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30 15:40:2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完成词语和名言警句的积累。

  2.体会文章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

  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歌颂爱情的名言警句、诗词文章。

  2.可以提前观看关于爱情的经典影片,如《泰坦尼克号》《魂断蓝桥》《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乱世佳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看几幅画面。

  1.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罗丝和杰克浮在冰面上,罗丝看着杰克一点点地沉下去,慢慢地松开拉着他的手,无力地呼唤着“jake,jake……”。

  2.《简爱》的最后,罗切斯特被火烧伤,带有伤残,坐在椅子上拄着拐杖,在心中不断地呼唤着简的名字,这时,简从远方风尘仆仆地赶回,简握住罗切斯特的手。

  3.放一组照片:大学校园里的一对情侣,漫步于林荫路上;一对新婚夫妇站在红地毯上的照片;一个三口之家在阳光下的草坪上玩耍;两位老人坐在夕阳下的湖畔面色安详……

  杰克为了让罗丝获救,放弃了生的机会,自己慢慢沉入海底,罗丝眼睁睁看着他沉没,而没有办法营救;简在罗切斯特穷困潦倒,陷入人生的困境最需要她时,返回他的身边;大学校园内一对热恋的情侣,相爱的人走进结婚的殿堂,三口之家的温馨,老年相濡以沫的陪伴与默契……这是什么?这就是爱情。

  这就是爱情,说起爱情,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这位父亲就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给女儿的信》。

  二、走近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和教师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概括回答。

  2.请同学说说听了课文后的感受。

  3.苏霍姆林斯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的?(童话)

  4.字词积累。

  繁衍 忐忑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麦穗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四、品读探究。

  方案一:

  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之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找出文中关键语句。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或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头的记忆(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方案二:

  学生阅读童话部分,思考并填下表。

  教师明确:

  1.上帝三次看到美的比较: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经过五十年岁月的消磨,男的女的还是这么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2.“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分别从人类的眼神中看到了“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彼此之间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才能使爱人之间生死相依,永不背离,相濡以沫,永不厌倦;也只有经过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才能够在心灵深处产生超越死亡的“追念”,而只有拥有了忠诚与心灵的追念,才是真正的爱情,作者把他们看成爱情的三位一体。

  3.对上帝的态度的理解: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颤抖惊异”到“恼火”,但最终“深深地沉思着走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比上帝权威大”,人“成了地球上的上帝”。

  4.对文章的结尾的理解:仅仅能繁殖后代的爱,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超过了生理的需要,要包含着“忠诚”“心头的记忆”等人性的光辉。这是人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上帝没有创造出人类的爱情,说明上帝只是把人类看作了普通的动物,但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并战胜了上帝,说明人只要有高尚美好的爱情存在,就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五、拓展延伸。

  1.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那么名人们是如何理解爱情的呢?教师出示名人名言,让学生读一读。

  爱像只小提琴,音乐可以偶尔停息,但琴弦却始终存在。

  爱是毫不吝啬的付出。

  ——列夫托尔斯泰

  爱突破了时间的威力,使未来和过去永远结合。

  ——穆勒

  能使所爱的人快乐,这是世间最大的幸福,错过这样的幸福是荒唐的。

  ——罗曼罗兰

  唯有借着爱,人生才获得给予和继续进步。

  ——屠格涅夫

  2.听《最浪漫的事》,然后结束本课。

  最浪漫的事

  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 / 听听音乐聊聊愿望 / 你希望我越来越温柔 / 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 / 你说想送我个浪漫的梦想 / 谢谢我带你找到天堂 / 哪怕用一辈子才能完成 / 只要我讲你就记住不忘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 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结束语: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短短的一节课怎能说得明白爱情,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力量,你可以读一读白朗宁夫人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忠诚,你可以听一听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爱情的高贵,你一定要读一读《简爱》……你还要读一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飘》……你就会更深刻地了解爱情!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自己和自己心灵的秘密对话,写出这篇课文带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美和力量!

  忠诚 ← 爱情?→ 心灵的追念

  你的观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我国广大筑路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忘我劳动的精神。

  (二)懂得本文在人物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三)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举止、表情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意思选取材料以及人物描写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作者为何着力刻画成渝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采用先分析中间、后讲解两头的方法。

  教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写作背影;二、分析全文结构;三、讲读课文中间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人们常将一条条重要的铁路干线比作一条条大动脉。同学们能说出你所知道的我国铁路主干线吗?(让学生回答)在这些铁路的建设过程当中,我国工人阶级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劳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筑路工人辛勤劳动的一个小小画面。——《夜走灵官峡》。

  二、介绍宝成铁路的`有关情况。

  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的宝鸡,南至四川的成都,与成渝铁路相连,是纵贯我国西部的运输大动脉。全长668。2公里,贯穿陕西、甘肃、四川三省19个市县。于1952年7月动工,1956年7月完工,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零三个月。这条工程非常艰巨,我国筑路工人在修筑这条铁路中创造了许多奇迹。开凿了300多条隧道,架设了900多座桥梁,16次穿过嘉陵江,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6700万立方米。灵官峡在陕西、甘肃交界处。打通灵官峡是宝成线上最艰巨的工程之一。

  三、解题

  提问:文章标题中的“夜”和“灵官峡”各指明了什么?“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归纳:“夜”表明事情发生的时间;“灵官峡”是事情发生的地点;“走”在这里是“通过”的意思。文章的题目高度根据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学生答)

  杜鹏程(1921~1991),当代作家,陕西省韩城县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yá hē biǎo xūntiǎn xī liang zǎi

  山崖 傻呵呵 裱糊 熏舔 膝盖 打量 登载

  juē tuóluó yì dǔn

  噘着 驮骡 屹然 打盹

  五、范读课文

  六、讨论全文结构

  教师:全文以“我”的行踪“走”——“难走”——“仍要走”贯空全文的,这是全文的叙事线索。请同学们按照这一线索给全文划分段落。

  学生讨论。

  提示: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走”——写灵官峡之险,突出工地的艰险及劳动的紧张场面。

  第二部分(从“我肚里饿……”到“……不,哪个人都要守住康(岗)位。”):“难走”——写成渝及其父母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从“我把成渝紧紧抱起来……”到文末):“仍要走”——写“我”受到鼓舞继续赶路。

  七、指导学习第二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这部分主要写了“我”与成渝的交谈,试说出他们共谈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他们共谈了三个方面的事。①成渝对“屋里没有人”的争辩;②成渝问“我”明天的天气情况;③“我”叫成渝上床睡觉,成渝坚持不肯去睡。

  2.从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出成渝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教师边归纳边板书。

  作者是通过人物的语言、举止、表情等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

  语言

  举止

  表情

  结论:成渝是一个天真可爱、关心建设、坚守岗位的好孩子。

  指名复述这部分内容。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并思考: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成渝的爸爸、妈妈劳动画面的?

  ②作者着力刻画成渝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是教科版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课文,我自己制作了PPT,尝试用多媒体技术来执教,因为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飞天一段的描写,这样容易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

  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自主学习课文,通过逐步的指导,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宝库:

  我们已从高大坚固、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领略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我们再去敦煌看一看莫高窟的神奇与美丽。(播放录像)

  从短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刚才我们从莫高窟的地理和外观上感知了她的神奇和美丽,现在让我们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迷人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揭秘宝库: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以领读方式检查

  2.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

  三、欣赏艺术,走进宝库:

  师:你想先到哪参观呢?

  (一)欣赏彩塑,体会魅力。

  师:边读边画出描写了彩塑特点的词。

  师:文中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请找到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彩塑吗?

  问:假如你就是游客之一,你会怎样称赞?

  过渡:在欣赏这一尊尊彩塑,感受着前人高超的雕塑艺术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请带着各自的心情,再来感受彩塑的魅力吧。

  (二)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师:用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彩塑?(精妙绝伦)除此之外莫高窟里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问:请找出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哪里?为什么放在这?(过渡句:承上启下)

  师:从哪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的?

  1、宏伟

  2、瑰丽

  3、想象还有什么样的飞天?进行语言训练。

  4、师生共同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出示图片,填空形式伴着音乐读。

  过渡: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令我们心旷神怡,然而有一个地方我们无法不去提起,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无法抹去的伤痛。

  (三)去藏经洞,激发情感。

  师:自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注意。出示投影片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认识敦煌的近况与敦煌恢弘的艺术成就,激发情绪,结合文中语句指导读悟)

  师:读了投影片上的话,你作何感想?

  师:让我们带着对曾拥有文物的自豪,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失去文物的惋惜齐读这段。

  四、感情升华,总结课文:

  1、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坡坏,但他仍是现在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仍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所以称它是什么?称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是什么?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有着巨大的力量,为我们、为后人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宝贵遗产,让我为之骄傲为之自豪,那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又当如何呢?

  提示: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建设强大的祖国。无愧先人,无悔后人。

  五、布置作业,巩固重点:

  1、用有有还有造句

  2、写一写学了《莫高窟》后的读后感。

  板书:

  彩塑

  精妙绝伦

  莫高窟

  壁画

  宏伟瑰丽

  艺术宝库

  藏经洞

  文物众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

  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课文提示】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

  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阅读课文】

  1.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来源:学,科,网]

  【课文简析】

  王安石任宰相时,为了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增强国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是其代表,三次写信给王安石,攻击变法,要求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及其同党的答复。

  本文是以书信形式写成的驳论。文章列举司马光的种种责难,然后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本文不仅严正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受命于人主”,还借此机会重申自己“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的决心,矢志不悔。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王安石、司马光以及王安石变法。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我说: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认为和您交游相处友好的日子很长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原文: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如果硬要辨解,最后一定不会被理解,所以简单地写回信给你,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对我的重视厚遇,对(书信)往来不应草率莽撞,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情况,希望您也许能谅解我。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读书人争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名称和实际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原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翻译:现在您用来教训我的是认为我超越权限、惹事生非、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诬陷。

  原文: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翻译: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拟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生非;为国家清理财政,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问巧言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

  原文: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翻译:至于怨恨和诬陷那么多,那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才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就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

  原文: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翻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而改变他的.计划,因为计划合理才行动的,这事看不出可以后悔的地方。

  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翻译: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有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原文: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翻译: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仰慕到极点。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 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原因 ) ②终必不蒙见察。( 被,表示被动 )

  ③故今具道所以。( 说 ) ④辟邪说,难壬人。( 批驳 )

  ⑤非某之所敢知。( 领教 )

  2. 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未能助上大有为( 作为 )

  为天下理财。( 替 )

  不为征利。( 是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表示承接关系,而且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表示转折关系,然而 )

  3. 下列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人们学习苟且之事不是一天了。

  B,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C,人们对得过且过的学习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D,人们对苟且之事反对不是一天了

  4. 下列对“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如果说应当今天一切事情都不做。

  B,如果说现在应该一切不把事当事做。

  C,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情都不做。

  D,像你所说,现在应该一切事情都不做。

  5. 文中“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一句,表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一。

  6. 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就一定错了。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

  7. 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

  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

  8. 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9. 作者是如何驳论的?

  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10,在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

  11. 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王安石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课外作业】

  1. 整理课堂笔记。

  2. 预习《出师表》。

  3. 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当之无愧”、“敛气屏息”、“峻拔”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4.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5.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教学难点

  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借助课文批注,理清课文脉搏,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师生问答,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 : 同学们真可爱!

  生: 老师真可亲!

  师: 今天我真幸运!

  生: 今天我真倒霉!

  师:教室里真宽敞!

  生: 小路真狭窄!

  师: 马路笔直延伸

  生: 山路蜿蜒蛇行!

  师:东岳泰山

  生:西岳华山

  师:南岳衡山

  生:北岳恒山

  师: 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

  生: 老师们听得全神贯注!

  师: 同学们请坐!

  生: 老师请讲!

  (通过设置这样的师生对话,检查了大家对课文中的词语蜿蜒,倒霉,狭窄,全神贯注的理解和巩固,也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为了奖励大家,今天老师有诗相送,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寇准7岁时所写的《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简单介绍华山,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正音,“华山”读四声。对于华山,大家了解多少呢?请大家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教师进行小结。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据西安120千米。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在华山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而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

  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领略华山的险峻。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新字词语。

  2,检测生字情况,交流。

  3,检查读书情况。

  4,学生在自由、小声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全文讲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快速默读,试说每一自然段的段意。

  2,全班交流。

  3,交流本文可以分为个大段。

  第一段(1):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了华山的险。

  第二段(2、3):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写了华山的险。

  第三段(4):登上峰顶后的惬意和开阔。

  五,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其险。

  师:同学们肯定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批读文,带有批注,请回忆学习批注的方法:(1)提出问题(2)写感受 (3)赏析词句。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课文中的词语,并且在旁边写出你的批注。

  2,指名反馈。

  3 ,集体交流。理解感悟。

  (1)只见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山路夹在缝间。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华山的险?理解这些词语。(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

  抓住关键词语,指导朗读,读出华山的险峻。

  (2)“天空在这些峰林争雄的世界里。似乎龟缩成了一条线,瘦瘦的,直直的,失去了那浩大的气派。”

  “峰林争雄”你是怎么理解的?(众多的山峰争做英雄)。似乎龟缩成了一条线的是什么?龟缩。瘦瘦的生动、形象的衬托出了路的险。

  (3)在本段中,作者提到的景点的名字有哪些?

  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箭头标出先后次序并简述特点。

  五里关——莎罗坪——毛女洞

  (平 坦) (变形、蜿蜒)

  4,赛读,开火车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华山的险。

  六,布置作业。

  1 ,预习课文后面的内容。

  2,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华山的险:五里关——莎罗坪——毛女洞

  (平 坦) (变形、蜿蜒)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的先进事迹,了解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了解本文巧妙构思的作用。

  2、实验演示与文本阅读相结合,概括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品味文中精彩描写的词句,体会人物精神。

  3、学习伽利略不盲从权威、崇尚科学、不断实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阅读人物传记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情示标

  1、走近“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学生介绍搜集来的有关科学家伽利略的生平事迹。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根据拼音写汉字:qí do(祈祷) 卷zhì(帙) 妥xié(协) 威xié(胁) hè hè(赫赫)英名

  解释下列词语:默默无闻 一劳永逸 心不在焉

  二、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1、浏览全文,想一想文中主要介绍了伽利略的哪些方面的事情或哪些时期的经历?

  2、默读文章8~12段,想一想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孩童、求学时代就已经具备了哪些科学家的“伟人细胞”。

  3、人物传记通常是依什么来安排内容的顺序的?而这篇文章是怎样安排的?这样的.安排好吗?为什么?

  三、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一)赏析“斜塔上的实验”写作特色

  1、精读文章第三部分(13~19段),作者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让“斜塔上的实验”一事写得生动形象,让伽利略这位科学家栩栩如生,吸引读者?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欲扬先抑,层层铺垫(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3)场面描写,渲染氛围(4)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相结合。

  (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伽利略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哪些精神)

  师明确:不盲从权威、崇尚科学、不断实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结合探究练习二

  四、探究发现,创新运用

  学了本文之后,你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要怎样才能有创新精神?

  五、巩固练习,反馈评价

  拓展延伸,积累为科学献身者素材

  1、了解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说而遭受的磨难。

  2、在网络上搜索一下,看看古今中外还有哪些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勇于献身。

  板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一、发现摆的规律 不断实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孩童求学时代 崇尚科学、甘于奉献

  三、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不盲从权威、勇于探索、创新精神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1-16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01-20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