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3 21:33: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灰雀》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灰雀》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灰雀》教学反思(集合15篇)

《灰雀》教学反思1

  《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资料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主角,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能够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情绪,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潜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状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课堂的临时应变潜力不足

  课上,由于某一个教学环节发生了遗漏,导致我在30分钟内,就将课文资料结束。剩余的5分钟,我的心里发懵了:我该怎样过这5分钟呢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对话,自己再范读对话。师傅随后告诉我,我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其实是将前面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复,或者说这样安排不贴合这堂课该有的节奏,要将它安排在课文理解中。在剩余的时间内,老师们告诉我能够安排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动笔写一写"小男孩在听了列宁找灰雀时焦急,为灰雀惋惜等的话后,那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或者是"小男孩从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么",让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更加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提高。也能够让学生做做课堂练习本……总之,方法有很多种{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填满时间}。从这堂课中,我不仅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的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让课堂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能够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能够更好地帮忙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善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灰雀》教学反思2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于是,我把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课文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我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我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

  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如“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它怕冷”和“可惜”这两个词语,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相关的词句的同时,要求他们一定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接着,列宁和孩子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当列宁询问孩子是否见到灰雀时,孩子回答“没……我没看见”,从这种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与孩子有关。但是列宁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通过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列宁与孩子的对话和神态体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反复朗读、感悟,并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本课课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引导他们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为什么列宁不直接要求男孩将灰雀放回来?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学生的理解存在个性的差异,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部分学困生,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把自己置之度外才行。

《灰雀》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灰雀》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灰雀》,从图片导入,让他们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灰雀,你想说点什么?

  接着是生字教学。

  今天的朗读也较多。分别围绕小男孩的三句话展开。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男孩此时的心情,朗读的语气。试读多遍)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引导学生,为什么列宁要问灰雀,而不是问小男孩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列宁对小男孩的信任。)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升华,问孩子们:列宁为——而微笑,为——而微笑。有学生认为列宁是为了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也要同学认为列宁是为了小男孩的诚信而微笑。这里还是指导得比较到位的。

  《灰雀》教学反思7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素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小灰雀。在朗读时读出了列宁喜爱灰雀的语气。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品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当可爱的灰雀不见了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首先让学生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分小组练习对话,最后指名小组表演对话。通过对话表演让学生再讨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学生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感受。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我就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学生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惭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学生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能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学生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可正是由于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

《灰雀》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如何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让学生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呢?

  我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请同学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请同学反复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学生想象灰雀在树上跳跃的情景。再问:灰雀可爱吗?你们喜欢吗?还有谁喜欢?你从哪知道的?

  第二:请同学画出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同桌之间练习之后,再采用指名朗读;分男女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练习对话。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换位思考,让他们说说那男孩为什么要抓灰雀?为什么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呢?从而体会到男孩的诚实和可爱。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第三:教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了个小练笔:男孩答应列宁之后。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有的同学想象很丰富。文章里所表达的内容,让我感到学生在我的教学中理解了。

《灰雀》教学反思6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讲课,王老师都是那样用心地备课。《灰雀》这节课上,我也感到了王老师的用心,更感受到了王老师一步步地成长。

  一、课前一分钟的演讲着实令我震惊了不少,很棒!我们都到海洋中英文学校,我也很赞赏他们的课前演讲的做法,也曾萌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实施这个举措念头。但只进行了几次,就因事务的繁杂而搁浅了,从此再也无念提及。而王老师做得很好,直至本学期,还不忘给学生这样一个自我锻炼的机会。王老师的用心将会使学生受用终生的。

  二、仔细看了王老师发上来的《灰雀教学设计》的帖子,教学设计得很棒!从体会列宁找不到灰雀时的着急;到做侦探,找出小男孩撒谎的理由,从而体会男孩也是爱灰雀的;最后更以“列宁为什么问灰雀,却不问男孩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列宁对小男孩的爱护。正如楼上诸多老师所说,在王老师授课过程中,为我们呈现了有很多精彩之处,我不再一一详举。

  也提两点意见:

  一、课堂上的王老师太过依赖教案。我想,王老师曾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备教材”上,所以,写出了设计很精彩的教案。但在“备教案”环节上,花费的精力并不多。凭我的经验,“备教材,写教案”,是关键第一步。但“备教案”,更是落实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否则,再怎么精彩的教案,课堂上的老师也会有种驾驽不娴熟的感觉,势必造成“教案”和“课堂”两层皮。这样,授课老师好的教学理念不能游刃有余地传达给学生,学生更不能很好地领会老师的教学思想。所以,我认为“备教案”是一个更关键的步骤。教师只有把自己的各教学环节烂记于心,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在课堂上做到对教案的驾轻就熟。

  二、我也觉得在本节课上,老师讲得有点多。但我想,这决不是王老师一个人存在的问题。可能我们语文老师都曾遇到过类似的困惑,我也一样。记得我在讲《月光曲》时,于校长也给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所以,自那以后的平日教学中,我对这个问题格外关注。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1、老师的畏惧心理。老师太害怕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各个环节落实不完了;老师太害怕学生自己说不到点子上,所以往往学生刚提了头,我们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接过话茬儿,滔滔不绝地自顾自讲起来,我们抢夺了学生说的权利,长此以往,我们没给学生练的机会,我们没教给学生说的方法,所以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说整段话的能力就退化了。

  2、老师的自恋情节。老师总以为自己的理解是那么深刻,学生的.理解就有那么一点浅薄。所以,总想把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强加给学生。殊不知,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讲解,在学生的脑海里只会留下一条淡淡的痕迹,这只是一种滑行的教育。由于学生不是发自内心地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所以,他们听课的状态和听课的效果可想而知。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点儿,我是在历次听课的过程中感悟到的。归根结底,还是老师没有把自己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声明一点,这几点的意见绝不是只针对本节课的。只是,由本次听课引发了我对自己教学的思考和剖析。我想,找准问题症结所在,才会为自己今后的前进找准方向。

  【反思】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这篇课文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灰雀是小男孩抓的,只有通过读课文才能理解,列宁为什么明明知道并没有批评小男孩的做法,只有通过认真思考,才可以理解列宁不仅是个大教育家,还是心理学家。

  在第一课时,我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字词上。虽然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但是如果一下子放手,中等生与学困生可能在字词方面就会掌握得不够扎实,所以在这字词方面,重点提醒容易书写错误的“胸脯”“散”“敢”等字。

  在第二课时,我请孩子们通过抓住体现灰雀可爱的句子及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来品读,在理解为什么灰雀不见了,后来却又飞又回来?有的学生说,小男孩怕老爷爷伤心,就抓了一只一样的放回树上;有的说,这只灰雀本来就是列宁养的;有的则表现出思考状,不知到底是为什么。这时我抓住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品读课文3到10自然段,让男女生分角读读课文,我来读旁来,读完第一遍之后,有的孩子就提出灰雀是小男孩子抓的,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来说说,从对话中哪里看出是小男孩子抓的,眼尖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第四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孩子说,那是因为他害怕。

  “他怕什么呢?”“怕批评”由来,我请学生们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来说一说当时小男孩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在整节课,有的孩子发言很积极,如平时在班级中基本不参与课堂的建楠这节课很活跃,优生林世懿、章月馨等同等,但是也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在那里完全没有参与,就坐在那里,仿佛他们的思维被禁锢了一般,一节课下来,基本没有怎么发言。点到他们,他们就呆呆地站在位子上。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思考,今后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能调动更多同学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之中呢?

  我想在今后,在把握课文方面,不仅要做到胸有课文,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更有概括性,能够让孩子们自己去课文中去学习,也就是所提的问题不要太过于多与细碎。

  在教学的水平与文本解读方面,我知道我能力有待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吃透课文,合理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实效,孩子们才会更加喜欢语文课堂。

《灰雀》教学反思7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资料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悲哀,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宜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主角,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能够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情绪,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潜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状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能够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能够更好地帮忙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善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灰雀》教学反思8

  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接下来,本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章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列宁喜欢灰雀。可是,我却死搬教案,要学生找小男孩的几句答话。第一课时,上得很不顺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完成教学任务,想要讲清的问题,尚未讲清。回到办公室,我思考原因,恍然大悟。课堂是生成的,用死板的教案想要框住灵动的课堂是不可能的。经过分析后,我觉得下一节按照学生的思路走。第二课时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索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雀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着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有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有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的是诚实。”他的回答让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知道怎么样的学法他们最容易掌握,怎么样的.逻辑顺序他们最容易接受。老师们设计教案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我希望,当学生提出更好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老师们应该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着学生走。这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

  记得有人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的流露,他们才能设身处地的为主人公着想。

《灰雀》教学反思9

  在第一课时的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课前预习学习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集体反馈,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使识字教学较好地落到实处。

  在第二课时的阅读理解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为己有,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文章当中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同时大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并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一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反复的有情感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孩子们都说是小男孩捉走的,我就请他们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大家也都能找到“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这句话,通过朗读,能从男孩说话吞吞吐吐中意识到他心里有鬼,灰雀的失踪肯定与他有关。随后,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在对话中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男孩的爱。在学生已经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向认识道理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加深了理解和体会。

《灰雀》教学反思10

  “课堂是生成的,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正所谓水到渠成、一气呵成是也。这么高的境界,没想到也被我这新手体尝了一回,当然不能和大家的随堂生成课相提并论,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但是《灰雀》这堂课下来,成就感蛮大。

  上课前我又看了一遍步骤明晰的教案,信心十足地上课。在复习导入之后,我问道:“那么可爱的灰雀到哪里去了。”原本预想孩子需要再看看书本才能回答,而下一环节我准备的是学习列宁的话。谁知问题一抛出,有些学生就嚷开了:“被小男孩抓走了。”我一楞,没想到孩子反映竟如此神速,我有些不甘心,那我准备的教案该如何往下走啊?这时,我听到了我期待的声音:“不是的!”我立刻追问:“说说你的意见。”“我觉得有可能是灰雀受伤了,小男孩帮它治疗。”这时其他的学生立刻反驳:“不是的!”眼看一场争论要横空出世了,我的脑中突现灵感:就来场辩论赛吧!于是,我首先表扬了那位学生,虽然他没能读懂课文,但他的`思维还是很活跃,想像也很丰富,接下去我便进一步引导:“说话要有根据,人家才会信服。到文章中去找找依据,说说你赞成那种说法。”学生立刻埋头认真读书,学习氛围异常浓厚。接下来的过程就围绕着这个“辩题”展开。孩子很聪明,基本上都找齐了依据。整堂课轻松而愉快,孩子的朗读也很到位,特别是小男孩疙疙瘩瘩讲话的那句,惟妙惟肖,仿佛那位男孩就站在了我的眼前。

  为什么这堂课会那么顺利那么流畅呢?我想主要是抓住了教学的契机。首先,课文中的小男孩这种小错误,我们的孩子可能也有时会犯,他的心路旅程可能孩子们也曾经历过,因此学生与教材产生了共鸣,这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其次,有了那位孩子的另类回答,课堂一下子生辉不少。也许没有他的回答课还是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但是课堂的气氛我不敢保证也能如此的浓厚。是他这种不同意见的发表激起大家学习的兴趣,促成孩子主动地去探究。

  教案是死的,课堂却是活的。教案备得再详尽,也难免会有些细节不在考虑之列,因为孩子的思维是灵动的,跳跃的。也许只有将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烂记于心,再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才是最佳的有效课堂吧,正所谓“生成课堂”。

《灰雀》教学反思11

  《灰雀》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通过自己对云雀的热爱之情,使小男孩受到感动,并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投入学习,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并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作为一节交流课,我是如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受到老师们的好评的,以下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中设计好导语就是开好了头,就像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开场,间场中的精彩连话。导语的设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传达教学的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引子、铺垫。运用实物图片或运用感情描述的语言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则能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从而产生共鸣,激励他们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灰雀》这一课,自然段落较多,因此教学时先理清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来学习。第一部分是讲有一年的冬天,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非常喜欢公园里三只美丽的灰雀。为了创设情境,使学生也能产生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我课前先在黑板上画下一棵白桦树,枝头上贴上三只可爱的小灰雀的活动图片。问:“列宁在养病期间,有一天他到公园散步,来到一棵白桦树下,看到了三只什么样的灰雀?”学生看到了逼真的图片,结合课文的内容,马上就抓住重点词语来回答。(欢蹦乱跳,两只胸脯粉红,一只胸脯深红的)这样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学生也自然会对这三只灰雀油然而生一股喜爱之情,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为下文做好铺垫。

  当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先把胸脯深红的灰雀取下来,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可是,有一天,当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时,却发现了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那么可爱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怎么做的呢?”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能把学生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看到白桦树下少了一只可爱的灰雀,学生们也不由得产生惋惜之情。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导语,创设逼真的情境,能激发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比较品评,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受到感染,从而强化教育效果。如《灰雀》这一课中,列宁与男孩之间有一段对话,正是从这段对话中体现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这段对话也是文中的重难点之处。因此,教学时,我通过对话的理解,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理解角色特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一种与课文情境相符的氛围中,陶冶学生的'情感。朗读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男孩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的感动,心理活动也一次一次地变化着。从原来充满矛盾的心理(想把真相告知列宁又不敢讲出来)到矛盾解开(想要放回灰雀)最终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灰雀送回。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变化正是从他每次说话的内容中体现出来,因此,朗读的语气,语调也应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应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设身处地地边朗读边想象,读中入境,读中入情,读中明理,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结合训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就适当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教师应善于通过所教内容引导学生“晓意”、“明理”。课文讲完后,应对学生“晓之以理”。

  我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联系实际,说说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学生就会联系自己做过的事,给予分析明辩是非,最后,对学生“导之以行”:引导学生向小男孩学习,有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孩子,还要保护好鸟类。

《灰雀》教学反思12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素然无味的课文,在同学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一样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小灰雀。在朗读时读出了列宁喜爱灰雀的语气。跟随着同学的视野,我们一齐品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齐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当可爱的灰雀不见了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点局部——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首先让同学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分小组练习对话,最终指名小组扮演对话。经过对话扮演让同学再讨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身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身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同学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学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干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同学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改了可是还觉得十分羞愧。可正是由于同学把自身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干体会出不一样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同学读书研究。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悲痛,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同学的疑问对同学的思维进行启发,再经过同学读书研究,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宜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沛流露出。

《灰雀》教学反思13

  我执教的周研究课的课题是《灰雀》,教学本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但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缺乏朗读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比较成功,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想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依旧把握不准。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课堂内容安排不合理。

  从三年级入学学习来看,生字词的.把握仍是一个重点,课堂中还需花些时间。由于个别学生的预习不充分,导致课堂内容没有全完成,整个课堂不完整,倒不如将基础安排在第一课时,重点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而对字词的理解可以溶入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3、急走教案,不给学生留机会。

  当我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时,最浅显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孩子们很容易找到,这和我预想的相符,这时我就急忙进入了教学,根本没让孩子再发表其它意见,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或许有的孩子可以理解的到更深层次的爱,我却剥夺了孩子们发表感受的时间。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另外,我提出自己的一个疑惑:参加正式活动的公开课,肯定从第一课时入手,怎样才能有效合理的安排课堂内容,使我们的课堂呈现的更加完整,进而向完美努力?

《灰雀》教学反思14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通过几个名人故事认识几位名人,从这些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灰雀是一篇老课文了,我已经教过很多遍了。但是在今天上课之前,我还是很用心地备了课,设计了教学流程和教学目标:根据人物对话,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变化。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刚升到三年级,引导学生很好的理清文章的脉络也是很重要的,这篇课文以灰雀为线索,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品质,并且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的道理。课文描写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从课文那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

  2、灰雀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又会飞回来?

  3、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充分的阅读之后回答提出的问题。

  在朗读的时候,反复体会感受语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读好不见灰雀之后列宁那种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读出小男孩支支吾吾以至后来肯定坚决的语气,还有灰雀回来之后列宁由衷的高兴的心情。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通过读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理清课文脉络时,我列出了提纲,指导学生去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归到一个大段里,结合课文内容随之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如何把描写一个内容的部分写到一个段落里。

  通过本课教学,我自认为学生还是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唯一感到不足的是课外的拓展不够,对于伟人列宁所搜集的资料还是很少,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学生还是能够利用以前所教的识字方法来学习,但是一部分学生还有懒散拖拉的毛病。

《灰雀》教学反思15

  通过施教本堂课后,我觉得对于本文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中悟,悟中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可以说,琅琅的书声是阅读教学的畅想曲。《灰雀》一文语言朴实,叙述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十分感人。没有在“朗读”二字上下一番功夫,学生很难悟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真真切切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由浅入深地读书,在读书中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文中的情真意切,去起到了较大的效果。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已经成为教育界同仁的共识。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时的教学中,在研读小男孩的话时,当有两位学生说到灰雀被小男孩抓走后,我设下了这样一个问题“可一开始他不是说没看见吗,到底他有没有说实话,让我们来当回小侦探,仔细地从他的动作神态及所说的话中侦探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了读书、思考、讨论,之后,老师让他们自由发言,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提供了自主的空间。

  三、抓住人物言行,体验人物内心

  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韵味。为此,通过了抓人物言行,体验人物内心这一渠道,来让学生明其意知其味,无非是一种好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我却出现了困惑,如在研读列宁自言自语的话时,我想让学生感悟列宁诱导小男孩及小男孩改正错误的心理过程,我先试问学生,列宁真的是在自言自语吗?他在说给谁听?又在暗示什么?让学生把列宁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同时以“我们读懂了,我想,小男孩他一定也听懂了列宁的话”为由,让学生说说小男孩听了列宁的话又会怎么想。抓住了小男孩后来说的两句话“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和“一定会飞回来的!”这两句话,从两人的言行中体验人物内心,了解了小男孩从开始的说话支支吾吾,到后来的决心越来越大,改正错误的历程。但是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不深,不能很好的深入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这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一个遗憾,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文本,确实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四、说写结合,培养创新。

  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说不写,光说不练,流于口头表达,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将积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读写来熟悉这些优美的词句,由情感认识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财富,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标,小学生认知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有限,必须把语言积累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本文中,了解小男孩心理历程的转变是本堂课的一个关键,从小男孩的一开始不说实话,到听了列宁的话之后的矛盾心理,直至最后被列宁的真爱所感染,决心放了灰雀,小男孩的这一心理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迂回曲折的,这其中必定是一个充满着挣扎的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利用这一空白点,拓展了学生的写话训练。上次课上由于时间关系,我未来得及让学生些,课后我让学生写了一下呢,发现学生同样是不能深入的写,可能是跟课堂上教师引导地不够深入有一定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以上是我对所上的《灰雀》一课的一些反思。

  《灰雀》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灰雀》讲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用自己爱鸟的情感感化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我通过认真阅读、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和品味,发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这个中心,是通过重点词语和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两条重要线索来体现的。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表现了灰雀不见后列宁焦虑、担心、惋惜以及灰雀回来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表现了小男孩做了错事,在列宁面前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来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两条线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和男孩的一番对话中,每一句意义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无奇却准确地刻画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深奥、难懂。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内容做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我首先确定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和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熟悉教材和课后练习、单元训练提示等相关内容,是“单元训练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原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正好与本课的特点相呼应。于是我把“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进而读懂文章”作为本课的训练点,围绕这个训练点,有机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了真正落实这个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步,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文一开始交代“列宁在郊外养病,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灰雀”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课文写了:

  ⑴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⑵后来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担心、惋惜;

  ⑶最后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

  此时,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关键词句体会列宁爱鸟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问:从哪句话可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学生不难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同时指导朗读,读出列宁爱鸟的情感。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了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情感。

  3、抓线索体会列宁的心态变化: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样?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运用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宁话的内容中的关键词语并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学生从“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词语理解到: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又问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的两种猜测。这时学生已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生死非常担心和惋惜。至此,学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条线索──列宁的心态变化。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列宁爱鸟的思想感情。

【《灰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灰雀教学反思10-28

《灰雀》教学反思06-14

灰雀教学反思03-05

灰雀教学反思 (优秀)07-05

[推荐]《灰雀》教学反思07-05

灰雀教学反思范文08-24

《灰雀》教学反思(精选15篇)12-27

《灰雀》教学反思15篇05-08

灰雀教学反思15篇09-22

灰雀教学反思 15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