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素》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元素》的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本节教学应该重点渗透以下几点:①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③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仅仅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的.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
本节课既有授课内容,又要做实验,因此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估计到,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本实验由于时间关系,对选则实验材料的原则,无法在本实验中拓展完成,另外,若时间较充足,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将成功与实验的机会更多地让位于学生,使学生建立自信,体验更多成功的喜悦。
《元素》的教学反思2
每届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教材上的插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了元素的定义及元素与分子、原子的区别后,我让学生翻到教材72页看插图,并提问“桌上放了几个瓶子?里面各装有什么?”学生回答:“铜、锌、钙”,紧接着,我又问“这个人为什么不认识?”学生都笑着抢答“他是外国佬,不认识中文”,于是我趁热打铁地又问道: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外国人也知道瓶内装的`是铜、锌、钙?从而引出元素符号,在介绍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后,我又让学生阅读教材P73页的图4-7,从而讲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归纳出有三种含义的元素符号,然后让学生参照图4-7做有关元素符号意义的口头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迅速高涨,连平行班中一些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抢答,并埋怨老师未叫他回答。班上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学得非常起劲,下课铃声响起时,有部分学生甚至脱口而出“怎么就下课了?”
与平时相比,本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次数较多,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布置的作业第二天批改时,完成的情况及质量都较好,较高,缺点是课时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全记住。
《元素》的教学反思3
本节内容我一共上了3课时,可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理想,总结经验如下:
1、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时,要指出“以C—12”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并用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2、教学化学式时,可通过各种形式加深学生对化学式的认识,以及化学语言的表达。如可组织学生看图说话等。
3、化学式的'计算中要引导学生规范解题,可补充一定的例题,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式的理解,掌握化学式计算的方法。
《元素》的教学反思4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分类、存在形式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重点叙述了一些必需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结合前面水、溶液以及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与健康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更趋完整和深入。首先课本中介绍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钙、钠、钾、铁、硒、碘、氟等元素的生理功能。为了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的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不经医生诊断,盲目食用某些营养补剂是有害的。这一课题的重点是介绍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地关系。
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必需元素的最佳摄入量,并引导学生讨论本课题的讨论题。由于学生对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不十分关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入到学习中来。
《元素》的教学反思5
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课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虽然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时,教师已经进行简单的点拨,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了《原子结构》之后,对于原子的分类是由质子数决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元素的定义。
(3)通过平时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有一定了解,对本课题的教学易于接受。
《元素》的教学反思6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图,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元素》的教学反思7
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将生活实际与本节课联系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通过备课和教学两个环节之后,本人有如下几点反思:
1、课标中要求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分布。基于此,我做出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到位,重点、难点的确定比较明确。
2、在对教材深刻分析、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教学目标,层次鲜明、不同的学生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收获。
3、教法、学法应用较得当,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4、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教学后,学生只能对元素概念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高,作业完成普遍较好,缺点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元素符号比较多,学生难以全部记住。
《元素》的教学反思8
《圆的基本元素》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直线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对圆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个知识点:(1)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2)认识圆心、半径、直径。(3)认识圆的基本特征;从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圆这样的曲线图形,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能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部分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的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目标1、是通过实践操作与要点提炼,学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说明圆各部分的名称。为了达成目标1,我设计了三次画圆,和以及找圆心,半径直径。第一次是让学生用不同方法画圆。从中对比中圆规画圆的好处,第二次是掌握圆规画法后,画任意大小的圆,第三次是让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解释各部分名称的意思,并让学生自己找一找,画一画,加深认识。由于这个板块浪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后续探究没有充足的时间展开。
目标2、是学生能在观察、操作、思考等探索活动中发现圆的有关特征。为了达成目标2,我设计了同桌合作探索圆的特征环节环节,这个过程我改变了把研究问题直接给他们,让他们探究。而是通过追问学生想要研究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本来是想让学生既通过开放性的研究掌握圆的特征,又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上下来的感觉是大部分学生研究的方向还是不是很明确。所以这部分有点纠结:到底给还是不给,或者是给一点。还有这个过程信息是非常丰富的,这些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还不够妥当。
目标3、学生能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答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感受圆在生活中的意义。为了达成目标3,我为学生准备了两道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第一道是让学生能用圆的知识进行辨析。不过由于在探究的环节不够充分,学生这部分的判断出错的比较多原因分析不到位,二是让学生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圆的相关运用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整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够舍得,虽然内容很多,但每部分我都想教,却往往,教的不够透彻。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取舍。
《元素》的教学反思9
将教科书中有关元素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系统分析,不难发现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难点分散,逐步形成元素概念的提示。
《绪言》中提出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第二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中,知道元素可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依据纯净物中的元素种类,可以区分单质和化合物。再到了解了原子结构以后,对元素概念进行整理、并明确表述,为后续系统学习物质结构知识铺平道路。
受此启发,笔者将本课时元素概念形成中的元素定义教学,定位于区分元素种类,并适当对今后运用元素概念需要知道的.问题及内容,进行合理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运用元素知识。经实际教学证实,可以减轻学习的负担。
整个课时设计以归纳整理已学知识,再进行定向的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通过反思,巩固和拓展知识的建构,认识探究的科学原理。这样可以较好地克服过度抽象的单纯概念教学带来的枯燥。重视运用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强化学习的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体验成功的机遇。
1、注意元素符号书写技能训练的频率。
学生记忆元素符号,需要在本节课前后各一周时间内,不间断地组织记忆训练。形式也需要不断更新,每次都在十种符号左右,不宜过多或偏少;熟悉与较为生疏的比例为6∶4或5∶5;对易出错的必须每次都练。
2、练习方式有:根据名称写符号;根据符号写名称;制作元素符号卡片;听写已知的化学式;大写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小写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根据分类写出元素符号;写出不同数量的原子;根据元素周期表听写元素符号;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默写元素符号;小组竞赛;个人擂台赛;听写速率赛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将记忆变得生动活泼,在欢笑声中记住不应有的失误,从而实现主动自觉的纠正行动。
《元素》的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我对元素的概念进行了重点讲解,整堂课以元素与原子的关系为主线反复进行讲解和训练,并通过这条主线自然得把之前学过的分子、离子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优点有:
1、通过巧妙的习题设置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原子”的含义;结合离子的形成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成是元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的概念,帮助学生克服本节课的难点。
2、在传授新知识事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原子)进行区别和对比,尤其重点强调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且应用于宏观组成;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应用于微观构成;再让学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描述常见物质,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3、让学生通过填写关系图的形式把本章遇到的名词、术语、概念进行区分和归类,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并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络。
4、利用谐音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自然界元素含量的顺序;用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本节课的缺点:
1、在总结元素和原子的区别联系时给学生留白太多致使学生无所适从。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应该给学生预留一些具有引导性的信息。
2、由于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致使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应该加强课堂提问的引导性。 今后的教学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的处理应瞻前顾后,所谓瞻前是在之前的分子、原子教学中尽快帮助学生建立起微观思维,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形成宏观与微观的对比。所谓顾后是在今后“水的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教学中继续渗透加强本节课的内容。
《元素》的教学反思11
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设计,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以缩短观察的距离,增强实验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缺少提前预习和充分的思考,一些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过程不熟悉,面对实验用品只能照方抓药,速度慢,效果差。
启示:要想让学生充分活动,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思考。只用半个课时来完成Na、Mg、Al的活动性比较实验,时间过短,如果延长至1课时,效果就会大有改观。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熟练,观察不全面。例如对Mg、Al与盐酸的反应,仅用快慢来概括实验现象,而对于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情况、反应的放热现象没有做更加细致的观察、记录。甚至对于MgCl2、Al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比较不出现象上的差别。
启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暴露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逐步得到克服。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元素》的教学反思12
一、教学思路
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很浓,因为几乎任何一本化学书上都有周期表,他们非常希望了解有关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基于这个特点,关于周期表的结构就设计了一节课完成的思路,相关知识包括
(1)长短周期 主副族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3)主要化 合价的变化规律(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在周期表中的应用
二、课后结果
上完课后,还有大约十多分钟的.课上练习时间,完成三个题,这三个题属于一般难度的题目,结果,约有一半的学生不会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周期表的结构没记住(2)知识与习题相脱节,到了习题上知识就全给忘光了(3)书面表达能力差
三、课后总结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课容量不应该太大,要时刻注意要少要简,要勤反复,多练习,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作业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纠正了,学生就基本掌握了。
《元素》的教学反思13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试题并不完全测试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测试重点集中在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广泛的情景中去的能力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详尽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而在于能否“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对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传统高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新课程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改变。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高中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是按照元素自然族的`方式编排的,教材容量较大,课时安排较多;而高中化学新课化合物教学内容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得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由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的六章内容缩减为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的两章内容,系统学习的分量大大减少,教学反思《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向少而精变化,是化学科学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选择影响的反映。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等理论研究和方法、手段的进步,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必然要发生变化:在学习宏观物质的组成、变化内容的同时,融合并加强了微观结构与反应原理规律的学习,突出了化学从原子、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特点。由于学习内容拓宽,学时和教材篇幅又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元素化学的教学内容就要压缩,力求“少而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加强了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自然界中与化学有关事物的联系,拓宽并加强了概念原理的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从较高的层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生从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地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提高化学学习和研究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传统的高中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一般只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种方法进行指导,而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强调从氧化还原理论、物质分类以及类比迁移等角度进行,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性。同时,新课程也注重对方法的总结和迁移,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关注对元素概念的认识,以元素为主线,关注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以及如何转化,而传统的中学化学课程更关注对单一物质性质的理解。从这一点来看,新课程注重联系和发展、注重整体性的教学。
《元素》的教学反思14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元素》的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引入了“元素”的概念,虽然前面第一章第一节学生已有了“元素”概念的模糊知识,但要全面掌握本节的元素的涵义、表示方法、分类及书写等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一开始就直接让学生说出已经知识的元素名称,开门见山,直切主题,使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起来,再由学生熟知的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学生便建立起物质由元素组成的理论观念,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化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感同身受,所以本节中由生活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广告”入手,又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认识生活中的元素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元素的存在,使学生对元素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晰,同时也贯穿了“分类研究”的科学方法。对于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元素,按谐音的“一只羊,二只龟,三头驴,用铁锅煮”的顺口溜记,虽然不十分科学,但相信学生对于氧硅铝铁的.排名应该是终生铭记了。本节课始终不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采取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元素符号的记忆采用竞赛的方法,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及时鼓励,这一切都体现了学生为主,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对于水、二氧化碳、过氧化氢、空气、氧气等物质的分类又是在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加以点评,既照顾到了学生的独到见解,又使要学的内容精彩登场,很好的完成了物质分类知识的教学。
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将本节内容全面概括,使学生又将本节课所学用一线相连,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
当然,本节课由于内容较多,部分学生对所学还不够精,还需要在后面的习题中加以巩固,对于元素符号的全面记忆也还需进一部巩固。
【《元素》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10-25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10-19
前后教学反思《前后》教学反思11-13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 教学反思02-09
教学反思06-16
《》教学反思05-16
教学反思10-21
学前教学教学反思06-28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
故事教学教学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