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1
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水一直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变,水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学生通过回忆和观察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讨论他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本课既是小结课,又是对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变过程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水的三态和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无法建立联系。如问卷中问道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形态时, 100%的孩子都回答----液态、固态、气态。但我再接着问自然界中是如何具体阐述的?比如说云,孩子们一下就会说到雾、雪、霜等现象。而对于雾、雪、霜这些现象具体该对应水三态中的哪一种,学生错误百出。
2、学生还有有较多错误的前概念,并且根深蒂固。如三年级的学生水蒸气的理解是有误的,都认为烧水的白气是水蒸气,只有23%的孩子认为冬天呼出来的气不是水蒸气,第四题大部分的同学只能正确的回答出冰是怎么形成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想起我正在执教的四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学过了这个内容,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都分不清白气或水蒸气,还有部分孩子认为雪和霜是由水遇冷凝结而成的冰。这些问题都说明错误的前概念已经深深的烙在学生的脑海里了。了解了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我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通过具体形象的、直观的实验去克服他们深入脑海的前概念。
3、三年级的孩子大概1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对于故事、图片,直观的实物更乐于接受,因此,模拟常见的霜、雪以及简单直观的呈现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霜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冰 水(液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露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雾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板书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
水(液体):蒸发(吸热)变为水蒸气;凝固(放热)变为冰
水蒸气(气体):凝结(放热)变为水;凝华(放热)变为冰
冰(固体):熔化(吸热)变为水;升华(吸热)变为水蒸气
教学反思
1、在判断云和雾的是水的哪种形态时,很多学生都回答是水蒸气,虽然前面一课有讲过,但是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搞清楚水蒸气其实是看不见的,云和露其实是由许多的小水滴构成的。(可能由于在这一单元的内容是没有连续上的,都是和一二单元交叉着上,导致学生虽然在当堂课理解了但是课后没有进行巩固,又忘记了。可见知识是需要不断巩固的。)
2、学生在讨论时,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因为觉得冰是水凝固而成的,所以几乎都认为霜和雪是由水变成小冰晶的,刚开始我只是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过程与条件,后来发现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后来仔细翻阅教参发现其实可以用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学生一下就记住了。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2
一、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师:
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谁呢?瞧,它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片)你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
生1:你好,小松鼠!(出示小松鼠词卡)
师:谁还愿意和它说说话?
生2: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师: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帮助我吗?
出示课题:小松鼠找花生果齐读课题
二、朗读生趣,深入感知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吧。走,我们出发了!
出示图一:一片花生地。瞧,那儿是什么呀?
生3:那儿是一片黄灿灿的花生地,很美!
生4:那儿是一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师:是啊,你们知道。可小松鼠却不知道啊!它有也有疑问了。
★出示:第二自然段,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
生仿读:自由练读→两人分角色配合读→一人分角色读
师:听了蚯蚓的话,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想些什么呀?
生5:我想,等这些花生结了果,就把果实分给我的好朋友们吃。
生6:我在这里看好,可不能让野猪来偷吃了这些漂亮的花。
师引读:小松鼠也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呢!它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生接读)于是它就行动起来了。
出示:第三自然段“从那以后,……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理解“每天”
小松鼠前天去哪儿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昨天又去哪儿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今天呢?
噢,这就是——“每天”
理解“自言自语”
师表演“自言自语”,创设情境:怎么搞的,笔去哪儿了?怎么找不到了?(师边寻找边嘴里嘀咕)
师:说说刚才老师在干什么呀?
生用“自言自语”来描述,也可以用其说话。
对了,小松鼠心里可着急了!
出示第四段并指导朗读第四段,通过言语神情来表现。
师:小朋友们,花生果到底上哪儿去了?现在我是小松鼠,你能告诉我吗?
生7:花生果在泥土里。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8:我从爷爷奶奶那儿知道的.。奶奶还带我去挖过花生呢。
生9:课文中蚯蚓说的啊。
三、想象说话,表演激趣
师:原来花生果并没有丢,全在泥土里呢!真是虚惊一场!
小松鼠知道后会说些什么?它以后又会怎么做?
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了……
思:
是一篇蕴涵道理又浅显易懂的文章,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在教学时,我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教师也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纵横。在朗读上,根据学生理解水平,要求一步步上升。通过学生不同角色转变,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以读代讲,很有实效。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表演故事的语言实践中,教师作为伙伴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语言实践,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与光彩。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三、学情分析:
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些,学生很容易想到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玻璃棒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水果糖两颗、食盐、勺子1、水槽1。
六、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在液体中看不见颗粒,看不见沉淀,分布均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教师引入:我们都喝过牛奶,在冲牛奶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什么?
学生答:把奶粉放入杯子,然后倒开水,搅拌就可以喝了。
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搅拌?(因为可以让奶粉溶得快一些)
师:搅拌真的能让溶解加快吗?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那么要如何做呢?
让学生小组谈论,制定出实验计划。引导学生将试验计划补充完整,并将表格投影。
(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准备两个杯子,每个杯中都盛大约30毫升的水。把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两个杯子中,用玻璃棒搅拌其中的一杯,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指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提出新的条件:我们冲奶粉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开水呢?(因为开水也可以让奶粉溶得更快些。)真的是这样么?那么我们也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证明吧。
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补充完整:取大约30毫升热水(60摄氏度左右)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实验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哪一杯中食盐溶解的更快。
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得出结论:热水能让溶解加快。
(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出示水果糖:一块水果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水果糖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水果糖溶解;将水果糖压碎成小块更容易溶解。
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 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5.溶解的快与慢
影响溶解的因素:搅拌
温度
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我将更多的时间分布在第一部分“哪一个溶解得快”,也就是对比搅拌和水温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整节课我主要让学生从“问题—假设—验证—证实”这个思维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从提出问题,到让学生假设都比较顺利,但是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时,没能够抓准本节课的主线,学生的`回答和方法偏离时没能够用简练到位的语言将学生牵回到主题中,导致在本环节耗时过多。而这一部分由于学生自身还没能很好的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因此本环节更多的是我在引导,指向性提问较多。根据课本设计,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为“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本环节意为让学生经历过第一部分的实验后,让学生借鉴其方法来完全自行经历一个“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本节课我在前面耗时过多,在这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拥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整的经历这一过程,导致本节课很多学生没能较好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此外,在课堂中我提问的指向性太明显,不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学生更多的时候被我的提问所困在较为狭小的思维空间中,虽然课堂进行的较为顺畅,但学生的感受更像是在上数学课,无法充分感受科学课的真正魅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4
教材分析
从校园植物多种多样性的植物认识,拓展到对自然界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地球上植物种类繁多,教科书以学生熟悉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领悟到分类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课是生物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学习《植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五年级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本单元知识学习的。
认识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上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珍稀的生物。相信通过这课的研究学习,也是环保教育的'很好契机,教育孩子友好的对待植物大家族中每一个成员。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的植物种类。启动学生原有认知,再继续本课的学习,在让学生通过调查后学生又发现很多植物,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研究过周围的植物,再加上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的对于植物的认识,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许许多多有关植物的知识,但是这样种类繁多的植物到底如何表现为多种多样呢?学生并不清楚。因此学习本课时让学生以已知的植物为基础,让学生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多种多样,从而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分类的方法,领会分类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学会15个生字,并能用生字组词。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自己树立时间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15个生字,能够正确地读课文。
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熟课文。2、自主合作的形式学习生字。
教学策略:
1、在谈话中开始学习,通过听读认识本课生字,在小组交流中找出好办法。
2、识记生字,在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中巩固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愿望和乐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机、闹钟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展示小闹钟)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喜欢她?由此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小闹钟。
3、让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字读课文,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2、放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及难读的句子。
5、指名读课文,大家评议。
6、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把字卡贴在黑板上)
(2)用生字组成词语,扩词。
(3)做猜字游戏。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边读边思考:
(1)小闹钟找到朋友了吗?谁师它的朋友?
(2)如果没有小闹钟小熊能改掉睡懒觉的习惯吗?
2、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学生再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钟抓鼠哦偷兔贴瞧
改坏惯使劲床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读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能组词、扩词。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会读会写7个生字,学会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
教学措施:
1、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识字、写字,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写好字的本领。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愿望及实现愿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采用学生先试写生字,再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指导等形式,使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口头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中差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老师指导朗读课文。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先自评、后学生评议)
4、齐读课文。
三、学写生字。
1、用小黑板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让学生读、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占格位置。
3、小组讨论生字的笔顺。
4、老师指导“纸、使、劲”三格字的写法。
5、学生书写练习,(师巡视指导)
6、小组内展示自己写的字并相互评价。
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小闹钟
闹钟纸早使劲床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6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7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②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科学探究。
①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②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③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懂得材料的使用情况标志着一个社会技术发展的水平。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将能够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并能通过调查身边常见的材料,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①:学生不知道周围的物体是由材料做成的。
层次②:学生知道了周围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种类不同。
层次③:学生清楚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探究能力。
层次①:学生能感知身边的材料。
层次②:学生通过调查能辨认不同物体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层次③:学生能观察并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征。
教学背景: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都是由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物体非常熟悉,因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直接凭感官体验。而材料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虽然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材料名称、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在研究材料的活动中,希望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发展他们用语言描述材料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①用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②课件(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那么什么是材料呢,举例说一说。看来同学们对材料并不陌生,那么材料在生活当中究竟有哪些应用?每种材料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课题)
2、调查了解身边的材料。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身上穿的、佩戴的、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看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判断得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两项调查。调查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边调查边记录,小组讨论调查哪里的物品,到老师这里取记录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调查结果展示汇报。
(4)小组交流:材料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
(5)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3、探究材料的特性。在我们周围,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比如一扇门就用了木头、金属、玻璃等材料,那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呢?下面我们就任选一种材料进行研究,看一看每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制作物品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小组讨论,到前面取材料。
(2)学生活动,探究材料的特性。
(3)汇报交流。
4、拓展延伸。材料无处不在,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材料组成的物质世界里。
(1)思考:如果没有材料会怎么样?
(2)课件出示: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3)总结,提出希望。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形式是打电话,内容是芳芳给小明打电话,约他出去玩。教材具体内容有两部分:两段文字和两幅插图。一段文字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两幅插图分别是小明与芳芳打电话的情景。
二、教学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分述、总结思路。
三、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与别人口语交际的兴趣,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
2、使学生了解打电话的方法,说话要简洁,明了,有礼貌。
3、能用普通话进行电话交谈,能把话听清楚,说明白。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打电话的方法,注意与别人口语交际时态度大方,有礼貌。
五、教学难点:
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注意把话听清楚,说明白。
六、教学准备:
电话2部,功放机、音箱、无线话筒一套,实物投影仪。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吗?小马在往磨房的路上遇到什么困难?小马是怎么解决这个困难的?如果故事发生在现代,我们为小马想个办法,使它既能与妈妈商量,又不用跑那么远的路。(打电话)师:现在电话已经得到普及,人们可以瞬间与千里之外的朋友互通信息,而不用跑很多路,电话的出现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生活当中,你们见过哪些电话?(家用电话、IC电话、移动电话)师出示电话实物: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如何打电话,在打电话是,该注意什么?(板书课题)
(二)设情境,学打电话。
1、请两位会打电话的同学上讲台示范打电话内容:小雨打电话给琳琳,告诉琳琳明天不来学校上课的事。
2、问:刚才两位小朋友,给我们表演了打电话的过程,谁来说说她们是如何打电话的?
3、板书打电话过程:摘机——拨号码——通话——挂机听电话过程:听铃声——摘机——通话——挂机
4、学生练习打电话的过程。
5、指名说打电话时的注意事项。师相机板书:把话听清楚说明白注意礼貌用语
6、让学生以小马给妈妈打电话为例,进行说话练习。
7、学生练,老师相应做指导。
8、学生练习后,指名上讲台用实物进行演练,练完后,学生评比。
(三)进行自主练习(实践)。
今天我们学会了如何打电话,你们想不想试一下,你现在最想打电话给谁,打算跟他说些什么?老师这里有一部电话,谁想好了,就可以上讲台来试打。
九、板书:
打电话步骤:摘机——拨号——通话——挂机
接电话步骤:铃响——摘机——通话——挂机
把话听清楚,说明白;通话要求:注意礼貌用语
小闹钟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知道多音字行的读音和用法。
2、指导朗读,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
4、渗透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是什么节日呀?你们都去了哪里呀?有没有认识新的朋友呀?有一个新朋友也想和你们大家交朋友,你们猜他是谁?
谜语:短腿腿,圆脸膛,耳朵长在脑袋上。
肚里声声滴嗒响,提醒我们早起床。
谁猜出来了?(板书课题:小闹钟。齐读两遍。)
老师指导书写,同学一起书空并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个钟字。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小闹钟是一个特别为朋友着想的人,他总想为朋友做点事情。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大家自己读一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先圈出来,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认识它的。
2、课文读下来了吗?你是怎么认识新的字宝宝的。(读拼音,组词,结合课文,相同桌请教。)
3、词宝宝就藏在这些小闹钟的后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来第一个叫出他们的名字。
4、请同桌合作再读一读,相互听一听,学一学。我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如果他读对了就请大家一起和他读一读。
师:我们的词认的特别棒,老师相信那我们的字宝宝也会认的更棒。下面请女孩子读一读,男孩子接着读,声音大的一起读,我的好朋友再来读。
5、有没有新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比一比。有一个多音字,在不同的语句中读音也不同。(出示一段话,试读、齐读。)
妈妈骑着自行车,带我到银行里去。我看到路上有许多行人,银行门口有一行大字。
6、请大家把书翻到113页课后的认字表。同桌先读一读。
7、你们被这些字宝宝难住了吗?(没有)看来呀我们的生字词都认得特别好,我们把这些字宝宝放到课文中再来读一读,这次不仅要读正确了,还要尽量做到流利。
三、学习课文
1、请大家用手势告诉在座的老师们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认段。(6个自然段)。
2、课文中小闹钟都去帮助谁了?课文中的这三部分内容我们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我们大家在听他们读的时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请大家拿起笔,在他们读的时候在他们读得好的句子上面画一个勾。一定要注意他们语气。读完以后我们大家一起评。
(一)猫头鹰家
1、大家读得真好,我们知道了小闹钟先去了谁的家。猫头鹰的家,(板书猫头鹰)他看见了什么?板书(日记)
我们来评一评刚才读这部分的同学他读得怎么样?指名讲(读出了猫头鹰的辛苦)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那句话能看出猫头鹰很辛苦?
2、猫头鹰这么辛苦,小闹钟这么关心人,你能把你们的体会读出来吗?(出示句子)
哦,猫头鹰晚上抓小偷,太辛苦,应该让他好好睡觉,不能闹。
3、那位小朋友愿意试一试?
4、老师听出猫头鹰真的是很辛苦,那么老师读一读请同学们听一听我读得怎么样?师:大声读出来。学生讲评。(不能大声,会吵到猫头鹰的)
5、师;哦,猫头鹰正在睡觉不能吵。那么小闹钟怎么离开了猫头鹰的家。谁来做一下动作。想一想小闹钟应该怎样离开。
(二)小白兔家
1、小闹钟离开猫头鹰的家他又去帮助谁了,看到了什么呢?
2、小兔子给自己制定了一张作息时间表。(板书:作息时间表)
3、(出示时间表)
作息时间表
6点15分做早操;
7点50分上学;
1点0分睡午觉;
3点0分上学;
8点30分睡觉;
瞧,这就是小兔子的作息时间表,6点15分做早操,早晨锻炼身体,小兔子安排得多合理呀!
(出示另外的时间)小兔子的作息时间表上还有这些时间,猜一猜,小兔子会怎样安排?同桌讨论(抽生说)
(出示标准安排)我们看看小兔子是怎么安排的吧。(齐读)
小兔子需要他的`帮助吗?用不用叫醒它?请学生板书(不用叫)
小闹钟看见小白兔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事情了,他想对小兔子说些什么?谁来说说?小闹钟特别开心,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
(三)小熊的家
1、小闹钟做后来到了那里?(小熊的家)
谁刚才读的这一段,大家来评一评。
2、这时间小闹钟看见什么?小熊在干什么?(睡懒觉)
3、如果你是小闹钟你会怎么办?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小闹钟帮助小熊的。
小闹钟就使劲闹起来:嘀铃铃,嘀铃铃,该起床了。
4、如果你是小闹钟你会怎么闹呢?不用文中的话,自己想一想。
5、大家闹得真好,大家这么一闹呀?小熊怎么样了?
6、师引读:小熊爬起来,说:谢谢你,小闹钟。小闹钟说什么:滴答,滴答,不谢,不谢!咱们是好朋友嘛。有了小闹钟
7、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终于改掉了睡快懒觉的坏习惯。(板书:请小闹钟帮忙)
四、分角色读
1、大家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现在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四人一小组。组长来安排角色。
2、小组汇报演出开始。
3、大家都读得非常好。课文中的朋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同学们有的说要像猫头鹰一样把要做的事记下来,有的说喜欢像小兔子一样制定作息时间表,他们们能够合理地利用和支配时间,还有的像小熊知错就改,虚心介受别人的帮助,提醒自己。小闹钟特别爱帮助人,问们大家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4、想一想:
小闹钟如果到你家,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你会不会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大家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完成时间表。
五、总结
时间一去永不回头。同样的一分钟,我们可以眼睁睁看着它从我们身边溜走,也可以利用它做许许多多事情。要是我们能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又该做多少事情啊!时间这么宝贵,古往今来,我们写了许许多多关于时间的谚语、格言、诗句,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
今天小闹钟要送给大家一句话:
(课件出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师生齐读。
师:你喜欢这个礼物吗?你打算用什么方式对小闹钟表示感谢呢?(板书:珍惜时间)说得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总结:
1、孩子们,时间像小马车,一去永不回头,让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吧。
2、播入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作业:
1、从学校到家里要用多长时间?
2、汽车1分钟跑多远?
3、你1分钟内可以做什么?
板书设计:
小闹钟
猫头鹰日记不用叫
小兔子作息时间表不用闹
小熊睡懒觉使劲闹
珍惜时间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9
【教学背景分析】
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本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延伸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尽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菜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
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今天要求的材料。
注:有种植条件的学校请学校后勤帮忙提前一天对种植基地松好土,施好肥,浇足水。
学习评价:你怎样观察种子,有什么发现? 记录表2:种子观察记录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课,通过第一节课的激发和鼓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当我来到教室是许多学生向我展示他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种子,那种兴奋劲就别提了。音乐响起学生们马上做好,等待课堂的开始。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
活动一:记录自己的想法——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
首先我们进行了想象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个环节学生进行较困难,有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对于植物自己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看到这情景我首先对学生说:“我们只有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观察,才能够了解植物的发育现象。你们想一想植物最初有什么发育,然后先长什么?细细思考生活你所见到和发挥自己的想象你认为它是如何发育的?”之后,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粒玉米种子让学生想象往下该如何发育。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已经开始在《活动手册》上进行描绘自己“植物“的发育过程。我在学生之间巡视发现有些学生画的还是很有生活基础的,能够基本描绘出植物的发育过称“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本节课的开头基本获得成功。
活动二:观察种子,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在对种子外部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的哪些方面?对于观察形状、颜色、大小学生都能谈到,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观察大树的方法,学生就能想到通过闻、摸等方法能获得关于种子更多的信息。通过外部观察,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对于三下的学生,仅仅观察到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还不够。于是,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十分重要,我认为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种子相同特点的认识。学生通过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种子,发现它们还有一层薄薄的皮,而且种子还能掰成两瓣,一瓣上还有小芽。通过观察、梳理,学生认识到种子有种皮,还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我忽略了一个问题,所带的黄豆、绿豆未经过浸泡,导致种子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样的错误了。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2、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学生说到的几种材料)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看来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有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些物品,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都能熟练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在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的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使用的材料: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纸B、塑料C、金属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不同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同使用价值,写一篇我们生活周围与材料有关的随想。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一些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要大胆的放手,不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探究活动要有更新的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11
设计思路:
学习活动书上有个站点什么时候睡觉,而猫头鹰是睡觉方式具有典型性的动物。而怎么睡又从猫头鹰的有趣的睡姿引发幼儿对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睡觉方式的关注并提炼相关经验,这样对幼儿来说更有价值。
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探索的兴趣以及保护动物的意识。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大环节:在第一环节中猜谜中引导幼儿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第二环节中的看看说说形式中引导幼儿对各种动物的睡觉秘密的探索,激发对动物的兴趣;在第三环节中的动手操作中再次强化猫头鹰的特性的了解,在模仿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在制作头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包、蜡笔、剪刀、ppt。
活动过程:
一、什么时候睡觉引发兴趣,猜谜与讨论中初步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猜谜语: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2、观察猫头鹰,说说猫头鹰哪些地方像猫,哪些地方像鹰。猫头鹰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3、猫头鹰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4、猫头鹰白天在干什么?晚上在干什么?
5、还有哪些动物和猫头鹰一样也是晚上不睡觉的?(猫、狼、鼠等)
小结: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它的视觉神经非常敏感,白天的'紫外线会对它的眼睛造成伤害。晚上正是它猎食的时候,它是不睡觉的,白天它才会睡觉。
二、有趣的睡觉方法在看看说说中引导幼儿探索了解动物的睡觉秘密
1、出示图片,看看其他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2、动物睡觉的方法有哪些?
小结: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睡姿,有趴着睡的、站着睡的、睁着眼睛睡的,真有趣。
3、学一学小动物睡觉的姿势
马站着,蝙蝠倒挂,刺猬蜷成球形,丹顶鹤单脚站立,鱼睁着眼睛睡觉,乌龟缩到龟壳里,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制作猫头鹰头饰在制作玩具猫头鹰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习性
1、(出示操作材料包)教师提示制作步骤
眼睛处挖两个孔,阴影处各开一刀(提示幼儿用对折剪方法)
剪下抽拉条,将长纸条插入剪开口
选择2种相似色为猫头鹰涂色,注意对称部位
2、轻轻抽拉长纸条,看看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变化?说说它什么时候睁眼,什么时候闭眼。
四、模仿猫头鹰的活动。
幼儿园动物简笔画教案《猫头鹰》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美术课我们学习猫头鹰简笔画的画法。现在我们拿出纸和笔。画法很简单,小朋友要细心学,仔细画。
绘画目的:
加深幼儿对猫头鹰的认识,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
绘画动物简介:
猫头鹰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因此得名为猫头鹰。它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
绘画年龄:
中班幼儿。
绘画步骤图:
1、画法如上图
2、画法如上图
3、画法如上图
4、画法如上图
小朋友是不是非常简单!
你们学会了吗?
我们一起看一看。
分组绘画:
幼儿动手绘画,教师巡回指导。指导能力差的幼儿,启发能力强的幼儿。
作品评价:
肯定画面整洁、有创意的幼儿。
活动结束:
表扬主动整理材料的幼儿。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12
【实验目的】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
4
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 )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小球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立方体 预测 结果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2.明白河流对河床和两岸的侵蚀作用;
3.明白水土流失的含义及严重后果。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对地表的变化作用;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
科学态度目标:
1.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4.重视研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认识河流对地表的改变,并且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流水”这一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形变化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课前准备:
PPT课件、水、泥土、喷壶、纸巾、硬纸板、透明塑料盒、沙子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风对地球表面的作用,风是一种力量不剧烈,但却能起到持续缓慢的改变作用。那么在自然界中还有一种力量和风类似,缓慢却持续的改变着地球的表面,大家知道这种力量是什么吗?
(板书)水的作用
二、雨水对土地的作用
1.(出示PPT课件)降雨与地表变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学生认真观察并对“降雨是如何改变地球的地貌”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分组讨论,汇报成果。
2.模拟降雨对地面的改变作用实验
(1)发散思维:学生思考用什么模拟什么?用泥土模拟土地、用喷壶喷出的水模拟降雨。
(2)实验过程:用泥土铺成土地形状,上面隆起两个小山丘,并在山丘上撒上彩色塑料颗粒模拟岩石,用喷壶从泥土上方向下不停喷水模拟降雨过程。
(3)实验现象:降雨时,土壤和彩色的塑料颗粒被溪流带动沿坡面向下移动;水流到低洼处汇集后,水量变大,侵蚀力变强。
(4)实验结论:降雨的过程会形成小型的水流,水流会将松动的物品(如沙子、泥土、碎石等)带动向下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三、河流对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1)出示黄河壶口瀑布图片,学生观察。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壮观、水体浑浊、瀑布落差大)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体会如此浑浊?
(2)出示早期黄土高坡图片。
(3)同学们分组讨论:壶口瀑布水体浑浊和黄土高坡有没有联系?
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预设: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的土质植被都是比较稀松的,比较容易受到河水的冲刷,流经河水。再者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北方,夏季的暴雨集中且强度大,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也非常明显。
结论:河流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叫做流水作用。
(4)水土流失的危害
1.冲毁土地,破坏耕田
2.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3.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4.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5.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人类生存
6.削减地力,加剧干旱发展
四、课外拓展:预防水土流失的方法。
(1)出示黄土高坡今昔对比图
(2)学生思考:如何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思考如何预防水土流失,交流想法。
(3)教师总结
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著。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对地形地貌的改变作用,也明白了水土流失会造成的危害,了解了如何防治水土流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体验和参与,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以表示物体的多少,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能够正确用几个和第几个表达意思,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3、培养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导入新课
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喜羊羊排在什么位置?
2、出示排队买票图。
过渡: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你们看。出示课件。
3、谈话。
(1)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
(2)请小朋友数一数小明排在第几?
(3)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3、小组代表汇报
4、思想教育:看到小明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景,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外面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好习惯。
5、动画展示:
(1)教师:这时有几个人?谁排第一?小明排第几?他后面的叔叔排第几?
让学生再次在具体的环境中区分“几”与“第几”,同样先在小组中交流,再全班交流。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说明:排队的时候我们都从前面数起,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要数第几的时候。
[评:紧密结合排队买票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几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进一步感悟新知
1、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介绍自己。
2、“做一做”第1题(左图)。
3、“做一做”第2题。
看图片可以说一说:照片上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
三、反馈练习:
1、投影出示: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反思:
通过情景体验和参与,学生能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以表示物体的多少,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个别学生不能正确用几个和第几个表达意思,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培养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15
【教学内容】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内容分为“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两部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混合、分离沙和豆子,加热白糖的实验使学生懂得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和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并及时记录的习惯。
②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本课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讲解示范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则以合作探究,小组实际操作、交流、讨论等为主的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沙、豆子、筛网、搅拌棒、记录纸、白纸、火柴、蜡烛、小铁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也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比如;铁丝变弯,压瘪的易拉罐,燃着的火柴。它们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师边说边演示)这节课老师与你们一起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二、混合沙和豆子
1、观察沙子和豆子请学生从杯中取出少量的沙和豆子放在纸盒中,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观察沙和豆子,之后把各小组观察到的结果用文字记录下来。
2、猜测:如果我们把杯里的沙和豆子混合,沙和豆子会发生变化吗?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会或不会),然后进行实验。
3、实验一:混合沙和豆子:让我们把用于观察的沙和豆子继续留在白纸上,将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用自己的方法搅拌。(学生分组实验)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发生变化了吗?(没有)豆子呢?(也没有变化)
4、实验二:分离混合物:既然大家都发现了沙和豆子没有什么变化,那么为了更进一步的观察清楚现在的豆子和沙子与没有实验前的豆子和沙子是否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可以用筛网分离豆子和沙的混合物。
现在大家用分离开的豆子和沙子与原来的豆子和沙子进行一下比较,看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5、小组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并汇报。
小结:沙和豆子的特征和性质都没有改变,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
它们的混合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三、观察白糖的变化是不是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和混合沙和豆子的变化类似呢?下边我们在来做个白糖变化的实验吧!
1、观察白糖:每组用药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白纸上,从白糖的状态、颜色、气味等方面仔细观察白糖的特点并记录在表格中。
2、预测:现在我们要用金属汤匙给白糖加热,大家预测白糖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
3、教师讲解并演示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给白糖加热的方法:手握汤匙顶端,用药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汤匙上用蜡烛外焰加热;观察不能靠汤匙太近;加热时手不能摸加热部分;加热结束后,把汤匙放在盘子中冷却;记录下白糖在加热中的变化过程。
注意事项:学生概括
4、分组实验:学生分工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分小组引导)
5、学生分组交流、整理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先请学生将实验得出的记录展示给大家看看,学生汇报:白糖加热过程中的状态变化:颗粒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颜色变化:白色———褐色———深褐色———黑色;气味变化:白糖香味———焦味
6、集体交流: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物体还是白糖吗?(引导对比状态、颜色、气味的不同得出结论:不是)也就是说加热后的白糖产生了新的物质。
四、对比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总结概念:我们发现前一个实验中混合后的沙和豆子并没有变化。
而后一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加热后的白糖变成了新物质;所以我们说两个实验的变化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因为它们的变化仅仅是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并没有产生新的不同物质。
像加热白糖那样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因为它们的变化有新物质的生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由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来先谈,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两实验的不同之处,然后教师做适当的概括总结。)
2、找区别:大家说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有没有新物质的产生。没有新物质的产生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的产生是化学变化)
五、拓展与应用
1、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你能说说下列物质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吗?(玻璃打破,铁器生锈,木柴燃烧,湿衣服晾干)为什么这样判断?
2、说说日常生活中你看到的一些物质变化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由学生举例进行说明)
3、说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些什么?(巩固、升华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围绕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活动经验、感受来谈。)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相关文章:
教科版四上科学教案04-26
教科版《打电话》教案07-28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4-27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9-27
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21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05-24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10-17
冀教版教案09-24
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