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1、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圈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3、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服务。教师只有课前知学,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也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从而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几种情况。
我的这一节课一开始,首先设计了一个“摸球”的游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极积性。第一步让学生从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这样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个问题:能摸出一个黄球吗?让学生试着摸一摸,结果学生发现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让学生从装有白球和黄球的盒子里摸球,小组成员伦流摸,摸了以后又放回去,学生发现可能摸出两种颜色的.球。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行实验、比较、分析、猜想,使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再让学生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说一说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全过程无处不是“可能性”的学习和判断,可以说活动贯穿全课,“可能性”也融贯全课。
本课教学,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界,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而爱好数学。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这节课中,加强学生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从这节课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分析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基础。另外,学生在这节课中了解到操作、比较、猜想、实验、验证对认识事物、数学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这些,说明这样教学会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并聪明起:来。不足的是:学生对“一定”的含议了解得不是很好。因为有的同学这样写到:我的实验一定能成功。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通过探究身份证号码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1.课前多方调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运用。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收集,了解有关身份证号码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并在收集过程中对所收集的资料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很多情况下离不开日常生活的丰富素材,数字编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着数学内容生活化去展开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内容,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从而在学习中自觉主动的把具体问题化为数学问题。
3.以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交流中,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展开对新知的学习。
4.加强实际应用。动作的技能是比知识的记忆要让人难以遗忘的。只有通过练习、操作、知识才能得以更好的巩固与加深。因此在新课教学结束后,我联系实际创设了与身份证号码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一、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衣服”,后来,在教导主任和年级组成员的共同商讨下,把例题与习题交换,觉得这样更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这样,把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题整理成一个情境串,学生从开始到结束,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学得自然新鲜。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电话号码的选择、寻找生活中“0”在前面的数字排列,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电话号码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就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没拿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的方法。当初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与主任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如果要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总结算法。但是这样在时间安排上就得调整,难度也会提高,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
其次,在教学例1的时候,虽然我一直在有意识地强调要先确定一种事物,但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这个有序的思考过程,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仍有学生不按顺序搭配,出现遗漏和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公开课,特别是操作课,课堂气氛很热烈,优生会抢着演示、发言,有意注意差一些的孩子就成了观众和听众。我班的刘宇桐同学就是,当我说到:“······为她准备了丰富的早餐······“时,他也不听我下面的要求了,就东张西望地找。所以,让学生踏实地上好一节课,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试,两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的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拖动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在教学中我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两个班基本上都能认识钟面上的时间,但还是有学生不能正确算出求经过的时间,这是一个难点,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好事多磨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之所以选择这节课,主要得益于前些天从光盘上听到张齐华版的《平均数》,并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设计巧妙、穿插自如,将这一内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迹,一切似乎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经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现在是用导学案上课,而他所设计的课更注重于教师的步步引导。虽不能复制,但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等。
接着,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教学设计,但总感觉不太理想。每天都绞尽脑汁的在想,创设一个怎样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想到了可以用班里同学得到红星的数量导入,而且人数不同,在质疑中使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以此作为切入点,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只是我们不曾去发现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随后我又想到了在练习题中统计班里一部分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及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等。思路有了,怎样进行呢?导案、学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难的,也是我的短板课件的制作。因为都是本班学生真实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华、小丽。下载的课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还要绘制条形统计图,更是难上加难。求助于微机老师吧。赵媛老师试着从 excel中输入数据后转化成图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没办法,从word中画吧。我也就跟着学会了从视图中先画出网格线后,再画横、纵坐标轴以及打格子,选中矩形画出长条,改变颜色,添加名字、组合,真的是收获多多。后来,又在李杰老师的帮助下把课件进行了整理完善。一切准备好后,已是周二了,抓紧时间印学案吧。
周四第一节课,我对前面的自主学习部分进行了检查,孩子们太浮躁了,和我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准备的课,难道真的要这样收场。正式上课了,在多媒体教室里,有大屏幕,有投影仪。同学们的情绪已不再像第一节课那么躁了。个个精神抖擞,发言积极。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锦上添花。如最后一道拓展题,张嘉铭就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除了我课前的精心准备,还和多媒体课件密不可分。鲜艳的颜色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神经,再加上学生熟悉的统计内容,让孩子们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说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于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还有由于整节课的内容较多,时间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几分钟等等。
课后,我一直在想,我们总是在埋怨学生不注意听讲,其实是我们的心思花的还不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我们也就能与学生同快乐,并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付出终有回报,曾经的风雨也变得那样美丽,那样难忘。风雨兼程,一路成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
(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
(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
(3)竖式中的第二个4、6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应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6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3.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
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万以内数的减法》是新课程数学第五册第二单元里的三位数退位减法的一节课。在这堂课中,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在新课开始,利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及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增加趣味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创设了三年级的学生到云南旅游,从昆明出发,到大理,还要到丽江这条旅游线路,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的紧密联系,教学随时随地伴随在身边,这样就让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得生动了活泼了,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全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探索的欲望,和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已掌握的知识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和影响,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诱发剂,这是学习数学时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单元教学中:将两位数、减法的笔算知识,进行迁移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知识;将学生了解的加减的互逆关系,进行迁移学习加减法的'验算知识等。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小学数学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比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要表扬使用口算方法的学生,也要表扬在脑中想竖式的学生,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算法进行思维提升,让知识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扎实基础,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成功之处:
1、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如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来导入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使学生在亲切中自然进入本课;另外,就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而言,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折、量、比等过程中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导学生练习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先由学生自己数第一幅图,再指导学生数出第二幅图后师生共同找出数这类图形的规律,从而由学生依照规律完成后面习题的教学思路。再次,本课结束前,我又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这一节课研究图形进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
4、注重创设情境,合理运用电教手段。 从开始的课题引入到练习活动的各顶比赛,我都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新知,而生动的课件演示恰到好处,更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新知。
不足之处: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编写意图不够深入透彻,如在验证正方形的特征时,只简单的说明先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条边都折两次,再用对角折一次。而没有说清楚对边折是验证对边相等的、对角折是验证临边相等的方法。
2、在变魔术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环节的演示过程中,操作欠细致,学生没有很好的领略在这个演示过程中的奥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在讨论到计算方法时,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如例1:“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不少学生知道要用除法计算,可是又觉得9个苹果没有分完,还剩1个,好像用已学过的除法计算解释不通。然而,这正是学生将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之处,我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启发他们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要用除法计算呢?”学生都愿意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于是就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终于正确地答出:这题是要求9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通过讨论,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学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讨论“9÷2”的试商方法时,学生都知道要商4,但对为什么商4的问题,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因为放两盘,所以商4。我问:如果书上没有图或者题目中数目很大,怎么办呢?这时,我努力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说:你们想想过去学的本领,看哪个同学能够把学过的本领用上。一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说: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说:有道理,谁能说得更明确些?黑板上复习的内容就有你们要用的知识。这时一个同学很准确地答出:因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讲第二个例题“43÷5”时,我就先放手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针对他们出现的错题,组织大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问大家:他错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他的商太小。我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为他没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还有2个5呢。这样,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做题时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题后要把余数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不仅理解得深,而且记得非常牢。
《倍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第一部分我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因此,我在设计时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这样的几份”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然后又发展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能更鲜明地表达相比较的两个数与“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练习巩固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计算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计算的作用。如何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何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沟通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呢?执教了《口算乘法》后,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锻炼学生、激励学生,让它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充分思考,激发思维,快乐收获。
一、 在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复习之后,去游乐园玩是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生活情景,所以我设计了带孩子去游乐园玩的环节。不过我在出示主题图后直接给学生抛出例1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继而学习新知。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空间
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课堂上,我尽量把同学们思维之花都引发出来,让他们大胆地想,尽量地说,让学生自己主动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结果,在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很宽松的思考环境和空间,鼓励他们多想,多说,对说得好,想得透的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三、相信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充实课堂学习内容
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口算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因此本节课学习了口算之后,我又加上了例2估算的知识,是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提高教学效率。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四、给学生一个跳跃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有效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的知识很容易弄懂,但是如何体现新理念,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可以让学生学会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同类推的方法进行口算,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学习迁移方法。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我提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算式有哪些?你可以写出几个?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学生只要能运用今天新学的知识列出算式就是一种进步,而优生不仅是要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运用一些简单的概率,就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遗漏也不重复,而且还要满足题目中的所有条件。
五、值得注意的问题
1、课堂上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即使是犯了错。
在教学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不要担心学生出错。很多时候学生出错也是一个教学契机。如在练习时出现5006=300.正可以利用这个题提醒学生计算时也会计算出0,所以这个题应该等于3000。
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维,尽管是善意的点拨。
在学习估算的时候,出示298,问要想知道够不够,怎么办?、298我们没有学过呀等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在教学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用30去乘8等于240,其实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教学契机,但是我还是过于拘泥于教案的设计,非要让学生说出估算两个字,有点儿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这时可以在学生说完后问其他学生他怎么用30去乘呢?你知道什么意思吗?,从而引出把29估成30这一知识点。
3、加强估算方法的训练,理解算法
从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习惯把三位数估成几百几十的数,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没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进位乘法,导致错题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先把三位数估成整百数。虽然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把一个数估成整百数,但仍有学生不熟练,因此在教学与联系时应继续提醒学生。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如:我让学生随着秒针走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一起感受1秒的长短;再如: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22个汉字、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60个数字、……,在这一系列的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对1分、1秒的时间长短有了体验,而且也初步建立起来了1分、1秒的时间观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我还在课堂上给他们补充了一些1分钟之内所做的事情,如: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这些课外知识的增加,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还增加估测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1)做一次深呼吸用了( )秒。(2)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 )秒。(3)你系红领巾大约需要用( )秒。这些题目的设计不仅检测了学生对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教育的力度不够,多数学生虽然能从1分钟可以做许多事中体验时间的宝贵,但很明显他们只认识到了,并没有付诸实践,这也是教师需要引起重视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比眼力”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探究兴趣。
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猜测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数形结合理解算理。我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周长的概念,同时可强化长、正方形特征的表象。
三、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在总结长、正方形周长公式时,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学生在探索大量具体图形的周长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四、练习的设计,应有层次和坡度。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修炼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不足及启示:
一、课前复习占用时间太多,没有做到好的开头作用。
二、教学内容较于简单化,解决的问题过于单一。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呈现的虽然是学生新接触的学习内容,但竖式的书写学生早已不陌生,甚至用竖式的计算有些学生也已掌握,这一内容已经不能够成为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的'问题。
启示:可加大教学内容的难度。
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内容加入进来,可以在完成12×3、23×2、123×2之后,再回到最初的情境中,把12枝彩笔换成18枝彩笔让学生计算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从而可以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层次性,深度性,也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提示太繁琐,课堂气氛不活跃
根据学习提示,汇报展示环节不够理想。教师一味地反复强调笔算乘法的方法这一问题,没有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得他们没有被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吸引,失去学习的兴趣,促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不活跃。
启示:可增加比赛,从而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计算教学的算理、算法很重要,学习起来也很枯燥无味。在教学上如果能够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挑战的形式将会激发他们学习热情。比赛这一形式就是一个好的办法。可以开展口算比赛,比哪个小组算得多且算得准;可以开展口算积分比赛,比哪个小组抢到的口算题最多,并算得准等。
这样补充设计后,教学内容就会充实些,教学难就会深刻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些,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活跃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时间计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欢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场景,通过学生们的倒记时导入新课,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七个环节: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感知,激励学生再课堂上认真思考,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体验1秒与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习中,我加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如:阅读短文《小宇的一天》帮助学生理解,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
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2、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各种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用钟表记时,来看看学生60秒能做些什么事情,加强学生对1分=60秒的认识,从而感知60秒。
3、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教学中,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学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给学生留出时间想一想,然后再与同桌学生交流,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说出来。
4、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课堂上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人。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是正确的,就是最好的,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总想辩解。这时,我就会对学生说:“比一比,看谁最懂得尊敬别人,能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这样不仅使急于辩解的同学静下来听,更促进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完整。同时,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当在课堂上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常常常会留给学生们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会用“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想法”来平息他们之间没有结果的争论。这时候学生往往听得最认真。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我能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决不设计包办代替。努力设计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地思维。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优】07-09
[精]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7-06
(优选)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7-08
【精】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7-08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9-28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0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8-13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10-2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7-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