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类文章,觉得读起来没有意思。但在教学这课时,我却发现学生对这类课文非常感兴趣,学起来热情很高。因为自己对教学这篇课文没有太多的想法,所以在备课时认真观看了教参后附带的光盘,从中汲取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把它上成科普课,而是上了一节很有“语文味”的课,我想这也是学生热情高涨的原因之一吧。
教学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并通过题目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进行讨论“从哪里看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教学这两段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最后,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由的畅想、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一、围绕中心句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阅读。
由于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
①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看出?
②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
③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
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大胆的把他们想象的说出来。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的从课文第4自然段中介绍的科学成就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的,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说出是用举例和对比这两种方法来介绍的。
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是必须的,因此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断句不准确,朗读的效果也就不好,理解起来也不工深刻,因此我示范朗读教给学生正确的断句方法。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学生同读书找例子,很快弄清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并且会用他们所一句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学文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3
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成功之处:
一、围绕中心句进行提问,调动学生思维。
本篇课文中心突出,浅显易懂,全文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展开说明。围绕这一中心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做到浅显课文的深化学习。设置的问题,例如:20世纪以前人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20世纪有哪些科学成果?是什么促使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理解词语的方式有多种,如查字典、查工具书、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本课的学习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例如,理解“呼风唤雨”一词,让同学们阅读全文来说本词是什么意思。区分“发明”和“发现”这两个词语,从课文中找出哪些属于“发明”的科技,哪些属于“发现”的科技,学生在对这两个词语理解的过程中更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拓展延伸。
20世纪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世纪,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科技发明,让学生通过留心观察生活,查找资料等方式,说说书本中没有讲到的一些科学技术。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百万年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有哪些我们现在幻想的新科技产品的出现。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说出了许许多多他们想要的'科技产品,如时空穿梭机、传送门……古人“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的梦想到今天都得以实现,孩子们坚信,自己的梦想终有一天也是能够实现的。课文到这里,起到了一个思想的升华的作用。
不足之处:教学中我让孩子多查阅资料,从补充资料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了解的不多,知识贫乏,此类的课外书阅读的比较少。学习语文不能忽略科普知识的普及,因此应该多提倡孩子多读科普的累的书籍,做到与时俱进。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听了这一课我最大的感触是授课老师对于学生自学语文能力地培养,在这堂课上主要是对学生使用工具书,推敲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字学科,学习中离不开工具书。工具书用好了,学习就事半功倍,好比战略家手中的地图一样有灵性。学生多数拥有《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些常用的工具书和自学资料,但不能积极使用,认真揣摩推敲。个别同学甚至丢弃一旁,更谈不上勤于动手了。其实,从被动使用工具书到主动使用工具书,不仅意味着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而本身就是一个推敲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平常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好工具书,用工具书来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5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6
【情景说明】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从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以下通过3、4自然段的对比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农耕社会生活的贫乏和20世纪生活的精彩纷呈,体会到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理解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片段一】
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生:那时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也没有微波炉。
生:那时没有动画片,没有泡泡糖,没有电动玩具,也没有游乐场。
生:那时没有潜水艇,没有远洋轮船,没有直升飞机,也没有宇宙飞船。
生:那时没有高大的楼房,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五彩的霓虹灯,也没有热闹的超市。
……
师: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
课件出示:
卫星、程控电话、航天飞船,介绍现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下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资料,你知道20世纪的人们还拥有哪些科学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我知道20世纪人类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生:20世纪,人们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生:我知道医生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很小的细菌,用激光刀做手术可以减少出血量。
生:20世纪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像无土栽培技术,钠米技术、基因技术等等,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生:我通过上网,查找到中国科学院的网址。在成果博览里,共统计了不同行业的`科学成果8千多项。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反思】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开出,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的有关资料后,又要求他们继续说下去,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片段二】
师: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么,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
生:科学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我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而自豪。
生:美好的神话能纷纷变成现实,是科学知识创造了这些奇迹!
生:我觉得人类太了不起了!他们所创造的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
生:我想说,我们生活在这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发明更多的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师:如此多的科学发明创造竞相涌现,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想象一下,过去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
生:他会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居然真的能够实现啊!
生:他会高兴地说,太了不起了!我们那么多年没有实现的梦想,你们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年内就做到了。
生:他会惊奇地说,我不是在做梦吧?没想到,我的子孙们这么争气。
生:他会遗憾地说,我还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想不到他们的生活才真的像神仙一样啊!
【反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本段教学,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并由衷地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接着,我又启发学生用想象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拓展思维的空间。“假如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学生又换了一个角度去感受现代生活的精彩,体会科学技术的神奇。这样,从自己到他人,从感受到想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感悟,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给了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专家点评】
正如这位教师所说的那样,这篇教学案例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首先是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从书本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其次是有层次性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有充足的表达空间。从简单地模仿“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句式说话,到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介绍20世纪人类还拥有什么,再到创造性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体现了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为目的语文学科特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最后是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超越文本的想象说话,既是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也是文本再创造的体现,这样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本片断最大的亮点是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的积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又因为课前是不让学生预习的,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我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课下愿意去了解、探索科学知识,而不是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常识课,从而失去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耕”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农耕社会”等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
一、紧扣教材、钻研文本,设计有效提问。
什么是“呼风唤雨”?“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靠什么来呼风唤雨?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导入新课时,本来我审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就是: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世纪”和“呼风唤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如果此时还要质疑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了,于是我去掉了这一环节。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
三、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让学生体会到身为忠告人的`自豪感,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处我不满意的地方。
1、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上,有让同学们合作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这样一个设计。当学生问道“农耕社会”这一词语时,我说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那时我们再理解。其实应该适当地将这个词语点一下,一会儿再遇到这个词学生一定会更有体会。
2、在理解“发现”“发明”两个词语时,学生自主理解的意思并不到位,这时我随机造了两个身边的句子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让学生去用这两个词语亲自造句,他们的理解会更透彻,体会会更深。
3、在引导学生找到过渡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对过渡句的阐述不够到位,应该举出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体会。
4、在引导学生找出过渡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后,以农耕社会和20世纪作比较,学习这种说明方法。我让学生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中找出表示“发现”和“发明”的句子,分别用“——”和“~~~~”画出来。学生找得非常准确,但在此时我更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去读这些句子,充分地去感受、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体验农耕社会和20世纪有多大的落差。
也许金无足赤,课无完美,再潜心地设计也会从课堂实践中看到不足,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通过这堂课我感悟到只有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我只有通过认真总结得失和更多的学习、锻炼来有效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8
一、与时俱进活学活用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在理解“呼风唤雨”这个词时,我想何不采用网络搜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既简单,又实用,也是让学生了解20世纪科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很好说明。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这个设计,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种查找资料的方法,不仅取得了语文课中预设的效果,也是一个很好的延伸拓展。
二、合理选材创设精彩
合理地选材是一堂课是否精彩的前提和关键,有内容有内涵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积极思维的动力。作为第一课时,我重点学习三、四两个重点段,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注入了内涵。当讲到第四自然段的科技成就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磁悬浮列车、X射线、纳米技术、载人飞船、数字电视……”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很多。学生活跃的思维、热烈的发言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我和孩子们还深深地沉浸在文本带来的精彩中。这样的成功都源于丰富的课堂内容。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9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生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0
第一次在这么多教师面前上课,本来不紧张的我,却也因为刘老师一句“精彩”和黄校前面那么长的介绍,让我一下子紧张起来。
出现了几个特别大的bug,真是不应该的事情。
1、在讲课的时候,中间有忘词的现象,突然一下子就断片了。
2、需要练字,尤其是谋篇布局,再看一看板书,实在不能说是一个精彩的课堂,歪歪扭扭的,真的是惭愧不已,今儿看见了别的学校写的粉笔字,真的是让我感受到压力,一直以来对自己的粉笔字还有点沾沾自喜,但当看到这个板书的时候,我真的是懊悔不已。
另外一个是ppt的调试,明明在办公室都试好了,没想到底下去了还是出现了乱行的问题,最开始只想着试翻每一页的pppt了,还是有些过分自信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看到这么多的老师听课紧张到忘词。中间有两次卡壳的地方,准备不充分的表现。
每一次上课总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让人心生遗憾。而这一次也是这样的,让我感觉到进步的空间还很远很远。
感谢黄校最开始说了那么多的'话语,语重心长,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能有一个人愿意帮助教你成长你,其实已属不易。每每这个时候就感觉很温暖,这次上课中遇到的问题,慧慧及时鼓励和指导,给我说让课堂热闹点,毕竟听课的不是全都是语文老师,总是替我着想很多。
虽然这一个周很累,经常性加班,甚至有一天累到开车眼睛都睁不开,但是这或许就是走上坡路没有容易的,就是很累的道理吧。早上每天走的时候,看见兜还在睡梦中,就会感叹小时候倍受呵护的感觉可真好,可能每个人都是这时候过来的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1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课文。一篇科技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语言简练,条理清楚。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呢我选择了网络环境来教学。
其一,是想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世界的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以及网络学习所带来的方便。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能够共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
其二,我的学生,在一年级已进行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初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与他人协作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我制作的网页中纵向设计了作者简介及四部分的学习内容,在五个栏目中均为学生收集了相关的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料。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了解更多有关科技发展的知识,横向设计了科技视频,科技历史,世纪成就,阅读平台,科技发展,科技名人,网上遨游,学生交流,架起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即不能过高的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网络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的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的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扩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3,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和"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靠什么来呼风唤雨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我喜欢科技成就这个栏目,我对科技发展很感兴趣,因为……学生的回答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的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网页中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第三,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网络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在浏览网页时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三,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要……"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我长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2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科技知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这种类型的课文很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和科学常识课。在上课前,我刚好听了“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课,聆听了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课并不依附于华美的课件,有的甚至不用课件,依然可以把课上得很好。我很长时间将课件作为上课的载体,“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人教社小语专家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在第八单元时我想试着摆脱对多媒体的依赖。在上这节课时,教室的多媒体坏了,我连简单的PPT都没用。
我布置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从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这个关键词入手,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由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读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理解水到渠成。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也是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解释词义——结合生活理解词义——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回到课文朗读理解”这样的过程,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我忽略了课后问题:“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
这节课是我尝试着减少对多媒体的依赖而上的一堂课,学生上课的热情很高,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介绍,但是我们在认真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中体会到了二十世纪人类是如何呼风唤雨的。这节课我感觉到了淡淡的语文味,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孩子想象、思考的能力。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继续在语文味上下工夫。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3
扎扎实实学语文
——评《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科技成就”这一专题的第一篇课文。短短的几百字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这样一篇说明文,姚老师的教学平实,朴实,真实。整堂课没有噱头,没有花招,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扎扎实实的能力培养。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学习语言文字,丰富积累,感悟文章意境,体会情感。
是的,教学的本质不是展示教师的才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下面就姚老师的课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简约有层次
简约不是简单,而是要能抓住要点,化繁为简。姚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编排上,紧紧围绕上“呼风唤雨”这四个字展开。导入时让学生谈谈“呼风唤雨”的神话人物;初读课文时,边读边想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研读课文时,找找画画古代人与现代人分别是如何呼风唤雨;最后的结束,教师也是用一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来总结。纵观全文,一条主线清晰可见,而围绕着中心展开的各个教学环节井然有序,绝不多生枝蔓。
二.教学方法简捷有效
语文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故语文教学,尤其是有示范作用的公开教学得‘简简单单’”。从姚老师的课,确确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
如,在字词教学环节,老师直接出示了生字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后领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老师也直接点出,不拐弯抹角,故弄玄虚。告诉了学生“耕”读后鼻音;“幻”的左边有点,右边无撇。而且马上练习书写。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及时的得到了积累和巩固。
又如:让学生理解古代人与现代人“呼风唤雨”的不同时,让学生到课文中找找画画相关的句子,并写上批注,同时教学中通过对比的方法,非常鲜明的表露出了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感悟全文,体会情感。
三.教学手段简朴恰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于是,画、唱、演,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运用等等手段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语文教学追求“精彩”的手段。恰当地运用这些手段确实能让语文课堂更加形象化、真实化、趣味化,但它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展示的应该是学生未知的,教师不能表述清楚的但却能促进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的内容,毕竟语文课上该做的事是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
姚老师的课,几乎没有什么花哨的课件,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姚老师整堂课目标明确,语文知识的训练十分到位,设计了填空练习,句式训练等等,扎扎实实的感受了语言文字。理解重点句时,抓住关键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教学语言简洁有力
许多语文课堂,过分追求人文性,追求的是热闹,激情,绚丽。看着热热闹闹,实则学生又有多少受益呢?姚老师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语调。在平和的背后,蕴含的是教师的功底,越是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教师,越不显山露水,语言直白简捷,情绪轻松随意。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含的是他非富的教学智慧。不张扬,不造作。
如在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姚老师只是点拨学生理解“春风”是什么,“梨花开”又指什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看似轻描淡写的提问,但却抓住了要害,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变化大,变化快。”然后教师又排比式的让学生通过“用一句诗“,“用哲学的语言”,“用作者的语言”来称颂,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情感得已升华。
当然,每一节课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到“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这一句时,老师提问:“这一百万年变化大吗?”学生有些摸不着头脑,老师反复提示,学生仍旧回答“大”,在这里老师的提问存大问题,如果做些铺垫,如:“这一百年都包括了哪些时期;这一百年有哪些变化?”这样是否会好些呢?
语文教学简单不怕,只要教师的心中真正装有学生就行,怕的是课堂的热闹、激情、绚丽把学生给“淹没”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腾出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静下心来读书,这才是根本!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4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同学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效果的资料,让同学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开出,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同学结合自身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同学交流自身收集的20世纪科学效果的有关资料后,又要求他们继续说下去,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同学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同学的听说能力。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绚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同学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同学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同学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干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干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发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发明,课前我安排同学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同学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
【教学片断】
星期四上汇报课,因为是我第一次上这样的公开课,心里很紧张,使得许多本来设计的教学环节在处理上比较马虎。下面就上课的一个环节做反思。
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也没有……。
生: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空调,也没有汽车。
师:我们能不能说同一类的?比如说交通工具。
生:那时没有自行车,没有摩托车,也没有飞机。
师:谁还能来试一试?
生: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空调。
……
师:谁还能说一说古代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课件出示: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
课件出示:
没有望远镜,就用“千里眼”来寄托看得远的愿望。 没有__________,就用“顺风耳”来寄托听到远方声音的愿望。
师:按照第一种方法来填第二题。
生:没有电话__________,就用“顺风耳”来寄托听到远方声音的愿望。
生:没有手机__________,就用“顺风耳”来寄托听到远方声音的愿望。
课件出示:
没有__________,就用“__________”来寄托 __________的愿望。
【教学反思】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因此,我在师傅的指导下,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
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出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有采用“课件出示没有 __________,就用“__________”来寄托__________的愿望。”的句式说说现代社会用哪些高科技将古代祖先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使得学生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上好了自己的课后,我听了朱文洁老师的课,听了她的课,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她那优美的朗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的情景中,而我也许是自身素质的水平,在课堂上很少采用。同时,在学生回答后的教师评价更值得我学习。我的两位师傅也一直给我指出,在课堂上评价很重要。
在这次的汇报课上,我仍旧没有改掉这个毛病,从以上的一个教学环节上就可见一斑。我对夸奖太珍惜了,听了朱老师的课,她在课堂上的夸奖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像我一样用“回答得不错!”这样苍白无力的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明显要高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学习。争取明年的汇报课上有所进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2-23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09-10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09-10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1-19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篇)03-08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篇02-10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篇)03-06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8篇03-24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合集1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