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五年级教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

时间:2024-11-22 06:57:3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教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3、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出示:

  攀登、精瘦、运动鞋、气喘吁吁

  瘦削、眉毛、慈善、宿鸟

  ⑴同桌互读检查

  ⑵指读,互评

  ⑶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的?

  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文(可分小节读)。

  提问:课文主要写什么?

  3、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

  第一段(第1、2节):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听读第一自然段。(播放磁带)

  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书:天游峰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4、说话练习。

  出示:

  天游峰

  5、文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

  出示: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九百多级石梯

  ⑵这一句用什么方法来写天游峰的险?

  ⑶怎么打比方的?从这个比喻,我们可看出石梯怎样?

  (高、陡、窄)

  ⑷情景创设

  教者把一根棉线拎在手上,让线飘悠,感知石梯的险。

  ⑸自由读。

  边朗读,边想象,边体会“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

  ⑹指名读。

  6、这么险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顶峰,心里怎样呢?

  7、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8、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

  1、认真诵读课文。

  2、写出下列字的笔画数。

  攀()、瘦()、鞋()

  眉()、慈()、宿()

  3、抄写词语。

  攀登、傍晚、伴随、气喘吁吁

  瘦削、鞋子、慈善、自在悠闲

  宿鸟、眉毛、汗珠、炯炯有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文中哪些语句写了,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扫路人清扫路面的声音是那么分明,请读读有关语句,细细地体会。

  3、出示: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⑴这段话着重描写了人物的.什么?

  ⑵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⑶你能把这样一位干炼的老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⑷谁来试试?

  4、这位老人是谁呢?

  板书:扫路人

  三、精读第三段。

  1、文章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人物的对话。

  2、请自由轻读,说说读后的感受、体会。

  ⑴老人每天一级一级地扫石阶、多辛苦啊!

  ⑵“不累,不累,我每天……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老人的这句话,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可以看出老人与山的感情很深。

  ⑶第7节的第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眼中的天游峰顶天立地,它用具体的数字告诉人们天游峰的石阶之多。

  ⑷文章的第1段已告诉我们天游峰的石阶又窄又陡又险,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又一次告诉我们,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天游峰的险。

  ⑸“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倒抽了一口冷气。”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游客攀登之难,以及老人每天扫石阶的顽强,写出了作者对老人的敬意。

  ⑹“按说,我早该退休了,……我能舍得走吗?”这段话是写老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描绘,从最后一个反问句可以知道老人一辈子也不想离开大山。

  ⑺“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句话表达了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⑻这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为的语句把一个自信、豁达的老人呈现在我们面前。

  ⑼“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写出了对老人的尊敬之情,作者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了。

  注:学生在讲述体会、感受时,要充分让他们朗读课文,要有感情地投入地读,或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磁带,或教者范读,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读好书的兴趣,在讲解人物外貌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

  3、指名分角色朗读。

  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一位老人呢?

  (自信、爽朗)

  ⑵文章从开始到结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老人的什么感情?

  (崇敬、仰慕)

  ⑶分角色朗读。

  四、欣赏佳句。

  这篇文章你们喜欢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一遍,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2、有感情地赏读佳句。

  ⑴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⑵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⑶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⑷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文章描写了天游峰的险峻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劳,歌颂了老人的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⑴课文第3、8小节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请认真读一读。

  ⑵学习文中这一方法练说一个你熟悉的同学。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附板书:

  13、天游峰的扫路人

  游客

  天游峰:九百多级石梯、望而却步

  (险峰)、半途而返

  扫上山

  扫路人:每天一级级、轻松自在

  扫下山、自信豁达

小学五年级教案2

  一、认识字词

  寂寥(liáo)嘈(cáo)杂冗(rǒng)长陶冶(táoyě)

  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工尺(chě)

  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

  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药

  乐,①乐(lè)趣②音乐(yuè)

  二、文中线索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事情线索:

  下雨————躲雨———借琴———拉琴————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导入……

  一、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凯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进》等。

  二、认识字词

  正音:寂寥(liáo)嘈(cóo)杂冗(rǒng)长陶冶(táoyě)

  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工尺(chě)

  把需注音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引出多音字,如: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药;乐,①乐(lè)趣②音乐(yuè);把词语的解释念给学生听,并让他们找到相应的词语。

  释词: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小学五年级教案3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的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感悟作者恰当的比喻手法。

  2、感受夕照日奇丽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课文,感受夕照的奇丽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悟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大家看过夕照的景象吗?交流。

  2、小结:日出的景象是壮观的,夕照的景象也是如诗如画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篇描写夕照美景的文章。

  [意图: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交流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的开放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2、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容易出错误的读音。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象?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中描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5.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

  (估计学生可能产生以下疑问:为什么作者说是"如诗的夕照"?

  夕阳为什么会是调皮的?为什么把它比作石榴?"我"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概和激动?等等。简单问题随时解决,如果是教学的重点问题留在后面教学中解决。)

  [意图:这个大环节中,学生第一遍读课文,重点是解决字音问题,把课文读通顺;第二遍读课文并交流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初步的阅读感受,这时的感受一般是浅显的;第三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以学定教。]

  三、细读课文,感受夕照的奇丽,解决学生疑问。

  1.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课文,相信大家能在读中自己解决疑问。请学生自由朗读,可以把最喜欢的夕照的景象多读几遍,等一会儿把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请学生朗读最喜欢的景象,其他学生仔细听并展开想象。在听完以后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由于作者是按照夕阳落下去的经过来描写景象的,所以在引导学生交流中,应该在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考虑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交流,以便让学生有顺序地想象夕照景象。

  当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夕阳调皮,"当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夕阳像熟透了的石榴,"当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39;我#39;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慨和激动;"其他问题也可以在学生交流想像到的景象时相机解决。

  3、你们想像的夕照景象多美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夕照的录像片断)看完后你想说什么?

  [意图: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夕照的美景,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四、品读,升发情感。

  1、小结:通过刚才的.朗读和想象,听得出大家庭已经读懂了课文,并且都有很喜欢夕照的景象,下面再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次请小组合作选择各小组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齐读、分自然段读等),把你们眼里的夕照美丽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交流汇报,大家评议。(各小组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配乐。)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交流。

  4、课文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如诗的夕照",你们能不能写几句诗来赞美一下夕照的景象?

  5、学生交流所写的诗句。

  [学生通过写诗,可以尽情表达对夕照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在练笔中明白"如诗的夕照"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夕照》,课文时的生字掌握得怎样呢?请学生看拼音写汉字(投影出示)将错误较多的生字重点纠正。

  2、请掌握好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课文中的生字的。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恰当的比喻手法。

  1、作者把夕照的景色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感受致函夕照的奇丽景色。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把夕照都有比了什么,画出来并小组时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比喻的语句,把夕照的景色描写得这么逼真、奇丽。让我们再次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这些句吧。

  [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感悟作者的描写手法。]

  三、背诵课文。

  1、作者描写了这么美的夕照景色,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请学生自由练习背诵课文。

  2、在小组里背诵给大家听,互相评议。

  3、把你背诵得最好的段落背给全班同学听,大家边听边想象。

  4、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夕照的景象,请学生配音解说。

  [意图:用小组时背诵、给画面配音解说等到形式,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在背诵中再次感悟、想像夕照奇丽。]

  四、讨论。

  1、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在小组时交流一下。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对景色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感受,还可以是其他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意图: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鼓励学生阅读时有不同的读感受。]

  五、练笔。

  1、你观察的夕照景象是怎样的呢?请你们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也可以像作者一样,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写出自己的观察。

  2、全班交流,建议教师要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教学小结:

  本文行文条理清楚,用词贴切,比喻逼真,写出了夕照如诗如画的景观。希望同学们在了解课文怎样写夕照变化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小学五年级教案5

  一、分便笺情境引出分数梳理已知揭示课题

  老师这里有4张便笺想平均分给两名同学怎么分?(一人两张)

  还有2张便笺还想平均分给两名同学怎么分?(一人一张)

  最后1张便笺还想平均分给两名同学怎么分?(一人一半)也就是每人分得这张卡片的1/2

  这是什么数?关于分数,你都知道些什么?

  看来大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来研究分数的意义

  二、动手操作建构分数意义

  1、独立操作用一样物品做1/4全班交流引出分一群物体

  2、小组合作分一分一群物体实物展台学生边操作边汇报分得的分数

  3、针对板书揭示单位“1”

  4、层递说分数意义深化分母分子含义揭示分数的意义联系班级实际说分数

  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分数?

  好,看清要求

  独立操作用桌上的材料表示出1/4涂上颜色或作上标记

  做得快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注意重复的就不要贴了

  大家做得都非常好来,先看这个圆纸片想一想你是怎么表示出这个圆纸片的1/4?这个圆纸片上还有分数么?

  再看这条线段,它的1/4又是怎么表示出来的?

  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分一分都能分得一些分数

  那,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分一分,你能分出一些分数来么?

  别急,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样的材料请你们小组合作共同分一分并且把分得的分数记录在纸上

  等会儿我们会请操作最棒的小组上台来汇报

  好赶紧开始

  贴板书

  现在让我们总体的看一下这些分数都是用什么办法得到的?

  哪些东西被平均分的?对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被平均分获得分数,它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在数学里通常叫做单位“1”

  现在老师给你一个分数,你能试着说说它的意义么?

  再来一个

  来点难的?难在哪儿?也就是不知道......?

  再来一个难的?

  最后一个,还难么?

  你们真行,你们不经意间自己就把分数的意义给出来了

  请看大屏幕轻声读读是不是和你说得一样好给你一点时间能记住它么?

  开始停你来说好极了慢着同学们看好这名同学占这桌人数的.....?怎么想的?

  这名同学还占这排人数的.....?

  你自己能说一句么

  好第一组把分数的意义再说一遍大家瞧好他们组占全班人数的.....?还有答案么?

  精彩全体起立说一遍分数的意义预备齐

  请问所有站起来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也就是?

  学的真行啊

  那,敢不敢接受练习的挑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一练

  2、想一想

  3、试一试

  4、说一说

  5、画一画

  6、玩一玩

  好,打开课本独立完成“练一练”

  谁来说对么第二个有点小难度谁说?好让我们看看动画演示平均分成三份两只熊猫是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只熊猫是两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下面请你想一想......

  评论别人头头是道那自己做如何呢?请你试一试

  看清题目在作业本上写出你的答案

  这么会说就请你们来说一说

  轻声读题用心考虑

  喜欢画画么?那想不想在这节课上画一幅数学画?

  哪位同学读题?

  想好了再动笔,画出你的'理解和个性

  大家的表现真的是精彩极了

  做了这么多想不想玩儿?

  好这是?数数,几个?

  谁能上台来拿出这9个球的1/3?对么?

  谁能继续来拿出剩下球的1/3?对不对?

  怎么都拿1/3却一次拿3个一次拿2个?

  猜猜这里装的是什么?哦,2个球。听好,这2个球是袋子里原有球的1/3,你知道袋子里原来有球多少个么?真的么?倒出来看看

  再来还是2个球这2个球是袋子里原有球的1/5,你知道这个袋子里原来有球多少个?再次验证一下

  四、布置作业留下思考

  你看关于分数,有趣的知识真的是太多了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的研究只能到这儿

  请同学们在余下来的时间把课本76页练习十三的1-4题做在本子上。

小学五年级教案6

  教学内容:

  (一)成语探源(二)成语诗画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成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才学情分析:

  成语及成语故事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吸取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学懂成语的来源。

  教具: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艺海拾贝”部分,师生共同学习“指鹿为马”及其意思,领略对联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赵高、阿、阴中、诸、法、杞人忧天、高山流水”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对联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搜集有关成语及故事取处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成语探源四面楚歌洛阳纸贵夜郎自大

  杞人忧天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杯弓蛇影

小学五年级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练读,师正音。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时,作者多大年纪?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

  月

  是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故 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乡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明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教学反思

  1.借助读前提示,自主阅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

  2.运用习得的学法,自主阅读。

  通过质疑“故乡的月亮好在哪儿”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3.链接相关资料,自主阅读。

  链接相关资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本文有些地方是教学时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老师讲和学生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我们可以链接一些相关资料辅助一下,这样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小学五年级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平,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平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平,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平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的`左边高,右边低。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平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会平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平平衡,两边一样重;天平不平,下沉那边重。

  【设计意图】学生没有使用天平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观察丰富表象扫除学习障碍,为进一步学习找次品做好准备。特别地,对两种情况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两瓶钙片,放在天平上称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为它会轻一点。现在有3瓶,那么要称几次呢?为什么?

  学生:称一次。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翘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师分别演示天平达到平衡和出现不平衡的两种情况,请同学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根据天平的情况推断出剩下一瓶的情况,是解决“找次品”问题的关键。此处将实验演示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3.交流图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办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1)可以用一个“△”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天平,用长方形表示钙片。

  (2)为了方便,还可以给每瓶钙片加上编号。

  学生完成后,将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图示是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例1教学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可以分散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探索规律,优化策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2)大胆猜测。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学生: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学生: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因为如果运气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学生:每次称2个零件,4次保证找出次品。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学生:既要保证找出次品,又要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不能兼顾两端,说“一次”的同学忽视了“保证”,说“4次”的同学没有考虑到至少。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否定错误,澄清认识,确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五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难点: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字词积累

  3、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线索以及山中避雨全过程.

  二、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作者作品

  本文作者是:,人。现代家、家、

  家、家。他是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同时也是近代有名的随笔散文家、西洋美术音乐家兼教育家,更是多国语文的翻译家,一生著作多达一百五十多种,堪称著作等身。其以寥寥数笔,刻画出的漫画,韵味无穷,号称“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曾用名丰润、丰仁。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再笔》、《绿缘堂续笔》等。漫画有《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2、字词积累

  (1)注音

  丰子恺()嘈()杂工尺()

  趋()之如归寂寥()冗()长

  闭门羹()弄()里涉()水

  气馁()和()平唱和()

  和()稀泥和()面乐()以教和陶冶()

  (2)释词:

  趋之如归:趋:

  寂寥:

  嘈杂:

  怨天尤人:怨:尤:

  冗长:

  望洋兴叹:望洋:兴:

  陶冶:

  依依:

  萍水相逢:萍:

  乐以教和:以:

  工尺:

  (3)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

  1、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二)感悟文章主旨

  1、说出本文主旨。

  2、、“乐以教和”有什么作用?

  3、继续深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呢?

  4、联系实际: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三)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1、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2、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3、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作者:

  两个女孩:

  4、本文的'叙事线索有什么特点?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

  另一条是:

  这样,两条线索并行,使叙事紧凑而井然有序。

  第二课时

  【复习反馈】

  复习检查上一课时重点知识的掌握

  【合作探究】

  1、精彩片段品析——课文第4自然段

  (1)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3)“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温暖”有何妙处?

  (4)怎么理解“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品析完精彩片段后,学生有重点的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片段,根据以上品析片段的方法,进行自我评析。(参见课后练习板块)

  2、写法借鉴:体会“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

  (1)本文多处运用了“比较”,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

  如:①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突出了

  ②将两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了

  ③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④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2)同桌互相讨论:“比较”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3、拓展提高:感受文中闪烁的多种美。

  4、总结延伸:丰子恺不愧为文学家、画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他的作品处处闪烁着多种美的色彩。

  (1)同学们也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美,用自己的手去创造美!

  (2)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你是否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请以“音乐”为话题,谈一下你对音乐的感受。

  【课后训练】

  1.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2)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2.课文中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了比较,作者这样写想要说明什么?

  3.文章的主题句是哪一句?

  4.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5.14.请简要描述一个送别他人的场面。(50字左右)

  提示:只要能体现依依惜别即可。

  学习体会与反思:

小学五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观察,认识并了解人的脸部特征,并学习掌握观察人物脸部的独特方法和制作技巧。

  2、通过对人物脸部的观察,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持久兴趣,提高同学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不同的绘画手法,大胆的对任务脸部进行描绘、制作,力争表现出人物的独特面貌。

  教学难点:

  学会细致的观察人物的相貌特征,体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物脸部的区别,大胆的探索,运用多种绘画手法进行表下并制作脸谱。

  教学准备:

  教师:

  录像、范作。

  学生:

  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看一段戏剧中变脸的录像。要求让学生感受变脸的奇特表现方式,并讨论人物的外貌特征。

  2.欣赏分析

  (1)、瞧!书上通讯们用废纸做的人物变脸多有趣啊,你能想到更有趣的吗?

  (2)、借用狐狸脸的一部分做成的变脸是否很有趣呢?我们还可以运用什么动物的脸来做变脸呢?

  (3)、三个姑娘通过变化五官来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表情,真是太有意思了…….

  3、探究方法

  人物的脸庞到底怎样变脸?

  能用什么表现手法呢?

  4、启发教学

  创设情景,展示小动物的脸部,将脸部某一个部位剪下来代替老师的响应部位,让学生看看是否有别样的感觉,在观看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5、制作练习

  (1)、教师演示制作步骤,用夸张的手法绘制脸部。

  (2)、通过不同部位的拼贴、组合来制作作品。

  (3)、分组练习:各组讨论创作思路,学生制作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6、游戏展示

  请同学到讲台前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将五官部位任意组拼,增强学生的创作激情,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7.评价小结

  (1)、每小组选2—3幅作品让学生谈谈作品的精彩之处,请制作者讲解创作思路和创作心得。

  (2)、评价优秀作品。

小学五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吃好早饭在一天当中的重要性。教学用具: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怎样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做好它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受病菌的侵害,可是想要有一个健康的

  身体还需要小朋友们注意饮食,尤其是吃好我们的`早饭。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图片

  提问:你知道图上这些小朋友为什么会不舒服吗?

  小结:早饭对一天来说非常的重要。如果不吃早饭,会影响同学们的身体正常发展。

  2、教儿歌

  同学每天要早起,

  吃好早饭再学习,

  干稀搭配质量好,

  身体学习大提高。

  3、出示图

  提问:知道图上这些叫什么吗?

  你每天吃早饭吗?经常吃哪几种?

  四、 总结全文

  五、 作业

  你今天吃早饭了吗?吃好了就用彩笔画一朵花。

  五 课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教案12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链接:邹忌是齐国颇有韬略的内臣对齐国的政治改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邹忌(约前385---前319),一作“驺忌”,尊称“驺子”,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齐桓公田午时的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田辟疆。

一、预学思考: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文中生字词,在下面写一写。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译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4、理解画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上书谏寡人者:

  ⑤期年之后:

  二、导学流程:

  1、情景导入。唐太宗李世民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知道:历代君王要成就一番大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凑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进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的齐威王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听朗读录音,要求同学们听清生字字音;注意朗读的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有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生认真听范读,在书上做标记。

  指生试读课文,读完师生共同评价,指导改进。

  3、翻译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特别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子。

  词:①朝服衣冠②妻之美我者③闻寡人之耳也

  句: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④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探究重点句段,体味邹忌的讽谏艺术,分析人物形象。

  ①“请同学们读第二段,思考问题:邹忌怎样讽谏齐王的?使用了怎样的手法?”

  ②想象一下,邹忌会用怎样的语气劝告齐王?请以邹忌的口吻读一下。

  ③小组试读,每组推荐一人来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生评议,指导读好。

  ④齐王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词句来谈一谈。”

  三、点拨精讲

  (一)、预学思考4:理解画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讽: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谏:接受②谤讥: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③面刺:当面指责。④谏:规劝;劝谏。⑤期:一周年。

  (二)、导学流程4①:

  学生朗读,列表帮助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明确答案。

  邹忌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类比推理、设喻→受蔽(甚矣)

  (明确:由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联想到国家大事,采用了比喻、类比的手法,向国君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娓娓道来,形象生动。)

  (三)、导学流程4②:

  从“诚知”二字可以看出邹忌的诚恳,对国事的忧虑,应当以一种郑重恳切,又易于让国君接受的语气来读。)

  四、延伸拓展: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担任了楚国的.宰相,全城的官吏和百姓都因此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愿听您剩下的意见。”老人说:“地位已经高,态度就更要谦虚;官职越大,处事更要小心谨慎;俸禄已经很丰厚,就千万不要轻易索取别人的财物。您严格地遵守并牢记我所说的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很对,我会谨记在心。”

  五、小结:邹忌讽齐王纳谏

  对比↓

  类比皆朝于齐

  暗比

  排比

  (委婉)

  作业:

  1、背重点词的翻译。

  2、翻译下面这篇短文,说说邹忌和少孺子的劝谏方法有哪些相同点?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一定

小学五年级教案13

  教材分析

  《松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出自法国博物家布丰之笔,文章用词凝练,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对松鼠的吃食、外形、居住、行动、搭窝、生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当的介绍,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分析得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松鼠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学情分析

  鼓励学生质疑,找出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边充分感受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一边自觉和《鲸》进行写法比较,寻找异同点,并领悟这种写法。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3、比较《鲸》的说明方法,明白异同点,并充分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

  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猜谜语,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出示谜语: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扫帚,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松鼠。齐读课题两遍。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课文前,同学们先读一下导读,看看给我们提了什么问题?找个学生读问题。我们要带着问题读课文,不过本课的字词拦路虎大家一定要赶走他。

  2、学生读课文,思考。

  3、检查生词。出示投影(开火车形式读,齐读)

  4、指名接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流利。读完后让学生评价一下学生读得怎么样。

  5、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出来了。

  学生读。引出:漂亮、驯良、乖巧。(板书)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1)、本文介绍了松鼠的什么特点?

  (2)、文章是用什么结构来写的?

  (3)、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讲解,具体可涉及到的内容是:⑴描写松鼠的外形的部分(第一自然段):

  ①这部分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概括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谁读给大家听听:(板书重点词:美丽,讨人喜欢)

  ②你能读一读描写松鼠美丽、讨人喜欢的句子吗?(朗读指导:读的时候要读出那种喜欢的语气。)

小学五年级教案14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设计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

  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课上适时播放。

  教学流程

  一、让心灵接近美。

  阅读完课文之后,果然有学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但我抓住时机进一步问道:“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有的学生从注释中找到了“寂寥”是寂静空旷的意思;找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山色迷蒙若有若无的意思。可是作者为什么被这种境界所吸引,学生还没有感觉到,这岂不同文中的那两个女孩一样不解其中味吗?

  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感?”

  话音刚落,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金超同学说,小时候最喜欢打着雨伞穿着雨靴到外边趟水玩。这下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有的说玩得衣服、裤子、鞋都湿了,跟小水鸡似的;有的说还撩水打水仗;有的说还喝过雨水;有的说最爱往水深的地方蹦,好踩出水花来……

  我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

  “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

  “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像……”

  “你们感觉怎样?”

  “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

  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导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

  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这些孩子的感受和当年丰子恺的心境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只有给她热情的鼓励。

  她朗诵的居然是已逝的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她读完之后,全班同学不由得热烈鼓掌,我不知道是什么感染了他们,他们能理解这样的诗吗?

  肖晶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这首诗的,她说是在网上。

  我一方面吃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于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之强烈、深沉。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由此产生的联想还在继续延伸。

  三、让心灵与美相融。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他们并不知道我放的古筝曲叫《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意境高妙,感染力极强的乐曲。听完后,他们就不停地写着。有的想到了仙山美景,有的想到了舞蹈、棋局,有的想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有的想到了吟诗作赋的诗人……

  其中一位叫张佳宝的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它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一节课就在这样的美的体验和品味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生活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铸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审美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什么时候需要引导、什么时候不需要?在我给了学生感受、体验、思考、想像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语文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绘他们的心灵,倾吐他们的感受。想起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今日这样热烈的场面。但有几次因为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我“扼杀”了他们的话题。就像今日,虽然后来的讨论与思考早已偏离了教材,但却是一次有效而生动的体验。从这一角度讲,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关于课文中意境的感受过程,并且使用了体验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文学”的手段和方式,这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吗?

  其次,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与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力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改变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小学五年级教案15

  组块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美妙动人的《月光曲》,创设情境。

  2、简介贝多芬,出示字幕:“我的乐音只应当为贫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多么的幸福。”(齐读)

  组块二:检查预习,感知大意。

  1、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2、《月光曲》是怎么创作的呢?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组块三:细读文本,感悟知音。

  1、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曲子?抓住兄妹对话,体会贝多芬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很同情他们,就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为什么贝多芬弹完一曲又一曲?抓住盲姑娘称赞贝多芬的话,体会贝多芬为遇到这样的知音而激动。又加上当时的环境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于是创作出了月光曲。

  3、根据画面让学生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让学生多读,读出乐曲的旋律,海面的变化。

  (一)教材重难点

  本文景美情深,联想丰富,情感变化细腻,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把想象体会《月光曲》表现出来的景象作为重点,把感受贝多芬、盲姑娘热爱音乐的美好情感。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作为难点。并且以贝多芬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同时又与盲姑娘感情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分散难点。

  (二)教材处理

  对于教材内容及处理,本着以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为突破口,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为重点,巧设情境,目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人文精神。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1、自读,交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思考: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2、划出描写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时看到的景象。思考: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3、带着这个问题先自己阅读2到7自然段:(1)在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

  (2)贝多芬认识盲姑娘吗?一位音乐家为什么会给不认识的盲姑娘弹完一曲,还要弹一曲呢?

  4、体会《月光曲》创作的动因

  贝多芬弹奏的第二曲是什么曲子?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吗?

  5、鉴赏《月光曲》

  6、品读:作者是通过兄妹的联想来展示的。下面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

【小学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教案08-06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11-09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08-06

小学五年级方程教案01-22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案04-23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6-14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案08-27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1-08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