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时间:2024-05-26 11:07:57 教案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上教科书第68--69页例1和“练一练”,第72页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用策略解答一些问题。

  2、使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感受假设策略的价值,并会用假设的策略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列示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 ,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提问:为什么可以用720÷9来计算? 出示例1

  提问:这里还有一道题,你能解答吗? 发:和上面的一道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

  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创设到果汁的问题情境,呈现对比强烈的可以直接平均分和不能直接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

  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二、探索策略

  出示例题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大杯的

  1容量×3=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使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大家先联系刚才找到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作个别指导。 反馈:你想到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请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的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提问: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结果会怎样?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杯?

  思路二:先画线段,再解答。

  提问:画图表示题意时,可以先画哪条线段?怎样画出表示1个大杯容量的线段?为什么表示1个大杯容量的线段要和表示3个小杯容量的线段画得同样长?从图中可以看出,720毫升果汁正好倒满多少小杯?

  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个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那这一过程中都要把1个大杯看作几个小杯?

  指出: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策

  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题中条件和问题的梳理,找到数量关系,并说说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感知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打开寻求解题方法的思路。针对解决问题的困难,启发学生思考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大方法,既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有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有了明确方向,进而产生假设的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并交流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并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深刻体验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假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在列式解答的同时,提出检验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4)小结。

  提问:解答例1的一开始,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

  指出:由于题目中是吧720毫升的果汁倒入大、小不同的两种杯子中,解题时不能直接用除法算出结果。为了化难为易,我们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这样就使原来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转化成只含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

  【设计说明:及时反思提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等问题,以强化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5)教学第二种思路。

  谈话:刚才我们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被,顺利解决了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你能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假设全部倒入大杯和全部倒入小杯这两种假设方法,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的思路,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再次经历和体验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对假设策略更深刻的题感悟。比较两种假设思路的联系与区别,并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目的是帮助学生整理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对策略的认识和感悟;回顾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策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的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促进策略的内化,形成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题目,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 让学生按讨论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让用不同思路解题的学生展示自己列式解答的方法,介绍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设计说明:想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时可以怎样假设,再独立完成解答,并交流不同的假设思路,突出了课本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做练习十一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假设?如果假设全部用小货车来运,一共需要多少辆?假设全部用大货车来运呢?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进行假设的,怎样列式解答的。

  【设计说明:围绕假设策略的重点,设计针对性强、层次鲜明的练习,引导学生经历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对假设策略的深刻感悟和体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

  的经验,增强运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3题。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两个未知量→一个未知量

  6个小杯: 1个大杯:

  720毫升

  【教学总结】

  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感知策略、体验策略、形成策略、运用策略的过程。在学生形成“假设的策略”的同时,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发展数学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策略。

  “策略”属程序性知识,它无法直接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从外部输入,而必须在学生充分经历探索的过程,不断积累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内部产生。本节课中,问题呈现后,教师没有做任何分析、提示,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完整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尽管此时学生没有意识到假设策略的运用,有些学生可能一时还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但经历了就会有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本课得以精彩展开的宝贵资源,也是学生在下环节活动中体会假设策略价值的基础和关键。

  2.有效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策略。

  解决问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分析、反思中提取策略。当学生交流了自己的解题方法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将不同解法中相同的策略元素“假设”提取出来:第一位学生汇报后,教师以“你觉得这位同学在解答时最

  关键的步骤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关注“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有学生说可以画线段图,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用这样的3小段表示大杯的容量,也就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成功地使学生本来无意识的策略明晰化,逐步形成策略。

  3.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策略。

  学生学习策略的过程不只是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使学生感受到“假设策略”的价值。本课的开始,教师精心设计了一道准备题: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既复习了基本的数量关系,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又为下环节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做了必要的孕伏。出示例题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道题有点复杂了吧?与第1题相比,复杂在哪里?通过比较,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如果题目中只有一种杯子,问题就解决了,这就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设法把大杯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换成大杯。分析数量关系时,教师抓住题中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觉地“换”到有条理地“换”的过程,通过“换”来实现假设,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假设,怎样假设,进而感受到通过假设实现“消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关键的步骤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关注“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有学生说可以画线段图,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用这样的3小段表示大杯的容量,也就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成功地使学生本来无意识的策略明晰化,逐步形成策略。

  4.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策略。

  学生学习策略的过程不只是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使学生感受到“假设策略”的价值。本课的开始,教师精心设计了一道准备题: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既复习了基本的数量关系,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又为下环节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做了必要的孕伏。出示例题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道题有点复杂了吧?与第1题相比,复杂在哪里?通过比较,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如果题目中只有一种杯子,问题就解决了,这就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设法把大杯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换成大杯。分析数量关系时,教师抓住题中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觉地“换”到有条理地“换”的过程,通过“换”来实现假设,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假设,怎样假设,进而感受到通过假设实现“消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

  (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

  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1)8行树有多少棵?

  (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

  (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

  3、引入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2、做练习九第7题。

  (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2)列式解答并检验。

  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

  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3)比较异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

  (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

  (1)完成第(1)题。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九第9题。

  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

  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3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设计理念: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预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节假里你家来了客人你准备做什么呢?

  师:星期天的上午李阿姨到小明家来做客。

  师:从图。.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小明的妈妈让小明给李阿姨沏茶。

  师:想一想你平时在家沏茶时要做什么呢?师:你们要做这么多事,是吧!那我们来看一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那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2、自主设计方案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情,那么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用你们课前准备的工艺图片摆一摆,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并算一算需要多长时间?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师:谁愿意上讲台来展示你的设计方案?

  师:刚才同学们帮小明设计的沏茶的方案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情才节省了时间,在烧水的同时做洗茶杯和找茶叶这两件事,也就是说洗茶杯和找茶叶共花得分钟时间可以在烧水的8分钟之内完成。

  这样小明就可以在8分钟以内完成需要11分钟才完成的事情,也就让客人尽快地喝茶了。

  4、小结师:我们在做一些事情时,应先确定好做事的先后顺序,然后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同时做几件事,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

  李阿姨喝完茶想走了,但小明是非常好客的好孩子,非要李阿姨留下不可,(点击多媒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为什么呢?

  二、再探新知

  师:原来小明的妈妈要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客人。从图。

  能得到哪些信息?(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1、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教师提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 “烙两张饼呢?” “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上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每烙完一面,就让学生在这一面上用铅笔做上记号。

  先让学生试一试,思考烙3张饼,怎样才能使花费的时间最少,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并把自己的实践结果记录在老师发的表格中,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展示学生的方案。

  教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在展示台上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

  小组代表来根据表格叙述设计方案,并用图片来演示。几个小组演示完毕后,教师让大家来比较。

  “这些方案,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拓展延伸: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烙4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小组活动,并用表格记录。

  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小组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如果要烙6张饼、7张饼……10张饼,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佳方法烙,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看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呢?假如妈妈使用了新式电饼。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重温故事,感受替换策略

  课前游戏导入:

  1只大象→两只小熊一只小熊→2只小马

  4只小马→2只小猪2只大象→()只小熊

  ……

  一、初步探索——倍数关系的替换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都用到了什么策略?揭示“替换”,板书:替换

  可别小看这个"换"字,交换的换,替换的换,就是这个换字,它却是蕴涵着一种的数学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就有位7岁的孩子使用了这种换的方法,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被传为一段千古佳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故事:电脑播放曹冲称象动画。

  提问:曹冲中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他将大象替换成了什么?你能联系上面情节讲一讲它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

  小结: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称象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替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策略能不能用到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呢?

  【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5

  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 当堂检测

  关键词:

  有序地思考 不重复 不遗漏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 学生在以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 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难点重点:

  重点:能对所给信息,用“列举”法解决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列格、画图、连线等方法进行列举。

  教学准备:

  小棒、表格。

  教学步骤:

  一、游戏激趣,情境引入。

  1.游戏激趣。

  师:我这里有一叠扑克牌反扣在桌面上,请你从中找出数字最大的那张牌。

  【设计说明:让学生初步感受要想知道哪张牌的数字最大,只有翻出所有的牌,感受一一列举。】

  2.引入课题。

  师: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两次学习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是什么意思呢?(方法。)还记得学过的是哪两种策略?(画图法、列表法。)今天我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位王大叔打算用22根1米的木条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愿意帮帮他吗?

  二、组织探究,获取新知。

  1. 弄清题意,引发需求。

  ⑴出示例1及其情境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阅读。

  ⑵ 提问:从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周长是22米,可以围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都是整数。)

  师:周长总是一定的,长和宽也是固定的吗?面积呢?怎样围面积最大呢?

  ⑶提出要求:如果用22根同样长的小棒表示这22根1米长的木条,你能先试着摆出一个符合要求的长方形吗?

  学生尝试操作后,组织交流,并把不同围法展示出来。

  ⑷启发: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了这么多围法,那么是否还会有其他围法呢?怎样围长方形的面积才能最大呢?

  ⑸指出:要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要把不同围法一一列举出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

  【设计说明:让学生用小棒先试着围一围,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更加准确地理解题意,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明确认识到:按要求围出的长方形周长一定是22米,而长、宽以及面积则是不确定的。由此,学生就会产生“要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要把各种不同围法一一列举出来”的心理需求。把学生在操作中的不同围法展示出来,既能进一步突出“围法是多样的”,又能把他们的思维从无序引向有序,从而初步体验有序列举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2.尝试列举,感受策略。

  ⑴出示如下

  长/米

  10

  宽/米

  1

  面积/平方米

  10

  ⑵提问:从表中看,你知道填表时是从长是几米的长方形开始想想的?为什么要从长是10米的长方形开始想起?(板书:有序的)

  提示:用22根1米长的木条会不会围成11米或21米以上的长方形?

  ⑶明确:因为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是22米,所以它的长与宽的和一定是22÷2=11(米)。由此可知,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最长是10米。

  ⑷提出要求:你能把这张表接着填写完整吗?

  ⑸学生填表后,讨论:通过一一列举,你发现符合要求的围法一共有多少种?这个结果与黑板上展示出来的种数是否一样?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求得的'结果更加可靠?

  ⑹进一步讨论:根据列举的结果,你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吗?

  ⑺指出:刚才,我们通过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求出了答案,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续写课题:——列举。)

  【设计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的思考方法和具体操作过程,列表和画图等辅助手段的作用不可低估。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独立进行列举的思考时,不大可能想到列表,所以上述教学活动先让学生看表,再引导他们根据表中数据的获取过程照样子把表格填写完整,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过程、掌握方法。此外,在让学生填表格之前,赞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从长是10米的长方形想起”,则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选择合适的“序”进行思考,是保证列举活动展开的重要前提。】

  3.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⑴提出要求:请大家回顾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强调:列举能帮助无们解决一些问题,列举时要注意有条理地思考,对列举出兵结果要进行比较。

  ⑵进一步要求: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并要求他们说清当时是怎样列举的。

  追问: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好处?运用列举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举可以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列举时要按照一晥的顺序进行思考。

  【设计说明: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能使列举的策略意义得以凸显。也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列举的思考方法。对以前应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回顾,一方面使学生可以基于更多的应用案例进一步加深对策略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感受到策略应用的广泛性,从而更好地体会策略的价值。】

  三、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⑴做“练一练”第1题

  ①学生读题后,启发:从题中告诉我们的条件中,你能知道什么?你打算用什么策略一来判断13:00、14:00、15:00、16:00这几个时刻中,哪些也会发出铃声?

  ②学生自主尝试解答后,组织交流反馈,重点让他们呈现解题过程,说说自己是怎样列举的。

  ⑵做“练一练”第2题

  ①学生讲师后,提问:你能看懂题中的表格吗:填表时首先选定的是哪种荤菜?列举完和各种素菜的搭配后,接着考虑的是哪种荤菜?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学生各自填表解答后,交流反馈填表的情况,着重让他们说说是按照怎样的中顺序列举的。

  ③追问:如果先选定一种荤菜,你还能按顺序列举出各种不同搭配吗?

  【设计说明:通过解答与例题题材完全不同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策略的价值,巩固运用策略的方法,丰富运用策略的经验。】

  四、当堂检测

  1.做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集体订正。

  2. .做练习十七第2题。

  先适当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鼓励他们利用教材给出的表格寻找答案。

  2. .做练习十七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付多少种不同的邮资?如果选3枚、4枚邮票呢?

  五、全课小结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6

  一、激活经验,感知策略

  1.猜一猜:老师的年龄加上9的和再除以4,恰巧是10岁。老师今年是多少岁?

  2.谈话:这是老师每天上学从家到学校的路线,你能说说老师每天放学从学校回家的路线吗?(多媒体呈现:老师家→向东50米到苍梧绿园→向北200米到教育局→向西150米到学校)

  3.揭题:

  刚才,我们算出了刘老师的年龄,研究了刘老师返回的路线。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解决这两个问题时都分别使用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之间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板书:倒过来推想)

  这种“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信,咱们继续看——

  设计意图: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因此,通过“猜年龄”和“返回路线”两个已有经验的唤醒,为倒推策略的探索提供了清晰地新旧知识间的“固着点”,促进新认知的高效建构。

  二、初步体验,建立模型

  1.出示例l

  师:这儿有两杯果汁,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一共有400毫升。

  生:甲杯果汁比乙杯的多。

  师:假如有两人来喝这两杯果汁,你觉得要怎样做才公平一点呢?

  生:把两杯倒在一起,然后平均分。

  生:甲杯倒给乙杯一点,使两个杯子同样多。

  师:现在从甲杯倒人乙杯40毫升,甲乙两杯的果汁数量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甲杯减少了40毫升,乙杯增加了40毫升。

  提出问题:要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填写课本第88页的表格。填完后说说你是怎么推算的。

  甲杯/ml

  乙杯/ml

  现在

  原来

  结合回答演示:甲杯的果汁数就在现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多少,乙呢?

  交流:展示学生的表格,说一说想法?

  追问:要求原来的情况,我们是从哪儿开始想起呢?原来的变化过程是甲杯倒人乙杯40毫升,倒推时是怎样变化的?(强调:变化过程相反)

  3.回顾反思

  师:回想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先算的是什么?我们是从哪里开始倒推的呢?

  小结:看来当我们知道现在的量,要求原来的量时(板书),我们就可以用倒推的方法来解决。(完成板书:原来: ←倒过来想一想 现在)

  其实.用倒推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请看:填一填: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什么小技巧吗?先倒推哪一步?

  小结:倒过来推想就要从现在的数据出发,根据各自发生的变化往回推算出原来的数据,也可以简称倒推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设计意图:如何将作为思维结果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在例l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题中的信息和问题,;揭示了倒推问题的三要素:原来状态、变化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感受到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接下来的“填一填”,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倒推过程与变化过程的相反性,感悟倒推的顺序,为例2多步倒推的探究过程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定向和认知铺垫。

  三、自主探究,深化理解

  1.探索例2

  出示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上面的信息?

  师:这时候,老师看到的是一张张自信的面庞,还有的同学拿起了笔,没有人怀疑同学们不会解答这样的问题。不过刘老师关心的不是这个,而是——

  多媒体呈现:

  ①你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摘录下来进行整理吗?

  ②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列式并解答。

  2.整理信息,讨论交流

  ①把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完成在作业纸上。这个变化的过程是什么?

  原有?张→又收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原有?张←去掉24张←跟小军要回30张←还剩52张

  或符号表达:

  学生说一说想法。

  ②师: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整理好条件,你们是用什么策略想这个问题的昵?

  可以怎样列式的呢7

  第一种:

  52+30-24=58(张)

  师:先倒推哪一步?再倒推到哪一步?倒推时的过程与原来的变化过程相反吗?

  第二种:

  52+(30-24)=58(张)

  师:原来这两个变化的过程可以合二为一吗?现在比原来少6张,现在有52张,把这少的.6张补起来就可以得出原来的张数了,52加6的过程;是不是用的倒推法。我们把它变成了一步倒推的题目了。

  ③检验。

  可以写答了吗?结果是否正确该如何验证呢?

  3.回顾反思,对比深化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主探索解决了这道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用的是什么策略?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情况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呢?怎样运用呢?

  小结:如果某种数量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已经知道了现在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量,就可以用倒推的策略。先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往前倒推,直至求出答案。在倒推的时候要注意变化顺序。(板书:变化顺序)

  设计意图:例2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深化理解策略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因为思维的深度参与,必然决定了学生对获得策略过程的经历是深刻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摘录条件进行整理以及讨论交流中,逐渐感悟在倒过去想的时候,不仅要逆着事情变化的顺序进行,还要注意先把后发生的变化倒回去,再把先发生的变化倒回去,直至事情的原来情况。在汇报交流中,对两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到倒推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策略,但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再次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从而感悟到有条理的思考是很重要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7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8

  【教材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材分析】例题用文字叙述,学生一般能读懂题意,但不会利用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而通过课件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再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使例题的教学意义超越解答一道题目,得到一组答案,体会一种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等量替换的方法实现问题的简单化,并相应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曹冲称象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吧?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曹冲他是怎么称象的。(点击播放)

  播放结束后提问:曹冲称象,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而要称石头?(生自由回答)

  生:当时还没有这种技术。

  师:谁还想说?(那为什么称石头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呢?) 师:是的,由于古代的技术落后,不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曹冲能想到把一船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称出了大象的体重,真

  了不起。其实,他就是运用了“替换”这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板书“替换”)

  二、教学例题1

  师:大臣们见到曹冲那么聪明,都非常高兴,于是出了一个问题考考他,可是聪明的曹冲想了很久,也没办法解决,你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

  师:大臣们的问题大致是(口述):把720毫升果汁倒入7个杯子,正好都倒满,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你会列式吗?(课件没有出示杯子)

  生自由说。

  师:720÷7 ?真的这么简单?就能难倒聪明的曹冲?看看,大臣们给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杯子。(出示杯子)。

  师:看,这样的杯子,能用720÷7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杯子的大小不一样)—— 可以多问几个学生

  师:是的,杯子不一样,所以我们就不能直接用720÷7。那如果,装满的都是?

  让生答:装满的都是小杯或者都是大杯,我们就可以直接算出每个杯子的容量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臣们出的问题具体是:(课件出示: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到什么信息?

  (720毫升果汁、6个小杯、1个大杯)(师板书)

  理解关键句

  师:你是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多问几个同学)

  (预设之一:把大杯当做标准量,小杯是比较量;反过来那如果把小杯当作标准量(单位一)那大杯的容量是可以说一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3个小杯的容量,也可以说3个小杯的总容量等于1个大杯的容量)

  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3个小杯的容量。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师:那你想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然后把你的解题过程写出来。

  同桌讨论,生列算式的过程中(师巡视指导,并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师:好,同学们请看:(指着算式)做对了吗?你来解释一下你的解题过程! 3、课件演示学生所回答的思路。

  师:老师听明白了,你们呢?(演示):他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时候就有??(生:9个小杯)现在就可以先求出??(小杯的容量),然后我们再根据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求出大杯的容量。

  4、板书小结:

  师:简单的说就是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再加上原来的6个小杯,一共就有9个小杯。

  5、请学生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师:诶?这组算式呢?对吗?谁知道他的想法? 生回答

  6、学生讲完第二种方法后,课件演示。(也要问到点子上,比如:你是根据)

  师:真不错,是把每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这么一替换,得到的就是(大杯)。就可以求出??(大杯的容量),我们在根据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求出小杯的容量。

  7、完成板书:

  师:是的,我们还可以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再加上原来的1个小杯,一共就有3个大杯。

  师:你们也都像他们这样解决吗?

  检验

  师:到底正不正确呢?我们还要对它进行?

  生:检验。

  师:怎么检验呢?试一试!(留给学生检验的时间)好,谁来说? 生:用240+80=720ml所以正确。

  师:哦,你是验证了一个大杯和6个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这个条件,但是请你们好好思考思考,只符合这个条件就可以了吗?(240÷80=3)

  师:所以,我们在检验时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要从整体去思考。 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什么策略帮助曹冲解决难题的? 生:替换 师:对,替换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那为什么要替换?

  生:因为杯子不同,替换了就能变成同一种杯子,问题变得简单了。 师:你替换的依据是?

  生:小杯是大杯的三分之一。

  师小结:是的,解这道题的时,我们先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替换成同一种杯子,也就是说把两种不同的量替换成同一种量来解决问题。这样,复杂的问题就简单化了!(板书:两种不同的量 替换 同一种量)

  师:看来呀,替换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那咱们继续用“替换”这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请看:(出示练习)

  三、巩固应用

  师:你打算填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1、一壶水2400毫升,这壶水可以倒满8个小杯和2个大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2,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也可以理解为1个大杯的容量等于( )个小杯的容量。

  如果把小杯替换成大杯,那么8个小杯的容量+2个大杯的容量=( )个大杯的容量。

  如果把大杯替换成小杯,那么8个小杯的容量+2个大杯的容量=( )个小杯的容量

  2、有2个大箱和4个小箱,每个小箱的容量是大箱的1/2,1个大箱可以换成( )个小箱,4个小箱可以换( )个大箱,如果把大箱都换成小箱,则共有( )个小箱。

  3、买15支铅笔和4支钢笔共50元,5支铅笔可以换2支钢笔,每支铅笔和钢笔各是多少元? (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做题,展示学生作业时,要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算得的又是什么?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等。 )

  四、全课总结:

  师:你觉得这种替换的策略神奇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说一说,和大家分享分享。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替换策略来解决问题的随处可见,比如:(课件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师: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我想:我们将会有许多不同的收获和发现,韦老师期待着,那我们下一节课再一起来探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9

  余东中心小学何叶萍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简单的实际问题所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信息的必要性

  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充分交流。

  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出来。

  18元买3本,()元买5

  学生的可能有:

  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

  小明买3本用去18元,

  小华买5本用去()元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

  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明3本18元

  小华

  小明

  小华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的内容?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18÷3=6(元)

  6×5=30(元)

  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信息吗?

  学生自主,展示学生的内容。

  师生评议学生的结果。

  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引导比较,强化信息的方法。

  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的结果。

  提问:通过,解题的感觉如何?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

  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摘录。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P56-58例1,“想一想”,“练一练”和P61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

  教学难点:

  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

  (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

  (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

  (4)(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列式解答并检验。

  (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

  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

  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

  (4)齐答。

  3、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4、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

  (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 (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

  (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1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有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本单元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后一部分是解决三步计算的问题。

  1、 让学生把信息填入表格,学习整理信息的方法,体会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本单元选择表格作为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因此,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

  教材充分注意到学生初步学习利用表格整理信息,在编写上尽量循序渐进,逐渐提高。

  (1) 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全部填进表里。

  第65页例题和相应的想想做做以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为素材。例题是归一问题,先求小华买5本练习本用去多少元,再求小军42元买了多少本。在每个问题的教学过程中都设计了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这样的活动线索,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四点。

  第一,带领学生经历填表的过程。教材里呈现了一张已经填好的表格,课堂教学要展开填表的过程和方法,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要预先设计一张待填的表格,可以师生共同填写,也可以让学生填写。

  第二,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表格里的条件和问题不是随意摆放的,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安排的。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表里有些什么,体会各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列表整理就是显示出这些数量的对应关系,表格也是为此而设计的。

  第三,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填表的目的是理出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可以让学生看着表格顺着两条思路去想,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想到能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买5本要用多少钱这组数量,想到需要知道每本的价钱。两条思路交叉在每本笔记本多少元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找到了。

  第四,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第66页根据两道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从中会有许多体会,如小明买3本用了18元、小华买5本用了30元、小军买7本用了42元,他们每本笔记本的价钱是相同的。这个发现是归一问题的特征。又如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买了多少本,都要先算笔记本的单价,都是通过小明买3本用去18元求得的。这个发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又如买的笔记本多(少),用去的钱也多(少)。这个发现让学生感受函数关系。

  (2)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

  第68页例题和试一试以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为素材,继续通过列表整理,培养解题思路。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题目里有桃、苹果、梨三种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在解决问题时,不把所有的已知条件都填入表格,只填需要的条件信息,这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筛选信息的活动。在例题的表格里,上面一行已经填了桃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下面一行填什么由学生思考。试一试只提供一张空白的表格,里面填哪两种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都由学生决定。要充分发挥问题对思路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这两个问题。只要明白了问题的.意思,列表整理不会有困难。

  第二,利用表格、紧扣问题,设计解题步骤。在列表整理后,教材安排学生想一想要先算什么,理清解题思路。仍然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想:根据表格里的条件可以求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两条思路的交叉点就是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整理信息的习惯。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列表整理是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学生对填表的态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填表有热情,体验到填表整理对形成解题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觉进行整理的习惯。消极的态度则把填表看做负担,理解为教材和老师的规定,是被迫进行的。教材力求让学生体会到整理信息的意义,并转化成内在的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1) 从有形地整理到无形地整理。

  两道例题里都提供了表格,只要把条件或问题填入表格就进行了信息的整理。教材预设表格,能突出策略的教学,便于落实。在两次想想做做里都有不提供表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没有提供表格也要整理信息,是鼓励整理的形式多样化,使整理信息的活动具有个性;是引导整理活动从有形向无形发展,从题目的安排变为自我要求。为了完成从提供表格到不提供表格的过渡,教学时应注意三点。

  第一,让每个学生都有独自填表整理的机会,学会填表整理的方法。第65页例题里的表格已经填好,所以想想做做前两题都有空白的表格让学生填写。第68页例题的前一张表格留出一半给学生填,试一试的表格全部让学生填。教材留出这么多填表机会,给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填表整理创造了条件。

  第二,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填表对解题的作用。填表不单整理了条件和问题,还能理出解题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如果不经过填表整理的活动,数量关系就不会这么清晰,解题也不会这么顺利。

  第三,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适宜的整理形式。在解答想想做做里没有提供表格的题目时,仍然要把整理信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整理的形式不要求全体学生都相同,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把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看在眼里,想在脑里,在无形的思维活动中整理;可以在题目上勾勾画画进行整理;也可以通过摘录信息或列表进行整理。下面是勾画整理的实例,它是有形地列表整理到无形整理的中介。

  星光新村新盖的3幢楼房共住了42户。照这样计算,这个新村25幢这样的楼房共住了多少户?

  学生选择整理方法一般都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教学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保障大多数学生都有完成整理信息的时间。要组织各种整理形式的交流,逐渐提升整理信息的水平,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

  (2) 解决新颖的问题。

  问题的新颖性与策略的形成正相关。策略往往在解决新颖的问题时体现其价值,并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如果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总是局限在已经教过的、已经认识的那些问题上,那么只是进行技能操练,没有培养策略。为此,教材在教学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带出归总问题,在教学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时安排少量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这些归总问题、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都不编排例题,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应用策略独立解答。

  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课题,让学生主动解决一些新颖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项突破。为此,教学中应做到两点。

  第一,改变例题的教学观念。例题教给学生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不但解决了例题,还能解决与例题相似、甚至不同的问题。列表整理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的问题包括归一问题、稍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还涵盖了归总问题、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以及其他的实际问题。只有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整理条件与问题,学生体验了这个思想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才可能举一反三应用这种策略。

  第二,教学新颖的问题,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第一次出现归总问题和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教材都为学生设计了可以填写的表格。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到的思想方法,继续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整理信息的操作难度,学生有现成的表格可填。教学要注意适度地放和适当地扶。如第67页第2题的表格一定要让学生填,考虑到填表可能发生的问题,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情境图里寻找数学信息。有哪几种球,哪些球的单价已知,哪些球的单价未知;老师带的钱正好够买什么球,可以买几个。这样,学生填表的困难会少些,通过列表整理的思路会顺畅些。又如第69页第3题,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对栽120棵树的理解,明白它的一部分是四年级栽的,另一部分是五年级栽的。这样,学生就捕捉到这个题目的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最后还要指出一点,列表整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每一个问题都从整理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入手。本单元教学列表整理以后,不能说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解答了。应以解答归一问题、归总问题、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为主,一些稍难的实际问题以后会安排教学。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判断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能根据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2、5、和3的倍数。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教学重点

  复习已学内容并进一步的巩固已学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小组合作回忆-反思-整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倍数和因数

  (一)提问:你会把自然数的分类吗?

  教师板书:

  1、按是否是2的.倍数,可分为偶数和奇数

  偶数有:2、4、6、8、10......

  奇数有:1、3、5、7、9......

  2、按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三类:

  (1)只有1和本身2个因数,是质数,有:2、3、5、7、11、13、17、19......

  (2)除了1和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是合数,有:4、6、8、9、10、12、14......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特别指出:2是唯一的质数中的偶数,其他的质数都是奇数,4是最小的合数。9、15等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二)巩固练习

  1、在下面个数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2、5、1、10、25

  2、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哪些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把下面的数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

  2、15、8、17、20

  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口答

  指名学生有序地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同桌互说,指名汇报

  (只要分法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二、复习找规律

  (一)提问:

  1、用数字1、2、3,能写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

  指出:我们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做到有序思考。

  2、用数字0、1、2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二)巩固练习完成书第116页第12题

  读题后提问:

  1、你知道这些菜中那些是蔬菜?哪些是荤菜?

  2、你会搭配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写数时要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先和同桌说说,再指名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说怎么想的?

  三、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提问: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这些策略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二)巩固练习

  1、完成书第116页第13题

  指名读题并提问:(1)当长8米时,宽应该是几米?能不能画图思考一下?

  (2)、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3)、如果羊圈长6米呢?你能算出宽是多少米吗?

  2、完成书第116页第14题

  学生默读题目后讨论:(1)第(1)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2)第(2)题的数量关系式又是什么?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学生独立画图并思考,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交流结果

  生独立列式计算交流结果时说说如何思考的?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要求学生边画图边思考)

  四、评价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组交流,汇报

  五、作业设计

  完成书第116页第14题

  六、教后反思

  4、整理、复习升与毫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称、平移和旋转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3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第63~64页的例1、例2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天庞老师和你们是初次见面,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见面礼,想看吗?好,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短片。(课件播放:猜猜职业。)刚才的短片中一共提到的了几个不同的职业?有人说5个,有人说4个,看来意见还不统一。回忆一下,具体是哪些职业呢?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职业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板书:一一列举),庞老师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啊,“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方法。

  好,上课铃声已经响起,上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老师家东面有一块空地,我想请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课件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

  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周长是18米的?真了不起,你连这隐藏的数学信息也找出来了,周长是18米,那么说明长和宽怎么样?真是说到庞老师心里去了。(课件出示:友情提醒:花圃的长和宽长度之和为9米。)

  想一想:怎样围面积最大?(课件出示:思考:怎样围面积最大?)工人师傅可犯难了,该怎么围呢?同学们,怎么帮工人师傅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想一想。把你的解决办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指名交流。

  那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呢?有没有本领一个不落的都“一一列举”出来?这么自信啊,那就请同学们将这些围法记录在草稿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小棒围一围,或者想其他的办法解决。庞老师还给同学们提供了一张表格,你也可以将这些围法记录在这张表格中。

  设计意图:策略的形成首先源于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又影响着什么样的解决策略。教材中原本设计的问题是“王大叔用18根一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我将它改为“用18根一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一来更联系实际生活,花圃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后者的提法更富有探究价值,更具有开放性。策略的形成源于问题的.挑战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路才放得开。

  (实物投影展示同学填写的:选择文字记录和表格记录的,表格再选择有序和无序的,下面增设面积一栏的。)这两位同学都找到了这四种围法,你们认为哪种填法比较好?为什么?

  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板书:有条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找出所有的围法。为什么还增设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栏?现在你知道哪种围法围出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出示:面积计算结果)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张表格,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想一想,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这些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据相差越大时,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反之,长方形的长和宽数据越接近,这个长方形就越接近正方形,面积就越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列表解决了问题,进一步引导形式学生“能不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想一想围成的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感悟?”这样数形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冲突和不满足的欲望,为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了经验。

  回忆一下,我们采用了什么策略解决这道题?通过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可以将答案展示的更清楚、更全面,分析问题更直观,下面我们继续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循序渐进,深入问题

  花圃围好后老师去购买花苗,有三种花苗可供选择:(课件出示图片)兰花、蝴蝶花、月季花。庞老师最少买()种花苗,最多买()种花苗。(课件出示:最少买()种花苗,最多买()种花苗。)(学生回答后课件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思考:老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花方案?)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打算先考虑购买几种的情况?接下去又要怎样思考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看哪组能通过列举得到正确的答案,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好记录,愿意用表格记录的可以填在庞老师提供的表格中。

  (学生交流,具体介绍是怎么列举的,同步展示表格的填充。)

  购花方案

  只买1种

  买2种

  买3种

  兰花

  蝴蝶花

  月季花

  通过列表可以将一一列举的结过展示的一目了然,我们一眼能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设计意图:例二的教学着重抓三个环节。第一、要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题意。第二、要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分别考虑只买1种、2种、3种各有几种具体的订阅方法。第三,通过列表画“√”的方法展现学生“一一列举”的思考过程。但考虑到这一部分难度较大,绝大多数同学连这一张表格的意思都看不懂,所以采取了“由点到面”的策略,有能力的同学先完成,然后让他们讲解这张表格是怎么设计的怎样填写的,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策略如何在表格中展现。

  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指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有条理,这样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三、应用巩固。

  1、现在我们来放松一下好不好。老师这里有一张靶纸,分内、中、外三圈,里面的10、8、6谁知道是什么意思?谁愿意来投投靶。(学生投靶)每人投两次。庞老师也打算来试一试,如果老师投中两次,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课件:投中两次,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请在草稿本上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课件:投了两次,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这两个问题含义一样吗?那可能得到多少环?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思维强度教大,学生可能会产生疲劳的感受,因此本环节安排一个掷飞镖游戏使学生放松,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又很自然地引出题目。通过两个问题的一字之差的比较,提醒了学生要看清题目。

  2、下面我们继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听,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播放钟声)(出现闹钟图片)

  有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

  13:00  14:40  15:40  16:00

  思考一下,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动笔写一写。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指名交流。询问间隔40分钟是怎么知道的?

  3、一副扑克牌有四种花色,从中任意抽出一张或两张牌,那么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学生实际操作四张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学生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课堂作业

  用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

  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5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球队比赛的不同安排,感受列举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从而能更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预设1分钟)

  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7分钟)

  1.学习例题2:

  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导入: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

  (1)理解题意,“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

  (2)你能写出所有的比赛吗?先试一试。再与同桌交流。

  (3)解决这各问题时选择怎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2)列举出各场比赛时,要注意些什么?

  (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画图,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列举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列举法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列举时有哪些注意点?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预设2分钟)

  说说可以从哪儿想起,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尽可能说清楚,说全面。

  四、分层练习,巩固内化。(预设10分钟)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

  (3)交流方法。

  教师提问:你能列举出答案吗?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七第4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纠错

  提问:“每两人之间通一次电话”和“两人互寄一张贺卡”有什么不同?

  交流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需全面有序。

  3.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想一想,有序列举,小组说一说。

  (3)集体交流。

  4.练习十一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投中2次的可能几种,怎样计算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5练习十一第7题

  展示各种涂法,表达想法,进行校对和订正。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04-1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5-1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9-29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05-12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04-09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03-10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1-0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3-1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