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优秀教案设计

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2024-10-20 16:31:27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秀教案设计

优秀教案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或投影片。

  3、搜集有关燕子春来秋去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喜欢小燕子吗?能背一背描写燕子的.古诗吗?

  2、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专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为燕子开专列?……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分组讨论。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

  2、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殊”不要读成chū;“骤”不要读成zòu;“濒”不要读成pín。

  3、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要对课文内容做到全面把握。可从两方面想: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3)交流自己的体会。重点体会人对燕子的关爱。

  (4)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把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写具体的。①政府的呼吁;②概括地写居民们是怎么做的;③具体写一位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四、指导朗读

  1、人们帮助燕子也好,救助燕子也好,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我们要怎样读才能体会这种爱呢?

  2、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

  (1)第3段,应读出居民纷纷走出家门,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难去寻找燕子的意思。

  (2)第4段,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3、看图,引导想象,对课文作思维上的补充,丰富课文内容。小贝蒂在哪儿发现燕子?她怎么做的?会说什么?

  (1)自己练习讲一讲。

  (2)指名说一说。

  4、总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人与动物之间这美好的感情!

  五、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和生词。生词:欧洲瑞士舒适启程特殊骤然跋涉政府踏雪救护载着(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抄写内容。)

优秀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

  在孩子眼里,“小学生”这个词多么具有诱惑力啊,他们一直盼望走向学校,成为一名小学生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们心里多么骄傲,他要告诉所有人:“我上小学一年级了!”

  课文语言简单易懂,便于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起步。以一位一年级学生的口吻,讲述“我”在学校的新生活。文中的一幅插图将课文具体化了,新入学的一年级同学成为好朋友,他们一起玩游戏,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集体生活充满了乐趣。从孩子稚气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成为一年级新生的无比自豪,无比快乐。

  教学目标

  ⊙学会“上、小、儿、习、大”5个字,认识“好、友、我、学、年、们、是”7个字,会认(竖钩)(提)2种笔画。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校集体生活的喜爱和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

  教学重难点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学校集体生活的喜爱和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

  设计理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点放在了学生身上,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创设游戏情景,适合低年级教学,考虑了学生的需求,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放录像:一年级的小学生洋洋愉快的学习生活,洋洋热情地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讲述当上小学生的.快乐。)

  2、洋洋多自豪,多快乐呀!谁也上台来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3、能说一说自己当上小学生的感觉吗?

  4、老师将大家的心情总结成了我们的第一课,大家赶快借着拼音朋友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课文)(板书:1、好朋友)

  (二)找找字宝宝藏在哪儿,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大家看这些字你认识吗?在哪认识的。

  2、字宝宝藏在哪儿,大家就在哪画上圈,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指导学生学习,在文中找到生字,自主练读)

  3、把你读得最好的字宝宝,读给小组的同伴听听,还可以考一考同伴。

  4、(教师出示字卡)请大家开动小火车,一起来读一读。(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把字音读准)

  三、“送信游戏”巩固生字认读。

  1、(将字卡放入一个个信封中)现在邮递员阿姨要送信啦!

  (老师扮演邮递员阿姨,学生拍手唱儿歌:“叮铃铃,叮铃铃,邮递员阿姨来送信,小小信封谁收到,请他念给大家听。”老师将信封逐一送到小朋友的手中,拿到信的小朋友就上台来念出信封中的字。念对了,全班一起说:“对对对,快收信”。信就送给这名同学。读错了,全班一起说:“错错错,收不到。”就再请同学上台读信。)

  2、现在请大家把信封中的字一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四、“大家都做好朋友游戏”读通课文。

  1、把生字放回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自己试着练习读读课文。

  2、“大家都做好朋友”游戏,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1)小组合作帮读:把课文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大家都是好朋友,互相帮助。看谁的耳朵灵,发现问题帮助本组的同学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展开比赛,评选“最佳朋友奖”。

  比一比哪一组的朋友做得好,小组展示读文,再评出读得最准确,最流利的小组,发给“最佳朋友奖”奖牌。

  (3)同学自己展示读。“我们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玩,大家都是好朋友”。看谁最流利,最有感情。

  第二课时

  (一)联系实际指导朗读。

  (二)做游戏读句子,加深感受。

  (三)师生合作,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好朋友

  小

  习

  大

优秀教案设计3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穷人》教学设计,穷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优秀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策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平翘舌音的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根据自学提示,理解“疑”等关键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

  2、借助图片,通过想象再现诗歌情景,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能用合适的语调朗读古诗。

  3、感知《望庐山瀑布》想象奇特的特点,补充阅读一些写名山大川的古诗,丰厚积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再现诗歌情景,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能用合适的语调朗读古诗。

  2感知《望庐山瀑布》想象奇特的特点,补充阅读一些写名山大川的古诗,丰厚积累。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古诗两首》(齐读)

  2、小朋友们,古诗词凝聚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记载了先辈的风采,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国粹! 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很有必要朗读和背诵一定篇目的古诗词名篇佳作,下面我们就来背一背古诗,看谁背得多,背得好!(你的这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景,你竟然能背出课外学到的古诗,很了不起!你的声音响亮又动听,背出了古诗的韵味!------)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诗――望庐山瀑布(板书)

  3、 解题:齐读课题,注意突出望字,“望”是什么意思?“望庐山瀑布”就是――从远处看庐山的瀑布。

  4、 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谁能为大家介绍李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说得很对!唐代大诗人李白诗风豪放,想象丰富,被后人称为“诗仙”,他还和下一首诗《绝句》的作者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呢!下面我们就随着李白的足迹,来到庐山瀑布前尽情欣赏它的美姿:

  二 初读感知

  1 、(出示课件)

  2 、从大家专注的眼神中,老师明白庐山瀑布已经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那么小朋友们能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吗?(指名)(你说出了庐山瀑布的形状!你的小眼睛课真厉害,一下子就看出了庐山瀑布的特点!是呀,你说出了老师的心声)那么李白又是用怎样的诗句来赞美它的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把字读正确,把诗句读流利。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些生字一定难不倒你了。出示生字,开火车读。怎么区分这两个读音相同的字呢?

  4 这些字回到了诗中,相信你一定能认出它们。(指读古诗)(你把生字宝宝们都读准确了,你读得真流利呀,你的朗读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真棒!)

  三 诗图结合,感知诗意

  1 别看这首诗仅仅二十八个字,它可为我们介绍了不少景物,可是这些景物藏在诗句中,谁能很快地按照诗句的`顺序把他们都找出来?(引导小朋友这么回答:我从“日照香炉生紫烟”中找到了日、香炉、紫烟)你能把它们贴到黑板上吗?注意它们的位置哦!

  2 、小朋友们,他贴对了吗?是呀,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象:“日照香炉生紫烟”,谁能把它读美?(真是一个会欣赏的小诗人呀!谁能比他读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把这美丽的景象记在脑中――“日照香炉生紫烟”。读着,读着,老师有个疑问,想请教小朋友:作者在诗中为什么要用“生”字,而不用“升”呢?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疑问?(因为“生”字让我们感受到香炉峰上的云雾很多,在不断地冒出来!你的回答很正确,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4 还有哪句诗中也有景物?哪个小朋友来画一画?应该怎么画?你为什么要把瀑布画在香炉峰前?(因为诗中第二句说,遥看瀑布挂前川,出示课件,你能说说你把瀑布画得又长又细的原因吗?因为作者是在遥看瀑布。

  这位善于学习的小朋友,把美丽的庐山瀑布带到大家面前,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那么诗人李白站在哪里呢?指名,你从哪句诗知道的?(遥看瀑布挂前川)让我们也一起站在瀑布对面来望一望!齐读DDD遥看瀑布挂前川

  5 (出示瀑布课件)遥看瀑布挂前川,小朋友们,望着瀑布,读着诗句你能感受到什么?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很快、很长、很急)三千尺――虚指,很长,很高,难怪诗人会写出这样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这道瀑布流得真急,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瀑布很长,你的朗读把美丽的瀑布带到了大家面前,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感悟这长而急的瀑布!)

  6 庐山瀑布,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呀!难怪诗人这样想:(疑是银河落九天。)望着这美丽的瀑布,诗人怀疑――(一条银河)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道瀑布想象成银河呢?(因为瀑布与银河一样又白又亮,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你可真是个会思考的小朋友,真棒!小朋友们庐山瀑布从天的最高处奔腾而下,气势磅礴,诗人还以为是天上的银河从九天之上掉了下来呢。

  7、诗一般的美景总是那么让人留恋,让我们再次观赏这人间奇景,齐诵这凡间妙句:(再看课件,学生跟读)

  让我们把这美景牢牢地记在心中。男生背,女生背,齐背。

  四、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 ,我们真想把这些美丽的景象刻在脑海中,与身边的每个好朋友分享。

  2、小组合作:小朋友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谁能勇敢地来为大家介绍庐山美景?感谢你为大家带来了生动的介绍,还有谁也想与大家同享美景?你的介绍,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瀑布的壮美!

  五 作业:

  看到高举的小手,老师知道还有许多小朋友也很想说,下面老师就请你们代替大诗人李白把《望庐山瀑布》所描绘的壮美的景象写下来,回去介绍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

优秀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体会“盲道上的爱”,增强奉献爱心、关爱残疾人的社会责任感。

  2、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3、认识文后8个生字。

  4、进行扩展阅读,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量,培养略读能力。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关爱残疾人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你走在人行道上的时候,你注意过吗?它上面有一条特殊的路。有多少同学知道什么是盲道,关注过盲道?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 “盲道上的爱”,

  二、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快速捕捉课文主要内容,交流汇报。指出概括文章大意时一定要内容完整、语言简练。

  三、抓住重点、体验感悟。

  1、这是怎样动人心弦的故事?是什么爱触动了作者的心?指生读夏老师讲的故事,其他的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2、汇报自己在故事中感受到的“爱”。从哪里感受到的?师引导抓读重点语句感受母亲对女儿的爱。想想母亲那一刻的心情,自由读读母亲央求医生的话。

  此刻,你想对焦急的母亲说点什么?生发自内心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对母亲说。

  师及时总结升华情感,是啊,母亲可以花很多很多的钱,也可以找医术高明的医生给女儿治病,但是她却毫不犹豫的要把自己的眼睛给女儿,自己却将永远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伟大、无私、很爱女儿……

  是啊,老师知道你有好多的词来赞美母亲,可此刻再华美的语言也不能阐述内心对母爱的理解,母亲身上让我们看到了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

  3、画出最能体现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句子?

  4、请同学们闭眼,体验盲人的生活。睁开眼睛,告诉我你们在想什么?

  5、母亲有过痛苦的经历,所以她看到自行车占了盲道,她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

  6、让我们一起看看盲道上的现状吧!(播放课件)盲道上的现状是谁造成的?

  7、这样的一幕幕,你作为一个明眼人,心里怎样想?那我们把这种感觉送到朗读中。

  8、夏老师为占用盲道的人感动耻辱,气愤,这份爱还仅仅是母爱吗?那是无私的伟大的关爱。对谁的关爱?(盲人)它比母爱更无私,伟大,可称“博爱”。

  9、夏老师关注盲人的言行也感染了我,请同学们浏览后三个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我”感情的句子。

  10、作者在呼吁什么?作者有这样的'希望,你有么?怎样做才能让这条窄路宽心延伸呢?

  三、拓展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谈谈感想

  3、完成积累卡

  4、补充故事《伞》

  四、总结

  力量不在大小,哪怕拣起一粒石子,搬起一块砖头,一声问侯,一次搀扶,都能让我们的爱在这条路上得以传递,让我们牢记“关爱残疾人,是每个健康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板书设计

  盲 道 上 的 爱

  残 疾 人

  责 任

  教学反思

  本文为一篇记叙文,课文通过“我”帮同事夏老师搬盲道上的自行车,引出了夏老师和盲道之间的一段感人故事。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朗读,其中包括自由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同桌互读、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对文章有深入的了解。

  由于学生年龄小,加之身边没有盲人,所以为了让学生体会盲人的感受,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并要求谁也不许睁开,问道:“孩子们,现在老师这有一盆鲜花,你闻到它的香味了吗?这么香的花,你想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吗?”“雨过天晴,窗外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想看吗?”听完我的这些话,孩子们急的不得了,真想睁开眼睛立刻看一看。我接着说:“想看是吗?但是你现在是盲人,这些美好的事物,你都看不到了。还有你的亲人,你也看不到他们的模样了。”

  这时,孩子们的表情发生了变化,教室里一片沉默。我看时机差不多了,就让孩子们睁开眼睛。然后问他们:“刚才你有什么感受吗?”有的同学说:“刚才我的眼前一片黑暗,我很害怕。”还有的同学说:“想想那么美的事物我看不见,真着急呀。”“我最爱我的爸爸妈妈了,看不到他们,我想哭。”孩子们七嘴八舌。有了这种体验,孩子们对盲人充满了同情,深刻体验了盲人的感受,了解盲人的痛苦,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爱盲人,学会帮助盲人的情感.

优秀教案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放牛娃的优秀品质。

  2.进一步领会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能将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二、教学过程

  (-)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讲评。

  (二)导人新课:课文首先简要交代了“我”家乡的特点和我对漫山遍野的春笋的喜爱,回忆了往事,接着写到青竹山上去寻找童年的记忆,遇到一场骤然而至的阵雨,放牛娃热情招呼“我”避雨,突出放牛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和放牛娃相遇后还发生了哪些事,突出表现了放牛娃的哪些优秀品质。

  (三)继续研讨课文第二部分。

  1.分析第二层。

  ①请学生阅读第二层。

  ②这一层写放牛娃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明确:主要运用了语言(对话)描写,突出了放牛娃对科学家的崇敬和对科学的热爱,表现了他长大要当天文学家的远大理想。

  ③在这一层中,写放牛娃除了语言描写外,还用了什么描写?找出其中三个动词,并说说其作用。明确:动作描写,运用了“瞪、搔、塞’等三个动词,使描写更生动、形象、简洁、贴切。

  ④放牛娃在和“我”说话时为什么突然停住了,而且很快就“消失在雨水模糊的翠竹丛中”,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明确:

  “山水悄悄爬到土墩上来,把裤权浸湿”,放牛娃想到水满上来了,得马上去挖渠排水。体现了放牛娃不怕雨淋的吃苦精神,也为放牛娃为集体做好事作了铺垫。

  ⑤分角色或学生自己朗读该层课文。

  2.分析第三层。

  ①教师范读课文第三层。

  ②在课文的.第一、二层中,哪几次写到放牛娃手中的蓝布衬衫,如果说这是一个谜的话,那么这个谜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揭开的?有什么作用?明确:课文中几次写到放牛娃手中的蓝布衬衫:“把蓝条子衬衫夹在胶窝底下”,“把蓝条子衬衫塞到我的手上”,并交代说“别让雨淋湿哟”等。这个谜是在“我”不经意之中把蓝条子衬衫给弄湿后,抖开一看才揭开的。这样写不仅能引起读者对蓝条子衬衫的兴趣和注意,更能表现出放牛娃对《天象观测记录》的珍惜和对天象科学的热爱。

  ③“及至阵雨过去,夕阳点燃天底的云彩。”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既说明放牛娃离“我”而去时间长,又以雨后天晴的美好环境,来烘托雨后春笋的成长,为放牛娃雨后观测天象作铺垫。

  ④放牛娃突然跑开,干什么去了?把有关句子找出来,并看看主要运用什么描写,表现了放牛娃的什么品质?明确:放牛娃突然跑开是挖渠排水去了,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热爱集体的品质。

  ⑤请一学生读“没来得及开口……都得乖乖地跑到水库里去啦!”一句,并想一想,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放牛娃的活泼、可爱和他挖渠排水的作用。

  ⑥小结这一层内容。(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分析第四层。

  ①请学生朗读该层内容。

  ③放牛娃的“重要任务”是什么?明确:放牛娃的“重要任务”是指去观测天象。

  ③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学生填空,然后讨论放牛娃观测天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只见他_____着一身火红的霞光,手里______着那本《天象观测记录》,嘴巴______着半截铅笔头,______着脖子朝太阳渐渐隐没的地方眺望。那神情简直像要把宇宙着穿似的……

  明确:主要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放牛娃执著专注、脚踏实地的精神。

  ④教师小结该层内容。

  (四)阅读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这~部分。

  2.“我”跑到青竹山上去“寻找童年的记忆”,“童年的记忆”找到了吗?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明确:找到了。“莫非果然寻到了童年的记忆?”一句照应了上文,使“去寻找童年的记忆”这一初愿有了着落。

  3.追问:“我”跑到青竹山上仅仅找到了“童年的记忆”?明确:“我”找到的不仅是“童年的记忆”,而且还“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这“新的天地”,就是从放牛娃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寻找春笋、自比春笋一类的趣事,而是具有优秀品质和美好感情的少年一代,正像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的动人景象,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4.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以抒情的笔调,把眼前的放牛娃和破土而出的春笋联系起来,展开想象,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好思想感情。

  (五)归纳中心思想。先让学生填空,然后讨论,教师小结。

  课文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出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

  明确:课文叙述了“我”回到久别的家乡与一位放牛娃相遇并且相识的故事,反映出我国的少年一代正像雨后春笋般地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沃土上茁壮成长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好思想感情。

  (六)归纳写作特点。

  1.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的写法主要是以春笋比喻少年,以雨后春笋蓬勃向上的盎然生机比喻少年一代茁壮成长的美好景象。这种“以物喻人”的写法,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不只是一个跳跳蹦蹦的放牛娃,而是凭借雨后春笋所联想到的成千上万个放牛娃,以至具有放牛娃那样优秀品质的一代少年。这样写,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今少年成长的画面,而且容易引起人们想象,对光辉灿烂的未来充满希望。

  2.课文的线索是什么,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明确:课文以“我”的所忆、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把过去和现在编织起来,并展现未来。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显得自然、精巧。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

  2.课外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能将人物语气读出来。

  三、板书设计

  春笋

  喜爱春笋的缘由(数量之多、生命力强。

  所忆(外形美观、富有朝气)

  喜爱春笋的趣事(寻找春笋、自比春笋)

  招呼“我”去避雨(关心别人)

  长大想当天文学家(有远大理想)

  所见冒雨挖渠排水(热爱集体)

  雨后观测天象(执著、踏实)

  寻到童年的记忆

  所感(看到祖国未来的希望)

  跨进了新的天地

  [结构精巧以物喻人]

  教学后记:

  1.根据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来突破难点。可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理清课文脉络;第二步,弄清放牛娃的优秀品质和美好感情;第三步,理解以物喻人的独特构思。

  2.本文故事性比较强,所描写的人和事也贴近学生生活,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教学重点可以放在阅读指导上,着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

优秀教案设计7

  【课型】

  自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在分析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知内容。

  【媒体选用】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一、朋友

  二、作者得到的启示:

  三、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情境,进入本课学习。过程一 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需要掌握字音字形的字。

  2、需掌握字意的词。

  1、同学讨论交流字音。

  2、解释字意。

  过程二 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这些朋友,分别有哪些特点?作者分别从山中的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

  3、作者从这些朋友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朗读课文,作好笔记,和同学讨论后得出作者要访的自然景物。

  2、认真思考和同学讨论,归纳。

  3、得到出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搬弄是非;愉快的投身于工作和生活。表达了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亲切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过程三 深入研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丰富新奇的想象,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感到亲切,容易被打动。小结 作业

优秀教案设计8

  【教材简析】

  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辽阔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他们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教学思路】

  根据本课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已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十二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沿海、山区、平原、草原、城市的图片。 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提问:你的家乡在那儿?说说你的家乡是什么样。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二、初读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中介绍了那几个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里?

  三、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教师出示沿海图片,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做什么?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⑴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⑵ 学生画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⑶ 学生自由朗读,认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捡、贝、壳。

  ⑷ 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很多。

  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4、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看图:

  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那里?有什么景物?

  读文:

  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小组齐声表演读。

  解说:

  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图画。

  四、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学生在第四、五、六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自学。

  2、自学汇报:

  ⑴ 抢认生字:

  原、奔、密、匹、市、楼。

  ⑵ 解说员解说图画。

  ⑶ 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⑷ 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 质疑。

  3、出示读读说说(P106),学生读句子、说句子。

  五、实践活动:

  画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的家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生词,指导正确书写。

  2、教给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

  巩固本课生字生词,正确书写。本课要求写的字。

  〖教学难点

  写好本课要求写的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说话。

  二、指导认识书写本课的生字

  1、观察我会写中的生字,找到结构的规律。

  2、学生交流后汇报:

  我会写中的生字为独体字、上下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贝、爱、男、原。

  左右结构的字:虾、跑

  3、探寻书写规律:

  独体字、上下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在竖中线及横中线周围,书写紧凑。

  左右结构的字:左小右大。

  4、指导书写,教师随机指导。

  【板书设计】

  24、画家乡

  涛涛──海边

  山山──山里

  平平──平原

  青青──草原

  京京──城市

优秀教案设计9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2.通过学生的朗读、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感悟。3.懂得做事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3.懂得做事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酸的和甜的》。你们还记得在葡萄架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好了,现在让我们再一起看一看吧!(点击课件,播放动画故事)

  二、质疑想象,朗读感悟

  这个故事多有趣啊,大家都看得入迷了。那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小动物呢?请你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然后再读给同桌听。(出示相应的课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解答并指导朗读)

  A.小狐狸

  师:那在这些小动物里面是谁最先发现那一串串紫红紫红的、水灵灵的大葡萄呢?(点击课件,出现小狐狸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你们看,小狐狸在干什么呢?

  生:他想吃葡萄。

  师:谁还能说得再具体点?

  生:小狐狸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想吃葡萄,急得口水都流下来了。

  师:你说的真棒,那书中是怎么写的呢?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对学生读的情况作出评价)现在,请大家看屏幕,自由读一读这句话,看谁能把小狐狸着急的样子读出来。(课件出示句子: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

  师:真是只着急的小狐狸!小狐狸望着那诱人的葡萄,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有的学生会说:这葡萄又大又紫,一定很好吃,我怎么就够不着呢?都怪我长得太矮了;有的学生会说:这葡萄可真馋人啊,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我一定要想个好办法吃到它。)

  师:可是他一颗也没摘到。真把他急坏了!现在,咱们来一起读一读这句话,看谁读得最着急!

  B.小猴子

  现在,请同学们看,小猴子望望架上一串串紫红紫红的、水灵灵的诱人的大葡萄,他就迫不及待地爬上了葡萄架。(点击课件出示: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的动画)请同学们说一说,小猴子是怎样爬上葡萄架的呢?(明确:着急、飞快、连忙)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能用这么多词体现小猴子着急的'样子。下面同学们请看屏幕:

  (1)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2)小猴子爬上葡萄架。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句。因为第一句用上了迫不及待,所以能看出小猴子怎样爬上葡萄架的。

  生:我也喜欢第一句。因为我觉得第二句话有点空,第一句话用上了迫不及待就变得挺丰富的。

  师:是啊,小猴子那么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他心里会是怎么想的呢?(明确:太好了,今天可有好吃的了,我要大吃一顿;这葡萄又紫又红,我得赶紧尝尝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

  C.小松鼠和小兔子

  小松鼠和小兔子的想法跟小猴子一样吗?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葡萄明明是甜的,为什么狐狸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你们明白了吗?

  三、拓展延伸,深化明理

  1.这些小动物多可爱啊,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2.表演童话,师生评价。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加进你们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吧!哪组想来为大家表演?你觉得谁表演得最好,能评为今天的表演大王?为什么?

  四、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勤于思考,大胆尝试,那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鼓励学生做一个勤于思考,敢于尝试的人。

优秀教案设计10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三、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课本剧表演。

  五、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课后分析:

  诚实守信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讲究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原本我是设计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但在教学中仅仅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自己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有些单薄。所以第一教时我在课本剧表演上多用了些时间,而用了一节班队课让孩子针对庆龄这样做对不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辩论,如果时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进行身体力行的设想,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优秀教案设计11

  师:田老师的故事为什么会让我们终生难忘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生: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出示这一句话)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请问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呢?

  生:把田老师讲的故事比作“春雨”。

  师笑:为什么不把田老师的故事比作“冬雨”、“夏雨”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冬天的雨是冷的,春天的雨是温暖的。

  师:就是说老师的故事像春天的雨一样――

  生齐:温暖。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夏天的雨是狂风暴雨,没有春天的雨舒服。

  生:春天的雨能够让万木迅速地生长。

  生:春天的雨是绵绵的。

  师:田老师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

  生:田老师的故事是娓娓动听的。

  师:春天的雨是绵绵的,田老师的故事是娓娓动听的。它们给人的感觉是相似的,所以,作者才会由田老师的故事想到“春雨”。如果用“冬雨”或“夏雨”来比喻田老师的故事,那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那别人就会觉得田老师的故事不好了。

  生:那田老师的故事很可能会把学生教坏的。

  师:是啊,春雨让花草树木快乐地生长,老师的故事则让作者健康地成长,这是多么美妙的比喻啊!“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那么,像这样的好句子该怎样来读呢?(指导学生感情练读。)

  师:田老师的故事能教育我,所以我终生难忘。田老师的故事让我终生难忘,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生: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知识的`种子。

  师:(出示这一句话)你们从这句话里知道了什么?

  生:从老师的故事中,作者学到了知识。

  师:从课文田老师的故事中,作者学到了什么知识?

  生:田老师的故事讲的是古诗的意思。

  生:作者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懂得了古诗的意思。

  师:田老师的故事让我终生难忘,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田老师的故事引人入胜。

  生:田老师的故事能让作者身临其境。

  ……

  师:是啊,田老师的故事是那样的引人入胜,还能教育人,让我学到知识,我怎么能忘记呢?

  [评析]:

  1、课堂上,问题的提出是循着课题提出来的,所以这一问题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感悟“扣住课题质疑,抓住关键语句读懂课文”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预设加生成是学生思维解放的保证,是课堂精彩的源泉。问题的设计、两个关键语句的品读是预设的,但学生在感悟和理解“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时的发言及由此展开的讨论是没有想到的,也是无法去设想的。这一生成的精彩、学生思维的激活全靠“为什么不把田老师的故事比作‘冬雨’、‘夏雨’呢”这一问题的出现,而这个问题是在师生交流中突然产生的。《师恩难忘》优秀教案设计

  3、课堂生成不是无规律可循,应该是在师生自由平等的交流中自然产生的,就好像两个人在闲聊,顺着一个话题能够越谈越深入,越谈越有劲,越谈话越多。所以,我觉得教师课堂生成的能力应该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自觉培养的,但是如果课堂预设得过细,或课堂上过于强调执行教案,那课堂生成则很难出现。课堂生成强调师生交流的自由平等,但同样强调教师的“心中有数”,不能“偏题”、“跑题”,这就需要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4、课文语言的品味,课文情感的品悟,思想情感的熏陶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整体。其整体效益能否产生,靠的是教师的意念控制,偏向任何一个方面都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比如教学中,关于修辞手法的讨论,春雨、冬雨和夏雨的讨论等等能说得清哪儿是语言训练,哪儿是情感品悟,哪儿是教育熏陶吗?

优秀教案设计12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2.理解林园园脸红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李丽为什么没接林园园的铅笔.

  教学准备:一片画好的蓝色的树叶,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

  师:(出示一片画好的蓝色树叶),小朋友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一片蓝色的树叶.

  师: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这片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生:真有意思,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蓝色的树叶,这是怎么回事?

  师: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边说边把蓝色的树叶粘在黑板上),小朋友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想.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一齐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过渡语)要想知道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回事,我们首先得过四道关,只要小朋友们动动小脑筋,顺利地闯过这四关,很快就会找到答案的有信心吗?

  生:有.

  师:那就赶快读一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先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把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找出来画上记号,同桌的相互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序号,划生字并相互认读).

  师:现在该小朋友们闯关了,我们看哪个小朋友最勇敢、最聪明,能顺利地闯过这四关,那么老师这里的勇敢星呀、智多星呀就奖给谁.

  ①师:首先第一关:认读生字.(出示各种形状的绿色树叶、黄色树叶、红色树叶).看,老师这里有好多绿树叶、黄树叶、红树叶,漂亮吗?

  生:漂亮.

  师:这每一片树叶后面呀,都藏着一个可爱的生字宝宝,小朋友们想不想和它们认识认识,交个朋友?

  生:(齐声)想.

  师:让我们以开火车的方式和它们认识吧.哪列火车开得最快?

  生:这列火车开得最快.

  (师出示树叶生字卡,学生轮读.)

  师:小朋友再一起和它们打打招呼!

  (师再次出示树叶生字卡,学生齐读.)

  ②师:同学们第一关闯得真轻松.瞧,第二关又来了.(出示蝴蝶词语卡片),听说这里出现了蓝色的树叶,漂亮的蝴蝶姑娘也飞来了,它们也想来看看是怎么回事.谁来和它们打打招呼?

  生:(纷纷举手)我……我……

  (师出示蝴蝶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师:小朋友再一起来一遍。

  (师再次出示词语卡片,生齐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做动作、举实例、换词”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惹人爱、吞吞吐吐、趴在、皱着眉头、不由得”等词)

  ③师:闯过了第二关,我们再来看第三关:课文中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小朋友们举起右手,用手势告诉老师?

  生:(举起右手,伸出五个指头)

  师:哪几位小朋友愿意合作,给大家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呢?

  生:(纷纷举手)我……我……

  (指名串读,学生评议)

  ④师:(高兴地)瞧,小朋友们多勇敢,一连顺利地闯过了三关,让我们勇往直前,直闯第四关,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课文,这一回可要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哪一位小朋友勇敢地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美术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美术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舍不得借给李丽的事.

  借绿铅笔

  (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李丽 舍不得 林园园)

  师:(表扬)看来,小朋友的表现还真不错,轻轻松松地就闯过了这四关,那么现在小朋友们应该明白“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回事了吧?谁来告诉老师?

  生:我明白了,原来蓝色的树叶是李丽没借到绿铅笔时用蓝铅笔画的。

  生:我明白了,原来是上美术课,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李丽只好用蓝铅笔画,所以画出来的就是蓝色的树叶。

  师:(表扬)你真聪明,读书真用心,老师奖你一颗智多星。

  三、朗读感悟。

  1、师:(过渡语)美术课上,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要画上树、房子和小山.李丽画好了近处的房子,远处的小山.她正要画树,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她会怎样呢?

  生:她会非常着急.

  师:你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生:遇到过.有一次要上语文课了,我发现我的语文课本没带来,当时我都快急哭了,幸亏我的爸爸及时把语文书给我送来了,我的心才放下来.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师生齐读)

  2、师:(过渡语)着急的李丽此时看看旁边的林园园,发现她已经把树画好了.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于是就向林园园借绿铅笔.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把李丽和林园园的对话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再读一读,看看李丽是怎样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林园园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句子,然后说出所画句子.)

  ①师:(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小朋友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

  生:(齐读第一次对话)

  师:你从她们的对话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李丽说话时声音很小,她是怕影响了同学们画画。

  生:我体会到了李丽很有礼貌,她借绿铅笔时是用商量的语气跟林园园说的。

  生:我体会到了林园园她不想把绿铅笔借给李丽的。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生;我是从“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有画完呢。”体会出来的。

  师:“吞吞吐吐”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要吞吞吐吐地说?谁能用吞吞吐吐的语气来读一下林园园的话?

  生“吞吞吐吐”是话说的不流利的意思。因为林园园不想把绿铅笔借给李丽,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说,所以就吞吞吐吐地说。(然后用“吞吞吐吐”的语气读一遍)

  师:你们愿意扮演李丽和林园园,来读一读她们的对话吗?

  生:愿意。

  师:那就同位的两个同学相互合作读吧,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能进入角色。

  生(同位分角色读)

  师:(指名读,评价)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很好,因为他们读出了李丽小声、商量的语气,还读出了林园园不想借绿色铅笔时吞吞吐吐的语气。

  生:我觉得他们不仅读得好,而且××同学还做出了不愿借的表情。

  师:我也觉得他们读得很不错,来,老师奖给你们一颗团结友爱星,希望你们以后继续合作。看到你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来和你们合作读一读,欢迎吗?

  生:欢迎!

  师:那好,我们先一起读叙述部分的话,然后李丽的话就由扮演李丽的同学读,请扮演李丽的同学挥挥手,林园园的话就由扮演林园同学读,请扮演林园园的同学打个手势.现在开始。

  (师生合作读)

  ②师:感觉真好,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她们的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第二次对话)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李丽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只好趴在桌子上等林园园画完了她再借。

  生:我知道了李丽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孩子,当林园园画完的时候,她是一种用请求、商量的语气跟林园园借的。

  生:我知道了林园园很担心李丽把绿铅笔给用坏了,还是舍不得借给她。

  师:请小朋友们跟上面一样,用同样的方式再来读一读她们两人的对话。

  生:(同位相互合作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价,师生合作读.)

  ③师:(课件出示第三次对话)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说说你从中又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林园园还是不想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不放心,怕李丽画的时候用力,又画得太多,所以舍不得借。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她很不放心,舍不得借的?

  生:我是从要...不要...不要...不要...等词语看出来的

  师:那李丽听了林园园的话,有何表现呢?

  生:(齐读)李丽连忙说:“我只画树叶和小草”。

  师:连忙一词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李丽很着急,很想早点借到绿铅笔.

  师:谁愿意再来扮演李丽和林园园,读一读她们的第三次对话?(指两名同学),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要读出林园园不放心、不愿借的语气.

  生:要读出李丽连忙答应的语气.

  师:那你们就带着这样的语气读一读吧.

  (指名的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

  师:你们觉得他们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很好,不仅读出了林园园不放心、不愿借绿铅笔的语气,还读出了李丽连忙答应的语气。

  师:你们愿意像他们这样读吗?

  生:愿意.

  师:那你们就同位的两个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吧.

  (全体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第三次对话.)

  ④师:(课件出示第四次对话)让我们一起来看她们的最后一次对话,一起读一读,说说你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林园园嫌李丽画得太多,有点不想借给她了。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生:我从“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要画小草?”体会出来的。

  师:“皱着眉头”是一幅什么样的表情?谁能带着这样的表情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皱着眉头”是一幅不高兴的样子,然后,皱着眉头读:“还要画小草?”

  师:你们认为她表现出了吗?

  生:(齐声)表现出来了。

  师:那李丽为什么只看了看林园园,没有接她的绿铅笔?

  生:因为李丽看着林园园不高兴的样子,看出了林园园其实不想把绿铅笔借给她,所以她就没有接她的绿铅笔。

  师:(表扬)你们真会动脑筋,让我们一齐再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生齐读)

  3、师:(过渡语)刚才小朋友们读得真有感情,表现也很不错,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让我们接着往下看,李丽没有接林园园手中的.绿铅笔,那她是怎么做的呢?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图画)看一看,哪个是李丽,哪个是林园园?

  生:(指认)画蓝色树叶的是李丽,脸红的是林园园。

  师:咦,林园园的脸为什么会红呢?

  生:因为她没有把绿铅笔借给李丽,看到李丽用自己的蓝铅笔把树叶画成了蓝色的,她认识到了自己做的不对,觉得很不好意思,所以脸就红了。

  师: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李丽和林园园的身旁,你会对林园园说些什么?你又会对李丽说些什么?

  生:我会对林园园说:“林园园,你太对不起李丽了,老师常要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今天李丽有困难,你为什么不帮助她呢?”我还想对李丽说:“李丽,你今后上课一定要准备好你的学习用具,不要再出现今天这样的事情了,蓝色的树叶多不好看呀!”

  师:说得多好呀,还有想说的吗?

  生: 我想对林园园说:“林园园,你太小气了,如果你经常这样做,以后你遇到了困难,同学们也不会帮你的,希望你以后做一个关心同学、帮助同学的人。”我想对李丽说:“李丽,你今后上课一定要检查你的学习用具准备齐全了没有.就算今天林园园没借给你绿铅笔,你还可以找别的同学借呀,为什么要用蓝铅笔画呢,多难看呀!”

  4、师:(指着图画)瞧,经同学们这么一说,林园园的脸更红了,我想林园园此时此刻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相信她今后一定会改正缺点,做一个关心、帮助别人的好同学的。假如在下一次美术课上,又有一个同学又忘了带彩纸,你们想林园园知道了会怎么做?

  生:会连忙把自己的彩纸借给别人用。

  5、师:读了课文,你们想不想把课文中的故事表演给老师看?

  生:想.

  师:怎样才能表演成功呢?

  生:首先要记住人物说的话.

  生:要有表情.

  生:还要加上动作.

  师:这样吧,小朋友们先分小组在下面演一演,准备一下,然后我们再请小组到前面来表演.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指一小组上台表演,一生为表演的同学读叙述部分的话,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6、师:看了这么精彩的表演,我想我们班的小朋友们一定能从这件事情中得到启示.从此以后,大家会更加努力地去关心、帮助别人的,会做一个人人欢迎的好同学的!

  四、开辟“绿色通道”

  1、师(拓展):假如课文还有第六段,你觉得应该怎样写?(课后完成)

  2、师(特别提醒):同学们上学或上课之前,一定要检查学习用品是否准备齐全,让不和谐的蓝树叶消失,让绿树叶、黄树叶、红树叶来美化我们的校园与生活。

  五、指导写字

  1、师:(出示小黑板)课文学完了,这里还有几个生字宝宝,大家还认识吗?学生认读、组词。

  2、说说用什么方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学生观察后说出识记方法。

  3、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一说某个字怎样写才规范、美观。

  4、学生找找横、竖中线上的笔画,教师用红粉笔标出。

  5、教师范写,重点提示“由、景、笔、拿”等字的写法。

  6、学生描红、临写,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多写两遍,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7、选出写得好的在全班展示。

  六、完成课后练习

  1、(课件出示):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吗?

  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了我了吧。

  吧。

  ① 指名读

  ② 你能用“吗”、“吧”也说一句话吗?

  ③ 把这句话写在书上。

  ④ 指名读读。

  七、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组词。

  2、把两个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反思这一教学设计,很多方面值得借鉴:

  1、课堂一开始,通过出示一片蓝色的树叶,使学生产生疑问,一下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课文,自主获取答案。

  2、多种形式的闯关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3、重视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比如每读完一次对话后,问道:你们知道了什么?或者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你觉得该怎样读?你能试着用这样的表情(语气)读一读吗?让学生自主地去感悟、朗读。

  4、加强读的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且形式多样,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5、在课文结尾处放飞学生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你想对林园园说些什么,你还想对李丽说点什么?假如课文还有第六段,你认为该怎样写?让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受到启迪,思想得到升华。

优秀教案设计13

  一、本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词,重点理解:举止、赏心悦目、融为一体、一丝不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弄懂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意思及其相互关系,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忘我的品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练习给课文分段。

  二、本课时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定学生分节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生词有没有读准,课文有没有读通。

  2。“开火车”领读生词。

  3。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聋哑青年、“我”)

  4。小结预习情况,提示阅读目标。

  (三)讲读课文。

  1。默读课文的开头部分,想想:“我”是在哪里认识那位青年的,“我”为什么喜欢去那里?指名回答,联系课文理解“赏心悦目”。

  2。默读思考:一开始,那位青年给“我”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①指定学生用书上的四个字概括。(板书:举止特别)理解“举止”。

  ②那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里?用“ ”划出书上的有关句子。

  ③怎样才能读出那位青年“举止特别”?先自己练读,再指名读,后评读,再练读。

  ④这位青年看鱼如此专注入迷,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的?说说“忘我的境界”的意思。

  3。轻声读课文,想想:小女孩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①指定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②(出示小黑板:课文第7自然段),讨论交流: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年画的.金鱼栩栩如生?

  (1)那位青年用了哪些方法画金鱼的,结合图示和简笔画,简要介绍“工笔”和“速写”。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那位青年画得怎么样呢?理解“一丝不苟”。

  (3)朗读前后两个分句,速度应有什么变化?先自由练习,再指名朗读,后齐读。

  (4)理解和想象“融为一体”。

  ③小结。(板书:了解)

  4。过渡。默读9—14节,思考:“我”是怎么发现那位青年是位聋哑人的?

  ①指名用读书的方式回答。

  ②“我”的心为什么会咯噔一跳?指名回答。练习用“没想到……没想到……更没想到……”说话。

  ③连用两个感叹号不但表达了“我”当时极为惊讶,还表达了“我”对那位青年的什么感情?(板书:敬佩)

  ④有感情地齐读。

  5。过渡。引读12—14节,(板书:先游到心里)思考:“游到心里”究竟是什么意思?

  ①我们常说的“心里”,其实是指哪里?

  ②究竟是什么游到青年的脑海里呢?

  ③回顾朗读4、12自然段,说说为什么那位青年会把金鱼的特征刻在脑海里?

  ④“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呢?指导学生用“先……然后”、“只有……才”、“如果……就……”、“因为……所以”等句式练习说话。

  (四)讨论分段。

  1。回顾“我”对那位青年的认识变化的过程,提示学生可扣住这条线索给课文分段。

  2。学生练习,讨论交流。

  (五)交代第二课时教学任务,进行书写练习。

  1。第二课时教学任务:

  ①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继续练习用“段意综合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学习本文的作者和那位青年是怎样观察和积累材料的。

  2。课堂练习: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优秀教案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并会用正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探究比较物体轻重的不同方法,并能根据 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比较方法,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

  4、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好吗? (出示)谜语:“ 好朋友、好朋友, 长长的身体尖尖的头, 写字画画少不了, 它是学习的好帮手, 大家都来和它交朋友。”(打一学习用品)(铅笔)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支铅笔,它的重量怎样?(很轻) 你怎么知道铅笔很轻呢?(用眼睛看出来的) 是啊!你们天天都要用铅笔写字,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所以可以用眼睛目测它是轻还是重,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都可以通过目测的方法来判断它的轻与重。 (出示:目测) 再请你们目测一下这支铅笔和塑料小棒的轻重你能说说你比较的结果?(多个学生说,能不能把话说完整) (铅笔)和(小棒)比, (小棒)比(铅笔)轻, (铅笔)比(小棒)重。

  问:同样一支铅笔你们怎么一会儿说它轻,一会儿又说它重呢? (单独看铅笔会很轻,但铅笔和小棒比较时就比较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一比物体的.“轻与重”(板书课题)(一高一低)

  二、 探究新知

  (一)探究物体的比较方法

  1、目测

  师:说说桌上还有哪些物体能通过目测比较它们的轻与重吗?(气球和) 说说你想拿哪两个物体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出示)一大一小两只苹果,请小朋友目测比较一下它们的轻重。(生答) 哦,原来大的物体比小的物体重,小的物体比大的物体轻。你们同意吗? (若不同意,请他举例说明) (出示)苹果和气球,再请你比较一下它们的轻重。(生答) 咦,刚才你们不是觉得大的物体比小的物体重吗?气球那么大为什么它反而比小 个儿的苹果轻呢?(因为气球里都是空气) 问:通过这两次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对!大的物体不一定重,相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

  2、掂一掂

  (出示)2个大小相同的气球(其中一个里面有重物)

  师:你们能用目测比较它们的轻重吗?(不行)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呢?

  生1:我可以用手掂。(出示:掂一掂) 说说比较的结果。

  生2:一样重。

  师:真的一样重吗?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老师两只手同时放掉,如果一样重会 怎样?(同时落地)如果一轻一重呢?(重的先落地)我们来试试。为什么这只气球会先落地呢?(里面有东西)对,东西藏在里面看不见,还能目测物体的轻重吗?(不能)当目测不能比较物体的轻重时,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用手掂)(出示:掂一掂) 师:桌上的哪些物体不能靠目测进行比较?为什么不能目测(因为它们的重量相 差不是很大)请你从桌上任选2个不能目测的物体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它们的轻重,同桌互说比较的结果。

  (学生活动后汇报)

  3、吊一吊 (出示)苹果和梨 ?

  师:刚才的比较结果中有些同学认为苹果比梨重,还有的同学认为梨比苹果重。 这是为什么呢?(它们的重量差不多,掂不出来)

  如果两个物体的重量差不多,用手掂不出来,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选择用橡皮筋“吊一吊”的方法。(出示:橡皮筋吊)

  问:说说为什么能用橡皮筋吊比较物体的轻重?怎样比较的?(比较时需要注意 哪些地方)

  (1) 用同样材质和长度的橡皮筋比较物体,并且挂的高度要一致。

  (2) 比较物体轻重时应该观察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请同学用两只手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3) 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长物体就重,橡皮筋拉伸的长度短物体就轻。 除了用橡皮筋吊,还有别的方法吗? (用秤称)这些都是好办法,刚才有同学说用橡皮筋吊的方法我们不妨来试一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同样长度和质地的橡皮筋,你们也来吊一吊。(汇报比较结果) 为什么苹果重?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综合应用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目测、掂一掂和橡皮筋吊这三种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接下去,你们能不能比较一下桌上除气球以外的所有物体,并将它们从轻到重排列一下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表) 1 2 3 4 5

  (学生汇报交流比较的方法)

  问:为什么有的小组把5件物品都吊上去,有的组只吊了几个?你能说说在什 么情况使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吗?

  小结:(1)当两个物体重量相差较大时,首先选择目测。当目测无法确定时可以 用手掂一掂进行比较,这两种方法由于操作方便,所以生活中经常用到。

  (2)两个物体的重量差不多时,选择用橡皮筋吊一吊的方法比较精确。

  5、跷跷板 (出示)儿童乐园图

  师:刚才我们在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小亚和小胖也在争论,小胖说我很胖所以我比你重;小亚说我高,所以你比我轻。说着说着他们来到了儿童乐园,你们看看这里哪个游戏器具可以帮助他们比较轻重呢?

  (跷跷板,出示)

  跷跷板上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

  (重的下沉,轻的上翘。在课题下贴跷跷板)

  听了你们的意见,小胖他们坐在了跷跷板上,一开始跷跷板晃个不停,一会儿就停了下来。

  (课件演示)

  谁能说说比较的结果?

  三、总结

  师: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有什么体会和同学们分享?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种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生活中还有很多办法也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如称一称…..)我们在以后都会学到。

  四、巩固练习

  《水果总动员》

  (1)要使左边下沉可以怎么做? 4个苹果 8个梨 (根据学生发言演示)

  (2)右边盘里应该放( )个苹果

优秀教案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的声音学会演唱《蓝色的雅特朗》,并能分别参与高、低声部的演唱;能积极参与“唱一唱”的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

  2、能正确识读 拍号,知道其含义和强弱规律;能随琴哼唱歌曲《蓝色的雅特朗》合唱部分的旋律。

  3、能安静地聆听《还乡》,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

  4、能随乐跟唱歌曲《故乡的亲人》。

  教学重难点:

  歌曲的二部合唱。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习

  1、播放音乐《刘阳河》。

  2、交流:这是我们家乡的闻名全国、全世界的民歌。她使我们感受到了可爱的.家乡山美、水美、人更美。

  二、创设情境,体验学习

  1、听一听《还乡》

  (1)介绍作者:喜多郎。

  (2)初听全曲。

  (3)复听全曲。

  2、唱一唱《家乡美》

  (1)分声部学唱。

  (2)两部合唱。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家乡美》

  二、学唱歌曲《蓝色的雅特朗》

  1、音乐知识:八六拍子

  (1)回忆八六拍子的强弱规律。

  (2)用击掌表示拍子。

  (3)学生用手势感受节拍的韵律感。

  2、学唱歌曲

  (1)感受旋律;

  ①模唱;

  ②突破难点

  附点八分符:1.; 切分音:6 5 5. ; 前倚音:

  (2)学唱旋律

  ①学唱齐唱部分;

  ②分声部学唱;

  ③依琴轻声、完整练唱旋律;

  ④小组之间合作练习。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演唱歌曲旋律。

  二、继续学唱歌曲

  1、学唱歌词:

  (1)朗读歌词;

  (2)轻声分声部演唱;

  (3)师生合作演唱;

  (4)小组合作演唱;

  (5)全体演唱。

  三、听赏与跟唱《故乡的亲人》

  四、课堂小结

【优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养花》教案设计优秀09-09

《将心比心》教案设计优秀08-15

《挑山工》优秀教案设计07-17

《绝招》教案设计优秀08-26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设计04-10

新型玻璃教案设计优秀05-07

《天上的街市》教案设计优秀03-19

《钓鱼的启示》教案设计优秀05-11

《卖报歌》教案设计优秀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