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7 08:35: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

  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是识字和写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该如何上好识字和写字课呢?我在《小蝌蚪找妈妈》识字课上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尤为重要。新课伊始,我便播放课文动画课件,色彩鲜亮的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教学中,我采用“闯关”“考考你”和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投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对本节识字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已在不知不觉中萌生。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崔峦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帮助学生寻找构字规律,自创记字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了最常见的偏旁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和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字。比如:本课中的“池”“甩”“灰”,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常用的一种记字法。汉字中的很多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⑵形声记字法:

  汉字中有很多的形声字,它们的'形旁帮助表字义,声旁帮助读字音。学生如果掌握这种规律,就可以轻松的记住一连串的字,方便快捷。比如:本课中的“蝌、蚪、阿、姨、哪、那”等8个字就可以让学生用形声记字法来记,这样记字既记住字音又理解字义。一举两得。

  ⑶编口诀或儿歌:

  识字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怎样使识字形式活泼多样,增强学生识字过程的趣味性?我让孩子们把汉字编成口诀或儿歌,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汉字。比如“哪”的记法:口儿提问右耳听,中间刀字加两横。

  ⑷猜字谜:

  猜字谜的题目,学生总是兴趣盎然地去猜测谜底。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谜面。学生要想编出好谜面,就必须仔细观察字形,这样既增强了对字的记忆,也开动了学生的脑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比如:给“向”字设计的谜面:“同学”的“同”一横变撇顶上头。

  ⑸想像记字: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灰”可以物拿着东西到火上去烧成了灰,盖得真严实。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记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三、重视写字的指导

  从较难写的“那”字入手,重点指导;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三步训练,让学生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看到一个字,先想想如何把它写好看。如独体字要找准主笔,而合体字要先确定是什么结构的字,如左右手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而左右结构的字又可分为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几小类。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字形,时间长了,触类旁通,学生就掌握书写规律,老师就不必每个字都分析了。由扶到放,充分地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自评:学生在仿写后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正。

  2.互评:在仿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传阅各自作品,指出其优缺点。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笔画是否到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的作品,其余同学评价,通过互评,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训练其口语交际能力。

  3.点评:通过恰当准确的点评,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改进不足。

  在课堂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记字时可让学生对一些字组组词,以加深记忆;自身的粉笔字基本功也要加强练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下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在课堂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体会:

  一、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抓住蝌蚪的外形描写,出示: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引导学生在写动物外貌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能表现他特有的特点来写。这段内容在抓住特点来描写外貌之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叠词对外貌修饰。先让学生有简单到复杂进行述说,这样既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在讲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发现描写青蛙的外表和蝌蚪的外表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特点描写完整和具体。

  二、表演读激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结合插图去演一演、试一试,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

  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总之,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可能今天天气很热的原因,孩子们的精神气不是很好,在朗读的时候,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的发言,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今后要多加注意,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本文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是怎样四处寻找妈妈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妈妈的样子和特点。同时,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身体也发生了缓慢的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妈妈一起去田间害虫。

  一、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紧紧围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这一线索,紧抓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让孩子学会动脑,学会讲述故事梗概,同时把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并且,我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针对性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感知领悟,创设情境。

  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独具匠心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开了学生早已熟悉的“怎样找妈妈”的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了解蝌蚪的样子,感知青蛙的样子,知道蝌蚪与青蛙的巨大不同——本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小动物啊!再通过科普知识介绍,感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孩子们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找变化点,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表演解说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另外,我准备了动画资料,结合动画,从朗读入手,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带动读的欲望和参与的动力。

  2.花样识字,加深记忆。

  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自主朗读识字中,我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深化了学生的记忆基础,增加了记忆的深度。如:“肚”字,用加一加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简单容易。“眼睛”乃心灵的窗户,“目”字旁与眼睛息息相关,体现了生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在此我还以“识字大王”的评比激发了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在朗读的时候,有些孩子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地发言,犹豫不决,似乎缺乏勇气和胆量。另外,从孩子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上,可以看出深度不够,因此断定积累不够,也就是阅读量不够,课外知识知道的少,肤浅,表面化。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鲤鱼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进行说话训练,口头编故事——小鲤鱼找妈妈,小乌龟找妈妈。

  四、改进方法

  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情况,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介绍鲤鱼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进行说话训练,口头编故事——小鲤鱼找妈妈,小乌龟找妈妈。在讲述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先后顺序讲述,并且把鲤鱼和乌龟的具体特征讲述清楚,免得它们找不到妈妈。当然这个环节离不开孩子们平时的敏锐的观察力,在口语表达方面也是较大的挑战。

  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认为要鼓励孩子多说,敢于表述自己的见解,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一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立立场。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只有不断地,永不停歇的努力,才能有更多、更大的进步!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

  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一个知识点的训练:复述。

  在语文教学中,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复述训练的内容一方面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经过专家精心挑选、整理、编辑,文质兼美,富于儿童情趣,最适合相应年龄段小学生学习,是进行复述训练最好的素材。

  而本课其中一个知识目标是: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所以用复述的方法来训练,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设计时,我又遇到两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问题一:一年级复述难不难?怎样的难度才适合我们班的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网上关于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复述”的教学文章,知道了复述训练中有四种:1.背诵性复述;2.提示性复述。3.创造性复述。4.表演式复述。其中,提示性复述既有需要一定的思维组织,又降低了难度,特别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可以根据课文插图小蝌蚪变化的特点,让学生边观察边复述,还可以提示关联词“小蝌蚪先是长出……,接着……,然后……,最后……”。

  问题二:这个环节出现得早,好不好?这就要看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复述前得读书充不充分了。实际教学证明了,学生课前预习好了,复述前的读书就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和目标,如读书前布置思考任务“想知道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吗?请读故事,边读边把关键词找出来”。这样,学生即使在老师没有开始讲解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对课文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复述效果都很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聋校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而语言教学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聋生建立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的相互感应关系,它们之间具有彼此触发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人的认知活动是从感性开始的。因此,直观教学对于聋生的认知显得尤其重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聋生充分运用视觉器官,观察事物形象媒体,使聋生获得的概念鲜明、完整、充分而真实,具体而明确。此外,直观教学法也能唤起聋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在聋校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较好的直观教学手段。

  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其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想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我能与学生真诚地开展交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凸显小蝌蚪找妈妈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学生建立了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相互感应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找”与“变”的两条线索,让学生主动观察这两个交错进行的过程,然后主动思考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过程,最后主动进行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蝌蚪在长成青蛙过程中,身体上发生的变化,使学生真切地理解了“先、又、接着、最后”这几个词的先后关系,同时也学会了使用这几个词语。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聋生能说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为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作用的'。应该说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保持课文情节的完整性、保持语言文字表达的完整性,更能捕捉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主动观察、主动学习课文内容。这对聋生理解语句意思很有效,对训练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为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而欢呼,更该为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精彩而喝彩!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优美,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但针对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难点的特点,我选择了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做到了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识字认字写字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主发现、自主学习,还注重了方法的介绍,小组自学活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得较为成功,还采用了多种游戏形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并进行巩固。

  有待提高的地方:

  第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

  在本节课,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认识“灰、迎、阿、姨、追、顶、披、鼓”8个生字,会写“什、么、变”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第1、2个目标的实施还是顺利,但由于没有控制好时间,第3个教学目标只实施了一半,没有完成原设的教学目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自读课文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三个任务。事实上,这些任务的完成我们都可以把它安排在课前先学的预习中完成,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是做到蔡老师提到的“注重课前先学”。其次,在展示学习方法这一环节,我花了过多的时间去问学生有哪些解决识字困难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渗透,学生很多都已经知道了,在这里如果我只是稍加提醒后把方法展示出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二,没有及时抓住教学生成资源。

  在“我演你猜”的游戏环节中,一个学生抽到的是“披”字,但他却做出一个劈柴的动作,把“披”和“劈”这两个同音字混淆了。我当时的处理只是让另外的学生上台,做出正确的表示“披”这个动作的演示,让学生选择。现在回想一下,其实我当时可以把“劈”和“披”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从观察字形入手理解其字意间的区别。“劈柴”要用刀,所以下面是一个“刀”,“披衣服”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的“披”。在这一环节还出现了一个我当时忽略了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在演示“鼓”字时,做出了打鼓的动作。这时候,学生其实是把名词的“鼓”当成动词的“鼓”了,但我却没有留意到,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课后,经过蔡老师的指点,我发现如果我像蔡老师说的那样,把这几个生字以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形式表示出来,如“鼓”改为“鼓起来”,“披”改为“披着”,那么上述问题就不会出现了。这时,我更加体会到蔡老师所说的“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的重要性。课堂是生成的,教师真的要有善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意识。

  第三,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

  这节课我采用了多种的教学形式与策略,有课件演示、小组合作学习,游戏巩固等。大部分学生都学得十分投入,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注意力还不集中,没有把心思放在课堂上。课堂上,我对这一小部分学生忽略了,没有做到面向“全部的学生”。这是我对学生关注不够的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就是课堂激励性评价语言的匮乏。

  以上这些方面,都是我以后要努力的地方。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7

  在幼儿的心中,妈妈是最最重要的人,而小蝌蚪却不在妈妈身边。它们游啊游,到处去找自己的妈妈。很多幼儿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也都很喜欢这个故事。语言交流《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会按顺序讲故事,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动物特征,培养幼儿理解、想象、记忆和表达潜力。

  这一课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理解动物间的对话和故事情节,学会动物间的对话,个性是描述青蛙特征的词句。我先安排幼儿听故事磁带,然后教师逐幅出示教学挂图,帮忙幼儿回忆故事资料。然后教师先逐幅完整地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动物间的对话。老师讲完,再请幼儿尝试自己讲,个性要说出青蛙特征的话。这一课时,为下一课时幼儿表演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课时,先结合教学挂图,一齐回忆故事资料。再请幼儿倾听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说出动物间的对话。最后才让幼儿戴上头饰表演。由于前面有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幼儿才有话可说,动作表演自如,进行得很流畅。从这次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幼儿的主角表演是否能流畅,主要在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对语言的学习,这样语言交流课才能扎实地训练幼儿语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8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的童话故事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

  一、 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视频出示这一课的动画,全文配音,布置思考问题:“听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的大意?”这样设计,给学生在朗读上定调,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在语气上给学生以示范,也认识了生字词。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一个同学做解说员,两个女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鲤鱼,一个男同学扮乌龟,几个小个子同学扮一群小蝌蚪,带上相关头饰来表演,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二、 重点指导,举一反三,突出学法

  像《小蝌蚪找妈妈》这类童话故事,课文内容较长,段落中大致内容相似,如这段讲和鲤鱼对话,下段讲和乌龟对话,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图也是连环画形式出示,我们就可以借这类课文,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把小蝌蚪问鲤鱼这一部分做为指导学法的突破口,第一步,指导看图,说说图上有谁?它们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先设想。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青蛙的特点,并引导教育:只要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究,终会有成功的一天。第二步,读文理解,小蝌蚪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误认鲤鱼是它的妈妈?鲤鱼是怎么回答的?第三步,朗读体会,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它们的对话?指导读出小蝌蚪有礼貌,鲤鱼阿姨亲切的`语气。第四步,复述课文,用课本剧或讲故事的形式来巩固课文内容。教学时思路要明晰,之后,用课件出示以上几个步骤,后几个段就让学生依照这几个步骤来小组协作学习。也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出示自学提示:

  1、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2、它们看到了谁?

  3、它们是怎样对话的?请分角色读出来?这样来教学突出了重点,发挥了协作学习的作用,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主动参与的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 启发谈话,引导实践

  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学到课文最后,老师启发谈话:“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心里多么幸福呀!假如你是小蝌蚪,你想对亲爱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总结后,引导学生实践:“如果蝌蚪不是遇见鲤鱼和乌龟,还可能遇到谁呢?”进行改编故事。“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该怎样对待青蛙呢?”最后拓展提问: “你知道一只青蛙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吗?”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习富有童趣的课文到对科学知识的探求,这种渗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

  当学生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怎样有效利用第一课时学生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学生多读课外书。

  在学生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学生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老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他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去找好吗?”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

  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

  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习了。这也让我非常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而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学生继续读课文,然后在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起来全班讨论。结果学生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0

  《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孩子们比较熟悉,旋律也比较简单,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大班时就已经学过,所以很多孩子都会唱了,因此我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没有把学唱这首歌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把培养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心,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而伤心难过寂寞的心情,和乐于助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重点难点已经突破了,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设置了小花鸭迷路的情景,让孩子帮小花鸭找妈妈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的伤心难过的心情,和帮小花鸭找到妈妈而欢呼雀跃的高兴情绪。因为是亲身体验所以孩子能完全的投入到故事中去,帮助孩子把抽象转换为形像。在故事中孩子也能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要经常帮助他人,这样不但被帮助的人能过得到帮助而快乐,自己也能够很快乐。这里很好的对孩子进行了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在现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在教学中孩子的.主体地位的到了充分的发挥。我设计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怎么唱才能把小花鸭伤心难过的心情唱出来呢?小花鸭迷路了怎么办呢?等等。。。。。。把问题抛给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我只是充当孩子的引导者。

  三、为了加深孩子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我设计了“演一演”这个环节。当问道孩子是否想演一演时?我没有让孩子马上来演,而是让孩子先说,自己打算怎样演?这样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环节,让孩子能更好的把握住自己所要演的角色,这个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了解孩子对这首歌是否把握,又能锻炼孩子表现能力。

  在这节音乐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1、说话时的语速过快,孩子不能听的很清楚,要是能在慢点温柔点孩子会更喜欢。2、自己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因为老师的范唱要给孩子美的享受,不管是音准还是声音都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3、在演一演这个环节中没有及时的肯定孩子和鼓励孩子,所以孩子在自我创编动作时不太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1

  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快速提高。

  不足之处:1、看动画之前忘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在刚开始让学生看动画的时候,目的是想让孩子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热闹。原来设计好的这个问题,由于操作“动画播放”这一课件出了点问题,结果就忘记问学生了,是个小小的'漏洞。

  总之,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2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学习,利用两课时学完,重点侧重了两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朗读能力,二是说话写话能力。下边详细阐述:

  一、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语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对话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读指导。

  如第一自然段。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然后再请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观察点和自己观察点的不同,作者的表达与自己的表达有何不同。这个环节就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也就是进行对比阅读的训练。在对比后,再次对课文第一段进行欣赏性阅读,这时有个别读,小组读,老师范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逐渐达到会背诵。第一段的学习顺利完成。

  2、对话的朗读指导

  对话朗读的指导更多的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来完成。课文中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先生的两次对话,我分别和孩子们进行了分角色的朗读,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中,使朗读的训练得到了提升:例如: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我直接就请孩子们来扮演角色,我读旁白,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读的优点和不足。比如,两次对话中旁白中动词的运用,“迎上去”和“追过去”,不同的动词表达不同的心情,体现不同的情景,我引导孩子体会“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对容易,迎的难度就大了,迎字孩子仅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礼貌和客气,没人能理解到他们的方位是怎样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来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鲤鱼阿姨。“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吃食物。”我故意站在“鲤鱼阿姨”的后边问孩子们:“小朋友们,我是小蝌蚪,我应该在鲤鱼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啊?”孩子们思考一下,说:“在鲤鱼阿姨的前面。”我马上游过去,停在鲤鱼阿姨的前面,并热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问她:“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迎,是小蝌蚪主动积极的游过去,表现出了他们急切想找到妈妈的心情。就这样,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分角色朗读。几次的体验后,孩子们的朗读越来越好。

  二、说话写话

  课堂上,关于说话的练习无处不在。每篇课文我都做到一课一得,精心的寻找语用点,一般是根据文字表达到额特点来设计,以据此来拓展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积累,巩固孩子的表达。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图说话,比如这篇课文: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本节课就是这样,在学习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写之外,我就引导孩子尝试着描写“小金鱼”之类的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外貌描写。课件显示小动物金鱼,引导观察,进行仿写。训练完后,布置作业,再次进行仿写,小白兔或者小乌龟,或者小鸭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讲读和写、说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使训练真正的做到扎实有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3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搞笑,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搞笑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样找**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用心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孩子们透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

  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务必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就应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明白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能够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状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期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主角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务必是在理解故事资料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必须会喜欢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4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文章写了一群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的事。教材既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又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喜欢的小蝌蚪入手,通过有趣的动画演示,激发学生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以及课外知识说一说对小蝌蚪的了解,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说着自己对小蝌蚪的了解。紧接着,我又展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小青蛙的不同,学生观察仔细,能抓住特点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紧接着导入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本文动词的使用比较有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首先让学生上台来做做动作,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感受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尤其是当有的学生表演不到位时,我让他找一位自己喜欢的朋友上来再演示动作,然后两个人一起表演,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词语,而且不容易忘记,最后再让学生表演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小蝌蚪的礼貌和急切的心情。

  不过在表演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我让更多的学生上台参与到表演读中,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超出,因此,在后面提炼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的变化的顺序时反而略显时间不够,虽然学生也能说出小蝌蚪的变化,但个别学生说的不够精准,这也是需要今后需要有效调控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

  今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科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在图片的帮助下,孩子们的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教师要有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和调整教学过程的能力)

  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今天的户外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使活动推向高潮。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精选)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7-10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5-18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8-18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05-15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5-16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推荐)05-16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08-23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5篇06-19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06-12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08-10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

  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是识字和写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该如何上好识字和写字课呢?我在《小蝌蚪找妈妈》识字课上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尤为重要。新课伊始,我便播放课文动画课件,色彩鲜亮的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教学中,我采用“闯关”“考考你”和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投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对本节识字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已在不知不觉中萌生。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崔峦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帮助学生寻找构字规律,自创记字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了最常见的偏旁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和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字。比如:本课中的“池”“甩”“灰”,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常用的一种记字法。汉字中的很多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⑵形声记字法:

  汉字中有很多的形声字,它们的'形旁帮助表字义,声旁帮助读字音。学生如果掌握这种规律,就可以轻松的记住一连串的字,方便快捷。比如:本课中的“蝌、蚪、阿、姨、哪、那”等8个字就可以让学生用形声记字法来记,这样记字既记住字音又理解字义。一举两得。

  ⑶编口诀或儿歌:

  识字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怎样使识字形式活泼多样,增强学生识字过程的趣味性?我让孩子们把汉字编成口诀或儿歌,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汉字。比如“哪”的记法:口儿提问右耳听,中间刀字加两横。

  ⑷猜字谜:

  猜字谜的题目,学生总是兴趣盎然地去猜测谜底。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谜面。学生要想编出好谜面,就必须仔细观察字形,这样既增强了对字的记忆,也开动了学生的脑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比如:给“向”字设计的谜面:“同学”的“同”一横变撇顶上头。

  ⑸想像记字: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灰”可以物拿着东西到火上去烧成了灰,盖得真严实。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记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三、重视写字的指导

  从较难写的“那”字入手,重点指导;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三步训练,让学生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看到一个字,先想想如何把它写好看。如独体字要找准主笔,而合体字要先确定是什么结构的字,如左右手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而左右结构的字又可分为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几小类。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字形,时间长了,触类旁通,学生就掌握书写规律,老师就不必每个字都分析了。由扶到放,充分地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自评:学生在仿写后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正。

  2.互评:在仿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传阅各自作品,指出其优缺点。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笔画是否到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的作品,其余同学评价,通过互评,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训练其口语交际能力。

  3.点评:通过恰当准确的点评,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改进不足。

  在课堂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记字时可让学生对一些字组组词,以加深记忆;自身的粉笔字基本功也要加强练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下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在课堂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体会:

  一、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抓住蝌蚪的外形描写,出示: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引导学生在写动物外貌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能表现他特有的特点来写。这段内容在抓住特点来描写外貌之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叠词对外貌修饰。先让学生有简单到复杂进行述说,这样既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在讲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发现描写青蛙的外表和蝌蚪的外表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特点描写完整和具体。

  二、表演读激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结合插图去演一演、试一试,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

  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总之,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可能今天天气很热的原因,孩子们的精神气不是很好,在朗读的时候,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的发言,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今后要多加注意,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本文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是怎样四处寻找妈妈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妈妈的样子和特点。同时,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身体也发生了缓慢的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妈妈一起去田间害虫。

  一、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紧紧围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这一线索,紧抓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让孩子学会动脑,学会讲述故事梗概,同时把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并且,我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针对性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感知领悟,创设情境。

  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独具匠心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开了学生早已熟悉的“怎样找妈妈”的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了解蝌蚪的样子,感知青蛙的样子,知道蝌蚪与青蛙的巨大不同——本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小动物啊!再通过科普知识介绍,感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孩子们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找变化点,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表演解说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另外,我准备了动画资料,结合动画,从朗读入手,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带动读的欲望和参与的动力。

  2.花样识字,加深记忆。

  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自主朗读识字中,我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深化了学生的记忆基础,增加了记忆的深度。如:“肚”字,用加一加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简单容易。“眼睛”乃心灵的窗户,“目”字旁与眼睛息息相关,体现了生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在此我还以“识字大王”的评比激发了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在朗读的时候,有些孩子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地发言,犹豫不决,似乎缺乏勇气和胆量。另外,从孩子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上,可以看出深度不够,因此断定积累不够,也就是阅读量不够,课外知识知道的少,肤浅,表面化。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鲤鱼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进行说话训练,口头编故事——小鲤鱼找妈妈,小乌龟找妈妈。

  四、改进方法

  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情况,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介绍鲤鱼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进行说话训练,口头编故事——小鲤鱼找妈妈,小乌龟找妈妈。在讲述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先后顺序讲述,并且把鲤鱼和乌龟的具体特征讲述清楚,免得它们找不到妈妈。当然这个环节离不开孩子们平时的敏锐的观察力,在口语表达方面也是较大的挑战。

  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认为要鼓励孩子多说,敢于表述自己的见解,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一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立立场。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只有不断地,永不停歇的努力,才能有更多、更大的进步!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

  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一个知识点的训练:复述。

  在语文教学中,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复述训练的内容一方面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经过专家精心挑选、整理、编辑,文质兼美,富于儿童情趣,最适合相应年龄段小学生学习,是进行复述训练最好的素材。

  而本课其中一个知识目标是: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所以用复述的方法来训练,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设计时,我又遇到两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问题一:一年级复述难不难?怎样的难度才适合我们班的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网上关于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复述”的教学文章,知道了复述训练中有四种:1.背诵性复述;2.提示性复述。3.创造性复述。4.表演式复述。其中,提示性复述既有需要一定的思维组织,又降低了难度,特别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可以根据课文插图小蝌蚪变化的特点,让学生边观察边复述,还可以提示关联词“小蝌蚪先是长出……,接着……,然后……,最后……”。

  问题二:这个环节出现得早,好不好?这就要看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复述前得读书充不充分了。实际教学证明了,学生课前预习好了,复述前的读书就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和目标,如读书前布置思考任务“想知道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吗?请读故事,边读边把关键词找出来”。这样,学生即使在老师没有开始讲解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对课文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复述效果都很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聋校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而语言教学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聋生建立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的相互感应关系,它们之间具有彼此触发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人的认知活动是从感性开始的。因此,直观教学对于聋生的认知显得尤其重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聋生充分运用视觉器官,观察事物形象媒体,使聋生获得的概念鲜明、完整、充分而真实,具体而明确。此外,直观教学法也能唤起聋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在聋校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较好的直观教学手段。

  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其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想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我能与学生真诚地开展交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凸显小蝌蚪找妈妈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学生建立了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相互感应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找”与“变”的两条线索,让学生主动观察这两个交错进行的过程,然后主动思考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过程,最后主动进行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蝌蚪在长成青蛙过程中,身体上发生的变化,使学生真切地理解了“先、又、接着、最后”这几个词的先后关系,同时也学会了使用这几个词语。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聋生能说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为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作用的'。应该说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保持课文情节的完整性、保持语言文字表达的完整性,更能捕捉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主动观察、主动学习课文内容。这对聋生理解语句意思很有效,对训练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为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而欢呼,更该为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精彩而喝彩!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优美,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但针对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难点的特点,我选择了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做到了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识字认字写字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主发现、自主学习,还注重了方法的介绍,小组自学活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得较为成功,还采用了多种游戏形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并进行巩固。

  有待提高的地方:

  第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

  在本节课,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认识“灰、迎、阿、姨、追、顶、披、鼓”8个生字,会写“什、么、变”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第1、2个目标的实施还是顺利,但由于没有控制好时间,第3个教学目标只实施了一半,没有完成原设的教学目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自读课文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三个任务。事实上,这些任务的完成我们都可以把它安排在课前先学的预习中完成,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是做到蔡老师提到的“注重课前先学”。其次,在展示学习方法这一环节,我花了过多的时间去问学生有哪些解决识字困难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渗透,学生很多都已经知道了,在这里如果我只是稍加提醒后把方法展示出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二,没有及时抓住教学生成资源。

  在“我演你猜”的游戏环节中,一个学生抽到的是“披”字,但他却做出一个劈柴的动作,把“披”和“劈”这两个同音字混淆了。我当时的处理只是让另外的学生上台,做出正确的表示“披”这个动作的演示,让学生选择。现在回想一下,其实我当时可以把“劈”和“披”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从观察字形入手理解其字意间的区别。“劈柴”要用刀,所以下面是一个“刀”,“披衣服”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的“披”。在这一环节还出现了一个我当时忽略了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在演示“鼓”字时,做出了打鼓的动作。这时候,学生其实是把名词的“鼓”当成动词的“鼓”了,但我却没有留意到,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课后,经过蔡老师的指点,我发现如果我像蔡老师说的那样,把这几个生字以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形式表示出来,如“鼓”改为“鼓起来”,“披”改为“披着”,那么上述问题就不会出现了。这时,我更加体会到蔡老师所说的“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的重要性。课堂是生成的,教师真的要有善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意识。

  第三,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

  这节课我采用了多种的教学形式与策略,有课件演示、小组合作学习,游戏巩固等。大部分学生都学得十分投入,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注意力还不集中,没有把心思放在课堂上。课堂上,我对这一小部分学生忽略了,没有做到面向“全部的学生”。这是我对学生关注不够的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就是课堂激励性评价语言的匮乏。

  以上这些方面,都是我以后要努力的地方。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7

  在幼儿的心中,妈妈是最最重要的人,而小蝌蚪却不在妈妈身边。它们游啊游,到处去找自己的妈妈。很多幼儿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也都很喜欢这个故事。语言交流《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会按顺序讲故事,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动物特征,培养幼儿理解、想象、记忆和表达潜力。

  这一课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理解动物间的对话和故事情节,学会动物间的对话,个性是描述青蛙特征的词句。我先安排幼儿听故事磁带,然后教师逐幅出示教学挂图,帮忙幼儿回忆故事资料。然后教师先逐幅完整地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动物间的对话。老师讲完,再请幼儿尝试自己讲,个性要说出青蛙特征的话。这一课时,为下一课时幼儿表演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课时,先结合教学挂图,一齐回忆故事资料。再请幼儿倾听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说出动物间的对话。最后才让幼儿戴上头饰表演。由于前面有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幼儿才有话可说,动作表演自如,进行得很流畅。从这次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幼儿的主角表演是否能流畅,主要在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对语言的学习,这样语言交流课才能扎实地训练幼儿语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8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的童话故事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

  一、 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视频出示这一课的动画,全文配音,布置思考问题:“听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的大意?”这样设计,给学生在朗读上定调,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在语气上给学生以示范,也认识了生字词。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一个同学做解说员,两个女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鲤鱼,一个男同学扮乌龟,几个小个子同学扮一群小蝌蚪,带上相关头饰来表演,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二、 重点指导,举一反三,突出学法

  像《小蝌蚪找妈妈》这类童话故事,课文内容较长,段落中大致内容相似,如这段讲和鲤鱼对话,下段讲和乌龟对话,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图也是连环画形式出示,我们就可以借这类课文,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把小蝌蚪问鲤鱼这一部分做为指导学法的突破口,第一步,指导看图,说说图上有谁?它们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先设想。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青蛙的特点,并引导教育:只要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究,终会有成功的一天。第二步,读文理解,小蝌蚪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误认鲤鱼是它的妈妈?鲤鱼是怎么回答的?第三步,朗读体会,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它们的对话?指导读出小蝌蚪有礼貌,鲤鱼阿姨亲切的`语气。第四步,复述课文,用课本剧或讲故事的形式来巩固课文内容。教学时思路要明晰,之后,用课件出示以上几个步骤,后几个段就让学生依照这几个步骤来小组协作学习。也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出示自学提示:

  1、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2、它们看到了谁?

  3、它们是怎样对话的?请分角色读出来?这样来教学突出了重点,发挥了协作学习的作用,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主动参与的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 启发谈话,引导实践

  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学到课文最后,老师启发谈话:“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心里多么幸福呀!假如你是小蝌蚪,你想对亲爱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总结后,引导学生实践:“如果蝌蚪不是遇见鲤鱼和乌龟,还可能遇到谁呢?”进行改编故事。“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该怎样对待青蛙呢?”最后拓展提问: “你知道一只青蛙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吗?”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习富有童趣的课文到对科学知识的探求,这种渗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

  当学生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怎样有效利用第一课时学生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学生多读课外书。

  在学生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学生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老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他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去找好吗?”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

  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

  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习了。这也让我非常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而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学生继续读课文,然后在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起来全班讨论。结果学生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0

  《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孩子们比较熟悉,旋律也比较简单,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大班时就已经学过,所以很多孩子都会唱了,因此我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没有把学唱这首歌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把培养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心,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而伤心难过寂寞的心情,和乐于助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重点难点已经突破了,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设置了小花鸭迷路的情景,让孩子帮小花鸭找妈妈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的伤心难过的心情,和帮小花鸭找到妈妈而欢呼雀跃的高兴情绪。因为是亲身体验所以孩子能完全的投入到故事中去,帮助孩子把抽象转换为形像。在故事中孩子也能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要经常帮助他人,这样不但被帮助的人能过得到帮助而快乐,自己也能够很快乐。这里很好的对孩子进行了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在现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在教学中孩子的.主体地位的到了充分的发挥。我设计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怎么唱才能把小花鸭伤心难过的心情唱出来呢?小花鸭迷路了怎么办呢?等等。。。。。。把问题抛给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我只是充当孩子的引导者。

  三、为了加深孩子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我设计了“演一演”这个环节。当问道孩子是否想演一演时?我没有让孩子马上来演,而是让孩子先说,自己打算怎样演?这样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环节,让孩子能更好的把握住自己所要演的角色,这个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了解孩子对这首歌是否把握,又能锻炼孩子表现能力。

  在这节音乐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1、说话时的语速过快,孩子不能听的很清楚,要是能在慢点温柔点孩子会更喜欢。2、自己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因为老师的范唱要给孩子美的享受,不管是音准还是声音都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3、在演一演这个环节中没有及时的肯定孩子和鼓励孩子,所以孩子在自我创编动作时不太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1

  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快速提高。

  不足之处:1、看动画之前忘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在刚开始让学生看动画的时候,目的是想让孩子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热闹。原来设计好的这个问题,由于操作“动画播放”这一课件出了点问题,结果就忘记问学生了,是个小小的'漏洞。

  总之,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2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学习,利用两课时学完,重点侧重了两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朗读能力,二是说话写话能力。下边详细阐述:

  一、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语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对话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读指导。

  如第一自然段。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然后再请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观察点和自己观察点的不同,作者的表达与自己的表达有何不同。这个环节就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也就是进行对比阅读的训练。在对比后,再次对课文第一段进行欣赏性阅读,这时有个别读,小组读,老师范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逐渐达到会背诵。第一段的学习顺利完成。

  2、对话的朗读指导

  对话朗读的指导更多的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来完成。课文中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先生的两次对话,我分别和孩子们进行了分角色的朗读,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中,使朗读的训练得到了提升:例如: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我直接就请孩子们来扮演角色,我读旁白,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读的优点和不足。比如,两次对话中旁白中动词的运用,“迎上去”和“追过去”,不同的动词表达不同的心情,体现不同的情景,我引导孩子体会“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对容易,迎的难度就大了,迎字孩子仅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礼貌和客气,没人能理解到他们的方位是怎样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来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鲤鱼阿姨。“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吃食物。”我故意站在“鲤鱼阿姨”的后边问孩子们:“小朋友们,我是小蝌蚪,我应该在鲤鱼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啊?”孩子们思考一下,说:“在鲤鱼阿姨的前面。”我马上游过去,停在鲤鱼阿姨的前面,并热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问她:“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迎,是小蝌蚪主动积极的游过去,表现出了他们急切想找到妈妈的心情。就这样,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分角色朗读。几次的体验后,孩子们的朗读越来越好。

  二、说话写话

  课堂上,关于说话的练习无处不在。每篇课文我都做到一课一得,精心的寻找语用点,一般是根据文字表达到额特点来设计,以据此来拓展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积累,巩固孩子的表达。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图说话,比如这篇课文: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本节课就是这样,在学习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写之外,我就引导孩子尝试着描写“小金鱼”之类的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外貌描写。课件显示小动物金鱼,引导观察,进行仿写。训练完后,布置作业,再次进行仿写,小白兔或者小乌龟,或者小鸭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讲读和写、说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使训练真正的做到扎实有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3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搞笑,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搞笑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样找**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用心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孩子们透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

  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务必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就应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明白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能够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状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期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主角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务必是在理解故事资料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必须会喜欢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4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文章写了一群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的事。教材既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又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喜欢的小蝌蚪入手,通过有趣的动画演示,激发学生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以及课外知识说一说对小蝌蚪的了解,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说着自己对小蝌蚪的了解。紧接着,我又展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小青蛙的不同,学生观察仔细,能抓住特点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紧接着导入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本文动词的使用比较有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首先让学生上台来做做动作,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感受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尤其是当有的学生表演不到位时,我让他找一位自己喜欢的朋友上来再演示动作,然后两个人一起表演,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词语,而且不容易忘记,最后再让学生表演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小蝌蚪的礼貌和急切的心情。

  不过在表演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我让更多的学生上台参与到表演读中,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超出,因此,在后面提炼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的变化的顺序时反而略显时间不够,虽然学生也能说出小蝌蚪的变化,但个别学生说的不够精准,这也是需要今后需要有效调控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

  今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科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在图片的帮助下,孩子们的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教师要有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和调整教学过程的能力)

  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今天的户外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使活动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