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 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3. 初步理解寓意,通过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4.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
【教学重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课文的寓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青蛙错在哪里。
【课前准备】
课件PPT 小鸟和青蛙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知道了故事发生在一个井边,认识了两只小动物,它们是?青蛙在坐在?小鸟落在?同学们的记性真好。今天,我们再一次去认识它们,看看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
2.指名读。
3.听写。
4.检查听写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检查学生上一节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重温上一节的学习内容,为开新课做铺垫。】
二、指导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出示朗读要求:青蛙和小鸟为( )而争论起来,青蛙认为天( ),小鸟认为天( )。
2.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 让学生完成填空,并朗读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为的是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充分朗读的情况下完成填空,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 过渡: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到底谁对谁错?我们去读读它们的对话就知道了。
(二)再读课文,找出对话。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 ”画出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
2. 检查完成情况。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读一读,让学生初步认知谁对谁错,让学生初步认识青蛙的无知,为让学生弄懂寓意做铺垫。】
(三)指导学习三次对话,认识故事的寓意。
1.指导学习第一次对话。
(1)指导读好对话。
(2)了解“一百多里”有多远。同学们,一百多里有多远呢?“一百多里”是很远很远的,也就是围着我们的跑道跑250圈。同学们想象一下,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它都飞过哪些地方,都见到了什么?
(3)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一百多里”有多远,小鸟都可能见过什么。
(4)过渡:小鸟真厉害,飞过那么多地方,见识那么广,它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一百多里”有多远,也让学生指导小鸟飞过很多地方,它认识的也就很多很多,让学生知道小鸟说的.话是可信的。】
2.指导学习第二次对话。
(1)学生相信小鸟的话吗?(学生:不信)
(2)出示:“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3)从哪里知道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大话)
(4)“大话”什么意思?
(5)青蛙认为小鸟哪一句话是大话?(飞了一百多里)
(6)出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能不能给句子换个说法,但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大话”是什么意思;通过句式训练,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意思的句子有不同的说法。】
(7)小鸟是怎样回答青蛙的?出示:“朋友,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的很那!”
(8)指导读好小鸟的话。
(9)“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10)句式练习:无边无际的 。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明白“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练读,让学生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通过句式训练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白“无边无际”的意思。】
(11)它们俩的看法为什么如此不同?
(12)让学生做实验,把音乐书卷起来,从小孔中看黑板,让学生亲身体验青蛙的眼光狭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小鸟见识广,所以知道的也多。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明白青蛙之所以有如此看法,是因为它见识的少。】
3.指导学习第三次对话。
(1)出示第三次对话,指导练习读好对话。
(2)青蛙和小鸟都笑了,两个动物的笑各是什么意思?(学生:青蛙的笑是愚昧的笑。小鸟的笑是友善的笑。)
(3)从哪里看出青蛙是愚昧的?(学生:“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4)指导学生用“一……就……”说话。
(5)面对青蛙的无知,小鸟为什么还能那么友善地对待青蛙那呢?
(6)指导读好对话。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5.出示填一填,让学生明白小鸟见识多,所以看待事物比较全面。从而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寓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白青蛙和小鸟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与它们的见识有关系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拓展练习。
1.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什么?它会怎么说?
2.指名回答,教师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明白世界是很大的,也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程度。】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设计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 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方法设计 引发质疑、以疑导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进而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做游戏引入。板书课题。
2、看课题质疑。
二、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检查一下词语的认读情况。
2. 指名接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研读课文,领悟玩法
1、指名读第一段。与家长对玩的看法比较。再读读第一段,体会 “但”。
2、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列文虎克玩的语句,认真读一读。
3、交流体验
(1)玩放大镜的目的。
(2)再玩的新发现。
(3)指导朗读。
四、精读课文,欣赏玩的名堂
从哪看出他玩出了大名堂?读读第5自然段。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微生物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把“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和文中的“小人国、居民、玩具”进行替换,朗读。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再读读课文,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做做填空练习。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和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识字时可以让学生运用以往学过的各种方法识字。写字时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并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围绕“”怎么玩“和”玩出什么名堂“引导学生边思考边阅读,边想象边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再读,体现为三个层面:初读,整体感知;研读,领悟玩法;再读,挖掘名堂,从而得到启示。
具体描写玩的语句:
1、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2、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游戏:高老头
指读生词,接读课文。
默读2—4段,研读描写玩的句子,重点围绕第四段,完成表格。
新的想法
新的玩法
新的发现
朗读第五段,体会描写的特点。(小人国、居民 玩具)
2、谈谈对“名堂”的理解与新认识。
3、拓展话题:其他玩出名堂的故事和人物。总结成功秘诀。
六、作业
推荐阅读:
莱特兄弟玩橡皮筋发明了飞机。
富兰克林玩风筝发明避雷针。
瓦特因为观察烧开水的水壶而发明了蒸汽机。
爱迪生发明电灯。
第二课时
一、 交流课外阅读收获。
二、 指导练笔
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赶快用笔记下来吧。
1、说一说准备怎么写。
2、师生讨论,总结: 谁?玩什么?怎么玩?玩中的收获或发现?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整理观察日记。 3、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在观察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讲讲有关“玩出了名堂”的小发明家的故事,使课文内容得到拓展,升华“名堂”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外玩中注意观察和发现,再把玩的乐趣和收获写下来。 交流玩出名堂的名人故事。
指导完成练笔
学习生字词。
板书设计 玩出了名堂
(谁? 什么? 怎么? 名堂?)
列文虎克 玩镜片 做放大镜 做显微镜 发现微生物
好奇心 观察 思考 求知欲 课后反思 本课紧扣“玩”字,把“玩”与“名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由“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怎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为线索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悟得“玩”的学问,教学中既注重让学生思考交流,同时也注意点拔。在感悟的基础上,融“阅读”与“练笔”为一体,先让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领会许多伟大发现都是“玩”出来的,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写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玩”,这样从“悟玩——拓玩——写玩”环环相扣,促使学生的感悟步步深入,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玩同化在学习内容之中。
语文教案 篇3
一、活动背景
··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孩子们特别喜欢,幼教小班语文教案《小鸡小鸡在哪里》。而小班
· 幼儿的思维活动带有具体形象性,喜欢模仿,对游戏的情节、角色、动作过程容易发生兴
· 趣。《小鸡小鸡在哪里》是一首深受幼儿喜爱的歌曲。歌词中小鸡和母鸡妈妈的对话能激起
· 幼儿情感的共鸣,好像在和自己的妈妈对话一样。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扮演母鸡,请幼儿
· 以小鸡的身份做游戏。幼儿在欢快而又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 二、过程实录
· (一)活动目标:
· 1.通过对唱游戏活动,感受歌曲的对答情趣与亲情。
· 2.在游戏中充分展开想象创编歌曲,体验对唱活动的快乐情趣,幼儿教案《幼教小班语文教案《小鸡小鸡在哪里》》。
· 3.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孵小鸡(撕贴)的.方法。
· (二)活动准备: ·
· 1。各种小动物的胸饰人手-:一只。(小鸡、青蛙、小牛、小狗、小猫等)
· 2。与幼儿一起创设游戏情景“鸡窝”、“草地”、“花园”
· 3.蛋宝宝(椭圆形黄色蜡光纸)中间用缝纫机踩好小鸡的外形。剪好圆形、三角形、鸡
· 4.录音机:磁带《小小蛋儿把门开》,比较悠扬的乐曲一段。
· (三)活动过程:
· 师:“小鸡一一”
· 幼:“哎一—”
·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到花园去玩,好吗?”
· 幼:“好的一”
· 教师和幼儿边唱边跳进活动室,在花园的篱笆旁坐下。
· (评析:开始部分让幼儿以小鸡的身份进入角色,比较有效地产生“唤醒”的效果
· 儿的情绪振奋起来,精神集中起来。)
· 2。在游戏中学唱新歌《小鸡小鸡在哪里》。
· (1)学对歌词。
· 师:“小鸡,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 幼:“好的。”
· 师:“小鸡小鸡在哪里?”
· 幼:“叽叽叽叽,在这里。”
· 师:“小鸡小鸡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个小村庄什么样?村庄里住着什么样的人?村庄里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
二、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生字、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斧”读“fǔ”,不要读成“fó”或“fǒu”
“造”读“zào”,不要读成“zhào”
2.分析、识记字形。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
“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
3.难确定的部首。
犁:查“牛”字部
具:查“八”字部
黎:查“禾”字部
4.理解词语
斧头: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形,装有木柄。
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
不断:连续不间断。
拎起:用手提起。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一栋栋:一座座。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势不可挡。
何处: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见、少有得多。
四、自由读文,把你不明白的句子画下来。
五、作业
1.写生字、字词。
2.读书。
3.查找与环保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2.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交流资料,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文,了解故事内容。
班内汇报: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人们利用手中的斧头乱砍乱伐,结果为自己家园创造的一切被洪水无情地夺走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填补空白发展思维,培养想象,锻炼口头表达。
1.请一人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以前是如何的美丽?
2.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恬静的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绿茵茵的草坪上雪白的羊群撒欢地玩耍、嬉戏;牧羊人吹着笛子,悠扬的乐曲声在碧蓝的空中回荡。不远处有所小学校,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人们都在辛勤地建造着自己的家园。整个山村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勃勃的生机。)
三、学习课文2—6自然段,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1.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为什么最后会消失呢?
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把你读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并作简单批注。不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可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到班上解决。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根据村庄里的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用锋利的斧头把一棵棵树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而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然而人们忽略了树能防风、固沙,不让水土流失的作用。由于村民的无知与自私,造成了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环境在不断地恶化,最终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
3.拓展练习: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当人们听到可怕的响声正准备逃命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不等呼救,他们已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经过这里的人和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为此叹息道:目光短浅也!罪有应得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计板书,练习表达。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设计一个板书,然后给大家讲解自己所设计的板书。
板书一:
树木被斧头一棵棵砍倒,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柴火等。突然有一天洪水来临,使人们辛辛苦苦用树木换来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板书(二)
斧头使树木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等,而由于洪水的来临,使这一切以及他们的幸福和生命消失得无影无踪。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可以谈体会,也可以说说手中的资料。
六、作业
1.读课文。
2.写一写你读此文之后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用联系上下文、或词典的方法理解“粗枝大叶”等成语,并搜集课文的成语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2、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后的感想,敢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
3、阅读短文《泼水节》。
4、语文大课堂:搜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联系上下文、或词典的方法理解成语,并能搜集成语
三、教学课时:
2课时(不包括习作)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理解与运用。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一读。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理解的成语的意思。
4、集体反馈。
5、指名任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6、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很多的成语,请找一找。
7、小结。
二、拓展与交流。
1、同学们,本单元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和英雄传奇,这些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和聪明才智。你们读了这些故事有些什么想法?我们应该怎样去想呢?首先让我们读一读丫丫他们几个人的话。
2、指名读一读。
3、你从他们的话中了解了什么?
4、引导学生再读丫丫和宁宁说的话。
5、小结。
三、阅读平台。
(一)了解泼水节,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课题:泼水节
2、你们谁能来介绍一下泼水节。
3、这么有意思的节日,让我们赶紧读一读,去感受一下傣族的民族风情吧。
(二)读文,感受泼水节欢乐的气氛。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初步感受傣族的民族风情。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同学们,我们感受了泼水节的欢乐,又了解了一个少数民族——傣族人民族风情。除了这些民族的风情之外,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许多谚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这些民族的特点。
6、指名读谚语。
7、学生练习背诵。
四、总结
今天我们都收获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民间故事,你们看有的神鸟,有的格萨尔王,有的冬不拉,有的火把节,有的'刘三姐。在我们这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还有许许多多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呢!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故事会,请各组同学来讲讲你们组搜集、整理的故事或歌谣。
2、提出要求:
(1)讲故事或歌谣时吐字清楚,内容健康、具体。
(2)语气生动、用手势助说话气势。
3、全班交流
4、介绍过程
刚才同学们故事讲的好,能把你们搜集过程或整理过程向全班介绍吗?
(1)组长将填写表格利用投影给同学们看,并进行讲解。
(2)组员补充并说说体会
表格一搜集途径
时间小组成员搜集途径(画“√”)具体内容
采访图书馆
上网读物
表格二整理资料
按主题分类故事名举例
善良、美好的
勤劳、质朴的
勇敢、无畏的
聪明、智慧的
二、各组把找到的民间故事及歌谣作为内容办一份小报,在全班展示并评出最佳编辑、记者、优秀小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1、学会“zh ch sh r”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h ch sh r”和带调韵母拼成的音节。
3、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区别声母“zh ch sh r”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顺序背诵学过的17个声母。
2、读6个单韵母。
3、带调的单韵母。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h ch sh r”的音形。
1、学生自己借助图学习声母的音形。
2、问:谁能结合图的意思试着读一读字母的音?
3、学生根据图中所画的“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试读字母“zh ch sh r”的发音,如果学生读对了一定给予表扬,如果读错了也不要批评,可以请别的同学试读。
4、三个字母的音试读后,教师要进行范读后告诉学生:“zh ch sh r”这四个声母都是翘舌音。发音时,舌头都要翘起,但要注意舌头不要卷得过于往后,不能顶在上腭正中,应当把舌头顶在上牙床靠上一点的部位。读的时候要注意轻短。
5、教示范读,学生练习读,教师及时纠正。
6、出示“z zh;c ch;s sh ”对比练读,让学生区别比较,对发音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
7、问: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的形呀?学生说说即可。
三、正确书写“zh ch sh r”四个声母
1、让学生自己观察“zh ch sh r”的占格位置。
2、引导学生观察“zh ch sh”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要靠拢,不能分开)
3、教师范写“zh ch sh”,学生观察。
4、学生练习书写“zh ch sh”,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于姿势合格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表扬。
5、教师指导书写“r”前,先请学生观察占格位置,看书上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
6、教师范写“r”。要提醒学生注意先写竖,占中格,然后在竖的上边向右写一弯笔,就像刚出土的幼苗一样。
7、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边写边发音记忆字形。教师个别辅导。
8、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书写好的、进步的,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大家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而且书写得也非常好!特别值得表扬的是你们能运用以前学习字母的方法自己学习字母的音形,非常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看图拼读音节
1、出示书中三幅图,问:图上画了什么?
2、出示图下的音节
zhuacute;;chaacute;;shū zhuoacute;
3、学生自己试读。
4、同桌互相读,相互纠正。
5、指名读。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拼读中的错误,指导好三拼音节。
6、开火车读。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读四个声母“zh ch sh r”,提醒学生读时要注意轻短些。
2、出示四个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自己试着读一读。
3、指名读。
4、教师强调:借助“zh ch sh r”的音,再读得长些、响些就是“zhi chi shi ri”的音了。
5、教师范读,学生随读,指名读。
6、出示“zi ci si ”与“zhi chi shi ri”的发音进行比较,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7、开火车读。
四、学说儿歌
(1)出示儿歌内容,读一读红色的声母。
(2)把你会读的音节画下来读一读。
(3)自己试着读儿歌,把读不准的音节画下来。
(4)指名拼读学过的音节。可以提出读不准的音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5)同桌互相帮助读儿歌。
(6)结合图,请学生读儿歌。
(7)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zh ch sh r”,我们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够正确书写,而且还学习了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真棒!
六、板书:
教学后记:
让学生根据图中所画的“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试读字母“zh ch sh r”的发音,如果学生读对了一定给予表扬,如果读错了也不要批评,可以请别的同学试读。告诉学生:“zh ch sh r”这四个声母都是翘舌音。发音时,舌头都要翘起,但要注意舌头不要卷得过于往后,不能顶在上腭正中,应当把舌头顶在上牙床靠上一点的部位。读的时候要注意轻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1-16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01-20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