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结构。
(3)理解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自然的习惯。
(5)引导学生课后参加“看云识天气”和搜集整理气象谚语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实录
片断一:课文一段研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不看课文认真听,可闭眼想象云的各种姿态。
2、请同学复述一下云的各种姿态。
3、讨论:
师提问:这一段描写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比喻、排比。
师肯定:对,本段描写了云的千姿万态,主要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手法我们已经学过,经常用到。这里用比喻把云的姿态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了。
师提问:本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表示省略,是说云的姿态还有许多。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除了课文中的比喻句外,哪位同学能在用比喻句来描绘云的姿态?多说更好。
生1答:早上的彩霞像红色纱巾,像红旗。
生2答:夏天午后的云有时像打铁用的铁砧。
生3答:有的像瀑布一样,还有的像茂盛的树。
……
师肯定:对,他们观察很细致。同学们以后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外界事物,它能帮助我们获得知识。
师提问:第一段省略号前描绘了云的形态,省略号后写了什么?
生答:写了云的变化。
师提问:综上所述,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能用书上一句话来回答吗?
生(小议后)答:用课文第一句话来概括:“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幻无常。”
师肯定:对。
师提问:说说最后一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后)答: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这一句话的作用答法不一。)
师总结:“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最后一句引出全文中心,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片断二:课文2~6段研读
1、指名学生朗读2~6段课文。
2、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
3、讨论:
师提问:第3段介绍了哪儿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课文第三段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最轻盈、最高。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师提问:课文第四、五段文字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这两段介绍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3、4、5段快速阅读一下,在书中画出描写以上8种云的比喻句。
生:(读课文画出比喻句)
至此,同学们能否用书上一句话概括看云识天气的一条基本经验?
生答:“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提问:综观2~5段,简要说一说这几段文字的结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法不一)
师总结:第2段是总说,是后3段的“纲”,后3段就遵循这个“纲”来介绍不同姿态的云同天气的关系的。这几段文字先总说后分说,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4、观看多媒体图片:
利用投影仪观看各种形态的云的图片。要求学生对比书中的描绘,注意区别。
5、继续讨论:
师:上面课文介绍的只是就云的形态方面说的,云的不同还表现在它们有着不同的光彩,识别不同光彩的云,也能帮助我们推测天气。请快速阅读第6段课文,看看介绍了哪些不同光彩的云?
生:(快速阅读第6段)回答:不同光彩的云有晕、华、虹、霞等。
师:请在书中画出这几种云以及它们和天气的'关系的文字。
生:在书中画出上述文字。
6、观看云、画、虹、霞图片。
7、观看多媒体科普片《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反思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者”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兴趣,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以此为乐。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云,这一事物,天天都在我们生活里,司空见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只就课本来学习,势必会很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云与天气的谚语、成语、诗词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学完一个片断和课文主体部分后,安排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或影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下课前5分钟和课后又安排了学生进行“看云识天气”的实践活动,既积累了知识又增强了学习和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
淡化文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要求之一。因此,在这一课教学中,只注重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复习比喻修辞手法。不谈说明特征和说明方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怀特森老师运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具有怀疑精神的做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使我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说一说什么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最好的老师?(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学生、教学方法独特、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2、学生回答后小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家大卫、欧文认为谁是他最好的老师呢?
板书:怀特森先生
3、导入新课:为什么这位老师是作者最好的老师?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位最好的老师?让我们看看导语给我们提出的要求,画一画。
4、教师导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只要大家认真阅读,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指导自读,初读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3、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词。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
出人意料侃侃而谈目瞪口呆想方设法深信不疑饶有趣味受益终身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说怀特森先生是怎样的老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三、探究个性,质疑“最好”。
1、看来作者认为最好的老师就是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但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认为吗?
出示句子:怀森特算哪门子老师?
思考: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这种老师不配当老师。这种老师根本不符合好老师的标准。……)
2、怀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这么生气,这么气愤?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交流。
感悟读句子: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1)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猫猬兽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如果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来上课,把错的知识教授给你,你遇见过这样的老师吗?而怀特森却真的是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2)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如果你认真听讲,认真答题,结果却是零分,你会怎么想?而怀特森却真的这样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3)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而怀特森先生却为自己的行为理直气壮的回答我们,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的确如此,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这意味着什么?但怀特森先生真的照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最初在我心目中不可理喻的老师,居然成了我心中“最好的老师”。
四、探究“最好”,释怀“最好”。
1、怀特森先生的种种举动真是让人出乎意料,不可思议。他这种举动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2、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句子来回答
(1)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观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2)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3)怀物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3、他是用怎样的教导让我们明白了原委,改变了看法呢?让我们学着用怀特森的语气解释给同学们听,化解下我们之前的气愤。要求:先写一写,再说一说。
①出示句式: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你们应该()啊!
我之所以(),是希望()!
(①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怎么会有头盖骨呢,你们应该提出质疑啊!我之所以编造假的`内容,是希望你们能学会思考,而不是只相信我说的。②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怎么会有这种动物呢,你们应该反驳我啊!我之所以给你们打零分,是希望你们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思考,一有疑问马上指出来。③学会思考,而不是让脑子睡大觉,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提出质疑,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之所以欺骗你们,是希望你们明白老师的话也并不一定是对的。)
②学生说,老师板书: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会质疑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4、小结:是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并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从而证明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质疑精神。
5、听了怀特森先生的解释,你们还气愤吗?你们认可这样的老师吗?
6、小结:原来怀特森先生是想通过这节课启发我们学会怀疑,学会思考,学会判断,而真正的质疑是要在课堂上随时保持警惕,一有疑问马上提出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怀特森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啊,他的教训真让我受益终身啊。
7、用赞美的语气朗读第7段
8、怀特森先生用了如此独特的、巧妙的方法教会了学生求真务实,不愧是一位——(齐读课题)。
9、怀特森先生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当我把怀特森老师的做法介绍给一位朋友时,朋友是这样评价的。
①出示
“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对于朋友的评价,我是这样说的
“不,你的看法错了。”
②小结:从作者的坚定的眼神以及肯定的语气中,怀特森生先生是最好的一位老师,是一个极具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的老师。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通过试验证明重的铁球和轻的铁球是同时落地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臭苹果》……)
2、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具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3、作业:学习写法,写一个用一事例论证一观点的片段。
4、推荐图书:《第一家爸爸银行》(大卫。欧文)
板书设计:
21、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独特
哪门子老师?→最好的老师!
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质疑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由来及意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现在的孩子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了解越来越少,而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与入侵,使幼儿对过洋节、吃洋快餐倒更加热衷。为了使幼儿了解本民族特有的民俗艺术,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美,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幼儿园特地利用幼儿园的过道走廊,将其布置成“中华民俗一条街”。街市上蜡染、中国结、脸谱、陶艺等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一字排开,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春节即将临近,我因地置宜地设计了“年年有余”的中国春节民俗综合欣赏活动,将活动安排在“民俗一条街”实施,并根据活动需要创设环境:挂红灯笼、贴年画、贴春联、窗花、放鞭炮。,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祥和的过年气氛,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有关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环境,让幼儿在过年的氛围中欣赏年画、剪纸、春联等传统民间艺术,了解中国民间习俗和感受它们所表达的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
2、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布置“过年”区域,用春联、鞭炮、年画、剪纸、灯笼等装饰,录音带。
2、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参观民俗一条街,激发欣赏兴趣。
二、了解、欣赏春节时的民俗艺术。
1、幼儿观察“过年”区域。
问:你都看到了什么?什么节日快要到了?(灯笼、鞭炮、红包、春联、年画、倒福……。)
2、了解过年的习俗。
问: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师:我小时候也很喜欢过年。过年时,我可以放鞭炮、拿红包,还可以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和习俗。
3、幼儿自由欣赏过年的民间艺术,教师予以个别提问、指导。
4、重点欣赏年画。
(1)请幼儿欣赏年画《年年有余》
(2)小结年画的特征,理解“年年有余”的含义。
(3)引导幼儿寻找年画的共同特征。
5、知道中国人喜欢红颜色,红颜色代表喜庆、祥和。
三、幼儿创作
1、请幼儿分组制作窗花、鞭炮,设计红包等,教师个别指导。
2、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幼儿创作的作品。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学生阅读课文。要求思考:
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
2、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
3、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三、教师将汇总好的问题依次交给学生讨论,并允许学生结合课上实际提问:
1、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2、借助读中提示导读全文,具体领会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及如何托物抒情。
①为什么“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找出中心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因为井冈山的竹子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②课文是不是单纯写竹?(不是,是为写人而写竹)写什么人?怎么写?(借竹子对革命的贡献赞写井冈山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什么要借井冈翠竹而不借别的事物写人?(井冈山是革命的发源圣地,井冈山人民象竹子那样在革命各个时期有着重要功绩,最具典型性彻底性)
③井冈竹子具有怎样的风采?(见2节)由“修直挺拔”“密密麻麻”联想到什么?(岗哨、伏兵,比喻井冈山人民为革命所作的贡献)这样写属于何种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写作顺序如何?
④井冈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革命战争年代三写竹子分别联想到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哪三个方面来写?如何表现?
一写竹,用“搭、做、盛、蒸、做、摆”等动词,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具体写出竹子对井冈山斗争的.贡献;
二写竹,用反问手法,写出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写竹,一语双关,用了排比、顶真、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叶、枝、鞭,根角度展开联想,赞扬了竹子尤其井冈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追问三写竹子,作者怎样运用双关手法的?明写竹是“用具”“武器”,暗写什么?明写竹子不低头,不弯腰,暗写什么?
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写开发竹林,二写修竹滑道,三写走上征签字,分别用哪些词句体现“继承”、“艰苦”、“贡献”?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学会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4.引导学生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课文就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的故事。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使”作什么解释?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使”是出使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
二、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字词。
读准字音:淄
敝
枳
淮
指导书写:淄、敝(笔顺)辱、臣(笔顺)
理解词语:大夫、欺君之罪、侮辱、敝国
安居乐业、得意洋洋、囚犯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写了晏子的几个故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这几个故事的,给课文分段。
2.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用晏子说的话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了解三个故事。
(一)阅读理解第一个故事。
1.默读思考: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说“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________
3.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如果让晏子从狗洞进来,那么楚国就成了狗国,楚王也成了狗国之王了。所以他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小故事。
(二)阅读理解第2、3两个故事。
1.默读思考:这两个故事中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结果怎样?
结合填空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我来访问楚国,因为楚国是____。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了强盗,因为____。这句话中的“水土不同”是指____
2.有感情地朗读两个小故事。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朗读全文。读后讨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机智果敢,善于言辞,热爱自己的国家)
2.复述故事。
每人选择一个小故事,准备后复述。
3.按要求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1)写动作的:____
(2)写神态的:____
(3)写外貌的:____
语文教案 篇6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两节课围绕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了学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拟题训练,由课文的学会到会学课文,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围绕说明文知识点进行拟题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进一步展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并请同学充当解说员介绍。
赵州桥:
(1)展示赵州桥全景,横跨在洨河上。
(2)展示全桥大拱及形状。
(3)展示大拱两肩上的小拱,并闪动小拱。
(4)展示并列式拼成的28道拱圈,分别置于大小拱中。
(5)赵州桥全桥结构和四周景色。
卢沟桥:
(1)卢沟桥全景。
(2)展示全桥由11个半圆形石拱及桥墩组成。
(3)展示石栏柱头上雕刻的不同姿态的狮子。
(4)展示卢沟桥全景。
2、总结梳理。
对象——中国石拱桥
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顺序——由一般到个别、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时间顺序
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语言——准确严密、生动
(三)拟题训练
1、复习提问
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对象、内容、特征、顺序、方法、语言)
2、教师出示第9自然段拟题示例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表示说明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有什么特点?(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5)指出文中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举“福建漳州的江东桥”的例子是用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女分成两组,根据说明文阅读知识点进行拟题训练,然后交换回答。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如:(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张嘉贞和张 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5)根据赵州桥的第(二)个特点,归纳这种桥拱的作用?
(6)句子“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最长”能否去掉,为什么?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石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象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如:(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
(2)给选文分层并概括内容?
(3)选文②段中马可·波罗的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指的是什么?
(4)选文①段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
(5)文中介绍桥面时,却说“约八米”,“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6)文中说卢沟桥“坚固”是根据什么作出的结论? (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扩展
海内第一桥
①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②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③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多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A江底。
④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B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C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⑤D,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⑥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 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
⑦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⑧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⑨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选自《建筑奇观》
1、洛阳桥的最大特征是___________。
2、文中A至D处用词依次正确的是( )
A、盘踞 凝聚 精妙 居然
B、静卧 凝固 美妙 诚然
C、盘踞 聚集 巧妙 当然
D、静卧 凝聚 绝妙 果然
3、第⑤段中加“△”号的“多”“据估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给“浮运法”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洛阳桥被誉为“天下奇”的原因是什么?从所给选项中选出3项。
选项:①规模之大②桥基之固③建筑上创新④建造的时间之长⑤桥上两边有扶拦⑥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引导回答:
1、最大特征是我国第一座跨海大石桥。
2、选择D。
3、不能。因为“多”表示石板的长度在10米以上,如果删去就表示正好是10米了。“据估测”表示大致估计,并没有实际称量,如果删去就变成了实际称量后的重量,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借用涨潮的浮力,用木排运石块放置到桥墩上的方法叫浮运法。
5、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喻。
6、原因是①②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身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同学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同学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同学发现交流,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黄昏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身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身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11-21
语文教案11-23
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11-30
语文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