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初步疏通、理解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引"生"入胜
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是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跟以前所学的那些游记有什么不同?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一行共几人?是在什么时间游的山?作者的游踪是什么?
(2)作者游览褒禅山有何感想与体会?
讨论补充与小结:
(1)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萧君圭、王回、王安国、王安上。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游的山。作者的游玩路线是从慧空禅院--石碑--华山洞--后洞。
(2)作者借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山,提到两条深刻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无悔,于人不可讥。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对"华山"的"华"字读音的谬传而发的慨叹--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三.讲读课文记叙部分
方法:朗读课文;释词译句;内容理解;整理巩固。
1.第一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介绍褒禅山概况;
词:舍名址乃阳卒文盖
句:…者…也;盖音谬也;
内容:①别名②名称由来③慧空禅院④华山洞⑤仆碑⑥花山辨音
作用:由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紧扣,完整的结构表现了游览的全程。
2.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此次游山收获之最重要诱发情节;
词:侧十一其至又加少矣明既其出咎悔其随之极
句:…者…也;盖音谬也;其至又加少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内容:①前洞②后洞③进洞④出洞⑤至者已少⑥本可前进⑦悔出
作用:揭示人们就易避难心理;未能尽心而致悔,由此引出下文。
记叙作用:提供真实形象,为下文议论提供依据和铺垫。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准备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议论部分
方法同记叙部分
1.第三段:游华山洞心得
词:于是叹之夷以近非常幽暗昏惑相之其孰能讥之乎
句:古人之观于天地…而无不在也;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
内容:①过渡②古人精神③就易避难的`普遍心理④条件一:志⑤条件二:力⑥条件三:物⑦强调:尽吾志。
理解:
①古人精神:依据、标准和效法;非常之观非任何人所能达到,而而唯有尽吾志且有了各方条件的人方可达到。
②照应文字:比较异同--概括、虚实和意象的理解和创造;杨花落尽子规啼;成功的文字和理解的拓展;
2.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指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词:以悲之谬传名胜道所以学者
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胜道也哉;此所以…慎取之也;
内容:①批评: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形;②肯定深思而慎取的求学态度;
理解:
②照应文字:比较异同--虚实的关系;行文的规律;形象大于思想;
二.布置作业:
准备默写第一二段
第三课时
一.作业检查
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二.讲读结尾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是写游记常用格式。
词:圭玉回深安平父某
三.文章立意和布局讨论:
1、问题一:本文"叙"多,还是"议"多?为什么?(本文是一篇游记,但是他并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记那样绘声绘色地描摹景物、记叙游程,而是更侧重于抒发感慨,本题着重研究与众不同的"叙议结合"的游记方式。)
提示:文章没有对褒禅山景色进行细致精妙的描绘,不是因为景色不美。这一点从课文注释和文中"其见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实本文名为游记,可实际正如《古文观止》评语所云:"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这个"道",我们可理解为治学之道,也可理解为创业之道。它的具体内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显然,它不是一般记游之作,而是倾吐抱负、借题发挥的"思想小品"。作者这样写,正体现其"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这一主张。因此全文的重点应在后一部分的发挥议论、阐明道理上。
2、问题二:作者认为"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你同意吗?(本题着重研究作者的观点态度。)
(1)作者认为要达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对于"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2)迁移讨论:你认为"志"、"力"、"物"三个因素,对于达到成功,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题目的讨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互相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讨论应当遵循切合学生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自圆其说即可,不必一概而论,强求统一。
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文章三、四段,准备默写。
2.完成讲义《贺若弼》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课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
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窈然瑰丽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⑴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⑵记游洞经过。
⑶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⑷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⑸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1、补充注释:
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⑵而卒葬之卒:死。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⑸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⑹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⑺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⑻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⑼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⑽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⑴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⑵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⑶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⑷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词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⑷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⑸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⑹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⑺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⑻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⑼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4、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5、分析理解:
⑴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⑵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讨论)
⑶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⑷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1、补充注释:
⑴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⑵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⑶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⑷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⑸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2、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⑴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⑵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⑶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⑷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⑴往往有得
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⑶险以远,则至者少
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⑹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4、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⑴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⑵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⑶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⑸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⑹于是余有叹焉
⑺往往有得
⑻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⑼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⑴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⑵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⑷《临川先生文集》
⑸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6、分析后三段:
⑴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⑵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⑶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课后练习。
2、课后作业:
⑴背诵全文。
⑵完成《高考神梯》。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教案03-12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02-09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07-18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07-24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2-06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12-22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0篇11-29
《山市》的教案04-01
在山的那边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