有多少个?

  20×3+20=80(个)

  编题后把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订正板演题时要说出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把复习题增加一个条件,即“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把问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像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读题,理解题意。读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地方不同

  (2)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年级栽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栽?棵10棵

  (3)学生独立思考,试算。

  (4)集体讨论、互相交流,说思路。

  教师提出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根据题里给的条件能直接算出来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叙述自己的思路。

  (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三、四年级栽多少棵。三年级栽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四年级栽树棵数没直接告诉,所以先求四年级栽多少棵,算式为56×2=112(棵),再求三、四年级的总数,算式为56+112=168(棵)。因为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所以最后用总数减去10棵:168-10=158(棵))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如果题中五年级栽树的`条件改为“五年级栽树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多10棵”,怎样求五年级栽的棵数?

  (用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加10棵,168+10=178(棵)。)

  (5)求三、四年级栽树的总数还有别的比较简便的方法吗?

  提示:从倍数关系上考虑,谁是1倍数?三、四年级的总数是几倍数?怎样求三、四年级的总数?

  (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栽的2倍,三年级栽的是1倍数,四年级栽的是2倍数,三、四年级栽的总数是2+1=3倍数:56×(2+1)=168(棵),然后再加上10棵,就是五年级栽的棵数:168+10=178(棵)。)

  小结

  解答应用题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是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采用什么方法分析要因题而异,由于解题思路的不同,解题方法也不一样,解题步骤也不一样,因此要灵活运用。

  (三)巩固反馈

  1先画图,再解答。

  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2.看图解答。

  3.条件有变化、先讨论、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学校里有柳树36棵,松树比柳树少12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和柳树总数的4倍。有杨树多少棵?

  订正时可以明确,题目要求“杨树有多少棵?”这句问话本身数量关系不明显,因此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的关系找出新的数量,直到所求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说出怎样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练习五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三步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的有关倍数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的,两步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改变其问题,就是三步应用题。本节课仍以思路教学为重点,通过画线段图,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画线段图虽不作教学要求,但它比文字叙述的题要具体的多,在分析数量关系中,恰当地运用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因此无论是复习、新课、练习都十分重视画图、看图分析的训练。

  2.重视学生叙述思维过程的练习。应用题不但要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因此解答应用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口述出思维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把复习题改变条件可使两步题变成三步题,条件变化了,解题方法也变了,让学生在分析不同的数量关系中,掌握解题思路,达到举一返三的目的。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先基本、后变化、先易后难,把说思路、画线段图贯穿于全课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达到熟悉数量关系,掌握不同的思路,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例5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简便算法:

  56×(2+1)=168(棵)

  168-10=158(棵)

  练习。看图解答

  (1)小强集邮多少张?

  45×5-20

  =225-20

  =205(张)

  (2)两人共集邮多少张?

  45+205=250(张)

  答:两人共集邮250张。

三步应用题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

  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2.改(3)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

  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

  (2)、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

  (4)、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题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教案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的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用口算卡片或小黑板出示口算题,指名让学生计算。

  9300÷300=650-350=5400÷600=

  12×500=4800÷800=370-190=

  240+260=700×30=80×5×2=

  二、混合运算练习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题目,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时,指名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说出得数。

  (44+36×5)÷32400÷(632-27×16)

  33×(60-168÷3)(54+14×9)×2

  三、解答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9题。

  请一位学生读第(1)题后,先指名让几名学生说这题的两种解法,并且说出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接着让学生做第(2)题,做完以后集体订正。订正时也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解法,并且说出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做练习五的第10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接着,教师可以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如果有学生列的算式是:(7+8)×6=90(个),要让列出算式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讲清算理。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教师可以提问: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为什么?

  4.做练习五的第13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并且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5.做练习五的第12题。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6.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14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这道题有一般解法和简便解法。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原来计划每天做多少件玩具:9060÷4=2265(件),再求出现在每天做多少件玩具:(9060+120)÷4=2295(件),最后求出现在每天要比原来多做多少件玩具:2295-2265=30(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读题,一步步分析出解法。这道题的简便解法是:想现在总共要多做120件玩具。而这120件要平均分配到每天做的玩具数中去,因此,每天做的玩具数就增加了:120÷4=30(件)。所以,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做30件玩具。

三步应用题教案6

  教学内容:课本第123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三十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三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一列快车从天津开出,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同时有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教师画出线段图: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己是怎样解答的。

  解法一: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79+40)×3

  解法二: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

  79×3+40×3

  着重订正第二种解法,问:

  “谁能说一说第二种解法的思路?

  二、新授。

  1、引入新课:我们把这道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

  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其中另一辆的速度,又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5。

  出示例5: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一列快车从天津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慢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问: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例5的.线段图:

  问:看这个线段图,你能找出哪些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相遇时两车所行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间铁路的长度。)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板书:79×3+3x=357(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123页上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试着列出两种方程,

  如8x+23×10=430,430-8x=23×10

  订正以后,把”共重430千克“改为”梨比苹果多30千克“再让学生解答。

  2、练习三十的第5~7题。学生独立完成。

  课后:

三步应用题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第49页例3。

  教学要求:使学生较熟练地应用一般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分析法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综合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列式:

  2.准备题: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出示例3。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现在几天修完?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与问题,并与复习题比较。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要知道现在几天修完,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路的总长和现在每天修多少米)这两处条件都是是未知的,要求路的总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计划每天修多少米和几天修完)要求现在每天修多少米,又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原来每天修多少米与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的.米数),这两个条件在题目中是已知的,所以可以列式解答这道题。

  板书:

  分步列式:

  〖1〗.这条路长多少米?12×10=120(米)

  〖2〗.现在每天修多少米?12+3=15(米)

  〖3〗.现在几天修完?120÷15=8(天)

  列综合算式:

  12×10÷(12+3)=8(天)

  (3)检验与答案。

  3·补充例题。

  工人们修一条公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可以提前几天修完?

  (1)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这道题与复习题、例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要求可以提前几天修完,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要先求什么,再求考验什么?

  (4)学生尝试练习。

  4、指导看书,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课本第50页做一做。

  2、练习十二第12、13、14题。

三步应用题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上的例4,完成“做一做”中第1-3题和练习四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要求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综述: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看到: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个条件。但是,所需的两个条件不只一组,可以有两组。有哪两组?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把两组条件分别写在黑板上两个算式的.下面: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

  第一队每天第二队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修多少米?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而且这两种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我们平时在解题时,要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16页上“做一做”的第1、2、3题。

  第1题,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纠正。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5、6题。

三步应用题教案9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小学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三步应用题教案10

  教学内容:三步应用题--教材第14-15页例3,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四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三步应用题,掌握它们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口头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______,2小时行多少千米?

  有两辆汽车运货,每次______,一共运多少吨?

  ______做40道数学题,需要几分钟?

  2.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填上适当的条件,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之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时,自己是怎样想的,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二、新课

  教师把复习题改成例3(四年级的人数不直接给出,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38人”)。

  一个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提问:“要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什么?”(三年级和四年级各有多少人。)

  指名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

  第一步要算出三年级有多少人。由“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算出三年级的人数:

  40×4=160(人)

  第二步要算出四年级有多少人。由“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算出四年级的人数:

  38×3=114(人)

  第三步把两个年级的人数合起来,求出两个年级的人数。

  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解答完后,再让学生复述解题过程。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之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15页上“做一做”中的第1、2题,练习四第1题。

  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学生做完以后,教师可以再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步骤。

  四、课外作业

  练习四第2、3题。

三步应用题教案11

  教学内容:教科书P47、P48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4-7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用分析法来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每天修25米,修了5天。

  (2)计划做1000个零件,20天完成。

  (3)3天生产化肥360吨。

  (4)全班50个同学共糊纸盒225个。

  2.根据问题找所需要的条件。

  (1)两个小队平均每人积肥多少千克?

  (2)平均每天炼钢多少吨?

  (3)共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共可生产钉子多少千克?

  3.只列式不计算。

  (1)买3支铅笔用0.18元,买同样5支铅笔,要多少钱?

  (2)一辆汽车4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8可行多少千米?

  (3)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道题数量关系,后三题都是归一应用题,它们都是先求出单一量后,才能求出几份是多少?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出示例题。

  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游船,每天可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复习题相比较。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从线段图可以看出,要求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与现在有多少条船。)这两个条件都是未知的,所以要先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现在有多少条船?要求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原来每天收入多少元和原有的船条数。)要求现有多少条船,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原有船数与增加的船数。)这些条件都是已知的,这样就可以列式解答这道应用题。

  (3)列算式:

  分步列式:

  ①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②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

  20+15=35(条)

  ③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8×25=630(元)

  列综合算式:

  360÷20×(20+15)=630(元)

  ④验算与答案(略)

  (4)仔细观察线段图,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要求增加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还可能找什么条件?(原来20条船数一天的收入与15条船一天的'收入和。)原来20条船一天的收入是已知的,15条船一天的收入是未知的,要求15条船一天的收入?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船数。)增加的船数是已知,每条船一天收入多少元是未知的?要求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原来一天总收入和原有船数。)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这样就可以列式解答这道应用题。

  分步列式:

  ①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②15条船收入多少元?

  18×15=270(元)

  ③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60+270=630(元)

  列综合算式:

  360+360÷20×15=630(元)

  答:(略)

  3.比较两种解法,找出异同点。

  4.指导看书,教师。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完成P48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练习十的第4、6、7题。

  课后:

三步应用题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方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3.渗透比较、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三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读题,与复习题1题进行比较,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这两个条件题中直接告诉了吗?该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并引导学生画线段

  (2)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口述,教师书写小标题,形成板书.其他学生把书中第14页的空白填写完整.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共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共274人.

  (3)引导总结:从问题入手,推想出能直接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看这两个直接条件题中是不是直接给出了,如没有直接给出,再思考利用哪些条件可求出直接条件,进而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算什么?

  2.类推学习例4

  (1)出示例4.两个修路队共同修一条路,3天修完.第一天修了120米,第二天修了102米.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2)分析题意,指名学生在原例题的线段图上标注所求问题.

  (3)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分步完成,指名学生板演,形成板书,最后集体订正.

  ①第一队每天修多少米?

  120÷3=40(米)

  ②第二队每天修多少米饭?

  102÷3=34(米)

  ③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40-34=6(米)

  答:三年级比四年级多46人.

  三、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三步应用题的解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可以从问题入手,并先求出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

  四、巩固发展

  1.少年宫装了8串彩色灯泡,每串15个.还安装了6串普通灯泡,每串20个,一共安装了多少个灯泡?(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口头列算式解答,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三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

  五、布置作业

  应用题:商店运来一批水果,其中有香蕉375千克,有桔子500千克.第每25千克装一筐.香蕉比桔子少几筐?(用两种方法解)

  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教案13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教材第20-21页练习五3-8题与1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4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计算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法都对不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如果没有不同的解法,教师可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找出另一种解法,集体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5题。

  先请一位学生读题,说一说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要想求出平均每人做几朵花,先要求出什么?(先要求出两个班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能不能直接求出两个班一共做了多少朵花?(不能。)

  还要先求出什么?(先求出二班做花的朵数。)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注意发现和鼓励学生想出的不同解法。

  3.做练习五的第6题。

  教师可出示第6题的挂图: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借助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楚“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的方向出发。”是什么意思。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接着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要想求出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先要求出什么?(先要求出甲、乙2小时后各行了多少千米。)

  能不能直接求出?(不能。)

  还要先求出什么?(先求出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多少。)

  那么,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20×3×2-20×2=80)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提问: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可以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

  引导学生想出可以先算出甲、乙二人每小时相距多少千米,再算出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

  教师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式计算。(20×3-20)×2=80

  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师提出问题:上面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一些呢?(第二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二、增加条件的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7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怎样列式计算。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这是一道需要几步计算的应用题?(两步。)

  你能改变题里的条件,使它变成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吗?

  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改。引导学生想出只要把原题中的一个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就可以了。(例如:把“五月份生产了2199件”改为“五月份比四月份多生产359件”或者把“四月份生产了1840件”改为“四月份比五月份少生产359件”。)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改成的三步题,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解答出来。解答之后,可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做练习五的.第8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可出示这一题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这是一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想求出扩建以后的操场面积,应该先求出扩建以后操场的长和宽;要想求出扩建以后操场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只要用扩建以后的操场面积减去扩建以前的操场面积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15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试着编题、改题。首先编一道完整的一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之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法、改变问题等,把这道一步应用题改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改编成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如两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一辆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这辆汽车比自行车平均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三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一辆自行车4小时行60千米。这辆汽车比自行车平均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三、作业

  练习五的第3题。

三步应用题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2页例3、“想一想”和“练一练”,练习七第l~5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与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系,认识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掌握分析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分析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线段图: 提问:谁能根据线段图编出一道应用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学校美术组有18人,书法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2倍,美术组和书法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这道题要怎样想?

  请同学们把这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

  提问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揭示课题。

  我们刚才根据美术组18人和书法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2倍。求出了美术组和书法组的总人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我们将复习题增加一个条件,重新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例3。(出示例3)

  学生默读题目后老师提问:这道题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告诉 我们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l

  学生回答后,老师边指图边叙述:根据题意,我们已经知道,美 术组有18人,书法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2倍。

  提问:合唱组的人数与这两个组的人数有什么关系?美术组和 书法组的总人数是指什么?

  老师叙述:把美术组和书法组的人数合并在一起就是这两个组的总人数。老师边叙述边把线段图合并成:

  这就是美术组和书法组的总人数。

  提问:这两个组的总人数是不是合唱组的人数?为什么?合唱组的人数在线段图上应该怎样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画完整。

  提问:请同学们看线段图想一想,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要先求美术组和书法组的总人数?

  美术组和书法组的总人数能不能一步就求出来?为什么?

  你能求美术组和书法组一共有多少人吗?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怎样想?

  提问:这道题应该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要求学生分步列式解答,解答后让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提问:应该怎样列综合算式? ·

  指名学生板演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其他学生列在课本上,并要求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老师叙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三步计算应用题)

  提问:例3与复习题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强调:三步计算应用题是从两步计算应用题发展而来的,与两步计算应用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与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一样,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可以分步解答,也可以根据题意直接列综合算式解答。解答后要再检查一遍,看看列式和计算是不是都正确。

  3.出示第31页“想一想”,先让学生进行分析要怎样想,再独立解答。

  提问: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解答时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做第32页“练一练”。

  让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说出分析的过程。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要求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并结合第二步提问:为什么要先求出松树和柏树的总棵数?

  2.讨论。

  出示以下两题:

  (1)果园里有桃树40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苹果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多25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2)果园里有桃树40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2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先让学生分别口头分析,再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板演后提问:这两题的计算结果是不是一样?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说明:第(1)题先要求出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第(2)题先要求出梨树的棵数。

  改变第(1)题的第二个条件,改成“梨树比桃树少10棵”。

  改变第(2)题的问题,把问题改成“苹果树的棵数等于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苹果树有多少棵?”

  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提问:改变后的第(1)题与原来的第(1)题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第(2)题求苹果树的棵数就是求什么?

  3.做练习七第4题。

  指名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要求什么?求这个问题可以先求什么?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了三步计算应用题。三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步计算应用题发展来的,与两步计算应用题有密切的联系。解答

  三步计算应用题,也要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分析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列出算式来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1~3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5题。

三步应用题教案15

  教学内容:

  复习三步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教材第32-33页4-7题,练习八5-6题与7*。

  教学目的:

  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掌握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应用题

  1.教师在黑板上并列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4题和第5题。

  请两位学生读题后,分别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全班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集体订正后,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第4题和第5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为什么这两题都可以用简便算法计算?

  2.教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抬水浇树。三年级浇45棵,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浇10棵,五年级浇的棵数等于四年级的2倍。五年级浇树多少棵?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接着,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6题。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并且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一题与上面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上面一题是两步应用题,下面一题是三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这一册所学习的三步应用题都是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把两步应用题改编成三步应用题主要有三种方法:增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式、改变问题。第6题是从上面的两步题改变问题而变来的。现在,大家试一试用另外两种方法把上面的两步题改编成三步题。

  鼓励学生改编题,集体订正所改编的题。

  3.做练习八的第5、6题。

  教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做完集体订正。

  二、整理和复习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

  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33页,默读第7题,理解题意。(教师也可用小黑板出示这一题。)然后看图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个条形统计图中的一个格代表多少千克?

  哪个年级采的最多?

  五年级比三年级多采多少千克?

  然后,让学生自己做第(3)、(4)小题。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这一题里,求平均数的算式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自己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填写之前,教师提问:

  下面的统计表是统计什么的?每个格里要填什么?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教师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八的第7*题。这道题先要算出每种车的数量,然后才能填表、制成条形统计图。这是一道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

【三步应用题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04-08

幼儿园应用题教案12-27

“分数应用题”教案设计11-20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04-04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04-12

《复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04-22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01-06

五年级数学教案应用题04-10

应用题一教学设计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