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4 11:58:3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信息窗1:分数的意义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 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

  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学习情境。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信息窗2: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

  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谈话: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所以2÷9=2/9。

  随机练习:1÷4=2÷5=8÷6=

  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1/3 2÷9=2/9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谈话: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谈话: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4、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⑴、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⑵、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1、课本17页自主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试做,最后一组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2、自主练习2,这是一道实践题,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同位交流。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会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教学反思: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有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很好的运用,不能较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在以后的课中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信息窗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出示课件)光明小学举行了校园科技周活动,看:同学们正在制作科技展牌。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作品,请看第一张,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到了那个分数?你是怎样想到的?请看第二幅作品,图片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第三幅作品呢?

  谈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表示的都是每幅作品中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大家比较这三张展牌,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你认为哪个大呢?

  谈话: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小组长快速地从一号信封中拿出三张一样长的纸条,小组合作,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分别表示出这三个分数,然后比一比,看,这三个分数相等吗?

  学生操作。

  师展示一组的纸条。

  谈话:同学们都是这样涂的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得出这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相等,因此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谈话:大家同意吗?好,现在老师就把大家的发现写下来

  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不变,他们的分子呢?分母呢?老师还能写一组这样的分数。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随机写出

  2/5=6/15=12/30,你能像老师这样写一组这样的分数吗?学生写分数。

  二、组内交流,发现规律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相等的分数,思考: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应怎样变化?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小组的同学。小组长注意,要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记在练习本上。

  三、组内交流,抽象规律

  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和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同学们?

  学生可能得出很多规律

  谈话:同学们对于他们组的发现,你想提问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你是怎么发现的?(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老师提)

  谈话:哪个组还有补充。对他们的补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谈话: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会不变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大家听明白了吗?

  谈话:你能把刚才同学们的发现概括出来吗?

  学生能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师板书)

  四、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是同学们根据这两组例子发现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分数经过这样的变化,大小都不变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信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素材,先用一张纸条或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一个分数,然后根据规律变化出另一个分数并在另一张纸条或线段上表示出来。最后再放在一起比较,看两个分数大小是否相等。

  生操作。

  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验证情况。

  学生展示。

  谈话:这个结论是你发现的,请你骄傲的写上去。哪组跟他们验证的分数不同?

  谈话:有没有验证出两个分数大小不相等的?(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利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题=括号内可以填几?为什么0不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补充0除外,并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出示课题

  五、应用规律,巩固拓展

  1、光明小学的同学还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版面,你知道图片部分占这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吗?你能写出两个与十分之二相等的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2、请你把相等的分数连起来。

  3、请你来当设计师。

  光明小学计划做一块综合栏目的展牌,内容如下:“知识城堡”占版,“活动乐园”占版,“科技图片”占版,“生活园地”占版,其余的为“开心一刻”。

  (1)哪些栏目的版面一样大?

  (2)哪种栏目的版面最大?

  (3)请你画图设计版面。(略)

  教学反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也在生活中发现隐藏着的有关数学的奥秘,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悟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我学会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教学难点:

  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出示:1/3 5/4 7/7 9/7 6/9 6/7……

  师谈话: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意义、分类、性质、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谈话: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质疑

  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这样放在一起,有什么感觉?怎么办?

  2、整理

  师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

  3、小组合作

  师谈话: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4、展示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在介绍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评价。(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有重点的板书)

  5、回顾总结

  师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的?以什么为基本概念?分成哪几部分?

  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

  (一)、质疑扫清障碍。

  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

  (二)、基本练习。

  1、填一填

  (1)把30吨小麦分4次运完,平均每次运这些小麦的,每次运多少吨。

  (2)6/9里面有()个,有()个。

  2、综合练习。(教师出题)

  3、拓展练习。(教师出题)

  教学反思:

  通过我学会了吗的学习,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学习中,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共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复习归纳,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做一做

  老师生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题(1)。

  二、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元旦节,老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苹果每千克2.5元,买了4.8千克;

  买了3件同样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老师:从清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苹果的总价和玩具的单价吧!教老师巡视,算完后。

  老师:谁来说说苹果的总价你是怎么解决的?

  (先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让他说说2.5×4.8是怎样算的,

  老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书:计算方法

  老师:玩具的单价你又怎么解决的?(再让一个学生说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忆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算算糖果的单价吧。教老师巡视,算完后汇报方法。22.32÷1.2

  老师:也就是说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像这里的22.32÷1.2就要转化为223.2÷12,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老师:这几道题在计算时该怎么转化呢?

  除法法则:一看: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数位(把除数转换成整数)。三对齐: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老师:同学们刚才算的三道题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验算的方法)

  老师:小数乘除法的验算与整数乘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时练习: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三、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简算

  老师:刚才我们用竖式算出了苹果的总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试试吧!

  (巡视,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指名说简算依据。)

  老师:看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板书:运算定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3、13题。

  四、复习取近似数

  老师:既然是元旦节就要有节日的气氛,老老师准备用彩带布置家。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带做花环,彩带每卷长7.5米。

  (1)需要买几卷彩带?40÷7.5=5.333(卷)≈6(卷)

  老师:5.333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板: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老师:这里要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板书:取近似数:进一法)

  (2)一卷彩带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8×6=19.08(元)≈19.1(元)(板书: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个花环,40米彩带可以做多少个花环?

  40÷1.5=26.666(个)≈26(个)(板书:去尾法)

  老师:取近似数就有三种方法,同学们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哟!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

  五、混合运算

  老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把清单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老老师这也有两道题目想请你们帮忙算一下,好吗?比比看谁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学生汇报时要说运算顺序。)

  老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老师:看来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板书: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__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七、小结

  老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业:教材第113页第1题(2),练习二十五第3、5、6、16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计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数→整数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进一法

  去尾法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顺次写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它们公有的因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大因数是谁?

  8的因数:1、2、4、8

  12的因数:1、2、3、4、6、12

  (生完成,师点评)

  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怎么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生找,师总结

  (2)思考:观察一下,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公因数的倍数。

  三、对应训练

  1、把6和24的因数、公因数分别填在相应的位置,再圈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3、写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总结: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4、⑴分别写出1,2,…,20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

  ⑵找一找1,2,…,20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与同伴交流。

  四、拓展延伸

  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

  24 = 2×2×3×2

  36 = 2×2×3×3

  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 2×2×3= 12

  释疑解难

  1.几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理解求最大公因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做一做

  1.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6和9(2)15和12(3)42和54(4)30和45

  (5)5和9(6)34和17(7)16和48(8)15和16

  答:(1)3(2)3(3)6(4)15(5)1(6)17(7)16(8)1

  2.按要写出两个数,使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1)两个数都是质数: ____和____。

  (2)两个数都是合数: ____和____。

  (3)一个质数一个合数: ____和____。

  答:(1)2、5(2)4、9(3)13、8

  3.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例如,5和7是互质数,7和9也是互质数。

  课堂小结

  1.第一部分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第二部分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第17页3、6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2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并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个。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除法等式的分类,提高观察,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相互依存的这种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因数倍数的含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难点】

  准确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身上挂有一些除法算式的小羊,让学生通过计算结果,将不同的小杨送回家个不同的村庄。并向学生思考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着重观察整除的这一类式子,并指出这类式子中的某对数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引出今天的内容《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让学生小组讨论整除这一类式子都有什么特点,根据特点总结: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 20÷10=2 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20÷2=10 呢?能说 20 是倍数吗?从而强调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提问:0 能当除数吗?

  通过问题引出,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自然数(一般不包括 0)。

  (三)课堂练习

  问题:让学生尝试写一下 2、3、5 的倍数,以及任一个 20 以内的因数。并思考倍数写的完么?因数写的完吗?你有什么发现?

  (四)小结作业

  小节采用发散性问题,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多媒体展示一些数,将这些数填到对应的热气球中,热气球的要求分别是 36 的因数和 60 的因数。

  四、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定义: 练习

  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6

  设计说明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伊始,让学生观看“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全过程,让学生从机毁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带来的危害,领悟到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2、重视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推理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本设计在教学例1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试验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充分的操作、试验、讨论、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然后引导学生用直观、简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过程,进一步理清思路,为后面数量更多的找次品问题做好认知和方法上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3瓶钙片

  学生准备

  每人8张圆片学具 每组1张找次品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课件播放“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录像。

  2、引导学生猜测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

  3、导入新课。

  1、看录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1:驾驶员操作不当。

  生2:飞机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列举生活中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10分钟)

  1、出示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出示3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尝试找出轻的一瓶。

  4、引导学生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引导梳理、比较:无论是先称哪2瓶,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开瓶子把钙片倒出来数一数。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称一称。

  2、认识天平,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两端放入质量相同的物体,感受天平平衡的条件。

  3、利用学具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3瓶钙片,进行实际操作。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汇报: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称,天平两端各放1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两端各放2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发现最优方案。(15分钟)

  1、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组织小组合作找出次品,填写表格。

  3、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组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4、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数、分的方法与找出次品所要称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2)怎样分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5、用你发现的方法找出9个、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1、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合作,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作记录,1名同学填写“找次品记录表”。

  3、利用实物和表格汇报:

  (1)分成8(3,3,2),至少要称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称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称4次。

  4、讨论、交流,明确:把8分成3份(每份数量尽量相等)去称,能保证称的次数最少。

  5、小组合作操作、验证,汇报试验结果。

  3、用天平从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轻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称较合适。

  4、有8瓶水,其中7瓶质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称()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糖水。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8分钟)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补充说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数量尽量相等。

  1、独立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汇报,说明自己的最优方案。

  5、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最少而且保证能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使学生重视估算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结果。

  教学重、难点:加法估算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教学用光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说说下面的各数各接近几百。

  896401609593689

  2、揭示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家电图,商店里有这么几样商品,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价格。

  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指名口答说说自己的想法。

  500元是一个准确的价格吗?(不是,它是一个大约的价格,所以在这里不能用等号,而要用约等号“≈”

  读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

  指导学生写约等号,再齐读。

  2、教学试一试。

  完成第(1)问题。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自已解决,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理由,列出相应的算式。

  完成第(2)、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不同的方法。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7题。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状况:

  1.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的除法。

  2.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能力,基本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3.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对于本节课植树的教学情境,感到比较陌生。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等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使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又招收了一年级的新同学。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

  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评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情况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1.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

  (1)一年级三个班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小朋友们排座位,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如果每人需要一张桌子(单人桌),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441=44(张),481=48(张),461=46(张)。

  ②如果每两人需要一张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张桌子?

  学生可能会想到442=22(张)

  A.402=20,B.222=44,C.直接想每两人坐一张桌子,42=2,442=22。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

  20+2=22。

  482=24(张)

  462=23(张)

  (2)各班进行分组活动,该怎么分呢?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学生会结合本班的情况分成4人一组。

  ②出示问题:每4人分成一组,一班、二班、三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

  学生试着解决这一问题,然后交流。特别要关注三班46人怎么分?46人每4人分一组,可以分成11组,还剩2人。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事及班级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

  认识厘米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1-23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写上加强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积累经验。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学生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平行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对学习几何图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技能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平行、相交及互相垂直。

  2、理解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电脑及课件,投影,三角尺,铅垂线等。

  2、学具:三角尺,正方形的纸或长方形的纸,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小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画完后在组内交流,看看自己与其他同学画的是否相同?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画法,投影展示。通过辨析请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顺势启发: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平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相交。(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一)认识“互相垂直”

  1、动手摆一摆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直线相交得到四个角,将这四个角标上序号,互相说说各是什么角?当其中一个角是直角时其它三个角是什么角?(汇报)

  2、引发思考

  师:摆成锐角和钝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断出来。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多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两条直线开始相交,然后一条直线转动,成直角,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o表示垂足)同桌选一个自己刚才所画的图标上字母互说。

  4、辨析质疑

  (1)“互相”是什么意思?

  (2)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3)互相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二)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1、折一折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动手尝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2、摸一摸说一说

  以小组为单位,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上的那些边是互相垂直的。说一说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3、画一画

  师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一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

  三、实践应用

  1、p22练一练第2题

  2、测身高、比赛跳高(量高度)

  3、p23小实验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测量活动(第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7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 试一试中的题目

小学数学教案12

  课题: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618947-10

  37+52874647-2549

  2.计算.

  24+8-6369

  47-21+5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6395

  =()+()=()()

  =()=()

  46-74426+39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24-168

  =366=88

  =6=1

  15-62153+2

  =92=5+2

  =18=7

  3.计算.

  72+1630+56850-46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53-39

  68+434976

  637-581-455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智填运算符号

  游戏目的

  引导学生巧选运算符号,加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训练,培养计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材料

  1.4开白纸8张,教师出比赛题用.

  2.学生每人准备1支水彩笔.

  游戏程序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都知道+、-、、、()等都是运算符号,使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可以取得不同的运算结果.巧妙使用运算符号,还可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在4个3中加上不同的运算符号,我们可分别得出0、1、2、3、4、5、6、7、8、9、10十一个结果.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题目,请同学们分组按要求添上运算符号,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2.分发第一组题目(教师自已出题)

  例:4444=0

  3.讲评第一组题目,分发第二组题目(教师自己出题)

  例:5555=2

  注意事项

  1.出题后,可给几分钟让小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各组统一开始填.

  2.只记小组成绩,鼓励同组内的同学互相启发、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1、0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前啊,老师发现许多同学是结伴来到多媒体教室的,比如说~~~~~~~你们俩是不是好朋友啊?(请点到名字的两名学生分别表述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

  师:好朋友是双向的,可以说成“XXXX为好朋友(也可以说XXXX好朋友)

  教师找一对儿同桌,让他们也说说相互间的关系。(XXXX为同桌,一起来上数学课)

  二、揭示倒数的意义

  师:那今天咱们来学点儿什么呢?

  1、(课件出示例7)

  请学生动手找找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2、师:你知道吗?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课件展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师请学生提炼一下,然后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举例子说清两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3/8和8/3互为倒数。(师板书3/8和8/3互为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像刚才我们表述朋友、同桌关系一样。

  引导学生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我们能不能说3/8是倒数?“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比如5/4和4/5的积是1,我们就说……7/10和10/7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4、请你再举个例子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5、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根据对倒数意义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找出3/5和2/3的倒数呢?

  (学生写并汇报师板书。)

  三、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你写出更多的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四人一小组,怎么分工呢?(请学生说建议)准备好了吗?一分钟倒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停!谁愿意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读,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真不错。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

  生:无数个。

  2、师:其实我知道大家在刚才的比赛过程中啊,一定有窍门,所以才会写得那么快,那么多,是什么窍门?谁来说说看?

  (学生畅所欲言,但是一定不规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规范说法。

  3、师:正因为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师指黑板)相乘时分子分母就可以完全约分,得到乘积是1。所以很快就可以找出一个数的倒数来,对不对?

  4、师生一起小结:也就是说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5、学生自主探索5和1的倒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6、0的倒数呢?

  启发思考,允许讨论。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四、归纳小结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请同学板演。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2)发现一学生书写有误,与该生交流。

  (3)用展台展示该生的错误。

  师:这样写可以吗?(7/12=12/7)

  师:为什么?规范书写,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

  3、完成练习十一第二题。

  4、完成练习十一第三题。

  5、完成练习十一第四题。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应该有的汇报是:

  生1:我从第一组中发现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大于1)。

  生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小于1)。

  生3:几分之一的倒数都是整数。

  生4:非0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倒数这一小节,就像是一篇文章里的过渡段一样,既承上又启下,是学习下一章分数除法的必要基础,请同学们课后认真练习,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基本方法,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好准备。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知识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能力目标: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单明了、抽象概括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重点:

  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二、新授。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3、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t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板书:

  a=30=11+30=45

  课后反思: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功能,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性功能,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1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19例1课堂活动1练习一1、4

  教学目的:

  1、通过购物的情景图说明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需求。

  2、让生明确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及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教具准备:面值不等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情景图

  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生交流,汇报)

  师: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商场里的商品应有尽有,购买东西的人也很多,我们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你知道人民币有那些吗?根据生答,师板:元、角、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课题:认识人民币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请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手中的人民币面值)

  生交流

  师:你们知道20元、50元、100元背面的图案,防伪标志吗?

  (生小组交流)

  师小结:20元背面的图案是山水图,他的防伪标志是荷花。

  50元背面的图案是黄河口,他的防伪标志是工人叔叔。

  100元背面的图案是山,它的防伪标志是毛主席头像。(生观察)

  师:你还认识哪些人民币?请你告诉小组的同学。(生交流,汇报)

  时:还有新版的10元、50元、100元、纸币1分、2分、5分、硬币1角。

  四、练习

  1、课堂活动1

  师:图中所表示的是兰兰,方方,源源,丁丁为希望小学捐的钱,请同学们数一数,他们各自捐了多少,然后填出来。

  (生完成,订正)

  2、练习二1

  师:同学们在购物要付的钱下面画O

  3、练习二4课后调查

  (师出示硬币1分)

  师:他的面值是多少呢?(1分)10个1分是多少?(10分)

  你知道10分与1角谁多谁少?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同桌讨论,汇报)

  第二课时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材P20例2课堂活动2练习二23

  教学目的1、通过1张1元的人民币和10张1角币相等,1张1角人民币和10张1分币相等的帮助生抽象出1元=10角

  1角=10分的人民币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3、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人民币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操作深化对人民币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10张1角纸币,10个1分硬币,2张5角纸币,1张1元纸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你都认识了哪些人民币?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门一起来了解人民币相邻单位的十进制关系。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1元=10角

  (师出示1元人民币)

  师:你能说出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吗?(1元)

  (师出示1角纸币)

  手:他的面值是多少呢?(1角)

  (师出示10张1角纸币)

  师:10张1角是几角呢?(10角)

  师:你知道1元与10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他们谁多谁少?

  (同桌交流。汇报)

  生:1元=10角

  师:对1元与10角同样多,那么1元就等于10角

  板:1元=10角

  2、1角=10分

  (师出示1角纸币)

  师:你知道他的面值吗?(1角)

  生:1角与10分同样多,1角就等于10分

  师板:1角=10分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你们能亲自动手换一换这些人民币吗?

  4、换一换

  (1)1角可以换()个2分或()个5分2角可以换()张1角

  1元可以换()张5角100元可以换()张50元

  20元可以换()张10元10元可以换1张5元和()张1元

  50元可换2张20元和()张10元

  师生共同读题

  (2)动手操作

  师:请小朋友木讷拿出你们准备的人民币,小组的同学互相换一换,说一说你怎样填,为什么?再填出来。

  (生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完成的结果,订正

  三、练习

  1、课堂活动2

  小组的同学互相换一换,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换,再填出来。

  2、练习二2

  明确题意,生完成,师巡视指导。

  3、练习二3

  生独立完成对16分=()角()分18角=()元()角指导

  三、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三课时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材P21例3课堂活动3练习二5、6、7

  教学目的:

  1、了解人民币的使用价值

  2、引导赦免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3张1元人民币,5张1角纸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了解了人民币相邻的十进制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

  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3

  (1)看图交流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然后再小组交流一下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些什么?

  (引导生汇报,各种物品的价目表,读读每个孩子所说的话)

  (2)解决问题

  师:穿绿色背带裤的小女孩说他只能买一个卷笔刀,猜一猜她可能带了多少钱?为什么?

  扎辫子的小姑娘问用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还剩多少钱?你知道吗?

  1元钱可以哪些学习用品?

  (小组讨论)

  用1元钱买一瓶胶水和1支铅笔,还剩多少钱?

  如果有9元钱,你准备买哪些东西?

  (生小组讨论,汇报)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分小组交流,再汇报)

  师:说说,你上怎样爱惜人民币的,怎样节约用钱的?

  三、练习

  1、课堂活动3

  生小组交流,汇报

  2、练习二5

  理解题意,在小组内用钱试补,由生自己动手操作。

  3、练习二、7

  生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解决问题,同桌交流,汇报

  4、练习二6

  你从图中都知道了什么?小组内提问,再汇报

  议一仪,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P27——29

  教学目的:1、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

  2、强化学生对数位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感的认识

  3、复习对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00以内数的组成及对数感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100以内数的组成

  1、P27、1

  请生独立完成。订正

  师:63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48呢?27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2、游戏:打电话

  师交代游戏规则

  师:8个十和7个一组成几?

  十张一角是多少?3张一角和5个一分组成多少?

  请小朋友照刚才的例子同桌练习。

  3、师小结:通过1、2题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发现数的组成有一个怎样的规律?

  4、引导生总结:几十几是由几个谁和几个一组成的

  5、练习(直接回答)

  (1)30和2合起来是多少?6和90合起来是多少?

  (2)5和40合起来是多少?7和80合起来是多少?

  二、体会数位值的作用,强化生对数感的认识

  1、P28、3

  读懂题意,生独立完成,订正

  2、P28、4

  从小到大的顺序,请生选一个画掉一个

  3、P28、6

  读题,一起理解题意,小组讨论,订正

  三、人民币的认识

  生独立完成P28、5订正

  四、100以内的数

  分小组完成游戏,五、践活动

  将自己上街买东西,把自己买东西的过程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可先请个别生说,在小组交流)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复习了些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