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1 10:32:1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精品)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8篇(精品)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简要说出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经过。使学生了解英雄的献身,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2、知道如何根据要求选择材料。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要求选择材料

  教具准备:幻灯片一份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全文共分几段?课文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师:全文共分五段,二至四段是叙述的经过,也是课文的重点。

  2、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大家讨论?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新课

  1、董荐瑞为什么请求去炸暗堡?他在请战时的动作和神态怎样?(用*标出有关的词语)

  师:“瞪”、“进射”充分表现出他对狡猾阴险的敌人的仇恨;“坚决”表明他已将仇恨化为力量和决心。

  2、董存瑞主动请战后是怎样前进的?(勾出有关语句)

  3、作者为什么用“万分紧急”来形容当时他所面临的形势?

  师:桥高、斜、时间紧。因此,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

  4、当时,董存瑞有哪些方法可以选择?他这样却做了吗?结果又怎样?

  师:同学们考虑到的方法,董存瑞也考虑到了,而且尝试过,可是都失败了。

  5、此时此刻,董荐瑞为什么果断地采取了唯一的办法--舍身炸暗堡?这充分体现了什么?

  师:战场非游戏场,董存瑞是主动清战,加之时间紧,地形不利,无助手,负伤等因素,他果断地选择了唯一的办法--舍身炸暗堡。充分表现董荐瑞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换来战友的生命,换来战斗的胜利。

  6、董存瑞的一位可敬的英雄,我们可以从他舍身炸暗堡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中感受到英雄的本色。请你用“--”勾出有关的旬子。

  师:通过“站”、“托”、“顶”、“拉”这些动作的描述,表现他坚决果断、义无反顾,通过“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样”、“钢铸一般”、“坚毅”这些神态的描述,表现董存瑞视死如归的威武形象;通过他的语言描写,表现他宁愿献己的青春、生命,对胜利的向往,对战友的期望,号召。

  7、“一秒钟、两秒钟……”透过这省略号,你感觉到了什么?

  师;这是生与死的考验,时间在一秒一秒走过,敌人在慢慢走向死亡,而我们在慢慢走向胜利,董存瑞这个英雄好汉也随着这生死考验,在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里诞生。

  8、读到这里,你想对董存瑞叔叔说点什么?(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热爱英雄的情感)

  9、董存瑞“舍身”有什么意义?(采用问读式教学完成)

  10、表现了董存瑞什么高尚品质?

  师:勇于献身,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11、围绕什么选材?体会文章的详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围绕“舍身炸暗堡”选材,突出文章的中心。

语文教案 篇2

  《师说》语文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 (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 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论证方法:

  ⑴对比论证(1、2段)(让学生找出来,讨论确定)

  ⑵例证法:(3段)孔子师郯子……

  ⑶引证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附:第二段论证方法简表

  第二段分论点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论 据

  (三个对比)

  对 比

  作者议论抒情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 据(1)

  (纵 比)

  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其皆出于此乎

  论 据(2)

  (自相矛盾)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吾未见其明也

  论 据(3)

  (横 比)

  巫医乐师百工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位卑,官盛

  呜呼,师道之不复

  ……其可怪也欤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三、 重点词

  1、 实词

  ①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很高学问的人

  ②受——授 ③知——智

  ④众人: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多数人

  ⑤下:低下。

  ⑥惑: A、疑难问题。 B、糊涂

  ⑦不齿:看不起。

  不足挂齿:指事情小,不值得挂在嘴上。

  ⑧嘉许:赞许。 ⑨贻:赠送。 ⑩攻:研究。

  ⑾道: 道理。 传道受业解惑也。

  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⑿师 以……师:我从而师之

  学习:不耻相师

  从师:则耻师焉

  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 作业

  1、 翻译课文

  2、 背诵第二段

  3、 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 虚词、活用词、句式

  2、 相关文化常识及背诵

  内容及步骤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作业 :

  1、 背诵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写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句读之不知……段尾)

  2、 默写填空并翻译:

  每人一句,默写出原文并翻译:

  ① 作者阐述老师职责的是:

  ② 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的是:

  ③ 作者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态度后发表了什么感慨?

  三、 词句

  1、 活用:

  ① 吾从而师之:名——意动。

  ② 吾师道也:名——动。

  ③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名。

  ④ 耻学于师:形——意动。

  ⑤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⑥ 小学而大遗:形——名。

  ⑦ 不耻相师:形——意动。

  ⑧ 孔子师郯子:名——意动。

  2、 虚词:

  ① 之: 古之学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② 其: 其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③ 乎: 在 生乎吾后……

  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 所以: 用来…… 例:

  ……原因 例:

  ⑤ 乃:竟。 例句:

  ⑥ 无:无论。例句:

  3、 句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②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③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四、 相关文学常识:

  六艺: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五、 作业

  1、 基础训练有关题目。

  2、 《东方高考》随课一练。

  3、 背诵第三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从(z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ng)翟景之翟读zh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镞(z) 笞(chī) 因利乘(chng) 万乘 (shng)之势 将(jing)数百之众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

  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可以一边讨论一边板书要点,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四、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②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五、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本课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一开课,就通过有关风的景色唤起学生生活感受;以风娃娃为情景激发学生读风、表演风、找风、画风,从而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此设计注重了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把无形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的书写8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诗。3.在读风中体会风的调皮、可爱,在找风中唤起该生生活感受,在画风写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风的顽皮可爱,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习惯。

  【教学准备】能感知风的风景图片或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引出新课师: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出示课件(或几幅能展现风景色图片)师述: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风吹旗子的图)看,它又把细细的雨丝吹得东歪歪、西斜斜。(风吹雨丝斜的图)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风车转动图)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板题:风)读题。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风的顽皮、可爱,确立这篇课文的朗读的基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既然大家都那么喜欢它,那我们就赶紧到课文中去看看,好好地读读课文,好好地和它交朋友。2.小朋友读得可认真呢!老师想问问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好?(拼读音节、问问同桌、请教老师、查等)3.

  刚才,风娃娃悄悄告诉我,要和它交朋友,先得和这些生字娃娃交朋友,才行!大家有这个信心读好它们吗?(有)那就赶快读读它们把!(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词)4.同桌相互读,比比谁读得又正确声音又洪亮。5.开火车指名读、齐读。6.生字娃娃,要为难你们。瞧,它们的'拼音帽子不见了,你们能看到它们的样子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大家先自己小声地试一试,读一读。(抢读、齐读)7.风娃娃说小朋友读得太棒了,它要和大家做捉迷藏的游戏。大家愿意吗?指名上台读生字。(师先背着该生指定一个生字,告诉其他孩子,风娃娃就躲在这个字后,再让这个学生来读、来找。)大家用手势来表示它的对错。8.引导学生用知道说话。(1)问那才上台做游戏的同学,你从同学的手势中知道了什么?(引导该生用知道说话)(2)看到老师高兴的样子,你知道了什么?(进一步引导说话)(3)你还能用知道来说说话吗?

  三、朗读课文、体会风的特点

  1.现在,老师最想知道小朋友是不是自己能把课文读通顺了。齐读课文。2.风娃娃已经躲在课文里了,可是它说要十分细心的小朋友才找得到它,你们有信心吗?听师读课文,小朋友拿笔勾出从哪些地方找出了风娃娃?然后,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3.同桌交流、指名说说。(重点抓住每一节的最后两行,引导该生先说后读)(1)理解树叶颤动这一节。先让学生自己谈体会。师:假如我们的小手就是树叶,风来了,你会怎样做?(生手摆动,即引导理解这样就是颤动。)风走了,又怎样?孩子们,你有什么感受?(知道风来了树叶会动,风有趣)这风真有意思,那该怎样读好这节呢?练习朗读本节。先生自由读,再指读评价,齐读。(2)理解树木点头这一节。你还从哪里找到风娃娃?生谈自己的体会。现在小朋友站起来,你们就是小树林,师边用手势做风的动作,边叙述:呼呼,风来了。小朋友身体摆动,问:你们现在该怎样做?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理解风要大些了)如生答不出。师进一步引导:风娃娃跟刚才比起,有什么不一样?分男、女同学比赛读这一节,男同学读时女生表演,然后反之。(3)理解河水起波这一节。你还在什么地方发现了风娃娃?生指名说、读,并让生像刚才一样,边做动作边说。师故作神秘状问:你和风娃娃在干什么?(引导理解:游戏就是指风来了,并为后面写诗打下语言基础)多可爱的风娃娃,让我们美美读读这节,留住它。(齐读,再分组读,评价。)(学习这三节的顺序,以学生自由汇报的顺序为主)4.孩子们,你们和风娃娃玩得开心吗?那让我们开开心心来读读全课吧!5.还要和风娃娃玩一次吗?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来背背全课!

  四、拓展训练

  咦!怎么风娃娃又藏起来了?它说这次你们要更细心的才能找到它了。不过,它告诉了几个找它的方法:(课件或小黑板)

  ●如果你喜欢写,就拿起手中的笔写出我藏在哪?睡也没有看见过风,不要说我和你了。但是___________的时候,我们知道风__________。

  ●如果你喜欢画,就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我藏在哪?(画在书后2题中)

  ●如果你喜欢读,你就《风》这古诗。读完后,你一定会有更多收获。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五、记忆、书写生字1.今天这些生字宝宝也变顽皮了,说你们不赶快记住它们,它们也来藏起来了。读读要记住的8个生字,谁想到最巧的方法来记住它们?2.生记忆一个,就练习书写一个。书写时强调:正、用: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走的笔顺是:一十土走。没、时、说注意左窄右宽。3.欣赏、并向别人展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

  板书:风树叶

  颤动林木

  点头

  来了河水

  越波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新词的意思。

  3.了解花生果长在地下的特征,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悟。

  本课拟2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松鼠及蚯蚓的头饰。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板书:花生果)

  2.你们喜欢吃花生果吗?(出示小松鼠)瞧,它也喜欢吃,你认识它吗?谁来介绍它。(板书:小松鼠)

  3.今天,我们就跟着小松鼠一块儿去找花生果。(板书:找)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过渡:小松鼠上哪儿去找花生果?怎么找?快读读课文吧!

  1.学生自由读书。

  2.指名分自然段读。

  三、角色迁移,体验文本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小松鼠到哪儿去找花生果呢?(媒体出示:树林画面)

  我们跟着小松鼠来到树林旁边,看到了什么?

  (2)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能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通过读表现出来吗?(相机评价,如:绿油油的叶子真漂亮呀!)

  2.细读第二至五自然段。

  过渡:小松鼠知道这是花生吗?当它间到蚯蚓时,会怎么问呢?

  (1)出示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即“这是什么呀?”“这是花生。”分角色读。

  (2)引读第二自然段。

  (3)导读第三、四自然段。

  特别提醒学生,小松鼠是自己在对自己说话,相机出示“自言自语”一词读读。

  (4)小结:小松鼠多难过呀,快来帮帮它,告诉它吧!(小组学习第五自然段)

  四、记诵积累,内化语言

  1.分角色朗读课文。(戴头饰)

  2.演读背诵。

  (1)师读旁白,学生分角色背诵松鼠和蚯蚓的话。

  (2)小组内选定角色尝试背诵,并交流评价。

  (3)小组合作演,要求加上动作。学生评价。

  五、运用语言,超越文本

  听了蚯蚓的话,小松鼠会怎么做呢?它找到花生了吗?(分组续编故事)

  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小松鼠的花生果里还藏着几个字谜呢,你想猜吗?(出示3个花生果,里边分别有4个左右结构的字,4个上下结构的字,1个独体字)

  1.学习生字,读准音。

  2.自学笔顺。

  3.每种结构,师各范写一个,提示注意点。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七、实践活动,课外延伸

  1.花生果长在泥土里,还有谁长在泥土里?泥土里的奥秘可多了,你愿意去揭开这些奥秘吗?

  2.老师给你们推荐一篇文章《一粒种子》,读完后你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资料——心有阳光——《阳光》赏析

  小学语文三年级片段教案——《阳光》片断赏析:金子,阳光,谁更宝贵?

  《阳光》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课文,下面是教学本课的一个片段:

  揭题后,我运用课件,让学生欣赏有关阳光的图片和摄影,再问学生:阳光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说得非常不错。此时,我正想用“对呀!阳光像金子,可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来引出课文,可我刚说完,一个学生就举手了,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金子比阳光好。”接着,坐着的.小朋友也有几个耐不住了,说:“我也觉得金子比阳光好。”我看自己得改思路了,就请觉得金子比阳光好的小朋友举举手看,一数共有二十二个。此时我就马上调整位置,把觉得金子比阳光好的小朋友组成“金子队”,坐在教室的左三组,觉得阳光比金子宝贵的组成“阳光队”,坐在右五组,然后组织了一次“金子,阳光,谁更宝贵”的辨论赛,虽然这场辩论赛不是很规范,有时是一下子几个站起来说的,有时是两个甚至三个对一个进行辩论的,但他们在辩论上把阳光和金子的好处已挖得很深了,并且当自己对别人的说法进行反驳时,还学会了文明地反驳。

  例:金子队:我们可以用金子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放学时,肚子饿了,买了吃的就不会饿。

  阳光队:我觉得你说得不对,我可不可以给你提个意见?如果没有阳光,你那吃的东西就没了,比如年糕,我妈妈说它是用糯米做的,要是没有阳光,稻子能长大吗?

  金子队:我觉得你说得也不错,你愿不愿意听听我的?稻子长大要用肥料,没有钱买肥料,稻子虽然有了阳光,但也还是不会长大。

  两个队的学生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金子队终抵不住阳光队的反驳,以“我也认为阳光比金子宝贵了”来结束这场激烈的辩论赛。当时我最可惜的是没有把它们的话录下来,真的,这场辩论赛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很惊讶,有时自己太低估他们了。

  这堂课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尊重学生独到见解,在宽松愉悦而又激烈、紧张的气氛中,不但进行了一次生动有趣的说话训练,而且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有所提高,毕竟金钱不是万能的,而我们与周围的事物是紧密相关的,更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我想这可能就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火花吧!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长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抓住“湛蓝、透亮”两个词语体会拉萨天空的美,重点讲解课文的第二段。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先写在黑板上盖住)

  湛蓝 透亮

  纯净 明洁

  让人神往

  蓝晶晶

  二、导入课文

  1、齐读课题。细心的你们也许可以发现课题中的“天空”用蓝色粉笔书写,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2、是的,天空在我们的.眼中是那么的美丽。拉萨的天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学习提示及要求:

  1、哪些词语是写拉萨的天空的?它们什么意思?

  2、我学会了句子的什么用法?

  3、拉萨的天空为什么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

  学生回答:喜欢“湛蓝”、“透亮”两个词语,顺势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比喻句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用比喻句的时候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当作者在说明的时候,就会用比喻句来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

  “拉萨的天空为何总是湛蓝、透亮?”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4、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指导朗读。

  四、拉萨的天空——纯净、明洁

  拉萨的天空还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1、(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学习提示及要求:

  1、真的能“碰到”“摸到”蓝天吗?

  2、“这话”指什么话?

  3、你觉得拉萨的天空“妙”在哪儿?

  拉萨的天空还“妙”在何处?

  (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导朗读。

  五、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

  这么美的天空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吧。

  (课件出示图片)

  1、如果你在这样的蓝天下,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干些什么?

  2、(课件出示: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离开。)

  指导朗读。

  六、拉萨的天空——蓝晶晶

  1、拉萨的天空让人如此神往,每年都有数万游客慕名而来,除了拉萨那美得让人神往的天空之外,还有一处的古代建筑——布达拉宫。

  (课件出示两张对比的布达拉宫照片)

  2、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看了这两张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吗?

  3、没有了蓝天的映衬布达拉宫会怎么样?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七、总结

  1、拉萨的天空美在它的湛蓝、透亮、美在它的纯净、明洁,还美在它的离地面很近,所以让人神往,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的雄伟、壮丽。湛蓝的天空仿佛是“圣地的窗帘”。

  2、(课件: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齐读这句话。

  八、配乐读课文。

  九、作业设计

  填空:

  1、一年四季,不管风吹雨打,交警叔叔总是( )。

  2、在春天,不管是小草还是鲜花,总是那样( ) 。

  3、教室里,同学们不管是听课还是做作业,总是那么( )。

  仿写:

  公园里的花朵有了绿叶的映衬显得更加的xxxxxxxx;湖边的树丛有了假山的对照显得更加的xxxxxxxx。

  我能仿照上面的句子再写一句?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十、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 纯净、明洁

  让人神往

  蓝晶晶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寓言二则是两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寓意: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专家里面凑数,这样做的结果是十分狼狈的。有时也表示自谦。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开拓思维,发挥想象,续写《南郭先生逃跑以后》。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意;续写《南郭先生逃跑以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2、读一读,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

  思考: 联系课文说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里充数。)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找出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读一读,标出动词。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3)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4、齐缗王即位后,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这说明什么?(小组讨论)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创设情境表演:在齐宣王时代,南郭先生混得挺好,他回怎么想会怎么说?在齐缗王时代,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他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小组讨论)

  2、学生表演后评议

  四、.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五、拓展延伸,续写结尾

  1、布置弹性作业:※补写一段作者的话,揭示寓意

  ※南郭先生逃走以后又会怎样呢?是继续行骗还是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呢?请你发挥想象,续写《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2、小组交流,评出最优读一读。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宣王 必三百人 混

  缗王 一一听之 逃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过渡句承上启下的连接,使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连贯。全文共11节,分四段。第一段(第1节)写了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方。第二段(第2节)用详实的数据、点面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第三段(第3——10节)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第四段(第11节)写了秦兵马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

  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资料的搜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2、思考:秦兵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指名交流。

  三、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为了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的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说说游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四、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词语

  2、 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威武凝重

  骑兵俑勇猛善战

  兵车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6、齐读课文第1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归纳小结。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15、埃及的金字塔

  教材分析

  本文是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朴实、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其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第二到第三自然段详细描写了金字塔的特点和古埃及劳动人民的不朽智慧。这两段文字语言精确,说明方法多样,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样写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反复朗读品味。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 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二、 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3、指导学生书写。

  三、 再读课文、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 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2、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能不能仔细读读每个自然段,针对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提一两个问题吗?

  第一自然段:金字塔座落在哪?什么样子?

  第二自然段:金字塔为何而建?为什么叫金字塔?

  第三自然段:a、金字塔有多少座?最大的是哪座?

  b、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c、金字塔的结构怎么样?

  第四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搬运的?

  第五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垒起来的?

  第六自然段:金字塔有什么意义?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角锥形建筑物 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

  (如:有什么特点?怎么建成的?为什么而建?等。)相机板书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过渡: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又使我们加深了对金字塔的了解,那课文的第三节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汇报: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结合资料,个人汇报:

  (高146米,相当于40层大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数字,板书:数字;朗读指导:我们的综合楼只有四层,你想一想,当你站在比综合楼高出十倍的40层大厦下看这座大厦的楼顶的时候,你怎样看?你会怎么想?同样,站在胡夫金字塔下呢?把它的高读出来,把你的惊叹表达出来。)绕一周走一公里:体会到到金字塔底面积很大,用数学来说明;

  指导朗读,你知道绕我们学校走一圈多少米吗?算一算,绕金字塔走一圈相当于绕学校走几圈?)

  (231万块,平均每块2.5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来,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来。)

  砌合得很紧密,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是怎样结合的?(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然后叠放在一起,中间没用任何水泥类粘结物。这样堆砌起来的金字塔牢固吗?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你知道吗?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

  经常10万人,30年:我们镇约有四万人,你想想十万人是多少?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少人?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

  小结: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

  3、引读第3节。思考: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宏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

  4、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很大, 。

  三、过渡: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这么宏伟这么精巧的金字塔,3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的呢?

  学生汇报:

  生1: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来表示;)

  生2: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生3: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画的。(出示图画)

  学生汇报:

  生1:“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这又与 课文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

  生3:我想对埃及人民说: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

  四、课后练笔:

  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课写法,写

  一篇介绍长城的。

  板书设计:

  16、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材分析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再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现在你能给课文划分段落了吗?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

  第二至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东西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第五至六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代表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

  课文第二、三部分是重点,它们充分说明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及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4、能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重点:

  作者是从那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作者怎样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音乐之都”就座落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在开始学习本文之初,我们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叫作音乐之都?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自学

  1、 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 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提问题,教师板书:

  媒体出示: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通过网站,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根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本,要求从书上找到答案。

  2、谁提的问题谁找人回答。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文训练:

  A——①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

  ②同学们发现第一句话与后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放在自然段开头,突出要写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哪几个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

  ④你能谈谈你所理解的“摇篮”吗?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⑤媒体出示:照样子,写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是的摇篮。是。

  ⑥齐读。

  小结:这一节写了音乐大师在维也纳的创作生涯来体现了维也纳的确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①回答第二个问题:板书: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②网站出示:欣赏维也纳风光。

  ③抓住“到处、就连……也”等引读课文。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光。

  C——①回答第三个问题板书:离不开音乐

  ②齐读课文。

  小结:维也纳人真的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③你喜欢刚才我们学习的哪一节就读。

  总结:这里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写了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仅仅如此吗?

  不!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创建于1869年的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五、六自然段

  学习第五节

  1、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自己读某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歌剧院大(追问:哪些词句体现)——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歌剧院金碧辉煌(追问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

  历史悠久——1869年板书: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3、出示网站上的歌剧院,欣赏

  小结: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璀璨的明珠,其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让音乐之都更美。

  4、齐读本小节,通过朗读体现出这座音乐之城的伟大与奇妙。

  学习第六节

  1、引读第6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

  小结:我们知道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全世界的影响。国家歌剧院给“音乐之都”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

  三、回归整体

  1、齐读全文,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2、总结:这篇课文作者怀着赞叹的心情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光彩夺目,令我们无限向往。

  四、课文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请每个同学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板书设计:

  16 音乐之都维也纳

  古典音乐的摇篮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习作4

  教学要求:

  1、鼓励学生走近山川河流,“行万里路”,领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无限风采。

  2、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诗意的思考,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3、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4、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推荐:福克纳-《日本素描》;卡夫卡-《族途札记》;夏多布里昂-《金字塔感言》 阅读要求:

  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

  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呢?

  2、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 在小组里交流。

  (2) 大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1)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肚子里。

  (2)读了,你感觉到了“绝”吗?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老师相信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1)列出写作的顺序。(2)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3)一些精彩语言。

  3、交流写作提纲。

  (1)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互提修改意见。

  (2)小组推荐在大组交流、汇报。

  1、学生练写习作。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

  3.学生誊写。

  练习4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板块,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了解有些病句就是由于错用、漏用标点所致。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学习欣赏自然美,学习写景的用词和方法,积累词句,丰富文化知识,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这个句子可能会有几种意思。

  (2)通过阅读,说出这个句子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出现句子意思表述不明确的原因。

  (4)学生给句子加标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小芳的日记。

  (2)学生试着改日记加标点。

  (3)指名读出自己所加的标点,说出理由。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句意表述的明确,注意标点的使用。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讲明出处与阅读要点)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这个片段描绘大明湖、千佛山的景色,文字精彩大哪些地方?

  (4)指名回答上面问题。

  (5)小结:一边读一边体会色彩、光影的变化对写景的作用。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方法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分角色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埃及的金字塔》。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矗立、埃及、智慧”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二、教学第四题

  1、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世界名城的资料。

  (2)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城,找寻它的雅号与城市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侧重的准备材料。

  2、审题。

  (1)复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2)学生说出上文在介绍时的方法和特点。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要求: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1、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介绍各自感兴趣的城市。

  (2)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

  (3)全班同学评议:介绍的哪些地方讲得精彩?

  2、反馈。

  三、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亚、赤。

  2、指导。

  (1) 学生读贴,小结写好“亚、赤”的要点。

  (2) 教师范写,讲解“亚、赤”的结构特点和写法,以及在米字格的位置。

  3、练习。

  4、反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1-19

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11-21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