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6 18:47: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在小语第五册第七课《这是我小学的老师》初读课文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有话可说”。学生从文章的主题、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对词语的感悟体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突然,有一位学生迫不急待地举手,当我叫到他时,他却怯怯地站起:“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这一事先声明,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的心猛地一惊:“学生该不会有什么让大家不堪入耳的语言吧?”但本能告诉我得答应孩子的要求。等我“肯定”地说“行”后,该生脸露腼腆神色,好奇地说:“老师,居里夫人的老师一直坐在轮椅上,他是不是个残疾人?”哈哈,学生的思维角度就是与成人不同,这一看似钻牛角尖的问题是学生读文后自然生成的.问题,也是学生再正常不过的问题的。我点了点头,顺势把它抛给了全班同学。

  “轰”,教室里一阵“骚动”,随即就有学生要求发言:“居里夫人的老师老了,身体虚弱了,可能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才坐轮椅。并非是残疾人。”“居里夫人的老师可能年轻时为了学生呕心呖血,到老了身体累跨了。腿脚不麻利了。”“我想居里夫人的老师也有可能就是残疾的。但大家都没有瞧不起他,反而更加尊敬他。我们也会为教出这样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的残疾老师而感到骄傲。”这是学生多么富有诗心的猜测啊。我想事实已经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学生语言中透露出的对老师的无比崇敬之情。

  下课后,我一直都在回想着孩子发言之前那句“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的话语,其实孩子的猜测是顺理成章,有理有据的啊!是最敏感的内心里最真实的倾吐啊!但为什么却要这样诚惶诚恐地提出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课堂和我们的小语课堂。是不是建筑了太多,太牢的“围墙”才会让学生“战战兢兢”?一个极其平常的问题也要斟酌再三才感吐露真言?我们常以为自己的课堂够开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够广阔,但从学生欲言又止的请求中,我们蓦然发现:自己的课堂中师道尊严的痕迹依然存在,其实还远未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心理防线的程度,还没有实质性地构建起“诉真情,吐真言”的课堂的架构。

  由此我又想到了话语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平时在语文课堂上是否关注了对个性张扬思维的尊崇,对批判性意见的吸纳,是否赏识了哪怕有时是违背师者意志,但却是有自己思想的另类言说。

  拆除课堂“围墙”,构筑学生的心理安全底线,松开思维的束缚,允许思维的偏差,甚至学生的“胡言乱语”,让人性的阳光普照课堂。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追求的课堂景观。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这次的教研课是在一次试教过后,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后,我重新思考,对教案、小黑板出示的内容再思考。这次的教研课,我较之自信足些,较之流程顺些,较之教态自然些,较之……但是,这堂课还有诸多不美之处。

  从导入说起,就显露出我的不少缺点,比如我的板书书写较快,不适合中段学生认知,识记字形;出示的课题的时间,顺序还需考量,有位老师给我出了建议:边问边板书:矛、盾,听后,甚是同意,这就学生的学习还有我的教学帮助更大;整个导入太过匆忙,不够深入。

  在词语教学时,出示的词语较多,或者可以分分类再出示,还有这里花得时间太长,在有些字形方面可以提醒下,以上都是我必须好好思考的。让学生说主要内容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有难度,不是很能讲下来,需要给学生再多些时间,或者再让几个中下学生来说。

  说到感悟课文上,我的提问还需要整合,太过琐碎,小问题过多,重点问题很难凸显,这也是我在设计时较困惑的地方,也有老师指出我的.问题之处。也很感谢老师们给我提的建议,让我茅塞顿开,有了新的想法。

  我的课堂,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朗读过少;没有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思考时间;板书还要斟酌;等等。

  怎样才能让我的课堂再美些?这是我今后一定、必须要思量的,同时我也很感谢这次的教研课,还有给我提建议的校长、老师们,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学时,我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来感悟这个哲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遵循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围绕“读好书”这一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培养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因上此新课前,我让学生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小组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资料与人共享,不仅体现”大语文观”,还对理解读好课文有很大的作用。

  二、训练从读中悟的能力。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境界。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些蒲公英种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真正以人为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领悟课文的精髓。

  四、提高从拓展练习中延伸知识的能力。

  结尾的小练笔设计,让学生表演读课文,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自己写一写,小组充分交流。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读的形式上还够多,学生能理解“嘱咐”,也会用嘱咐练习说话。但在如何读好太阳公公嘱咐的话时,学生还未读出亲切关爱的语气。如果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父母、老师、长辈们是怎样嘱咐的,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时遇到了下列问题:

  1、海水有深有浅。

  2、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该题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是不同的。“深”在第一个句子里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的意思;在第二个句子里是“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的意思。当然,后者还可以理解为“时间很晚”的意思。

  经过认真研究之后,我为学生补充了下列句子:

  3、鲁迅先生的学问很深。

  4、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初学者不容易看懂。

  5、这件事影响很深。

  6、他们的感情很深。

  7、这件衣服的颜色是深红的。

  8、河水有三尺深。

  其中,第三个句子的“深”是“知识广博”的`意思;第四个句子的“深”是“深奥”的意思;第五个句子的“深”是“深刻”的意思;第六个句子的“深”是“感情很好”的意思;第七个句子的“深”是“颜色很浓”的意思;第八个句子的“深”是指深度。

  从《新华字典》看,“深”共有五个基本义项,两个引申义项:

  1、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的,跟“浅”相反;

  2、从表面到底的距离;

  3、久,时间长;

  4、程度高的;

  5、颜色重;

  6、深度;

  7、说话的分寸。

  总而言之,“深“主要表示三种意思:

  1、深浅;

  2、时间;

  3、程度。

  经过一番研究,我回想起一次听崔丽老师汇报外出学习体会时提到贾志敏老师在《我不怕鬼》一文时处理的句子:

  1、鬼点子;

  2、日本鬼子;

  3、鬼头鬼脑;

  4、真鬼;

  5、见鬼去吧!

  句子中加点的字含义也是各不相同。

  看来,必须对课本深入钻研,才能得心应手。过去那种认为“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上课模式早已落伍,何况现在电子技术日益深入课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新的营养,才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通过今天课我觉得我还有很多地方的不足,这是一节通过孩子向母亲索取报酬的事情,来让孩子感受母爱的伟大,这节课应该很感人,但是我觉得我在烘托母爱的气氛上还有些欠缺,是自己本身的词穷的表现,在今后应该多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在环节上我觉得还应该有所改进,如果我把时间在小组探究上多倾斜一些会更好,在让孩子理解母爱的伟大前读出彼得的理直气壮,然后在学完的时候让学生用羞愧万分的语气再读读会更好,最后再让学生带着对母亲的爱和感激再读一次母亲的.账单,更深的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爱是无私无价的,母亲可以包容孩子的任何错误!

  最后我在结束语上有些啰嗦了,如果语言再简练一些,然后在拓展一下,我们不只是对母亲感恩还有对社会感恩,多身边所有的人感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世界就更好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我觉得通过“默读”“边读边想”,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今天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没有十分的把握。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这几个词。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斐。斐课件。园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石榴》这篇文章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 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很好范例。如何让 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呢?

  首先,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石榴,我再作适当的补 充。随后,紧扣“石榴”二字,让学生读全文并思考 :“课文介绍了石榴的哪些方面?”让学生自主学习,在 读书的过程中发现答案。学生很快回答:“叶、花、果实、味道。” 石榴的花与果实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学 习花这部分,我积极引导学生读懂“抽出”、“长出”、“越来越密”“越来越盛”扽“挂满”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 春夏时节,石榴生长的过程和景象。其实,现在想来,如果再教这一段,我会再优美的音乐范读第二节, 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中边听边想象,描述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如“我好像置身于花的海洋中”,“好多花 在向我招手呢”这时,再引导学生去练读,他们在朗读中会有更深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石榴花会吹 些什么样的曲子呢?如“高兴的曲子,因为他们很开心。”…… 在教学味道时,我采用“看、尝、品、读”的教 学策略。先让学生自由读读,然后出示课前让学生带来的石榴,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兴趣盎然,教室 里一下沸腾起来! 我剥开一个石榴, 给学生展示: 籽儿很多、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籽儿像玛瑙一样好看…… 学生不光描述到位,还特别兴奋,我想他们一定迫不及待想尝一尝,就故作神秘地说:“看到好多同学都喳 嘴了,想吃吗?别急,咱们边吃边说一说。”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石榴分发给每位学生,并让他们说说看到的 石榴籽儿。这时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品味着石榴,他们毫不拘束地谈着自己的感受。尝完 后,我再让学生读一读,学生的感受与先前截然不同了,他们读得满面笑容,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也是一 篇很好的习作例文,描写石榴思路清晰,具体生动,每一个自然段在写作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 教完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将全文加以背诵,同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种水果。仿写前,我让学生 好好地品读书上段落是怎么写的?抓住了石榴果的什么来写的?小孩一下回答出来:形状、颜色、味道来 写。由于二年级时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学生对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做过细致的练说指导, 当时并要求把练说的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来代替,所以大多数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 写前我稍微提醒了一下(抓住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来写) ,结果大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不 错,比课文上第四自然段内容更具体,将水果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从它的外形写起,由外到内进行叙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三、教学建议

  1.如有条件,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注意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可以学生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拜”的右边是四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有些字,可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春茫“闲”与“阅”,“腿”与“随”

  3.课文题目是《玩出了名堂》,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的体会,如能说出在玩中的发现更好。即从玩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课文篇幅不长,语言平实,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读的方式要多样,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在理解中注意以下几处:

  (1)课文开头带有议论色彩,并且是课文的总括。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玩耍与发明创造是有联系的。

  (2)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五个自然段,段段写了“玩”,“名堂”在课文里的意思就是发明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从三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再次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3)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5.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6.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7.引导学生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了解微生物的一些常识。还可以交流一下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及从一些生活小事中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

  四、参考资料

  列文虎克:(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早年,学会了磨制玻璃透镜的技术,制成简单的显微镜。1675年发现了原生动物,1683年又发现了细菌,对动植物的显微构造也有所观察。

  显微镜的发展:人类很早以前就有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要求,但是苦于没有理想的工具和手段。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十分微小的原生动物和红血球,甚至用显微镜研究动物的受精作用。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制镜片的技艺,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精致的可以放大270倍的显微镜。以后几百年来,人们一直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观和探索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但是由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光波的半波长左右,这样人类的探索受到了限制。进人20世纪,光电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33年德国人制成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后,几十年来,又有许多新型的显微镜问世,比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就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现代仪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1、环节清晰,层次分明

  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不断变化的心情。

  2、指导朗读,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

  (1)师:"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

  师:"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

  (2)"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一定是又轻又快地,请你轻快地读读孩子们放风筝这一段。"

  (3)教师范读放风筝一段,请学生模仿,进一步读出孩子们的快活。

  (4)师:"村里人看见了,会怎样地说呢"

  抓住语言的空白点,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羡慕地,高兴地,激动地读好——"放得这么高!"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

  换词法

  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

  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

  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请你轻快地读读这一段。"

  解字再解词

  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

  4、阅读赏析,为写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在不经意间为学生的习作作了铺垫,如:关于心情的词语,四个字的`词语等等。

  5、抄写好句,落在实处

  课近尾声,请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也为学生的习作作了准备。

  课中的遗憾

  1、千呼万唤:千和万和虚数,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万遍,这一点应该渗透给学生。

  2、教师的朗读必须有师范作用,让学生有的学,能读出指导前后的变化。

  3、最后一个问题"作者在写作时是会感到遗憾,还是会感到幸福呢"遗憾——为自己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而遗憾;幸福——为自己拥有快乐,美好的童年而幸福。两个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教师太刻意引导学生了,应该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孩子们一直在思考、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孩子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纯粹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分的“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仓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孩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仅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超越它。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金色的草地》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的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充满童趣。

  本篇课文的生字有些难写,我把写字教学放到了后面集中识记。比如按结构进行分类指导,先整体观察,再注意各部分摆件的位置,其次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对于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例如:教师引读、分角色读、默读重点段落等,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其次,揭示草地变化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带着疑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边找边勾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最后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分别画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开放和合拢时的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会认真细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通过本文作者仔细观察而使自己有了新发现,作者抓住时间的变化,描写了草地和蒲公英一天的变化,特别是对蒲公英花瓣的描写更是形象,文章写得很美,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这样就非常自然地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有些拖沓,还不够精练。教学环节之间过渡的还不够自然。而且我还应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默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感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在教学课文之前,我深入孩子中了解了孩子对故事的了解情况,发现大多数孩子以前都听过或看过这个神话,所以,我想在教学时学生想要理解故事内容应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想要把这篇课文上好,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所以我反复思考,决定把教学重点摆在训练学生能力上。

  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1、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在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通过齐读解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总结为三个:哪吒为什么要闹海?哪吒是怎样闹海的?哪吒闹海的结果怎样?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东海龙王父子的可恶,也会体会到哪吒为民着想,敢于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标出重点词;“称霸一方”、“作恶多端”、“兴风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气”,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理解“称霸一方”、 “兴风作浪”,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感悟,引导学生可以用语气,也可以用手势来加强朗读表现力,但一定要让听的人感受到龙王父子的`“恶”和小哪吒的“勇”。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感悟出“闹”的原因,最后让学生归纳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则是水到渠成。通过朗读,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闹”的原因,于是,我有设置悬念;小哪吒又是怎样闹的呢?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边读边思考。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渎,圈画出关键词语,弄清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哪吒闹了几次?每次又是怎样闹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由学生自己评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描写哪吒机敏、果断的一系列词语要读出气势来。这样安排,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感悟。同时,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同桌学习第三自然段,自学第五自然段。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胡作非为”这个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弄清哪吒闹海是为了整治恶人,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进一步感悟哪吒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学习语文是为了运用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让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如“跳进”“取下”“摆”“掀起”“摇晃”“机灵”“一闪”“躲过”“气冲冲”“举枪便刺”等,强调这些词语也是为了方便学生更好的记忆,复述课文时能尽量运用书上的原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多次抓住了文章中的“留白”,想象说话,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复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雨后》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 孩童戏说的嬉闹情境,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读来不由得让不敢惹爆发出会心的一笑。诗歌源自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学中也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生活,他们才能更深入的体验蕴含的情趣。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生活入手,图文结合,现实与想想交错,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份童真童趣。可是,谈话倒入,引导学生回忆:雨后你们在水中痛快的玩过吗?说说你们是 怎么玩的?待学生畅所欲言后,老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像是个所描绘的情境。这样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便被带入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在引导学生观看插图,说一说兄妹俩的动作,神情甚至模仿他们的样子演一演,如:“小哥哥使劲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 小妹妹咬着嘴唇,提着裙子轻轻地小心跑。学生在表演中更进一步的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体味到了文中表现出来的那份童真与童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掌声》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小女孩英子,由于不愿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上学时总是最早来,最后走,尽量不让自己的残疾表现在大家面前,内心充满了自卑感。新来的老师不了解情况,请她到讲台上讲故事,她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终于大胆地上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她变得开朗了。几年后,她写信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那次掌声,给了她信心,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她很感谢大家。文章选材很有感染力,如何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我上课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在字里行间的研读揣摩中,来感受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人,并通过情感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抓住两次写掌声响起的句子进行重点分析解读,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铺开,一起探究英子的自卑的表现和原因;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延伸,揣摩英子在掌声前后心情、性格等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了,掌声对学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却带给英子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掌声的响起,时机不同,效果却是更进了一步,以至于改变了英子的一生。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不能歧视任何人。

  抓住两次掌声同,进行重点研读揣摩是本节语文课的一大特征。我先让学生进行修改化的阅读,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读书,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式,通过情境的呈现与评价,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拓展延伸发展环节中,让学生替英子把信写完整,或给英子回一封信,使情感目标得到了升华,成功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这节课,学生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

  当然在教学中,我虽然细细研读了文本和课标,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多种预见,但是,对个别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朗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却不能把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观潮》教学反思09-18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9-16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6-14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04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热)07-08

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教学反思07-28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8-17

三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07-22

三年级上册语文搭船的鸟教学反思01-26

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学反思01-27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在小语第五册第七课《这是我小学的老师》初读课文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有话可说”。学生从文章的主题、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对词语的感悟体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突然,有一位学生迫不急待地举手,当我叫到他时,他却怯怯地站起:“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这一事先声明,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的心猛地一惊:“学生该不会有什么让大家不堪入耳的语言吧?”但本能告诉我得答应孩子的要求。等我“肯定”地说“行”后,该生脸露腼腆神色,好奇地说:“老师,居里夫人的老师一直坐在轮椅上,他是不是个残疾人?”哈哈,学生的思维角度就是与成人不同,这一看似钻牛角尖的问题是学生读文后自然生成的.问题,也是学生再正常不过的问题的。我点了点头,顺势把它抛给了全班同学。

  “轰”,教室里一阵“骚动”,随即就有学生要求发言:“居里夫人的老师老了,身体虚弱了,可能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才坐轮椅。并非是残疾人。”“居里夫人的老师可能年轻时为了学生呕心呖血,到老了身体累跨了。腿脚不麻利了。”“我想居里夫人的老师也有可能就是残疾的。但大家都没有瞧不起他,反而更加尊敬他。我们也会为教出这样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的残疾老师而感到骄傲。”这是学生多么富有诗心的猜测啊。我想事实已经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学生语言中透露出的对老师的无比崇敬之情。

  下课后,我一直都在回想着孩子发言之前那句“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的话语,其实孩子的猜测是顺理成章,有理有据的啊!是最敏感的内心里最真实的倾吐啊!但为什么却要这样诚惶诚恐地提出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课堂和我们的小语课堂。是不是建筑了太多,太牢的“围墙”才会让学生“战战兢兢”?一个极其平常的问题也要斟酌再三才感吐露真言?我们常以为自己的课堂够开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够广阔,但从学生欲言又止的请求中,我们蓦然发现:自己的课堂中师道尊严的痕迹依然存在,其实还远未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心理防线的程度,还没有实质性地构建起“诉真情,吐真言”的课堂的架构。

  由此我又想到了话语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平时在语文课堂上是否关注了对个性张扬思维的尊崇,对批判性意见的吸纳,是否赏识了哪怕有时是违背师者意志,但却是有自己思想的另类言说。

  拆除课堂“围墙”,构筑学生的心理安全底线,松开思维的束缚,允许思维的偏差,甚至学生的“胡言乱语”,让人性的阳光普照课堂。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追求的课堂景观。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这次的教研课是在一次试教过后,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后,我重新思考,对教案、小黑板出示的内容再思考。这次的教研课,我较之自信足些,较之流程顺些,较之教态自然些,较之……但是,这堂课还有诸多不美之处。

  从导入说起,就显露出我的不少缺点,比如我的板书书写较快,不适合中段学生认知,识记字形;出示的课题的时间,顺序还需考量,有位老师给我出了建议:边问边板书:矛、盾,听后,甚是同意,这就学生的学习还有我的教学帮助更大;整个导入太过匆忙,不够深入。

  在词语教学时,出示的词语较多,或者可以分分类再出示,还有这里花得时间太长,在有些字形方面可以提醒下,以上都是我必须好好思考的。让学生说主要内容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有难度,不是很能讲下来,需要给学生再多些时间,或者再让几个中下学生来说。

  说到感悟课文上,我的提问还需要整合,太过琐碎,小问题过多,重点问题很难凸显,这也是我在设计时较困惑的地方,也有老师指出我的.问题之处。也很感谢老师们给我提的建议,让我茅塞顿开,有了新的想法。

  我的课堂,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朗读过少;没有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思考时间;板书还要斟酌;等等。

  怎样才能让我的课堂再美些?这是我今后一定、必须要思量的,同时我也很感谢这次的教研课,还有给我提建议的校长、老师们,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学时,我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来感悟这个哲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遵循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围绕“读好书”这一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培养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因上此新课前,我让学生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小组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资料与人共享,不仅体现”大语文观”,还对理解读好课文有很大的作用。

  二、训练从读中悟的能力。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境界。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些蒲公英种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真正以人为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领悟课文的精髓。

  四、提高从拓展练习中延伸知识的能力。

  结尾的小练笔设计,让学生表演读课文,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自己写一写,小组充分交流。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读的形式上还够多,学生能理解“嘱咐”,也会用嘱咐练习说话。但在如何读好太阳公公嘱咐的话时,学生还未读出亲切关爱的语气。如果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父母、老师、长辈们是怎样嘱咐的,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时遇到了下列问题:

  1、海水有深有浅。

  2、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该题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是不同的。“深”在第一个句子里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的意思;在第二个句子里是“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的意思。当然,后者还可以理解为“时间很晚”的意思。

  经过认真研究之后,我为学生补充了下列句子:

  3、鲁迅先生的学问很深。

  4、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初学者不容易看懂。

  5、这件事影响很深。

  6、他们的感情很深。

  7、这件衣服的颜色是深红的。

  8、河水有三尺深。

  其中,第三个句子的“深”是“知识广博”的`意思;第四个句子的“深”是“深奥”的意思;第五个句子的“深”是“深刻”的意思;第六个句子的“深”是“感情很好”的意思;第七个句子的“深”是“颜色很浓”的意思;第八个句子的“深”是指深度。

  从《新华字典》看,“深”共有五个基本义项,两个引申义项:

  1、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的,跟“浅”相反;

  2、从表面到底的距离;

  3、久,时间长;

  4、程度高的;

  5、颜色重;

  6、深度;

  7、说话的分寸。

  总而言之,“深“主要表示三种意思:

  1、深浅;

  2、时间;

  3、程度。

  经过一番研究,我回想起一次听崔丽老师汇报外出学习体会时提到贾志敏老师在《我不怕鬼》一文时处理的句子:

  1、鬼点子;

  2、日本鬼子;

  3、鬼头鬼脑;

  4、真鬼;

  5、见鬼去吧!

  句子中加点的字含义也是各不相同。

  看来,必须对课本深入钻研,才能得心应手。过去那种认为“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上课模式早已落伍,何况现在电子技术日益深入课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新的营养,才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通过今天课我觉得我还有很多地方的不足,这是一节通过孩子向母亲索取报酬的事情,来让孩子感受母爱的伟大,这节课应该很感人,但是我觉得我在烘托母爱的气氛上还有些欠缺,是自己本身的词穷的表现,在今后应该多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在环节上我觉得还应该有所改进,如果我把时间在小组探究上多倾斜一些会更好,在让孩子理解母爱的伟大前读出彼得的理直气壮,然后在学完的时候让学生用羞愧万分的语气再读读会更好,最后再让学生带着对母亲的爱和感激再读一次母亲的.账单,更深的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爱是无私无价的,母亲可以包容孩子的任何错误!

  最后我在结束语上有些啰嗦了,如果语言再简练一些,然后在拓展一下,我们不只是对母亲感恩还有对社会感恩,多身边所有的人感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世界就更好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我觉得通过“默读”“边读边想”,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今天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没有十分的把握。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这几个词。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斐。斐课件。园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石榴》这篇文章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 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很好范例。如何让 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呢?

  首先,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石榴,我再作适当的补 充。随后,紧扣“石榴”二字,让学生读全文并思考 :“课文介绍了石榴的哪些方面?”让学生自主学习,在 读书的过程中发现答案。学生很快回答:“叶、花、果实、味道。” 石榴的花与果实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学 习花这部分,我积极引导学生读懂“抽出”、“长出”、“越来越密”“越来越盛”扽“挂满”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 春夏时节,石榴生长的过程和景象。其实,现在想来,如果再教这一段,我会再优美的音乐范读第二节, 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中边听边想象,描述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如“我好像置身于花的海洋中”,“好多花 在向我招手呢”这时,再引导学生去练读,他们在朗读中会有更深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石榴花会吹 些什么样的曲子呢?如“高兴的曲子,因为他们很开心。”…… 在教学味道时,我采用“看、尝、品、读”的教 学策略。先让学生自由读读,然后出示课前让学生带来的石榴,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兴趣盎然,教室 里一下沸腾起来! 我剥开一个石榴, 给学生展示: 籽儿很多、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籽儿像玛瑙一样好看…… 学生不光描述到位,还特别兴奋,我想他们一定迫不及待想尝一尝,就故作神秘地说:“看到好多同学都喳 嘴了,想吃吗?别急,咱们边吃边说一说。”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石榴分发给每位学生,并让他们说说看到的 石榴籽儿。这时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品味着石榴,他们毫不拘束地谈着自己的感受。尝完 后,我再让学生读一读,学生的感受与先前截然不同了,他们读得满面笑容,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也是一 篇很好的习作例文,描写石榴思路清晰,具体生动,每一个自然段在写作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 教完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将全文加以背诵,同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种水果。仿写前,我让学生 好好地品读书上段落是怎么写的?抓住了石榴果的什么来写的?小孩一下回答出来:形状、颜色、味道来 写。由于二年级时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学生对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做过细致的练说指导, 当时并要求把练说的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来代替,所以大多数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 写前我稍微提醒了一下(抓住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来写) ,结果大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不 错,比课文上第四自然段内容更具体,将水果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从它的外形写起,由外到内进行叙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三、教学建议

  1.如有条件,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注意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可以学生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拜”的右边是四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有些字,可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春茫“闲”与“阅”,“腿”与“随”

  3.课文题目是《玩出了名堂》,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的体会,如能说出在玩中的发现更好。即从玩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课文篇幅不长,语言平实,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读的方式要多样,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在理解中注意以下几处:

  (1)课文开头带有议论色彩,并且是课文的总括。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玩耍与发明创造是有联系的。

  (2)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五个自然段,段段写了“玩”,“名堂”在课文里的意思就是发明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从三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再次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3)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5.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6.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7.引导学生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了解微生物的一些常识。还可以交流一下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及从一些生活小事中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

  四、参考资料

  列文虎克:(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早年,学会了磨制玻璃透镜的技术,制成简单的显微镜。1675年发现了原生动物,1683年又发现了细菌,对动植物的显微构造也有所观察。

  显微镜的发展:人类很早以前就有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要求,但是苦于没有理想的工具和手段。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十分微小的原生动物和红血球,甚至用显微镜研究动物的受精作用。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制镜片的技艺,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精致的可以放大270倍的显微镜。以后几百年来,人们一直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观和探索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但是由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光波的半波长左右,这样人类的探索受到了限制。进人20世纪,光电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33年德国人制成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后,几十年来,又有许多新型的显微镜问世,比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就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现代仪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1、环节清晰,层次分明

  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不断变化的心情。

  2、指导朗读,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

  (1)师:"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

  师:"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

  (2)"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一定是又轻又快地,请你轻快地读读孩子们放风筝这一段。"

  (3)教师范读放风筝一段,请学生模仿,进一步读出孩子们的快活。

  (4)师:"村里人看见了,会怎样地说呢"

  抓住语言的空白点,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羡慕地,高兴地,激动地读好——"放得这么高!"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

  换词法

  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

  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

  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请你轻快地读读这一段。"

  解字再解词

  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

  4、阅读赏析,为写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在不经意间为学生的习作作了铺垫,如:关于心情的词语,四个字的`词语等等。

  5、抄写好句,落在实处

  课近尾声,请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也为学生的习作作了准备。

  课中的遗憾

  1、千呼万唤:千和万和虚数,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万遍,这一点应该渗透给学生。

  2、教师的朗读必须有师范作用,让学生有的学,能读出指导前后的变化。

  3、最后一个问题"作者在写作时是会感到遗憾,还是会感到幸福呢"遗憾——为自己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而遗憾;幸福——为自己拥有快乐,美好的童年而幸福。两个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教师太刻意引导学生了,应该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孩子们一直在思考、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孩子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纯粹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分的“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仓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孩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仅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超越它。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金色的草地》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的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充满童趣。

  本篇课文的生字有些难写,我把写字教学放到了后面集中识记。比如按结构进行分类指导,先整体观察,再注意各部分摆件的位置,其次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对于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例如:教师引读、分角色读、默读重点段落等,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其次,揭示草地变化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带着疑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边找边勾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最后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分别画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开放和合拢时的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会认真细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通过本文作者仔细观察而使自己有了新发现,作者抓住时间的变化,描写了草地和蒲公英一天的变化,特别是对蒲公英花瓣的描写更是形象,文章写得很美,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这样就非常自然地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有些拖沓,还不够精练。教学环节之间过渡的还不够自然。而且我还应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默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感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在教学课文之前,我深入孩子中了解了孩子对故事的了解情况,发现大多数孩子以前都听过或看过这个神话,所以,我想在教学时学生想要理解故事内容应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想要把这篇课文上好,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所以我反复思考,决定把教学重点摆在训练学生能力上。

  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1、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在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通过齐读解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总结为三个:哪吒为什么要闹海?哪吒是怎样闹海的?哪吒闹海的结果怎样?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东海龙王父子的可恶,也会体会到哪吒为民着想,敢于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标出重点词;“称霸一方”、“作恶多端”、“兴风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气”,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理解“称霸一方”、 “兴风作浪”,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感悟,引导学生可以用语气,也可以用手势来加强朗读表现力,但一定要让听的人感受到龙王父子的`“恶”和小哪吒的“勇”。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感悟出“闹”的原因,最后让学生归纳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则是水到渠成。通过朗读,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闹”的原因,于是,我有设置悬念;小哪吒又是怎样闹的呢?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边读边思考。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渎,圈画出关键词语,弄清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哪吒闹了几次?每次又是怎样闹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由学生自己评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描写哪吒机敏、果断的一系列词语要读出气势来。这样安排,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感悟。同时,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同桌学习第三自然段,自学第五自然段。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胡作非为”这个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弄清哪吒闹海是为了整治恶人,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进一步感悟哪吒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学习语文是为了运用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让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如“跳进”“取下”“摆”“掀起”“摇晃”“机灵”“一闪”“躲过”“气冲冲”“举枪便刺”等,强调这些词语也是为了方便学生更好的记忆,复述课文时能尽量运用书上的原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多次抓住了文章中的“留白”,想象说话,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复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雨后》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 孩童戏说的嬉闹情境,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读来不由得让不敢惹爆发出会心的一笑。诗歌源自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学中也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生活,他们才能更深入的体验蕴含的情趣。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生活入手,图文结合,现实与想想交错,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份童真童趣。可是,谈话倒入,引导学生回忆:雨后你们在水中痛快的玩过吗?说说你们是 怎么玩的?待学生畅所欲言后,老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像是个所描绘的情境。这样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便被带入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在引导学生观看插图,说一说兄妹俩的动作,神情甚至模仿他们的样子演一演,如:“小哥哥使劲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 小妹妹咬着嘴唇,提着裙子轻轻地小心跑。学生在表演中更进一步的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体味到了文中表现出来的那份童真与童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掌声》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小女孩英子,由于不愿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上学时总是最早来,最后走,尽量不让自己的残疾表现在大家面前,内心充满了自卑感。新来的老师不了解情况,请她到讲台上讲故事,她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终于大胆地上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她变得开朗了。几年后,她写信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那次掌声,给了她信心,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她很感谢大家。文章选材很有感染力,如何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我上课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在字里行间的研读揣摩中,来感受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人,并通过情感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抓住两次写掌声响起的句子进行重点分析解读,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铺开,一起探究英子的自卑的表现和原因;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延伸,揣摩英子在掌声前后心情、性格等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了,掌声对学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却带给英子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掌声的响起,时机不同,效果却是更进了一步,以至于改变了英子的一生。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不能歧视任何人。

  抓住两次掌声同,进行重点研读揣摩是本节语文课的一大特征。我先让学生进行修改化的阅读,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读书,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式,通过情境的呈现与评价,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拓展延伸发展环节中,让学生替英子把信写完整,或给英子回一封信,使情感目标得到了升华,成功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这节课,学生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

  当然在教学中,我虽然细细研读了文本和课标,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多种预见,但是,对个别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朗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却不能把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