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6 07:59:0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汇编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俺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但自己觉得:运用本文来进行诚信教育不是最好。面对越来越实际、理性的四年级同学来说,进行诚信教育最好选择生活中的事例,或者是直白深刻的名人名言、成语、寓言故事等,这些在中国便有很多。所以,自己想轻讲本文教材,重在诚信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本文。

  3、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更多的事例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四、教时布置: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初读课文,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对于刚才的疑问多读几遍。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去年的事?理由是什么?试着分段。

  4、深入阅读课文:

  (1)带着课后习题1的问题细读课文。

  (2)请同学说说自身能解决哪些问题,讨论后完成口头填空联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课文情感:

  (1)课文最后一段中鸟儿唱歌时,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

  (2)树被伐木人砍倒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

  6、朗读指导:

  (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7、总结并安排作业:

  收集有关老实守信的故事,寓言、事例等

  第二教时

  一、教时目标: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形式:开一个故事介绍会。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四人小组内自由介绍故事内容,相互评议。

  3、请同学自愿向全班同学介绍故事内容,然后集体评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启发谈话

  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做过的好事说给大家听听,做了好事你的心情怎样?在遥远的德国,有姐弟俩也做了一件好事情(板书:一件好事)。想不想知道这是一件怎样的好事?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

  2.小组学习“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以读为本,精读细品

  l.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2.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

  3.谁能把同学了解的内容联系起来说说这是件怎样的好事。

  4.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一边默读一边把问题在书上画下来。

  (1)可能会问:

  ①为什么这是一件好事?

  ②爸爸为什么摇头?为什么又笑了?

  (2)小组讨论交流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巡视参与讨论,指导讨论。

  例:解决问题:为什么这是一件好事?

  ①教师点拨:你从哪些话中可以看出帮助人是件好事?

  课件出示:

  然后我们想,得到我们衣服的孩子一定很快乐,可是他们还有贫穷的父母呢。

  师:我们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得到救助的是一些怎样的孩子?得到衣服后,孩子们会有怎样的表现。

  ②课件2:

  “当然,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别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克拉拉说。

  师:克拉拉说这些话时心情怎样?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些话。

  解决问题:爸爸为什么摇头?为什么又笑了?

  学生讨论后指1-2名学生回答爸爸先摇头后笑的原因。

  [问题是思维火花的闪现,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才能自觉自主地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激活思维,感悟文章内容,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游戏巩固识字

  1.“跑火车”活动来认读田字格中生字并进行组词。

  2.“提个醒”生字书写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比较“姐”与“组”,扩展带“父”的字,如:爸、爷、斧。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学完本课,我们该向克拉拉姐弟俩学习什么呢?你打算今后怎样做?

语文教案 篇3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

  [1][2]下一页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蜜蜂引路》教学实录》,来自网!

  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努潘怠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努哦痢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雄伟、坚固、美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3.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体会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夸赵州桥。

  第二课时:正确抄写词语、背诵相关段落、领悟作者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近赵州桥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河北民歌,请听──(课件播放)这首歌里唱的是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

  2.板书:赵州桥(提醒学生注意“州”字三点的写法)。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知赵州桥

  1.认读生字词语。

  ①自由汇报在预习中碰到的难读记的生字词。

  ②学生相互提醒读音,交流识字办法。

  ③教师相机点拨。

  ④去掉拼音,全班齐读词语。

  ⑤选词填空。选一个、两个或几个说说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自由试读课文,要求做到:①正确(不添、不漏、不改);②流利。

  3.检查朗读。(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三、朗读感悟,品悟赵州桥

  1.(播放赵州桥录像,屏幕定格“神桥”画面)人们称赵州桥是一座“神桥”,它究竟“神”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出有关词句。

  2.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

  3.交流读书体会,感受赵州桥的“神”。你从哪儿体会到赵州桥的“神”呢?(此环节根据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交流汇报随机展开)

  重点感悟:

  ▲历史悠久。①学生读勾画的句子。②指导朗读:它像一位1300多岁的老爷爷,见到它你心情怎样?(板书:古老)

  ▲设计奇特。汇报第二自然段学习体会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赵州桥设计之雄伟、坚固,从而感受它的“神”。

  ①随机出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②自由读一读,说说赵州桥“神”在哪儿?

  ③学生交流,品词析句,指导朗读。重点抓住“全部”、“没有桥墩”、“横跨”、“37米多宽”等重要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a 指名试读。b 评价促读。c 师生合作朗读。

  ▲图案美观。

  汇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体会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图案栩栩如生的特点。①文中描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②从“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入手,启迪学生思考: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龙活了?(缠绕、抵、望、戏)③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④指导个性化朗读。你最喜欢哪一种图案?把它读出来。(在评读中加深学生的独特体验)⑤引导想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在栏板上雕刻怎样的龙呢?

  四、回归整体,夸夸赵州桥

  赵州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它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学到这儿,你想怎么夸夸赵州桥呢?

  五、布置作业,宣布下课

  1.想一想“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

  2.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3.搜集赵州桥的其它资料。

语文教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入:PPT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1分钟。

  二、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1分钟

  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听《观沧海》朗读。

  2、学生齐读《观沧海》。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三 、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5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A、古代是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次北固山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次,见课文注释。客路,见课文注释。行舟,行驶的小船。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风正,风又顺又和。悬,挂着。残夜,见课文注释。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 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五)背诵这两首诗歌。7分钟。

  四、布置作业:1分钟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的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教学步骤:

  一 、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2分钟

  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古代诗歌常识。

  二 、导读《钱塘湖春行》

  (一)题解:1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

  见课文注释,补充:任杭州刺史时作。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钱塘湖春行》朗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4分钟

  水面初平,见课文注释。云脚低,见课文注释。暖树,见课文注释。不足,见课文注释。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才,刚刚。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五)欣赏诗歌。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2、赏析中间二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 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回答)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三 、导读《天净沙 秋思》

  (一) 题解。3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号 东篱。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配乐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天净沙 秋思》朗读。

  2、学生齐读《天净沙 秋思》。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1分钟

  昏鸦,见课文注释。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3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五)检查背诵诗歌。5分钟

  (六)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思考《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准备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欣赏精彩诗句。归纳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教学步骤:

  一 、复习。24分钟‘

  (一)背诵四首诗歌。4分钟

  (二)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10分钟

  (三)以《钱塘湖春行》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分钟

  (四)作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8分钟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沧海(cāng hǎi) 碣石(jiē shí) 绿水(lù shuǐ)

  B.竦峙(sǒng chì) 灿烂(càn làn) 浅草(qiǎn cǎo)

  C.潮平(zháo píng) 归雁(guī yàn) 沙堤(shā dī)(

  D. 啄zhuó春泥 萧瑟 sè 枯藤téng 澹澹zhàn

  二、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行不足( )A.脚B.够C.充分

  2.没马蹄( )A.沉没B.没有C.遮掩

  3.昏鸦( )A.黑色B.昏迷C.黄昏

  4.星汉灿烂( )A.银河B.星星C.星和月

  5.次北固山下( )A.一次B.停泊C.游

  三、填空

  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点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②《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③《钱塘湖春行》选自 《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

  二 、赏析精彩文句。(讨论回答)10分钟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

  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课后熟读这四首诗歌和字词解释。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抄、积累好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感情态度价值观:

  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难点,关键

  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大瀑布的挂图、有关木雕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大瀑布图片

  生观看,师简介,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师简介这儿游人、景色。重点词:非洲南部、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

  2.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

  (2)画出生字,拼读。

  (3)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提出来讨论。

  2.生根据提示自学。

  3.汇报、交流。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可自己汇报)

  字旁:琳琅(láng)满目沉甸(diān)甸

  诚恳(kěn)宾(bīn)馆

  字形:“释”左边是米加“/”,不是“采”。

  “豫”左边不要写成“矛”。

  字词意

  名不虚传:形容名气与听说的相符,一点儿也不假。

  琳琅满目:形容物品多,使人看的眼花缭亮。

  栩栩如生:形容物品很逼真,就像活了一样。

  爱不释手:很喜欢,舍不得放开手。

  犹豫:指很难下决心。

  遗憾:感到可惜。

  (2)指出逐节读文,正音。

  (3)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南部旅游时,本想买件木雕木工艺品,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未买。后来,卖木雕的少年特意为我送来一个体积小、便于携带的木雕,但坚决不收我的钱。因为他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来学习。

  2.讨论交流。

  3.汇报。

  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出发前,朋友告诉“我”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工艺品。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我”对几个大象坐爱不释手,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没买,卖木雕的少年和“我”都和遗憾。

  第三部分(10--15自然段):晚饭后,少年送来一个小象墩,坚决不肯要钱,因为中国人是他的朋友,这让“我”很感动。

  四.小结

  卖木雕的少年真的`可爱,让我们来朗读课文,读出对他的喜爱。

  五、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探究导入

  教师一边投放大瀑布和木雕的图片,一边娓娓提出问题:

  作者来到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旅游,带着新奇与购买非洲木雕的愿望,但自己最终选择不买,却意外收到一份礼物,少年为什么没有收钱,送她礼物的呢?带着我们共同的疑问,一起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1.学习挑选木雕的部分。

  朗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想想作者如何被精美的木雕吸引,激发了她购买的欲望。

  填空:

  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1)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填空,体会所填词语的意思。

  (“名不虚传”的意思是瀑布确实壮观雄伟,不愧为世界三大瀑布之一,不是空有的虚名。“游人如织”这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珍贵的东西很多。“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这是指大象雕刻得很有生气,吸引旅客,体现出非洲木雕名不虚传。)

  (2)带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被吸引的程度之深。

  (3)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是否还可以利用其他词语代替吗?

  过渡:精美的木雕激发了作者强大的购买欲望,但她的什么又放弃了呢?

  2.个人朗读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

  A.“我”为什么选择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找出有关语句体会。

  B.卖木雕的少年什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2)分小组学习讨论。

  (3)汇报交流。

  小组一:

  因为我考虑行李超重,不能带这么重的象墩,所以只得选择放弃,我的心里变化:从爱不释手--犹豫--语无伦次--遗憾。

  点拨: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很遗憾?(“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面对孩子的诚恳相劝,作者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而且这个小想墩自己都爱不释手,使她很遗憾。)

  小组二:

  少年是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见作者犹豫,他诚恳地劝作者买,“夫人,您买一个吧!”“您是中国人吧?”少年望着作者,眼神也流露出遗憾。

  点拨:通过对男孩的语句描写,你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这个男孩很善良,开始“买一个吧!”表现出不仅是推销,还有一层是把纪念品带回欣赏,到后来男孩的猜疑“您是中国人吧?”能看出男孩对中国人的尊敬。)

  (4)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孩对中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尊敬吗?(因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建了坦赞铁路,在工程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现在你们领悟到男孩为什么说“您是中国人吧?”(非洲人民感谢、尊敬中国人民。)

  (5)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受作者与少年不同的内心变化。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上台来表演。

  3.学习赠送木雕部分

  (1)朗读第十至第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男孩在傍晚来等“我”,并交给“我”一个沉甸甸的小象墩。)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这个木雕象墩与白天的一模一样,却只有圈套大小,说明少年特意为作者雕刻的易于携带的同样的小象墩,体会少年的质朴和他对中国人好感。)

  (3)“我”和少年说了什么?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要给他钱,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男孩除了“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外,更是希望我不要带遗憾回国,展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他的淳朴与善良。)

  (4)读一读少年质朴的语言和动作。

  三.总结全文,展开想象

  1.学到这里,我们才解开初学的疑问,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

  2.(结合课后练习)你最想用什么方式夸夸那个非洲少年?

  (展开讨论,激发兴趣)

  四.板书

  27、卖木雕的少年

  ↓

  挑选木雕

  ↓

  放弃买木雕

  ↓

  赠送木雕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春雨的色彩》教案。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愿意和同桌合作认读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4.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教师用有关雨的谜语导入新课,学习本课生字、词语。在掌握生字的基础上学习这篇课文。本课采用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感受雨给大地带来变化的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2、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制作的课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利用图画和多媒体帮助,通过反复朗读,角色表演理解句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难点:感受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突破方法: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体验朗读,情境感悟。

  三、教学准备

  1、搜集描写春天的成语、古今诗人的诗歌。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争先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小草也探出了小脑袋,小树也伸出嫩绿的小手,多美啊!咦,下雨了!听--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雨,并配上雨声。

  3.说说雨的声音是怎样的?

  4.仔细看,雨像什么?用"春雨像…"练习说话。(如像牛毛,像细丝…)

  二、品读第一自然段。

  1.师:春雨在小朋友的眼中是那么美。有一段描写春雨的句子,你们能不能也读得很美呢?

  2.利用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想一想,春天的雨与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

  (1)引导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读好"沙沙沙,沙沙沙"。

  (2)联系实际说说,你在雨中最想做什么?

  把孩子的情感移入文境,再次去感受文本,感受春雨之美。

  三、初读课文,引出课题

  1.创设情境:听,谁来了?(放鸟叫声)噢,原来来了几位小鸟朋友。咦,它们唧唧喳喳在说什么呢?小朋友想知道吗?

  2.请读课文的1~5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要求:①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看看拼音多读几遍。②看看我们的小鸟朋友叫什么名字?③它们在干什么?

  3.交流:

  ①我们的朋友叫什么名字?

  生答,师板书小燕子、麻雀、小黄莺。

  ②它们唧唧喳喳地在干什么?

  4.出示课题:春雨的色彩(引导学生读好课题。)

  四、学习生字

  1.我们的小鸟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几位生字宝宝。看,这些生字宝宝都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等着我们去跟它们交朋友呢。你有什么好办法不仅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记住它们长什么样?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线论趣题底颜淋洒滴油欢

  (1)学生自由拼读。

  (2)带拼音齐读后去拼音齐读。

  (3)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互读,并介绍识字的.方法。

  (4)开小火车读生字,用"欢""题""滴"组词。

  3.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例:"淋、洒、滴、油"都有三点水;"线、论、颜、淋、洒、滴、油、欢"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等等。

  4.游戏猜字。

  (1)雨落在树林前。(淋)

  (2)动作表演:滴管滴水(滴);洒水壶浇水(洒)。

  5.检查巩固:全班快速读字词卡片。

  赋予生字生命,使学生感到亲切,愿意与它们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过程中认识了生字,记住了字形,孩子们不觉得乏味。

  五、细读课文,感知课文

  1.把生字宝宝带到课文中再读读,边读边想想:我们的朋友各自说雨是什么颜色的?

  2.反馈,学生回答,教师在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图片的旁边板书"绿""红""黄",教案《《春雨的色彩》教案》。

  六、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在这些颜色中,你最喜欢雨是什么颜色的?选择你喜欢的颜色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小鸟为什么要说雨是这种颜色的?

  2.学生自由读。

  3.品读美句。

  (1)谁能读一读你喜欢的颜色,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你是真的喜欢。

  (2)指名读、比赛读3~5段,师生共同评议。

  4.师生齐读3~5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颜色读,给学生自主感受的机会。以读为主,以读促情,引导他们发现阅读的乐趣。

  七、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你""们"。

  2.请学生读一读,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请学生在书上各描一个,看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在黑板上范写一遍。

  5.学生练写,展评。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先描写,发现如何把字写漂亮,然后提醒老师和其他同学,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字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是一首优美的歌,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春姑娘带着雨娃娃来了。上节课我们跟雨娃娃交了朋友,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二、巩固生字,组词

  雨娃娃还带来了美丽的春花,让我们摘一摘。1课件出示:线论趣题底颜淋洒滴油欢读生字。(个别读-小老师带读-集体读)

  2.出示生字卡片"滴""欢""题",学生组词。

  3.读一读书上"读读说说"中的词语。

  4.任意选择生字;分小组互相组词。

  三、读好3-5自然段,感受雨的美

  1.在雨的滋润下,大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知什么原因,田野里飞来一群小鸟。这群小鸟在干什么呢?(它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

  (1)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齐读第二段。

  (2)在生活中你和爸爸、妈妈、同学争论过问题吗?怎么争论的?

  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大家为了一件事情,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句,我一句,谁都想说服别人,这就叫"争论"。想知道小燕子、麻雀、小黄莺是怎么争论的吗?这群鸟儿在争论什么问题?

  2.自由读3~5自然段。(教师随堂巡视,指导读书的方法,并及时鼓励、表扬会读的小朋友。)

  3.集体交流。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简析】

  本课有一幅图,图上一位小学生正在用纸片拼图。他手拿剪刀剪纸片,一只可爱的小花猫正好奇地望着他。他面前的桌子上有三张长方形彩纸,十几张大小不同的圆形和半圆形纸片,还有胶水、彩笔等拼图用具。图中还展示了这位小学生的三件拼图作品:大熊猫、小白兔和猪头,都是用圆形和半圆形拼制而成的,可供学生模仿,也可以启发学生想像和创作。

  图下是供学生口语交际时重点讨论的问题:一是请学生回答自己用纸片拼成了什么,二是说说自己是怎样拼成的。

  【教学重点】

  看懂图意,拼组图形。说说自己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成的。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圆与半圆形纸片,小剪刀、彩笔、胶水、薄木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想看看吗?(想!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圆形和半圆形纸片,让学生说说这些纸片的形状和颜色。)这些小纸片啊,可神奇啦!它在聪明的孩子手里,能变成非常可爱的小动物。不信,请看这幅图。(出示挂图)

  二、观察图画,同桌交流

  1、提问,引导学生注意画面上人与物的联系。

  图上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图上的三个小动物是用什么拼成的?

  2、同桌交流:图上的`小动物是怎样拼成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回答问题。如回答小兔子是怎样拼成的时候,可按“头──身──腿脚──尾”的顺序说:“用一个圆纸片做小兔子的头,用一个长长的半圆做小兔子的腿脚,用一个小小的圆纸片做小兔子的尾巴”。也可以按拼贴时的先后顺序说。只要学生能有序地说清某一图形是怎样拼成的,让人听明白就可以了。

  3、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通过看图和交流,了解了图上的小朋友用圆纸片拼成了什么,还知道了他是怎样拼成的。老师相信,只要你们愿意动脑、动手,就能拼出更多更美的图形。那么,这些小纸片还能拼出哪些图形呢?咱们分组拼一拼,好吗?

  三、分组拼图,小组交流

  1、分组拼图,想像创作:教师可在如何分工合作方面予以提示。如谁抹胶水,谁剪递纸片,谁粘贴,谁涂颜色,谁准备在小组内第一个作介绍。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允许他们用彩笔进行简单的装饰或加工,拼出一个充满童心的奇妙世界。

  2、动口说图,选出代表:学生经历了拼图过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在本组内动口说图,可以说拼图过程,也可以说拼成后的样子。然后各组推选说得好的同学为代表。

  3、小组互访,代表介绍本组作品:小组之间相互对拼图或发言提出意见。每个小组在听取意见后可以对图进行修改,或对发言进行调整。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1、各组展示作品,并由本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我们用纸片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成的?

  2、同学之间针对作品质疑、答疑:教师相机规范学生口头语言,并注意培养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

  五、赏评佳作,拓展思路

  1、选出二、三幅好作品,引导学生评说好在什么地方。

  2、拓展思路,鼓励创新:

  同学们心灵手巧,老师相信,你们不仅能用圆形纸片拼图,还能用三角形、正方形纸片拼出更美妙的图形来。请你们回家后再拼一拼,把自己最满意的拼图拿到班里来展示,并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拼成的,好不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3-14

语文教案03-14

语文教案03-15

语文教案03-18

语文教案03-18

语文教案03-18

语文教案03-19

语文教案03-19

语文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