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1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感情饱满真挚,语言清丽自然,骈散结合,于整齐之中见参差,和谐流畅,适宜诵读。所以,教学此文要以反复诵读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面对贬谪所表现出的方正高洁的气节、澹泊宁静的心态、豁达自适的胸怀,体会文章语言特色。(读——悟——品)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面对贬谪所表现出的方正高洁的气节、澹泊宁静的心态、豁达自适的胸怀。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豁达情怀。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体会文章清丽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岂惧竹楼之易朽?”与“度斯楼之不朽。”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赏析结合。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黄州”这个地名,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公元1082年,北宋文豪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前后《赤壁赋》和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然而,你也许不知道在苏轼之前的公元999年,另一位北宋文学家也曾因直书史事而被贬至黄州,并且,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篇抒怀佳作。那位文学家叫王禹称,那片佳作叫做《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王禹称,走进他的黄州竹楼,去欣赏竹楼的美景,体悟作者的情怀。(出示课题)
二、预习检查
1、请同学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2、抽查课文诵读情况:
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其余学生听读、并指出错误之处。全班齐读课文。
3、师生共同解决预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疏通文意过程中的不解之处。)
三、解读课文,体会文章意蕴,理解作者情怀。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我们从《兰亭集序》中读出了王羲之对生命的思考,从《阿房宫赋》中读出了杜牧对统治者的忠告,从《滕王阁序》中读出了王勃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那么我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心境与感情。
学生读后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谈谈自己对文章所表现的作者情感的理解),要求能够结合文中具体语段或语句进行挖掘分析,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或发表不同观点,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心境与感情。
适时引导。学生讨论:
1、课文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竹楼视听之美时,为什么略写所见之景,而侧重于从听觉角度来写声音?(从声音角度更能体现竹楼的独特之处,由于竹的共鸣效应,竹楼里的音响效果不同寻常,作者认为这些和谐宜人的美妙声音“皆竹楼之所助也”,体现作者对竹楼的喜爱,及作者恬淡高雅的志趣;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竹楼环境的清幽宁静,这正是作者选择在“雉堞圮毁,蓁莽荒秽”的偏僻角落里修建竹楼的原因所在,那就是——寻求宁静,可见作者虽身处困境,心灵却依然平静,表现了作者在困境中持守高洁的气节和处变不惊、淡泊宁静的心态。)
2、从课文第三段中,我们从作者的闲居生活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形象?(闲居所著之装——身披鹤氅,头戴华阳巾,俨然隐居之示。闲居之乐——读书,赏景,饮酒,品茶,送夕阳,迎素月,这样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超然尘世之外,与自然为伍,与日月相伴的作者形象,表现出作者身处逆境而豁达自适的乐观情怀和对名利纷扰、富贵宦达的厌弃。身落尘网里,新在从容中。)
3、在课文第四段中,作者将自己的竹楼与四大名楼作对比的意图何在?(以楼明志。四大名楼高大华丽,却是藏污纳垢之处,我之竹楼虽然简陋,却尽显高雅;声色歌舞乃昏庸权贵和俗夫之事,非骚人之事;骚人自当持守高洁。于对照之中,再显淡泊的志趣。)
4、在课文第五段中,“岂惧竹楼之易朽乎?”与“庶斯楼之不朽也”是否矛盾?其中蕴涵了作者增样的感情?(“岂惧竹楼之易朽乎?”是埋怨之语,四年之间,奔走不暇,可谓命运多舛,透出作者淡淡的无奈与哀怨;也是旷达之语,虽命运多舛然居竹楼一日,就当持守淡泊清雅一日,不必忧虑竹楼之朽。“庶斯楼之不朽也”则是对后人的深沉嘱托,也是旷达语。天下际遇坎坷却不肯流于世俗,不肯丧失品格的贤士很多,竹楼为我所建,也是为天下同命运的贤士所建。若后人知我修建竹楼的良苦用心,修葺使它不朽,则意味着不以屋喜,不以己悲的贤士品格不朽。这样,无论“我”今后命运如何,都可告慰于心了。作者力图以自己在艰难中对淡泊清高的执着去感动天下贤士,使得这种品格得到升华。——竹楼不朽,贤士的精神不朽!)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小结:(课件)
竹楼之美美在宁静(环境幽静心灵宁静)
竹楼之乐乐在雅趣(心归自然远离尘俗)
竹楼之雅雅在高洁(环境幽雅为人儒雅情趣高雅)
身处逆境持守淡泊庄重高洁
四、体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生讨论:同样是在黄州,同样是遭贬谪的命运,同样是豁达自适的胸怀,苏轼寄情于雄伟壮丽的赤壁,而王禹则对黄州遍地生长的竹子情有独衷,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竹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实在不是一种平凡的植物,它常常作为倚重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于潜僧绿筠轩》)郑板桥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郑板桥集补遗》)千古以来文人雅士,多乐以竹为对象吟诗作文作曲绘画,表现狷介人格,展露隐逸意趣。王禹偁被贬黄州,而其地多竹,这就自然地使他借竹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叹。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竹、赞美竹,而是描写以竹所构建的竹楼,实际上是他的“心灵宅宇”。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这种抒情的方式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心志,比起直接抒情明志更显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你还能举出几例吗?
示例
画菊
南宋故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卜算子·咏梅①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五、赏析文章清丽自然、和谐流畅的语言风格。
学生诵读课文2、3段,说说文章语言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教师引导:可以联系本单元所学文章进行比较,发现其异同点。
共同点:都运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整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参差有致,自由流畅。
不同点:《兰亭集序》和《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的语言清新雅致,朴素自然;《阿房宫赋》和《滕王阁序》的语言则是极尽铺排,辞采华美。
小结
清丽自然的语言。(与竹之素淡高雅相契合)
骈散结合的句式。(整齐和谐之中见参差,使语言更加自由流畅)
六、布置作业。自选一种物象,挖掘其象征意义,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随笔。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作用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宋代作家王禹偁所写的一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它承接前两册的古文教学,拓宽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视野,有利于积累更为丰富的文言知识;它骈散结合、质朴平易的文风是对本单元其他文章的补充;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对语言形式美的创造能力;加强朗读,积极评价古代文人生活态度,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并使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1.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具备阅读浅易古文的部分能力,我所执教的班级有不少学生喜欢民族传统文化,但因大多来自畲乡,深受地方语言环境的影响,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语言美的认识不足,探究能力明显欠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这样,根据本节课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依据单元教学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文安排一课时的教学,并从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素”、“胜”、“然”“宜”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习古文中借景传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背景,知人论世;以情切入,对比想象;多样诵读,品析景语,提升探讨,在自主与合作赏析中理解竹楼景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化体验,评价作者遭遇坎坷,身处逆境,却保持恬淡从容、矢志不渝的品质,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难点
本文无一句抒情,但全文句句有情,传神景语表情怀,而且个别字词更是意蕴深远,因此我确立了:
2.1重点:细腻体会文章以形写神,借景传情所展示出的闲居之乐,寓居竹楼的视听之美。
2.2难点:理解“宜”字,评价小竹楼景致,深入探讨景致背后的心境品性。
三、教法学法分析
3.1 教法
著名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即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个过程意味着知识需经由自我体验得以建构,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我重视反复诵读、品析的教学方法。
3.2 学法
新课标指出:“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意味着理解文学作品不能没有朗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建议学生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3.3 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为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我将配乐朗读、提供图景、诗文对比,而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4.1 引读事语,发现曲折动恻隐
导入:每一座称得上建筑的房子,总是物化了一个人的人生观,总是物化了一个时期的思想和文化。鸟巢、水立方是现代奥运精神的独特展现,阿房宫的富丽堂皇是奢侈象征,是皇权文化,今天我们登上一座小竹楼,看看住着是怎样的人,又展示着怎样的思想文化。(用多媒体展示鸟巢、水立方、阿房宫、小竹楼等图片)
引导之后认识作者:王禹偁对我们而言是一位陌生的作家,请自由朗读课文之后介绍作者以补充他的人生经历。
(设计意图:导入展示图片,强烈的画面对比有利于牵动学生的情感,引起阅读兴趣,加之以自由朗读、简要理解第四段的事件达到初步了解作者的目的,提高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
4.2 对比文体,配乐朗读激欲望
问题:学过序、赋,在预习的基础上请说说“记”与它们的不同,并请听老师读课文之后概括本文所记内容。
序:多样,也有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的“序跋”之序 赋:讲究铺陈,重视词藻 记:多写景记事
(设计意图: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通过教师的配乐朗读以文体对比引入内容的理解,既能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和审美情趣,又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
4.3 品读景语,角色想象探情怀
新课标: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因此,作为教学重难点所在,我注重品读二、三两段,注重体验,结合朗读,由浅入深,层层剖析,安排三个小环节进行:
(一)抓文眼 话想象
(二)品绝句 探心境
(三)思矛盾 悟品性
(一)抓文眼 话想象
问题一:文中提到齐云等四大名楼,你认为作者对四楼与小竹楼的情感态度是一样的吗?作者因小竹楼“胜概”而喜欢它,你们在反复朗读这开头三段之后,你们也如此认为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预设:
学生可能有多种理解。
及时根据学生对第一段语句的理解,我引入清朝诗人郑板桥的《竹石》,也可以引入苏东坡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来认识竹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以理解以竹修建,虽是普通,但暗示高洁。
(设计意图:本文文言语句不难理解,教学便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为切入口,抓住文眼,引发思考,同时将文言字词理解融入具体语境中。)
问题二:我们因没有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而做出多种回答,这是合理的,但如果设身处地地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登上竹楼那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你可以是山野村夫、登楼骚客,也可以是楼中主人,经过你们的合作讨论,请选择一种身份上竹楼赏景,要求是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心态,模拟一个情境大胆组合文中内容以进行想象。
预设:
我示范想象个别语句,并出示一些优美的乡村图片。
例如:宜下棋 烟云竹树
我是王禹偁的好友,傍晚时分,我与王禹偁边品茶边下棋,厮杀过后,直身远望,远山苍莽,烟绕雾迷,近水微漾,掠影生光;江山之外,炊烟袅袅升起,缠绕着是我的情感。不见鸟儿,却是鸟语盈耳;回望小小竹楼,感慨不已,它带给了我多少对自然贪婪的享受啊!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经过合作讨论与自主体会,在反复朗读中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开始形成对话起点;再设置不同的角色进行想象,不仅有利于理解语句,积累文言字词,更是在多重的体验对比中深化情感的共鸣,这样人文知识易于在动态中生成。)
问题三:不同身份的想象带来异彩纷呈的体验,村野山夫应该无法感受到楼中主人、登楼骚客在楼中的生活情趣,一经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小小竹楼所带来的美与快乐,有什么美?有什么乐呢?请小结。
〔结论〕:视听之美 闲居之乐
以竹修建 暗示高洁
环境荒芜 幽美清远
寒伧至极 淡雅有韵
读书 鼓琴 下棋 投壶 观景
(设计意图:适当的小结有助于整理想象所带来的认识,体验所带来的深思。)
(二)品绝句 察情意
问题:在想象中可以感受作者的情感,但还需要体会词语方深入作者的内心,你在想象中会发现作者的写景表达用了很多极其精妙的'词语,你能仔细品味一番吗?(品析之后还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真切感受去朗读这两段。)
预设:
1、学生品析到“吞”、“挹”、“送”、“迎”等动词,我可以引入对比,例如:“吞”与望、“迎”与看等的对比。
突破难点:
2、学生品析到“宜”字。
为体会这六个“宜”字,我如此引导:在竹楼中可以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天籁之音和楼内人物活动之声,依据这些声音,这六个“宜”用得合适吗?并且,我将根据情况从这几个方面加以点拨:
1) 将前两个与后四个进行比较。
2) 联系宋代顾逢的诗句“宜凉宜月犹宜雪”和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加以理解。
3) 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探求他如此表达的心态、胸怀。
3、品析到写景句的表达特点,我要求学生朗读相关语句,以感受语言的亦骈亦散,音节和谐又具变化的风致。
(设计意图:散文往往“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藏还露,便觉此中无限。”学生品味这空灵含蓄的意象和精妙的词语,将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更有利于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思矛盾 悟品性
问题:在此楼赏景,可以享受到这视听之美、闲居之乐,当然是“庶斯楼之不朽也”,但文中第四段却又说:“岂惧竹楼之易朽乎”,这是否矛盾?如此表达有何目的?
〔结论〕:一方面是“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另一方面又是幸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内心异常复杂。他四年之内 “升——降——升——降” ,“八年三黜”, 四处奔居无定所,如此仕途,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因此“岂惧竹楼之易朽乎”,这是对遭遇坎坷的嗟叹,对世事无凭的哀伤,但他不怕楼朽也是豁达心胸的表现。虽然未知的仕途前景令作者不能把握,但能把持的是自己的品格。如今盼遇上“同志”,遇上知己,楼就可不朽了,实际是志同道合之人可以理解他的“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的品格。因此,本文竹是他人格理想的象征,楼是他心灵的宅宇,作者如竹楼般卑小,但拥有竹的高洁狷介,做到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作为谏官,王禹偁秉持坚硬的人格并将它转化成了一种伟岸的官格。
(设计意图:新课标的目标之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鉴赏文学作品关键在于“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作者矛盾心态的深思是明确作者心境品性的重要一环,以此把握全文,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4解读文士,评论撰联冷思考
问题:站在竹楼里,面对黄州这块荒凉之地,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思考,其他文人骚客跟王禹偁一样吗?例如苏轼他被贬黄州,甚至远至海南,柳宗元、韩愈等皆遭贬谪,不论是黄州还是海南,他们都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阶段,这对你们有怎样的感悟呢?请结合阅读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写一副对联以表达对作者或对被贬文人的感悟。(印发《东坡突围》一文)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对比不同文人的人生经历思考如何面对挫折,面对遭遇,并借助对联的形式表达,可以培养文言语感。)
4.5 总结情语,积累挑战化能力
〔总结〕:本文形式清新自然,流畅跌宕;语辞雅丽,不事雕琢,亦骈亦散,如出天然;以实入虚,借景传情表达了古代文人对仕途遭遇的生活态度,即身处逆境,仕途坎坷,却秉持恬淡从容、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高洁狷介的高贵品格。
〔作业〕: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对自己的要求选做两题。
1、整理文中“素”、“胜”、“然”等文言词语的多种意义及用法。
2、学习文中第二、三两段,进行排比式段落的写作。
3、结合某个事物,模仿小竹楼用文言文写一篇能抒写自己情感的文章,字数不限,表达完整为好。
(设计意图:本文作业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上有一定的提高性和发展性,它弥补了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在挑战中深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译文:
黄冈这地方出产很多竹子,大的有房椽那么粗。竹工破开竹子,剃去竹节,来代替用泥土烧制的瓦,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这样做价钱便宜而且又可节省工时。黄冈城的城西北角。城上的垛墙坍塌了,草木丛生,荒芜着无人整理,我就在这地方建了两间小楼,与月波楼相连接。(站在竹楼上)远处山色尽收眼中,江上水波如入怀抱,这地方安静,又给人以辽阔的印象。
这地方遇到夏天下急雨,听起来像有瀑布声;遇到冬天下大雪,听起来像玉石碎裂声。这地方适宜弹琴,琴声高扬而流畅;这地方适宜吟诵诗歌,吟诗声高亢美妙;这地方适宜下围棋,棋子敲击棋盘声叮铃着响;这地方适于作投壶之戏,投出去的矢击打在壶中的声音铮铮作响:(形成这种令人欢悦的声音)都是这竹楼的帮助。
公事完毕回来的时间,我披着用鸟羽绒织成的大氅,头戴华阳巾,手里拿着一卷《周易》,点着香,面对香炉不出声地端坐,消除心中那些世俗之念。江山之外,只见风中船帆、沙滩上的鸟、如烟的云、眼前的竹材而已。等到酒力渐散,茶炉的烟气渐渐停歇,送走夕阳,迎来夜月,这也是我在谪居之地的一个景象。那齐云楼、落星楼,高大倒是高大啊!井干楼、丽谯楼,华丽也倒是华丽!但它们只用来收容歌妓、舞女,不是诗人的事,我不欣赏这种地方。我听竹工说:“竹作瓦,只可用十年,假如加上一层竹瓦,就可以用二十年。”啊!我在至道至乙未年,从翰林贬到滁州;丙申年,又改派到扬州;丁酉年,又回到京城进中书省;戊戌年除夕,我接到被眨齐安(黄州)的命令。己亥年闰三月,我到黄州郡。四年之间,往来奔走,没有空闲;不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我那里害怕竹楼的朽烂呢?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接下来修茸竹楼,希望这竹楼能不朽烂。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3
一、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感受另一种文风——质朴、平易。《滕王阁序》《阿房宫赋》与本文都是记写建筑的,前两篇写得那样华丽,而本文却写得如此朴实,这与作者写作风格有关,当然也与记写的对象有关。这些都应在诵读中感悟体会。
二、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其巧妙的构思。其构思对思路的逐层深化,对主旨的逐步揭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仅如此,而且蕴涵深刻,这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理解有较大困难,教师可组织讨论,以突破其难点。
一、教学过程
由瑰伟绝特的.滕王阁、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引出黄冈城边简陋的小竹楼。多媒体现出清代金农的《山水册》(黄州新建小竹楼)画面,出示课题。这小竹楼里住着何许人?引出“作者简介”“背景材料”。(均用多媒体展示)
展示资料时,教师强调王禹偁正直执著,恪守做人原则,不向权贵低头,以致“八年三黜”,一贬商州,二贬滁州,三贬黄州,就地取材建此竹楼。作者在这间竹楼中生活如何,看课文。
多媒体逐段展示课文,配音诵读,然后学生摹仿齐读一遍。
参看注释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练习第二题,然后按核心探究题,分四人小组讨论。
核心探究题:全文除末段记写写作时间外,其余五段都是围绕竹楼展开的,分别介绍了哪些与竹楼有关的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第1段:竹楼新建之因。(注意文面所示的原因和隐含的原因的分析,捕捉“竹”的影子,了解衬托作用)
第2段:竹楼视听之美。(视之美注意“吞”和“挹”的赏析,听之美结合练习第四题赏析,朗诵精彩片段)
第3段:竹楼闲居之乐。(读书之乐强调“销遣世虑”,揽胜之乐强调回归自然,朗读精彩片段)
第4段:竹楼的诗人风韵。(引天下名楼的目的——鄙夷权贵,反衬竹楼风韵、作者志向)
第5段:为竹楼祝福。(四年奔波,人不如竹的慨叹,祝福竹楼不朽的隐含之义。在教学时亦可让学生从分析“岂惧竹楼之易朽”与“庶斯楼之不朽”是否矛盾入手)
(详见“板书设计”)
多媒体板书设计展示完后,理出文章思路,把握其巧妙构思。
由物到人,由生活到志趣,由实到虚,由乐到淡淡的忧愁。
二、板书设计
线索内容提要思想感情构思
竹
楼竹楼新建之因:黄冈多竹,可代陶瓦明示就地取材
暗表爱竹之情
竹楼视听之美竹楼位置
竹楼之“视”远观
近览
竹楼之“听”宜听急雨
宜听密雪
宜弹琴
宜吟诗
宜下棋
宜投壶豁达自适的雅兴
竹楼闲居之乐
读书——消遣世虑
揽胜赏景
酒醒茶歇后送夕阳
迎素月
怡然自得的情趣
竹楼的诗人风韵天下名楼华美
吾所不取高洁不俗的志向
为竹楼祝福不惧竹楼易朽
庶斯楼不朽官场失意的淡忧实
(楼)
(生活)
(乐)虚
(人)
(志趣)
(淡忧)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把握诵读基调;
2、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志趣;
3、品味模仿,学习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散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作者是宋代诗人、散文家王禹偁(强调注音chēng)。与很多文人一样,王禹偁也有过贬官的经历,其官职升升降降,达15次之多,面对频繁的迁谪,王禹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禹偁在黄州新建的小竹楼。
二、文章研读
1、教师领读,初涉文本
2、定位寻读,感受形象
(1)作为黄州的地方长官,给自己修了一个什么样的竹楼(现在该称别墅了)呢?(第一段)
是如何修、在哪修的呢?
大家都这么修,就不嫌俗气?
陶瓦并非好瓦,竹瓦更是廉价,就不惧寒酸?
(2)竹楼修在哪?在竹楼中能看到什么?(第二段“夏”前)
竹楼修在什么地方?这个选址如何?(荒僻)
看到什么些景色,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啊?(悠远,心胸豁达)
(3)在竹楼中能听到什么?(第二段后半部)
为何只适宜听这些声音呢?下围棋与下象棋的声音有区别吗?(清静幽闲)
急雨、密雪:前者热烈却不令人烦燥,后者宁静却不失生机。
琴、诗:美在虚畅,听来若有若无;美在清绝,诵时陶性冶情。
围棋、投壶:没有象棋一般的厮杀,没有舞会一般的浮华。
这么多声音怎么还静呢?(以声写静)
(4)作者是如何在竹楼中活动的呢?(第三段)
穿戴像一个官吗?(“休闲”的隐士,有仙风道骨之气)
为什么不读《论语》呢?(真像现在的人“下班不谈工作”,《周易》是占卜算命的奇书,非专业书籍)
作者在竹楼中欣赏四周美景了吗?什么美景?(“见”能改为“望”、“饱览”吗?)
作者在竹楼中的活动?(在夕阳素月之下,喝酒品茗,静穆的夜色里,再无劳形之案牍,心间再无烦忧。)
3、指导朗诵,表现意境
(1)应用什么语速、口吻、心态来读呢?(舒缓的节奏、微醉的表情、豁达自适惬意闲居之趣、潇洒疏淡意境)
(2)学生三人(组)接力读文。
(3)教师对节奏处理的问题进行指导。舒缓的语气得通过停顿来表现。
A、4字短语,大多可以“二二”的节奏来停顿。也例外的如:“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虽然“二二”的停顿是很整齐均衡、富于节奏感的,但词组间的停顿还是应服从意义表达的.需要,一般而言,主谓之间、谓宾之间是应该有停顿的。
B、对举的句组,用相似的句式表达相关的意思,形成一个和谐的、内蕴丰富的整体。在朗读时,句组内停顿要短。如:雉堞圮毁,榛莽荒秽。
(师)范读第二节。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敻,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4)学生划出前三节中的对举句后齐读。
4、披文入情,体味情感
(1)第三段说“消遣世虑”,在来小楼之前,他有什么样的“世虑”呢?(功名、平国治天下)
(2)作者的“世虑”消掉了吗?他做到了宠辱偕忘了吗?(举手表决后辩论)
反方论据推荐:
虽是对比,还没彻底忘记凡俗的名楼(“……则……矣”的句式体现出:惋惜、不屑与蔑视)
作者有意让时间不间断,规模化的铺排,有着强调其奔波不定的作用,暗示出:失意、无奈、淡淡的愤懑。(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3)教师点拨:宋人贬谪之后,不如唐人要么仍执著追求入,要么真心归隐,他们大多开始抱着“不必仕不必不仕”、“将仕将隐”的随缘自适的态度,并常将真正的内心世界掩藏,它们有着比唐人更深沉的人格理想的追求,有着比唐人看似狡猾却是无奈之举的生存智慧。而王禹偁尝自言“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面对贬谪,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他毕竟首先是位儒士,不论贬谪如何伤他的经世之心,他也无法彻底泯灭那份感人至深的淑世情怀。其“世虑”真个能在这个竹楼中“消遣”得了吗?真可谓是“借楼消愁愁更愁”啊!
(4)总结读法:注意情感的发展与变化。可读出失意、无奈、淡淡的愤懑。
(5)学生自读全文。
5、说古论今,评说志趣
(1)文中的这种矛盾与悲剧是必然的吗?
(2)当代还有这种悲剧生存的土壤吗?
(3)你有当班委被贬的经历吗?或者以后面对贬,你的心态如何?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相关文章:
《小稻秧脱险记》教案01-10
小石潭记教案06-08
《小石潭记》教案11-17
小石潭记教案02-27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03-26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04-02
《小稻秧脱险记》优秀教案03-07
小石潭记教案[精品]12-17
《小石潭记》教案优秀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