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这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感悟一个“美”字上,抓住文句“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让学生逐步品味那里的花美、人更美。然而当我再回过头来看这篇课文时,发现这一次教学线路虽然也可以达到目标、突破难点,但似乎过于强调了人文性。编者把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七单元中,其目的是让我们感受异国风情,品味他国的民俗民风,细细地读一读课文便会发现文本中就有值得我们去感受去品味又与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相匹配的内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当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时,我带领着学生去异国他乡尽情地畅游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海中,感受着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学生由衷地发出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当我们拿到一篇语文课文时,切不可草草地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觉得中心是什么就该是什么,应该把此文放在一个单元中,细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想,又要照顾到编者的设计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独特体验,如此才能够把课上得深刻、丰厚。
细节操作讲究度:
在感受“景色奇丽”这一板块中,我的第一次设计是这样的:
1、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花美的语句,然后读一读。
2、抓住重点词让学生谈感受。
3、出示图片写感悟。操作比较简单,方法比较陈旧。
针对这些不足,我在第二次设计中有了改进: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并把它读好。
2、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段话,把它读正确,读流利,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景色奇丽。
3、你能抓住重点词谈谈感受吗?
4、把我们想象到的通过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5、随机出示图片,师配乐朗读。
6、请把这奇丽的景色加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笔流淌下来吧!
出示练习:
此时此刻,我仿佛……
(提示:你可以抓住花的形状、颜色、芳香等。)
如此细化了的环节,不仅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那奇丽的景色,更是有指导性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的思考:
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有效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过程。何为“亲历”呢?让是学生亲自去读一读,亲自去品一品,亲自去感受一下,亲自去体验一番,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在学生的内心里铺垫起足够的情感,才能厚积而薄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3
今天第二节课,我上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课,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朗读的欲望,我准备了几幅德国美丽风景的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德国街头美丽的花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都发出了赞叹声:“哇!真美啊!”等孩子们进入情境之后,再让他们仔细揣摩文字的魅力,并带着这种赞美的感情去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德国的花的美,体会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不仅感受到花的美,还感受到心灵的美、内在的美。
二、开启学生的智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精彩的发言一个接着一个。读完写花的句子后,石寨说:“我不但从中感受到了花很多、很美,还感受到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孩子的灵气、无限的潜力让我简直难以想象,不禁让我叹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能力真强啊!我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时,学生的手如雨后春笋般的都竖起来了。洛传凯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橘子,如果我分一半苹果给你,你分一半橘子给我,那么我们就都拥有苹果和橘子两种水果,都能品尝到两种味道!自己的快乐是与别人一起分享的。”孩子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还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还有一个孩子谈到了去年冰灾时,有三位烈士为了大家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大家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他的家人,让他们的孩子到砂子塘天华分校读书,而且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孩子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得多好啊!我承认,当时连我自己也没有想那么多,可孩子们却想得那么深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季羡林的一篇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资料,现在请你们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
⑴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学过关于季羡林的什么课文?季羡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或者怎样的作家?
小结:
在你们的眼中,季羡林是一位慈祥和蔼、学问渊博的96岁高龄的老爷爷;其实,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山东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篇文章就是在季羡林先生旧地重游时的感受。
⑵关于德国的民俗风情你知道哪些?
(广袤的原野,安静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许多新的词语,不知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解决了没有?
出示:
莞尔一笑脊梁应接不暇
自顾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指名读文,思考问题: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读全文,交流感受
1、过渡: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读相关的句段)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景色的奇丽?
随机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⑴学生读──教师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师: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评价读得怎样。)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说明了什么?体会花之多、花之美。闻着花香
⑵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默读一下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师: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在互相帮助中我们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齐读3自然段:男女生接读,看图背诵。)
⑶走在德国,满眼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留学德国十年的求学的足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羡林先生思绪万千?此时季羡林先生的心情怎样?
谁愿意入情入境地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把这种种思绪,滴滴感受读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①预设一: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的含义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朴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样美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俗风情!
②预设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赞美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赞扬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预设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课下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续写一段话:梦见了;梦见了
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伸出异国他乡的青年季羡林先生怎能不怀念祖国和家乡?怎能不怀念亲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相信这篇隽永的小短文留给我们记忆深处的不仅仅是这些。现在我想知道此时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感谢季羡林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引领我们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假如我们能为季爷爷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的作品,他一定会很欣慰!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
3、季羡林先生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人生境界,老师为大家推荐两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黄昏》,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走进季羡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得知我要上此课,我每天都要花半个小时来读此课文。但是即便如此过了三天,脑袋还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设计,赶紧向黄老师求助。他建议我去看教参,然后再去网上看别人的教案。这样去做,自己慢慢有头绪了。这节课我主要围绕两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去找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通过想象,品读关键词、带着感情朗读去感受德国街头美丽的花景。再次让学生自主去找文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通过自主思考、同桌讨论、联系实际去领会那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设计中我非常满意的一个地方就是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让学生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过来读,发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然后让学生谈谈你喜欢哪一种。老师不表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朝着自己喜欢的去做,两种都没有对与错之分,何必把老师的思想或是别人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
一周的时间用在写教案,弄PPT上。剩下的一周就是试课。从星期一直到上汇报课的前一天还在试教。虽然这节课其他两位语文老师已在他们班上了,但我还是申请再去上,毕竟对于新老师,每一次上台都有不同的收获。两位语文老师欣然同意并订好时间——5(2)星期三,5(3)星期二。星期一下午第6节课,把几位实习老师和指导老师当学生,进行又一次试教。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完汇报课后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好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语言给学生一种美。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像诗一样美丽,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美的享受大部分是需要教师的语言来进行引导,在这个方面我做的比较好,用优美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说、读、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德国美丽的风景,在某些地方配上了舒缓的音乐和图片,更让学生有了美的感受。比如在讲解德国景色的奇丽时,引导学生从看、听、闻、触摸等几个方面想象。“让我们静静地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起去欣赏那奇丽的花景。现在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外……”在说的时候配上了音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美的境界。
第二、读的形式多样。
有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大组分读。讲解风景的句子时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意境,在读中学生对于文章、句子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刻。
第三、课堂节奏把握好。
不是我想夸夸自己上的课有多成功。说实话之前上的所有课,我都讲不完,都要再花一些时间才能讲完。这个问题一直都苦恼着我,请教过老师、同学,都无济于事。我也没采取什么措施,想不到这节课讲完了,不拖堂。之前我还一直担心上不完怎么办,黄老师对我说上到哪就是哪,不要担心,语文它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不完美才美。
鉴于此,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本文的难点是学生对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境界的体会。我是让学生通过同桌讨论来领会这一境界,忘记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一境界。因此很多学生都没有充分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二、老师把思想强加给学生。
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我对教材的领悟不够。我一直以为作者是不是写错了。“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应该是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所以当我问学生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两种你喜欢哪种?他们说完自己喜欢的,之后我强调让他们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第三、音乐次数用的过多。
回想起来,还真挺多的。在品读景色奇丽那段,我深有感触。可能是我不相信学生的朗读水平吧。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怕学生读的不好,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所以我想配上音乐,缺陷或多或少会被掩盖些。想不到,这样反而弄巧成拙。
第四、表扬语单一。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好的表现或更好的表现,我总是“好,不错,太棒了,真厉害”来回应学生。我觉得语文课上的表扬语比起其他学科要难多了。要想当好一名语文老师,自己还要继续打磨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真切感受到了这台上40分钟背后的艰辛。一堂课让我更加坚定要做一名老师,一名有思想优秀的语文老师。不管上的好还是不好,结果都不重要。我只知道在这段过程中很投入、快乐并享受着。一堂课点亮了我前方的教师道路,告诉我该如何改进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并懂得“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6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都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
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在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策略,那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这一堂课讲下来,虽然很忙,很累,但是绝对非常有收获,对自己的教学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樊校长和同组的老师们提出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思路会拓宽。用樊校长的话说: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可谓是百花齐放,作为第一线上的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自己学生的,能发展学生的,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是很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组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主题,力求通过文本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引领学生去自主领略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短文,语言精美隽永,意境淡雅悠远。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作者像拉家常似娓娓讲述着德国的风景民俗,又像在品一杯清茶似回味着一个通俗易懂、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完课文后,我和学生一起阅读了另一篇体现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小品文——《剪掉一半的窗帘》。文章描述了作者见到德国家家户户的窗帘都只有一半,询问德国朋友,朋友告诉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窗台上的花,花既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别人看的。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为什么德国会成为童话般的美丽王国,因为每一个都为别人着想,每一个人都有高度的环保意识。
我们学校教学楼每一层的阳台上都栽种着迎春花,每个星期,孩子们都会为我们班阳台上的迎春花拔草,我告诉他们我们在自己的教室里也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是,当我们走出教室,走到操场的时候,就看到了在灿烂阳光下绽放着的'迎春花,每个班的同学都在精心地照料这可爱的花,所以这花才愈开愈艳。迎春花不仅美化了我们的教学楼,美化了我们的校园,还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早春的讯息。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孩子们还谈到了我们的读书角,谈到了每天的轮流值日……
作为师者,我觉得我们在教学生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善于挖掘文本蕴藏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真正懂得要想拥有和谐、美好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必须有一颗“我为人人”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人为我”的境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写德国人爱花、养花把花栽种在临街的窗外,让花朵朝外开放,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享受和快乐,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课后回味,觉得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9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能够感动我,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二、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2、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再让学生欣赏德国街头的美景。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
在重点句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本节课最重点的一个知识,放在本课的课文情景中,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学生不能由此举一反三,把这种良好的精神境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练习时,我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尤其是美丽,此处的美丽,不只是德国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0
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就深有体会。匆匆忙忙把教案定稿后,我在二班进行了一次试教,请同年级及有经验的老师来看课并指导。她们给我提了众多的宝贵意见,我采纳了。自己觉得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在此,我要谢谢她们对我的帮助。
语文课唯独不能少的就是语文味,最能体现出语文味的教学方式就属朗读了,因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我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整个课堂上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那么教师的范读能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在让孩子们闭着眼睛倾听教师范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后,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阵清香飘过,你仿佛闻到了什么?一阵微风拂过,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通过有层次地几次想象,学生的思维也迅速地得到拓展,学生有了独特感受,自然能读出心中所感。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吧课文内容背诵下来。
朗读指导设计的有层次,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情感的调动还是有所欠缺,效果不明显。在学生感受到德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的高尚境界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有没有发生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事情呢?学生从身边助人为乐的小事谈到512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玉树大地震等国家、社会、民族的大事。可见课堂的适当迁移,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理解重点句子时,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有些泛泛之谈,没有说出深层次的内容,没有让学生深刻地去认识,去理解。以后我要讲究方法,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这一堂课讲下来,非常有收获,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1
一、教材理解清晰透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文中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际上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文章,不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我们读后既开阔眼界,又回味无穷,同时受到思想启迪。教材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年段教学要求,以及本单元教学的目标,再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德国风景与民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朗读,课后搜集资料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其中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了解德国的风景和民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奇特的风情。在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赞叹句,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风情,进而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通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的特点: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1)抓关键词句,通过理解、朗读、资料补充和欣赏图片,感受德国的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情。
(2)通过音乐渲染,想象画面,小练笔,感受德国民族的“风情”。
(3)通过小组交流、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理解,补充成语来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比理解,感受德国街道上景色的奇丽。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在体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理解“我为人人”和“人人为我”的境界。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文章的主题,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表述不够准确。
上完这节课,虽然很累,但是收获很大,当然也有遗憾。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想,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在不断的反思、探索、总结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讲完课之后我有很多的感慨。
准确把握课文,本文是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
理清思路,精心设计教学,夯实语基,巧设过渡,创设情景感悟体会。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也下了不少的功设计思路是这样的:由作者导入课题;然后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并回答两个问题,作者几次到德国?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是从这个环节过度到季老对德国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句话也是理解本篇文章的线索的句子。然后就是围绕这两句话进行朗读感悟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明显的不足,那就是课堂容量太小。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但没有完全做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赞美之情。
首先,较为合理利用课件及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其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文辞优美,在教学中我设置情境,让学生“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配音乐朗读,随后学生交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依托资源,通过声音、图象、视频等创设多媒体的情境,思维拓展,让学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阅读气氛中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对课文第二段的.重大教学失策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课堂生成未能及时抓住对重点句的挖掘肤浅,丢失了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升华的好时机;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没有给更多的孩子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
相对而言,讲完课后我的心情既轻松又沉重。这下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因为终于将公开课讲完了,等待真是漫长。同时,我也更深一步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毕竟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无数的学生。只有老师更进步,学生才会更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老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开课伊始,我通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俗习惯奠定情感基调。
教学时,我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进行语句的填空,训练学生表达。教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感受最深的内容学写读书笔记的题目,以及向学生推荐季羡林的《再返哥廷根》一文,引发学生写读后感或课外阅读季羡林的兴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05-2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5篇10-0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语文教学反思08-30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03-0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范文07-05
自己的花教学反思11-17
实用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4篇10-14
小学语文教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04-1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公开课教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