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摆教学反思1
《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5课的内容。
在教学伊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具荡秋千入手,让学生说出这是哪一种运动方式,由学生的回答:摇动、摆动等以及生活中还有那些类似的现象引出,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质疑:关于摆,你想知道什么?(如果学生提不全面,教师可以补充)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自学课文。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玩摆,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至此将教学重点放在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上完这节课,对摆的探究还没有就此结束,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在此停滞!怎样利用好最后的.延伸环节?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为此,我又设计了在15分钟内,让学生制作规定次数的摆。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对教材的整合不够
对于教材,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确实,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思路、依据以及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具备“用教材”的意识。对于实验器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本课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玩摆时的10分钟与后面拓展延伸中“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摆使它与教师所给的次数一致”,中的15分钟整合为15分钟。既节约了时间,又降低了学生的难度。
2、让学生明确目的
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目的,要让学生确定实验方案,设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在有计划的情况下做实验,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
3、对于实验中的变量的控制,一定要让学生控制掌握好。
4、受自身水平的限制,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生成的东西不能灵活处理,课堂评价语言比较少,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永远是门艺术”。在以后的叫教学中,自己必将多动脑,多请教,真正达到让学生既发展技能,又学到知识的好课。
摆教学反思2
继上节课制作简单的摆的学习,学生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的特点,但是相同时间内不同的摆摆动次数是不一样的,上节课学生观察过自己的摆,可能会猜测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有关,这个课重点探究影响因素。
提出问题,学生对每个可能影响的因素进行预测,并设计方案验证,重点是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学习和应用。每个小组的摆绳长度刚开始是随机的设置的,在研究摆绳长度影响时,全班规定了按照10cm,20cm,30cm,保证摆动幅度和摆锤重量相同的前提下研究,得出的数据组内是有很明显的规律的,学生能通过本组的数据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摆绳越长,摆动速度越慢,第一个实验我重点引导了控制变量的`设置,在分析数据之后,其他的影响因素交给学生自己小组设置变量,课堂反馈是很好的,整个操作环节基本是没有难度的,学生能够在掌握了控制变量实质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正确实施,这也是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
五年级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表达自己观点,以及描述实验现象方面都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是实验结束后发现每个组之间的数据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于是我增加了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环节,有学生会发现刚才实验中摆绳没有拉直、计时不严谨以及次数数错等情况,我觉得这个环节也是极其重要的,让学生理解误差和错误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需要避免错误的操作,但是误差是无法避免的,只能是尽量减少。不仅这节课,其他实验也是如此,为了保证实验探究的效率,实验的严谨性是很重要的,让学生能够养成这种实验精神和习惯,也是科学课堂态度目标的培养方向。
摆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讲授新知之前,先带领学生回顾了上节课的知识点——摆的构成(摆线、摆锤等)和操作注意事项。为这节课的内容提供一个认知基础。
接下来通过“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来提出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学生推测影响摆的快慢可能与摆动的幅度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有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让小组谈论,我们应该怎样根据自己的假设去设计实验呢?这才是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时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也隐含着学会控制变量的实验操作方法。例如,如果要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幅度有关,我们在实验中一定要保持哪两个因素不变呢?引导学生去思考,因为只有改变一个因素,这样实验才更具有说服力。
根据控制实验变量的方法,逐一进行实验,最终学生很容易得出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最后,我又拿出摆绳长短一样的.两个摆,结果摆的快慢又不一致,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起摆长的概念。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不足的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有时学生过于吵闹,从而会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
摆教学反思4
本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
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课堂时间不够,并且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乐趣。因此,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避免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科学研究是为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指导学生科学生活。所以本课没做好的.是未设计生活化的场景,帮助学生迁移运用,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我打算在下课中,补充怎样调节秋千速度的问题,让学生将课堂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分析运用。
摆教学反思5
本学期我除了任教五年级三个班级的英语课,还兼了低段一、二年级的英语课。回顾自我短短的4个月教学,我发现我经常会利用游戏来帮忙自我的教学,因为游戏受到学生的喜爱。每次我一进教室,学生就很“high”,认为又能够玩游戏了。的确,课堂上唱唱跳跳,玩玩说说,没有负担又随心所欲,使学生体验到开心和欢乐。但时光一久,我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关注游戏本身,而忽略了授课的真正目的,对于需要掌握的单词与句型,一概不予重视。往往是前一堂课上过的资料到后一节课上时,班级中仅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回忆。这样的.结果是相当不乐观的。
应对这样的低效的状态,这常常陷入痛苦的反思中。
其实,游戏本身并没有错。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来辅助教学也没有错,孩子们爱玩的天性更不能遏制。那么究竟是哪个环节需要改善呢?翻看《英语课程标准》,里面明确指出:我们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是为了学习和掌握英语,游戏只能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手段。所以,我们在激发学生对学科兴趣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表面的“活”,“乐”,“玩”中,而应注重学科本身,从学得后产生的成功体验来不断滋长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语言知识本身具有的魅力,才是学生持久学习的驱动力,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能源。为此,我认为游戏作为帮忙学生学好英语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要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功能,到达寓教于乐。
摆教学反思6
听课不停学第四单元,我们网络上课一个多月了,省厅有电视直播课,但是第四单元已经结束,最后一节活动课没有直播课,我觉得这节课很有上的必要。1.培养孩子动手能力;2.在活动中更好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3.培养孩子有序思考。4.了解圆片个数与摆出不同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见缝插针,今天下午直播了这节课。由于是网络直播,不能很好地和孩子们面对面直接交流,又不能留太多时间的操作时间,但是这节课就是让孩子这操作中找规律,面对困难,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提前一天让孩子预习,把预习内容方法详细发给孩子,把老师做的课件也提前发给孩子。
预习准备
(1) 20个小圆片(也可以十其他小物体);
(2)两张大一点的`卡片,分别写上“十位”和“个位”,孩子摆的时候在这下面摆;
(3)提前在练习本上准备好记录表格,便于课堂上我们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
例如用1个圆片摆出来一个数就把这个数写在“组成的数”一栏,最后看摆出几个,再填“组成的个数”。
预习时:
1.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分别用1个,2个,3个,4个,5个圆片摆出来的结果,并做记录,(如果孩子不摆,画的话需要的记录表会很多,所以动手摆)摆一个记录一个,可以按老师的要求也可以自己根据课件里面的自己整理。可以把自己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发打卡组里。(打卡一组录3个圆片摆的过程,2组录用4个圆片摆的,依次类推)
2.后面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的谁理解了可以把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
上课时尽量和孩子互动,1.整理好孩子提前发的视频,根据上课情况播放;2.让孩子这互动版面上直接扣出答案并及时反馈;
虽然网课条件有限,但是孩子们学习热情不减,反馈不错。
摆教学反思7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1.内容合二为一,提高教学效率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分内容组成,在教学中我进行了组合,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小房子,再把所看到的小房子的形状用小棒摆出来这一过程,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主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注重情感教育图片都是关于北京的,很自然的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道理。
摆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真正摆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准备】统一使用秒表计时(教师)(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3个钩码、一长一短两个铁管,分别在中间及一端用等长的摆线悬挂、一组不同的摆(演示导入用)等硬纸板20cm、30cm各一个以磁铁当作摆锤,(延伸演示用)。 为可能的生成而准备:圆柱形塑料盒子内可装两个钩码,盖上带挂钩或铁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几个单摆使他们逐个摆动起来,问:摆的快慢一样吗?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讨论: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分工负责计时、计数、记录。
4.集体汇报。
5.小结: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有怎样的关系?
6.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注意:钩码的挂法,要按老师的演示去做】
7.学生分工负责计时、计数、记录。
8.集体汇报。
9.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
过渡:通过以上两个活动,我们能否回答如下问题:
(1)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吗?
(2)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
2.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摆角顶点(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7.回顾我们所做的第二个实验,你能解释为什么不把钩码这样挂吗?教师演示:钩码垂直挂接。
说说你的想法。
8.出示20、30cm的两片硬纸片、大头钉、两块磁石,组合成一个摆,并演示它的摆动,问你怎样使它摆动加快?下节课,需要准备20、30cm的两片硬纸片、大头钉、两块磁石,我们将要制作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运用本课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摆的研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摆动幅度大小对摆动快慢影响不大轻摆锤 摆动的快慢没有改变长,摆动慢;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摆的长度 = 摆绳的长度,
摆教学反思9
我在20xx年xx月xx日的学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教科版的五下科学《摆的研究》,执教之后,有了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课前思考:
本课的科学元素是什么?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我如何教才可以让学生更易学,更易懂。
二、课前分析:
本课的核心知识是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本课的二处思维冲突在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以及摆绳的长短不同于摆长。
本课的学生能力发展:经历产生问题——预测——设计——实验研究——数据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发现新的问题完整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学生的经验:
1、80%的学生清楚知道:在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60%的学生能识别变量和不变量。20%的学生能初步独立设计实验。
2、学生了解摆的各个部件,初步能完成小组中的分工(计时,计数,摆的操作),初步能够完成数据的分析,对下结论有依赖。
四、在设计中的理念:贴近儿童心灵的科学探究。
1、生活化。
来源生活。教学问题的产生是学生通过从二个摆钟摆动有快慢的生活情境的观察后,主动提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堂课的核心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继而展开课堂探究。
回归生活。科学研究是为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指导学生科学生活。所以最后设计了二个生活中的问题。一是对本课开始时的情境中的一个明显走慢的.摆如何让它走快一点;二是小朋友荡秋千时,在相同推力下的快慢的调节。
通过生活化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生活中。
2、生本化。
(1)实验改进。
实验改进方便操作,减少偏差。改装铁架台。将票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去掉铁夹,在票夹其中一个柄部的孔的二端各垫上若干垫圈后,利用原来铁架台上的螺丝将它固定),这样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方便控制学生对摆长短的控制;二是有效减少“摆长”上方支点对摆长的负面影响。将“摆锤”由原来设想的钩码改为垫圈。如果是用钩码作为摆锤,在改为摆锤重量时,我们往往将它们上下钩挂起来,这样就会对最后解释摆长引起负面影响,也会在实验中,因为摆长的改变引起实验数据的偏差。
(2)面向全体。
教师的课堂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尊重生命,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在设计实验时,依据学生能力提升中的相关经验,我在每一个实验(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关系)步骤讨论中,先安排一名中等学生来说步骤,然后再由优等学生补充,其他二位同学注意倾听,并准备要在下一个实验步骤中交流。在第二个实验(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的关系)步骤讨论中,就安排了中等学生先交流,再困难学生交流。从而确保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实验操作时,在小组中安排计时,计数,作摆,统计等,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到实验探究中。
(3)课堂教学。
由于课前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学生实验操作较顺利,实验数据也较科学。学生能够紧紧围绕“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是什么”的核心问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达到预期学生有兴趣地经历完整的实验过程,分享和小结中点拔方法,享受课堂的快乐。
(4)课后改进。
时间上紧了。教师意识到时间紧,在后半堂课明显加快节奏。从而造成了学生理答面不广。
(5)教学设计改变一。
将实验一改为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实验,在设计中融入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在实验中结合对学生操作的指导。然后在实验二中面向全体,小组独立完成。
(6)教学设计改变一。
在实验一的操作中,融入实验二的变量。教师直接将学生实验的摆长设计成一倍长,二倍长和三倍长。在完成“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的实验后,让学生观察数据,在发现数据不等(分成三类)后,去比较实验中的不同。在比较中发现,原来是摆长不等的原因。这样是减少了一次操作。
摆教学反思10
今年,我参加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安排: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测,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测):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表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想、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须在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产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办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如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如果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产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产生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产生误差,怎样做才能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产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产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己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如果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2.渗透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
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平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探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平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渗透了实证意识。
3.通过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来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谨慎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本课出现三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由于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摆,都是测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三是在汇报交流时能向大家阐述自己证据获得的经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证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
4.引导学生反思、质疑。
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摆锤研究结果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
1、学生汇报关于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个别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
2、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大家研究的结果不同,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讨论找出其不规范或不正确操作而影响实验精确性的地方;
3、现场验证演示,请这组现场演示,在同学们的监控下,严格控制相关变量,达到实验成功。学生在这样有梯度的递进活动中,经历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回顾,达到对“精确控制因素”的再认识,深刻体验对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重复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实验误差的产生。
三、正确对待误差,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课堂上,学生只忙于动手操作,不注重同时观察、适时收集证据,忽略控制变量,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实验就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于差错。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能正视误差,培养孩子们一种求真求实,不要妄下结论的科学态度。告诉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的存在是可能的并且是合理的,面对误差要积极地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小误差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爱迪生说过,任何一项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去实验,去正确对待误差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
摆教学反思11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同学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考虑,并且去验证同学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同学将丈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同学在对丈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同学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同学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和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同学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防止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同学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资料
资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同学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同学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同学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同学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资料是,在同学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同学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同学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摆教学反思12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用实验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实验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 15 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 15 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就是:猜测——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更正猜测的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根据设计和实际教学情况,满意的是:
1、激发兴趣,巧妙导入
学生一般对活动有兴趣,利用这一规律。我巧妙利用荡秋千的图片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像荡秋千一样摆来摆去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老师收集的一些相关活动的图片巧妙地导入课题。使学生感觉很自然。
2、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出示不同的摆,同时提出有关条件,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然后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及时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又一次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一次又一次的猜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3、合作探究、求真释疑
在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我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合理的分工。根据实验的要求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然后根据小组实验的数据分小组讨论整理实验的结果,最后进行全班汇报。根据汇报的结果同前面的猜测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以前的'猜测是对还是错。体会科学是讲求实事求是的。同时让所有的同学都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让所有的同学从探究中获得真知。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4、适度拓展,升华教材
最后,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让学生从图片中看到,摆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农业上、工业上、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而且我们的人生中也包含着摆的哲理。从而使教材内容得以升华。
三 . 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通过这次赛课活动,我得到很多老师的指点,使我的这一节课越来越好。也使我从中学到不少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虽说这一节课使我自己觉得满意了,但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怎样让学生采用更简洁的方法进行验证;如何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如何让所有学生更多的参与探究活动;如何变枯燥的科学实验为有趣的探究活动等。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摆教学反思13
我班大多数幼儿都会口头数数从1数到100,但是要把这100个数字按顺序排列起来,对幼儿来讲还是有困难的,幼儿园数学教学反思:摆数字。
刚开始时,我参照蒙台梭利教具投放了一份材料,包括画有10×10一共100个正方形格子的底版和数字1-100,让幼儿按照从1到100的顺序把数字排列出来。但发现玩的幼儿很少,似乎兴趣不高,这100个数字要放好长时间,幼儿坚持不了。
可有一次,杰杰和圻圻一起玩的方法却提示了我。圻圻按规律找5、10、15、20、25、30……数字摆放,杰杰负责放其他数字,到游戏结束时,他们全都放好了。他们的玩法让我受到了启发,他们两人之间的合作自然地为活动设置了一个梯度,使得活动变得容易而有趣一些了。我更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了。
(一)
区角活动时,元元不能决定选什么活动,我建议他摆数字。见他有些犹豫,我补充说:“陈老师和你一起玩”。他立即去拿摆数字的材料。
一开始,我们俩各管各的,他拿他的数字,我摆我的数字。过了一会儿,他觉得很慢,便说:“陈老师,我们一起来玩”。
我问:“怎么玩”?
他说:“你把有7的(含有7的数字)都给我”,幼教之友《幼儿园数学教学反思:摆数字》。
我请他讲讲摆的方法,他说:“把1--10先放好,然后找出有7的,对准上面的7,有8的对准上面的8,这样就快了”。
我说:“很好”,然后按他的要求找出27、37、47……如57对准7竖着第五格,依次类推,在较短的时间内,我们俩合作摆好了1--100的数字。
(二)
昌昌不声不响地玩摆数字,他不紧不慢地在众多的数字中找1、2、3、4……按顺序地摆放数字,待游戏结束时,他只放到28。
(三)
在游戏开始时,婕婕对我讲她要玩摆数字游戏,我给她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她在规定的时间里摆放好1--100的全部数字。婕婕胸有成竹地开始摆放。她先放好了最左边的一列数字1、11、21、31……,作为基准。然后随意取一个数字,根据它十位上的数字,找到相应的'行,再在一行中数出数字的位置。
案例分析:
幼儿在这个活动中的表现,有三个发展层次。
第一种是按顺序从1、2、3、4……,这种方法是最慢的。在与同伴交流后,昌昌还是按照他原来的摆法活动,很认真地一个一个数字按顺序寻找。这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别人的方法,尚未从整体上形成一种策略。
第二种是先找到依据,如最上面的一行数字或最左边的数字作为线索,然后再找到数字的相对位置。
第三种是拿到一个数字就直接找到数字的位置,这种方法是最快的。这时幼儿已对数序很熟悉,采用前后左右计数、找相对位置的方法,而不局限于按照数字的顺序来摆放,形成了一种综合的策略。
为了使材料更加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我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在底版格子中先粘贴上几个关键数字,这样便于幼儿寻找摆放,如:1、5、10、12、16、21、25、30、32、36……,100个数字中有25个数字已摆好,让幼儿把其它数字填进去,待稍熟练后,逐渐减少事先摆好的数字。②将100分为1-30、31-70、71-100三个部分,供幼儿选择,而不需要每次都完成所有的内容;③提供一个电子钟,让幼儿自己设定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
摆教学反思14
《摆一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参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习旧知,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
在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平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画1平方厘米的格子。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没有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时有的学生就认为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x4与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摆教学反思15
《摆一摆》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
从直观到抽象,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在这节课中,我还运用了迁移。利用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摆的研究》的教学反思11-13
摆教学反思15篇12-09
摆教学反思(15篇)09-15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05-31
摆积木教案11-19
摆图形教案09-19
摆图形教案11篇[经典]01-20
前后教学反思《前后》教学反思11-13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 教学反思02-09
花卉租摆合同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