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时间:2024-05-27 18:11:5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_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4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实际上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显示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但是学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运用加法计算出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基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下面我说一下,第一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想去看看吗?(课件演示:儿童乐园)因为儿童乐园是孩子特别喜欢的地方,所以我便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这样便可以一下子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便进行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情境图,提醒学生观察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可能发现的信息有:每架飞机坐2人,有4架小飞机;每条船坐3人,有3条船;每节车厢有4人,有6节车厢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每类游艺活动参加的人数是有特点的,如:每架飞机坐2人,每条船坐3人,每节车厢有4人,为引出乘法打下基础。

  2、接着,让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将有代表行的问题进行板书(幻6)“有多少人坐小飞机?”启发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解答。学生可能用数一数的方式得到答案(幻灯)2、4、6、8,有8架小飞机,也可能列出算式:2+2+2+2=8(人),为了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我想适当拓展,出现更多的小飞机(幻灯)8架小飞机坐多少人?12架呢?16架呢?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通过这样不断的追问,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加法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学习需求,这样学生便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可以县让学生观察刚刚所列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加数相同,都是2,教师便适机点拨“像这样的算式,除了用加法计算,我们还可以用乘法”

  3、(幻8)像2+2+2+2=8,这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学生会回答出“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2×4或4×2,读乘法算式时,从左往右依次读,同桌一起练习读读“4×2”接下来便一起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2和4都是乘数,结果的8是积”这一过程可以让已经预习会的学生来当小老师介绍。

  4、(幻10)在学生会读,认识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后,老师继续追问“2在加法中是什么书?在加法中没有4,4从哪儿来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弄懂之后考考他们”6个2相加用乘法怎么表示?8个2呢?列完算式后让学生练习读读算式,说说算式各部分名称。

  5、接下来便进入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6、(幻1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幻12)小火车坐了多少人?独立列出算式,学生可能有列加法的,也有列出乘法的,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算式(幻13)6从哪儿来的?表示什么意思?(每节车厢坐4人,有6节车厢,也就是有6个4)

  7、(幻14)教师进行小结:像刚刚这样的算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表示更简便“8、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延伸,锻炼能力“(幻15———18),习题的设计我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前3题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最后一道题直接列乘法。最后布置作业。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119页

  复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应用这种关系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万以内口算加减法

  1、口算方法复习。

  (1)完成第1题第一组。

  ①口算后比较每组口算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②小结: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个位上相加要向十位进1,哪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做10再减。

  (2)完成第1题第2组。

  口算后比较计算方法的异同之处。

  2、口算第2题

  时间:3分钟。

  三、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整理。

  (1)口答。

  根据238+482=72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根据530–230=30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2)说出相应的关系式,并板书。

  2、完成第3题。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4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6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7

  课题: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慨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2、正确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钟表,你能读出钟表上的时间吗?你是怎样读出的?(时针指到3,分针指到12,所以是3时)说明我们在认读时间时既要看分针,又要看时针。

  2、师出示课本p90例1上课时间,问:你能读出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学生认读。

  你们读的`正确吗?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8时05分时,8:05)(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8时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8:05”)。

  (2)学习例2。(课件出示例2图让学生认)

  (3)看钟面写时间。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表。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四、课后小结:

  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个大格是()时;

  3、分针走1个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是()分

  5、1时=()分。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8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请你来说说这是几时?(生:8时多)8时多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有关时间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认识钟面

  师:我们要想认识时间可离不开钟表这个朋友,请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同桌一起说一说。

  师:好,说完了吧,谁愿意来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谁想来?

  (对,它和尺子上一样,也有刻度线,看看这些刻度线有什么不同?)师:对数字的都是长一点的刻度线,这些长刻度线把钟面分成了几大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1,2,3,4,5,6,7,8,9,10,11,12。

  师:好,这12个大格你们也数出来了吗?

  生:数出来了。

  师:除了长刻度线,还有许多短刻度线,这些短的刻度线把一大格分成了几小格?小朋友们自己来数一数一大格是几小格,一共有几小格?可以同桌商量一下。有知道的你说说。

  生:有5个小格。

  师:一共有几小格呢?

  师:对不对?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可以和屏幕一起数,声音大一点。(课件演示一个大格有五个小格)

  生:2,3,4,5。

  师:那整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大家都数的是60个吗?你是怎么数的?

  师:那你是怎么数的?

  生:我是一大格,一大格数的。

  师:你给大家上前面数数,我们看看她是怎么数的?

  (课件演示:钟面上有60个小格)

  认识1分,几分

  师:(课件演示: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那我们看分针走了1小格是几分啊?(课件演示)

  生1: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不错,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两小格呢?你说?生:分针走两小格是2分。

  师:那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

  生:分针从12走到1是5分钟。

  师:是的,走到1是5分钟。那分针如果从12走到2是几分?

  生:12走到2是10分。

  师:对,分针从12走到2是10分钟。如果分针继续走,走到3。多少分?生:分针从12走到3是15分钟。

  师:对,分针从12走到3是15分,如果分针继续走,走到4是多少分呢?走到5是多少分?走到6、7、8,9、10、11、12各是多少分,你知道吗?生:知道。

  师:我请给大家说?大家注意倾听哦!

  生:分针走到4是20分钟,分针走到5是25分钟。

  师:谁想接着说?生:分针走到6是30分钟。

  ······走到12是?

  师:回到12了,这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生:60分。

  师:真不错,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圈是60分)

  认识1时=60分

  师:时针和分针是一对好朋友,时针走,分针也走,现在请你再次观察屏幕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男生观察时针,女生观察分针(播放课件)

  (1)男生汇报: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

  (2)女生汇报:分针转动了一圈,是60分

  (3)研讨:刚才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动了一圈,是60

  分,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同时停,你有什么发现?

  (生:1时=60分)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又同时停,虽然他们所走的路程不同,但他们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1时就等于60分。谁给大家读一遍?好,你来读。

  生:1时等于60分。

  读时间

  我们认时间的时候,不仅要看分针,而且要看谁?

  生:时针。

  师:好,下边我们一起来认认时间,这是几时?

  大屏幕出示钟表。(5时)

  生:5时?

  生:时针指向5和6的中间,还没有指到6,指到5和6的之间,所以就是5时多。

  师:时针指在4和5之间,就是4时多。我们继续看,这是几时多?(出示:6时10分)

  (学生讨论)

  小朋友们,知道几时我们看时针,那要知道分就得看分针了。

  这么快,老师看一看,那谁能告诉大家这是几时多?多出多少分?你说吧。师:那这是几时几分?你说?

  出示4时5分

  那么这个时间在电子表上怎样表示呢?我们来看,因为是5分,不满10分,所以我们在小圆点右边的第一位,添写一个零。(板书:8:05)这个时间我

  们还可以写做8时05分。(板书:8时05分)像这样的时间,你们会写吧。

  生:这是8时半。

  师:我们还可以说成8时多少分?

  生:30分。

  师:对,8时半也就是8时30分。再看,这个时间可难,谁认出来了?(出示:4时55分。)

  生:5时55分。

  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你说说?

  生:5时55分。

  师:都认为是5时55分吗?就没有不同意见,你说说?

  生:这是4时55分。

  师:那你说说怎样想的,为什么是4时55分呢?

  生:因为那个时针快指到5,然后那个分针指到11,所以就是4时55分。师:好,我们来看。时针在4和5之间,接近5,到5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们说它是4时多,分针指向11,所以我们说它是4时55分。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4时55分,还差多少分就是5时了?

  生:差5分,师:4时55分也可以说成差5分5时。

  谁能这样说说?

  生:差5分5时

  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现在咱们来看,这是在哪?

  生:天安门广场。

  师:北京天安门前,这是__日北京天安门前升降国旗的时间。谁认识这个时间?

  升旗降旗

  师:再看这是一张北京西到郑州的火车票,你知道是几时几分开?

  总结读时间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时间,我们看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我们根据走1大格是5分,来确定是多少分,这样我们就知道是几时几分了,你们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课本91做一做)

  师:学会了认时间,你们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我们一起听1分钟的歌曲。(放歌曲,同时屏幕钟表钟表计时一分钟)

  (听歌曲)

  师:歌还没有听完呢,1分钟的`时间就到了。那你觉得1分钟的时间怎么样?你说说。

  生:我觉得1分钟的时间很快。

  师:很快,的确,1分钟的时间快的连一首歌都听不完,虽然一分钟很短暂,但只要你不浪费他,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希望大家能珍惜每一分钟,做时间的小主人,能做到吗?

  生:能。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红红的一天

  自己先说一说,生说

  第一幅谁来说?

  生:7时5分,红红在刷牙

  ······

  2、连一连

  练习二十三第2题

  2、你能在钟表上播出下面的时刻吗?

  表格出示:上午预备时间:7:50

  中午放学时间:11:20

  下午放学时间:4:25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0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件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出示青蛙吃蚊子和蝌蚪吃蚊子幼虫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出示课件:信息窗情境图)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生2、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问题一:

  先看一看: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青青吃了150只蚊子。

  生2:蛙蛙比青青少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青蛙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蛙蛙吃的蚊子数,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的蚊子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蛙蛙吃的蚊子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布计算。

  ①先求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30=120(只)

  ②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120=270(只)

  (2)列综合算式。

  150-30+150。

  (3)探究150-30+150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①算法分析:从分步计算可知,150-30求的是蛙蛙吃的蚊子数,应先算出结果,因此计算150-30+150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②计算过程。

  150-30+150=270(只)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270只蚊子。

  问题二:

  再看一看: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蝌蝌吃了60只蚊子。

  生2:蚪蚪比蝌蝌多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蝌蚪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幼虫,就是用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加上蝌蝌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再求两只蝌蚪一共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步列示。

  蚪蚪吃蚊子幼虫的只数:60+30=90(只)

  两只蝌蚪一共吃蚊子幼虫的只数:90+60=150(只)

  综合算式:60+30+60=150(只)

  (2)60+30+60是连加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计算过程。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150只蚊子幼虫。

  四、归纳总结

  1、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时,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连加、连减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47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2-10-6=

  25+20-10=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53-24=29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

  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竖式的写法。

  难点: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喜欢)

  师:是啊,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你瞧,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得多带劲啊!(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景图)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连加。

  师:看,同学们正在帮着摘南瓜呢。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劳动成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统计表)师:这就是三个小组的劳动成绩,观察这张表格,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生:第一组同学摘了28个,第二组同学摘了34个,第三组同学摘了22个。

  师: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以引导学生的学习。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生1:喜欢第(2)种,因为这样先凑成整十数,第二步计算就简单多了。

  生2:喜欢第(4)种,这样计算一次完成,比较简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后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观察再计算,找到简单的方法。【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连减。

  师:同学们,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2)先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试着帮老师解决一下。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解答方法。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如下。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4)种算法是怎样想的。

  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4)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剩下多少个。该怎样列式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连减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

  三总结提升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原计算教学的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优化选择,而是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笔算下面各题。(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类有85个西瓜。(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1~5的序数;

  2、帮助幼儿初步理解简单的序数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挂图《儿童乐园》;

  2、5只小蝴蝶(有1只与其它4只颜色不同),数字卡片1~5,箭头卡片;

  3、嘟嘟牛,胖胖猪,宝宝兔,贝贝羊,小王子图片各一张;

  4、师1个黄色数块,4个红色数块,每个幼儿1个黄色数块,4个红色数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情境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引导幼儿整体观察。

  师:"小朋友们,你们周六、周日休息的时候,都跟爸爸妈妈去哪里玩啊?"(幼儿自由回答)师:"那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的儿童乐园里看一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火车、过山车、排队的队伍并提问有关排序与序数的知识。

  (1)小火车有几节车厢?从车头方向数过来,没有人的是第几节车厢?

  师:小朋友们听!什么声音?呜......轰隆隆隆......(火车)这是火车的车头,这是火车的车厢,小火车有几节车厢?从车头方向数过来,宝宝兔坐在第几节车厢上?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五节车厢是什么颜色的?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几节车厢没有人?那会是谁呢?原来是数学王国的胖胖猪,它也在儿童乐园里,请你们来找一找。(请个别幼儿上来指出来)他指的对吗?原来胖胖猪在玩过山车的游戏。

  (2)过山车有几个座位?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四个座位坐的是谁?

  师:过山车有几个座位?我们从下往上数,1、2、3、4、5,一共有五个座位。从下往上数,胖胖猪坐在第几个座位上?从下往上数,第四个座位坐的是谁?从下往上数,没有人坐的座位是谁?原来她是数学王国的小美丽,她呢?喜欢捉迷藏,就藏在儿童乐园里,手里还拿着一个气球,请你来找一找。请个别幼儿上来指出来)原来小美丽在排队买票。

  (3)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从左往右数过来,拿气球的小朋友排第几?

  师: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从售票窗口数过来,小美丽排第几?她后面排的是谁?那嘟嘟牛他排在从售票窗口数过来的第几位?现在该轮到谁来排队了?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因为小小鼠排在从售票窗口数过来的第一位。

  二、情景引入:

  1、"数学王国的儿童乐园里这么热闹,吸引了很多小动物来,我们一起看看谁来了?"(师将儿童乐园挂图拿掉,出示小蝴蝶)"那小蝴蝶们也想排着直直的一横排飞去儿童乐园,你们谁来帮帮他们?(请个别幼操作)2、游戏:帮小蝴蝶们排排队,飞去儿童乐园喽!

  师:"小蝴蝶们说了,我们还不知道为我们分别排在第几位呢?"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神奇的宝贝,你们看!"师出示1~5数字卡片及箭头图卡。

  师:"这里有数字宝宝和神奇的箭头。那箭头怎么神奇呢?它会告诉我们这些蝴蝶分别排在第几位。"师(手指一只蝴蝶):那这只蝴蝶它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幼儿自由回答)我们就把数字几放在它的下面。(师操作示范)师(再指一只蝴蝶):那这只蝴蝶它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幼儿自由回答)我们就把数字几放在它的下面。(个别幼儿操作)师:"现在呀,剩下的三只蝴蝶也着急了,他们也想快点飞去儿童乐园。老师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分别拿一个数字宝宝为这三只蝴蝶排排队。"(幼儿操作)3、找不同。

  师:"它们一样吗?"(颜色不一样)"那我们看看颜色不一样的蝴蝶它排在第几?我们就把数字几圈起来。"师:"现在呀,小蝴蝶们很高兴,谢谢你们帮他们排成了直直的一横排,并且知道他们都排在第几位。他们正排着队飞去儿童乐园呢!"三、小王子召集小动物们玩"排排队"的游戏。

  师:"小朋友们听:谁又来了?哞哞哞......(嘟嘟牛)特别能吃的......(胖胖猪)长着长长耳朵的......(宝宝兔)咩咩咩......(贝贝羊)等等我,等等我,还有我呢......(小王子)"师:"小王子要召集它们玩"排排队"的游戏,我们用什么来代表他们呢?今天我还带来了神奇的宝贝,数块宝宝。小王子说:他喜欢黄颜色的数块,我们就用筐里唯一一个黄色数块来代表小王子。小动物们说我们喜欢红颜色的数块,拿我们就用这些黄色数块分别表示这些小动物。"游戏开始,小王子召集小动物们排排队。

  师:"好,现在小王子召集小动物们来排排队了,一二一,一二一。小朋友看,小王子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我们用数块怎么来表示它们?(师示范操作)游戏重新开始,小王子重新召集小动物们排排队。(请个别幼儿操作或请全班幼儿操作完成)师给每位幼儿发操作材料。

  游戏可再玩1~2次。(请全班幼儿操作完成)游戏结束。

  师:小王子它们玩累了,要休息了,请你们把你们手中的数块一个一个拆开,在桌子中间那一个筐,放到筐里,再把筐放到桌子中间摞起来,收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来玩排排队的游戏。(可带幼儿入厕)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课题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课型:练习课。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35+20 55-30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小明遇到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好首先我们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

  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

  第(2)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

  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

  启发学生:

  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教学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6)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 3043-575=□

  (7)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同桌讨论)

  教师举例写出三种情况:

  5-0=5 5-5=0 0-0=0

  教师强调: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①加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和=加数+加数 (板书)

  教师:②如果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利用哪一个关系式呢?

  学生: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3)反馈练习:

  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第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第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说明: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出示1234+845,指2名学生板演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你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提示:要注意,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其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出示1234-987,指名板演

  教师提问: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3)教师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检查同学们在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 )与其中的一个( ),求另一个( )的运算叫减法.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 ),90是( ),30是( ).

  (3)一个数减0还得( ).被减数与减数相等,差是( ).

  (4)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 ),另一个减法等式是( ).

  2、判断验算:对减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另一种是用被减数减去差。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47-153=256-(□+□)

  四、全课小结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6第3、4题.

  第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2999+428  (2)3427-2999

  第4题: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两种方法验算.

  (1)2981+4569  (2)4058-739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

  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或者会用相应的相同加数连加算式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都是学生是否理解乘法运算意义的标志。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关键是确定两个乘数各是多少:一个乘数就是相同的加数,不会出错;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它隐含在连加算式中,要加以强调。这也是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强调这一点,有助于加深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昌吉市第一小学地处郊区,与农村相邻。由于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生源多属于农村及外地打工子女,学生虽有吃苦耐劳精神,但由于生活环境、经济状况都较差,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资源条件较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数学的王国里有一个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想去看一看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有乘飞机的,划船的,还有坐火车的。

  生:我发现了每架飞机上的人数同样多,每节车厢的人数同样多。

  师: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提问题,并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①有多少人坐小飞机?④休息的有几人?

  2+2+2+2=8(人)1+2+3=6(人)

  ②划船的'有几人?

  3+3+3=9(人)

  ③小火车上坐有多少人?

  4+4+4+4+4+4=24(人)

  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边的算式加数相同,右边的算式加数不同。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同时币颇厝醚兄搅讼嗤邮嗉拥那榭鲈谏钪写ΥΥ嬖凇Mü鄄旆⑾至怂械募臃ㄓ幸话慵臃ê吞厥饧臃ǎ醇邮枷嗤募臃ǎ┝嚼啵斫獬朔ǖ囊庖遄隽撕芎玫钠痰妗#

  (二)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1、针对算式4+4+4+4+4+4=24(人),进行乘法教学。

  师:在上面这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生:相同加数是4,有6个4。)

  师:6个4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边说边板书)6×4=24或4×6=24。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它各部分的名称与读法。

  2、请各小组把本组刚才列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汇报。师追问:2+2+2+2=2×4时,4是从哪儿来的?引起学生关注和讨论。

  (评析通过讨论“4”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计算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3、利用乘法知识试一试。(教材第5页“试一试”的题目)

  ①独立列式;

  ②相互检查;

  ③互相说一说:3×4或4×3中的4是从哪儿来的?7×2和2×7中的2是从哪儿来的?

  ④全班汇报、反馈。

  (评析试一试,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说一说,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练习,巩固拓展

  1。看图列式。(电脑出示)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这是个。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电脑出示)

  5+5+5=15,这是个5相加,乘法算式是×=×=。

  4+4+4+4+4=20,这是个4相加,乘法算式是×=×=。

  3。拓展练习。

  算式1+2+3=6和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谁能想办法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4。延伸应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评析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富有生活趣味;突出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后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在于:

  学生对练习题的掌握情况较好,正确率达到95%,但拓展练习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有一半学生不会写,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灵活、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师能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发现、讨论、交流、汇报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的作用,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挑战性;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

  〖编者点评〗

  1、呈现“儿童乐园”的主题情境后,与其问学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不需要数学思考,谁都能轻易说上几句),不如开门见山地问:“谁能从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吸引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中来。

  2、小组合作提问题,并列式计算,这一学习环节的安排可以细一点,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和“做数学”的机会,要求:①每个学生轮流在小组里提一个彼此不重复的数学问题;②当一位同学提问题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再提新问题;③小组交流所列的算式,互相评价,订正错误;④总结本组一共提出并解决了几个数学问题,准备全班汇报交流。建立在独立、个别作业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克服“滥竽充数”或走过场的现象,也有助于加强小组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数学问题应当包括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部分。“有多少人坐小飞机”这只是数学问题中的求解目标,不是数学问题的全部。学生要从情境中选择相关的信息作为已知条件,并完整地描述一个数学问题,如“有4架小飞机,每架坐2人,有多少人坐飞机?”教师在描述或板书数学问题时,也要注意数学问题的完整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当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算式后,让各小组把刚才所列的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个〖教学设计〗是必要的。但必须要求每个学生都会,应当让每个学生都在草稿本上独立地完成改写,再进行小组交流、反馈。

  5、拓展练习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有一半学生不会写,这不奇怪。只有对抽象的算式具有分析水平的学生,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小学二年级学生初学乘法,不宜向他们提出这样的学习任务。提出超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任务也是没有意义的,它会导致学生的机械学习,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本节教材设计有这样的意图:让学生能够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儿童乐园”中的某个问题情境,可以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相应地列出不同的算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如“3张椅子分别坐着1个、2个和3个小孩,共有几个小孩坐在椅子上”,相应的算式是“1+2+3=6(人)”。同样的情境,还可以提出“前排椅子坐3个小孩,后排椅子也坐3个小孩,两排椅子共坐着几个小孩”,相应的算式是“3+3=6(人)”或“3×2=6(人)”,仅此而已。脱离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把1+2+3=6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并不符合教材的设计意图和要求。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6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4~p5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4页至第5页)。继上一节课“数一数”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儿童乐园去玩,你们想去吗?(板书:儿童乐园)

  师: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

  (1)你观察到了什么?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乘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上面的问题,为抽象乘法算式打基础。

  (1)坐小飞机的有:2+2+2+2=8(人)。

  (2)乘小火车的有:4+4+4+4+4+4=24(人)。

  (3)划小船的有:3+3+3=9(人)。

  (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1+2+3=6(人)。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

  师:像2+2+2+2这样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2×4=8(人)或4×2=8(人),(师边说边板书。)

  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学生跟老师读)

  4×2=8(人)

  乘乘乘积

  数号数

  让学生向同桌介绍算式2×4=8(人)各部分的名称。

  4、请学生结合上述解决“儿童乐园”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每人选择一道连加算式,把它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可以改写的理由。

  生:我数了数有6个4,就是4×6=24(人)或6×4=24(人)。

  师:“其中4是相同加数,6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生:我看到有3个3相加,就列式为3×3=9(人)。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列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乘数一样时,就只有一个乘法算式。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指着算式1+2+3=6)这个算式谁会用乘法表示?

  师: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

  三、巩固应用。

  p4试一试。读图、列式计算。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总结:

  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儿童乐园

  2+2+2+2=8(人)4×2=8(人)或2×4=8(人)

  乘乘乘积

  数号数

  4+4+4+4+4+4=24(人)4×6=24(人)或6×4=24(人)

  3+3+3=9(人)3×3=9(人)或3×3=9(人)

  1+2+3=6(人)

  教学反思: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5-16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7-28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4-0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7

小学二年级数学广角教案11-08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5-18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09-20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05-08

小学数学乘法教案04-0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_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4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实际上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显示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但是学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运用加法计算出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基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下面我说一下,第一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想去看看吗?(课件演示:儿童乐园)因为儿童乐园是孩子特别喜欢的地方,所以我便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这样便可以一下子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便进行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情境图,提醒学生观察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可能发现的信息有:每架飞机坐2人,有4架小飞机;每条船坐3人,有3条船;每节车厢有4人,有6节车厢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每类游艺活动参加的人数是有特点的,如:每架飞机坐2人,每条船坐3人,每节车厢有4人,为引出乘法打下基础。

  2、接着,让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将有代表行的问题进行板书(幻6)“有多少人坐小飞机?”启发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解答。学生可能用数一数的方式得到答案(幻灯)2、4、6、8,有8架小飞机,也可能列出算式:2+2+2+2=8(人),为了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我想适当拓展,出现更多的小飞机(幻灯)8架小飞机坐多少人?12架呢?16架呢?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通过这样不断的追问,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加法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学习需求,这样学生便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可以县让学生观察刚刚所列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加数相同,都是2,教师便适机点拨“像这样的算式,除了用加法计算,我们还可以用乘法”

  3、(幻8)像2+2+2+2=8,这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学生会回答出“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2×4或4×2,读乘法算式时,从左往右依次读,同桌一起练习读读“4×2”接下来便一起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2和4都是乘数,结果的8是积”这一过程可以让已经预习会的学生来当小老师介绍。

  4、(幻10)在学生会读,认识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后,老师继续追问“2在加法中是什么书?在加法中没有4,4从哪儿来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弄懂之后考考他们”6个2相加用乘法怎么表示?8个2呢?列完算式后让学生练习读读算式,说说算式各部分名称。

  5、接下来便进入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6、(幻1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幻12)小火车坐了多少人?独立列出算式,学生可能有列加法的,也有列出乘法的,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算式(幻13)6从哪儿来的?表示什么意思?(每节车厢坐4人,有6节车厢,也就是有6个4)

  7、(幻14)教师进行小结:像刚刚这样的算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表示更简便“8、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延伸,锻炼能力“(幻15———18),习题的设计我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前3题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最后一道题直接列乘法。最后布置作业。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119页

  复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应用这种关系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万以内口算加减法

  1、口算方法复习。

  (1)完成第1题第一组。

  ①口算后比较每组口算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②小结: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个位上相加要向十位进1,哪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做10再减。

  (2)完成第1题第2组。

  口算后比较计算方法的异同之处。

  2、口算第2题

  时间:3分钟。

  三、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整理。

  (1)口答。

  根据238+482=72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根据530–230=30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2)说出相应的关系式,并板书。

  2、完成第3题。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4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6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7

  课题: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慨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2、正确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钟表,你能读出钟表上的时间吗?你是怎样读出的?(时针指到3,分针指到12,所以是3时)说明我们在认读时间时既要看分针,又要看时针。

  2、师出示课本p90例1上课时间,问:你能读出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学生认读。

  你们读的`正确吗?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8时05分时,8:05)(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8时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8:05”)。

  (2)学习例2。(课件出示例2图让学生认)

  (3)看钟面写时间。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表。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四、课后小结:

  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个大格是()时;

  3、分针走1个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是()分

  5、1时=()分。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8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请你来说说这是几时?(生:8时多)8时多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有关时间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认识钟面

  师:我们要想认识时间可离不开钟表这个朋友,请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同桌一起说一说。

  师:好,说完了吧,谁愿意来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谁想来?

  (对,它和尺子上一样,也有刻度线,看看这些刻度线有什么不同?)师:对数字的都是长一点的刻度线,这些长刻度线把钟面分成了几大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1,2,3,4,5,6,7,8,9,10,11,12。

  师:好,这12个大格你们也数出来了吗?

  生:数出来了。

  师:除了长刻度线,还有许多短刻度线,这些短的刻度线把一大格分成了几小格?小朋友们自己来数一数一大格是几小格,一共有几小格?可以同桌商量一下。有知道的你说说。

  生:有5个小格。

  师:一共有几小格呢?

  师:对不对?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可以和屏幕一起数,声音大一点。(课件演示一个大格有五个小格)

  生:2,3,4,5。

  师:那整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大家都数的是60个吗?你是怎么数的?

  师:那你是怎么数的?

  生:我是一大格,一大格数的。

  师:你给大家上前面数数,我们看看她是怎么数的?

  (课件演示:钟面上有60个小格)

  认识1分,几分

  师:(课件演示: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那我们看分针走了1小格是几分啊?(课件演示)

  生1: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不错,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两小格呢?你说?生:分针走两小格是2分。

  师:那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

  生:分针从12走到1是5分钟。

  师:是的,走到1是5分钟。那分针如果从12走到2是几分?

  生:12走到2是10分。

  师:对,分针从12走到2是10分钟。如果分针继续走,走到3。多少分?生:分针从12走到3是15分钟。

  师:对,分针从12走到3是15分,如果分针继续走,走到4是多少分呢?走到5是多少分?走到6、7、8,9、10、11、12各是多少分,你知道吗?生:知道。

  师:我请给大家说?大家注意倾听哦!

  生:分针走到4是20分钟,分针走到5是25分钟。

  师:谁想接着说?生:分针走到6是30分钟。

  ······走到12是?

  师:回到12了,这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生:60分。

  师:真不错,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圈是60分)

  认识1时=60分

  师:时针和分针是一对好朋友,时针走,分针也走,现在请你再次观察屏幕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男生观察时针,女生观察分针(播放课件)

  (1)男生汇报: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

  (2)女生汇报:分针转动了一圈,是60分

  (3)研讨:刚才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动了一圈,是60

  分,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同时停,你有什么发现?

  (生:1时=60分)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又同时停,虽然他们所走的路程不同,但他们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1时就等于60分。谁给大家读一遍?好,你来读。

  生:1时等于60分。

  读时间

  我们认时间的时候,不仅要看分针,而且要看谁?

  生:时针。

  师:好,下边我们一起来认认时间,这是几时?

  大屏幕出示钟表。(5时)

  生:5时?

  生:时针指向5和6的中间,还没有指到6,指到5和6的之间,所以就是5时多。

  师:时针指在4和5之间,就是4时多。我们继续看,这是几时多?(出示:6时10分)

  (学生讨论)

  小朋友们,知道几时我们看时针,那要知道分就得看分针了。

  这么快,老师看一看,那谁能告诉大家这是几时多?多出多少分?你说吧。师:那这是几时几分?你说?

  出示4时5分

  那么这个时间在电子表上怎样表示呢?我们来看,因为是5分,不满10分,所以我们在小圆点右边的第一位,添写一个零。(板书:8:05)这个时间我

  们还可以写做8时05分。(板书:8时05分)像这样的时间,你们会写吧。

  生:这是8时半。

  师:我们还可以说成8时多少分?

  生:30分。

  师:对,8时半也就是8时30分。再看,这个时间可难,谁认出来了?(出示:4时55分。)

  生:5时55分。

  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你说说?

  生:5时55分。

  师:都认为是5时55分吗?就没有不同意见,你说说?

  生:这是4时55分。

  师:那你说说怎样想的,为什么是4时55分呢?

  生:因为那个时针快指到5,然后那个分针指到11,所以就是4时55分。师:好,我们来看。时针在4和5之间,接近5,到5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们说它是4时多,分针指向11,所以我们说它是4时55分。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4时55分,还差多少分就是5时了?

  生:差5分,师:4时55分也可以说成差5分5时。

  谁能这样说说?

  生:差5分5时

  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现在咱们来看,这是在哪?

  生:天安门广场。

  师:北京天安门前,这是__日北京天安门前升降国旗的时间。谁认识这个时间?

  升旗降旗

  师:再看这是一张北京西到郑州的火车票,你知道是几时几分开?

  总结读时间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时间,我们看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我们根据走1大格是5分,来确定是多少分,这样我们就知道是几时几分了,你们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课本91做一做)

  师:学会了认时间,你们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我们一起听1分钟的歌曲。(放歌曲,同时屏幕钟表钟表计时一分钟)

  (听歌曲)

  师:歌还没有听完呢,1分钟的`时间就到了。那你觉得1分钟的时间怎么样?你说说。

  生:我觉得1分钟的时间很快。

  师:很快,的确,1分钟的时间快的连一首歌都听不完,虽然一分钟很短暂,但只要你不浪费他,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希望大家能珍惜每一分钟,做时间的小主人,能做到吗?

  生:能。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红红的一天

  自己先说一说,生说

  第一幅谁来说?

  生:7时5分,红红在刷牙

  ······

  2、连一连

  练习二十三第2题

  2、你能在钟表上播出下面的时刻吗?

  表格出示:上午预备时间:7:50

  中午放学时间:11:20

  下午放学时间:4:25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0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件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出示青蛙吃蚊子和蝌蚪吃蚊子幼虫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出示课件:信息窗情境图)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生2、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问题一:

  先看一看: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青青吃了150只蚊子。

  生2:蛙蛙比青青少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青蛙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蛙蛙吃的蚊子数,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的蚊子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蛙蛙吃的蚊子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布计算。

  ①先求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30=120(只)

  ②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120=270(只)

  (2)列综合算式。

  150-30+150。

  (3)探究150-30+150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①算法分析:从分步计算可知,150-30求的是蛙蛙吃的蚊子数,应先算出结果,因此计算150-30+150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②计算过程。

  150-30+150=270(只)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270只蚊子。

  问题二:

  再看一看: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蝌蝌吃了60只蚊子。

  生2:蚪蚪比蝌蝌多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蝌蚪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幼虫,就是用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加上蝌蝌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再求两只蝌蚪一共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步列示。

  蚪蚪吃蚊子幼虫的只数:60+30=90(只)

  两只蝌蚪一共吃蚊子幼虫的只数:90+60=150(只)

  综合算式:60+30+60=150(只)

  (2)60+30+60是连加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计算过程。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150只蚊子幼虫。

  四、归纳总结

  1、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时,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连加、连减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47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2-10-6=

  25+20-10=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53-24=29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

  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竖式的写法。

  难点: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喜欢)

  师:是啊,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你瞧,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得多带劲啊!(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景图)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连加。

  师:看,同学们正在帮着摘南瓜呢。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劳动成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统计表)师:这就是三个小组的劳动成绩,观察这张表格,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生:第一组同学摘了28个,第二组同学摘了34个,第三组同学摘了22个。

  师: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以引导学生的学习。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生1:喜欢第(2)种,因为这样先凑成整十数,第二步计算就简单多了。

  生2:喜欢第(4)种,这样计算一次完成,比较简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后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观察再计算,找到简单的方法。【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连减。

  师:同学们,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2)先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试着帮老师解决一下。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解答方法。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如下。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4)种算法是怎样想的。

  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4)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剩下多少个。该怎样列式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连减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

  三总结提升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原计算教学的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优化选择,而是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笔算下面各题。(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类有85个西瓜。(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1~5的序数;

  2、帮助幼儿初步理解简单的序数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挂图《儿童乐园》;

  2、5只小蝴蝶(有1只与其它4只颜色不同),数字卡片1~5,箭头卡片;

  3、嘟嘟牛,胖胖猪,宝宝兔,贝贝羊,小王子图片各一张;

  4、师1个黄色数块,4个红色数块,每个幼儿1个黄色数块,4个红色数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情境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引导幼儿整体观察。

  师:"小朋友们,你们周六、周日休息的时候,都跟爸爸妈妈去哪里玩啊?"(幼儿自由回答)师:"那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的儿童乐园里看一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火车、过山车、排队的队伍并提问有关排序与序数的知识。

  (1)小火车有几节车厢?从车头方向数过来,没有人的是第几节车厢?

  师:小朋友们听!什么声音?呜......轰隆隆隆......(火车)这是火车的车头,这是火车的车厢,小火车有几节车厢?从车头方向数过来,宝宝兔坐在第几节车厢上?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五节车厢是什么颜色的?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几节车厢没有人?那会是谁呢?原来是数学王国的胖胖猪,它也在儿童乐园里,请你们来找一找。(请个别幼儿上来指出来)他指的对吗?原来胖胖猪在玩过山车的游戏。

  (2)过山车有几个座位?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四个座位坐的是谁?

  师:过山车有几个座位?我们从下往上数,1、2、3、4、5,一共有五个座位。从下往上数,胖胖猪坐在第几个座位上?从下往上数,第四个座位坐的是谁?从下往上数,没有人坐的座位是谁?原来她是数学王国的小美丽,她呢?喜欢捉迷藏,就藏在儿童乐园里,手里还拿着一个气球,请你来找一找。请个别幼儿上来指出来)原来小美丽在排队买票。

  (3)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从左往右数过来,拿气球的小朋友排第几?

  师: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从售票窗口数过来,小美丽排第几?她后面排的是谁?那嘟嘟牛他排在从售票窗口数过来的第几位?现在该轮到谁来排队了?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因为小小鼠排在从售票窗口数过来的第一位。

  二、情景引入:

  1、"数学王国的儿童乐园里这么热闹,吸引了很多小动物来,我们一起看看谁来了?"(师将儿童乐园挂图拿掉,出示小蝴蝶)"那小蝴蝶们也想排着直直的一横排飞去儿童乐园,你们谁来帮帮他们?(请个别幼操作)2、游戏:帮小蝴蝶们排排队,飞去儿童乐园喽!

  师:"小蝴蝶们说了,我们还不知道为我们分别排在第几位呢?"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神奇的宝贝,你们看!"师出示1~5数字卡片及箭头图卡。

  师:"这里有数字宝宝和神奇的箭头。那箭头怎么神奇呢?它会告诉我们这些蝴蝶分别排在第几位。"师(手指一只蝴蝶):那这只蝴蝶它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幼儿自由回答)我们就把数字几放在它的下面。(师操作示范)师(再指一只蝴蝶):那这只蝴蝶它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幼儿自由回答)我们就把数字几放在它的下面。(个别幼儿操作)师:"现在呀,剩下的三只蝴蝶也着急了,他们也想快点飞去儿童乐园。老师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分别拿一个数字宝宝为这三只蝴蝶排排队。"(幼儿操作)3、找不同。

  师:"它们一样吗?"(颜色不一样)"那我们看看颜色不一样的蝴蝶它排在第几?我们就把数字几圈起来。"师:"现在呀,小蝴蝶们很高兴,谢谢你们帮他们排成了直直的一横排,并且知道他们都排在第几位。他们正排着队飞去儿童乐园呢!"三、小王子召集小动物们玩"排排队"的游戏。

  师:"小朋友们听:谁又来了?哞哞哞......(嘟嘟牛)特别能吃的......(胖胖猪)长着长长耳朵的......(宝宝兔)咩咩咩......(贝贝羊)等等我,等等我,还有我呢......(小王子)"师:"小王子要召集它们玩"排排队"的游戏,我们用什么来代表他们呢?今天我还带来了神奇的宝贝,数块宝宝。小王子说:他喜欢黄颜色的数块,我们就用筐里唯一一个黄色数块来代表小王子。小动物们说我们喜欢红颜色的数块,拿我们就用这些黄色数块分别表示这些小动物。"游戏开始,小王子召集小动物们排排队。

  师:"好,现在小王子召集小动物们来排排队了,一二一,一二一。小朋友看,小王子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我们用数块怎么来表示它们?(师示范操作)游戏重新开始,小王子重新召集小动物们排排队。(请个别幼儿操作或请全班幼儿操作完成)师给每位幼儿发操作材料。

  游戏可再玩1~2次。(请全班幼儿操作完成)游戏结束。

  师:小王子它们玩累了,要休息了,请你们把你们手中的数块一个一个拆开,在桌子中间那一个筐,放到筐里,再把筐放到桌子中间摞起来,收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来玩排排队的游戏。(可带幼儿入厕)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课题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课型:练习课。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35+20 55-30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小明遇到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好首先我们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

  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

  第(2)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

  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

  启发学生:

  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教学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6)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 3043-575=□

  (7)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同桌讨论)

  教师举例写出三种情况:

  5-0=5 5-5=0 0-0=0

  教师强调: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①加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和=加数+加数 (板书)

  教师:②如果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利用哪一个关系式呢?

  学生: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3)反馈练习:

  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第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第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说明: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出示1234+845,指2名学生板演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你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提示:要注意,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其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出示1234-987,指名板演

  教师提问: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3)教师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检查同学们在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 )与其中的一个( ),求另一个( )的运算叫减法.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 ),90是( ),30是( ).

  (3)一个数减0还得( ).被减数与减数相等,差是( ).

  (4)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 ),另一个减法等式是( ).

  2、判断验算:对减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另一种是用被减数减去差。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47-153=256-(□+□)

  四、全课小结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6第3、4题.

  第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2999+428  (2)3427-2999

  第4题: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两种方法验算.

  (1)2981+4569  (2)4058-739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

  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或者会用相应的相同加数连加算式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都是学生是否理解乘法运算意义的标志。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关键是确定两个乘数各是多少:一个乘数就是相同的加数,不会出错;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它隐含在连加算式中,要加以强调。这也是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强调这一点,有助于加深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昌吉市第一小学地处郊区,与农村相邻。由于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生源多属于农村及外地打工子女,学生虽有吃苦耐劳精神,但由于生活环境、经济状况都较差,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资源条件较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数学的王国里有一个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想去看一看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有乘飞机的,划船的,还有坐火车的。

  生:我发现了每架飞机上的人数同样多,每节车厢的人数同样多。

  师: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提问题,并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①有多少人坐小飞机?④休息的有几人?

  2+2+2+2=8(人)1+2+3=6(人)

  ②划船的'有几人?

  3+3+3=9(人)

  ③小火车上坐有多少人?

  4+4+4+4+4+4=24(人)

  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边的算式加数相同,右边的算式加数不同。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同时币颇厝醚兄搅讼嗤邮嗉拥那榭鲈谏钪写ΥΥ嬖凇Mü鄄旆⑾至怂械募臃ㄓ幸话慵臃ê吞厥饧臃ǎ醇邮枷嗤募臃ǎ┝嚼啵斫獬朔ǖ囊庖遄隽撕芎玫钠痰妗#

  (二)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1、针对算式4+4+4+4+4+4=24(人),进行乘法教学。

  师:在上面这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生:相同加数是4,有6个4。)

  师:6个4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边说边板书)6×4=24或4×6=24。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它各部分的名称与读法。

  2、请各小组把本组刚才列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汇报。师追问:2+2+2+2=2×4时,4是从哪儿来的?引起学生关注和讨论。

  (评析通过讨论“4”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计算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3、利用乘法知识试一试。(教材第5页“试一试”的题目)

  ①独立列式;

  ②相互检查;

  ③互相说一说:3×4或4×3中的4是从哪儿来的?7×2和2×7中的2是从哪儿来的?

  ④全班汇报、反馈。

  (评析试一试,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说一说,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练习,巩固拓展

  1。看图列式。(电脑出示)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这是个。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电脑出示)

  5+5+5=15,这是个5相加,乘法算式是×=×=。

  4+4+4+4+4=20,这是个4相加,乘法算式是×=×=。

  3。拓展练习。

  算式1+2+3=6和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谁能想办法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4。延伸应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评析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富有生活趣味;突出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后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在于:

  学生对练习题的掌握情况较好,正确率达到95%,但拓展练习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有一半学生不会写,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灵活、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师能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发现、讨论、交流、汇报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的作用,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挑战性;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

  〖编者点评〗

  1、呈现“儿童乐园”的主题情境后,与其问学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不需要数学思考,谁都能轻易说上几句),不如开门见山地问:“谁能从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吸引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中来。

  2、小组合作提问题,并列式计算,这一学习环节的安排可以细一点,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和“做数学”的机会,要求:①每个学生轮流在小组里提一个彼此不重复的数学问题;②当一位同学提问题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再提新问题;③小组交流所列的算式,互相评价,订正错误;④总结本组一共提出并解决了几个数学问题,准备全班汇报交流。建立在独立、个别作业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克服“滥竽充数”或走过场的现象,也有助于加强小组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数学问题应当包括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部分。“有多少人坐小飞机”这只是数学问题中的求解目标,不是数学问题的全部。学生要从情境中选择相关的信息作为已知条件,并完整地描述一个数学问题,如“有4架小飞机,每架坐2人,有多少人坐飞机?”教师在描述或板书数学问题时,也要注意数学问题的完整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当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算式后,让各小组把刚才所列的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个〖教学设计〗是必要的。但必须要求每个学生都会,应当让每个学生都在草稿本上独立地完成改写,再进行小组交流、反馈。

  5、拓展练习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有一半学生不会写,这不奇怪。只有对抽象的算式具有分析水平的学生,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小学二年级学生初学乘法,不宜向他们提出这样的学习任务。提出超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任务也是没有意义的,它会导致学生的机械学习,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本节教材设计有这样的意图:让学生能够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儿童乐园”中的某个问题情境,可以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相应地列出不同的算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如“3张椅子分别坐着1个、2个和3个小孩,共有几个小孩坐在椅子上”,相应的算式是“1+2+3=6(人)”。同样的情境,还可以提出“前排椅子坐3个小孩,后排椅子也坐3个小孩,两排椅子共坐着几个小孩”,相应的算式是“3+3=6(人)”或“3×2=6(人)”,仅此而已。脱离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把1+2+3=6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并不符合教材的设计意图和要求。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6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4~p5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4页至第5页)。继上一节课“数一数”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儿童乐园去玩,你们想去吗?(板书:儿童乐园)

  师: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

  (1)你观察到了什么?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乘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上面的问题,为抽象乘法算式打基础。

  (1)坐小飞机的有:2+2+2+2=8(人)。

  (2)乘小火车的有:4+4+4+4+4+4=24(人)。

  (3)划小船的有:3+3+3=9(人)。

  (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1+2+3=6(人)。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

  师:像2+2+2+2这样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2×4=8(人)或4×2=8(人),(师边说边板书。)

  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学生跟老师读)

  4×2=8(人)

  乘乘乘积

  数号数

  让学生向同桌介绍算式2×4=8(人)各部分的名称。

  4、请学生结合上述解决“儿童乐园”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每人选择一道连加算式,把它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可以改写的理由。

  生:我数了数有6个4,就是4×6=24(人)或6×4=24(人)。

  师:“其中4是相同加数,6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生:我看到有3个3相加,就列式为3×3=9(人)。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列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乘数一样时,就只有一个乘法算式。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指着算式1+2+3=6)这个算式谁会用乘法表示?

  师: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

  三、巩固应用。

  p4试一试。读图、列式计算。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总结:

  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儿童乐园

  2+2+2+2=8(人)4×2=8(人)或2×4=8(人)

  乘乘乘积

  数号数

  4+4+4+4+4+4=24(人)4×6=24(人)或6×4=24(人)

  3+3+3=9(人)3×3=9(人)或3×3=9(人)

  1+2+3=6(人)

  教学反思: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