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18篇【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两小儿辩日》教案1
一、上课内容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环节
1、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2、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3、理解内容,深解“辩斗”
4、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5、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五、具体教学环节
(一)、课前两分钟
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用日历牌换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 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三)、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㈠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㈡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㈢师范读: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师范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读一读。
㈣找一生读,师评价
㈤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四)、理解课文,深明“辩日”
㈠师提出要求:课文你们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㈡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㈢交流共议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学。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孔子的生平。师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再问: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再追问,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 远
一儿远 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点一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一生说一个孩子的观点,再点生,点评,自练。再说另一个孩子观点,练习说好。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3、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为:原因。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 远
大(如车盖) 小(盘盂)
一儿远 (沧沧凉凉) 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师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师点评: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重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4、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师:孩子们,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谁能读出这种天真?点一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五)、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齐读。
六、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完成课件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 远
大(如车盖) 小(盘盂) 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 (沧沧凉凉) 近(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案2
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背诵积累
教学课时:
一节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正音
把握节奏、语气,读准字音
三、学生分组讨论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有关字句
2、学生就不懂得字词质疑,其他学生讨论、回答
3、重点字句检测
(1)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 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及其日中如探汤
(2)选出正确的翻译
① 孔子不能决也
a、 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
b、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② 孰为汝多知乎?
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
b、谁说你多知识呢?
四、复述故事
要求:
1、必须交代时间、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尽量不要看课本
3、发言清晰、响亮、流畅
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各抒已见
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初出 日中
两小儿辩日 如车盖(大—近) 如盘盂(小—远) 孔子不能决
沧沧凉凉(凉—远) 如探汤(热—近)
五、质疑、讨论、思考
1、 学生质疑
2、 老师引导质疑
①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②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③孔子 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
④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六、背诵(减字法)
1、初试背诵(减去文中少量字句,引导背诵)
孔子( ) ,见两小儿( ) 。问其( )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 ) ,而日中时( )也。”
一儿以( ) ,而日中时( ) 。
一儿曰:“日初出( ) ,及日中则( ) ,此不为( )而( )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为( )而远者凉乎?”
孔子( )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 ( )乎!”
2、再试背诵(减去文中大量字句,引导背诵)
孔子( ),见( )。问( )。
一儿曰:“我以( )去人近,而( ) 也。”
一儿以( ),而( )。
一儿曰:“日初出( ) , ( ) ,此( ) ?”
一儿曰:“日初出( ) ,此( ) ?”
孔子( ) 。
两小儿笑曰:“( )!”
3、直接背诵(脱稿)
七、小结
八、作业:
1、完成“过关测试”中的相关习题
2、继续巩固背诵
《两小儿辩日》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二.温习旧知:
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6)则:就。
(7)此不为:是。
(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0)决:裁决,判断。
(11)孰为汝多知乎:孰,谁,哪个;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 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 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 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 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 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 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 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 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2、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处
汤:(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
3、教师总结文言直译的方法。
总结: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掌握规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补——省略词句,定要补上。 换——古语白话,注意转化。
调 ——遇上倒装,调整语序。
三、以读促思: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请学生听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相持不下请孔子作评判,孔子也不能决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较长句子的合理停顿。划出两个孩子的观点及其依据的句子。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他是从视觉来判断;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他是从触觉角度判断。两小儿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难免意见不一致。
两个孩子的观点和依据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感官经验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感官往往会误导我们。比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导致视觉的错觉。
3、实际上早晨中午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大小也相同,为什么早晨较中午看起来大些,中午较早晨热些呢?
明确: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两个孩子的观点虽是错误的,但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么?
明确: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5、孔子对两个孩子争论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得出的启示。
明确:孔子"不能决也"。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四、吟咏诵读:
1、诵读训练:各小组自由诵读,请带上你们的情感态度,读出文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也读出你们对这个小故事的体会理解。
2、先配乐齐读全文一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3、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配视频诵读。若哪位选手遇到困难自己的组员可立即支援。
五、总结归纳:
一、积累文言知识:
古今意义、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词、反问句、重点实词、文言断句。
二、启示:
1、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三、学习方法: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归纳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以读促思探寻文本主旨 熟读精思成诵反复品位
六、拓展阅读: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注释:[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2]扪:摸。[3]揣:摸。[4]龠(yuè):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两小儿辩日》教案4
教材分析:
《文言文两则》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四、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讨论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a谁学下棋?
b怎么学下棋?
c学得结果怎么样?
d《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5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指名读。
4.集体读。
5.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
(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6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背诵《学弈》。
2、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分组表演故事。
⑶背诵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7
教学要求: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整合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用具: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检查读文情况。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六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练读了课文,会读了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课文)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好吗?
二、精读课文。
1、两小儿到底在辩论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懂课文的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借助书后的注释读懂课文。
2、疏通文意,组织交流,结合不懂的地方,相机点拨。
(游:游历,游学)(提示:这是古文的一个特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
除去这个游字外,还有去,在古文中的解释为距离。
3、课文意思读懂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作业再读课文,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
(1)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儿在争论 。
(2)对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上 。
(3)两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 )和<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4、指名交流。
5、课文的三、四自然段阐述了两个小儿的不同观点。下面就请一、二大组的同学来读第一个小儿的理由,三、四大组的同学读第二个小儿的理由,提示语有我读。
6、两小儿各执己见,争辩不下,既然是辩论,应强调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注意辩论时的语调,下面就请同桌两位同学分角色来辩一辩。(谁还愿意来试一试?)
7、谁愿意和老师进行辩论?
8、练读3、4自然段。
三、深化文章。
1、对于两小儿争论的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2、两小儿面对孔子的回答他们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3、这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生答)是吗?再读读,然后体会一下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笑?孔子知道远近的'问题吗?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叫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孔子这样的态度,该嘲讽、冷笑吗?
5、你们说孔子做的对吗?对在哪里?(实事求是)
四、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资源。
1、两小儿争论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呢?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的资料,谁能来解答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指名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演一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小组排练)
(分旁白、孔子、一小儿、另一小儿,小组创造性地表演,师巡视指导)
(提示:可融入孔子对两小儿的评价、鼓励;两小儿对孔子的佩服;孔子的自我感叹等)
3、学生表演。(选两组)
五、齐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课文。(如有时间,练习背诵)
六、布置作业:
探究作业:
1、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
2、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并考考他们。
3、收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班队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两小儿辩日》教案8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 (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 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 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 (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日》教案9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设计理念: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准备通过有效的诵读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韵,品味古文的特质。
教学重难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
2.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释题
1、“辩”字入手,导入课题。
由“辩”字引导学生说出本课的辩论者是“两小儿”,辩论的对象是“日”从而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黑板,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言字旁?是个什么字?(师板书“辩”字)来我们用它来组词。区分“辩、辨、辫”。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辩论的古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告诉老师,文中辩论者是谁?辩论的对象是什么?
2、齐读课题。说出课题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简”。
师:简,文言文行文简练。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
二、探究阅读方法,初读感知
1、讨论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面对如此行文简练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哪些方法来学习它,来理解它?
2、学生自读课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来自读课文,看看你自己能读懂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有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重点听。(出示课件中自读提示。)
3、指名读全文,问其读后的感受,有何困难,引导学生读古文要注意停顿得当。 师:一曲完毕,现在,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
师:在读的时候与白话文相比有何感受?有什么困难吗?
师: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你们看到课本上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自己加进去的,读文言文要注意两点,一要慢,二要停顿的当。这样才能读得通顺流畅,读出古文的韵味。现在请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老师读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停顿了,注意用单斜线标记出来。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找到停顿点,感受文言文的节律,读出节奏。(出示课文 停顿点课件)
5、学生自行练读一分钟后齐读正音。
三、精读课文,深入读思,加深理解,疏通文意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在理解文意后,达到熟读成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游”和“斗”,使学生分辨出“说”和“辩”的区别,从生活积累中感受“辩斗”的气势,为语感训练作准备。
师: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师:见两小儿辩斗。我们知道,辩的意思是?那为什么还要加个斗字?从这个斗字,你们可以看出什么?
师:辩论和说话一样吗?
师:回想平时你们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是用怎样的一种语气?
师:所有同学把课本合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小结:多好,把文言文的意思弄懂后,很容易就可以根据意思背诵出来,文言文也不是很难,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学习二至五段,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1)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任务。(课件出示)
第一,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第二,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2)师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及理由,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重点讲解“车盖、盘盂”,并通过观看实物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理解。
师: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板书总结)
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一个远,一个近?相反,好,大家再来读读第二、三段,感受一下这种反差,注意读出争辩时认为自己是对是那种肯定的语气。
小结:
师:原来啊,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早晨和中午哪个时候离人近,哪个时候离人远。那么他们又各自摆出了什么理由呢?一儿曰......
师: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什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你在古装电视节目中见过车盖吗?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给大家比比?(课件出示车盖图片)
师:那盘盂是什么?古代盛水的器具。有多大?比给我看看?
(课件出示盘盂图片)
师: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只有盘盂那么小,平常我们再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吗?”这个小孩说的有道理。来,我们把自己当成这个小孩,读读他的话。
(3)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
解决的高潮。重点讲解“沧沧凉凉、探汤”,体会日初出沧沧凉凉、日中时如探汤的感觉。 师:另一个小孩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师:沧沧凉凉是种什么感觉?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沧沧凉凉呢?
什么叫探?谁来做做探的动作?
汤是什么?是我们今天吃饭时喝的汤吗?
师:现在大家试想自己把手伸进滚烫的热水里,然后把那个动作做出来。
师:感觉到烫了吗?好,现在带着刚才想象到的感觉,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小孩说的话。一儿曰:......
师:另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大家再想想,冬天我们烤火的时候是“近热远凉”吗?这个小孩说的也有道理。
师:所以这个小孩说得也有道理。
四、创设学习情景,诵读表演
1、用白话文进行辩斗。
师:既然大家觉得两个小孩说的都有道理,就请各位同学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个小孩,同桌间用自己的话来辩论辩论,注意辩论时的语气。(同桌练习,后指名初辩,后学生评议。) 师:谁觉得自己最像文中的小孩?
2、用文言文进行辩斗。
师:白话文辩得不错,那要是用古文来一次,效果一定更好。怎么样,先同桌试一试。(同桌练习,学生推荐两名同学辩论。)
3、全班“齐辩斗”。男女色分角色辩斗。
4、小结明理,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得出观察角度不同,看一个问题出发点不一样,而结果不同。
师: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师: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从两个小孩身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五、学生简介孔子,课后明理
1、学习第六段。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在两小儿的辩论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之时,孔子来了,两个小孩问道,“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文中怎么说?
师:孔子不能决也,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你们了解的孔子?
师:孔子这个古代博学多才的大家,面对两个小孩的问题,他是什么态度?
师:同学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如此博学的孔子也有难解的问题,所以天下有没有所有事情都知道的人?
师:没有,因此,我们要像孔子学习。
师:在2500年前的孔子不能决也,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到底如何呢?(出示课件太阳地球图片)
2、学习最后一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也采用反问句式,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师: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就笑了说:“孰为汝多知乎?”,“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师: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呢?
师:一起读出小孩的活泼、天真可爱的语气。
六、辩日小结,诵读全文。
师:这篇课文我们就讲完了,从这学习到了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求知时要实事求是的,最后请同学们带着对两个小孩的佩服,对孔子的敬仰,在优美的古琴声中再读一遍课文。
七、板书设计:
一儿一儿
日初出近(大)远(凉)
日中远(小)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陈宁
《两小儿辩日》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两小儿辩日》:
1.掌握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孰 汝 嗟来之食 机杼 稽废时日 懿德
2.掌握下列古今词义的词语:
汤 古义:热水 及其日中如探汤
今义:菜汤
3.掌握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去 离开 一狼径去
距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故 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
原因 问其故
旧的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知 了解 人不知而愠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4.掌握下列虚词:
以 介词,把 可以为师矣
介词 因 是以谓之“文”也
介词 用 以刀劈狼首
连词 来 以思
连词 用来 盖以诱敌
动词 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掌握下列省略句的翻译:
①省略主语,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例:问其故。应补充主语;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②省略量词。例:一儿以日初远。应补充量词: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③省略状语。例:而日中时(去人)远也。应补充状语:而太阳正午时离太远。
《乐羊子妻》:
1.1.掌握下列一词多义:
行 行走 羊子尝行路
品行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外出 久行怀思
2.2.掌握下列虚词的用法:
其:代词,指代人、事。
其指自己 日知其所亡
指回来的 妻跪问其故
指她的 羊子感其言
3.掌握判断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
4.掌握下列被动句:
羊子感其言。
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
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情感目标
能够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启发:
第一则故事——学习两小儿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第二则故事——学习乐羊子妻反对拾遗求利和鼓励乐羊子坚持不懈地学习的品德。
教学建议
主题思想
《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乐羊子妻》是一篇人物传记。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
《乐羊子妻》思路结构
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人物的身份。
第二部分(第2、3段)通过规劝丈夫改过从善的两件事,赞扬乐羊子妻品德高尚、才识过人。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乐羊子妻用古人的事例劝规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污行。
第二层(第3段)乐羊子妻用巧妙的譬喻规劝丈夫积学求知。
《乐羊子妻》写作特点
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一个从品德,一个从学业方面,规劝丈夫要做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廉者与志士,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乐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和过人的才识。全文仅一百多字,描写了两个人物,主次分明,有详有略,贴切有力,又能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第2、3段本是写的两件事,由于第一件事写了乐羊子“远寻师学”,第二件事开头就叙述“一年来归”,使两件事自然衔接起来,没有“远学师学”,“一年来归”“久行怀思”也就失去了依托。这些写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两小儿辩日》思路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5段)写双方争论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这是故事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6、7段)孔子不能决断谁是谁非。这是故事的结局。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这个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仅用一百多字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两个小儿及孔子的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引人深思的道理,手法简练而传神。两小儿的争辩,论述过程简明、清楚,人物语言又切合其身份特点。论据又巧用比喻,以车盖、盘盂唤起视觉现象,以探汤唤起触觉,这些形象和感受是人们都能体会到的,易于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得生动而具体,增强了感染力。
教法建议
加强诵读,可让学生分角色诵读《两小儿辩日》,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乐羊子妻》特别要注意通过诵读刻画乐羊子妻这个人物形象。
《两小儿辩日》教案11
教学目标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2.板书课题。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8226;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ì)秋 弓缴(zhuó)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
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学弈》选自《孟子8226;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通读课文,感知整体。
1.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3.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阐明了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理解深意,背诵课文。
1.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区别。
(“专心致志”意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
2.流畅地背诵课文。
(重点熟读第二句话并理解“惟弈秋之为听”“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理解结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最后连贯在一起进行背诵。)
3.学生试背。
4.指名背诵。
5.联系实际说一说,学习了本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虽然我们是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6.用自己的话给同桌或者朋友、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吧,最重要的是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弈
态度决定成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开过辩论?辩论到最后是否有结果?结果是什么?(唤起学生对辩论的兴趣)
2.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学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在辩论什么呢?(板书课题)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两个小孩在辩论什么,到底谁说的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阅读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辩(biàn)日 盘盂(y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并理解词义。
着重分析指导“辩”,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孔子东游的时候,遇见两个小孩在为日出离人近还是日中离人近辩论无果,于是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决断。)
2.通读课文,为什么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而另一儿却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是从大小角度<视觉>看问题,另一儿是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看问题。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3.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可耻,这也是孔子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所在。)
4.自由朗读课文,准确断句。
重点指导: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孰为汝/多知乎?
四、交流探讨,理清结构。
1.第一层,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2.第二层,写两小儿对争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是故事的经过,也是主要部分。
3.第三层,写孔子不能决断两小儿谁是谁非,这是结果。也就是说,这篇文言文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叙述的。
五、课堂延伸拓展。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2.同学们,我们来给两个小孩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吧。
3.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的感受。
日初出 日中
两小儿辩日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使学生理解透彻。
2.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复述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两小儿辩日》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交流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出 日中
一儿 近(车盖) 远(盘盂)
26 两小儿辩日 孔子 不能决也
一儿 远(沧凉) 近(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案13
课文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十一册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选编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品味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意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这文言文文意比较浅显,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判断。
设计理念:
文言文的教学应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体会文言文读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朗读练习,感悟语感。因为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文意的理解并不很难,况且学生们已有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因此,采取让学生读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疑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增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句意。
3、能复述故事,背诵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初步接触古文,因此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弄明白短文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两小儿辩日图,让学生说说这幅画的意思?
2、通过对画面的理解,而明白课题《两小儿辩日》的“辩”即为“争辩、辩论”,他们究竟在辩论什么?
二、启读、试读,体味语感
1、教师用稍慢、轻松的语调读课文。
2、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感觉你认为文言文怎样读?
3、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范读后的想法。
4、用学生自己的方法试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地方画下来,纠正后反复读。
5、指名分小节读。
(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因此给足学生读的时间,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文本。)
三、通读、参读,潜心会文
1、要想清楚的知道这文言文的内容,我们还需要一个小帮手,谁知道这个帮手是什么?(在此渗透学习古文的`简单方法如:查字典、问老师、看注释等)
2、我们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你可以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猜想,可以给老师提出来,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商量。
(放手让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疑难,通过各种途径来解疑、释疑)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通过自由探讨得到的认识、理解,需要老师进行整合、补充,因此,老师在学生讨论之后,要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让学生突破疑难,从而让学生对每个问题得到一个完整、清晰、正确的理解)
4、出示“孰”、“汝”明白其意思。提问:在你积累的词语中有哪些词也当“你”讲?(君看一叶舟、子非吾友也、您好、任尔东西南北风)文章中的“你”指谁?你对他了解吗?
四、研读、精读,深入情境
1、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你支持哪一个呢?(给学生一个自由的选择的空间,自然形成一个辩论的氛围)
2、现在我们就展开一个小小的辩论,一方是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方是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每组选已的代表,再读课文,找出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观点和理由。
3、进行辩论,弄清两个小孩子的看法及原因。
(讨论交流是探险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在课堂讨论中可为学生的思维表达更宽广的空间。目的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五、背诵积累、延伸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生试背课文。
3、课外延伸: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没能回答两个小孩子的问题,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到了今天,如果能穿越时空,你到了遥远的古代遇到了两小儿辩日,你将怎么呢?请你在课下查阅资料和同学们合作来完成两小儿辩日续。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力求让自己是一个等参与者,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自主的探究。因为初学古文,学生们对朗读的兴趣很大,通过范读、试读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把课文读通顺。在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有一部分学生借助注释也不能真正明白文意,教师便引导学生用猜想的方法去试一试,效果很好。在理解课文之后,因观点不同而展开辩论则更适合了学生的心理,通过辩论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两小儿辩日》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理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介绍孔子,背诵一两句孔子说过的话。
2、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并复述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⑴见两小儿辩斗⑵问其故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⑷及日中则如盘盂
⑸日初出沧沧凉凉(6)孔子不能决也。
(7)孰为汝多知乎(8)及其日中如探汤
2、一词多义:
⑴为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②孰为汝多知乎为:
③化为邓林为:
⑵其①问其故其: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
③弃其杖其:
⒊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孔子不能决也
⑵孰为汝多知乎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⑷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⒋古今异义:
⑴日中如探汤汤:古义:今义: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今义:
⒌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6、《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的可贵精神。
⒎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⒏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⒐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⒑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两小儿辩日》教案15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点评:古今汉字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温故知新,学生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口、动脑,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点评: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点评: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评: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两小儿辩日》教案16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 “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教案17
教学步骤:
一、导人,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
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
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
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
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
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
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
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自由朗读,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
3.用话剧或小品的方式改编《两小儿辩日》。
三、范文交流、评点。优秀文章张贴到教室墙后,可鼓励毛遂自荐者共同上演改编的优秀剧本。
《两小儿辩日》教案1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设备。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父逐日》动画片、录像带,录像机。
2.准备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设计思路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夸父逐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讲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然后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最后请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神话故事无疑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故先让他们自己讲故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动画片也是学生所钟爱的,播放动画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总之,这一环节旨在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背诵竞赛。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重在语感的培养。本文比较简短,容易熟读成诵。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全文背诵出来,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指名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探究人物,品味文章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
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师: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从斯科特、刘连满、“挑战者号”宇航员身上感受到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可贵精神,其实,这种精神,自古以来就有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联系前文的知识,导入新课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连续性,也使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融会贯通的。)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4.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演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可以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才情。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2.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
(这一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肯定学生的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孑L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六、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课文。
资料链接
《山海经》,18篇,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则为西汉作品。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两小儿辩日》教案】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教案01-10
《两小儿辩日》教案01-09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02-27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选]03-28
两小儿辩日教案15篇01-24
两小儿辩日教案(15篇)02-18
《两小儿辩日》教案经典(15篇)06-20
两小儿辩日教案通用15篇03-22
《两小儿辩日》教案15篇【荐】05-27
《两小儿辩日》教案15篇【必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