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时间:2024-09-21 07:21:26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图表。

  学生:边归纳总结边填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探究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

  教师:提问,比较各地气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教师:最后归纳,气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探究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气候的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⑵海陆位置⑶地形等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生产活动⑵生活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判断表示天气还是气候:

  狂风暴雨( )晴空万里( )

  四季如春( )春光明媚( )

  填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海南终年如夏,南通四季分明。( )

  ⑵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

  ⑶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

  探讨: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做?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5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 、 、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B、黄土塬C、黄土峁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2)风力

  2、(1)BC (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动与探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等高线: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并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并按比例缩绘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等高线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与实际地面的交线,所以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图位于同一等高线上的'地面点,海拔高度相同。但海拔高度相同的点不一定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如右图140m的等高线)在同一幅图内,除了陡崖以外,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不能相交。闭合等高线的判读在图廓内相邻等高线的高差一般是相同的,因此地面坡度与等高线之间的等高线平距成反比,等高线平距愈小,等高线排列越密,说明地面坡度越大;等高线平距愈大,等高线排列越稀,则说明地面坡度愈小。等高线是一条闭合的曲线,如果不能在同一幅内闭合,则必在相邻或者其他图幅内闭合。等高线经过山脊或山谷时改变方向,因此,山脊线或者山谷线应垂直于等高线转折点处的切线,即等高线与山脊线、、、图片搜索更多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教案

  2、好习惯:好习惯是汉语词语,是指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好习惯成就大未来。拥有好习惯的人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好习惯也是指在学习上。好习惯,顾名思义,就是良好的习惯。那么,什么是“良好的习惯”呢?良好的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拥有好习惯的人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好习惯也是指在学习上。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高薪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学历、外语的要求都很高。应聘的大学生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这仅剩的几位大学生们都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经理走了,大学生们闲着没事,围着经理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叠,信一叠,资料一叠。都是些什么呢?他们你看这一叠,我看这一叠,看完了还交换:哎。

  3、比例尺: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一般来讲,大比例尺地图,内容详细,几何精度高,可用于图上测量。小比例尺地图,内容概括性强,不宜于进行图上测量。三棱比例尺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1)数字式(又名数字比例尺),用数字的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例如:1∶或1/(2)线段式(又名比例尺),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地图上1厘米所代表的实际距离。(3)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出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米,如: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距离500米,或五万分之一。三种表示方法可以互换。必须化单位。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4、地理:地理(英: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上的六风七带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除了这些以外,自然地理现象还关注于由于样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统现象以及由于。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知识和能力]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5、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

  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在热带、温带、寒带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

  2、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是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出现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因此,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对于本段教学内容,要围绕课本P59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读图、讨论、运用旧知,分析归纳,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投影展示课本P60图3、24“两地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师先指图说明其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组合,图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个月,图的左侧是气温刻度,右侧是年降水量刻度。阅读时以“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的方法和要领进行分析判读。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讨论分析一地的气温是什么特点?降水是什么特点?组合成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属于何种气候类型?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甲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A地的气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过20xx毫米。因而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该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位置低,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甲图

  3、把教室比成是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学生分成三部分,两边的学生分别位于大陆的东岸和西岸,中间的学生位于大陆内部。各组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分别讨论本组形成了哪些气候类型?并结合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说说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4、各组代表发言、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乙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由于地处同纬度的温带地区,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但是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东西两岸地区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带季风多。

  乙图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西岸,形成的是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前者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后者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位于温带的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形成的是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5、让学生观察课本P60图3、25,指出A坡属于(迎风坡),B坡属于(背风坡),降水多的是哪个坡?(A坡)。教师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丙图,加深学生认识和体会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丙图

  6、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10活动4,然后让3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和做题思路,大家评判补充。

  (1)青藏高原纬度较高,但是气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

  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而黑龙江省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较湿润。(海陆位置:二者虽同处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陆内部,距海较远,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陆东岸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板书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这里的教学,通过从学生的自身体验出发,实例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体会不同地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不一样。

  1、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列举一年内的不同季节,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引导评价。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分成学习小组,谈谈这是气候对人类活动哪方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选一个代表概括大家的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如果能选用当地的实例或让学生结合自己家里的变化等,学生的'感受会更深。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

  3、让学生阅读课本P61“水稻种植与气候”。结合自己对当地气候条件的了解,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看看当地适合不适合种植水稻,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4、用两个学生扮演小强和小明进行对话,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他俩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为什么?通过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不能简单地把甲地区的树、农作物移到乙地区,不能凭主观愿望做事,人类的活动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

  5、组织学生阅读活动3,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并结合当地发生过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造成哪些损失或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根据双方辩论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沙漠地区,荒无人烟,长时间不下雨,对人类来说造不成危害,所以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不同了,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又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一个月不下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造成损失。同理,就是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通过对实例的辩论、分析,使学生自己去体会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

  6、投影展示漫画欣赏:“地球出汗了”。地球为什么出汗了?

  让学生阅读课本P62“气候变暖”。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地球为什么出汗了?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

  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作过多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所以,人类应该理性地控制对气候有负面影响的活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认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方面要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要保护好大气环境,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作为新世纪未来的青年,同学们也要积极投入行动行列。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堂的讨论,以及通过调查、查找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地理小论文。一星期后,组织一次论文交谈评比活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变为“学会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半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五、总体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六、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2、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3、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

  4、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使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相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相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相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相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能够看到什么?(我们能够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很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相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热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协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能够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合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合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7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地;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学习重难点:

  1、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及分布。

  2、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个别指导重点点拔。

  导学过程:

  1、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能说出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特点是什么?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3、课本p57的A、B、C三幅图是描述哪些地区的气候的`?

  4、其中A、B两幅图中,都有“一年到头”这几个字,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征的年份,还是一般而言呢?

  5、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天,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从图3.22的谈论中看,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一般只注意哪两个要素?你们能用一句话概括当地的气候特点吗?

  6、在前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世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同学们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区温度高,哪些地区温度低?哪些地区降水量多,哪些地区降水量少?

  7、课本p58,看图3.23能说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

  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哪些影响?

  达标检测:

  1、课本p58活动题2。

  2、课本p59—60活动题1、2、3、4。

  3、课本p61—62活动题2、3、4。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得出影响气侯的主要因素,由浅入深,易化难点。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来有困难,通过小组间的互助学习加深理解。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8

  一、xx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地区的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运用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首都。记住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并记住澳大利亚气候特征及其分布特点。

  3、知道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并运用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生物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4、记住澳大利亚地形的主要特点、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5、了解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记住其主要出口的农矿产品。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6、运用地图,记住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和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xx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难点:xx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与农牧业、工矿业发展的关系。

  二、xx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看以下图片,回答问题:

  (1)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的有xxxx等。

  (2)登上澳大利亚国徽的是:xxx和xxx。

  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xx(国家)、

  Bxx(国家)、

  Cxx岛、

  Dxx洲、

  Exx洋、

  Fxx洋。

  (2)图中红色粗线为xx纬线,这说明A国位于xx半球。

  (3)从图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大陆上有xx个国家,国名是xx。

  (4)A国领土包括xx大陆、xx阿xx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3、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植物12000种,其中有9000种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占植物总数的75%;有鸟类650种,450种是特有的,占鸟类总数的69%。全球有袋类动物150种,南美洲只有几种,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在今天看来,他们虽然显得有些原始,但是却成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澳大利亚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这段文字说明,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数量和种类xx。

  (2)澳大利亚被誉为xx。

  (3)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①位置(联系大陆漂移学说);

  ②自然条件(对比南极大陆)xx。

  学习主题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澳大利亚的养羊业

  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没有羊。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绵羊的数量迅速增加。欧洲殖民者看到了养羊业的大好前景,随后又从西班牙引进了美利奴羊。经过不断选种改良,培育成产毛量高、毛质细长柔软的美利奴新种细毛羊。现在,澳大利亚的绵羊大部分是这种羊。

  (1)这段文字说明,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羊的数量多的原因是xx自然xx条件和人为因素:xx挑选优良品种xx等,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大型的食肉动物。

  (2)自然条件一般包括xx地形、气候、水文、xx等因素。

  2、读澳大利亚地形图,回答:

  (1)澳大利亚大陆地势xx,地形大致可分为西部xx、

  中部xx、东部xx。

  (2)中部地势最低处有湖面海拔为—16米的xx湖。还有地下水丰富的xx盆地,在低处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xx井,但井水盐度高,不宜作灌溉用水,可作牲畜饮水。

  (3)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xx(山脉)。

  (4)全国最大的河流xx河,从大分水岭西侧发源,向xx注入xx洋。

  (5)在东北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xx。

  (6)对照课本P74图8。37,回答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①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是低矮xx的和大面积的xx(地形),xx丰富,有优良的牧草,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因此适合露天围栏放牧,所以这些农牧业区为xx带和xx带;

  ②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xx(地形)地区,既适合牧羊,又适合发展耕作业,而且二者在时间上不会发生冲突,所以发展混合农业——xx带和xx带。

  3、关于澳大利亚,读下图回答:

  (1)判断下列各图所表示的气候类型,写在图下横线上,并将其代表字母填到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的相应位置

  (2)这里气候具有xx半环状xx分布特点。

  (3)xx纬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大部分位于xx带和xx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xx带(填温度带)

  澳大利亚气候分布

  (4)对照课本P74图8。37,回答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①中、北、西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气候xx干燥xx,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农牧业生产方式为__粗放_式畜牧业;

  ②东南部为夏季xx高温多雨xx,冬季xx温和湿润xx的xx温带海洋性xx气候和xx亚热带湿润xx气候,南部和西南部是冬季xx温和湿润xx,夏季xx高温干燥xx的xx地中海xx气候,既适宜发展畜牧业,也适宜耕作业,农业生产方式为xx混合xx式农牧业。

  (5)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他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养羊业地区差异大的自然原因是:

  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形较平坦。而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降水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地区虽然只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其小麦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个地区发展混合农业比较有利,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这里。其他地区大多属于半干旱区,实行的是利用天然草场实行粗放的放牧饲养,低投入低产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9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x章,xx节:第x章《地球和地图》,第x章《陆地和海洋》,第x章《天气与气候》,第x章《居民与聚落》,第x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x个教学班,每班xx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

  学习目标:

  1.激发对地理的探索兴趣,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3.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

  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重点: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期盼心理”。

  自主学习

  (一)、结合学习目标,科代表带领小组成员独立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并记录下自己学习中的疑问:

  1.你知道地球上还有哪些地理之谜?

  2.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吗?

  3.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产建设的关系吗?

  4.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的关系吗?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由科代表或另一成员记录。

  组间:以各组科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二)、俗话说,入乡随俗,入国问禁,你知道美国人、英国人、巴西人、泰国人、日本人、埃及人分别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吗?

  畅所欲言:

  1、你喜欢学地理吗?你喜欢怎样的老师?

  2、地理课你希望自己如何表现?

  3、畅谈自己的未来。

  考考你

  ①下列比赛适合在海南三亚开展的是()

  A冲浪B滑雪C溜冰D赛马

  ②阿拉法特经常以白色的长袍和头巾出现在荧屏上,其衣着的目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

  A美观大方B反射阳光C遵守教规D抵挡风沙

  ③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喜欢吃鱼B新疆人爱吃羊肉抓饭

  C南方地区房屋屋顶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运动

  ④家具厂接近市区,主要考虑的是()

  A市场B能源C原料D交通

  ⑤牛奶厂的布局首要考虑的条件应该是()

  A消费的人口是否够多B交通是否便利

  C草地是否茂盛D电能是否充足

  ⑥郁金香与风车是下面哪个国家的象征()

  A中国B美国C荷兰D西班牙

  ⑦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巴西---足球B西班牙----斗牛C波兰---风车D阿拉伯---驼队

  ⑧公司派你去销售一种保暖性能极强的羊绒大衣,你可能会前往哪个城市()

  A哈尔滨B昆明C广州D海口

  ⑨蒙牛乳业的总公司可能在哪个省区()

  A黑龙江B新疆C西藏D内蒙古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3

  1、“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学生大多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演示

  教学效果

  (三)

  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20分钟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1、请一位黄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北美洲与南美洲、亚洲分界图

  5、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6、“一笔绘五洲”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 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

  竞赛活动 巩固练习

  6分钟

  1、设置抢答题:

  ⑴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⑵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⑶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

  2、把各组的得分写入表格,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任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图片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对答对的同学会给予掌声鼓励)

  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五)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3分钟

  1、师:“本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2-13

  1、学生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四大洋

  ⑴洋、海和海峡

  ⑵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⑴大陆、半岛、岛屿

  ⑵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⑶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州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4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有所了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有关世界“人”的特点,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

  课标的要求是:

  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感还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只是初步学会了看图的基本方法,还不太熟练,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学会;二、三章的学习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学习第四章时,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应比较熟练的掌握读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这一任务学生是可以比较轻松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水平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使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水平,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能够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能够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能够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能够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有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有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有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实行讨论。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水准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增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持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能够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准确的一组是( )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准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25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1-20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篇02-1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多变的天气》教案01-28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01-06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11-20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10-10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04-13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