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14年的语文教学,我执著、我热爱。但这次“爬山虎之旅”,又使我意识到:或许我真的从没有认真思考过:作为语文老师,“我该教给学生什么”。经历过才知道,我何尝不是在做着碌碌无为的工作?
还好这次历练实现了我思想上从教知识到教方法的转变。
关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圣陶老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与作品。
2、学习阅读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设定此教学目标是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课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此,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堂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40分钟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角色置换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
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反观我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课堂的主流,生生互动还有待加强。此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说:“老师,我对……深有感触”。在这里,我忽视了听众不应只有我一个,而更应该是全体学生。这样才有助于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适时进行补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交流的主角!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尽量地退居幕后,在学生交流时,时时辅以组织、点拨、引导、提升、归结,以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能迅速捕捉学生语言表达的正误,并有效指引学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游刃于万变的课堂之中。这种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应变的思维意识,还要有应变的语言储备。思维意识我有,但我缺乏的是语言储备。当听到学生说从“融洽”这个词体会到“肖复兴和叶老谈得很投机,他们很有共同语言”时,我多想用褒奖的话语肯定她、表扬她,可我一时之间竟找不到合适的、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我遗憾!当学生从叶老先生批改的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体会到“叶老批改得很精悍”时,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指叶老批改得简洁、精悍。但匆忙之间我竟无言以对!——我叹息!
最后,我们还应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侧重点,不能教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应抓住一点,做精做细,力求使学生学有所获,一课一得。
我很愿意剖析自己的教学。因为正是这些不足,才表示我的教学还有可以提高的更大的空间,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审视、不断调整、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
试想:如果节节语文课都关注学生的进步,堂堂语文课都有意渗透学习方法,有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假以时日,学生的进步会让我们吃惊、会让我们欣慰、会让我们振奋的!因为,那是一群灵动的、蓬勃的、热情的生命!
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远,这次对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索实践活动,只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门,我愿意磨砺自己,明晰语文教学的方向,不断摸索,以更好地服务于我的学生!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昨天的年级组引路课上,娇姐讲了《爬山虎的脚》。听了这节课,让我收获了一个好方法~~~可以在课上带领同学们,通过做《优化设计》去辅助理解课文。这样做,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及思想感情,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负担。
关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我能够更好的运用图片去辅助课堂,这是一个进步。
2.首次把《优化设计》带入课堂,效果还挺好,这可以作为保留项目。
3.下次的课上,我可以尝试把《优化设计》上,字词的`题,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课上练习生字,帮助加深印象。
4.讲课时,语言连接不够顺畅,这应该是我不够了解自己的教案。
总得来说,我学会了去丰富课堂,这是我这一课最大的收获!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成了我为《爬山虎》精心砌成的颇为美丽的“墙”,从而忽略了“爬山虎”这种绿色植物,只要气候、地理环境适宜,它都可以自己垂直地往上攀登!学生,不也是这样吗?
先给这次公开教学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此思想指导下,我给这堂课定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迁移运用——例说《爬山虎的脚》第一部分,让学生举一反三。围绕这一课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例学“爬山虎的叶”,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后讨论辨析,交流汇报;我还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哪一句、哪些字词都考虑全面,尽量不空漏多余,不旁逸斜出,并穿插了一些图片、录像;接着总结阅读短文的方法,让学生欣赏《爬山虎的脚》的录像;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另一种植物。
有教师认为我讲的太琐碎,不能反映新课程理念,于是我又做了修改,尽量让学生多思、多讲。我没有向学生例说《爬山虎的脚》的第一部分,也没有使用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摘取其中生动形象、辅助教学强的录像片段,我想尝试一种新的“开放、自主教学”,彻底去掉平时教学中那种别扭做法。在这堂课上,我体会到了崭新的令我激动的气息:
学生自由阅读,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尽管表述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点拨,都感悟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更令我高兴的是学生都各自介绍了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有的采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的通过画图来解读文章,有的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品析,有的用诵读理解表演出来,有的在课前准备了爬山虎的实物,借助实物理解,还有的是通过看课外书、看录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我又何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呢?
当学生学完《爬山虎的脚》,惊诧爬山虎的脚具有那么神奇的力量时,我又抛砖引玉,介绍了《丝瓜的脚》、《葡萄的茎》、《九死还魂草》、《会发光的树》等小资料,学生兴致大增,有的讲课外书上看到的《子弹树》;有的说网上下载的《吃人草》,有的带来黄瓜藤,介绍它的脚……大自然真奇妙,学生怎不爱好?我又适时点拨:你想揭开大自然中这些植物的奥秘吗?那就下课后去看书、上网、问别人……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让我深深地读懂了:这就是对知识的强烈追求!
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作业:以“植物的小秘密”为题写一篇短文,时间为一个月,要求突出自己的发现。一个月之后,学生的习作又一次震撼了我:他们细致观察、翻阅资料、上网查询、不耻下问……每篇文章都是那么妙趣横生!这种教学效果也许是课堂上无法立竿见影的,但课后的效果深深证明了这堂课的魅力!
渐渐地,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我为《爬山虎的脚》所做的精心设计,恰恰成了砌在自己和学生间的一堵“教”与“学”的`墙。令我的思绪越发沉重的是,我肯定不只是这次为公开教学而精心砌造了一堵墙,或许这种墙,我已经砌得太多了,以致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在这样的“墙”式教学中我失去了什么,学生又失去了什么呢?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国家新课程标准强调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属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年级片段训练选用的传统教材。
“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是小学中年级过渡期读写训练的关键项目。《爬山虎的脚》在教材中肩负着这一训练项目的首要任务。教学中一定要凭借课文使学生明白,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很神奇这个意思是怎样选择材料、安排顺序,又是怎样把每一个材料写清楚写具体的。才能使学生既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又学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但是,课文中有关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一段描写,我在教学中感觉到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甚至产生误解。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起初我在备课时也有些发蒙,仅仅看这些文字描述,实在想像不出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墙的,因为爬山虎毕竟不是动物,而从“……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感觉它就像动物一样迈着步子往上爬。总觉不妥。于是就仔细琢磨本段中的第二句:“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一“直”一“弯”一“拉”使我情不自禁地伸出了自己的手臂,附在墙上做试验,这一试让我恍然顿悟,随着手指的变曲,胳膊便被自然带动向上升。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我连续作了几个“直──弯──拉”的动作,感觉这就是动物在爬墙。于是,我的大脑中出现了电影里的慢镜头。植物的生长本来就是缓慢的,非生物研究者的.长期守候,平常人是难以发现它的生长动态的。爬山虎的爬行和动物的爬行原理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慢与快。琢磨来琢磨去,我就这样理解了叶老的那一段文字。
课堂上,我估计这一段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果不出所料,我引导学生在细读这段文字之后,想像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学生们直摇头。没办法,爬山虎是一种供观赏的植物,西北农村是很少种植的,孩子们即便是有人见过,也是偶尔入城从机关大院看到那满墙的叶子,并没有注意到它的脚,所以缺少认知条件。于是我用手臂在黑板上做了演示,学生也模仿着做,一双双皱起的眉头舒展了。显然他们也顿悟了,领会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直”一“弯”地将嫩茎“拉一把”的,我看见学生们的手在墙上、桌子上慢慢地连续“爬”着,神情兴奋,显然,学生的理解跟我一样:爬山虎的脚爬墙时跟动物爬行时相似。
幸亏这是一堂公开课,全校老师都来听。一下课,两位同事就来提意见,说爬山虎的脚不是像动物一样往上爬,而是爬一脚就牢牢地巴住墙,等长出新的脚然后再爬一下,每只脚只爬一下,便巴在墙上不动了。我很懊悔,责备自己没有提前去请教自然老师,犯了知识性的错误。我再次琢磨那一段文字,觉得如果补上一句就清楚了: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然后抽出新的茎,长出新的叶片新的脚。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 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再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另外,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并布置《观察日记之生豆芽》,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画一画,形象又具体
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段落,想一想,学习这段用什么方法最好?当时,有的学生说画出描写脚的相关句子来读,有的说把爬山虎的脚画下来最好。因为爬山虎的脚有形状,有颜色,画下来很形象。于是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了的只有叶子没有脚的爬山虎的图,让他们边读课文边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爬山虎添上脚。然后选一些画面展示,全班评议。学生看着自己的画,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演一演,感受更真切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爬山虎爬墙的动画,同时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看完动画,有学生提议:我们自己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吧!按照学生的提议,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分泌的黏液,让小圆片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也存在一定差异。我们要在实践中去摸索一些方法,尽可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的同时,语文素养获得较大发展。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本课的难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先是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再是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一画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复的读、讲、演、说之后再让学生背诵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看着板书提示,很多学生当堂就能够背下来了。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最后是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的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1
《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学难点是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进行理解,学生会感到枯燥,缺乏主动性。我就采用李青老师的教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请学生以画的形式来汇报自己对爬山虎的'的脚的了解,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对。学生一方面很喜欢画画,另一方面又争强好胜,当然会激励着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去了解爬山虎的脚。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读书不细心也没关系,我又采取了评议画好的画的方法,来加以矫正。本来课前我觉得有个同学平时读书不细心,这次一定画不对,正好利用他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改画,并对那些读书不深入的同学加以教育。没想到,由于他课前已经找到爬山虎细细地观察过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画完全正确,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我一紧张放过了这个很好的鼓励机会。请学生评完他的画,就到下面去找了几个画得不正确的,来引导学生读书评议改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请画得对的那个同学指着自己的画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并请他给大家讲讲自己为什么能画对,然后大加赞赏,号召大家像他一样善于观察,深入读书,这样既是对他本人的激励,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更能深入的读书。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时候,我则采取了读书表演汇报的形式,先让学生划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理解一下,并在下面试演一下,然后上来演给大家看,共同依据课本评议,改演。学生边读书边演示,不知不觉就在实践中突破了难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预设】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2、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点评:激趣导入,符合儿童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精学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⑴ 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⑵ 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⑶ 生读课文。
⑷ 孩子们汇报内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那是脚的什么?”
生:“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
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
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
生:真的很相似!
师:什么相似?
生:形状相似
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
(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点评:课上的比较扎实能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通过换词、表演、看课件等形式揣摩、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
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
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
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
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小组里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咱们看谁爬的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
生:(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
生: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
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
三四名学生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
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
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
师(出示实物):上课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那我们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
生:蛟龙的爪子。
师: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那从刚才那脚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字是触。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不所不同。现在我请孩子们说说,我手中拿的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
(大多数)生喊:是触到墙的脚。
生:教师我看到的是没萎了的脚,你看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许)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
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
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这个比喻句。
(点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表见解。)
三、总结点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们再看一遍吧!
(点评: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
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教学时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阅读时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①: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②: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③: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这时学生写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课,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收获甚大。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3
课堂上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第一位学生回答错了,马上请第二位,第二位回答错了,立刻请第三位。……直到回答对了为止。一旦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立即予以肯定并长嘘一口气:总算完成任务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再给回答错误的学生一次机会呢?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我问学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请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王竹汉站起来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我用小黑板出示这句话说:“这句话很难读懂,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看谁能真正读懂。我请读懂的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出爬山虎的脚。”我在黑板上画了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一片叶子。不一会,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要求上黑板画爬山虎的脚。
我请了朱成,他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红色的粉笔画起来。他把爬山虎的脚画在远离叶柄的`茎的一头。我指着小黑板上的句子说:“你再读读这句话,看看画得对不对?”他又读了一遍,恍然大悟似的。他说:“喔,我知道了!”他这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与叶子在同一面。我一看,又画错了,“反面”这个次没有读懂。
我很着急,真想把事先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他看一看,再画,转念一想,不行。语言文字应该靠学生读懂,而不是靠实物或图片看懂。读物或图片的出现要选准时机。
我对朱成说:“你读的还不仔细,再读读。”这次,朱成一字一顿地读。过了一会儿,他擦掉前两次画的脚,第三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在叶子的另一面。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这时,我拿出爬山虎的实物,让学生看看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里。学生证实后都满意地笑了,为自己读懂课文而高兴。朱成的笑从心底溢到了脸上。
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才能在机会中有所获,有所悟!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4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
一、课前观察,奠定基础
小学部的办公楼和大学南区家属区楼边上都有爬山虎,为上好这一课,提供了实物观察的便利。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在课上我们交流了观察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到爬山虎新长出的叶子和长成的叶子颜色不一样。”有的说:“爬山虎的叶子真和课本上说的一样,一顺儿朝下,没有重叠,,密的不留一点缝隙。”有的说:“我发现爬山虎的的脚就和叶圣陶爷爷说的一样,牢牢的吸在墙上,不用劲真的拉不下来。”还有的说:“我还发现爬山虎的种子了。”……学生说起来滔滔不绝,好像要把自己观察的都统统告诉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学习本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重点段,品析交流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让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语句,然后圈画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这几个词作者用得非常精准,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分了三步:先是让学生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由于我不会绘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爬墙的过程,我和学生一起运用肢体动作来教授,把手掌当爬山虎的叶子,手指当茎,通过这种简单实用式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么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上加点适当实用的形式会让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三、学文品句,学习写作方法
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作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这一课上的非常成功,学生对爬山虎的了解更深刻。唯一不足就是朗读的少些,对于连贯的动作描写没有进行语言点训练。今后还要加强训练。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在教学这一自然段的时,为了较好的处理重点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课上让学生默读课文后,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我提出要求后,学生不屑一顾,认为很简单。可当我巡视时,竟发现全班没有一个画对的。于是,我找了三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当三个同学板演完后,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我给了大家几分钟,等他们议论得差不多时,我请同学评议。大家很快找到了出错的地方:孙金诺、李晨曦没有把“叶尖一顺儿朝下”画对;吴楚怡没有“细丝”画到“长叶柄的地方”;孙金诺没有把“细丝”画到“长叶柄的反面”。这时,我出示了同学们课前采集的爬山虎让大家观察,使大家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我表扬了那些画出“叶尖一顺儿朝下”的同学能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能画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的同学读书认真仔细,提醒大家读书要仔细,理解内容要联系上下,抓住重点的词句。
在这一环节,我比事先的安排多花费了一些时间,我认为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
当看到同学们恍然大悟和连连点头的神情,我也欣慰地笑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21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2-27
【精】《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7-06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优秀]07-07
(精品)《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7-06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经典(9篇)06-09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15篇09-01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15篇09-1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30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通用15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