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3 02:25: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在此,我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教材中,又新增加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点知识。先让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再让学生自己研究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再得出结论。

  最后,我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我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3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建立表面积概念。

  2、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在观察对比中,得到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3、运用公式实际应用,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求法探究。

  2、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中长宽,长高,宽高呈现后,能够清晰的知道它们分别求的是哪些面的面积。

  教具、学具的准备:长方体盒、正方体盒、桔子、长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研究过程:

  一、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表象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说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每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都相等)

  3、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同学们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二、建立表面积概念,认识表面积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么?

  2、生交流:什么是表面积?

  怎样求表面积?

  求表面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表面积和以前所学的面积有什么不同?

  3、师拿一桔子;提出: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吗?

  生摸一摸,说一说。

  4、师:物体表面的总面积叫做物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那正方体呢?

  5、生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

  三、探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1、师:我们知道什么是表面积,如何来求它们的表面积呢?

  小组内两两合作,把你如何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思路与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师在小组间巡视)

  2、生交流汇报各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3、交流比较各种求法,继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汉字与字母公式表示)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 2(ab+ah+bh)

  4、课件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

  表面积方法的研究过程。

  5、生总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含字母)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S=6a2

  四、基本反馈练习

  1、计算一香皂盒的表面积

  师:老师手里这个盒子的长为10cm,宽为7cm,高为3cm,

  请你计算这个盒的表面积。

  生试做,并指生上台板演

  2、课件出示(三个立体图形),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3、生在实物投影仪前讲解交流。

  五、解释应用(课件出示题目)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1、一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a、生交流思路

  b、列式。

  2、一正方体无盖木箱,棱长5分米,这一箱子的表面积是多少?

  a、生试做

  b、交流思路

  3、一间长8米,宽6米,高4米教室,门窗面积是15平方米,要粉刷四壁和房顶面,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a、小组内交流思路

  b、全班交流解题策略

  c、生计算

  3、谈收获或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与交流,你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

  反思:本着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主体实验的两条基本原则,即诚心诚意的让学生做主人,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环境氛围,在教师的引领及点拨下,让孩子们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归纳总结,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幸福的主人,使孩子们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本着这一教学理念,这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大的框架。

  框架一:从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长方体、正方体表象,为解决本解决本节课的知识搭建一个前台。

  框架二:建立表面积概念

  在提供实物这一材料下,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

  框架三:探求表面积计算方法

  在深刻建立表面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两两合作,由已建立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很快得到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并从中比较,选择出较简捷的方法,继而得到公式,由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长方体研究透彻后,轻松的得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框架四:巩固练习

  公式得出后的基本应用,通过老师手中香皂包装盒表面积的计算,及时对知识进行反馈。

  框架五:解释应用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作用,并在应用中提升对数学理解的质量,由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提升练习的设计,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还渗透了审题意识及习惯的养成,并使孩子们体悟到遇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灵活而又准确的'找到解题方法。

  框架六:谈本节课的收获

  孩子们从知识目标上谈,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谈自身的体会与收获,对数学这一许多人认为枯燥的学科中产生丰富的情感,激发起孩子们热爱数学的美好情感。

  在这节课中,每一个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特别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更可贵的是有的孩子能够想到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再加上、下两面面积的方法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另外,孩子们语言的表述清晰、准确,声音洪亮,手拿学具示范时动作落落大方,谈体会与收获时精彩的发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同时,在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这节课存在着一些遗憾的地方,例如: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方法的交流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生成情况较多,在处理时由于教学艺术的欠缺,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习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从这节课上,我收获了很多,同时,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与问题。做为教师,课堂上当孩子们在热烈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调控与把握,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时,要适时的把学生拉回来,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使孩子们在每一节课上的数学思维都得以发展与提升。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它需要经验的积累,特别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这需要历练与功夫,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对教材深钻,准确的把握,因为这正是教学艺术的来源。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4

  本课学习之前,孩子们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bh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3,为了沟通这两个公式之间的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为以后学习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本节课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即底面积乘高。

  课始我引入了古代数学家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引入:

  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目的是想让孩子们知道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已经明白了怎么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让他们明白我们在此基础上学习肯定能学得更出色,从而激发孩子们学好数学知识的情感。

  接着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讨论: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这四个问题为孩子们思考、交流并推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起了一个导航的作用。它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渗透了几何变换的思想方法,也让孩子们感受我国数学的源远流长。

  在第三个问题的交流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掌握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和古代数学家总结出来的底面积乘高进行对比,在交流对比中明白长乘宽或者棱长乘棱长其实就是底面积,之后,在调整中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次对比,使孩子们对原有的计算公式进行了重组,使他们对柱体体积计算方法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也为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奠定了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5

  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教师通过切开一个长3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和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它们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教师考虑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如,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给了学生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正是正确把握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让每个听课老师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6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创设情境以“疑”激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课的开始我以问题:

  店员阿姨做一个生日礼物包装盒需要多少包装纸?引入课题,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实物,并讨论。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

  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

  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

  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

  对于今天金校长提出的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

  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7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总结出统一计算公式,并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我认为选择这样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2、学生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但学生能不能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发现式的学习,并不那么为大家的行动所接受。我们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能不能解决那些连成人都会感到困惑的问题?当我们把问题“V=sh这个公式,在实际计算中哪些地方能应用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发现并不如我们所预料的:学生无法解决。但是我相信学生确实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展现他们才能的`时间和空间,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就会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喷涌而出。关键是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当然,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习?再说,今天给学生留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在今后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和发展。欲速则不达,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就是常常为了急于求成,造成留给学生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学会思维的东西却不多这一大遗憾吗?

  3、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近日听到有人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这节课,我基本上没有讲,整堂课都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要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条件,但完全不必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条件。我们只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渔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通过切土豆让学生来认识长方体的棱、顶点、面等主要的要素,对长方体有初步的认识

  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而是它们共同的几何属性,因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这些实物的颜色、质料、用途等特征,而把它们共同的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这里投影片起了很好的作用,学生看到了从实物图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几何体的长方体。

  接着,通过摸袋子中的长方体,学生边双手抚摸边观察,闭眼想这个模型,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这就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好记录单,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索。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师手中有模型,那么学生也只能作“观众”和“听众”,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这在本设计中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想指定长、宽、高的长方体和制作模型来完成的。制作模型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三、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创新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能力。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四、“制作几何模型”的学习活动值得提倡

  本课的末尾有制作长方体模型的活动。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本节课的设计还为以后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准备),检验了所学知识;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

  小学几何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看图作图技能,使用相应的工具的技能和制作模型的技能,培养动手、动脑的兴趣。

  总之,本教案的教学过程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想象实践(操作),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一节发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数学课。

  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没有教学五年级的经验,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是很到位,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没有根据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没有总结面积分别相等,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等小知识点,可能会造成后面求表面积的理解。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数出小长方体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不足之处是练习的安排,应该更有层次和梯度,使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适当有些拓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0

  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感受颇深。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在学生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得出三种计算方法: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通过对正方体表面积比较归纳,学生和我一起总结出了文字公式,并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1

  “整理与复习”课是以整合、梳理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整理课一要体现“理”,即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二要体现“通”,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三要体现“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

  由于平时教学中的知识点是零散地一个一个的呈现,缺乏系统整理。因此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用提纲法、列表法两种整理复习常用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归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其中。本节课虽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以及计量单位进行归纳整理,但是我设计的.侧重点是对表面积的教学,主要通过三个动作“刷”、“切”、“拼”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表面积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课堂练习我设计了从大正方体上拿走一个小正方体,表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目的是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是围绕着本节的教学重点展开的。

  通过整理复习,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温故”而“知新”,进一步达到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2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

  首先,我让学生先对长方体的实物进行观察,找出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长方体框架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再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

  最后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处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利用集合图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关系。

  这样,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后一些有关的辨析练习没有时间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3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扎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经历思维的.形成过程,充分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思考、表达、交流中得到发展,课后反馈效果很好。

  在思考、讨论中步步为营。在教学中,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认识引入,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按照一定的位置在六个面上分别表明前、后、左、右、上、下;想一想:根据长方体棱的特征,我们可以八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几组?怎么分?为什么?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等。在每一个细小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中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每个环节知识的掌握都落实到位,并为后面的知识作好循序渐进的铺垫,让学生在这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学习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掌握方法、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4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感到这个内容以前学过,减轻学不会的心理压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大家先回家用硬件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特征,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新课程改革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获取知识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先制作实物模型,然后找出它的表面积,再通过学生給长方体的盒子内外涂色,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立体图形外表面的面积是它的表面积;再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他们发现做一个长方体至少需要4个面,最多6个面,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就要根据生活实际,哪些面算,哪些面不算。

  二、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数学家发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凭借数学的直觉,提出各种猜想,进行实践尝试,从而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尝试验证,发现知识规律,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学会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让大家先回家用硬件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制作时就要考虑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不能随便剪,否则就围不出来,而且对面相等;还有不成功的长方体(比如:长方体烟囱、长方体背篓等,就没有6个面)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实物的特征,学生凭借自己直觉和自己的数学实际,提出各种看法,虽然有些“猜想”是错误的,但创新的智慧火花瞬间被点燃,同时一种种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和进行验证的需要。在学生独立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该如何计算,这个问题时,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计算出你做成的纸盒的面积,让学生知道计算的面积就是纸盒的表面积,并尝试提炼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出示:如果一个长方体只告诉你它的长10厘米、宽7厘米、高4厘米的实物教具,你能用你的公式,将它的表面积算出来吗?这两个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测量棱长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计算,而有的学生其实也测量长、宽、高,但他们需要测量6次;在探索其计算过程中,有的是先算前面、侧面、底面,然后分别再乘以2,也就10×7×2+10×4×2+7×4×2;有的是因为两两相乘后,才算出3个面的面积,即表面积的一半,再乘以2后就将6个面算完了,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还有的根据乘法的分配律,也列成(10×7+10×4+4×7)×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先算完6个面,再减去少去的那个面。也有的分开算,只算有的面。在这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是自主的,是鲜活生动的,是富有个性和创造的,学生的创造潜力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本课时是学生在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刚刚从几何图形的学习转向对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所以对学生来说在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上是一个重要的进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这节课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借助实物模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先自己制作、观察、交流、探究、归纳、提炼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5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实际应用,学生是在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单位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几何体来进行教学,如粉笔盒、课本和长方体的橡皮擦等实物,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运用这些小正方体按小组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摆成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再数出这些长方体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观察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条件的积与数出来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的体积的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提问学生,你们找出的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们是怎样找出来的?在这提问中学生答对的教师要给予肯定,答错的也要给予鼓励,然后师生共同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出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这样教学,教师就把学生带到了从实践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另外,教师也可以用如此类推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教师应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反思12-2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2-2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7-1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1-0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08-2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7-31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08-2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5篇05-16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