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时间:2024-10-22 07:42:06 教案 我要投稿

宋明理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明理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1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情景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展示一:《三教图》(清丁云鹏),教师:请大家欣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清丁云鹏)(稍停)。现在是抢答时间1.你们认为该图图中的三教是什么宗教,三个人又分别是谁?2.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三教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

  学生抢答。

  教师:我们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两组各加10分。那么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情况下,理学在儒道佛三教之间在相互吸纳滲透和儒家学者的探索思考中就应运而生了。那么什么是儒学呢?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又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学生抢答并根据教材内容复述。

  教师:回答正确,ⅹ组加10分。我们大致都了解了理学体系,现在我们深入了解理学大家的主要思想。首先我们结合课本了解程朱理学,并归纳二程和朱熹主要观点。

  学生自读,并在课本上画出观点。

  展示二:多媒体展示三位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① “理”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认识论)

  ③ “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教师: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理”呢?

  学生寻找资料,积极讨论,并积极回答:一组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二组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四组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

  教师:大家说的都正确而都不全面。理学就是三位同学观点的综合,即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那么理学相对于以前的儒家思想来说哪些是继承前人,哪些又是新时期的发展呢?

  各组举手示意,寻找第一个举手的组回答:五组理学继承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论述了理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的准则。

  教师:完全正确,加十分。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呢?我们先看一段材料

  展示三: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探究:什么叫格物致知?从学习程朱的思想,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理吗,为什么?

  学生激烈讨论,几分钟后得出结论,几个组尝试回答。焦点主要集中在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

  教师:同学们前面问题回答较好,对于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同学们回答有点问题,现在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所谓格物,指接触外在事物;致知,指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由此可见他们的学说还是在理学的指导下,对事物进行探究,而他们的思想也是服务于理学的内核—三纲五常的,以来规范人们的`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其中,有段资料说,有人曾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否再嫁?”程颐断然回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由此看出他对人性的压抑可见一斑。所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正因为如此,南宋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探究:请大家分析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1)政治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促使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2)经济因素: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为理学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3)文化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①科技文化的进步显著: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②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探究成为时尚。

  (4)思想因素: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①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

  ②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结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了解另一个思想派别----陆王心学

  展示四:陆王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图像及介绍,并让学生找出两人的思想观点

  陆九渊---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

  王阳明---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③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探究:王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明中期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封建统治。

  上面就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主要观点,请大家归纳一下心学的主要特征。(5分钟)归纳完毕,请大家用一句话表述。

  9组抢答: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教师:正确,加十分。那么我们再回忆一下,理学的主要特征。(5分钟)

  8组: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通过外在学习,明道德之善,克服私欲。

  教师:回答完全正确,展示五:观点争鸣:《宋明理学的利弊》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你如何认为呢?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各组回答问题情况进行反馈,表扬优秀的前三名,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本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宋明理学,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继续发展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明末清初的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如何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评价。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

宋明理学教案2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宋明理学教案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聚众讲学,从此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理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吗?而理学与儒学又有何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o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生平介绍: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归纳总结】

  4、程朱理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4: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其中,道家借鉴佛教的宗教内容和形式,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相对而言,儒学的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荆公和二苏的“道”、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合作探究】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3课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2014o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2014o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3、(2014o大纲文综)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4、(2013o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5、(2013o广东文综)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6、(2013o福建文综)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A项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问题。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项也不正确。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与理学的关系。重血缘、重宗法、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C项正确。宗法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无法解释修家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后世。

  答案:C

  4、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突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统治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穷理不一定要向外探求,反省内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学可知这是陆九渊的主张,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排除A;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教导“后生弟子”,而不是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且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除B;“以农兴业”思想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题干讲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

  答案:D

宋明理学教案4

  [看一看学习目标解读]

  1、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a b)

  2、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a b)

  3、归纳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注:“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目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试一试梳理基础知识]

  一、背景(阅读“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目)

  魏晋时期,和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的先声。理学在北宋新儒学思想家们兴起的中孕育而生。

  二、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阅读“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一目第一、四段,“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一目,“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一目,并结合所给材料,分点回答)

  1)二程: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2)朱熹: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一〉》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其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熹《大学格物补传》

  3)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陆九渊集》

  4)王守仁: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王阳明《传习录》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阳明《传习录》

  生活时期主要观点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宋明理学教案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

  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

  (4)传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课后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复习总结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2.宋明儒学新发展

  3.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朱、陆素来观点对立,“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彼此不和”,在学说上各执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南宋理学上的两大派系。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4.北宋的程颢、程颐(合称“二程”)

  程颢被习称为“大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他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5.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

  “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

  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6.道教的教义

  7.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课堂练习

  1、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2、王阳明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感叹地说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此王阳明主张

  A.格物致知B.致良知

  C.经世致用D.内省自修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宋明理学教案6

  【教学设计理念】

  1.历史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

  2.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设计上从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和较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诗词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感知探究的过程,所以在由学生引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探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疑激学,巧设悬念,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索新知,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因本课内容初中教材未涉及,且侧重对较抽象理论的阐发,内容相对枯燥晦涩,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确定理由: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会有一定的难度。

  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并由教师做总结归纳,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探究。另外,用列表的形式归纳不同阶段中,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并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践,预设教学方案:引入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宋明理学”这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通过历史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提升独特的学科智慧的发现与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引入历史

  1.思考: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2.出示人物图像:“二程”、朱熹、王明阳等

  介绍朱熹(1130-12)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他给我们留下许多名句,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到老,学到老”、“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等。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新旧知识同化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对新内容生长点的找寻与把握。]

  二、探究历史

  1.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的衰落和佛道两教的兴盛

  展示: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著名诗句,再讲解梁武帝萧衍的故事。

  问:为什么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这种情况?

  生: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大一统”,对儒学进行改造,得到汉武帝的认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且采取措施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生:魏晋南北朝时,割据混战,加上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儒学面临困境,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自两汉儒学统治地位确立后到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的隋唐在佛教、道教的冲击下儒学不再是唯一,出现了危机。同时思考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导入“三教合一”

  (2)唐宋时期的“三教合一”

  讲解“三教合一”时,展示“泰山红门宫”和三教图,由学生回答哪些人物或故事属于儒、道、佛三教的。

  “红门宫”东有佛,西有道,南有孔圣人,“儒、释、道”三教合一,共存共荣。

  设计意图:三教合一是理学兴起的重要背景,但三教的含义、合一的表现及与理学兴起的关系,是学生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内容,这两个例子使学生对三教合一有了一个最直接、最深刻的认识,这是用学生所熟知的东西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

  2.理学内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理学的含义

  这是本课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学生必须明白的内容,但教材介绍的过于简略,所以教师在补充一定材料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解清楚。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问题引领:

  = 1 GB3 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各有哪些?请介绍他们的故事和各自的主张。

  生: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

  生:“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与万物俱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主要有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生: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王阳明)。

宋明理学教案7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儒学志士也注意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断丰富、创新儒学体系。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既所谓“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理学”即将诞生。)

  【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2、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

  ②主要思想:

  A、世界观:“理”

  含义: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从而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方法论: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认识论)

  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C、道德观: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极端强调妇女贞节观。

  影响:维护了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主要理论著作: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④地位和影响:

  A、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燕尾服成官方哲学。

  B、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C、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书,作为官定读本和朝廷科举考试的准绳,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D、理学还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2)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

  A、背景:

  在理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烦琐,相对而言,更受到佛教、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心即理也”等观点。

  B、内容:

  a、世界观: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

  b、方法论: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简单明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提出所谓“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C、反对“格物致知”(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②阳明心学。

  A、背景: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其本身也逐渐地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而明中期以来,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起义也频繁发生,程朱理学不能够回应这些变化。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人心混乱是由于思想界的混乱导致。在官学话的程朱理学之外,他们通过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心学”来挽救理学和更新儒学,“阳明心学”由此产生。

  B、内容:

  a、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b、方法论: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C、影响:强调自我主动,鼓励人们奋发立志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课堂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和学业课业

宋明理学教案8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教案9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理学程朱理学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四书章句集注》陆王心学发明本心致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能力与方法

  识记三教合一的表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

  难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师生的交互讨论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要求每个历史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收集三教合一的含义,理学的概念,程朱、陆王的主要思想,各组进行讨论、归纳,准备上课交流。

  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预习课本,思考课后的习题“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试题’’

  二、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指哪些?其主要代表的儒学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处于重要发展地位的宋明理学到底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明理学?由此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

  (一)三教合一_____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一

  1、“三教合一”历史的`背景

  (1)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2)儒学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表现

  (1)互相吸纳渗透

  (2)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学、道学或三教兼修

  (3)儒学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1)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1、2)儒、道、佛“三教合一”

  (1、3)新儒学面临的问题

  (1、4)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2)程朱理学的形成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3、1)理学的概念

  (3、2) “理”的概念;

  (3、3)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影响、统治地位的确立、评价

  2、陆王心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兴起的原因和主要思想

  (1、1)原因:对程朱理学认知方式的否定

  (1、2)主要思想:“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2、1)原因:程朱理学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2、2)主要思想:“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3、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师生互动

  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之一

  课堂设问一:三教合一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课堂设问二: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迅速传播?儒学为什么会出现危机?

  提示:社会的动荡不安;佛教的因果轮回和道教的修炼养生的思想;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受到怀疑。

  课堂设问三:三教合一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三教相互吸纳渗透;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儒学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三教图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

  提示:三教合一;儒学的发展受到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表现的理解。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的兴起和陆王心学的发展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课堂设问一: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示:宋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儒、道、佛“三教合一”;新儒学面临的问题;宋代的“重文”的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课堂设问二: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有哪两大流派?

  提示: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设计意图:理解并掌握“理学”的概念,了解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1)程朱理学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课堂设问:什么是“理”?程朱理学是怎样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程颢、程颐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朱熹是集大成者。“二程”和朱熹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理解。

  (1、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课堂提问一: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有哪些?通过何种途径把握“理?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格物致知。

  课堂提问二: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提示:两者都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研究来求取真理。但是在对于所求得的“理”的认知方面,两者又有区别。理学家讲求的“理”,作为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展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出于发展之中。即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设计意图: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区别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宋明理学教案10

  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内容

  导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因为官方的确认和扶持,儒学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举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儒者们研究儒家经典专重发挥词章考据和文字训诂,死守着所谓“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的教条;同时,又继承和发扬董仲舒学说中的“谶纬”思想,专注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内容,将现实世界里一切政治的、道德的、人生的现象都归结为天意的安排。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从现实需要出发,当时有不少学者开始从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试图通过综合各家以另创新说,如“玄学”。

  两汉之交进入中国并通过本土化得以迅速传播开来的印度佛教,适应了社会环境的需要:它提出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怀的概念,如宣扬“因果轮回”,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这自然而然受到统治者日益重视,也容易为久经战乱的人们所接受。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也为许多厌倦世俗权利角逐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祸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2.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在哲学义理的阐发和个人性格方面有所异:大程德性宽宏、谦和,在随处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启发感悟(如沐春风);小程气质刚方、严毅,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程门立雪)

  (2)主要思想

  ①“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同时这种“理”又是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是宋明理学的共同特点,即通过恒古不变的“理”,能够将个人与世界、儒家伦理道德与人性都统一起来。基于理的最高指导性,理学家们强调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所谓对妇女贞节的强调即是由此而发。

  ②“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程朱”就这样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3)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张

  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a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在理学的自身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歧异。南宋时期,一些儒学家如陆九渊等在认同理学主流观点的同时,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琐。相对而言,这批学者更受到佛、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被称为“心学”。

  b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陆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简单明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不需要旁求他索,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繁琐无用的求证方法。因此提出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②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a背景:

  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定,其本身也逐渐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动荡,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便是“阳明心学”。

  b核心:“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论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知识链接:王守仁年少时,非常喜欢下棋,常常为此耽误功课。其父屡次责备他,但总是不能改正,一气之下将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日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做一番事业,从此发愤苦读,学业大进。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

  (3)陆王心学的地位和影响

  ①王守仁创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兼之他身居高位,事功显赫,又勤于讲学,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②王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③心学的崛起,直接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注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课后探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①相同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宋明理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策略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 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 ”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合作探究】3: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程颢、程颐 朱熹(集大成者) 理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 客观唯心主义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宋明理学教案12

  师:本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宋明理学》。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

  首先我们要到儒学本身去寻找答案。

  请大家回顾一下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天人感应)?请概述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么?(三纲五常)我们再来看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常?(恐吓)

  如果说中国是个大课堂,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这个课堂里最权威的老师。但同学们慢慢感到这个老师就会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吓唬人。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大课堂里来了两个新老师——佛教、道教。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

  哪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教义?

  生: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师:这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生:佛教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而道教则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师:结合佛、道的基本教义和时代特征,请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呢?

  生: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需要从宗教中寻找心理安慰。

  师:佛、道的传播不仅顺应了普通人心理的需求,还从哪些方面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

  生:在魏晋这样的混乱时期当统治者没有一个省心的,也得需要心理安慰吧?(大家都笑了,这倒是平常没有想到的。)

  生:当人们沉醉在宗教里的时候,就没有心思犯上作乱了,有利于维护他们的统治。

  师:看来,佛、道两位新老师,既能抚慰心灵,还能让人变乖。真是老百姓喜欢,皇帝也喜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沉缅于宗教的社会气氛,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产生会什么影响?

  生:过去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现在却受到了儒、道的冲击。

  2、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师:如同梁武帝就是一个集儒、道、佛三者一身的皇帝,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乃至后代,“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很多同学都去过泰山,不知是否留意过红门宫,它的东院是佛教弥勒院,西院是道教元君庙,而正中则儒家盛景孔子登临处。佛、儒、道三教就这样汇聚在这方寸之地。

  下面的例子会使大家对三教合一有更深的印象。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孙悟空身上,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生: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道家师傅学的。孙悟空遇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救援,这里面即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至于儒家,在西天取经路中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有“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的等级观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迹。

  3、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师:“三教合一”的局面使儒家思想即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同时又受到佛、道哲学的影响,儒学体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4、儒学更新,深受儒道影响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以及朱熹。我们先来了解理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生: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它除了对世界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的要求,即遵守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它还包括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

  师:这样理学就将世界、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它既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把这些思考与儒家传统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这就是理学。

  如何才能认识到和把握住“理”呢,理学提出了一个让我们很难理解的概念:“格物致之”。格物就是即物穷其理,探个究竟;致知,要达到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简单地说,就是凡事都要通过认真研究弄个明白,做个彻底的明白人。

  理学思想虽看起来深奥,实则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妨就从山东省实验中学的校训看理学。请大家回顾我们入校教育校本课程中的有关校训的内容,从中搜寻一下理学的踪影。

  生:我们的校训是“博学日新,德行天下”。要求教师和学生广泛学习,具有渊博而精深的知识;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进步,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实验学生、教师以“德”作为为人、处事、做学问的第一准则,把具有高尚的品格作为人生的首要追求,这就体现了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德行天下,让我们能感受到理学思想所要求的社会责任。而“日新”一词就来自于《二程集》:“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博学日新体现了理学在格物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事理、不断地深化认识的要求。

  师:理学的可贵之处在于继承了儒家讲求“浩然之气”的传统,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宇宙、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这为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操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天理与人的欲望之间产生了矛盾又该如何选择呢?理学的回答是“存天理,灭人欲”。下面的一组图片是长期流传于中国的二十四孝故事。请大家对这些故事中的道德标准做一下评判。

  生:画面上的两个小朋友太感人了,生活中的孝行就在这些细节之中,对照起来我们平时对父母太缺少这些细节的关爱了。

  生:小时候妈妈为给我赶蚊子经常一宿不睡,亏那当爸爸的睡得着,似乎孩子受这样的罪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对照一下,我的妈妈比吴猛的爸爸好太多了,我比起吴猛差太远了。

  生:恶心死了,简直为了作秀不择手段啊。就我了解,那时候选拔官员孝行是一个重要指标,当时通讯传媒都不发达,大家又都争着当孝子,不来点儿“绝的”很难引起别人注意。二十四孝的`用意是在给大家树立榜样吧?这种榜样能效仿吗?效仿起来有意义吗?

  生:刚才这位同学提到当时科技不发达,我倒有别的想法。那时候没有B超,没有化验,要救父亲的命可能这种做法是这个儿子的唯一选择。现代科技发达了,感动中国的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付出了比这更大的代价。时代不同,科学水平不同,两位儿子却都表现出为了救父母义无反顾的勇气。有一点我跟刚才的同学意见相同,就是必须发自感情。

  生:我看到画上那个可爱的小宝宝,都要让这个白痴气疯了。母亲是一条生命,孩子也是一条生命。所有的道德最起码应该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吧?这种道德简直就是活生生地杀人啊。

  生:还有什么一坛黄金也纯粹是编人的,就是为了愚弄人去实践这种鬼话。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有感动、有怀疑、有厌恶有愤怒。理学的思想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性的研究,而且已经通过类似二十四孝图这样的通俗教材传播到民间。它把对道德的追求渗透到百姓心中,也以超出人性的道德枷索束缚、毒害着国人的精神。

  父父子子之孝为社会秩序的起点,有了它就会很自然地延伸到君君臣臣之忠。从元朝开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代承袭这一作法,这就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而就在程朱理学高高在上的时候,有人向它发起了挑战。

  2、陆王心学

  南宋某年,鹅湖山下执手走来中国哲学史上两位大师,一位是朱熹,另一位就是他的挑战者──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他们之间的辩论辩论涉及很多领域和层面,其辩论的内容、胜负的结局一直被后人所谈论。

  朱、陆的分歧在哪里?我们随手翻开他们的诗作,就会发现里面回响着不同的声音。

  生:朱熹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我们常引用。现在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还真有新发现:朱熹“格物”格出习惯来了,看到渠水清沏,也要“致知”源头。

  生:陆九渊的诗不太好懂,但是能看出来墟墓、涓流、拳石都是变的,不变的是“心”。

  师:别看两人都作诗,但著作数量却天壤之别。

  (同学们惊叹:这也太夸张了吧!他们还比个什么劲啊?)

  师:著作数量的不同并不意味着水平的不同,而是两人的治学方法和读书态度不同。朱熹主张“道问学”,读书穷理,即多看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而陆九渊主张尊德性,认为只要内心附合儒家的道理标准,六经都是为我服务的。所以说,书不重要,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让中学生弄懂朱、陆之间的差别,著名作家曹聚仁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比较到这儿,朱熹求理的途径更加明晰,这就是──

  生:格物致知。

  师:陆九渊与他的严重分歧已非常明显,他一直在强调一个字──

  生:“心”。

  师:与格物致知相对,陆九渊求理的途径是“发明本心”,也就是注重内心的体验和反省。陆九渊不仅诗中颂“心”,治学依“心”,求理问“心”,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心”字:“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至于把朱熹和陆九渊的这场争论上升到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我们更适合在学过哲学以后再进行,现在能不能谈谈你更愿意接受哪一方的观点呢?

  生:当然是朱熹了,不观察、不实践,不学习,光在那里问“心”,能问出什么道道?就像那个例子里说的,飞机来了光问心静坐管用吗?

  生:仅凭“六经皆我注脚”这句话我就欣赏陆九渊,多大的气魄!观察、实践、学习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自身的进步吗?“吾日三省吾身”问不出道道吗?同样是那个例子,“不为机声所摄”,这种内心修养到达了什么境界?这样的人起码不会当汉奸,不管用吗?

  师:大家观察朱、陆之辩不能仅从胜负上去考量,还应该看到儒学在这种辩论中又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

  到了明朝中期,另一位心学代表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对于深奥的阳明心学,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视角来观察它。

  生:只要有良知良能就可以成为圣人。只要找到内心的良知,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他的这种说法会增强每个人加强道德修养的信心和主动性。

  师:王守仁还多次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在这期间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生:王守仁当时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镇压农民起义容易,但要控制人民的思想难,应该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生: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应该就是“破心中贼”吧?

  生:如果不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是不是说排除外界的干扰容易,但排除内心的不良思想、杂念是最难的,那就应该时时警惕这些不好的思想。

  师:王守仁不断强调道德修养的作用,但到头来明朝却是这样一个结局。

  (此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提醒学生从心学的特点、明末的形势、道德修养的途径等多方面来思考。)

  生:心学一味强调对内心良知的发现,就会忽略对外部问题的解决。不赶快赈灾,李自成就起义了,不加强边防,清军就入关了,这些光靠着讲心学是无法解决的。

  生:这也说明加强道德修养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道德修养是和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就概括成一句话吧,算是我的名言:仅靠道德,无法形成真正的道德。(同学们都为他的高度概括而鼓掌。)

  师:由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要组成的宋明理学使儒学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使儒家思想更加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的社会功能更加明显,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随着宋明理学逐渐发展为儒学的主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引导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体会宋明理学的消极和积极影响,体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师:今天,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相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再一次站在我们面前。不,其实它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身边。审视它那历尽数百年沧桑的躯体,我们看到了无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挺拔高大的灵魂;它充当过羁绊中国历史前进的枷索,它也曾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心中最后的吼声。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是一个摆在我们个人成长面前的终生命题,这也是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孟德斯鸠说:“在专制政体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跪着。”

  思辨化的儒学?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融合佛老的儒学?

  第4课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教案13

  一、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可能会感到十分陌生,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于“宋明理学”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另外一方面,思想史内容本身就不易理解,突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所谓“气”、“理”、“心”等抽象名词和大段的理学人物及其观点论述,对于毫无思想演进和突破的高二学生来讲,基本上是“对牛弹琴”和“雾里看花”。

  但是也不是说本课的所有内容对该阶段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这里仅举一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名文,即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实就和本课的关系甚大。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讲述的其实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修养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内外相较而言,刘禹锡更看重的恐怕是“心”的感悟和修为,因此才会感叹“何陋之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明显受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思想的冲击,更确切的说这正是本课隋唐时期“三教合流”内容的真实反映,如果我们从前至后读一下“曹操——陶渊明——王维”这一线的诗文,我们对这一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就会更有体悟。而《爱莲说》其实是作者周敦颐借用“莲花”这个载体来阐述自己的理学观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天地之理、万物之理和人伦之理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充分地利用学生十分熟悉的旧有认知来展开教学,建构起学生旧有图式和抽象的宋明理学的图式之间的律动关系,恐怕是本课教学成败的一大关键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内容按照逻辑发展的顺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是讲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即魏晋南北朝以至于隋唐以来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岳麓版和人教版称之为“三教合流”仅仅说了一个层面,学者陈来将之称之为“唐宋的社会历史特质”恐怕更具有说服力。从政治环境来看,是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一个低潮走向了另外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这一点,北宋的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就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见人民版教材“资料卡片”)。如果再具体点说,那就是随着科举制的采用和推广,旧有的“门阀体制”面临崩溃,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贵族时代”已经结束,最高统治者充分利用儒学工具,从上至下对国家和士大夫进行了无声般的严密控制,这是北宋统治者历经汉末至隋初的3xx和唐末军阀割据和农民大起义做出的重大历史“决策”。从社会环境来看,是知识分子从热烈的匡扶社稷走向冷静的自我人性剖析。汉代至唐宋之前的这段历史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之一。胡族的入侵、家园的沦丧、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使知识分子们对汉代旧有的儒家正统地位产生了动摇,相对于出仕做官,知识分子们更偏好于隐逸和自修。从文化思想上来看,是从儒家一尊到“三教合流”。汉魏之际正是佛教东来、道教大兴的时期,这种文化思潮的演变正好顺应了知识分子追求上的改变。这种全方位的改变到了中唐时期使一部分有良心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儒学本身,因此产生了所谓的文化上的三大动向,即新禅宗运动、古文运动和新儒家运动。这三大运动其实直接导致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第二模块是理学本身,或者是指狭义上的理学,有人称之为程朱理学或新儒学。透过名称本身我们就可以明确,本模块的学习重点是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至于北宋其他三子的内容,我们稍作分析即可。

  第三模块是心学。心学其实也是属于理学的范畴,只不过是对程朱理学的一种反叛和深化,我们只需阅读一下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经历就可以明了理学和心学的关系。在这一模块内容的讲授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心学和理学观点的对立性和对比性。

  其实从宋明理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陈来的《宋明理学》一书不仅是在总结以往的学术研究的成果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单就其理解和阐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上来讲,本书都不可不参考。

  三、本课教学内容主要为解决什么问题

  本课的中心内容其实是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宋明理学在整个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换一句话说就是从整个时代发展的脉络和儒学大背景下来透视宋明理学的发展。其实在这个大题目的内部缠绕着几个小的子问题,即儒学(宋明理学)与佛道学的关系问题,理学和心学的关系问题以及理学内部的内在理路问题。这几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理学家们和他们的观点就会被孤立地被理解,显然会人为地加大知识点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主要理学家的主要观点需要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教师的作用则是负责引导学生分析宋明理学的背景和内部及外部的发展线索,以及解释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名词现象。

  第二个问题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价值或者说是它的影响问题。受马克思辩证法的影响,我们历来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候都习惯使用两分法,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单纯用好、恶的两极来概括一个事件的复杂影响显然不是很“够”——宋明理学既是如此。除了从外部理论层面不好概括,其实还有宋明理学的内在问题,即通过七八百年的官方扶植和民间信仰,宋明理学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位中国人的血液里,即使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还是或多或少打着宋明理学的烙印。让我们来用简单的句子来评价距离我们时代较远却又依然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四、设计意图

  (一)理学的定义及范畴

  1、定义: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2、理学的世界观: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现。

  3、理学的内涵:内圣外王;政统和道统。

  4、理学的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而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二)理学诞生的前夜

  1、时代的变化:政治环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动荡使士大夫从关注社会到关注自己。

  思想环境——佛道的大盛和“三教合流”

  2、中唐的三大运动:新禅宗运动、古文运动和新儒家运动

  (三)程朱理学

  1、北宋五子:理学的开创者们

  (1)周敦颐:

  ①理学的鼻祖

  ②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源——理

  ③ 孔颜之乐(爱莲说)

  (2)二程(程颐、程颢):

  ①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仁”——天理的核心,修养的最高境界

  (3)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

  ①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②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太虚——气——万物)

  2、朱熹:理学体系的建立者和集大成者

  (1)理气关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宋明理学教案】相关文章:

宋明理学教案优秀10-28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实用荷花教案教案荷花教案05-16

钻洞洞教案教案12-10

大班教案认识a的教案10-10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3-05

《粉刷匠》教案粉刷匠教案大班教案07-17

教案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