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1
内容预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训练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能力培养点: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体验点: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
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课型:讲读型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力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流畅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而理解人物和中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光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㈡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指名朗读课前“导语”,问:文中的“我”幼时陷入了什么样的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这次历险对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2.课前热身
⑴默读课文。要求提高默读的速度,从每分钟的300字增加到500字,本文大约需4分半钟读完。分组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快又好。
⑵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前可做这样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一共几个孩子?其中有名字的是哪两位?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把故事分成“冒险”和“脱险”两个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复述。
C.根据复述的提失,分小组共同总结一下如何改进各自的方法,并把经验记录下来。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⑵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支凉爽凉爽作铺垫。
互动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面对困难,克服了一个再去克服第二个,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不断努力,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
互动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小困难是不难克服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
互动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互动5:你怎样理解题目的含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达标反馈
⑴本文选自《 》,作者是( )。( )国作家。
⑵给加点字注音。
啜泣( )嶙峋( )眩目( )纳罕( )训诫( )
⑶文中所含的哲理是什么?
5.学习小结
⑴内容小结: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终生的一笔财富。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现象中悟出道理,这样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生活也才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⑵方法归纳
A.朗读时要全神贯注,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B.复述故事时要全面而简明,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假如你的某一门功课非常不理想,学了这篇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
拟一份分步攻克某项困难的计划,对照计划努力实行,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心理感受。
⑵巩固练习
①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我顿时 ……我又照着做了。 ……然后, 。
作用:
②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在班上读一读。
㈣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悬崖上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安全到达地面(经历)
人生中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轻松克服困难(感悟)
第二课时
㈠本课目标
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给我们的多方面的'启迪。
㈡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课前热身
⑴指名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文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⑵描述文中所写的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不仅要把握它的主旨,还要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才能更深更透的挖掘出文章所包含的启示,我们也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本文我们不妨可以从父亲、杰利、四个孩子等多个侧面进行探究。
⑵四边互动
互动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
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互动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互动3: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尽量从不同侧面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朝着机智、勇敢的方向努力)
互动4: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互动5: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互动6: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4.达标反馈
⑴仿句
①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 的训诫。
② 正纳罕 。
③暮色开始四合, 。
④我小心翼翼地 。
⑤带着 的口气说 。
⑥ 我的信心大增。
⑦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⑵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如何做才能使你们的友谊开长地久?
5.学习小结
⑴内容总结:文中的父亲能抓住“我”遇险的时机对我进行引导教育,教给我化整为零、不断战胜困难的方法,并以此增强我勇往直前的自信心。文章还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住任何考验,
⑵方法归纳:多角度地理解文章,我们会捕获更多难得的教益;多侧面地理解生活,我们会猎取更多成功的机会。
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你赞成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吗?你爸爸是怎样教育你的?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记叙一次自己“冒险”的经历,突出其间惧怕的心理过程。
⑵巩固练习
①解词造句
闷热:
纳罕: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②熟读课后汪国真的诗句,记住你喜欢的句子。
㈣板书设计
“我”遇险时
杰利:心里牵挂、无可奈何
四位男孩:幸灾乐祸、逃之夭夭
父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我”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结构特点,体会本文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2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语言既有形象化的描写,又有哲理性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比较适合朗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朗读,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1、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2、学生课前一分钟口语表达练习。
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人的童年,想一想,你有哪些经历让你至今依然不忘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带给我们的.宝贵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找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三、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找学生范读,边读边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读完后,你最想说得是什么?
2、你觉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3、“走一下”和“再走一步”说明了什么?(或者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家长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请小组讨论完成。
四、质疑问难:讨论明确以后,集体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做适当指导点拔。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2、研讨与练习二。
3、研讨与练习三。以上由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完成。
六、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
2、布置作业:A类: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理解词语含义。B类:根据“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词语
2、抓住要点、复述课文
3、结合语境、理解感悟
重点:
1、抓住要点、复述课文
2、探究性、多角度阅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生的旅途,总难免有磕磕碰碰、坎坎坷坷,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那么该如何去面对这些困难哪?或许你会感到困惑、感到迷茫、抱怨上天,其实,这都是人生的必修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中,我们能获得一些启示。
二、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的表达出语气
2、学生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疏通字词,把握要点,特别要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一些重要的信息,把握好阅读的速度
a、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的一个闷热的天气)
c、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5个、内德和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高20米,约7米)
3、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参考:
1、无论怎样的危险和苦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你只要想着你是再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3、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苦难,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4、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四、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得到的一种经验,更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整理。
我的祈祷
印度(泰戈尔)
让我不要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
但祈祷能无畏地面对它们,
让我不乞求我的痛苦会静止,‘
但求我的心能征服它。
让我的生命在战场上不盼望同盟,
而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让我不在忧虑的恐怖中渴念被救,
但希望用坚忍来获得我的自由。
允准我,我虽是一个弱者,
只在我成功中觉到你的仁慈,
但让我在失败中找到你手握紧。
作业:用两百字左右写下你的一次冒险经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多角度探究阅读
一、检查作业、学生交流自己的冒险经历
二、多角度阅读
1、方法指导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扩展思维,多角度阅读。
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哪?可以着眼于某一个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个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2、学生研读课文,开动脑筋,提出有创意的问题
(1)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2)评论杰利
(3)评论四个孩子
(4)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怎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5)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小结
1、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2、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移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么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哪些正在遭受困难的人们。
走一步、再走一步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2、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3、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文体: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jiè):告诫、教导。耸立(sǒng)迂回(yū)
嶙峋(lín xún):形容人瘦削。凝视(níng)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 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3)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4)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5)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6)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7﹚“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8﹚“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9﹚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要求: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复述课文,提出明确要求:
⑴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⑵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⑶尽量用自己的话。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件感人的事: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日,“我”和五个小男孩在一起玩耍。禁不住同伴们的激将,“我”和他们一起去爬一座二十来米高的悬崖。但爬到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岩石架时,体弱多病的“我”再也不敢向上攀登了。五个小男孩爬上崖顶后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了家,而“我”却困在石架上没法下来。
直到天黑,父亲在“我”的好友杰利的陪伴下匆匆赶来。父亲用手电光照着“我”,鼓励“我”一步一步往下走。经过自己的努力,原本胆小的“我”终于爬下了悬崖。【费城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我在悬崖边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要旨: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拥有自信,向着预定的目标走下去,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字词,解释词语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内容并体味其哲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全班朗读脱险部分】
二、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夜色降临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3、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4、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探究主旨,回味标题,研究“为什么这样写”
1、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宝贵启示: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2、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比如滴水石穿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春去秋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3、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感受父亲博大精深的爱,感受父亲睿智的教育方式:一开始父亲没有责备儿子不听话,而是用拉家常的方式对孩子说晚饭做好了,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让孩子紧张恐惧的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父亲真是一位高明的心理辅导师),然后安慰“我”,“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还不断鼓励“我”,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好”,“很好”。就因为“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小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总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正确把握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光是想象着飞机被击中,自己将尸骨无存,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飞时,告诉自己,只是飞起来就行。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有告诉自己,只要按照无线电的指引,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行,这个并不难做到。接下来他不断告诉自己,只是飞越荷兰就行,然后是飞越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大家猜一猜这个飞行员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顿亨特,美国的作家心理学家,他在65岁时写下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们这节课就一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请大家齐读今天的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预习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 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现在来检测一些大家预习的情况。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并勾画关键语句,并以此复述课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然后以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出示幻灯片)
四、说一说
那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我性格品质的句子。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从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体是哪个段落呢?能不能读一下?)(朗读指导)
(通过读,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胆小变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节使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画出来。
看来大家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使你的语言更加流畅,思路更加清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稍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经历了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努力地解决,有了向上的决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克服所有困难。)
七、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7
一、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二、故事背景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三、理解词义
1、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2、滑稽: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3、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4、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5、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6、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一17段):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而“我”却因体力不支被困在悬崖中途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18一20段):详细叙述爸爸教“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脱离危险的经过和“我”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第21—29段):写“我”由小时候的爬悬崖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人生经历。
五、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介绍天气的炎热,有什么作用?
写天气酷热,实际上是写爬悬崖的原因,为下文写爬悬崖作铺垫。
2、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
交代“我”和杰里的特殊关系,为后文埋下伏笔,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杰里叫来了“我”的父亲,使“我”摆脱了危险。
3、既然悬崖“只有60英尺左右”,作者为什么又说对自己而言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矛盾吗?
不矛盾。这样写,照应前文所说,自己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同时也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4、⑦⑧⑨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我”当时的处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用“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这样的情态描写,“犹豫不决”“悬崖底下的地面摔个粉碎”这样的心理描写,“我缓慢地爬着,扒住岩石的表面”“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这样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当时痛苦的处境,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孱弱、胆小的孩子形象,预示了“我”即将面临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
5、“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句子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6、“抽噎”与前面的“哭泣”“呻吟”“大哭”有什么不同?
“抽噎”这里有被困悬崖导致的满腹委屈,有下了悬崖后回顾的后怕,更是成功之后的喜极而泣,前面的几个词都是在写“我”被困悬崖时的恐惧、焦急。
7、“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启发: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就容易战胜了。
8、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我”小时候爬悬崖遇险以及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经历,从而得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战胜它的信念并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从当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最终成功战胜它。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②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③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1945年1月莫顿亨特架机侦察的故事导入。
二.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复述准备,抢答问题: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4.学生分节(冒险、脱险)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5.讨论复述的得失,总结改进的意见。
①处理好详略
②抓住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细节。
三.小组讨论、探讨文意
①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大的'一点感想是什么?
②“我”为何将“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文章的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品读语言
1.圈划人物心理、行动以及环境描写的雅词美句。
2.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能概括“我”的行动和心理过程的词句。
爬—蹲—伏
二.探究品味,感悟情理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提出并讨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
③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3.朗读品味:
①“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
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②想象“我”在石梁上的心理,说一说。
③“我”在脱险前后有哭了两次,哭时的情感一样吗?
④学生表演父子对话,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以鼓励为主,并教给方法的良苦用心)
三.结合体验,品味人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一个中国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怎样做?
2.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下来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四.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从“读一读,写一写”中选用五个以上的词,以“逆境”为话题,说一段话。
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在悬崖面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
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五、教学设计反思
1.关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的确立。以认知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情感目标当作一种附属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则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重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特点(文字浅显,哲理性强)和它所在的位置(以人生为主题的第一单元),决定了它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思想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学习并内化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经验,而不是某一具体知识和能力。
2.关于本课的教学形式的选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本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应该选择学生自主阅读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3.关于本案例的具体编写问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设计,必定带来教师思考重点和备课方式的改变。过去的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考虑的是怎么导入,设计哪些讨论问题,怎么结尾。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线性流程。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会依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维流程运转,只要断开其中任何一环,教学流程就不再顺畅。本案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写法上试图进行突破,但很不成熟,还有许多矛盾和遗憾。
六、教学资源汇编
(一)练习题设计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自然段)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自然段)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自然段)
2.搜集并摘录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3.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二)相关资料
1. 学生范文
勇敢些,再勇敢些
这篇作文是厦门一中初一年级学生学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进入情境“亲临亲历”的优秀习作。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亨特的好友杰利。
我和内德他们走出了森林,可是,我人在向着回家的方向走,而心总想回到小悬崖上的亨特身边。我不停地回头,真希望看到亨特下了悬崖,向这里跑来。可是,我的身后只有我的影子。
“嗨,杰利,还在想亨特吗?跟他呆久了,你也会成为胆小鬼的!哈哈!”内德说着,其他人也笑了起来。我会变成胆小鬼吗?还是回家吧,亨特他一定会回来的。
正在吃晚饭时,莫顿叔叔急冲冲的进来:“杰利,你知道亨特在哪儿吗?”“亨……亨特,他还没回去?……我不知道……莫……莫顿叔叔。”我结结巴巴地答道。“哦,是吗?”莫顿叔叔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顿时慌了。
莫顿叔叔走后,我急匆匆地拿起手电筒,向森林里小悬崖的方向冲去。森林里的夜色很美,可在我心里,现在的美景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亨特的安危。
“亨特你在哪儿呢?”
“杰利!快救我!”
亨特的声音带着恐惧,带着哭腔,在颤抖着。他哭过了。他饿极了。他累坏了。瘦弱的身影蜷缩在石架上。这都怪我。
“亨特,呆着别动,我上去!”
“……”
这悬崖就像随意堆叠的一堵堵石墙,我爬起来并不吃力。不多时,我就来到了亨特的身边。
“杰利!”亨特十分激动,声音古怪地结巴着,就像我们已有几十年未见一样。他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身子死命地往里靠。
“亨特别着急,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往崖底看,勇敢点,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明白吗?”
“嗯。”
现在你把左脚踩在我踩的这块岩石上,再将右脚移到左脚边”,“很好,很好,再跟我将左脚踩在左下方的大岩石上,勇敢点,再勇敢点!”
一切很顺利,没多久,我们就在悬崖下了。亨特抱着我,将身子全挂在我身上。
这时,边上的树旁边出现了一道人影,是莫顿叔叔!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得格外灿烂,笑眼里闪着泪光。
2.同题诗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4、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5、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探究文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仔细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2、难点: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哲理之后,从友情、亲情等多角度引导,让学生得到新的启示
三、教法、学法:
1、教法:研讨式、启发式、情感式教学
2、学法:多角度探究、创造性阅读
四、教具:
电脑、电视、课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4~6分钟看完。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天)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六个;内德、杰利)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二十米高;二十的三分之一米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检查默读的.效果。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P10)。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一步一步从山下走下来;面对困难,敢于跨出第一步。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化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那样只会增加你的恐惧丧失信心使你不敢跨出战胜困难的第一步。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P9)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探究问题。
范例引导:(先是角度举例,然后让学生先探讨,再做引导和解说作为举例。)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就孩子,孩子自己的能力将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教训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
(1)时隔年,。
(2)我一直牢记着叫我不要的训诫。
(3)向攀爬。
(4)有人啜泣。
(5)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的口气说。
(10)我小心翼翼地。
(11)我的信心大增。
(12)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分角色朗读表演。(学生分饰父亲和儿子,要求入情入景色。)
4、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
三、教学后记:
本文学生很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很高,对于复述这一环节,学生活动很成功,单学生还不善于提问,因此,多角度阅读还存在一定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详略与中心的关系。
2、学习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行动、心理描写的内容及作用。
2、难点: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承前)明确: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他当时在受奖会上讲了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接着,他讲了一段故事,请大家代替他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明确:要素齐全,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下不下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珍贵的人生启示。
二、研读课文,了解“怎么写的”。
1、如果是像刚才我们有的同学那样讲,行不行,能不能感动人,给人以深刻启示呢?尽管说清楚了,与课文比一比,看看少了点什么?
明确:对,在写到爬上爬下悬崖,肯定少不了写一些具体的动作,并且谈谈自己的心理活动。为了更清楚了解,我们还是读一读莫顿亨特先生自己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将这个故事的。为了方便,我们分成爬上和爬下两个部分,先研究爬上的'部分。
2、布置:默读课文,找出攀爬悬崖过程中表示心理活动的和动作描写的词。注意,将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用一个动词来表示。(投影)
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卜卜乱跳
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
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讨论明确: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许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投影,以“失去信心”导入)
4、布置:研读一下在岩石上的部分,听教师范读。
问题:我们开始接触文章的核心部分,看看小主人公怎样开始“走一步”的,也按照刚才的方式划出有关的心理描写的词语来。
毫无信心:害怕会摔死—啼哭
萌发信心:似乎能办到——移、探
信心大增:是能办到的——啜泣
问题:刚才两次都写到“哭”,大家看看,这种哭法是一样的吗?
明确:“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悦,有被抛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三、研读课文,了解“为什么这样写”。
1、问题:时隔57年后,一位65岁的老人,仅仅是为了写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吗?
讨论明确:这种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种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讨论详略:我曾经听过有的同学讲这个故事,对小伙伴和爸爸的情况感兴趣,你认为呢?(或者:让我们回到将故事的现场,看看,怎样讲的?)
2、问题:那座悬崖并不很陡,如果是中国的爸爸,会怎么样?文中的爸爸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谈谈为什么会这样。(说出文中的爸爸具体的语言和动作,换了中国爸爸,又可能怎么样?描写手电筒的细节和爸爸的语言等都是值得讨论分析的。)大家讨论一下。
讨论明确:关于中国爸爸的问题,可以各抒已见。文中的爸爸,是为了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积累人生的经验。确实也给了“我”以巨大的教益。爸爸一直用鼓励的语气来培养“我”的信心,用手电筒给我以指引,教给我方法。可以从以上两点来加以指导。
四、整理迁移
l、总结全文
布置:我们生活中有关这样的事情吗,同学们谈一谈,回去后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小悬崖
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成功的感受
大人生
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13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
3、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⑴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①línxún()_______________
②chuòqì()________________
③dàhǎn()________________
④sǒnglì()________________
⑤níngshì()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别写出与下列各形声字同声旁的字,并组词:
侍()啜()漫()踩()
()()()()
()()()()
二、理解探究
1、学生读课文,思考:
⑴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⑵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⑶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⑷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⑸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四、课内精读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②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③“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⑤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出左脚去________那块岩石,而且________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⑥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________在崖下的岩石上,_______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________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⑦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在⑤⑥段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合的动词。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⑴寂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灰心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表现“暮色四合”带给我的直接影响的词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指的是_____________。
6、照应题目,表现主题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7、简述你从作者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xx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20xx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1、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2、“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30字左右)
3、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
4、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
答案: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基础知识
⑴①嶙峋形容人瘦削
②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纳罕惊奇,诧异
④耸立高起,直立
⑤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⑵侍候峙(对峙)恃(恃才傲物)
啜泣缀(点缀)掇(拾掇)
漫长慢(慢待)幔(布幔)
踩点睬(理睬)彩(彩旗)
二、理解探究
1、⑴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⑶“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⑷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办法告诉人们,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地训练孩子,使之自立自强。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以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⑵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尔后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的。
⑶文中其他四个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样对待一起玩的伙伴则有些恶劣,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
⑷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四、课内精读
1、伸探踩踩投入啜泣
2、⑴没有声音,孤单冷清。
⑵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⑶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3、恐惧不能动弹
4、“脱险”的经历是文章的重点,因此详写,也为下文说“永远忘不了”作铺垫。
5、战胜恐惧,顺利脱险
6、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略(提示:围绕“目标、理想、意志”谈即可.)
五、课外阅读
1、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
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意思对即可)
2、他驾车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一只小鸟唤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意思对即可)
3、这是对小鸟的敬重,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意思对即可)
4、不矛盾。因为小鸟只是唤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了困境。(意思对即可)
5、点明题旨,画龙点睛。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议论是对前文的深化。。(意思对即可)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预想
二: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
教学目标:
1、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激发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预想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困难?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么长的文章怎么背下来?升入初中以来,你觉得自己比较努力,但成绩总和别人有差距;你很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总是遭到同学的误解??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学后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师:板书课题、作者。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及作者。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文章,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做到眼到、手道、心到。要求:
1、 圈点出不认识读不准的字词。
2、 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还有小组不能解决的字词吗?你可以提出来。
(课件出示字词,检测读音)
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抢答题)
抢答:
1、(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地点)故事发生在哪里?
3、(人物)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4、(起因)我们去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5、(经过)“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 难?
6、(结果)我是怎样脱险的?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 )、地点:费城的悬崖上
(3)、人物:“我”,内德、杰利五个小男孩、父亲
(4)、起因:无聊,决定爬悬崖
(5)、经过:小伙伴爬下了悬崖,我害怕得在悬崖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
(6)、结果: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步爬下悬崖(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师:现在,你能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3、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孩子们,请展示你们的星级奖励,让老师看看哪个小组获得的最多。
三、赏读品析,感悟文本。
通过概括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童年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
1. 当“我”陷入险境时“我”是什么心情?你从那些语句中读出的?谈谈你的体会。
师:当我陷入害怕恐惧甚至绝望中时,父亲来了,那么父亲是怎样指导我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
分角色朗读16--22段。
2.思考:在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画出能体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
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顿生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产生巨大成就感。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次爬悬崖的过程中内心发生过巨大的波澜,从深深的绝望到有了信心,到信心大增,到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作者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他不仅仅是完成了爬悬崖的过程,更是完成了自己内心的一次成长。
四、合作交流,探究主题
1、这次的经历让他成长了很多,获得了很多,那么他在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人生经验?
请自由朗读最后一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我提醒自己------的地方)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句。
2、通过这件事,作者学会了应对困难的方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不去想困难有多大,只想到到达下一个目标是我容易办到的。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明确: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畅谈收获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得到什么启示?
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结束语:
师:小结: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和成功永远召唤着你,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师:最后让我们以残疾少年吴强一首诗歌共勉:
同学们,“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莫顿.亨特能够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面对生活,你们也会有诸多的感受,试以“那件事告诉了我”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感悟。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
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学习上的,家庭中的与人相处时的……,面对这些,你怎么办呢?其实,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需注意的:训诫(jiè)迂回(yū)啜泣(chuò)纳罕(hn)
头晕目眩(yūn)颤抖(chān)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字词积累>
三、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2、故事发生的时间?
3、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4、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5、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6、“我”为什么不下来?
7、“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四、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时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①冒险。②脱险。
要求:①尽量完整。②详细得当。③生动具体。
在复述过程中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五、主旨研讨:
①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②“我”在走下仅几米高的悬崖后,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③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④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二、多角度阅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多的从一篇文章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三、讨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补充阅读:读课后汪国真的小诗,谈谈你的理解、感悟。
<本环节是扩展阅读>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反思:
本课完成较好的任务:
1、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2、对记叙文六要素及记叙顺序的强调。
3、精彩赏析环节学生参与性强,思维灵活活动。
4、本课中对学生口语训练基本到位。
5、拓展题确实使学生得到开拓。
出现的缺点和问题:
1、复述环节参与学生有限,而且复述中总有遗漏。
2、在课时安排把握上比较困难,由于学生积极性太高,在两课时内完不成任务。
3、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不够深刻、准确。
4、拓展作业很受学生语言和写作水平的限制,不够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6-0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5-2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8-09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10-18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10-23
精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优秀教案3篇05-1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7-0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9-09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8-2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