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时间:2024-11-29 12:32:3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2.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指导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沟通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10053 (43+57)(28-21)

  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将32+54018和100-(32+30)合并为一道题.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例1.100-(32+54018).

  2.对照例1与复习题2,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指名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4.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5.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6.反馈练习:

  (90-212)12 70+(750-6511)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分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285-15+203 285-(15+203 )

  285-(15+20 )3 (285-15+20 )3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 ”“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画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观察发现

  生开窗户。

  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线。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

  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为什么?

  生活中的平行线

  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画平行线

  教师演示三角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 2、靠 3、移 4、画

  学生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概括新知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3

  教学内容:第115-116页第9-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判断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能根据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2、5和3的倍数。

  2、进一步掌握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的信息,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素数与合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素数与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揭题:今天,我们来复习“倍数和因数”“解决问题的策略”两个单元的相关知识。

  小组交流:在“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中学会了什么?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你又学会了什么?

  班内介绍……

  提问:在这两个个单元中,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倍数和因数

  谈话:同学们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也谈了自己的困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巩固这些知识,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你们的困难能得到解决。

  (1)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数是倍数,什么样的数是因数?(指名2位学生回答回答)

  (2)投影出示第9题:找一找,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511025

  先在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口答,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谈话:你们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吗?

  (1)投影出示填空题:

  9的因数有;从小到大9的5个倍数分别是;

  36的因数有;50以内的7的倍数是。

  (2)学生先独立在草稿纸上填写,再指名口答。

  (3)提问: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呢?找倍数应该注意什么?4、小结:只要你们牢记这几个注意点,就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2、3、5”的倍数的特征

  谈话:下面要考考你们对2、3、5的倍数的特点的了解。

  (1)投影出示第10题:判断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那些数是3的倍数

  121521303536445057

  (2)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3)提问:为什么30和50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4)小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4、素数与合数

  (1)投影出示第11题:把下面的数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

  21581720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4)巩固对偶数和奇数、素数与合数的认识和理解。

  (5)出示有关知识点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5、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出示第12题: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分别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2)对两道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进行适当的比较,进一步体会解题策略的价值。

  6、拓展延伸

  整理与复习第13题: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每题最后的得数,然后简要介绍“回文数的含义”。最后,让学生任取一个自然数a,模仿着写出算式并计算,以验证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个案修改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学习。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在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总是要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看看小明的同学们,正在植树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课学习

  看他们热火朝天的植树真辛苦啊。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选择记录。

  乘法交换律

  首先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一共有25组,每组有4个人负责抬水、浇树。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

  25×4○4×25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也就是说25×4和4×25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100.那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

  25×4=4×25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

  例如:86×4=4×86,100×33=33×100

  观察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总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个规律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这就是乘法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a×b=b×a

  三、巩固练习

  (1)26×8=( )×( )

  (2)56×( )=35×( )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二、新课学习

  一共有25组,每组要植树5棵,每棵树要浇水2桶。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

  25×5×2

  请你算一算,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妙。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也就是说无论先计算那两个数的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

  (25×5)×2=25×(5×2)

  但是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有时候改变运算顺序会让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

  例如:

  观察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总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也就是说把能够让计算变得简便的两个数先结合起来相乘,再乘第三个数,这样就能算的又对又快。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a×b)×c=a×(b×c)

  三、巩固练习

  怎样简便怎样算

  17×25×4 125×29×8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还记得们知道了乘法的那些运算律吗?谁来说一说。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今天我们来继续探究乘法的运算律,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新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还是来解决植树时的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一共有25组,每组里4个人挖坑种树,2个人抬水浇水。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请你算一算,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妙。

  教师巡视,然后挑出做法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全班讨论(4+2)×25和4×25+2×25的相同于不同之处。

  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2)×25=4×25+2×25

  但是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有时候改变运算顺序会让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总结: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a+b)×c=a×c+a×c

  或者:a×(b+c)=a×b+a×c

  三、巩固练习

  播放课件: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四、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还有分配律,合理应用这些规律会让计算变得简便。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并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秘密的意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3、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渗透节约、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看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器。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on/off”“CE”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闭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2。显示屏就显示“12”。

  ④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⑥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师:那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呢?

  生1:等于183393,我是直接从左往右输入数,然后按照这个顺序计算的。

  生2:我计算出的结果是8093,我先算乘法32×21,然后记录下这个答案,最后再计算减法。

  师:那么究竟哪个答案是对的呢?

  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吗?请大家看看,计算器的键盘上是不是有两个键“M+”、“MR”?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吗?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同时通过课件演示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我们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尝试进行操作,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师:同学们,做了这么多练习,你对于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吗?对于计算器的使用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及时教育学生:要看清数据,仔细操作,遇到不清楚的还可以向说明书求助,从而了解其他按键的使用方法。

  3、尝试练习。

  (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菜单

  酒:14元凉拌豆腐:3元肉丝:5元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甜点:8元青菜:3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③反馈计算结果。

  4、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1+2+3+4……+98+99+100

  ②999×99999×9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①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999×9=89919999×9=89991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巩固应用。

  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用计算器计算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用计算器计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10用计算器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课题1.10用计算器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了解计算器的种类及科学计算器的大致构造,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和乘除、乘方运算,并能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混合运算熟练使用计算器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的思维能力,经历计算器求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计算器运算快,操作简便,功能全的特点的感知,让学生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程序思想,让学生感到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现代化的革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与时代同步,从现在做起。通过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培养熟练使用计算器的能力,激发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技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实际操作,并熟练使用计算器中常用功能键进行复杂问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用交换键输入数字。

  教学用具自制投影材料

  教学程序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明做了一个圆柱模型,测得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59cm,它的高为12.5cm。请你帮助小明计算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二)探究知识:

  1、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若直接用笔算把上述结果计算出来,你是否感觉有困难?

  3、有没有其他的计算工具来替换笔算吗?

  4、用计算器计算时,正确的按键顺序是怎样的?

  (三)明晰知识:

  1、用科学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时,只要将算式按书写顺序输入计算器就会正确算出结果。

  2、不同型号的计算器可能会有不同的按键顺序,不要相互混淆。

  (四)应用拓展:

  1、例题:

  用计算器求出

  (1)345+21.3

  (2)105.3-243

  (3)8.2×(-4.3)÷2.5

  (4)62.2+4×7.8

  (5)(-29.4)×2÷4.2÷(-7)

  (6)2.7

  (7)求本节开头所提的圆柱的体积

  (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取3.14)

  2、练习:同步练习

  (五)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六)1.作业:课后习题

  2.效果回授:课后阅读阅读材料。

  以下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对于要使用的那个型号的计算器,所以还是应该多准备一下,充足的准备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6

  教学内容

  量角和画角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方法

  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合作交流,汇报展示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60°,90°,45°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摆一摆,算一算)。

  ——反馈:可以拼成75°,105°,135°,150°,120°;

  (提示:拼画的顺序)

  第一步可用45°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

  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3、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

  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巩固提升

  1、画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

  1、用量角器画角

  2、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画角要点:一画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

  教学反思: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测量一个角的度数,个别孩子没有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的方法,中心点与角的顶点没有对齐,零刻度线不知道要和角的哪一边对齐。

  2、画一个34度的角,我要求学生得会画顶点在不同的位置的角,让孩子们充分利用两条零刻度线画出不同方向的角,也学会使用量角器上内圈和外圈的数字。

  改进之处:

  1、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得正确掌握,不管是什么位置或方向的角,都能测量出角的度数。

  2、多多练习,用的多了,量角器也会用的轻车熟路了。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7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1题。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中的简便算法。

  2、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和根据简便方法灵活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口算。(投影出示)

  112+59= 123-39= 203+99= 128-99=

  2、 口算。

  第一组:78-16-14= 80-18-12= 95-25-15=

  第二组:78-(16+14)= 80-(18+12)= 95-(25+15)=

  教师:通过口算这两组题你有什么体会?(学生:第二组的题口算起来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学习例1。(投影出示)

  例1: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教师: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答:还剩134页没看。

  学生说一说解答的理由。

  引导观察:这几种解答方法哪个更简便些?为什么?(学生回答)

  2、 练习。

  出示:528-53-47

  观察:这道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汇报交流:因为53与47的和是整百数,从528里面减去整百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独立解答,投影出示: 528-53-47

  =528-(53+47)

  =528-100

  =428

  小结:刚才我们对减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进行了学习,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计算一些从被减数以此减去几个减数时,要先认真观察几个减数的和是否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如果是整十、整百、整千数,就可以用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几个减数和的方法进行简算。

  (三)教学例2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

  在提出的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总价在100元左右”是什么意思。

  明确:只要接近100,比100多,比100少都可以。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汇报结果:

  方法一:每三本价钱相加

  ① 56+31+24=80+31=111(元)

  ② 56+31+19=56+50=106(元)

  ③ 56+19+24=80+19=99(元)

  ④ 31+19+24=50+24=74(元)

  方法二:先算四本总价,再减一本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① 130-19=111(元)

  ② 130-24=106(元)

  ③ 130-31=99(元)

  ④ 130-56=74(元)

  2、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交流解决第一个问题后讨论第二个问题。

  汇报:(学生容易想到以下两种算法)

  100-48-47 100-(48+47)

  教师也可出示两张50元钞票加以启发:如果付出的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学生回答)

  (四)巩固练习

  1、 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后两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读题后说说他的理解,再列式解答。

  3、 练习七的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让学生熟悉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一规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解答。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8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习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近?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习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抢答

  30+80=100–26=24÷8=456×23=

  60+80=250–130=100÷25=2780÷14=

  提问:你们为什么能很快算出这些题?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当口算没有把握时,能想到运用手中的计算工具——计算器来帮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地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学习输入数字

  (1)提问:28601这个数你是怎样输的?

  (2)比较输入数方法。

  (3)同桌一人说数,另一人输。

  2.学习操作

  板书:386+179=

  估算

  (3)在计算器上操作。

  (4)比较估计值与准确值。

  (5)认识“CE”键的作用。

  3、共同操作

  (1)板书:825–138=

  (2)先估算,把估算结果告诉同桌。

  (3)师生同时计算。

  边输入边口述过程。

  (4)汇报结果。

  4、尝试独立完成。

  26×39312÷8

  5、我说你做。

  要求: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6、发现规律。

  (1)板书: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独立计算,写出结果。

  (3)观察,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

  (4)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6)质疑提问。

  你能口头说出9999×6,9999×8的计算结果吗?

  7、混合运算。

  (1)板书:

  4964÷68+34=

  286×2+139×3=

  (2)叙述你的计算操作方法。

  提问: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介绍用记忆键操作的方法。

  你可以提醒同学们计算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第26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

  提问:答案有什么规律?

  2.游戏:用1、2、3、4、5这5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用计算器求积,积大者获胜。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自主设计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算式是否正确

  386+179=565

  825–138=687

  26×39=1014

  312÷8=39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0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3.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教学难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理解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能由复式条形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教师在课前要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在之前要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4.教师出示课件: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3.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1

  学习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体会引入角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学习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学习准备

  量角器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个角。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

  仔细阅读课本P40——41

  1、量角器的形状是个(),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份。

  2、把半圆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写“()”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3、仔细观察,量角器上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排列的。内圈0°—180°是按()排列的。

  4、请拿出自己的量角器。指出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5、尝试练习:

  (1)、从左边起,找0°、135°、180°刻度线。

  (2)、从右边起,找10°、135°、180°刻度线。

  6、我会运用

  完成课本P41的`做一做

  4、拓展练习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只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张开得越小,角就()。

  (2)、量角时,()时候读外圈的刻度。()时候读内圈刻度。

  (3)、如果∠1是∠2的3倍,∠1=96°,那么∠2等于多少度?

  达标检测

  1、P44页练习七2、3题。

  2、角的计量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3、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记作()。

  3、量角的步骤是:

  (1)两角器的中心与()重合,0度刻度线与()重合。

  (2)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是多少,这个叫就是多少度。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2

  设计说明

  1、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教学设计的导入阶段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线,探究阶段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有了探究的欲望。

  2、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只有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学生才能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刻,记忆的更扎实。本课时的设计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获取知识。如在感知三种线的特征的过程中,让学生画一画;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实际做一做,试一试。这些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进行有序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木板、图钉、硬纸条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

  (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

  师:很好,看来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直的线。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事物引出线,让学生感受线,并能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中的直线、射线与线段。

  2、情境创设,初步感知

  (1)认一认。

  1)感知直线。

  ①创设情境,感知直线的两端可以无限延伸。

  (课件出示金箍棒情境)瞧,你们知道孙悟空手中的宝贝叫什么吗?(金箍棒)

  激趣:谁来说一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

  (抓住金箍棒可以无限变长的契机进行下一步提问)

  提问:(课件展示金箍棒向两端延伸的情境)金箍棒向哪个方向延伸了?

  金箍棒仍然在不断延伸,你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吗?为什么?

  ②找一找。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课件出示教材16页三幅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觉得哪种事物具有和金箍棒一样的特性?

  设计意图:借助神话中的金箍棒引出直线,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直线的特征,加深对无限延伸的理解,让学生对直线形成直观感受。

  2)感知射线。

  师:激光射出的光线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和地平线一样吗?

  (不一样,激光发射出的光线向一端无限延伸)

  师:你是怎么表示出只向一端无限延长的线的特点的?

  (把线的一端堵上,另一端不堵)

  3)感知线段。

  思考:地平线给了我们两端无限延伸的'感觉,那斜拉桥上的牵拉绳给你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它的长度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斜拉桥上的牵拉绳的长度是固定的,不能延伸)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和斜拉桥上的牵拉绳一样长度固定的事物吗?

  (一根小棒、数学书的边、黑板的边……)

  (2)画一画。

  提问:你能试着把这三幅图中的“线”画在纸上吗?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联系上面的交流收获,大胆地画一画,自主抽象出几何图形)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感知各种线的特征,使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合作探究,深入学习

  (1)教师揭示三种线的名称。

  教师在学生认识三种线的基础上,先组织学生写一写,再读一读。

  (2)比较三种线的异同。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3

  教学目标: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并能正确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含“0”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亿以内数的读法

  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亿以内的数,大家还记得吗?现在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利用教具出示一个整万的数:如70000000)谁来读看看 大家一起读下这个数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呢?

  先告诉老师你读数的步骤(分级,万级的数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那你是怎么分级的呢?(从右往左,每4位分为一级)

  师:为什么这里这么多零你都没读出来?(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数变一下 70000060 现在这个数怎么读呢?生1.......

  大家同意他的读法吗?大家一起把这个数读一遍

  怎么只是把其中的一个0变成 6,读的时候就出现了零呢?刚刚这几个零都没有读啊?(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其他数位上的零,不管连续出现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所以那几个0读了?那几个0没读呢?

  2、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

  现在数能说说亿以内的数要怎么读?读的步骤是什么呢?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的数学习的很扎实

  3、现在,老师在这个数后面再加上2个0,大家看看这个数现在读作什么? 7000000000

  二、新课教学

  看来有的同学已经会读了,有些同学还有些犹豫,没关系,学完今天的课,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会读这个数。大家看看,这个数跟刚才老师给大家的70000000相比,在数位上有什么变化吗?那他还是亿以内的数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 出示ppt,这个数还是我们20xx年全球的人口总数,看我们的地球都快背不动。 大家觉得我们地球上的人多不多啊?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将要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刚给有同学已经吧这个数读出来了,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对照顺序表看看

  1、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7000000000

  那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数位顺序表(板书:个位、十位。。。。。。。。亿位)这是我们学习亿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表,现在我们要学亿以上的数,够吗?这张表不够了,那怎么办呢?10个一亿该是多少呢?(十亿)10个十亿该是多少呢?(百亿)那往后呢?(亿,十亿,百亿,千亿)接着相应的数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当然,肯定有同学在想,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啊?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可以自己去查下资料

  现在用数位顺序表大家在读看看是多少呢?大家一起吧这个数读一下 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说说你读这个数的步骤是什么样的(读亿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2、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100 4000 20xx,4003 0500 0000两个数

  那这两个数有分别读作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再跟同桌交流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先从哪一级开始读?有0时,该怎么读?

  分别请两位学生来读这两个数,在全班一起读。400305000000

  3、学生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教师引导补充。

  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把亿以上数的读法总结一下。。。。。(ppt)

  4、读法练习:学生读出四条信息。

  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读数的方法,那我们就来用一用。下面有四个数,老师要看看谁是学习小能手

  (1)做一做

  请2位同学进行板演(1.读法不能写阿拉伯数字2.零的读法)

  好,现在大家一起吧这4个数读一遍,1.2组读左边这列,3.4组读右边这列,看看那边读的又准确又响亮

  (2)今天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自己来出数,其他同学快速的读出数

  三、课堂小结

  请你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学会了读亿以上的数,还了解了不少知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数位顺序表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4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关键:

  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估算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xx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巩固练习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以上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以上连续运算。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计算器。

  学具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观看微视频

  二、交流收获

  1.同学们,课前我们观看了《计算器》一课的微视频,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下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收获。(小组交流)

  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收获?

  2.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小结:

  (1)你们的收获是认识了计算器,它包括液晶显示屏和键盘两部分,键盘部分又包括数字键、开关机键、运算符号键。

  这些键都是我们常用的基本键,有些键由于我们学的知识有限现在还不能用,可以将来再学习。

  (2)同级运算的两步计算题,根据运算顺序从左往右,直接按键算出结果。

  板书:同级左——右

  (3)不同级的'两步计算题,普通计算器应先算高一级的运算,再算低一级的运算。有些科学计算器会自动先乘除后加减。同学们手中的计算器一般都是普通计算器,我们要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板书:不同级高——低

  三、巩固练习

  从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计算器,还学会了怎样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师补充说明:请同学们拿出研究单,完成研究单一。做完之后和同桌说一说你的运算顺序?

  1.用计算器计算

  721-324+168=3123÷9×15=

  5846-(1428+519)=667+234×12=

  集体交流:交流的同学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说答案。

  修改说明: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以上连续运算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计了“同级运算”和“不同级运算”的两步计算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尝试使用时规范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后熟悉键盘,进行熟练操作。

  四、拓展延伸

  1、设置疑问,探索规律。

  看来同学们对微视频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小,对于这节课你还有没有什么疑问?老师有一个疑问,是不是所有的题都能用计算器来计算呢?

  你能用计算器迅速算出111111111×111111111的积等于多少吗?

  课件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为什么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呢?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

  预设生:因为我们手中计算器的屏幕长度不同,有的只能显示7位数,有的只能显示9位数,都不能完整地显示出计算结果。

  那这一题还能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吗?怎么办呢?

  我们先暂且留下这个疑问,来看这几道算式。

  课件出示:1×1=()11×11=()111×111=()1111×1111=()能用计算器计算吗?下面请同学们先用计算器算出这几题的结果,然后观察一下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完成在研究单二上。

  生交流结果,师填在课件上。

  1×1=(1)11×11=(121)

  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11111×11111=(123454321)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①两边数字按照顺序依次对称排列。

  ②乘数有2个1,得数正中间的数就是2。乘数有3个1,得数正中间的数就是3。乘数有4个1,得数正中间的数就是4。乘数有几个1,得数正中间的数就是几。

  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的发现。(课件)

  师补充说明:你能照样子,继续把等式说下去吗?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那么现在你知道111111111×111111111的积等于多少吗?

  你是怎么知道结果的?(这道题的结果是有规律的,可以根据前面的几道算式,推算出结果。)

  是啊,像一些大数目相乘的积虽然不能用计算器直接计算,但是我们可以先用计算器算一些和它们有关系的较小的数的积,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得到大数相乘的积。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板书课题)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计算器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可以说比计算器更聪明。

  修改说明:通过让学生计算一组较小算式的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这些算式的规律,当规律总结出来之后,让学生继续把等式说下去,从而探究出111111111×111111111的积是多少,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

  2、应用规律体验成功

  (1)课件出示:9999×11=9999×12=9999×13=9999×14=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完成在任务单三上,做完后和同桌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集体交流答案。

  预设:

  ①得数的前两位数比乘数少1。

  ②得数的个位数与乘数的和是20。

  ③得数的中间部分都是998。

  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不用计算器,你能快速算出9999×18和9999×19的结果吗?(抽生回答)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发现规律,我们就能比计算器算的还快。大家想不想继续挑战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多选几个数,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大家在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说清楚你选的数是几,计算结果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多找几个同学交流)

  小结:刚才同学们选择了2、3、10……这样的自然数,大家发现选择的自然数是多少,结果就是多少。

  师补充说明:如果把选择的数使劲往大点想,也能得到这个规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谁来选数?(生选数师算)谁再来?

  修改说明:学生选择的数都是一些较小的自然数,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来选择更大的数进行验证,从而得到选择的非零自然数是多少,结果就是多少这个规律。

  看来正如同学们所发现的,选择的非零自然数是多少,最后的结果就等于多少。

  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个有名的规律—数学黑洞。(播放课件)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

  其实,数学中像这样奇妙的规律还有很多,如果感兴趣,同学们可以从各种数学科普书中去寻找、了解。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小结: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计算发现了规律,根据这个规律我们推算出了更多类似题的结果。大家的表现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仅仅拥有知识的人从石头里只能看到石头,拥有智慧的人就能从石头里看到风景,从沙子里看到灵魂”。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11-28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1-25

小学数学教案11-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1-09

小学数学乘法教案04-03

小学数学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