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时间:2024-09-29 14:27:36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教案范例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教案范例15篇

高中历史教案1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水利设施修建的重要意义,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修建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代表和治黄的措施。

  【难点】

  认识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视片段,提问学生:视频当中,大禹治理的是哪个地方?

  学生回答:黄河。

  教师引导: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在为兴修水利工程而努力。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还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设施

  教师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

  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教师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广袤农田。

高中历史教案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本课的内容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从而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在落实目标1、2、的过程中,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课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本课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二、说教法

  探究性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让学生静下心来自主学习,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供依据。教师通过给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他们学会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反复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达到查缺补漏、深化提高的学习目标。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刚开始高中学习不久,初高中的过渡尚在进行,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还有待养成。

  主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当堂反馈。

  简述历史思维的三时态特征,并将学生分为三组

  让学生分组在课本中找出与各时态相对应的观点

  提出本课的总问题:为什么同一事件不同的时间人们的看法会有如此差异?

  分别以“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为例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由共时态思维向即时态思维转化,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基本构想,上述构想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主”这一理念,力图在课堂上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培养发散性四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历史的乐趣不仅仅建立在轶闻野史之上,关注社会演进中人们的观念之变,体味社会文明的进步,才能真正从理性层面体会历史之美。

高中历史教案3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1、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考试说明】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二、教学过程

  (一)南昌起义

  1、原因: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2、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发动。

  3、意义:

  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1、背景:

  (1)"八七会议"的召开(内容:清算错误、确定总方针、决定起义;意义:指明方向)

  (2)秋收起义进攻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开展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建立:1927年10月,毛爷爷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意义: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土地革命:

  (1)方针:"八七会议"上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在革命根据地,毛爷爷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只作了解)

  (1)指导思想:毛爷爷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表现:

  ①经济建设(作用);

  ②武装斗争(反"围剿"斗争):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毛爷爷、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③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

  (1)原因:"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进程: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何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何地?),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遵义会议:

  (1)背景:党内"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2)时间、地点:1935年1月。

  (3)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爷爷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爷爷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4)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爷爷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高中历史教案4

  ※目标与结构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产生分歧的根源;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知识网络结构:

  ※精析与探究:

  1.简析17—20世纪初,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四大成果及其标志和意义。

  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科学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电气时代。

  ③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说”,将“发展”和“变化”等观念引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促进了人类思想认识的飞跃。

  ④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和质能关系公式,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物理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质能转换原理成为研发原子能的理论基础。

  2.分析近代科学诞生诞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14世纪以后,手工工场发展迅速,生产中的技术改造与机器的逐步采用,向人们提出很多新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予以解决,以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同时,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他们需要把自然科学作为反对宗教统治争取思想自由的理论武器。

  其次,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经过中世纪前期的漫长黑夜,自然科学逐渐复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向自然科学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科学实验条件。

  最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的推动。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独立的学术研究,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作舆论准备,它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就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中拉开序幕的,首先向宗教神学发起冲击的是天文学。随后的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科学革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地理大发现也有重要意义,它以实践证实了地圆学说,范文,为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引起的思想观念的革命,它用实践突破了所谓经典知识界限,使人的思维方式从权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

高中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欧美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国家确立。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等等,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在和资本家的不断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用来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

  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第一国际的建立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巴黎公社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重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课重点。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为自己挖掘了坟墓。

  巴黎公社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说“想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请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峰。

  同时,公社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和研究。

  难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本课难点。

  学生不容易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要分析透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

  巴黎公社不同于以往的无产阶级运动,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些都体现在巴黎公社的原则中。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要紧密联系工业革命影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阐明矛盾发生的根源及不可调和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并对经济危机、早期工运特点加以解释。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从历史条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由学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则,并得出结论:巴黎公社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同时,也有局限性;公社的原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可适当增加些资料,吸引学生兴趣和进行革命主义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8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

  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

  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

  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

  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

  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

  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高中历史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xx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xx—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的'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高中历史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自然学派和智者学派的产生的背景,了解泰勒斯和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理解智者学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正确认识智者学派的主张,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古希腊文化的辉煌,树立多元的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泰勒斯、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

  【难点】

  智者学派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

  教师提问: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它的哲学更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源头。那么古希腊的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的派别有哪些?又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自然学派

  教师展示史料,并引导: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希腊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又对当时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结合史料和教材思考后,回答问题:主要的不同体现在一些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最早的哲学诞生了。

  教师追问: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的研究范畴是什么?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又有哪些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自然哲学主要是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的泰勒斯。他认为“万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复归于水,大地漂浮在水上”。

  教师补充: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地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二)智者学派

  1.产生

  教师播放智者学派的演讲视频,并进行引导: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孕育出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研究范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总结: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2.代表

  教师展示史料,继续追问: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他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学生结合史料,回答问题:普罗塔哥拉是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教师追问: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我们对社会价值标准和好坏优劣的评判,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人们不应该强求一律。

  3.影响

  教师提问:智者学派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它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问题:智者学派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突出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智者学派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为自己的任务,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却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也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作业:与智者学派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在生活中像一个智者,但他的观点与智者学派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请同学们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找出苏格拉底的观点主张是什么?与智者学派有何区别。下节课一起交流。

高中历史教案8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希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根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4、新式学堂的出现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

高中历史教案9

  【课程标准】

  1、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

  2、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3、能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知识提纲】

  【重点难点突破】

  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发表的历史意义。

  【本课小结】第11、12课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1)作者:马克思、恩格斯。(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2、世界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

  3、《国际歌》作者:欧仁鲍狄埃

  【默写小测】

  第11、12课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1)作者:。(2)意义:标志着;开辟了,成为。

  2、世界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3、《国际歌》作者:

  【训练反馈】

  1、马克思主义学说是19世纪产生的伟大理论,下面对它的阐述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创建的学说②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建的学说

  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它的诞生

  ④它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③

  2、《共产党宣言》说:“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里的统治阶级主要指的是

  A、奴隶主阶级B、种植园主阶级

  C、封建主阶级D、资产阶级

  3、“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国际歌》。欧仁鲍狄埃创作这首歌与下列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A.英国宪章运动B.法国巴黎公社革命C.俄国农奴制改革D.俄国十月革命

  4、法国巴黎的贝尔——拉雪兹公墓有一堵公社社员墙,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去瞻仰过它。你认为与“公社社员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B.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

  C.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D.巴黎公社

  5、欧洲规模、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是

  A.法国资产阶级革命B.英国宪章运动

  C.法国里昂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6、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是

  A.《独立宣言》B.《权利法案》C.《法典》D.《共产党宣言》

  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D.马克思、恩格斯巴黎相会

  【自我学习】

  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日益严重,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理论来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担负起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重任,从此世界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

高中历史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改革,以及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经曲折,只有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历史分析与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匈牙利的改革

  2、难点:东欧剧变的原因

  三、教学要点

  一、匈牙利的改革

  1、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背景

  2、匈牙利的改革

  3、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

  二、东欧剧变

  1、背景

  2、概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二战结束后,欧洲有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生:(略)

  师:“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1948年南斯拉夫因与苏联冲突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1962年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决裂,退出阵营)。既然同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这些东欧国家在二战后的发展历程与苏联相似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新课讲授】

  一、匈牙利的改革

  1、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背景

  师:(1)东欧各国在战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后,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2)匈牙利事件的教训:匈牙利因为苏共二十大的消极影响,引发了“匈牙利事件”,匈牙利陷入了一场-之中。

  2、匈牙利的改革

  卡达尔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工人 党,11月4日,卡达尔宣布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并以新政府的名义请求苏军进入,帮助粉碎“反革命势力”,恢复秩序。11月7日,卡达尔政府迁回布达佩斯,到11月中旬,局势被平定。

  历时三周的`动乱使匈牙利遭受重大损失,数万人伤亡,二十余万人外逃,经济损失约占全年国民收入的1/4。这场民族的悲剧对匈牙利以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后,卡达尔开始推行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

  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中央政府不再向企业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而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调节管理,在这个时期,匈牙利外贸出现顺差,国际收支有盈余。匈牙利也因此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但是,从根本上来看,匈牙利的渐进式改革并没有最终突破计划经济框框,3、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

  在50年代初期,捷克斯洛伐克也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管理体制。从60年代开始,捷经济严重恶化,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春出现的改革新气象被舆论界称作“布拉格之春”。苏联纠合波、匈、保、民德几个华沙条约国,突然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由此中断。

  二、东欧剧变

  1、背景

  师:总的来说,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原因,尤其是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加上苏联的干预,缺乏独立自主权利,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没有获得最终的成功。与苏联一样,改革后不久,这些国家又陷入了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加剧了政治上的危机,到80年代没,东欧国家的各种矛盾终于集中爆发了。

  2、概况

  师:什么是东欧剧变?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生:(略)

  师:在南斯拉夫,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德国实现统一。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开始实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课堂小结】

  师: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生: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师:举出你知道的中外历出现过的改革。并以其中的一个为具体例子,说明其成败的原因。

  生:(略)

  师: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生: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布置作业】思考:东欧剧变是东欧历史发展的必然吗?请说明理由。

  【板书】一、匈牙利的改革1、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背景2、匈牙利的改革3、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

  二、东欧剧变1、背景2、概况

高中历史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知道文艺复兴这一史实,理解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分析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的背景,培养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文艺复兴的成果,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发展的原因,理解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人文主义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联翩,那里有世界性的足球赛;有最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世界的永恒之城──罗马。就在这片土地上,也曾出现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当时文化、思想繁荣的足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

  1.教师讲述: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地方,以佛罗伦萨为例,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在1338年已拥有200多家毛织业工场。在13世纪末,佛罗伦萨的钱庄、银行已遍设西欧各大城市,在西欧货币市场上取得了支配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后的社会状况是文艺复兴的“源”;文化上回忆古代希腊、罗马高度繁盛的文化思想遗产,以及意大利保留了大量文化成果,汇集大批文化名人等史实,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文艺复兴的“流”。

  2.问题思考:探讨意大利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的原因。

  原因

  教师讲解

  经济基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在14、15世纪,意大利北部就出现了一些的工商业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我们可以看一下书上的'插图。佛罗伦萨当时是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城市。是当时的一个手工业中心,作为一个小城市,它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2万多,拥有200多家呢绒手工工场,极盛时期工人多达3万。而威尼斯的丝织业和造船业也极为,它的商业贸易活动遍及西欧和东方。这时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阶级基础:从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中间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文化环境: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带,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遗存,容易使当地的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拜占庭帝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许多学者逃到意大利。他们带来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这其中有许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讲学,促进了意大利人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

  人才优势: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

  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竞相延揽才智之士,汇集了众多的博学才子。可引用佛罗伦萨美第奇的话:“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驮畜。”

  (二)文艺复兴

  1.含义: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否定罗马教皇的。

  目标导学二:但丁

  “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1)●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3)●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目标导学三:达·芬奇

  “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关于《蒙娜丽莎》的一些轶事

  1503-1505年,雷奥纳多?达·芬奇开始绘制《蒙娜丽莎》。这幅画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直到他死后数年,画像由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买下。此后,它一直归法国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仑将之珍藏在卢浮宫。这幅画就像一位有生命的天外来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闻轶事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丽莎》后,把它挂于家训堂,命令女儿整天模仿画中的笑容,经过数年努力,公主们终于将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仑拥有《蒙娜丽莎》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

  1963年6月《蒙娜丽莎》在美国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四万余人,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

  1974年5月《蒙娜丽莎》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每年前去罗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700百万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问世,其它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数不尽数。

  全世界已发现《蒙娜丽莎》的赝品二百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

  1987年英国与以色列考古学家在以色列与黎巴嫩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罗马风格的别墅内,发掘到一幅马赛克拼图,图案竟与《蒙娜丽莎》一模一样,这幅画诞生于公元四世纪,比雷奥纳多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目标导学四:莎士比亚

  1.传播:意大利→西欧诸国

  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2.成就:英国莎士比亚

  (1)简介:其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2)代表:《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3.文艺复兴的意义:

  (1)积极:

  ①精神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桎梏,将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思想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2)消极: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三、课堂总结

  (14-17世纪)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板书设计

  1.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文艺复兴的内容、实质、核心思想

  3.文艺成就(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4.传播和影响:积极、消极

高中历史教案12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胡商遇盗图》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高中历史教案13

  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1、资本主义扩张的脉络:

  16-18世纪中叶:殖民扩张在近代早期就已经展开,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和殖民征服者军队的足迹遍及全世界各主要地区,为进一步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商品的对外输出为主要扩张手段。

  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自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法国、德国紧随其后。

  影响: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

  列强瓜分世界

  状况: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特点:

  ①范围: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

  ②程度:程度空前激烈。

  ③焦点:其中,非洲地区、中东地区以及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是欧美列强争夺的焦点。

  焦点1

  非洲:

  ①近代早期:非洲是西方国家最早展开殖民活动的.地方。但以前受制于交通条件、热带疾病等因素,殖民活动范围有限。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这些不利因素。19世纪最后30年,非洲成为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的重要目标。英、法等国在这里原先具备一定的基础,更致力于扩大殖民地范围;

  一些新兴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也纷纷挤进殖民行列。

  焦点2

  远东亚太地区:

  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列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

  ①他们采取先侵占中国边境邻邦作为基地的方法:英国侵占马来西亚、缅甸,与法国争夺泰国;法国侵占印度支那(越南);俄国侵占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小国。

  ②英、俄、法、日等列强,还在中国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

  ③美国1898年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力求“利益均沾”。

  殖民体系的形成

  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①殖民国家:英、俄、法、德、美、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②殖民地:殖民统治从形式上分,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殖民地完全丧失独立性,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直接处于附属地位,在财政、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也都从属于宗主国。

  半殖民地是独立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名义上保持政治独立,但经济、财政和外交依附性很强;西方国家强迫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

  影响: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高中历史教案14

  教学目标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重要发明及;法国、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通过对工业革命后果和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是与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阶级,从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通过学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事实,进一步理解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同时了解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产阶级血腥掠夺的基础上,给被掠夺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过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它是以人类长期积累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作为基础而爆发的,使新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其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政治事件。

  在工业革命中壮大了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进一步要求扩大权利,他们不断推行革命或改革,巩固资产阶级在本国的统治。

  同时,资产阶级加强了对外殖民扩张,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因此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是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必要前提。

  重点分析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要说明它的必然性必须讲清其背景和条件。

  工业革命的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业革命后不足三百年的今天,人类世界从使用第一架机器发展到原子能、信息时代,这种巨变充分说明了它的巨大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变,而且导致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它使资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它使人类历史上最先进阶级——工业无产阶级诞生。

  重点突破方案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前提和条件时,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入手,注意归纳前面讲过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内容。

  分析工业革命所需客观条件的同时,注意分析工业技术本身的规律。

  让学生思考“比英国更早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为何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较早的殖民大帝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什么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比较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难点分析

  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自由主义”的概念,过去学生只知道“自由”、散漫,或人类的“自由平等”等意义上的“自由主义”。

  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对学生来说是新概念。

  工业革命给资产阶级积累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封建生产关系优越得多,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产阶级统治得到了巩固。

  学生容易只看到工业革命物质方面的后果,不注意分析它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没有政治影响,因此,对工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的结论难以理解。

  难点突破方案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既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一场社会关系的革命。

  讲述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再次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最后集中起来解决“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两个难点。

  为解决这一点,让学生回忆“重商主义”的产生条件、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经过思维活动自己得到答案。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条件?如何解释“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丰厚的资本”是怎样积累的?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尼德兰,最早开始殖民掠夺的西班牙、葡萄牙没能成为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独立后的尼德兰商业资本发达,大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执政制约了改革的发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成资本,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具有条件非常全面,同时,工场手工业时期,国内工业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但仍然无法满足扩大了的市场需求,必须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

  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其特殊性,资产阶级颁布法令、动用政权工具来积极推动经济基础的改造,圈地运动促成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为大工业的兴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之处。

  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合力的作用。

  2、进程和重大发明

  学生阅读67—68页有关自然段归纳概括。

  教师强调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比较与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方式的不同。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第一,工业革命最早出现于英国的棉纺织业;第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三,工业革命的各个环节互相促进。

  主要发明由学生列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兴趣。

  3、结果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面貌,成为最早的工业国家,并逐渐演变成“世界工厂”。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学生阅读第68页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为什么是法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比较,有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学生阅读第69页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发展快慢的原因。

  最后,学生讨论总结工业革命的共性。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69—70页,归纳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并讨论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教师补充强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张。

  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美、日本爆发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巩固确立下来。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包括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同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统治思想。

  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从此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资本家开始需要“自由”活动,开始不满国王的干预,开始批判“重商主义”,确立“自由主义”的地位,使之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经济思想,由君主发动,政府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时由于资产阶级的弱小,需要寻求封建政府的保护和扶植,因此,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重商主义使资本家积聚了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工业革命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让位与自由放任政策,这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决策和经济发展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

  对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较深入的理解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初步领悟工业革命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教案15

  第二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重点:维也纳会议、1848年欧洲革命

  难点:学生自我阅读及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以及理清各种矛盾、把握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前期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一、维也纳体系

  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并回答下列问题:维也纳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国家、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什么叫维也纳体系?欧洲各国用什么来维护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为什么被称为历史的反动?

  出示历史图片《维也纳会议》,强调此次会议是由俄、英、普、奥四国控制的。由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分析维也纳会议的反动性。在学生分析维也纳体系反动本质前,教师应指出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是: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引导学生根据此标准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强调维也纳会议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后,各国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家间的纠纷。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改革

  学生阅读“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一目,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爆发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矛盾冲突有哪些,哪个是主要矛盾?并概括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类型。

  三、1848年革命

  学生阅读“1848年欧洲革命”一目,分析革命的原因。讲解革命过程时,利用动画讲解,给学生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讲完后,教师强调以下几点:揭开1848年欧洲革命序幕的是意大利;法国的二月革命—腐朽的七月王朝,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匈牙利起义是1848年欧洲革命中影响的民族解放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848年革命的高潮为什么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848年革命的影响,为什么1848年革命失败了,但却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这种说法是否矛盾?

  学生回答:1848年革命仅经历一年多即失败了,一方面由于封建君主的反扑、资产阶级的妥协;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成熟,虽已登上政治舞台,但没有政党斗争经验,政治上、组织上都很软弱;说明虽然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还未成熟到完全废除封建生产方式的程度。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明显占有优势,革命的.失败指资产阶级完全掌握政权、民族独立的革命任务没有最终完成,但革命削弱俄、普、奥等国的封建统治力量,重创了反动势力的堡垒——俄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欧洲大国再也不可能联合起来镇压革命了,欧洲政治版图再次变动,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统治秩序破产。

  小结

  利用下面图示对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形势进行小结。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了解维也纳体系确立、受到冲击、瓦解的过程,并深刻认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高中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案09-07

最新高中历史教案优秀10-09

优秀的历史教案08-09

优秀的历史教案(优选)10-08

初中历史教案02-25

初一精品历史教案10-04

丝绸之路历史教案05-11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12-30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范文04-27

(精品)初中历史教案15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