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秋词的教案

秋词的教案

时间:2024-08-22 07:23:0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词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词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词的教案

秋词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词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重点及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朗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精析鉴赏。

  刘禹锡《秋词》原有二首,这是其中一首。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让学生思考: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思考: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考: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以前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的还有哪首诗的内容也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明确: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思考:4、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确: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思考: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思考:6、比较《山行》与《秋词》

  明确: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7、说说字面上带有“秋”字的诗词句子。

  学生回答。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四、小结全文: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五、背诵活动:

  1、齐读并背诵本诗

  2、分组背诵本诗

  3、“接龙”背诵本诗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刘禹锡《秋词》另外一首。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词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接触诗歌多元解读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吟诵,要求当堂背写。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

  理解《秋词》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合理准确地借助关键字、背景资料、链接作品、读者情感体验等方法进行深入解读。

  学情分析:

  该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把握诗句表面内容尚不大难,重点把握的是作者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心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会更好。进入初中很多同学对于简单的诗歌划分节奏自然是没有问题,但如何根据作者的情感来读诗歌,把我重读、词语间的连接,甚至是偶尔的拖长读,或者短时间的停顿,这都需要很好的把握作者的主观情感。所以学生怎样以真切情境走近诗人内心世界,切身感受诗人真实情感,难度较大,加之学生学识素养的欠缺,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和作品链接等对《秋词》进行多元深入解读应该有一点难度。

  教学设想:

  《秋词》是杜诗中颇具代表性、颠覆性的一首作品。其字面义的解读并不费力,然而实现对文字背后意蕴的挖掘并非易事。为了矫正学生望文生义的理解偏颇,更为了训练学生对看似浅显的古诗深入解读的能力,对学情分析中的学生障碍进行突破,我准备以该诗为例,结合其他诗人描写秋天的诗句进行纵向对比,哉结合刘禹锡自身的其他作品进行横向对比,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解读的全过程,尤其是对诗句深意的解读。例如鹤仅仅是一只鹤吗,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不用其他动物代替。诗情又具体是怎样的诗情,仅仅是想写诗吗。解读诗歌也是需要个人学识等诸多条件作保障的,该课重点不在于学生的解读横纵向有多宽多深,我的初衷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获取到思想性的东西,甚至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的意义可能更深远。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孩子们不断丰富学识,通过不懈训练实现对古诗更准确深入的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引入话题,回顾已学知识。

  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例如:对于秋天,文人墨客们都有自己的解读。

  师:那么,谁能说一说你学过的秋天的诗句都有哪些?

  生:(自由作答)

  师:看来大家都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三个例子:

  例1:马致远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例2:范仲淹说: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例3:曹操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小结:由此可见,大家对秋天的印象都不怎么好。那么我们今天碰到了这样一位不一样的诗人,他是怎么说秋天的呢?

  二、初步感知

  (一)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内容

  1,初步自由朗诵,注意节奏

  2,学生代表读

  3,(师)点评学生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4,齐读:读出节奏

  5,附:朗读节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解读背景,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初步了解诗中的感情

  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时所作。

  1,再读诗歌,根据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小组讨论哪些词可以重读,以及韵脚。

  3,齐读:读出情感

  (三)欣赏图片欣赏,感受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代表的作画,来感受作品

  1,讨论:这幅画是出自我们班的一名同学,她通过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想象画出了这幅画,大家讨论一下看到这幅画的心情

  2,生自由发言

  3,师小结过度:这幅画画面明朗,充满诗情画意,让人看了心情轻松自然,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态来走进这首诗。

  三、解读文本

  (一)小组讨论:自己试翻译大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情况,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1,小组自由讨论

  2,推选小组代表回答

  3,评选出最有特色的翻译和最标准的翻译

  (二)品味想象,欣赏意境:问题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加深对诗歌理解

  1,诗人开始说“自古”是为了写古人的不好吗?

  2,“胜”字说明了作者心中什么更好?

  3,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4,思考: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大家还记得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吗?

  明确:《陋室铭》:陋室虽然简陋,但主人我的德行美好,仍然自得其乐。

  6,所以你们认为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7,思考: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由作答,不受局限)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8,师小结方法指导: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字来解读诗歌;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诗歌本身来了解作者的情感,也可以通过背景资料,诗人的相关作品来了解。文如其人。

  四,三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全面分析,在更加了解作者和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诗歌情感

  1,师: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大声地读出来(自由读)

  2,师:读的时候声调应该是高还是低?

  生:由低到高

  3,师方法小结指导:诗人信心满满,霸气十足。他没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一起哀秋、苦秋、悲秋、叹秋。而是毫不掩饰地把自己对秋天的赞美和盘托出。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想想有的同学面对老师的提问,经常是支支吾吾,哼哼唧唧,知道了是你在回答问题,不知道了,还以为哪儿飞来一只蚊子呢。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会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也都是经过了大脑思考的,理所应当地大声表达出来。

  4,全班有感情朗读齐读。

  五,迁移拓展,比较探究

  设计意图:结合相关作品是诗歌解读方式之一

  1.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同:二者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怀。

  异: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象,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

  2.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法上的异同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秋词(其二)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点。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异: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六、背诵这首诗(注意重读和语气)

  评价:同学们这一次读得更有感情了,因为你现在所理解的《秋词》和课前理解的秋词不一样了,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考。

  七,开放性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理清课程脉络

  问: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节课,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也就是说我们这节课从哪些角度去朗读、品味了这首诗。

  学生活动:思考我们这节课从哪些角度去朗读、品味了这首诗。

  生:背景资料。

  生:“自古”“诗情”等词语

  生:何同学画的画

  生:《秋词》其二

  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对这首诗的多元解读方法。我们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解读一首诗:背景资料分析,关键字品析,了解相关作品,读者的生活体验。

  八,拓展思考:秋天到底好不好?秋天难道真的不好吗?

  明确:秋天,你说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杜甫说不好,因为身体病了,客居他乡,非常痛苦,所以秋天就增加了悲情的色彩。刘禹锡就说好,并且还要告诉我们为什么好。所以,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些问题,只要是经过了我们思考、分析、判断、总结了,只管大胆说出来,老师也会支持你的。

  我们常说,给梦想插上翅膀。大家发现没,这只翱翔的鹤,其实就是刘禹锡诗心诗情的翅膀啊。这样的秋天,有什么好悲凉的呢?只要你的心里洒满阳光,什么样的景色都是美的;只要你自己不停下前行的步伐,所有的路都是通的;只要你自己不消沉堕落,所有的明天都值得期待。

  九、课后练习

  学习,摘抄其他与秋天有关的诗词。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有如下收获:此次教学对于要告诉学生什么、教给学生什么、训练学生什么想得更清楚,落实得更有序,较好渗透了课标和接受美学的相关理念,有意识地鼓励和引领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整个课堂还原了我们阅读的真实状态,这种本色阅读状态对于问题的呈现和解决更具价值;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尤其是多元解读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这节课的缺点是未能够让学生放开畅谈。究其原因,学生层面:对文本相关背景资料了解的欠缺,无米之炊。教师层面:急于推进课的进程,没有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和阐释想法的时间;对于学生的一些解读未能给予最有效的点评和引领,课堂生成资源利用不充分。更多关注了对正确的确认,对于错误解读原因的剖析不深入、不到位。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想今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提高:从思想上,继续加强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最大限度地将思维的权利、发表见解的权利交给学生;提高自身学识素养和解决随机问题的应变能力,将课堂生成资源价值最大化,更具教育智慧;加强多元解读的训练,在不断训练中,指导、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意识和能力。

秋词的教案4

  一、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三、注释

  1. 寂寥:寂静;空旷。

  2. 春潮: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3. 排云上:冲云直上。排:推开;冲出。

  4. 便:就;于是。

  5. 碧霄:蓝天。

  四、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悲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仿佛我的诗兴也带到蓝天上去了。

  五、诗歌赏析

  1、《秋词》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著名的 。

  参考答案:刘禹锡 梦得 唐朝 诗人

  2、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 情调,赞美了秋天的 ,反映出诗人 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参考答案:凄凉 开阔明丽 乐观

  3、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参考答案: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现了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诗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后一句反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境。这句诗是诗人的议论,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是诗人的感受。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5、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参考答案:悲

  6、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首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7、作者对秋的评论是怎样的?(原文)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8、诗中与“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意境相反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9、能体现作者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10、作者喜欢秋天的原因: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1、为什么作者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大多借秋抒发愁绪,所写的作品大多也是悲秋的!

  12、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这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其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

  13、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人们对秋总有一种失去希望失去活力的看法,但是作者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赞扬,人不能总在绝望中生存,要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去生活!

  14、“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

  参考答案: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

  15、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怪例,表达颂秋的情意。

  16、“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一种 的精神。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拟人 积极向上(勇于进取) 表达了作者像鹤一样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思想感情。

  17、赏析加点的字“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参考答案:“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秋词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词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难点】

  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2、作家作品简介: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精析鉴赏,读中悟情。

  (1)以下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

  A、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F、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3)“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诗?

  【明确】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熟读成诵: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⑷小组赛读,赛背。

  (三)迁移拓展

  1、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明确】

  同:二者都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怀。

  异: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像,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

  2、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法上的异同点: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点。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异: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相关链接】

  秋词(其二)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展开丰富的想象,给《秋词》配一幅画。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秋词》改写成一片现代文。

秋词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赏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品读法。

  一、谈秋:作者导入,展示古诗,小结情感

  导入:

  同学们好!唐代是很多文人墨客引吭高歌的一个时代。有一位诗人,他并不是顶尖的诗人。但他却在遭受贬谪二十三年的时候,仍然能够吟诵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诗句。当他被当地的县官排挤,只分给他一个临江的住处时,仍然能够吟出“坐看大江观白帆”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

  谈秋:请朗读自己搜集的相关古诗。

  《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观沧海》、《潼关》

  二、赏秋:颜色设题,整体感知,感情基调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首诗,你觉得应该是什么颜色?请结合诗中的具体词语谈谈理由。

  生答摘录:

  紫色,因为作者因为支持变法而遭到贬谪,但他没有像其他写秋的作者那样悲伤,却有豪情壮志,我觉得紫色最能表达他心中的感情。

  蓝色,诗歌写出了白鹤在晴空,就是在蓝天上勇敢地飞翔,我觉得秋天非常晴朗。

  红色,首先,红色给人一种热情、勇敢的感觉。刘禹锡当时是被卷入了八司

  马事件,依然没有消沉,他不随波逐流,不服输,仍然继续坚持下去。

  三、品秋:选择意象,结合语境,深入赏析

  如果把这种颜色作为背景画一幅画,结合课文,你最想画好什么?

  生答摘录:

  蓝天,因为我认为这个蓝天在这个诗里指的是主人公遭到贬谪,体现刘禹锡的乐观。

  白鹤,因为我觉得白鹤暗喻的是作者自己。白云应该指的就是刘禹锡是变法所遭受的困难。所以说是排云,就是在刘禹锡是打算打破这些困难。

  白鹤,因为他被贬谪后,并没有因此而堕落,很积极乐观,一直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排”字,在文中是推开的意思,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凡的气势。这句诗的作者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副壮美的画面。

  解读鹤这一意象的文化在作品中的运用:《诗经》、宋徽宗画的仙鹤图、《代鹤》。

  四、解秋:知人论世,对比赏析,感受情怀

  二王八司马事件的时候,柳宗元呢?他被降职为永州司马。

  我们比较他们两个人的作品。从《江雪》中我们读懂了,柳宗元并没有从被贬谪

  的事情中在走出来,刘禹锡的胸怀就更加难得,我们感受到了他在厄运面前决不

  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五、伴秋:满怀豪情,走进情境,迁移运用

  小飞是个语文基础不错的学生,对初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非常重视。但是,他在考试时前面阅读题思考时间过长,导致作文仅仅得了26分,阅读虽然考了52分,总分却仍然没有上优秀。小飞觉得语文太难了,从此一蹶不振,

  请你联系本课所学,说几句话来劝慰他。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禹锡。他在20多岁说“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在他面对23年的贬谪生活时,他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他遇到挫折的时候,他这样鼓励自己,“人生不失意,焉能报几知?”在60多岁的.时候写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一生都想着恢复盛唐。请记住这位写了722诗作的诗人!

  六、评课环节

  (一)自评

  在本课中,我尽力落实以下几方面:

  1.一課一得:不苛求课堂的完整,所有环节都围绕着目标层层推进

  本课目标就是能够让孩子们能够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在学习本首诗的过程中,能学会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例如:第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其他写秋的诗歌目的是让他们明白:写秋景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情怀,当他个人的境遇和秋天有碰撞的时候,他会产生诗情。不同的作家描写有关秋的诗歌,赋予的情感也不一样,也为后面体味作者情感做好了铺垫,属于比较阅读。

  2.把古诗置于文化大背景中学习,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本课中处处彰显着文化气息:从鹤的相关文化,小雅中的鹤的相关诗句,白居易、柳宗元的相关古诗,刘禹锡的相关背景资料,学生仿佛不是在学诗,更是置身在古典诗词浩瀚的海洋中。同题古诗的对比更加衬托作者的豪放情怀。培养了学生通过抓意象追本溯源赏析诗歌的能力。

  3.教师主导作用适时,适度

  学生很容易就能关注到对碧霄、对晴空等词语。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或者少讲。而学生容易忽略的,根本没在意的,对于分析人物形象却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对于:晴空一鹤排云上中“一”的关注,学生没有人写,教师:鹤明明是群飞的鸟,为什么刘禹锡偏偏写一致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恍然大悟,这小小的一,恰恰体现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与众不同、乐观、无畏、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秋词的教案8

  一、教材、学情分析

  《秋词》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作者刘禹锡。本单元主题是秋日撷英。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在这个方面应加以点拨与引导。

  二、教学目标

  1.感情读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主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所写之景物有哪些,思考这些景都带有什么色彩

  (四)展示评价:

  一读:

  在学生自读展示2-3遍后的基础上泛读

  明确听读要求

  指名学生或小组朗读

  二读:

  出示幻灯片检验学生掌握字词情况

  三读:

  出示“意象”释义幻灯片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悟作者情感

  适时出示本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要求学生带感情朗读

  播放视频录音两遍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题

  字音,重点字义,作者简况(见幻灯片)

  二.达标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3.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板书设计:

  秋词

  刘禹锡

  颂秋激越向上

  感怀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力求简洁、直观,易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突出板书画龙点睛的作用。)

【秋词的教案】相关文章:

秋的画报教案秋的画报 教案07-20

中班教案《秋秋找妈妈》10-26

孤独的秋教案01-31

《故都的秋》教案08-04

秋娃娃教案05-15

故都的秋教案02-23

听听,秋的声音教案08-03

《山居秋暝》教案01-07

教案《秋娃娃写信》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