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

时间:2022-06-01 10:38:5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阿Q正传》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阿Q正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小说的故事内容。

  2、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

  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

  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加工能力,让阿Q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鲜活起来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研读法

  引言

  十四、五岁时读《阿Q正传》,觉得《阿Q正传》是世界上最难懂的书,虽然老师讲过《阿Q正传》是伟大名著,但十几页一口气读下来,像是一碗饭里藏着三分之二的生米,实在不明白,又不好意思问,于是在心里反复寻思。寻思的主题是:阿Q到底是白痴还是弱智,精神不正常吧?

  二十岁时读《阿Q正传》,觉得《阿Q正传》是世界上最滑稽的书,读到一半就笑得直不起腰,

  三十岁时读《阿Q正传》,《阿Q正传》成了世界上最深刻的书。

  阿Q是多么的熟悉,在哪里我见过他。阿Q是如此的亲切,他是我的邻居,他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同事,是身边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他的影子随处可见,无法磨灭。

  现在的我不敢再读《阿Q正传》,因为那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书。阿Q成了我,我就是阿Q,而在千千万万人中,我发现了所有我熟悉的人物: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还有小D……这些活宝们都来到了我的身边,可我再也笑不出来,因为我知道自己也有一个圆,因为太努力,结果画成了瓜子形。

  有关教学的一些想法:

  1、《阿Q正传》是经典篇目,要上出新意,体现新课标精神。

  2、在上课之前,想办法让学生最起码看三遍,名篇精读嘛。

  3、他们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让他们写下来,因为新的一代人对此肯定会有新的想法。

  4、不要先入为主,把老的东西灌输给他们,而是通过课堂让新旧观念碰撞,擦出火花来。

  5、强调阅读《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并产生鉴赏的美感。

  6、学习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从中感知了多少,让学生都能对阿Q“评头品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提前一个星期布置,跨一个周末,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初读课文,感知阿Q;再读阿Q,写下随笔;Q,Q。

  第一课时:基本解读

  先略去时代背景的累赘介绍,直面人物,让人物自己与学生对话,让学生从人物话语与文章自身的背景资料去领会阿Q生活的社会风貌。

  1、阿Q人物形象分析——从原文当中找

  出身:(低微,体现在哪里,姓名、与人的交往等,第一自然段等)

  职业:(无固定职业 第二自然段 )

  外貌:(高、矮、胖、瘦,让他们自己去想象,找出原文“瘦伶仃”、“赤膊”第三自然段)

  衣着:(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描写去发挥,虽有电影有插图但不主张先看)

  经济状况:(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目前状况)

  性格与嗜好:(打人、骂人、赌博、耍流氓等)

  语言分析:“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一类的“名言”。说说表现了阿Q什么心态。又让学生列举: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简略分析,点到即可,主要是熟悉课文)

  行为分析:集中分析结合“思考·探究·练习”第二题来讲解五次动手打人

  2、阿Q周围的人物分析:本选段主要是王胡、小尼姑

  3、阿Q生活的环境分析:周围的人对阿Q的态度——很不屑,注定其悲剧的命运与结局。

  (注:熟悉课文,初步感知人物,视条件可放映《阿Q正传》的电影片段,为精神胜利法的分析做准备)

  第二课时:问题讨论与分析

  1、有人说:阿Q性格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你认为呢?

  让学生自行充分讨论,老师小结归纳。

  精神胜利法的分析:

  引用

  (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2)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3)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4)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5)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6)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7)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8)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9)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10)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每一点均要求学生在原文找出相应的语言与动作。

  2、讨论:阿Q精神有无可取之处?

  3、讨论:阿Q只是属于那个腐朽的年代,现代的生活已经没有了阿Q生存的土壤了,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4、阿Q可以被改造吗?救治良方在文中有提示吗?

  鲁迅一直致力于改造国民的Q被改造过来了吗?你在小说中标能不能找到?

  5、和阿Q一样的短工也有不少,是什么造成了阿Q独特的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深入探讨与拓展

  一、问题探究:

  1、注意体会赵太爷的动作和表情,抓住“会姓赵”“配姓赵”,说说这里刻画了怎样一个赵太爷。

  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而赵太爷却说阿Q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并对阿Q又骂又打,他此时心里一定是觉得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当然他不准阿Q姓赵;其实阿Q姓赵真是说不清楚,最可恶而可笑的是,赵太爷太不讲理,他的所作所为,活脱

  2、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3、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心态?

  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心态。以进过城而自负,是对于未庄人的自负,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4、“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5、怎样理解这一句里“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

  表面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6、联系上下文,说说“蒙”在此处有什么含义。

  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这个意思在后文有详细的说明。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7、阿Q“得意”什么?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结局。

  8、“照例”说明什么?

  “照例”说明阿Q总处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墙上碰头远不止一次,而是一种家常便饭。

  9、“等候”一词用得妙在何处?

  “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10、“””“呆笑”对刻画阿Q起什么作用?

  摩着,来回摩擦,用力大概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之态。

  11、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这揭示出一个怎样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12、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13、体会“蓬”“粗”用词的准确性。

  “蓬”是听觉,“粗”是触觉,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的精神麻木,而且让他肉体也麻木了。

  二、人物形象和背景分析(老师提供,让学生在自我充分解读的基础上,点拨提升对人物的认识)

  1、阿Q

  《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处在社会的Q性格的刻画。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Q的这一性格特征。他对于自己的身世很是渺茫,与别人口角时却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连老婆也娶下上,却偏偏要Q被迫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下他该自认失败了吧?并不,他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又胜利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另一个”而在精神上转败为胜,表现出他的自我摧残;被王胡撞头遭到“平生一件的屈辱”,吃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而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和小D摆“斗”,调戏小尼姑,表现出他的畏强凌弱;阿Q向吴妈求爱,被赵秀才用大竹杠教训了一顿,过了一会,他听见外面有声音,一看是吴妈在那里哭闹。“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Q令人难以置信的健忘麻木。阿Q在现实中处处失败却用这种法宝取胜。这种“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也未觉醒。生命将要结束时,阿Q还自我安慰地想“孙子才画得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的集大成。

  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它的严重危害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示人们振奋起来,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

  2、阿Q出现的时代意义——背景分析

  鲁迅创作阿Q这一艺术形象,是特定时代的孕育,意图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老师小结:我们Q更注重他不受阶级、时代、环境局限的人性当中之不良的因子,而把其Q给我们的启示,不管同学们从阿Q身上领悟到什么,有一点对大家是真实的:阿Q从足够远的地方走过来,向我们走近,我们注视着他,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吹着口哨,摇摇摆摆的骂着“妈妈的,老子…”,他就这样走了很久,很远,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模糊了,而恍惚间阿Q的形象却更清晰了.

  《阿Q正传》教案2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阿Q正传》教案3

  一.教学导入 :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 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 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 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 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 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 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 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 布置作业 :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阅读第三章: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四阅读第四章:

  1.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的实质。

  4.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作业 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③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④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Q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Q说城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Q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隐,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

  3.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提示:叹息是因为阿Q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听说阿Q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

  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一个本已“睡着了”的人,当然不可能觉悟,嘛木愚昧之余,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

  5.“阿Q,你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联系前面妇女对阿Q惟恐避之不及的情形,分析“没有”“有罢”,说说此时妇女和阿Q的心态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

  提示:前面的情节里妇女躲避阿Q,是因为受了赵太爷之流的宣传蛊惑,加以愚昧,以为阿Q真个是猎色的坏蛋。而到这里,她们又并不害怕阿Q了,是因为阿Q手里有东西,她们并不喜欢阿Q而是喜欢阿Q的东西。“没有”“有罢”表明阿Q以为自己地位提高了,这些女人都不在他的眼中,所以并不想过分搭理她们。这里,作者对妇女持一种讽刺态度。

  6.“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这刻画了其怎样的心态?

  提示:赵太爷开始摆出架子,本来想贪小便宜却偏要做出个老爷的样子来,所以一开始说话想说得含蓄而有身份。可没想到阿Q说“完了”,他心里一急就“不觉失声”,露出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土地主的尾巴来。

  7.“秀才听了‘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此句中的“庭训”“撤消”“驱逐”“提议”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一方面刻画人物滑稽可笑,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像这样的词小说中还有不少,阅读时注意找出一些并加以体会。

  提示:略,学生找寻。

  8.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过程。

  略,学生概括。

  五.板书小结第六章内容:

  六.作业 布置:

  熟读课文中关于阿Q的心理描写的精彩段落,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

  第五课时 分析赏读第七八章

  一.阅读第七章:

  1.“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绍兴光复这么庄严的事件,作者却用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什么用意?

  提示:一方面说明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什么绍兴光复,而只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辛亥革命与人们的生活差得太远;表明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怀疑的,把绍兴光复与阿Q卖搭连这事联系在一起,显得滑稽可笑。

  2.“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此句怎样理解?

  提示:这说明清朝已经灭亡了,但未庄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几百年的过去。民众之愚昧落后不言自见。

  3.阿Q 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

  提示:阿Q 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4.将阿Q宣布革命后,赵太爷的“老Q”和赵白眼的“阿Q哥”与先前的“混小子”对比,揣摩一下赵太爷等人的内心世界,说说此时的赵太爷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赵太爷?

  提示:此时的赵太爷是一个惶恐狡诈卑怯的“弱势”土地主。

  5.阿Q的“白日梦”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金钱、权力和女人。

  6.老尼姑的“革过一革的”这五个字有何含义。

  提示:表明当时“革命”一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又不理解什么是革命,所以老尼姑演绎说“革过一革的”,这是对革命的绝大讽刺。所谓革命,就是假洋鬼子和秀才的打抢罢了。

  7.说说“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也相约去革命”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揭示两个反动人物“革命”行动的丑恶卑劣,意味深长。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势力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夺取革命果实的史实。“情投意合”“革命”含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8.阿Q与赵秀才、假洋鬼子虽“素不相能”,但都想到去静修庵“革命”,这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他们的革命动机都是十分低下的,无非就是找一些弱者来欺负一番,找一些封建主义的东西来革一革罢了。它让读者明白,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这样的人太多了。

  二.板书小结本章内容:

  三.阅读第八章:

  1.“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表明什么?

  提示:说明“革命”换汤不换药,许多投机分子钻进革命队伍中,窃取了革命果实。

  2.“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空荡荡”用的妙在哪里?

  提示:这个词把人们看惯了脑后的辫子,而现在一下子看不辫子时不习惯的微妙感觉写出来了,很有滑稽感。

  3.未庄人对秀才挂“银桃子”“都惊服”,“惊服”一词有何含义?

  提示:这个词刻画了未庄人前后相连的两种心态,先是猜想“银桃子”可能是当大官的象征而吃惊,过后很快便佩服,表明未庄人的趋炎附势心理。

  4.“我是性急的,……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假洋鬼子的这段“演讲”,满口“鬼话”,不提辛亥革命的真正功臣孙中山、黄兴等,却提一个投机分子洪哥。说说这段话刻画了假洋鬼子一副怎样的嘴脸。

  提示:满口鬼话,大吹牛皮,捏造革命经历个革命资本。半吊子知识分子,外表新式,实际上是一个投机、善变、钻营的封建余孽。他的这番话只能蒙骗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乡下人。

  5.洋先生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

  提示:减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并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可言。尤其是,假如假洋鬼子同意了阿Q与他一起革命,那么就会认为是对自己身份的极大污辱。所以他决不准阿Q革命,决不同阿Q共一条战壕。

  6.阿Q认为洋先生不准其革命,“再没有别的路”,你认为呢?

  提示:凭阿Q当时的觉悟程度,他认为自己是无路可走的,实际上他也确实是无路可走。本来可以投奔真正的革命党,但按照他的觉悟,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革命党。

  7.赵家遭抢这两段话中用了六个“抬出了”,对于表现阿Q此时的心情有怎样的效果?

  提示:强调阿Q没有被邀请革命而表现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更体现他革命动机的低下,那就是想分点东西。

  8.阿Q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状,你对这一情节怎样理解?

  提示:一方面参加革命不成,就要报复,这表现了他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说明阿Q的革命愿望也经不起考验,因为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根本就不明确。

  四.板书小结本章内容:

  五.作业 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第六课时 分析赏读第九章并评论主旨

  一.阅读第九章:

  1.赵家遭抢了,未庄人为什么既“快意”又“恐慌”?

  提示:“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2.捉拿阿Q竟然用那么多兵,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提示:揭露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的本质。

  3.“高明”一词通常是什么意思?这里怎么解释?

  提示:“高明”一般指见解、技能等的高超,这里作者是一种创造性的用法,意思是高大明亮。也就是说土谷祠并没有比大牢更好。

  4.阿Q在“民国”的公堂上行下跪之礼,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提示:阿Q的下跪,表明他身上的奴性根深蒂固。见到官就下跪,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者对人民驯服的结果,背后的实质是对国民人格的污辱,但国民长期如此,就像阿Q一样,觉得某人有来头,就自然下跪。作者描写这一情节,一方面是揭露统治者的政策,另一方面是批评国民的奴性人格。

  5.阿Q“画圆圈”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什么性格?

  提示:表现阿Q的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

  6.小说中前后共有几次写阿Q“睡着了”?说说其言外之意。

  提示:大概有五六次,这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沉睡不醒,又希望他们惊醒。

  7.死到临头的阿Q,精神上还那么“泰然”,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表明阿Q精神麻木不仁到了极点。

  8.“狼”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狼”象征着那些麻木的看客,不仅充当看客,也充当统治者刽子手的帮凶,一起来吃掉阿Q。

  9.“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万变不离其宗,顽固的封建阶级本性不变,得了“银桃子”比作“顶子”“翰林”,失了辫子如丧考妣,终于还是迷恋封建王朝的“遗老”。

  10.独写一段未庄人对阿Q被枪毙的态度来结束本文,它隐含作者的什么用意。

  提示:给读者揭示一个十分悲观的现象:社会仍是如此黑暗,国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国,何时才能得救?

  二.板书小结本章内容:

  三.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1.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悲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说说这些性格的表现所在)

  2.学生概括赵太爷父子、钱洋鬼子的性格特征。

  略。

  四.本文的三大艺术特色。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2.采用白描手法。

  3.杂文式的笔法。

  (具体见教师用书)

  五.讨论:现代阿Q和精神胜利法的发扬光大。

  让学生去发现我们周围的“阿Q们”,检讨我们生活精神胜利法的翻版现象。

  六.以“阿Q读高中”为题,写一篇阿Q新传,批评我们学生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教案4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阿Q正传》教案】相关文章:

《阿细跳月》教案03-31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02-16

快乐的阿嘟幼儿园教案12-25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09-11

【精选】阿长与《山海经》教案4篇04-05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三篇04-06

【精选】《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三篇10-14

j q x教学设计09-06

《j q x》教学反思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