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通用)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透视
《我选我》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小短文。描写了在一次班会上补选劳动委员时一个叫王宁的小朋友选自己的事。事件虽小,但意义重大,表现出他的勇气,更体现了他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思想,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课文内容浅显,还配有一幅插图。教学时要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进行挖掘,引导学生提高认识。
班级选班干部是一件孩子们都关心的事,学生易于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选自己的事情却并不多见。教学中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做事有自信,学会正确的自我表现,更主要的是要有一颗为别人服务的心。
教学目标
1、 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
服务。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体会“我选我”的理由。
信息资料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选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贵有疑,从课题处着眼,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有了好奇心,学生自然会投入到学习中来。)
2、课件演示:播放多媒体课件(王宁自我介绍)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王宁是怎样当上劳动委员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我选我》来了解。
(课件的展示创设了问题情境,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话平台
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不明白的地方研究一下。
(自主读书要有所收获,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必会增强读书的效果。)
识字
1、 用小黑板出生字词,多种形式进行认读。
2、 同桌利用生字卡片进行互相读互相正音。
3、 开展“一字之师”游戏。自己选择一个字,上台领读、组词,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4、 齐读生字词。
(识字过程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学用结合,促进识字能力的提高。)
朗读
1、 学生练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2、 分段朗读展示,读后点评。
3、 通读全篇。
(读书要有目的,有层次,有情趣。学生的朗读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个性体验,从中获得享受。)
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
2、 观察字形结构,说说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3、 教师范写,指导重点笔画,如“青”下半部分的第一笔是“丨”等。
4、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识字环节教师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关注个体,巡视过程必不可少,关注学生写字姿势,引导学生提高写字质量,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理解词语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 曲 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 动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市 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像绸带) 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二、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三、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教学时间:23课时
11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 拱桥 陡坡 匀称 惟妙惟肖
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 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 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 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 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结构特征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听写
2. 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 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 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3. 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 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到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先写……再写……最后写……)
2. 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五.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第 三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概括说明
一般: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具体说明(举例)
赵州桥:现存最古老 独拱---37.4米(当时最长)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卢沟桥:联拱---265米
石狮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具有纪念意义
教学后记: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构造等的认识把握得较好,对文中的说明方法也掌握得不错; 但对说明文的多种顺序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形式认识有难度。
语文教案 篇4
一、 作家及作品简介:
蒲松龄(1640——1715),自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出身于半农半商家庭,后来逐渐贫困,薄产不足自给,本人又屡屡失意于科场,只得作幕宾、塾师为生。他生当明清易代之际,贫困和黑暗现实造就了他“孤愤”“狂痴”的性格,“人生大半不称意,放言岂必皆游戏”,因此,借鬼狐花妖以寄真情,变成为蒲松龄必生的事业。
《聊斋志异》共收录短篇小说294篇,综合六朝志怪与唐传奇之长,借谈鬼说狐,曲折的反映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批判,表达理想,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
二、小说赏析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过“书痴”、“艺痴”,这篇《阿宝》写“情痴”,写“情痴”者,古已有之,唐有《离魂记》传奇,元人将此改编成杂剧《倩女离婚》,是元杂剧的名篇,明汤显祖的《牡丹亭》,堪称此类作品的极致。但这些作家都写的是“女痴”,蒲松龄独辟蹊径,以痴笔写痴人,塑造了孙子楚这样一个男痴的形象,别开生面,情深趣浓,意态直入化境。
孙子楚之“痴”:
“性迂讷,人狂之辄信以为真。或邻座有歌妓,则必遥望却走。获知其然,诱之来,使妓狎逼之,则赪言彻颈,汗珠珠下滴,因共为笑”
寥寥数语,写尽老实人迂讷、痴憨的情态。乍看似乎随意写来,仔细玩味,文字简约、生动,意蕴细微传神:首先是开宗明义,点出“痴”字,突出了人物个性,其次说明孙生非放荡之徒,恰为下文所要描绘的孙生对阿宝的绵绵真情作张本。
痴人自有凝志。孙生不仅对美好爱情大胆追求,而且感情热烈,态度执著。当别人挪揄的让他去向阿宝求婚,他不顾门第悬殊,遣媒作伐,行动果敢,这亦是一“痴”,不言而喻,孙生受到冷遇。不了作者在此处着以险笔,使文突起波澜:
“媒媪将出,适遇宝。问之,以告。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
这里阿宝是戏言,及待孙生真的忍剧痛“以斧自断其指”阿宝不能不为之震惊:“女亦奇之,戏请再去其痴”作者两次用“戏”,第一次“戏”是写阿宝的单纯、真率,是真正的“戏”同时又以阿宝不无稚气的“戏”反衬孙生的执著和顽强,既“痴”至于第二次的“戏请再去其痴”就不完全是玩笑了,因为阿包庇精心有所动。
从“会值清明”始作者集中写阿宝姿容之美及孙生魂依阿宝情形:
……遥见有女子憩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钟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
再从孙子楚的眼中和行动看阿宝:
生独蓦然,及众他适,回视,生犹痴立故所。众曳之曰:“魂随阿宝去耶?”
亦不答。
既写出孙生之“痴”亦衬托出阿宝之美,而且,为下文孙子楚云以阿宝伏下预示,文情之妙,令人拍案。作者关于“离魂”“化鸟”的描写是小说最精彩的'篇章,真挚的情感精微的细节描绘,读起来让人神驰魂摇:
初,生见女去,竟不忍舍,觉身已从之行,渐傍其衿带间,人无呵者。逐从女归。坐卧依之,夜辄与狎,甚相得,然觉腹中奇馁,私欲一返家门,而迷不识路。
身从之行,傍依衿带间的奇想,叫人叹为观之。孙子楚魂化鹦鹉,飞至阿宝居所,日夕依偎在所爱身边的一段描写,更是深情款款,感人至深:
女喜而扑之,锁其肘,饲以麻子。大呼曰:“姐姐勿锁,我孙子楚也!女大骇,解其缚,亦不去。女祝曰:“深情已篆中心。今人禽异类,姻何可复圆?鸟云:得近芳泽,于愿已足。”他人饲之,不食;女子饲之,则食。女坐,则集其膝;卧,则依其床。
写“痴情”到如此地步!
当阿宝向鹦鹉祝曰:“君能复为人,当誓死相从。”
鸟云:“诳我!”女乃自矢。鸟侧目若有所思。“鸟乎?人乎?分明是写人。此处妙在孙子楚一向笃诚敦实,一经妙笔点染,化鸟后竟平添出几分可爱的狡猾。曾强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阿宝之“痴”
忽而离婚,忽而化鸟,不仅极写孙子楚之“痴”。同时也一层层细致的揭示阿宝渐入“痴情”的内心变化过程,既“生以痴感,女亦痴应”的过程。阿宝从“心异之”到“骇极”、“亦骇”、“大骇”、“心益异之”,直至向父母表示“矢不他”,经历了爱情从萌芽到成熟的细致过程。阿宝从自己“阴感其情之深”就已心属于孙,这是“痴情”之始。到她深感“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姻好何可复圆?”这是希望,也是真诚剖白。爱恋逐深,“痴”亦甚。直至女又祝曰:“君能复为人,当誓死相从。”这是“痴”已极,最后则是“处蓬茅而甘藜藿,不怨也。”此乃“以痴报痴,至以身殉”(但明伦语)是两“痴”的果实。
三、艺术特色
1、 情节曲折,想象丰富
2、 人我刻画,栩栩如生
3、 蕴藉含蓄,富有哲理
语文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读后拓展,模仿创编。
4、选择背诵喜爱的一个小节。
二、教学方法:
1、读中感知诗的意思,读中感悟诗的情感。
2、品词析句,体会“浓浓的乡情和深深的母爱”。
3、运用“导学案”“独学、对学、群学”“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激励”“当堂检测、拓展延伸”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步骤:
1、揭示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斗笠》,本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后拓展,模仿创编,选择背诵喜爱的一个小节。
2、检查预习,反馈情况(4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预习,下面请小组以对子的形式检查预习情况,并把检查结果填到表格中。
(学生检查,教师巡视)
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10分钟)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好,接下来运用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解决导学案中的疑难问题,完成之后,请组长来领取任务。
任务一: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能表达出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为什么?请你有感情地朗读。(1-3小节)
任务二: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能表达出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为什么?请你有感情地朗读。(4-5小节)
任务三:放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任务四:放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任务五:背诵你喜欢的一个小节。
任务六:仿写喜欢的小节。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组长领取任务后,小组分工合作,准备展示)
期待你们精彩的表现,开始吧!
4、全班展示,评价拓展(20分钟)
(品析词句的小组根据需要,展示的.同时相机板书)
师:刚才,不论是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绘声绘色地品析,还是充满稚气的仿写,我都感到了那份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是啊,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所以,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还有一位每时每刻都牵挂我们的母亲。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敢挑战课堂检测吗?
5、课堂检测,巩固新知(5分钟)
(1)小组pk诵读诗歌(两组内相同号pk),结束后把检测评价写到黑板上。
(2)机动环节:学生点评(1-2名学生)
师:第( )小组的同学用团结和智慧夺取了本节课的冠军,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前二分钟:
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四、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五、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六、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七、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八、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九、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十、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2—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3。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喜欢的句子。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5。 灰雀
一定会回来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了解对比手法
3、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示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
讨论: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
7、杨二嫂的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小市民阶层的日益贫困。
8、“我”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样变化的?
9、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三、作文片断训练:肖像描写
四、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
2、了解对比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二、示标
三、新授:
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2、萧索的荒村:(讨论)
①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
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
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
3、神异的图画:(讨论)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
4、朦胧中的想象
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异的图画”的重复?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
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
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5、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6、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四、作文片断训练:景物描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
2、对比手法突出中心
3、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写作特点: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3、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闰土: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贫苦农民的形象
杨二嫂: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4、语言准确、生动,富有个性化。
三、课堂练习
(一)填空:
1、《故乡》体裁是,选自《》,作者是,原名,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2、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和两个人物,运用的手法突出了他们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齐心,勇于实践,努力探索,方能成功。用《故乡》一文中的话来形容就是。
(二)阅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我也说不出话”
1、选文中的“他”是指,“我”是指。
2、选文分别从、、等三方面对“他”作了描写。
3、“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在“他”心目中两人之间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生活经验丰富了B精神变麻木了
C出于礼节的需要D社会地位悬殊增大了
4、“厚障壁”比喻()
A外貌的巨大差异。
B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异。
C久别重逢的陌生感。
D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6、“我也说不出话”表达出“我”此时此刻的感情是()
A无可奈何B难堪、恼怒C震惊、悲哀D兴奋、欢喜
三、阅读“我问问他的景况……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1、“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中的“刻”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刻”字扣“全然不动”和“石像”,描绘了闰土麻木的表情。
B“刻”字揭示了闰土内心的苦闷。
C“刻”字是闰土饱经生活磨难的写照。
D“刻”字表现出闰土自愧不如的呆滞。
2、闰土的.性格特点是()
A辛苦麻木B呆滞麻木C勤劳呆板D怯懦无情
3、填空:
从选文最后一段中找出与以下语句相呼应的词语。
①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②总是吃不够③不太平④什么地方都要钱
4、以上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故乡》最后三段:
1、第一段中三个“辛苦”的含义各不相同分别是:①;②;③。
2、第一段中“我们”是指,“他们”是指,“别人”是指。
3、第一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的意思是:。
4、第一段中“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中“一气”的意思是。
5、文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6、第一段中最后一句中的两个“生活”的词性分别是词、词。
7、第二段中“手制的偶像”的含义是()
A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B比喻让下一代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C比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美好未来。
D比喻聊以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8、“朦胧”中再现月下瓜地有什么作用?
9、“这正如地上的路,……也便成了路。”深刻含义是()
A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就没有路
B希望的有无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
C地上的路是一代代人走出来的,后人要沿着前人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
D路是人走出来的,每个人都要走出一条自己的人生之路。
10、文中“我想:……”这段话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对未来道路迷茫的怅惘。B对见到光明前途的喜悦。
C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D对美好前景的热切向往。
11、“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
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四、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三幅图画,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
3、积累与拓展。
五、朗读课文 ,感知内容
1、听录音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自读全诗,找出各诗节的中心句。
(2)、根据各诗节的内容,给每小节分别加 上小标题。
(3)、本诗通过一
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
秋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品味语言:
1、齐读第一节(农家丰收图),
分组讨论:
①写了哪
两个场景?
②“幽谷伐木”中从
哪几个角度写的?
③找出最能表现丰收之景的语句。
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2、自读第二节(霜晨归渔图),思考:
①找出具有秋天特征的词语。
②找出具有渔家生活特征的词语。
③渔人的活动是怎样的?
④从本节诗中可以看出渔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3、自读第三节(少女思恋图),讨论:
①少女眼中看到是?
②牧羊女想听到而没有听到的是什么?
③牧羊女想看到而没有看到的是什么?
④ “梦寐”一词如何理解?
七、积累与拓展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拓展延伸:
阅读《秋景》,比较《秋天》和《秋景》的异同。
秋 景
美国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
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九、欣赏:诗歌朗诵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2-06
语文教案12-06
语文教案12-06
语文教案12-06
语文教案12-07
语文教案12-07
语文教案12-07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