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时间:2024-08-15 10:32:0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头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使学生完整地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实例引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教师谈话:昨天下午,四(2)班杨施同学在学校的草坪上捡到了一些钱,为了尽快找到失主,她以四(2)班的名义写了一份招领启事,大家请看:

  招领启事

  我班的杨施同学昨天下午在学校草坪上捡到人民币若干元,请遗失的同学尽快认领。

  四(2)班4月18日

  仔细观察,这则招领启事的哪个地方比较特别?(若干元)这若干元表示多少钱,大家猜猜看。(学生猜测结果:5元、0.5元、1.5元、200元、x元、a元、b元)。看来我们可以用x、a、b等其中的一个字母表示5元、0.5元、1.5元、200元等具体的数!今天我们就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老师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的引入到用字母可以表示数,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

  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和数量关系,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

  1、教学例1——由熟悉的算式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课件出示1个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提问:摆一个这样的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用算式怎样表示:(板书:1,1×3)

  出示2个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提问: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怎样用算式表示?(板书:2,2×3)

  摆3个这样的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板书:3,3×3)

  (2)现在请你想一个三角形的个数,并用式子表示出所需要的小棒根数?

  (3)如果继续摆下去,可能摆几个,需要几根小棒,你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把大家想说的都表示出来?(用字母a表示摆的三角形的个数,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a×3,板书:a,a×3)

  (4)追问:“a个三角形”究竟是几个三角形?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可以表示100、1000、10000吗?可以表示1或0吗?可以表示一个小数吗?(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的自然数,但不能表示小数。)

  (5)如果用字母b表示摆的三角形的个数,那么摆b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可以怎样表示?这里的.b可以表示哪些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不含字母的算式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学生经历了由具体的数到抽象的数,由具体的算式到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学习过程,降低了学生的认知坡度,使学生对含有字母的式子产生兴趣,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教学例2——根据数量关系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出示例2,请根据题意分别写出表示书法组、舞蹈组和合唱组人数的加法式子。(24+6,24+9,24+x)

  (2)提问:根据写出的加法式子,书法组一共有多少人?舞蹈组一共有多少人?合唱组呢?

  24+x表示的是合唱组的人数,你是怎样想的?

  ((1)由24+6,24+9这两个算式类推;(2)数量关系:美术组人数+合唱组比美术组多的人数=合唱组人数)

  指出:“24+x”表示的是合唱组的人数,当我们知道“x”表示的是多少人时,我们就能确定“24+x”表示的是多少人。

  (3)想一想,如果x=10,那你能够知道些什么?(根据x=10,可以知道合唱组比美术组多10人,还可以知道合唱组一共有34人。)

  追问:34是用哪两个数相加得到的?“24+x”中的x换成的是哪个数?“24+x”的值是多少?

  小结:根据x=10,可以求出“24+x”的值。

  (4)如果x=14。那么“24+x”的值是多少?想一想,这里的x除了可以是10或14,还可以表示其它的数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字母表示人数、用含有字母的加法式子既表示人数又表示数量关系,同时初步学习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来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从而使学生丰富和拓展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认识,提高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思维水平。

  3、结合实际问题,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题后先试着填表。

  追问:“4a”表示的是几本笔记本的钱数?“7a”、“10a”呢?它们都表示了什么数量关系?这里的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可以表示小数吗?

  指出:这里的a不仅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x、y分别表示了从哪里到哪里的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追问:你是怎样列式的,又是怎样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追问写含有字母式子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想想做做”第2—4题涉及到的数量关系丰富,问题呈现形式多样,由具体(表格、线段图)到抽象(纯文字叙述),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强化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习惯,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

  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1、教学例3——用字母表示公式

  刚才通过大家的探究发现,用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简单的数量和数量关系,那你能不能用字母表示一些学过的计算公式呢?大家还记得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吗?如果用字母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周长,用大写字母S表示面积,你能写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字母公式吗?

  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并交流每个公式所表示的意义。(C=4×a、C=a×4、S=a×a)

  2、结合用字母表示公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书写规则。

  (1)老师讲解:数与字母相乘时,通常应采用简便写法。如a×4或4×a,都可以写成4·a或4a。采用简便写法时,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字母与字母相乘时,通常也应采用简便写法。相同的字母如a×a,既可以写成a·a,也可以写成a2,a2读作“a的平方”。不同的字母如a×b既可以写成a·b,也可以写成ab。

  (2)提出要求:用简便写法重新写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字母公式,并在小组里读一读。

  (3)一个字母与1相乘时,写法可以进一步简化。如a×1或1×a,可以理解为1个a,就可以把1省略,直接写成a。

  3、“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次强调“a×c”、“1×x”和“x×x”的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书写字母公式,使学生体会字母公式比文字公式简炼,比文字语言方便,从而感受字母作为有意义的符号,简洁便捷易于表述和记忆。通过讲解书写规则,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学生探究出来的,书写规则是一种规定,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在练习中随时纠正不规范的写法,逐渐帮助学生掌握书写规则并形成书写习惯。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学规律,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性

  教师谈话: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我小时候很喜欢的儿歌,这首儿歌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数学规律,大家想知道吗?课件出示这首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请同学们有节奏地把这首儿歌读一读。

  能读完吗?这是一首永远都读不完的儿歌,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用一句话把这首读不完的儿歌表示出来。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只青蛙()张嘴,()眼睛()条腿。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把一首读不完的儿歌的规律表示出来,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数学思想,挖掘了数学的深刻内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代数思想再次得以彰显。

  五、全课小结,质疑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2

  一、唤醒“经验”———建立符号意识的基础

  案例:

  师:(课件展示同花色的一组扑克牌)一幅扑克牌中同一种花色的牌有多少张?

  生:13张。

  师:(扑克牌背面朝上)下面请任意抽取3张牌,算“24点”好吗?

  生:抽出2、3、4。

  生1:(2×3)×4=24(2×4)×3=24

  生:再抽出K、A、2、

  师:出现字母A、K,现在还能算出24点吗?

  生2:把字母A看成1、K看成13,就可以算了。

  生3:(13—1)×2=24

  师:这里的A、K还能表示别的数字吗?为什么?

  生4:不能,A的扑克上只有1点,可以代表数字1,扑克牌中10的后面还有J、Q,那么k就表示13点。

  师:扑克牌中的字母表示一个确定的数,那么字母在数学中会表示一个怎样的数呢?

  ……

  这里创设算“二十四点”的数学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字母表示数的基本经验,字母“k、A”的巧妙渗透,不是字母的生活再现,而是贴近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本质。在“算”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引发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迫切需要;在“辩”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字母表示数的确定性,在字母表示数的新意义和旧经验之间进行了“桥接”,感受到字母表示数存在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由对符号的陌生感、排斥感逐步转变成为认同感、亲切感,从而促进学生符号化意识的发展。

  二、感悟“过程”———建立符号意识的关键

  案例:

  师:明明在电脑上玩扑克牌游戏,不小心按了红桃3的复制键,瞧!(课件逐步呈现复制过程的情境图,如图1)

  师:明明究竟复制了多少张红桃3呢?这时红心的总颗数是多少呢?

  生:不知道,不能确定。

  师:任意猜可能是复制了多少张,红心的总数是多少?

  生1:可能8张,8×3=24(个)。

  生2:可能是10张,10×3=30(个)。

  师:大家怎样算出红心的总数的?

  生:牌的张数×3=红心的总颗数

  师:要想一次猜对,用怎样的式子来概括图中的情况?(小组内交流并完成下表)

  学生汇报想法:

  (1)无数张牌,无数×3(2)?张,?×3

  (3)a张,a×3

  ……

  师:这些表示方法有什么异同?

  生:文字、问号、字母都能表示牌的张数,因为每张牌中红心的个数都是3,所以求总数都要乘3、

  师:你喜欢哪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生:a×3,用字母a代表一个数,看起来很清楚、很简单。

  师:字母a究竟能表示多少,和3有什么不同?

  生1:a是个未知的数,可以是任意一个自然数,3不能变,只能表示1张牌有3颗红心。

  生2:a表示不断变化的数,3表示确定的数。

  师:字母表示数的大小一旦确定,a×3就有一个对应的数量,且关系始终不变,数学中蕴藏着很多这样变与不变的关系。

  ……

  数学正是因为其符号的简练性和抽象性才显示出其美丽。这里让学生经历“具体事物→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的表示”的符号化表征过程。第一个环节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复制扑克牌”的游戏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图中的情况?”问题引出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猜数活动激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由“算术语言”向“代数语言”自然过渡,促进学生逐步构建模型。从现实问题到数学模型是一个“数学化”、“形式化”的过程,从模型返回到实际也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第二个环节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由“形”到“象”的自然过渡,暴露了学生原有的思维,经历把知识符号化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符号化体验,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第三个环节由“这里a和3有什么不同?”深度追问,使学生深刻理解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的内涵,体验用符号表征问题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有利于学生建立符号意识。

  三、体验“内涵”———建立符号意识的核心

  案例:

  师:明明和妹妹玩摸牌比大小的游戏,谁摸的牌大?(课件出示:明明的牌是x。妹妹的牌是x+4)

  生:妹妹的大,大4点。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x表示明明的牌,x+4也就是妹妹的牌比明明的牌多4。

  师:明明摸的牌可能是多少?

  生1:可能是4。

  生2:可能是7。

  生3:可能是1到9,最大只能是9,因为扑克牌最多是13点,所以x不能超过9。

  师:试着说出一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用来表示妹妹的牌,并说明两者摸牌的数量关系?

  生1:x—4,妹妹的比明明的小4,明明最少要是5。

  生2:x×4,妹妹的是明明的4倍,明明只能是1、2、3、“

  ……

  教学首先从“x”与“x+4”大小比较开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对“牌的点数”进行猜测,作出合理的判断,当学生判断出x可能是1到9中的任意数字时,已经超出了单纯感悟的范围,表现为学生的自觉认识,进一步强化了其对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够深刻感悟到字母表示数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因而用字母来概括地表示它。其次,教学遵循儿童已有的“+4”算式思想,引导学生自觉列举形如“x—4”、“x×4”等字母表示的式子,体会到字母可以参与多种运算,加深学生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的体验和感悟,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

  四、理解“价值”———建立符号意识的归宿

  案例:

  (课件呈现:明明带了x元钱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钢笔每支a元,要买3支钢笔。)

  师:请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几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并说明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生1:3a表示买3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生2:x—3a表示买了3支钢笔后还剩多少元钱?

  生3:x÷a表示明明带的钱可以买几支钢笔。

  师:刚才的3a表示红心的总数,这里的3a表示钢笔的总价,你觉得3a在生活中可以表示哪些具体的问题?

  生1:1本书的单价是a元,3本书的总价是3a元。

  生2:1个西瓜重a千克,3个西瓜的总重是3a千克。

  生3:1天做3道题目,a天一共做了3a道题。

  师:明明带的钱一定够吗?

  生:如果x大于3a就可以,如果不够就把题目改成3a—x,这样就可以表示还差多少元?

  师:当x=20,a=6时,钱够吗?

  ……

  只有联系“代数思想”去进行分析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符号意识”的内涵与作用。这里围绕学生熟悉的开放问题进行数学模型的应用,理解字母表示数”由抽象化到一般化的转变,实现固定值转变到非固定值的意义上来了,既巩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认识,又是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和数学模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渗透了求代数式的值的运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字母作为不定元参与数学运算,为中学学习代数运算起到孕伏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3

  一、吃透教材———精当选取内容

  先学后教,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用了导学单,尽量少说,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学。“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看懂的——不讲;学生有问题的———少讲”这是教研室徐林祥老师有关“先学后教”的课堂讲座上说的精辟语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努力做到以学定教,使认知上一个台阶。

  1、设计有序

  “序”含义丰富:其一,教材是按一定的顺序编排的,而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其实也蕴含着“序”。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知道本节课在小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通过说教材和“知识树”的整理、展示,明确教材的地位、作用,从而理解本节课为什么在学生的认知上是一个“飞跃”。其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是有序的。层次一:字母表示确定的数。层次二:数青蛙游戏认识到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层次三:通过师生年龄问题,认识到字母式的好处既能表示数,又能表示关系,同时认识到字母有一定的范围。层次四:通过练习,体会字母与字母式的区别,能说出字母式表示的意义,突破教学重难、点。

  2、教材取舍

  “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作为“认识方程”第一节课,提供了两个例题。例1,妈妈与淘气的年龄问题;例2,三角形与小棒根数间的关系。为了让本节课教学更具有连贯性,我们在设计中舍去了第2个例题,将第1个例题改成教师本人与学生年龄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练习中渗透了乘除法的字母式。

  同样,在第一节教学中,我们将试一试中第2题与第4题安排到第二堂练习课中学习,着力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导学先行———了解师生学情

  导学单的设计,是为了先学后教,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教学的调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但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驾驭课堂的能力要灵活多变,胸有成竹。

  1、了解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水平

  在英国的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水平研究中,柯利斯提出,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可以概括为6级水平:

  (1)赋予特定数值的字母:一开始就对字母赋予一个特定的值;

  (2)对字母不予考虑:根本忽视字母的存在,或虽然承认它的存在,但不赋予其意义;

  (3)字母被看成一个具体的对象:认为字母是一个具体物体的速记或其本身就被看成一个具体的物体;

  (4)字母作为一个特定的未知量:把字母看成一个特定的、但是未知的数量;

  (5)一般变化的数:把字母看成代表了,或至少可以取几个而不只是一个值;

  (6)字母作为一个变量:把字母看成代表一组未指定的值,并在两组这样的值之间存在系统的关系。

  2、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经验与困难

  通过试教与听课,我们从导学单中发现城区、农村学生对字母表示“特定的数”的认识是一样的:扑克“Q,K”分别表示数字“12,13”;而对于字母表示“特定的意义”的了解是不同的,“KFC”农村孩子明显不知道的占大多数,而城区孩子们离开了图片,也有学生不能填出“KFC”表示什么?为此,笔者在后来的导学单上将两幅图插入导学单与课件中,使学生无形中突破了自己的认知缺陷。

  不同的班级对于导学的时间不同,理解也不同。试教中,笔者第一次在四年(1)班上课,学生没有提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本及完成课前导学部分,导学单的使用是在课前5分钟及课中进行的。第二次试教,安排在四年(3)班上课,提前一天要求预习并完成导学单第一大题:课前先学部分。结果第二次试教中,全班学生在表示教师与学生年龄中都没有出现“教师a岁,学生b岁”这种写法,大部分写出的是“学生a岁,教师a+33岁”,就没有这两种情况可以进行比较,从而得出“a+33”既“表示一个数,又能表示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相差33岁”这种关系。而在第一次试教中,由于学生没有预习书本第85页,脑海中没有“a+33”这种提示,因此课堂内就出现了类似用两个不同字母来表示两个量,如“学生a岁,教师b岁”。幸亏前几次听课学习中碰到过类似问题,大家对此做出预设,因此通过教师课堂的机智处理,反而变成了这节课认知上的一个亮点———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得出写成“a+33”比写成“b”更能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导学单的使用时机不同,取得效果也不同。

  3、了解不同的时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也不同

  同样是这节课,多年前笔者在浙教版的教材中也曾经上过,当时对教材中的字母式表示关系的理解,仅仅处于表面文字意思。最终把学生“教”成了:“a+33”既“表示教师的年龄,也表示教师与学生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b—33”既“表示学生的年龄,也表示教师与学生年龄之间的关系”。而真正的关系在哪呢?学生并没有彻底理解,其实关系就在于一句话点拨:“它们两人之间相差33岁。”在这次研讨活动,通过小小导学单的变化,让参与的教师在学习中提升了自己对教材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磨课践行———演绎认知过程

  磨课,是对教师业务水平提升的非常有效的方式。笔者学校成立研修小组,由一批名师、骨干教师引领的研修团队,为每一位团体成员提供学习、交流、提升的平台。

  1、化简

  材料要简,才能有时间“放矢”。第一次试教,笔者的导学单就是上课的讲稿,不仅将教材中的试一试都放入教学中,还加入了课前导学,简写的练习,结果时间远远不够。只学到“简写”时,一节课时间就到了,根本没有时间练习,教师在课堂中也根本无法体现“先学后教”的理念。因此,后来的处理中,我们将导学单(一)、(二)合并为一面A4纸,同时删去思维含量低的线段图。

  删去试一试中第2、4大题,增加了拓展题:长方形的字母表示。(见下图)

  2、引导

  导要导的自然,启而不发,就是说明没有引导好。设计中我们建立有序的认知过程,“用字母表示数”由确定的数→不确定的`数→有范围的数→既表示数又表示关系→认识简便写法→闯关练习组成。结语的设计,评价语的设计都精心考虑。以致研修讨论中出现,教师评价语言:“同学们真棒!这也能用字母表示数!”“你喜欢儿歌吗,数青蛙的儿歌会吗?”“如果b表示______,那么2b就表示______?”等。

  3、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班级不同,学生不同,教师不同,同样的导学单设计,上出来的课却精彩不同。通过本次教学研究,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下面我们截取了两位教师同上“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精彩的内容。

  [教学片断1]

  师:根据课中导学,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填的内容和想法。

  生1:学生a岁,教师b岁。

  生2:学生a岁,教师a+33、

  生3:学生n岁,教师n+33岁。

  生4:学生X岁,教师X+33岁。

  师:这些写法都对吗?(首先肯定都对)它们哪几个字母式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有+33)

  师:你喜欢哪种写法,为什么?

  生1:我喜欢“学生a岁,教师b岁”的写法,因为它简洁。

  生2:我喜欢“学生n岁,教师n+33岁”。因为这种“n+33”不仅表示教师的年龄,还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相差33岁这种关系。

  水到渠成,“既表示数又表示关系”,而非硬生生地强加给学生,将学生的问题展现出来,加上教师恰当的小结,恰恰成为一节课精采的亮点。

  [教学片断2]

  生1:a×b表示甲的面积。

  生2:a×c表示乙的面积。

  生3:(a+b+c)×2表示甲乙两个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我写的式子是(),师及时提问:这个图形的周表示() 。长,中间这条算吗?

  生3:不算。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它不是围成甲乙两个图形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

  师:你真聪明,这么复杂的字母式也能想出来,同学们给点什么鼓励一下(掌声)。

  在这挑战下,学生纷纷举手想说……教师却又提出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把你想的说给同组成员们听,看看对不对。不仅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密度,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得到不同层次的练习。

  四、评议反思———提升教学水平

  人类的进步就在于善于总结,善于反思,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我们在不断地提出评价,分析好坏得失,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自己不断提升。根据反思对象的不同,我们将反思划分为三种。

  1、自我反思

  (1)教师根据教育行为或学生的反映进行分析。

  我们在课后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自我回顾反思时,要求教师重点对课堂上处理各种偶发情况、学生的突出表现及教学中的精彩片断、干扰教学以致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进行回顾提炼,还可以联系自己当学生时老师在教学相关内容处理上的技巧进行对比总结。

  (2)根据个人的特长、经验分析活动的效果形成特长。

  我们要求自己写“反思日记”,总结评价自己的教学,或者让教师给自己写信,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等都是进行自我反思的较好方法。正如数学专家顾志能老师评课时所说:“教学要理念先行。在理念的指引下处理教材,设计过程,实施评价,这样一节课才有灵魂,教师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特长。”

  2、互动互评性反思

  在教学观摩活动中找到优势,分析比较,形成策略。研修中,其他教师提出笔者的语言不精练,要重新组织;声音太响亮,要根据场所控制音量。以至于后来在报告厅上课,笔者干脆不用话筒上课。

  3、 专家点评式反思

  (1)专家点评。

  县教研员周连荣老师提出的:小明年龄X岁,爸爸年龄是他的4倍,爸爸年龄几岁?(4×X)这样引出乘法简写,非常自然、有趣,将疑惑变成解决问题,很自然。然而,后面“当爸爸y岁,小明的年龄几岁?(y÷4)”这是不对的,因为年龄差是不变的,但倍数关系是会变的,不存在永远是4倍的关系。

  (2)引发新的思考。

  评议中顾老师还提出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由一个盒子n个硬币入手,始终围绕这个盒子教学,值得团队去学习和思考。

  (3)进一步验证。

  那些我们没有发现的问题,在专家、教师们的评议中修改,升华,在进一步教学验证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相关文章: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优秀12-11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优秀11-15

精选《用字母表示数》教案4篇04-05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五篇04-07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汇编7篇04-27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汇编8篇04-23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六篇04-16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汇总五篇04-25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汇总八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