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移》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移》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并交流画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按照“谈话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先谈话导入,出示生活中物体的平移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中复习旧知,然后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最后在拓展应用中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
2.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主人”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依据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在图形的运动中,除了轴对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平移和旋转)谁能说一说你对图形的平移有哪些认识?(图形在平移时,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变化)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体的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求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预设
生1:通过数一数,我发现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生2:我发现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关键是看对应点。
生3:我发现图形平移前的各点与平移后的'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生4:我发现平移后的图形要用虚线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做相应的动态展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团队的力量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关键看对应点平移了几格。
⊙运用性质画平移后的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画。
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
2.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1)定点: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定方向:确定平移的方向。
《平移》教案2
第一学段里初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本单元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1、 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第62页例题以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画出它的对称轴。通过折和画再次体会什么是对称轴以及它的位置。学生对折长方形会出现两种折法,理解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不会有困难。例题两次安排学生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第一次沿着自己对折的长方形纸的折痕画,只画出1条对称轴。第二次在长方形上画,要画出2条对称轴。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对称轴的含义,它是对折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二是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一条短线、一个圆点,一条短线、一个圆点
试一试继续用折、画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由于对折正方形的方法比对折长方形的方法多,所以正方形对称轴的条数比长方形多。如果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是学生在交流中知道的,那么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应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
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折图形、画对称轴。教材把6个图形既画在方格纸上,又画在第119页里,要求这道题分两步完成。先剪下第119页里的图形,折一折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一步能加强对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理解。然后认一认方格纸上的6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让学生又一次辨认图形和确认对称轴的位置。在教学第4题时,可以告诉学生这4个图形分别是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这些名称有助于学生发现如果一个图形是正几边形,它就有几条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第64页例题教学把简单图形连续平移两次,教学过程设计成两段: 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变换图形的位置,有时需要把它平移两次。方格纸上的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如果按斜向既看不清楚、更难以操作。如果沿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把斜向平移分解成一次水平平移(即左右平移)和一次竖直平移(即上下平移),容易表达也容易操作。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怎样把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这个问题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经历上述体验过程。第二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亭子图连续平移两次,使它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至于先向右再向下平移还是先向下再向右平移都是可以的。
想想做做第3题的三幅图是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曾经在四年级(上册)里教过,学生能够看懂这些图的意思。现在让他们从平移的视角解释现象: 三角尺沿直尺在平移,画出的两条直线平行。从而充实对平行线的体会,并增加了平移多少距离的知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
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只是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本单元教学把平面图形旋转90,这之间的跨度比较大。为此,教材作了十分细致的考虑和安排。
(1) 首先认识旋转的方向。第66页上面的一道例题以公路收费站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照片展现了转杆两次旋转的方向不同,让学生首次感知旋转是有方向的。联系钟面上时针的旋转方向,讲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想想做做第1题继续利用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钟面的时针等实例巩固旋转的方向和度数。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例题和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增加一些练习,如下面的线段绕它的哪一个端点各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又如把线段绕A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线段到了什么位置?绕B点旋转呢?
(2) 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尺,体会图形的旋转。第66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有两个特点: 一是把实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旋转,不是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尺;二是三角尺旋转方向是开放的,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都可以。这样设计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旋转实物比画图形容易,在旋转三角尺时能体会到实物的旋转是整体进行的,它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直角顶点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就旋转了90;其次是可以比较三角尺顺时针旋转90与逆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是不同的。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五点: 一是为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张足够大的方格纸,要求三角尺在旋转前、后都能完全放在方格纸上;二是要帮助学生领会绕A点旋转90这个要求的意思,并自己选择旋转的方向;三是在旋转前把三角尺放在方格纸上,两条直角边分别对齐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直角顶点对齐方格纸的交点,还要在方格纸上沿三角尺的边画出它的图形,便于和旋转后的三角尺进行比较;四是旋转以后要分别看一看两条直角边原来在哪里,现在在哪里,是不是都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是不是也旋转了90;五是想一想,如果不是旋转三角尺,而是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形应该怎样画图。
(3)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想想做做第2题旋转小旗图和长方形,题目的要求是做一做,画一画,为不同学生设置了不同要求的学习过程: 空间想像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小旗图和长方形;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面小旗和一个长方形,按旋转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第3题有助于巩固平面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每组都有两个图形,而且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完成这道题可以分两步: 先看图想一想、说一说,把哪一个图形、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就能使同组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每组各做一个同样的图形去转一转、拼一拼,验证刚才的想法是不是正确。
《平移》教案3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平移》教案4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平移》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6页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完成练习二十三第8,9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巩固已认识的8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7个方向,进一步认识简单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并从中体会到物体间位置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和特征,并能利用旋转和平移的基本特征描述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创新和意识,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东、南、西、北中,参照物变化时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
东、南、西、北中,参照物变化时方向的确定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有关空间和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
二、复习
1.东、南、西、北
(1)同桌相互说一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2)教师:给定一个方向,你们能画出其余7个方向吗?同伴合作画出一个方向板,教师巡视。方向板如图:
指名说一说:当你面向西北面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3)出示第128页东、南、西、北第1题中的动物图。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参照物发生变化后,方向仍然不变。
(4)小玲家在学校的()面。从小玲家到学校要向()面走()米;从小玲家向()走()米可到小青家。
2.旋转和平移现象
(1)出示第128页情景图,学生观察后,让学生说出情景图中的运动现象,很快判断哪些是旋转,哪些是平移。
(2)小组内先议一议旋转和平移的特征,然后同伴之间相互做动作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31页第8题,列举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三、全课
今天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提高?
四、练习
(1)第131页第7题。
(2)观察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向家长说一说。
《平移》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平移》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了解可以用图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教材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3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和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商业区,学生大多来自个体户或单位职工家庭,部分家庭所给予孩子学习的关注及创造的学习机会很少。我校从20xx年就加入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课改实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教师创设的课堂氛围轻松和谐、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课堂实录〗
(一)构建平移、旋转概念
1.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师:你知道游乐园有什么好玩的吗?我们到游乐园去看看吧!
(多媒体显示:缆车、小火车、滑滑梯、大风车、摩天轮、转椅、荡秋千、跷跷板。)
师:你喜欢哪个游戏活动,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这些游戏的运动都相同吗?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小组汇报。
生:缆车、小火车、滑滑梯是一类;大风车、摩天轮、转椅是一类;荡秋千、跷跷板是一类。
2.理解平移、旋转的概念
A.分析归纳,揭示概念
师: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生:缆车、小火车、滑滑梯它们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把它们分为一类;大风车、摩天轮、转椅都是在转圆圈归为一类;荡秋千、跷跷板不是直直的动也不是转圆圈所以把它们分出来。
师:我们把缆车、小火车、滑滑梯这样所做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用符号 表示。把大风车、摩天轮、转椅这样围着固定点所做的圆周运动叫做旋转 ,用符号○表示。
B.联系实际,理解概念
(出示电梯图、升国旗、扶梯的运动过程)
师:日常生活中平移的现象随处可见,像电梯、升国旗、扶梯的运动都是平移。
(学生举例。)
师:看来物体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着平移。
(出示飞机螺旋桨、旋转的小风车)
师:瞧,这些都是旋转,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学生举例。)
C.实践活动,深入理解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学具。
(汇报展示:推拉窗户;向前推课桌;旋转的舞蹈动作;用绳子一头将橡皮系住在空中旋转。)
(二)教学平移距离
1.激趣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板书),他们可高兴啦!邀请笑笑和淘气到他们的王国去参观,笑笑坐第一节车厢,淘气坐第五节车厢,请看火车开动了!(演示火车平移)它是作什么运动的呢?
生:(异口同声)平移。
2.设疑
师:对,那么我们再来看火车原来的位置。(电脑显示)这时笑笑和淘气为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发生了争吵。同学们,你们评评理,究竟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
生1:笑笑走得远。
生2:一样远。
3.实验
师:到底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
(四人一小组,看看笑笑和淘气分别走了多远,你是怎样想的?组长做好记录,填写记录卡。)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笑笑在第一节车厢,如果她向前走1格,那么淘气在第五节车厢也向前走1格,所以是一样多。
生2:笑笑和淘气从开始到结束都向前走了3格,所以是一样的。
师:对,用数格子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大家想想,如果笑笑和淘气坐在车厢其他的地方,经过的路又是多少呢?
(学生亲自演示。)
师总结:不管笑笑和淘气坐在什么位置,他们经过的格数都一样。
(电脑显示:将笑笑和淘气去掉,演示每一个点的平移,数移动的格数。)
4.小结
师:为什么会出现坐的位置不同,走的路程却是一样的呢?
生1:他们在同一辆火车上。
生2:火车走笑笑和淘气也在走。
生3:他们同时在移动,双方位置没有变。
师小结: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5.练习
(1)教材21页第2题“填一填”。
(2)画房子。画出房子向左平移5格后的图形。
(三)拓展创新
师: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请欣赏――古老的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了约66米;舞蹈演员运用平移和旋转跳出欢快的舞蹈;体育健儿运用平移和旋转提高自己的竞技技巧,为国争光; 艺术家们运用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师:你们想设计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课后,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我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出色。
〖教学反思〗
我在引导学生首次感知概念时,力求感知对象的典型性。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对游乐园游戏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这两种运动的表象。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生活一体化。我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学具表示平移、旋转,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平移距离时,从建构主义观看,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注意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巧妙地设计笑笑、淘气的比较,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在这里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
〖案例点评〗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平移和旋转,教师设计多种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分类、猜测、实验、推理等探究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整个教学过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2.动手实践,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猜想、实验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整个数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平移》教案8
多阅读和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在此数学网为您提供简单的平移作图知识点,希望给您学习带来帮助,使您学习更上一层楼!
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属于平移,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什么是平移呢?平移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生]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平移的基本性质是:
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师]很好,了解了平移的涵义及其基本性质后,能否把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进行平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简单的平移作图.
Ⅱ.讲授新课
[师]下面来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3.2.1 A)
如图,经过平移,线段AB的端点A移到了点D,你能作出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吗?与同伴交流.
[生甲]因为经过平移,线段AB的端点A移到了点D,所以点A与点D是对应点;又因为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所以连结AD,然后过点B作线段BC与线段AD平行且相等,最后连结CD,则线段CD就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
[生乙]因为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在作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时,可过点D作DC∥AB,且DC=AB,则线段DC就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
[师]很好,这个题实际是平移的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由此可知:按要求进行平移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时,一般都是应用平移的基本性质进行的
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进一步说明如何平移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出示投影片3.2.1 B)
[例1]经过平移,△ABC的顶点A移到了点D,(如图),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分析:设顶点B、C分别平移到了点E、F,根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
且相等",可知线段BE、CF与AD平行且相等.
注意:作图时可用尺规进行作图,也可用三角板与直尺进行作图.
解:如上图,过点B、C分别作线段BE、CF,使得它们与线段AD平行并且相等,连结DE、DF、EF,则△DEF就是△ABC平移后的图形.
[师]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出示投影片3.2.1 C)
(1)本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作出如图所示的△DEF呢?
[生甲]过点D分别作出与AB、AC平行且相等的线段DE、DF,连接EF,则△DEF就是所要求作的三角形.
[生乙]过点B作BE∥AD且BE=AD,然后分别以D、E为圆心,以线段AC、BC的长为半径画弧 ,两弧交于F点,连结EF、DF,则△DEF就是所要求作的三角形.
……
[师]同学们找到了"△ ABC平移后的图形△DEF的其他作法".很好,现在"大家来想一想,分组讨论.
(出示投影片3.2.1 D)
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除需要原来的位置外,还需要什么条件?
[生甲]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除需要原来的位置外,还需要平移的距离.
[生乙]还需要方向,要弄清一个图形是往左平移还是往右平移,是往上平移,还是往下平移.
[师]完全正确,这就是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
(1)图形原来所在的位置.
(2)图形平移的方向.
(3)图形平移的距离.
接下来我们来平移一个图形(出示投影片3.2.1 E)
[例2]如图,将字母A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3 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师生共析]平移字母A的条件:字母A的位置,平移的'方向--箭头所指,平移的距离--3 cm,三个条件都具备,所以可以确定字母A平移后的位置.那如何作图呢?一般情况下,画图时,先确定点,然后就可以作出所要求的图形.因此本题可以在原图形上找几个能反映本图形的关键的点,根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确定出这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然后按原来的方式连接,即可得到字母A平移后的图形.
解:在字母A上,找出关键的5个点(如图所示),分别过这5个点按箭头所指的方向作5条长3 cm的线段,将所作线段的另5个端点按原来的方式连接,即可得到字母A平移后的图形.
[师]在这个例题的解题过程中,通过确定几个关键点平移后的位置,得到字母A平移后的图形,这是一种"以局部带整体"的平移作图方法,同学们要掌握.
《平移》教案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 ”“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画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观察发现
生开窗户。
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线。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
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为什么?
生活中的平行线
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画平行线
教师演示三角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 2、靠 3、移 4、画
学生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概括新知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平移》教案10
学习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并会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平移变换后所得的像,同时能利用平移知识进行图案设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习重点: 平移概念,平移性质。
学习难点: 平移性质的理解,应用平移性质解决问题及图案设计。
学习过程:
一、 学习准备
1、在滑梯过程中,小朋友身体各部分运动的方向相同吗?运动距离呢?
2、在传送带上,如果货物箱上的A点向左移动50cm ,其他部位会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呢?
3、什么叫平移?
4、你认为描述一个平移需要哪几个条件?
二、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128、129页操作、思考:棱AA,BB,CC,DD有怎样的位置、大小关系?
2、平移有哪些性质?
3、平移作图:一、将线段AB平移,使点A与点D对应。
4、平移作图:二、将三角形平移,使点A与点D对应。
5、平移作图分几个步骤?
6、练习:将字母A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3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7、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图案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若能,你能否想象出是怎么绘制的?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哪些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你还有哪些疑惑?
四、自我测试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若线段a = b,则线段b可以看作是由线段a平移得到的` ②若线段a//b,则线段b可看作是由线段a平移得到的 ③若线段a平移后得线段b,则a//b且a = b ④平移得到的图形大小不变,而形状和位置可能变化
A.5个 B.3个 C.2个 D.1个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移就是将一个图形中的某些线段平行移动 B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大小相同形状不同
C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D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大小形状都相同
3、将图形A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左平移5个单位得到图形C,如果直接将图形A平移到图形C,则平移方向和距离为( )
A.向右2个单位 B.向右8个单位 C.向左8个单位 D.向左2个单位
4、两条相交直线,若将它们平移,则移动后的直线与原直线构成的图形可能是( )
A.三角形 B.梯形 C.平行四边形 D.五边形
5、如图,DEF是ABC平移后的图形,F是C的对应点,作出ABC.
思维拓展:
1、如图所示,是小李家电视机的背景墙面上的装饰板,它是一块底色为蓝色的正方形板,边长18cm, 上面横竖各两道红条进行装饰,红条宽都是2cm,问蓝色部分板面面积是多少? (你有没有简便的方法计算)
2、某校准备在一块长10米,宽6米的长方形场地上铺设草皮,已知该场地中有一条宽度均为1米的小路,请你求出所需的草皮面积为多少?下面3种方案中哪种草皮面积最少?
《平移》教案11
一、 能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节课中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姚老师收集一些图片,比如银行的自动门、电梯、汽车行驶、风扇、风车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课堂上,姚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设情境与活动,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他们在自主观察、思考、操作中逐步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比如在数学移图时,姚老师先让学生整个图平移,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的掌握移图的方法。而且整个环节都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三、通过实践操作,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发展空间观念。
整堂课中,姚老师十分重视实践活动,比如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自动门、电梯、风扇、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在画移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中,感受平移和旋转的奇妙,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做数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平移》教案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理解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方格纸、小房子。
学具:小蚂蚁图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去过游乐园吧,那儿的游乐项目好玩吗?今天我们再来玩一次。一会儿你们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课件出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小火车、摩天轮等)
2、好玩吗?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想一想它是怎样运动的。这些项目的运动都一样吗?那你能不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让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
1、我们再来看一组运动。它是属于旋转还是平移呢?请同学们用手势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课件出示:升国旗、风车、方向盘、推拉窗、推箱子、钟表等)
2、﹙指着平移)这些物体在平移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样运动的?
3、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物体平移时是沿直线运动,而且在平移过程中位置变了,方向没变。(板书)
4、我们再来看一个运动,它属于什么运动方式?
﹙课件出示:在马路上直线行走的出租车)
生1:我觉得汽车在行走时,方向没变,一直往前开,这样应该是平移。
生2:但是你看到轮子在旋转了吗?
生3:对啊,那汽车行走时到底是旋转还是平移呢?
生4:从整体看汽车在平移,但轮胎却在做旋转运动。
师小结:你们的说法很有道理,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就是这样,汽车在平移,但车轮在旋转。
我们一起来表演平移、旋转的动作,看谁最有创意。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综合应用的例子,在讨论中同学们进一步地理解了平移、旋转的特点。
三、感知平移﹙教材第28页“试一试”)。
1、移一移、描一描。
师:你们能按照要求找到棋子、铅笔、三角板平移后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解答疑难。
2、小组操作、验证、讨论。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展示把棋子、三角板、铅笔图平移的'过程及移动后位置与先前的对照。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平移过程。
3、自主合作、完成平移。
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操作,我们知道了平移的过程,那么你们能说一说铅笔图和三角板图经过怎样的平移过程才能得到图形③呢?
生:小组合作研讨“说一说”中图形的平移过程。
师:指名汇报,师随汇报完成平移。
生1:铅笔图①先向右平移5格后,再向下平移2格能平移
到图③。
生2:铅笔图①先向下平移2格后,再向右平移5格能平移到图③。
生3:三角板图②先向右平移3格后,再向上平移2格得到图形③。
生4:三角板图②先向上平移2格后,再向右平移3格得到图形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平移,知道三角板和铅笔移动前后的位置关系及移动过程,更好地掌握了平移知识。
四、拓展延伸,运用知识。
1、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旋转的现象?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全班交流。
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平移和旋转的幻灯片。
2、除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的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外,你还想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其他应用吗?
3、学校会议室有个大门。请你想一想,是把门设置成旋转门还是平移门好呢?请同学们替学校设计一下。
﹙同时看看会议室大门的画面)
设计意图:同学们在选择平移门还是旋转门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
五、小结。
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下课后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平移》教案13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对平移的基本性质有了的认识,能否利用平移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能否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成了本节课学习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作法.
2.确定一个图形平移的位置的条件.
能力训练:
1.对具有平移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画图和动手操作等过程,掌握画图技能.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画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对具有平移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画图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作法.
教学难点: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作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平移的基本性质,引入课题
如图,将线段AB平移,得到线段AB,则图中的线段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帮助学生复习平移的基本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AA∥BB且AA=BB, A B∥AB且AB =AB)
如果给出了线段AB,也给出了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你能作出选段AB经平移后的.对应选段AB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简单的平移作图.
第二环节 观察操作、探索归纳平移的作法
⑴已知线段AB和平移距离及方向,求作AB的对应线段AB。
让学生观察、动手画图。
得出已知平移距离和方向的作图:过A作平移方向的平行线,在平行线上沿平移方向上截取线段,使其长度等于平移距离,即得点A的对称点A。点B的对应点B的做法同上。
(2)已知线段AB和平移后点A的对应点A ,求作AB的对应线段AB[来源:中.考.资.源.网]
和上面的(1)相比,这里的新问题,不知道平移距离和平移方向,而只知道某点的对应点,该怎么办?鼓励学生思考、交流、动手画图。
连接A,A,得到线段AA,则AA的长度就是平移距离,有A到A的方向就是平移方向。于是问题转化为前面已经解决的问题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画图中,若有学生有不同的画法,应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这时,可以思考:“画出选段AB的方法只有(1)中的方法吗?还有没有其他的画法”。若学生在处理简单的线段问题时,画法比较单一,这个讨论可以放在(3)之后。
(3)将(2)中的图形略微复杂化一些。已知平面图形以及该图形上的某一点经平移后的对应点,求作平移后的平面图形。
例题1 经过平移,△ABC的顶点A移到了点D,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留给学生完成。在学生完成平移的作图后,根据前面的若干个作图问题,增加“议一议”内容。
①还有什么其他方法,作出△DEF吗?
②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除需知道原来图形的位置外,还需要什么条件?
对于①,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平移作图的常用方法以及这些作法所依据的原理。
方法一:过点B、点C,分别作线段BE,CF,使得它们与线段AD平行且相等,连接DE,DF,EF,△DEF就是△ABC平移后的图形。
方法二:过点D分别作出与AB,AC平行且相等的线段DE,DF,连接EF,△DEF就是△ABC平移后的图形。
方法三:因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所以过点B作线段BE,使得它与线段AD平行且相等,得到另一个对应点E(或者过点D作与AB平行且相等的线段DE,得到另一个对应点E)后,按原方向作△ABC的全等△DEF。
对于②,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全部条件为:
(1)图形原来的位置 (2)平移方向 (3)平移距离.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我们才能准确地找到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进而作出它平移后的图形.
第三环节 课堂练习
1.如图,将字母A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3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解:在字母A上,找出关键的5个点(如图),分别过这5个点按箭头方向作5条长3cm的线段,将所作线段的另5个端点按原来的方式连接,即可得到字母A平移后的图形。
2.
将图中的字母N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3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3.图中的窗棂轮廓是由一个半圆和一个矩形组成,试作出这个图案向左平移10格后的图案。
解:分别确定矩形的四个顶点和半圆的圆心,向左平移10格后的位置,画半圆(以“圆心”平移后的位置为圆心,以6格的边长为直径),连线即可。
第四环节 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作平面图形平移的图形,进一步理解了平移的性质,并且还知道要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需要有:①此图形原来的位置.②平移方向.③平移距离等三个条件.
在作图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
第五环节 课后作业
1.必做习题:习题3.2 2,3,4
2.选做习题
(1)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为4,沿对角线所在直线l将该正方形向右平移到EFGH的位置,已知△ODH的面积为92,求平移的距离.
(2)如图,在△ABC中,D,E是BC上的点,且BD=CE,求证:AB+ACAD+AE.
四、教学设计反思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通过对上节课学习的平移的基本性质的复习,为新知的探索作好铺垫,进而引出新课课题简单的平移作图。在例题的选择和设计上,循序渐进,前一题往往是后一题的基础,后一题通过化归都可转化为前一题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渗透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化归。
在练习的设计上,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逐步熟练应用平移的特征、平移作图的方法,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设计了不同难度的习题,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平移》教案1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P30——31页的例2、例3。
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部分的重要学习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重点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材从丰富的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感知的基础上体会、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和传统教材相比,平移和旋转显然属于新增加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些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提高教学效益,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教材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直观地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空间观念较差,形象而直观的教学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接受。多媒体的优势在于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够模拟仿真的特点,帮组学生化抽象为形象。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充分采用多媒体这一能融形、光、色为一体的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动态地演示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扩阔学生的知识层面,科学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难点:发现平移或旋转后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谈话法、观察法、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主题图、平移和旋转动画)、教材第121页的小汽车、陀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2、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3、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
4、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去的游乐园为突破口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本节课创设了学生去游乐园玩的生活情境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让课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课堂,特别是让学生用手势等来模仿表演物体的运动,让数学课堂真正的由枯燥变得活泼起来。
二、合作交流,构建概念
1、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那么你们四人小组想办法给它们分分类,看看可以分成哪几类?
2、操作要求:(1)小组合作讨论(2)怎么分类?为什么这样分类?
3、学生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分类的结果与分类的理由。(学生
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4、师归纳:像缆车、小火车、滑滑梯等沿着笔直的路线运动,在数学中这种现象叫做平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等它们运动的路线是成一个圆,这种现象叫做旋转。
5、揭题并板书: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在这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按运动方式的不同,对游乐园的各种游戏进行划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自然形成了这两种运动方式的表象。
三、走进生活,深化概念。
1、生活中的平移。
(1)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
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举例说说。
(2)学生举例(学生回答可能有升国旗、开抽屉、商场的电梯、工厂的电动大门等)
(3)师生一起体验平移现象: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学生边说边做。)
(4)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
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
(5)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
谈话: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快来移移看!拿出课前剪下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汽车,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摆一排小汽车。
2、生活中的旋转。
(1)课件出示例3的三副图: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2)说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学生可能会说钟面的指针、风车、电风扇、旋转木马、洗衣机脱水、厨房的换气扇、拧水龙头等等)
(3)师生一起来体验旋转现象: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4)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一开始玩起立不太顺利,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充分为学生创造了“做中学”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学具表示平移和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中体验成功、获得进步,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发展了学生的平面空间变换观念。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课件出示小鱼图)
谈话:哪些鱼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你喜欢的
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课件出示图形)
谈话: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思考: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平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平移后,不能重合。)
小结: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设计意图】在 “做中学”,让学生亲手去移一移,再一次落实感知平移的过程。通过判断物体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和动手画一画,巩固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发展学生的平面空间变换观念。
五、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1、谈谈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2、欣赏几何图案,感受旋转和平移现象美的魅力。(课件展示中老师进行讲解)
3、“小小设计师”创作活动。
你们想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画吗?课后大家可以运用平移和旋转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图片,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孩子,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这样安排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自觉意识,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开放性问题,给了学生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创
《平移》教案15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计划课时:6课时
课题:第一课时
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对称轴
课后反思、
修改意见、闪光点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学具准备:
课本第12、13页内容,第14页“试一试”及相应的练习。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要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剪纸艺术作品、电脑课件、剪刀、油画棒等
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用一张白纸,对折,在白纸一边任意画出一个图案,涂上颜色,然后将这个图案印到纸的另一边,成为一个对称图形。(可做一、二幅)
(图案要求:画面简单,线条简捷,颜色清晰)
2、通过观察,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出教师刚才作画的特点及这些图案的特点。如果请你给这些图形起一个名字,你会取个什么名字?
(2)教师揭示课题: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的对称图形,(可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实物或书上第12页。)
2、学生动手操作:(书上第12页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白纸,对折,并照书上的样子画上图案,然后用剪刀剪下,打开。
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就是这幅图的对称轴。
(2)提问:对称轴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
(3)试一试:如果不沿对称轴对折,图形左右两边会不会完全重合?
4、猜一猜,剪一剪(书上第12页)
(1)猜一猜:图中这些图形是什么?
(2)想一想: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图形?
(3)试一试
5看一看,说一说(书上第13页)
三、课堂活动:
1、书上第13页: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2、书上第14页“试一试”1—3
四、巩固练习:
1、书上第14页“试一试”4
【《平移》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平移教案03-29
平移教案优秀11-18
平移和旋转教案03-06
平移和旋转教案04-12
平移和旋转教案15篇03-30
(推荐)平移和旋转教案15篇05-29
《平移》的教学反思03-02
平移教学反思04-03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12-19
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