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小池》教学反思

《小池》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30 10:08: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池》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池》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池》教学反思

《小池》教学反思1

  《小池塘》一文,这是一篇内容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我备了这课教案,我实施以后有几点感受:

  一、一个亮点

  我认为抓住关键词引入新课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在揭示课题,知道这是一个池塘后,我追问:“池塘”和“小池塘”有何不同?我说:加上“小”字池塘就显得更可爱了。会读吗?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对小池塘的喜爱。

  上课一开始就把孩子带入了优美的意境。下面学习生字,学习朗读课文,学习说话等教学环节都笼上了对小池塘的浓浓的`喜爱之情。写作文讲究点睛之笔,上课也得抓住点睛之笔呀。

  二、一个收获

  学习第二句“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理解“一闪一闪”,你见过什么东西是一闪一闪的? 我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理解这个词意思。学生回答:霓虹灯是一闪一闪的;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运动鞋上面的灯一闪一闪的……我再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水波”与“眼睛”有何相似之处?从而让学生知道“水波”会闪,“眼睛”会眨,所以作家这样打比方。

  三、一个困惑

  在进行思维拓展训练时,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式 ( )倒映在池塘里,像( )时学生有点困难。因为学生积累的比喻句不多,这怎么引导呢?

  四、一个建议

  在学完第二段,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我们刚学过的春天的景物你还记得吗?”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说道:燕子、布谷、蜻蜓、飞机、热气球……我接过话头说:“对啦!只要地面上有的景物池塘里都有,地面上没有的景物小池塘里也有,小池塘像不像一面神奇的镜子?”所以齐声读“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

《小池》教学反思2

  《小池》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一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么情趣盎然的画面,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这份热爱之心,以及古诗用词的'精妙(尤其是“惜、爱、露、立”),都是比较难体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就成了我们古诗教学的侧重点。

  课后感悟:

  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修句炼字便成了诗人的必修课,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诗歌的每一字后面都都包含着诗人感受至深的经历,抒发着深藏于内心的情感。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忌蜻蜒点水、浮光掠影,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运用各种整合创设古诗所描写的情境,探寻字词背后的本真生活,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蕴。在古诗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延伸的空间,对话的空间,感悟的空间。

  我在这节课中做了大胆的尝试。由欣赏图画,逐步引入学习古诗(1、2两行),再由赏读古诗(3、4两行),引导学生头脑画图、手工画图,体会重点词(露、立)的意思。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我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后,展开想象,画一画,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池塘、泉眼、树阴、荷叶、晴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还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如此一来,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小池》教学反思3

  《小池塘》一课,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大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

  在教学时

  (一):我先故意让一位同学睡觉,先朝他轻轻吹一口气,然后让他说一说刚才老师一口气吹在脸上的感觉,接着请他扮演小池塘,我扮演春风姐姐,演一演。让学生体会春风姐姐的爱心。最后幻灯展示: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水动了起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波“一闪一闪”的'?(春风吹的结果)。

  (二)让学生感受小池塘的整体形状:圆圆的,亮亮的,像一只大眼睛。接着请学生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眼睛,看看有什么共同点,比如都长着眼睫毛。接着就提问: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儿呢?(出示幻灯片) “春风姐姐把小池塘周围的芦苇也吹醒了,芦苇也长起来了,同学们看,像不像给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镶上了睫毛?小池塘美不美?”在此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在学生有了鲜活的感受后,激发学生探究:“现在,小池塘这只大眼睛要看东西了,它看到些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小池塘看到的东西说说。接着幻灯展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点拨:“同学们,它们能一起出现在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吗?”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时间,小池塘倒映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课文中句式,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来练习说话,并用水彩笔也来画一个小池塘。

  (四)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赞美的语气。接着,再观察想象:“看图中小池塘边也有两个小朋友在拍手、欢呼,他们又在说什么呢?”

  在学生充分想象,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们的美是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的,而且,还要靠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保护它们。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它们呢?”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

《小池》教学反思4

  在上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小池》教学反思5

  在《小池塘》一课中有很多“比喻句”,教学时,我抓住这个教学资源,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比喻句”,使学生对“比喻句”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模仿练说“比喻句”,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突破。

  认识:

  师:出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让学生数一数,句中出现了几种事物?哪几种事物?

  学生很快地找出:白云和白鹅

  点拨:白云和白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他们哪儿相象呢?

  生:白云的颜色和白鹅一样都是白的。

  生:白云的倒影在小池塘里的形状和白鹅相象。

  点拨:看来,只要相象的两种事物都可以来打比方了,你能说几个吗?

  生:弯弯的月牙像小船。

  生:小蜻蜓像一架小飞机。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学生只要能想象到的,他们都可以说出比喻句。】

  辨别:

  师:“小红长得非常像她的妈妈。”这是个“比喻句”吗?

  生:我认为应该是吧!

  师:说说看,为什么?

  生:她们是两个人,长得又像。

  生:我不同意,应该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才可以打比方,这样打比方就好象我们拿小鱼和小鱼比没什么两样,变成同一事物了。

  生:我也这么认为,如果相象的都可以打比方,那么“这块山石像那块山石”也能叫打比方吗?

  【争论激烈地进行着,什么叫打比方,怎么样才可以打比方,经过激烈地争论,答案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明确。】

  比较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话表达的效果更好呢?

  池塘里像一只大眼睛。

  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生:读了第一句话,我看到的就是一只大眼睛,可是第二句让我看到了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生:我读了第一句,想象到小池塘像一只大眼睛。读了第二句话后,我仿佛看到的'是小池塘里那水波还一闪一闪的,就像一只大眼睛那样明亮。

  师:你们说得很对,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内容更生动、形象、真切,希望你们以后不光要学会说“比喻句”,还要学会把比喻句说得像第二个句子一样生动、形象、真实、具体。

  模仿:

  出示一幅图(一片树林,树叶从树上落下来。)

  师:你们看,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你们看这落叶掉下来的样子会使你想到它们像什么呢?

  生:我觉得“落叶像一只只小小鸟,纷纷从大树上飞落下来。”

  生:我认为“落叶像无颜六色的蝴蝶在飞舞。”

  生:落叶多么像七仙女从空中洒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啊!

  创造:

  师:其实,在你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相象的事物,只要你仔细观察发现,你都可以说出很多比喻句,要不你们试试看!

  生:秋风像一把扫帚,把地上的落叶吹跑了。

  生:北风像一把刀子,吹得我们的脸像刀割一样的疼痛。

  生:小明跑步可真快,像一只兔子。

  生:毽子像一只小小鸟一样,在小云的脚上飞上飞下的。

  思考: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从认识入手,上学生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发现他们相象的地方,对“比喻句”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辨别,明白“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模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说“比喻句”的时候出现了进一步的突破;继而,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说出无数个“比喻句”,使“比喻句”这个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收获:

  由此看来,教学中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把课堂教学思想定位在“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愉快地学会所学的知识。

《小池》教学反思6

  《小池塘》一篇课文,文字优美、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景象。课文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静态的池塘以生命的动态方式呈现。学完课文,我播放了一段课文配套录象,加深学生美的体验,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完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情感的积极性很高。

  生:小池塘太美啦。

  生:大自然真美呀!我想到各地去看看。

  生:老师,小池塘太美了!可是在我们村子里有个池塘,水黑黑的',上面都是些垃圾,到了夏天满是苍蝇、蚊子,一阵阵臭味。一点都不美。

  师:同学们,那该怎么呀?

  生:我们要保护这些池塘,不乱扔垃圾。

  生:看到那些乱扔垃圾的人,我们要去批评他。

  ……

  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显然我没有预设到,没有想到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于是在上完课后这样写到:多么聪明的孩子,想法这样独特。他能够跳出我的思维圈,想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他的感受是新颖的,带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认识世界,感悟到美丽的大自然需要我们大家努力,大家伸手来保护;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就需要我们教师对预设进行调整,使预设贴近文本,贴近课堂,贴近学生,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小池》教学反思7

  《小池》一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描绘了初夏池塘优美的意境,赞美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机,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向往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教学,我采用了这样的一些办法:首先是用画面、用故事感染学生,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感受初夏河塘之美;然后我和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相互提问、互相启发。这时,我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感受诗句的美妙意境。尤其是提出了“小荷露角”和“蜻蜓立上头”谁在先谁在后的问题,更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讨论、交流、想象,丰富了诗的意境,拓展了课堂的空间。

  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以读为本,读通读熟。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去掉拼音读,个别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读准字音后,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古诗,把古诗读熟,读得琅琅上口。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我就从两个大问题:你觉得这首古诗是描写哪个季节的,为什么?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一幅图画,你会画些什么?让学生走进古诗,独立思考。是初夏还是盛夏?是荷叶还是荷花?在一个个新问题的萌芽到解答,孩子们的发现是有依有据的,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这足已!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

  三、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有学生说:“蜻蜓飞累了,到荷叶上休息一会儿。”有学生说:“清晨,蜻蜓口渴了,飞到荷叶上喝点露珠解解渴。”有一个学生更有想象力,他说:“蜻蜓在空中飞呀飞,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一个人太寂寞了,飞下来和它交个朋友,聊聊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诗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和巨大潜能。”因此,古诗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

《小池》教学反思8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下面是《小池》这首古诗的教学反思:在古诗《小池》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

  “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

  “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

  “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

  “不一定没开呀。”

  “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

  这个问题是我在写《小池》的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这才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

《小池》教学反思9

  春天的小池塘景色明丽,课文运用了许多打比方的手法将小池塘写得优美动人,学生读起来很享受。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五彩的世界”,我仿照课文的句式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说话训练:倒映在池塘里,像。小朋友们畅所欲言: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大苹果;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棉花糖;小鸟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只小风筝;蜻蜓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架小飞机;大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巨人;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闪闪的萤火虫……孩子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同时,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为了让孩子理解汉字间架结构之间的美,我则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吹”的口字旁比做是人的嘴巴,不能写得太大;把下边的“人”比做是一个人的腿,要又细又长些。

  另外,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引导孩子们进行拓展,如:“小池塘里还可以倒映出什么呀?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拓展练习说话。下面是我们班小朋友的“杰作”:柳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位美丽的少女;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棉花糖;小鸟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疾弛而过的飞机;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闪闪的萤火虫;飞机倒映在池塘里,像潜水艇;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把锋利的剪刀……

  当然,我的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后面的教学中多多努力!

《小池》教学反思10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点。

  一、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无非四个字“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是语文综合能力的真实反映和体现,这四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

  1、听:引导学生听电脑老师诵读,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让他们在聆听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2、说:组织学生讨论这泉水可能会从哪里来?这个池塘里还会有什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会说些什么?……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大胆地猜,大胆地说,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把古诗的意境体会的有滋有味,把诗人的情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3、读:俗话说“好诗不厌百回读”,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多层次、多方位的诵读古诗(自由练读,读出个性——个别读,集体评议——教师范读,牵引示范——再次个别朗读,尝试品读——同桌互读,扩大朗读训练面——全班齐读,情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我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4、写:在学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句后,我带领学生学习生字“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3)引导书写:仔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范写——描红——自由练习,教师提示:把“立”字写得端端正正,像小晴蜓一样立得有精神。)

  不知不觉中,就把“听说读写”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了,这是高效的整合。

  二、古诗的体会、生字的教学融为一体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本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理解生字。课堂中,我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生字教学的处理。如“惜”字的教学,先引导学生看图引出“惜”,再组织学生读准字音、找朋友学会“惜”,最后再引导学生看图读诗,体会“惜”。又如“立”字的教学,首先引导结合图画换词体会,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做动作,最后引导学生规范地书写“立”字,写得像你们刚才站得一样有精神。相信,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会体会的会更精,语感会更强。

  这节课总体来说还是能让人感到满意的,很高兴孩子们能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小池》教学反思11

  《小池塘》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它是一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和《春笋》《雨点》《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是一组描写春天而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描绘美好的祖国春光,主要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中,积累语言,陶冶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以及大自然的热爱。

  整篇课文一共8句话,有6句是比喻句,因为有了比喻的成分,所以显得很美。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都是比喻句。分别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比作了白鹅、鲜红的气球、弯弯的小船、闪亮的珍珠。孩子们已经从上个学期就接触过比喻句了,但是还不会自己设计。我采用了直观形象的板贴和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来理解这四句话,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看图赏读,巩固理解。孩子们很兴奋,因为这四句比喻句对他们来说不算难,他们更加自信起来。

  在本课中,我尽量将我的评价性语言贴近孩子的生活,贴近孩子的年龄,因为只有亲切、真挚的语言才会对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我好像看到了一只小白鹅摇摇摆摆的游过来了”、“嘿,小白鹅多起来了!还能让这群白鹅再多些吗?”……这些亲切的话语给孩子们设定了一个朗读的“场”,在这个“场”中,孩子们能自由的体会语言的魅力,并发挥想象更好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不是说不要对字词的理解,相反,这种理解还相当重要,但是,从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说,孩子们可能并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字词的意思,所以,孩子们就更需要用朗读来外化自己的理解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实现,也才能体验到语言文章了包含的情感。 “鲜红”一词的理解,完全没有孩子们的解释,而是通过不同的评价语言让孩子们朗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我敏感地抓住学生朗读中的“亮点”作为“切入口”:“你为什么这么读‘鲜红’呢?”接着又用有效地评价、点拨“嗯,有一点点红了!”“真的是很红的气球呀!”“这个气球不仅红,而且红的发亮!”使学生在对话中不露痕迹地读得有滋有味,读得声情并茂。

  另外,在赏读理解了这四句比喻句的基础上,我还创设情境,引领孩子进行比喻句的迁移仿写,如:“小池塘里还可以倒映出什么呀?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我问孩子们:瞧,在小池塘边,你还看到了什么?它们倒映在小池塘里,像什么呢?经过想象与思考,孩子们给出了这样的句子:

  柳条倒映在池塘里,像长长的辫子;

  飞过的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架小飞机(一把把剪刀)。

  最后有位小朋友竟然俏皮地歪着脑袋盯着我来了句:邱老师的辫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根马尾巴!顿时引起一阵哄笑。也许这堂课中,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比喻句的妙,但是孩子们已经初步明白了比喻句的成分,是一个让人欣喜的进步。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也遇见了一些问题,并由这些问题有了更多关于教学和课堂的思考。

  首先,课堂的开放有,但是问题难度过高。也是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上还不够深入,比如说“一闪一闪”,我让学生体悟“感受到了什么?”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会“一闪一闪”?是因为阳光的照射和春风轻轻地吹拂,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幅这样的画面,在引导学生找小池塘和大眼睛之间的相似处,而不是简单的将水波的'一闪一闪与眼睛的眨等同起来去感受。

  其次,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第一个目标“通过想象感受描写景物带来的美感、趣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孩子们基本上是能达到流利的朗读,但是在指导孩子读出美感和趣感的时候,追问有点不合时宜。追问是有必要的,追问的目的是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提取和再加工,然而我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因为我可能想让孩子找出相似之处,禁锢了孩子的活跃思维,从而忽略了孩子自身对阅读的美感体验。如“孩子说自己喜欢划小船,所以喜欢月牙这一句”,这时候我就应该顺势引导,让他把自己喜欢在天空、在水中划小船愉快的感受读出来,而不是一味的去找小船、月牙间的相似之处。

  最后,品读课文的层次不够清晰。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读懂、读好课文,其中有理解知识点、情感培养等多方面的渗透。要上好第二课时,教师就必须紧紧扣住“读”,以读促读、读中见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倒映在小池塘里的景物非常恰当地打了比方,我只想到了引导学生看画面、想象、自己打比方,但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教材的语言美。月牙弯弯的,所以像小船;星星多又闪亮,所以像许多闪亮的珍珠,其中的确有值得体味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先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去声情并茂地读,相信一定能读出孩子自己的心声。

  新基础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过程中实现对语文教学育人价值观的具体综合,我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和转化“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即“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开放和开放后的资源生成与过程生成中,“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预设与生成永远无法统一,教学中还有许多未尽之处,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使我们的教育水平日趋完美。

《小池》教学反思12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小池》教学反思13

  小池》是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渲染孩子们欣赏迷恋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表现夏天荷塘美好的意境与情趣。整首诗情趣盎然,语言清新,充满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如此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为促进孩子与教材的诗性对话、情感交流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因此在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把情感目标——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作为主目标贯穿教学始终。在确定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时,我除了考虑它们相对的独立性之外,更多地考虑在达成这些目标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情感主目标的达成。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将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确定如下目标:

  情感目标: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知识能力目标:认识课文中“池、惜、阴、晴、柔、露、立”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运用借助熟字识字的方法。初步学习借助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为了达成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铺垫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环境。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在课前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古诗动画画面,调动起学生的感情,把孩子带进了吟诗作画的情境中。在课首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经验,创设了一个情趣盎然的情景。未成曲调先有情,“夏天是一首诗,夏天是快乐的。”这样的情感体验已在孩子心田悄悄萌发并滋长。

  (二)品读词句,积累情感。

  在字词教学中渗情。一篇文章的字词教学与文章的情感脉络在很多时候较难统一起来。为了避免这一点,让情感脉络贯穿字词教学,我的策略是:①随文识字,所有生字的教学分散在诗句的解读中。②对生字的.教学做一翻详略安排。与情感主线有关的字浓墨重彩:“立”是前一首诗《所见》中要求四会的生字,考虑到这个字和“惜”、“爱”是本诗歌的文眼,抓住这几个生字的教学就能紧紧地抓住诗歌的情感线,所以我把“立”字作为本堂课的四会字来教学,并给予浓墨重彩,为情感目标的达成助力。与情感主线无关的生字教学(例如:池、阴、晴)我则通过在语境中复现淡化处理。③从生字的不同角度渗透情感。“惜”从形入手,为什么“惜”要用竖心旁?让学生明白心里爱惜才是真正的爱惜,泉眼从心底里爱惜泉水,舍不得让它多流;“立”从推敲其运用入手,体会蜻蜓立在小荷上的轻盈与自在;“柔”从义入手,给“柔”组个词,诗中讲大树喜欢柔和的( )。这样的教学努力体现识字与阅读的整合,生字的教学基本与情感基调保持一致。

  在充分朗读中动情。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手段之一。本诗歌的教学淡化诗句逐词逐句的理解,已读代讲,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课堂上自由地读,读出不同的感受来,带着不同的感受读,在充分朗读中获得初步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启发想象,丰富情感。

  诗歌的语言凝练,往往留下许多不确定,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做适当的补白,以丰富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组成的小荷池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他们相怜相爱、相依相偎,那么有情,那么和谐。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画面,展开想象,一起走进这恬静、美丽的小荷池,一会儿是蜻蜓,一会儿做大树,一会儿又成了诗人站在小池边,去感受初夏荷塘的美丽,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体味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盛夏荷叶图,学生声声惊叹夏天荷塘美丽的同时也积累了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白里透红等许多词语与诗句。同时,让学生自己去课外搜集、诵读跟荷花有关的诗歌与文章,这样从课内的拓展到课外的延伸,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在生动的画面视觉作用下,不但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荷花的美,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发出由衷地赞叹。

《小池》教学反思14

  在想象中感受美

  师:有这么多小朋友喜欢小池塘,小池塘在他们的装扮下越发美丽了。刚才同学们读得都不错,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看看你的小脑袋瓜里会出现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你可以闭目想象,也可以跟着老师轻声朗读。

  (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生们脸上显出陶醉、甜美的神情。)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谁能把你看到的美丽画面美美地讲一讲?

  生: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小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极了,我都看见水底的小石头和水草了!

  生:我看见池塘周围美极了,长满了花草树木。花开得又多又大,五颜六色的。小草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长得茂盛极了。

  生:我还看见美丽的花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蜜蜂在花蕊里采蜜。还有小蚱蜢在草丛里跳来跳去,真快乐!池边的树上还有小鸟在唱歌。

  生:我还看见池塘里长满了睡莲,一片片叶子圆圆的,绿绿的,像一个个大圆盘,叶子中间开满了美丽的睡莲花,白白的,真美呀!

  生:我还看见天上的白云把自己的影子映在小池塘里,她在照镜子呢!

  (学生的心沉浸在美妙的世界里,展开着想象的翅膀。)

  师:小朋友的想象真丰富,说得真美,现在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课文。

  。。。 。。。

  在读中初步感受了小池塘的美丽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并配以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从而打开了学生心灵的窗户,孩子们入情入境了,进入了小池塘的美妙世界中,展开着想象的翅膀。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变成了形象的画面,每个孩子都获得了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把所想所感美美地说一说,在生生互动启发下,富有灵性的语言迸发而出,心灵受到美的陶冶,诗的浸润。

  在朗读中体验美

  师:在你们的小嘴里,小池塘真是太美了!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吗?

  (生自读)

  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一听。

  (小组内互读互评)

  师:谁来读给我们欣赏欣赏?

  生:(朗读)水面上铺满了圆圆的绿叶子,叶子间盛开着美丽的花。(声音大但平淡)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很流利,没有结结巴巴。

  生:她读得声音很响亮,但没有把睡莲的美读出来。

  师:怎样才能把睡莲的美读出来呢?请你这个小老师教教大家。

  生:要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因此要慢一点读。

  生:睡莲那么美,所以还要带着赞美的语气读。

  师:请你读一读。

  (生朗读:有声有色、摇头晃脑)

  师:大家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头都晃起来了。(全班学生笑)

  生:他读得很陶醉,脸上还带着笑呢!

  师:同学们评得真好,让我们一边想象一边读,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跟他一样好。(全班同学齐读,读得很投入。)

  师:大家读得真好,如果配上音乐,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想配上音乐吗?

  (配乐朗读)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我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贯穿教学始终,并指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在读中“悟”,在读中“说”,在读中“思”。学生的朗读不是纯朗读技巧的训练,而是师生双方共同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这样实现了情感与内容的统一,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美。

  在创造中升华美

  师:今天我们学的小池塘真美,在我们生活中,你一定见过不少小池塘。想想美丽的小池塘里除了睡莲,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许多的鱼在小池塘里吐泡泡,游来游去呢!

  生(迫不及待地说):还有鸭妈妈带着一群小鸭在池塘里游泳、玩耍呢!

  生:大白鹅也来到了小池塘里。小池塘更美了,我会背写鹅的一首诗:“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说的真好,把古诗也用上了。

  生:夏天来了,小池塘里还会长出绿绿的荷叶,白白的荷花,秋天还有莲蓬吃,我家附近的小池塘就是的。

  生:青蛙也来到了小池塘里,它蹲在荷叶上呱呱叫,还帮小池塘捉害虫!

  生:小池塘里还有螃蟹、龙虾、海龟、鲨鱼。。。。。。

  (全班大声抗议)

  生(激动地大声说):小池塘里没有海龟、鲨鱼,他们是生活在大海里的。(全班大声附和)

  生:小池塘里除了青山、白云的影子,还会有太阳的影子,那水面上就闪闪发光,就更美了!

  生:晚上的`时候,星星和月亮的影子也会在小池塘里……

  师:大家想象的小池塘比书中的更美,今天放学回家,请把大家想象中的小池塘画下来,明天我们来比比谁画的小池塘最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活泼的思维空间,充分给予学生自读自悟、自由表达的机会,张扬了学生个性,放飞了他们的心灵,使得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情境,学生也在美好的情境中进行了一次愉快精神旅行。

《小池》教学反思15

  《小池塘》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写的是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景象。于是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意在让孩子体会这篇文章是用什么方式展现小池塘的美。

  一、比喻句之美。

  课文中有很多比喻句,因为有了比喻的成分,所以显得很美。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都是比喻句,分别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比作了白鹅、鲜红的气球、弯弯的小船、闪亮的'珍珠。孩子们已经从上个学期就接触过比喻句了,但是还不会自己设计。我采用了简笔画直观形象和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来理解这4句话,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看图赏读,巩固理解。孩子们很兴奋,因为这4句比喻句对他们来说不算难,他们更加自信起来。

  二、仿写比喻句

  在赏读理解了这4句比喻句的基础上,我创设情境,引领孩子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借助课件,我问孩子们:白云倒映在池塘里,你还看见它像什么?除了书上的“白鹅”这个答案孩子们还给出了“一群绵羊、棉花糖、美丽的菊花”等众多的答案。后面的教法同前。接着,我又问孩子们:瞧,在小池塘边,你还看到了什么?它们倒映在小池塘里,像什么呢?经过想象与思考,孩子们给出了这样的句子:

  柳条倒映在池塘里,像长长的辫子;小草倒映在池塘里,像密密麻麻的水藻;飞过的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架小飞机(一把把剪刀)。

  也许这堂课中,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比喻句的妙,但是孩子们已经初步明白了比喻句的成分,是一个让人欣喜的进步。

【《小池》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池》教学反思09-06

小池教学设计12-23

《小池》说课稿12-18

小池的教案09-16

《小池塘》教案03-05

教学教学反思11-10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教学的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