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大班科学奇妙教案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

时间:2024-11-04 16:43:54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奇妙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

  活动目标

  1、发现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科学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习用语言描述、简单统计等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①个人材料:1/2的鸡蛋壳(洗净晾干)4~5只,约15厘米长削好的铅笔一支,直径约4、5厘米、高约2厘米的透明胶带纸圈1个,直径约1、2厘米、高约20厘米的珍珠奶茶吸管1根。

  ②分组操作材料: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长方形卡纸2张,一角面值的硬币若干枚,记号笔1支。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小鸡出壳"桌面教具一套。

  ②PPT课件、多媒体设备;

  ③统计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1、结合桌面教具,讲述故事《小鸡出壳》(附后),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①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②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①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结果发现鸡妹妹确实是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碎,而这样放就很容易碎,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

  2、请幼儿观看PPT课件中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把针筒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

  3、教师边借助图示,小结"薄壳结构原理"。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教师指着图示上的"⌒",提问:这个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形状的物体?

  2、运用PPT,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拱桥、球形屋顶、隧道等建筑物,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师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

  1、请幼儿分别在"大河"与"小河"上建筑一座平桥和一座拱形的桥,尝试桥面中央最多能放几块积木,并将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2、引导幼儿结合记录,比较、分析两种桥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①哪座桥比较牢?为什么?

  ②拱桥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费力。)怎么办?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2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卵生和胎生的科学常识,并了解自己生命的生长过程。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增加爱妈妈的情感。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气球15个、图片:ppt、1——10月胎儿

  视频:胎儿成长、剪脐带、受精卵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胎生与卵生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区分胎生与卵生

  谈话:猫妈妈生的宝宝是什么?鸡妈妈生的是什么?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并出生的动物是胎生动物,妈妈生出蛋再孵化出来的是卵生动物。

  2.谈话: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哪些动物的卵生的?我们人是什么动物?

  二、了解自己的生命生长过程。

  1.生命的形成

  谈话:你是怎样生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呢?要待多久才生出来?观看“小威向前冲”视频

  小结: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卵子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留在妈妈肚子里面叫子宫的地方。在这里面一天一天的长大,经历了九个月(280天)左右,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2.成长经历

  谈话:你们还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的吗?吃什么?(观看视频:胎儿成长)(胎儿成长照片)了解成长每个阶段的情况。

  小结:在妈妈肚子里的九个多月,随着宝宝的慢慢成长,妈妈的肚子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妈妈非常辛苦。

  三、体验

  每位幼儿肚子前绑一气球,听指令做各种动作,感受妈妈保护宝宝的艰难。

  小结:你们是在妈妈辛苦的保护下出生的。回家后每位孩子都说一句爱妈妈的话

  或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感谢妈妈的养育。

  活动反思

  1、教学内容的选择新颖。富有挑战性。性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很少有人尝试,因为进行性教育时既要如实相告。又不能太复杂:既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又要把一些具体细节很自然地延迟到孩子的未来生活中去了解,这个尺度较难把握。选择“奇妙的我”这一教育活动,是我们对自己教育实践的挑战。活动结束后,我们认为挑战较成功。因为通过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让他们掌握了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的最初浅的知识。

  2、通过多种形式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敲门砖。我们首先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调动幼儿对异性同伴的观察兴趣。之后出示男孩和女孩的身体图片。将幼儿对身体器官的探索兴趣提到了最高点,从而自主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积极讨论,大胆发言。最后的'图片判断题将幼儿的兴趣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保持到了活动结束。

  3、教学环节清晰。本次活动严格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从找异性朋友人手,到讨论男孩女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到认识生殖器官,再到如何保护生殖器官。最后运用掌握的知识来判断是非。过程环环相扣,呈螺旋式上升。

  4、教师的有效提问支持了幼儿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幼儿积极地去思考和主动地探索。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都设置了精炼的提问,以引导幼儿有效思考。例如:“男孩和女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男孩喜欢玩些什么?女孩喜欢玩些什么?”以及“男孩是怎么小便的?女孩呢?为什么?”“怎样保护自己的生殖器官?”一系列有层次性的提问,让幼儿很自然地去思考和学习。

  5、引导幼儿多维度地思考问题。虽然是健康教育活动,但我们在活动中仍然注重培养幼儿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图片判断题中,有一幅图的答案打“√”和打“×”都可以。孩子们在讨论这道题目时开始有争论,有的说错,有的说对,我请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后,孩子们停止了争执,因为他们知道了对待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的答案。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3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阳光照射在水面或一些金属器皿上,会映射出一片耀眼的光,而且随着水面的波动及器皿的移动,光也随之闪动,对此现象幼儿十分感兴趣。因此我设计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动手操作实验,从而了解光的现象产生以及光的利用。

  1、在实验、观察中认识光的七种颜色,从而对光的现象产生兴趣。

  2、培养独立操作的能力。

  1、一张大的彩虹图。

  2、三棱镜、平面镜、大碗(装上水);剪刀、七色盘、小棍、透明胶;吹泡泡的工具每人一套。

  3、相关电脑课件。

  一、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你看见过什么颜色?

  2、你知道光是什么颜色?

  3、猜猜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光的颜色?

  二、实验:七色光。

  实验一:美丽的光。

  1、用三棱镜的平面对着太阳,可看见光透过三棱镜后折射在白纸上的各种色彩,从而了解光的颜色。

  2、大碗里装上水,将镜子斜放在碗里,让阳光透过水照在镜子上并反射到白墙上,能看到七色的.彩虹。

  教师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光的颜色。

  实验二:吹泡泡。

  1、引导幼儿边玩边观察泡泡在太阳光下呈现出哪几种颜色?

  2、人造彩虹:艳阳下,捏住水管口,使水呈雾状喷向天空出现彩虹,观察其颜色。

  实验三:七色转盘。

  1、师:你们看,这个圆盘静止时有哪几种颜色?他们的颜色有什么区别?

  如果让这些圆盘转动起来,会出现什么颜色呢?看看不同图案的转盘转起来有没有不同的色彩。

  2、幼儿边玩转盘边思考:当七色转盘转动时我们的眼睛看见什么颜色?为什么?

  教师小结:光有七种颜色,当它们一起飞快转动时我们会看到白色的光。

  三、演示课件为幼儿介绍光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1、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

  2、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

  3、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小结:光的作用真不少。希望你们从小要爱科学、学科学,多动脑筋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长大后利用光为人类做更多更有益的事。

  1、观察泡泡画出彩虹或泡泡。

  2、手工制作:七色转盘。

  反思:

  这么有趣的七彩色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看到过呢?还有哪些物品也会产生七彩色呢?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多几个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将原本源自幼儿生活中的活动又回归于幼儿的生活中,引发幼儿对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关注,引发幼儿今后对一些科学现象的探索。此外,还可以在科学区投放一些材料,引导孩子继续用其他材料去探索制造七彩色的方法,让活动仍有延续。

  虽是一节在我们成人看似简单、习以为常的科学活动,但组织下来后仍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内容的选择、要求虽与《指南》相符,但落实到自己组织的活动中,则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见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加强教育教学的能力,让孩子在这些有价值的活动中能习得更多有效的经验。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齿轮,知道齿轮是时钟运行的重要部件。

  2、儿初步了解齿轮运转的原理。

  活动准备:

  钟,齿轮模型,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唱歌,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唱《我是一个齿轮》(改编《我是一只茶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刚才歌词里面是谁吗?刚才老师唱的齿轮就是今天要介绍给你们认识的新朋友。现在呢,我想把齿轮的故事讲给你们听,请你们认真听,齿轮等下会有问题提问你们的。

  教师讲故事。(创编齿轮在钟表里面运作的情况故事)

  2、提问问题,让幼儿讨论。

  教师:好了,故事已经讲完了,那老师想问你们,请你们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刚才的齿轮是住在哪里的?

  (2)钟里面住了齿轮多少个兄弟姐妹?

  (3)他们都长得一样吗?

  (4)齿轮还有亲戚朋友吗?在哪里可以看到?

  幼儿讨论回答。

  3、做实验,验证刚才的故事。

  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回答的很清楚了。现在呢,老师也想看一下齿轮的家,看看齿轮有没有说谎。

  教师拆开钟,让幼儿观察钟里面是否有齿轮,认识钟的结构。

  4、请幼儿看看其他的`齿轮,并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到齿轮。

  5.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5

  大班科学活动:

  奇妙的蛋壳执教者:溧阳市实验幼儿园/黄金秀鸡蛋是家喻户晓的一种食品,普遍性的食物给幼儿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随着科学经济的现代化,许多的科学现象都将被普及化,同样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的需求来提高教学质量。“力的分散”一个抽象化的现象,如进行概念化的传授,就呆板无趣,让结果事得其反,只有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来展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才会吸引幼儿;所以我们要运用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实物进行亲自操作,既简单、又明了,效果会更加的明显。蛋壳的出现会给幼儿带来一种生活上的亲切感,活动中也减轻了幼儿“自己不行”的恐惧心理,只有为幼儿创造了放松、自由的环境,才能大胆地去发现、挖掘、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去体验实验带来的成功感与实验中的愉悦感。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体验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1、幼儿操作材料:1/2的鸡蛋壳、长短相等铅笔(削尖的)、粗吸管(管腔略大于铅笔)、透明胶带、方形积木若干、复写板、长方形卡纸(两头贴有双面胶)等人手一份。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多媒体课件。

  ②演示材料:鸡蛋壳、小盘子、滴管、蓝色的水。

  ③教师自制的多拱桥一座。

  3、生活中有关拱形的应用图片:隧道、城门、蒙古包、拱桥。

  一、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分析:用多媒体制作的故事情节引出课题,使幼儿置身于有趣的童话世界之中,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1)介绍实验材料:蛋壳、胶带、吸管、削尖的铅笔。﹝分析:教师巧妙地启发幼儿用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使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2)电脑展示实验过程。

  (3)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分析:此处吸管的运用相当精彩,它既控制了笔尖下落的高度,又控制了笔尖的落点,避免幼儿产生蛋壳不破是因为“笔尖滑走”的误解。﹞

  二、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为什么蛋壳从凸面不容易啄破,从凹面容易啄破呢?

  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我把滴管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

  ﹝分析:教师将无形的“力”用有色的`“水”来代替,把抽象的、隐性的“力”转化为具体的、显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现象这一学习难点。﹞

  3、教师边借助图示,边用有趣的语言小结“薄壳结构原理”。

  ﹝分析:将幼儿零散的感性经验归纳并上升为图示符号的表述,既简明扼要,又为下一环节“迁移应用”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许多事物可以用简明的符号、文字来说明。﹞

  三、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隧道、城门、蒙古包、拱桥等物体,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经验的迁移运用是一个难点,教师从引导幼儿想象到展示事物,并运用经验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揭示了科学社会化、科学生活化的内涵。﹞

  四、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

  活动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蔬菜叶片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构成。

  2.探索操作让同一蔬菜叶片在不同条件产生的不同现象和不同叶片在同一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叶汁,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

  3.乐于投入科学活动,体验参与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棍、一次性纸杯、各种新鲜蔬菜的叶子、萎焉的蔬菜叶若干。大记录纸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蔬菜叶片的结构

  1.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青菜叶片,请你们每人选一片菜叶,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叶片上面有些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2.师提问:你发现叶片摸上去是怎样的?

  3.一看叶片上有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出示大的叶片,并告诉幼儿菜叶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

  二、探索叶片里面的秘密

  (一)第一次操作同一种菜叶,发现叶汁。

  1.们刚才通过观察发现叶片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的,那你们来猜猜看,叶片里面还会有些什么呢?

  2.回答。

  3.请幼儿操作实验,将新鲜的菜叶放在一次性杯子里用小棒捣碎,发现了什么?

  4.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师小结。原来新鲜的蔬菜叶片里藏着许多绿绿的蔬菜汁。

  (二)第二次操作,发现同种菜叶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

  1.示萎焉的菜叶,请幼儿说一说,和刚才的叶片和什么不一样?

  2.幼儿再次操作,发现了什么?

  3.幼儿说一说。

  4.师小结。原来萎焉的蔬菜叶片里没有蔬菜汁,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水分,干枯了。

  (三)第三次操作,发现不同的蔬菜叶在同样的'条件下会产生什么结果。

  1.示各种新鲜的蔬菜的叶片,芹菜、菠菜、青莴笋、紫莴笋、蚕豆,豌豆、白包菜、紫甘蓝等,让幼儿看看、说说、闻闻有什么不一样。

  2.交代操作要求,每人选2种。

  3.儿再次操作,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可以跟同伴进行交流。

  4.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示记录纸,把幼儿的操作结果记录在纸上。

  6.师进行小结。不同的蔬菜叶片在同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叶汁不同的,因为蔬菜的味道、颜色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叶汁也是不一样的。

  三、活动的延伸,对蔬菜的叶子产生更进一步的探索兴趣

  我们的开心农场里还种植了许多蔬菜,下次我们去收集更多的蔬菜叶片去探究,去发现,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秘密呢!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7

  知识背景

  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方法背景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

  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

  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

  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动完成的《纲要》和国家《科学》课程的目标有:

  1、通过幼儿的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励幼儿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示范性方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流程

  (四)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五)活动评价: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教学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块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四、总结活动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9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能够知道每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脉络,是每个个体的独特标志。

  2、能力目标:幼儿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两片叶子的不同。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习过关于树叶的知识,有一定的经验准备。

  2.物质准备:关于树叶的图片(特征明显、相似)、树叶模型

  三、活动过程:

  1.导入:(组织上课)小朋友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不好。大家认真听哦,老师要出谜语了(出示图片)

  2.开始:大家以前是不是都认识很多树叶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认一认好不好。(出示比较有特征的树叶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学过的知识)

  老师想问问你们,有仔细观察过叶子吗?(有:就请几位小朋友简单回答一下)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每个人都要认真仔细的观察,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相同的。(两两一组出示相似的叶子)

  现在和你身边的小朋友6个人一组可以交流你观察到的结果(1~2分钟),请幼儿进行回答。

  3.小结:(组织纪律,进行小结)世界上有许多种叶子,每棵树也有很多片叶子,但是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脉络。这些信息就是我们自己的特点,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是独特的。

  四、活动延伸:

  树叶可以制作出美丽的作品,在以后的美术课和手工课一起进行制作。

  活动反思:

  《神奇的叶子》这一课的活动,我设计了三个版块。第一版块是了解、介绍叶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关叶子的知识,养成收集、整理资料的学习习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第二版块制作叶画。目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第三版块是编故事。目的是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发挥潜能。

  三个版块的设计,我注意做到: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从学生生活实际找身边的变化入手,寻找教育教学的最合适的切口和教育点,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使课堂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从准备到展示到交流,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空间,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交流比指名让学生发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改变学习方式,在制作叶画这一环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完成还是与人合作,尊重学生的选择。欣赏学生的创作与表现,让学生体会创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真没想到,他们能做得这么好!下课后我感触颇深,我们真的不能小看二年级的学生,只要我们适当加以引导,比如在做之前先请他们说说叶画的做法,注意些什么,然后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实践,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带给我们惊喜!

  三、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课堂活动方式的实效性

  课程内容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就是课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在这一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这节课我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以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活动中尽情地展示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乐趣。

  本课也感到有些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学生要求提的不够明确。个别学生收集的叶子颜色、形状、品种较单一。有关资料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0

  奇妙的树是一节关于春天的主题礁,科学活动,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认识树的不同部位和基本组成,萌生对树的探索兴趣,增加对树的亲近感。

  活动目标

  1.萌生对树的探索兴趣,增加对树的亲近感。

  2.认识树的不同部位和基本组成。

  3.能较完整、连贯的讲述自己对树的认识。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认识树”组图;“我和树做游戏”组图。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说一说树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你在哪里看过树?

  树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二出示组图引导幼儿认识树的不同部位

  1.出示组图“认识树-1”,认识树干。

  2.出示组图“认识树-2”,认识树叶、树枝。

  3.出示组图“认识树-3”,认识树上的花。

  4.出示组图“认识树-4”,认识树上的'果实。

  5.出示组图“认识树-5”,认识树根和树桩。

  三出示组图鼓励幼儿和树进行游戏

  1.出示组图“我和树做游戏”,鼓励幼儿说一说和树可以玩哪些游戏。

  2.组织幼儿到幼儿园里或幼儿园周边走一走,亲近树,看看树干、树枝、花儿、果实、树根等,自由地和树一起玩游戏。

  活动反思:

  树木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类的贡献巨,但是幼儿在此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多,对树木的了解不够。如果只是说教性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收效不是很。但是,如果幼儿清楚了树木对人类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要保护树木,爱护树木,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比单纯地说教要有效果。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海底世界里的奇异景色、丰富的物种。

  2、激发幼儿对海底世界动植物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3、知道目前海洋动物的生活环境,有保护海洋的愿望。

  活动准备:

  《海底世界》精彩片段(或海洋动物实物、图片、等)、海洋污染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以“nimo”(海底总动员主角)邀请幼儿到海底世界做客引入活动。

  二、组织幼儿参观海底世界精彩片段。

  在浩瀚无边、深不可测的大海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引导幼儿观察海底世界里有些什么海洋动物和植物。

  1、幼儿交流所看到的海洋动物和植物。

  谁能说说你看到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你还知道海底有哪些动植物?

  3、海底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三、播放海洋污染的录像,请幼儿想象海洋里的动物感受。

  提问:(1)当你在这个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感觉?

  (2)海洋怎么会变成这样的?

  四、结束语:

  我们不但要保护好海洋动物的美好家园,海底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小朋友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准备做一个征服大海的勇士吧!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自主选择各种不同的方法表现所喜欢的海洋动物。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3

  活动目标

  1、通过寻石、观石、玩石等活动,激发幼儿了解石头的兴趣,并在探究中发现各种石头的特点。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有关石头的照片、图片、录像资料,各种石头、石制品、石工艺品、石饰品等。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我收集的石头。

  (1)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石头,有的很珍贵。

  (2)石头的颜色有各种各样。

  (3)石头的花纹也都不一样。

  (4)石头的形状很多,这是鹅卵石,是圆圆的、扁扁的。

  (5)有的石头表面光滑,有的粗糙。

  2、石头的用途有哪些?

  (1)一般的岩石、鹅卵石、大理石、花岗岩可用于铺路、造桥、盖房子等。

  (2)玉石、红蓝宝石、钻石是较为名贵的.石头,可以制作装饰品。

  (3)本地盛产的名石――寿山石,特别名贵,可做成工艺品。

  3、试一试。

  (1)把石头、木块、塑料、泥块、混凝土、土块等放人水中,会发现什么。

  ①木块、塑料都漂浮在水上。

  ②石头、泥块沉人水底。

  ③石头不论大小都会沉入水中。

  (2)用铁锤敲打石块、木块、塑料、铁块,观察敲打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铁锤敲打石块后看到一丁点火花。

  ②用铁锤敲打木块、塑料、铁块没有火花。

  (3)用石块敲打铁钉、木板、核桃、土块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石头很硬,不会碎,不会变形。

  ②核桃、土块被石块敲打后都碎了。

  4、制作石艺。

  由一块形状特异的石头想到了什么?运用辅助材料做出更多的东西。

  (1)单块石头彩绘。

  (2)多块石头组合彩绘。

  (3巧妙运用粘合剂彩绘。

  (4)各种石头组合,搭建园林小景。

  展示幼儿的作品。

  幼儿自我介绍制作方法和作品名称。

  拓展思路

  1.在探究石头的特征活动中,还可以把石头与蔬菜、鱼同时放在火上烧,观察现象,感知石头不能生长也没有死亡。

  2.可以带幼儿外出参观,把未受破坏的自然景观与受到乱开采石料而破坏的景观进行对比,再通过观看一些有关灾害性报道、录像、资料片,让幼儿感知和了解石头对人类的作用。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4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卵生和胎生的科学常识,并了解自己生命的生长过程。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增加爱妈妈的情感。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气球15个、图片:ppt、1—10月胎儿视频:胎儿成长、剪脐带、受精卵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胎生与卵生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区分胎生与卵生谈话:猫妈妈生的宝宝是什么?鸡妈妈生的是什么?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并出生的动物是胎生动物,妈妈生出蛋再孵化出来的是卵生动物。

  2.谈话: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哪些动物的卵生的?我们人是什么动物?

  二、了解自己的生命生长过程。

  1生命的形成谈话:

  你是怎样生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呢?要待多久才生出来?

  观看“小威向前冲”视频小结: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卵子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留在妈妈肚子里面叫子宫的地方。在这里面一天一天的长大,经历了九个月(280天)左右,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2.成长经历谈话:

  你们还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的吗?吃什么?

  (观看视频:胎儿成长)(胎儿成长照片)了解成长每个阶段的情况。

  小结:在妈妈肚子里的九个多月,随着宝宝的慢慢成长,妈妈的肚子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妈妈非常辛苦。

  三、体验

  每位幼儿肚子前绑一气球,听指令做各种动作,感受妈妈保护宝宝的艰难。

  小结:你们是在妈妈辛苦的保护下出生的。回家后每位孩子都说一句爱妈妈的话或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感谢妈妈的养育。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充满着欢声笑语,了解在妈妈肚子里的样子和成长过程。还知道了妈妈怀自己时的辛苦及不易,更加加深了对妈妈的爱。家是一个温馨的乐园。妈妈、亲情的宽厚无私及其在幼儿成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已是勿容置疑的真理。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意的氛围中成长,又能以其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他人(首先是父母),只有这样,健全人格的形成才有可能。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5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

  不同的声音。

  2、愿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探索的结果。

  3、发展听觉分辨能力,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幼儿经验准备: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2、物质准备:

  (1)、每组桌面上分别放置小鼓、三角铁、木鱼、小铃、圆舞板、铃鼓等各种乐器以及瓶盖等。

  (2)、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等物品。

  (3)、录有各种悦耳及刺耳声音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1、通过探索,感知声音

  (1)自主玩耍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今天来了很多小乐器,你们试一试,应该怎样演奏他们呢?

  请幼儿自由玩乐器,并探索使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可以敲、摇、碰、拍、弹、晃等。

  教师小结: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发出声音的方法也不同。

  (2)通过操作,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介绍小实验方法:将瓶盖放在小鼓上,边敲打小鼓边让幼儿理解物体

  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地再次玩乐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了解人发出声音的原因。

  教师:我们人站着不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说话呢?

  请小朋友用手摸自己喉咙,喊“啊——”。然后请幼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引导幼儿感知声带的震动)。

  师幼共同小结:不论什么东西,振动了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2、自主尝试,探索声音

  (1)请幼儿尝试让活动室里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教师:小朋友,你刚才使什么物品发出了声音?用的什么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他的探索以及探索结果。

  (3)教师小结: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

  3、听听玩玩,辨别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叫音乐,大家都喜欢听。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听多了会有害人的健康。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

  4、想想做做,自制玩具。

  指导幼儿利用收集回来的物品来自制玩具,如纸盒琴、纸电话、七音瓶等。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乐器,体会声音的奇妙。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奇妙的盐教案12-25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水01-08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10-12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01-26

大班科学奇妙的水教案9篇10-07

奇妙的大班教案11-24

《奇妙的颜色》大班教案08-25

大班教案《奇妙的水》09-20

奇妙的声音大班教案04-2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奇妙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

  活动目标

  1、发现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科学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习用语言描述、简单统计等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①个人材料:1/2的鸡蛋壳(洗净晾干)4~5只,约15厘米长削好的铅笔一支,直径约4、5厘米、高约2厘米的透明胶带纸圈1个,直径约1、2厘米、高约20厘米的珍珠奶茶吸管1根。

  ②分组操作材料: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长方形卡纸2张,一角面值的硬币若干枚,记号笔1支。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小鸡出壳"桌面教具一套。

  ②PPT课件、多媒体设备;

  ③统计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1、结合桌面教具,讲述故事《小鸡出壳》(附后),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①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②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①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结果发现鸡妹妹确实是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碎,而这样放就很容易碎,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

  2、请幼儿观看PPT课件中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把针筒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

  3、教师边借助图示,小结"薄壳结构原理"。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教师指着图示上的"⌒",提问:这个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形状的物体?

  2、运用PPT,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拱桥、球形屋顶、隧道等建筑物,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师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

  1、请幼儿分别在"大河"与"小河"上建筑一座平桥和一座拱形的桥,尝试桥面中央最多能放几块积木,并将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2、引导幼儿结合记录,比较、分析两种桥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①哪座桥比较牢?为什么?

  ②拱桥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费力。)怎么办?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2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卵生和胎生的科学常识,并了解自己生命的生长过程。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增加爱妈妈的情感。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气球15个、图片:ppt、1——10月胎儿

  视频:胎儿成长、剪脐带、受精卵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胎生与卵生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区分胎生与卵生

  谈话:猫妈妈生的宝宝是什么?鸡妈妈生的是什么?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并出生的动物是胎生动物,妈妈生出蛋再孵化出来的是卵生动物。

  2.谈话: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哪些动物的卵生的?我们人是什么动物?

  二、了解自己的生命生长过程。

  1.生命的形成

  谈话:你是怎样生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呢?要待多久才生出来?观看“小威向前冲”视频

  小结: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卵子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留在妈妈肚子里面叫子宫的地方。在这里面一天一天的长大,经历了九个月(280天)左右,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2.成长经历

  谈话:你们还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的吗?吃什么?(观看视频:胎儿成长)(胎儿成长照片)了解成长每个阶段的情况。

  小结:在妈妈肚子里的九个多月,随着宝宝的慢慢成长,妈妈的肚子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妈妈非常辛苦。

  三、体验

  每位幼儿肚子前绑一气球,听指令做各种动作,感受妈妈保护宝宝的艰难。

  小结:你们是在妈妈辛苦的保护下出生的。回家后每位孩子都说一句爱妈妈的话

  或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感谢妈妈的养育。

  活动反思

  1、教学内容的选择新颖。富有挑战性。性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很少有人尝试,因为进行性教育时既要如实相告。又不能太复杂:既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又要把一些具体细节很自然地延迟到孩子的未来生活中去了解,这个尺度较难把握。选择“奇妙的我”这一教育活动,是我们对自己教育实践的挑战。活动结束后,我们认为挑战较成功。因为通过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让他们掌握了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的最初浅的知识。

  2、通过多种形式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敲门砖。我们首先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调动幼儿对异性同伴的观察兴趣。之后出示男孩和女孩的身体图片。将幼儿对身体器官的探索兴趣提到了最高点,从而自主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积极讨论,大胆发言。最后的'图片判断题将幼儿的兴趣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保持到了活动结束。

  3、教学环节清晰。本次活动严格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从找异性朋友人手,到讨论男孩女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到认识生殖器官,再到如何保护生殖器官。最后运用掌握的知识来判断是非。过程环环相扣,呈螺旋式上升。

  4、教师的有效提问支持了幼儿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幼儿积极地去思考和主动地探索。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都设置了精炼的提问,以引导幼儿有效思考。例如:“男孩和女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男孩喜欢玩些什么?女孩喜欢玩些什么?”以及“男孩是怎么小便的?女孩呢?为什么?”“怎样保护自己的生殖器官?”一系列有层次性的提问,让幼儿很自然地去思考和学习。

  5、引导幼儿多维度地思考问题。虽然是健康教育活动,但我们在活动中仍然注重培养幼儿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图片判断题中,有一幅图的答案打“√”和打“×”都可以。孩子们在讨论这道题目时开始有争论,有的说错,有的说对,我请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后,孩子们停止了争执,因为他们知道了对待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的答案。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3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阳光照射在水面或一些金属器皿上,会映射出一片耀眼的光,而且随着水面的波动及器皿的移动,光也随之闪动,对此现象幼儿十分感兴趣。因此我设计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动手操作实验,从而了解光的现象产生以及光的利用。

  1、在实验、观察中认识光的七种颜色,从而对光的现象产生兴趣。

  2、培养独立操作的能力。

  1、一张大的彩虹图。

  2、三棱镜、平面镜、大碗(装上水);剪刀、七色盘、小棍、透明胶;吹泡泡的工具每人一套。

  3、相关电脑课件。

  一、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你看见过什么颜色?

  2、你知道光是什么颜色?

  3、猜猜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光的颜色?

  二、实验:七色光。

  实验一:美丽的光。

  1、用三棱镜的平面对着太阳,可看见光透过三棱镜后折射在白纸上的各种色彩,从而了解光的颜色。

  2、大碗里装上水,将镜子斜放在碗里,让阳光透过水照在镜子上并反射到白墙上,能看到七色的.彩虹。

  教师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光的颜色。

  实验二:吹泡泡。

  1、引导幼儿边玩边观察泡泡在太阳光下呈现出哪几种颜色?

  2、人造彩虹:艳阳下,捏住水管口,使水呈雾状喷向天空出现彩虹,观察其颜色。

  实验三:七色转盘。

  1、师:你们看,这个圆盘静止时有哪几种颜色?他们的颜色有什么区别?

  如果让这些圆盘转动起来,会出现什么颜色呢?看看不同图案的转盘转起来有没有不同的色彩。

  2、幼儿边玩转盘边思考:当七色转盘转动时我们的眼睛看见什么颜色?为什么?

  教师小结:光有七种颜色,当它们一起飞快转动时我们会看到白色的光。

  三、演示课件为幼儿介绍光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1、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

  2、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

  3、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小结:光的作用真不少。希望你们从小要爱科学、学科学,多动脑筋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长大后利用光为人类做更多更有益的事。

  1、观察泡泡画出彩虹或泡泡。

  2、手工制作:七色转盘。

  反思:

  这么有趣的七彩色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看到过呢?还有哪些物品也会产生七彩色呢?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多几个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将原本源自幼儿生活中的活动又回归于幼儿的生活中,引发幼儿对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关注,引发幼儿今后对一些科学现象的探索。此外,还可以在科学区投放一些材料,引导孩子继续用其他材料去探索制造七彩色的方法,让活动仍有延续。

  虽是一节在我们成人看似简单、习以为常的科学活动,但组织下来后仍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内容的选择、要求虽与《指南》相符,但落实到自己组织的活动中,则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见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加强教育教学的能力,让孩子在这些有价值的活动中能习得更多有效的经验。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齿轮,知道齿轮是时钟运行的重要部件。

  2、儿初步了解齿轮运转的原理。

  活动准备:

  钟,齿轮模型,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唱歌,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唱《我是一个齿轮》(改编《我是一只茶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刚才歌词里面是谁吗?刚才老师唱的齿轮就是今天要介绍给你们认识的新朋友。现在呢,我想把齿轮的故事讲给你们听,请你们认真听,齿轮等下会有问题提问你们的。

  教师讲故事。(创编齿轮在钟表里面运作的情况故事)

  2、提问问题,让幼儿讨论。

  教师:好了,故事已经讲完了,那老师想问你们,请你们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刚才的齿轮是住在哪里的?

  (2)钟里面住了齿轮多少个兄弟姐妹?

  (3)他们都长得一样吗?

  (4)齿轮还有亲戚朋友吗?在哪里可以看到?

  幼儿讨论回答。

  3、做实验,验证刚才的故事。

  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回答的很清楚了。现在呢,老师也想看一下齿轮的家,看看齿轮有没有说谎。

  教师拆开钟,让幼儿观察钟里面是否有齿轮,认识钟的结构。

  4、请幼儿看看其他的`齿轮,并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到齿轮。

  5.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5

  大班科学活动:

  奇妙的蛋壳执教者:溧阳市实验幼儿园/黄金秀鸡蛋是家喻户晓的一种食品,普遍性的食物给幼儿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随着科学经济的现代化,许多的科学现象都将被普及化,同样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的需求来提高教学质量。“力的分散”一个抽象化的现象,如进行概念化的传授,就呆板无趣,让结果事得其反,只有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来展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才会吸引幼儿;所以我们要运用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实物进行亲自操作,既简单、又明了,效果会更加的明显。蛋壳的出现会给幼儿带来一种生活上的亲切感,活动中也减轻了幼儿“自己不行”的恐惧心理,只有为幼儿创造了放松、自由的环境,才能大胆地去发现、挖掘、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去体验实验带来的成功感与实验中的愉悦感。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体验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1、幼儿操作材料:1/2的鸡蛋壳、长短相等铅笔(削尖的)、粗吸管(管腔略大于铅笔)、透明胶带、方形积木若干、复写板、长方形卡纸(两头贴有双面胶)等人手一份。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多媒体课件。

  ②演示材料:鸡蛋壳、小盘子、滴管、蓝色的水。

  ③教师自制的多拱桥一座。

  3、生活中有关拱形的应用图片:隧道、城门、蒙古包、拱桥。

  一、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分析:用多媒体制作的故事情节引出课题,使幼儿置身于有趣的童话世界之中,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1)介绍实验材料:蛋壳、胶带、吸管、削尖的铅笔。﹝分析:教师巧妙地启发幼儿用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使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2)电脑展示实验过程。

  (3)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分析:此处吸管的运用相当精彩,它既控制了笔尖下落的高度,又控制了笔尖的落点,避免幼儿产生蛋壳不破是因为“笔尖滑走”的误解。﹞

  二、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为什么蛋壳从凸面不容易啄破,从凹面容易啄破呢?

  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我把滴管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

  ﹝分析:教师将无形的“力”用有色的`“水”来代替,把抽象的、隐性的“力”转化为具体的、显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现象这一学习难点。﹞

  3、教师边借助图示,边用有趣的语言小结“薄壳结构原理”。

  ﹝分析:将幼儿零散的感性经验归纳并上升为图示符号的表述,既简明扼要,又为下一环节“迁移应用”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许多事物可以用简明的符号、文字来说明。﹞

  三、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隧道、城门、蒙古包、拱桥等物体,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经验的迁移运用是一个难点,教师从引导幼儿想象到展示事物,并运用经验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揭示了科学社会化、科学生活化的内涵。﹞

  四、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

  活动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蔬菜叶片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构成。

  2.探索操作让同一蔬菜叶片在不同条件产生的不同现象和不同叶片在同一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叶汁,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

  3.乐于投入科学活动,体验参与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棍、一次性纸杯、各种新鲜蔬菜的叶子、萎焉的蔬菜叶若干。大记录纸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蔬菜叶片的结构

  1.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青菜叶片,请你们每人选一片菜叶,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叶片上面有些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2.师提问:你发现叶片摸上去是怎样的?

  3.一看叶片上有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出示大的叶片,并告诉幼儿菜叶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

  二、探索叶片里面的秘密

  (一)第一次操作同一种菜叶,发现叶汁。

  1.们刚才通过观察发现叶片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的,那你们来猜猜看,叶片里面还会有些什么呢?

  2.回答。

  3.请幼儿操作实验,将新鲜的菜叶放在一次性杯子里用小棒捣碎,发现了什么?

  4.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师小结。原来新鲜的蔬菜叶片里藏着许多绿绿的蔬菜汁。

  (二)第二次操作,发现同种菜叶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

  1.示萎焉的菜叶,请幼儿说一说,和刚才的叶片和什么不一样?

  2.幼儿再次操作,发现了什么?

  3.幼儿说一说。

  4.师小结。原来萎焉的蔬菜叶片里没有蔬菜汁,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水分,干枯了。

  (三)第三次操作,发现不同的蔬菜叶在同样的'条件下会产生什么结果。

  1.示各种新鲜的蔬菜的叶片,芹菜、菠菜、青莴笋、紫莴笋、蚕豆,豌豆、白包菜、紫甘蓝等,让幼儿看看、说说、闻闻有什么不一样。

  2.交代操作要求,每人选2种。

  3.儿再次操作,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可以跟同伴进行交流。

  4.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示记录纸,把幼儿的操作结果记录在纸上。

  6.师进行小结。不同的蔬菜叶片在同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叶汁不同的,因为蔬菜的味道、颜色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叶汁也是不一样的。

  三、活动的延伸,对蔬菜的叶子产生更进一步的探索兴趣

  我们的开心农场里还种植了许多蔬菜,下次我们去收集更多的蔬菜叶片去探究,去发现,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秘密呢!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7

  知识背景

  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方法背景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

  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

  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

  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动完成的《纲要》和国家《科学》课程的目标有:

  1、通过幼儿的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励幼儿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示范性方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流程

  (四)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五)活动评价: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教学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块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四、总结活动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9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能够知道每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脉络,是每个个体的独特标志。

  2、能力目标:幼儿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两片叶子的不同。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习过关于树叶的知识,有一定的经验准备。

  2.物质准备:关于树叶的图片(特征明显、相似)、树叶模型

  三、活动过程:

  1.导入:(组织上课)小朋友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不好。大家认真听哦,老师要出谜语了(出示图片)

  2.开始:大家以前是不是都认识很多树叶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认一认好不好。(出示比较有特征的树叶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学过的知识)

  老师想问问你们,有仔细观察过叶子吗?(有:就请几位小朋友简单回答一下)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每个人都要认真仔细的观察,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相同的。(两两一组出示相似的叶子)

  现在和你身边的小朋友6个人一组可以交流你观察到的结果(1~2分钟),请幼儿进行回答。

  3.小结:(组织纪律,进行小结)世界上有许多种叶子,每棵树也有很多片叶子,但是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脉络。这些信息就是我们自己的特点,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是独特的。

  四、活动延伸:

  树叶可以制作出美丽的作品,在以后的美术课和手工课一起进行制作。

  活动反思:

  《神奇的叶子》这一课的活动,我设计了三个版块。第一版块是了解、介绍叶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关叶子的知识,养成收集、整理资料的学习习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第二版块制作叶画。目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第三版块是编故事。目的是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发挥潜能。

  三个版块的设计,我注意做到: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从学生生活实际找身边的变化入手,寻找教育教学的最合适的切口和教育点,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使课堂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从准备到展示到交流,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空间,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交流比指名让学生发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改变学习方式,在制作叶画这一环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完成还是与人合作,尊重学生的选择。欣赏学生的创作与表现,让学生体会创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真没想到,他们能做得这么好!下课后我感触颇深,我们真的不能小看二年级的学生,只要我们适当加以引导,比如在做之前先请他们说说叶画的做法,注意些什么,然后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实践,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带给我们惊喜!

  三、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课堂活动方式的实效性

  课程内容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就是课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在这一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这节课我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以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活动中尽情地展示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乐趣。

  本课也感到有些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学生要求提的不够明确。个别学生收集的叶子颜色、形状、品种较单一。有关资料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0

  奇妙的树是一节关于春天的主题礁,科学活动,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认识树的不同部位和基本组成,萌生对树的探索兴趣,增加对树的亲近感。

  活动目标

  1.萌生对树的探索兴趣,增加对树的亲近感。

  2.认识树的不同部位和基本组成。

  3.能较完整、连贯的讲述自己对树的认识。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认识树”组图;“我和树做游戏”组图。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说一说树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你在哪里看过树?

  树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二出示组图引导幼儿认识树的不同部位

  1.出示组图“认识树-1”,认识树干。

  2.出示组图“认识树-2”,认识树叶、树枝。

  3.出示组图“认识树-3”,认识树上的花。

  4.出示组图“认识树-4”,认识树上的'果实。

  5.出示组图“认识树-5”,认识树根和树桩。

  三出示组图鼓励幼儿和树进行游戏

  1.出示组图“我和树做游戏”,鼓励幼儿说一说和树可以玩哪些游戏。

  2.组织幼儿到幼儿园里或幼儿园周边走一走,亲近树,看看树干、树枝、花儿、果实、树根等,自由地和树一起玩游戏。

  活动反思:

  树木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类的贡献巨,但是幼儿在此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多,对树木的了解不够。如果只是说教性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收效不是很。但是,如果幼儿清楚了树木对人类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要保护树木,爱护树木,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比单纯地说教要有效果。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海底世界里的奇异景色、丰富的物种。

  2、激发幼儿对海底世界动植物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3、知道目前海洋动物的生活环境,有保护海洋的愿望。

  活动准备:

  《海底世界》精彩片段(或海洋动物实物、图片、等)、海洋污染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以“nimo”(海底总动员主角)邀请幼儿到海底世界做客引入活动。

  二、组织幼儿参观海底世界精彩片段。

  在浩瀚无边、深不可测的大海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引导幼儿观察海底世界里有些什么海洋动物和植物。

  1、幼儿交流所看到的海洋动物和植物。

  谁能说说你看到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你还知道海底有哪些动植物?

  3、海底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三、播放海洋污染的录像,请幼儿想象海洋里的动物感受。

  提问:(1)当你在这个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感觉?

  (2)海洋怎么会变成这样的?

  四、结束语:

  我们不但要保护好海洋动物的美好家园,海底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小朋友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准备做一个征服大海的勇士吧!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自主选择各种不同的方法表现所喜欢的海洋动物。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3

  活动目标

  1、通过寻石、观石、玩石等活动,激发幼儿了解石头的兴趣,并在探究中发现各种石头的特点。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有关石头的照片、图片、录像资料,各种石头、石制品、石工艺品、石饰品等。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我收集的石头。

  (1)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石头,有的很珍贵。

  (2)石头的颜色有各种各样。

  (3)石头的花纹也都不一样。

  (4)石头的形状很多,这是鹅卵石,是圆圆的、扁扁的。

  (5)有的石头表面光滑,有的粗糙。

  2、石头的用途有哪些?

  (1)一般的岩石、鹅卵石、大理石、花岗岩可用于铺路、造桥、盖房子等。

  (2)玉石、红蓝宝石、钻石是较为名贵的.石头,可以制作装饰品。

  (3)本地盛产的名石――寿山石,特别名贵,可做成工艺品。

  3、试一试。

  (1)把石头、木块、塑料、泥块、混凝土、土块等放人水中,会发现什么。

  ①木块、塑料都漂浮在水上。

  ②石头、泥块沉人水底。

  ③石头不论大小都会沉入水中。

  (2)用铁锤敲打石块、木块、塑料、铁块,观察敲打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铁锤敲打石块后看到一丁点火花。

  ②用铁锤敲打木块、塑料、铁块没有火花。

  (3)用石块敲打铁钉、木板、核桃、土块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石头很硬,不会碎,不会变形。

  ②核桃、土块被石块敲打后都碎了。

  4、制作石艺。

  由一块形状特异的石头想到了什么?运用辅助材料做出更多的东西。

  (1)单块石头彩绘。

  (2)多块石头组合彩绘。

  (3巧妙运用粘合剂彩绘。

  (4)各种石头组合,搭建园林小景。

  展示幼儿的作品。

  幼儿自我介绍制作方法和作品名称。

  拓展思路

  1.在探究石头的特征活动中,还可以把石头与蔬菜、鱼同时放在火上烧,观察现象,感知石头不能生长也没有死亡。

  2.可以带幼儿外出参观,把未受破坏的自然景观与受到乱开采石料而破坏的景观进行对比,再通过观看一些有关灾害性报道、录像、资料片,让幼儿感知和了解石头对人类的作用。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4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卵生和胎生的科学常识,并了解自己生命的生长过程。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增加爱妈妈的情感。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气球15个、图片:ppt、1—10月胎儿视频:胎儿成长、剪脐带、受精卵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胎生与卵生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区分胎生与卵生谈话:猫妈妈生的宝宝是什么?鸡妈妈生的是什么?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并出生的动物是胎生动物,妈妈生出蛋再孵化出来的是卵生动物。

  2.谈话: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哪些动物的卵生的?我们人是什么动物?

  二、了解自己的生命生长过程。

  1生命的形成谈话:

  你是怎样生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呢?要待多久才生出来?

  观看“小威向前冲”视频小结: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卵子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留在妈妈肚子里面叫子宫的地方。在这里面一天一天的长大,经历了九个月(280天)左右,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2.成长经历谈话:

  你们还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的吗?吃什么?

  (观看视频:胎儿成长)(胎儿成长照片)了解成长每个阶段的情况。

  小结:在妈妈肚子里的九个多月,随着宝宝的慢慢成长,妈妈的肚子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妈妈非常辛苦。

  三、体验

  每位幼儿肚子前绑一气球,听指令做各种动作,感受妈妈保护宝宝的艰难。

  小结:你们是在妈妈辛苦的保护下出生的。回家后每位孩子都说一句爱妈妈的话或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感谢妈妈的养育。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充满着欢声笑语,了解在妈妈肚子里的样子和成长过程。还知道了妈妈怀自己时的辛苦及不易,更加加深了对妈妈的爱。家是一个温馨的乐园。妈妈、亲情的宽厚无私及其在幼儿成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已是勿容置疑的真理。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意的氛围中成长,又能以其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他人(首先是父母),只有这样,健全人格的形成才有可能。

大班科学奇妙教案15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

  不同的声音。

  2、愿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探索的结果。

  3、发展听觉分辨能力,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幼儿经验准备: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2、物质准备:

  (1)、每组桌面上分别放置小鼓、三角铁、木鱼、小铃、圆舞板、铃鼓等各种乐器以及瓶盖等。

  (2)、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等物品。

  (3)、录有各种悦耳及刺耳声音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1、通过探索,感知声音

  (1)自主玩耍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今天来了很多小乐器,你们试一试,应该怎样演奏他们呢?

  请幼儿自由玩乐器,并探索使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可以敲、摇、碰、拍、弹、晃等。

  教师小结: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发出声音的方法也不同。

  (2)通过操作,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介绍小实验方法:将瓶盖放在小鼓上,边敲打小鼓边让幼儿理解物体

  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地再次玩乐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了解人发出声音的原因。

  教师:我们人站着不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说话呢?

  请小朋友用手摸自己喉咙,喊“啊——”。然后请幼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引导幼儿感知声带的震动)。

  师幼共同小结:不论什么东西,振动了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2、自主尝试,探索声音

  (1)请幼儿尝试让活动室里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教师:小朋友,你刚才使什么物品发出了声音?用的什么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他的探索以及探索结果。

  (3)教师小结: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

  3、听听玩玩,辨别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叫音乐,大家都喜欢听。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听多了会有害人的健康。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

  4、想想做做,自制玩具。

  指导幼儿利用收集回来的物品来自制玩具,如纸盒琴、纸电话、七音瓶等。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乐器,体会声音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