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木笛教学反思

木笛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06 17:09: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木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木笛教学反思

木笛教学反思1

  《木笛》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浸透着一位木笛演奏家在个人前程与国耻纪念日碰撞时绝然的选择。课文篇幅比较长,容易零碎,所以我注意从整体上把握,重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引导学生有效融合资料,结合人物外貌描写,从而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在这次上课中,我更加重视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我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为背景,以“进入终试→拒绝吹奏→被破格录取”为线索,全文以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为一个大问题,把这一问题作为第一大教学目标,通过两次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突破难点(课后第2题),引领学生回顾南京大屠杀的情景,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自强感。在教学中我以这样四步进行。

  一、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我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入主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可以在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叙述,在学生叙述课文主要内容时我随时板书:“进入终试→放弃终试→破格录取”借助板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面对朱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让我们带着这种疑问走进课文。这样自然过渡到第2部分的学习。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为使学生透彻理解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难句,在学生展示汇报时我重点引导这三句。例如:

  重点段: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课后第2题的第一句话,是本课时的难点)学生能抓住一丝悲戚、沉默片刻、鞠躬、歉疚地说这些词语,以及抓住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牵线地谈出自己的体会,我顺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做到既有小组合作展示,又把学生汇报时理解不到的进行引导。当看到卡片时,朱丹的眼里为什么会闪过一丝悲戚?(说明朱丹内心的悲痛:a他的'沉痛心情使他无法演奏b预感到拒绝可能使他失去机会,甚至永远与机会失之交臂。c在这样的日子里,还有人出这样的考试题,这是民族的悲哀。)面对这三点,学生只能谈出朱丹心情沉痛,不能演奏,我再次引导。这样做到了学生自读自悟和老师的有效引导相结合。重点段: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一时间,所有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课后第2题的第二句话。)对于这句话学生理解很到位,能够谈出会场为什么爆裂?考官窃窃私语什么?为使学生更明确地理解朱丹为什么拒绝吹凑,我以追问的形式问学生朱丹没有忘记什么?作为学习下一环节的自然过渡。

  记得在讲《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以展示一些南京大屠杀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但那些血腥的图片让学生产生恐惧,效果不是很好,听课的老师也认为太恐怖的图片不要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所以这次教学我在思考:怎样借助资料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呢?于是我以12月13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日子为问题,以黑屏白字进行展示资料,重点部分描红的方法让学生阅读,并且进行追问学生: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然回答:沉痛、悲伤的。于是我再次出示上一段话,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这段话。经过这样的理解、展示,学生的爱国情感被激发,朗读很到位。

  三、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第三部分的学习还是以朱丹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为主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组合作。重点段(25自然段),对于这一段的理解,由于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理解了一些重点词语,借助这些词语理解幼松林、曙色萌动、蓓蕾初绽、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等一些词语不成问题。此时学生经过分析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时重点写孩子?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在备课时的疑问,负责展示的小组是这样解释的:这象征着孩子们也会像他的先辈一样,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革命传统发扬光大。我认为这样解释,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还不是很明白。于是我又进行补充:孩子们的表现是受父辈们的影响,使他们教育的结果,这证明了朱丹的所作所为具有了深远的意义,他的行为影响到了下一代,影响到了孩子们,课文此时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情感得到了升华。

  朱丹用什么方法来寄托他的哀思呢?课堂也由此进入了高潮:在理解重点句27自然段笛声时,在学生感悟笛声的如泣如诉后,此时我安排了一个填空小练笔,这笛声外还有声音,这声音在控诉什么?在呐喊什么?学生抒发自己的心声,发言很精彩,我想这也是情感到位的原因吧。之后在悲伤的乐曲中学生进行了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层层深入,在齐读中情感又一次得到升华。学生们不仅读懂朱丹的笛声,更读懂了朱丹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形象在这一遍遍朗读中越来越丰满,学生的情感在这一次次反复中越来越浓烈,对课文的理解也是越来越深入。在这基础上理解大师破格录取朱丹的原因就比较容易了,学生能理解到朱丹高超的木笛演奏水平和深深的爱国之情打动了大师。所以,朱丹虽然没有经过考试,也被录取了。

  四、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对于外貌的描写我本来设计在文章最后进行学习,由于小组汇报时就谈到了这一点,所以就顺着学生思路进行了学习,经过学习后学生知道了梅花是祖国的象征,朱丹穿这样的衣服也正是爱国的表现,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借助外貌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再如前面学习的借助人物细节和动作描写也能突出人物的品质等等一些方法。

  韩立福教授要求学生在学新课前要多读书,我也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所以,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先把课文读了几遍,有了自己初步的想法后又阅读了几遍教参,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木笛》是中学课文中的一篇感人至深,摄人心魂的爱国小说,其中有很多描写方法渗透其中,我想在小学生的课堂中如何渗透呢?经过反复研究后,我准备把这些方法放到相应的段落中,深入浅出地进行渗透。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一些方法,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学懂了,掌握了,我认为这也是这节课成功的一点。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学生能理解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但学生在有很多老师听课的情况下不能大胆地展示,恐怕自己说错了而不敢发言,汇报还停留在一些浅显的问题上,只能靠老师的引导来完成。我想这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多练习,多研究。

木笛教学反思2

  《木笛》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文本故事情节巧妙曲折,语言叙述精炼生动,人物刻画细致真切,读中令人心灵震撼。根据课文情感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方法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1、重点回环,情感递增。

  教学中,我扣住描写笛声的句子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反复朗读感悟,并牵引扣击文章的相关段落,做了四次回环。第一次,扣住“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几个词语读懂笛声的悲凄,朱丹的心声,读出悲凉。第二次,补充南京大屠杀场面的视频,感受国耻,读出悲愤。第三次,走入孩子们雪中祭奠的感人场面,感受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读出感动。第四次,体会大师改变主意的原因,赞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读出悲壮。人物的形象在这一遍遍朗读中越来越丰满,学生的情感在这一次次反复中越来越浓烈,对文本的理解亦是越来越深入。

  2、读写结合,抒发情感。

  在学生感悟笛声的“如泣如诉”后,在学生看到同胞无辜被屠杀的血腥场面后,在学生看到孩子们“自发聚集”祭奠遇难同胞的感人场景后,学生心中肯定情感翻腾,有许多想说的.话,此时安排“这笛声外还有什么声音?这声音在叹息?在哭诉?在控诉?在呐喊?”的练笔,让孩子们抒发自己的心声,亦是表达对文本的感悟。课堂中,孩子们的发言很精彩,那是因为情由心生。

  3、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堂中,我以木笛曲贯穿在读文、体会、练笔等环节中,渲染了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我适时补充了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震憾,在心灵上产生与人物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同样的教学设计,我在不同的班级上了四遍,每一次的课堂都不一样,我想,这也正是高段课堂的特点,生成与预设总是有差别的。这种时代性、情感性强的文章,怎么吸引学生入情入境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中,有的环节处理得比较粗糙、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调控能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课堂教学更流畅。

木笛教学反思3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争体现学生自主阅读与自主感悟相结合,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品质。

  《木笛》是课改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主要选取了与国家利益、民族精神有关的文章,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不忘历史的情感。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的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故事。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通过第一课时的初读已经初步了解到朱丹“放弃终试”是因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但是他为什么宁愿放弃自己热爱的艺术,也要悼念遇难的亡灵,为什么外国大师又破格录取他,学生并没有真正感悟到,尤其是笛声所蕴含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音乐渲染等教学手段解决难点。

木笛教学反思4

  《木笛》这篇课文讲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经过初试、复试的激烈竞争,进入了终试,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演奏欢乐的曲子而被取消考试资格;晚上,他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亡灵,又被在场的音乐大师破格录取。表现了木笛手朱丹深深的爱国情怀。抓住文中的对话及对笛声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笛手朱丹的爱国情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在决定自己艺术前途的终试前就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充分查找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资料,才能走近文本,真正有所感悟。但当学生进入角色,在读中感悟后,才会很容易受到朱丹、大师和孩子们的感染。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华丽,对于本文重点的段落,如果要理解到一定的深度还是有困难的,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在教学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1、资料补充,入情入境

  在对话教学时,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朱丹在考场上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这到底是为什么?”学生马上能回答是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但是如果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没有了解,那他们是不能真正理解朱丹的这一举动的。于是,课堂上我适时补充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写作背景,能更快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到朱丹的那一片爱国情。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课文的25自然段,语言优美,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多形式的读,多层面的读,指导学生在文本语言中进行感悟。读出文中之意,读住文中之情。学生在理解课文语句后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读出人物心声。读使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孩子们和朱丹一样怀着浓浓的'爱国情。

  3、扣住词语,感受笛声

  笛声还是这样的笛声,词语还是这样的词语。学生先找到描写笛声的语句,再细细品读,把句子读薄,抓住句中关键的词语进行体会。通过读透“悲凉凄切、脉管滴血、如泣如诉”这几个词语,从而读懂朱丹的笛声,更读懂了朱丹的内心世界。至此,文本、师生、作者之间的心理交融得到较好的融合。

  4、媒体使用,渲染情境

  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我选用了一组触目惊心的图片,向学生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震憾,在心灵上产生与人物的共鸣。而之后木笛曲《江河水》,则更好地渲染了情境,并使语言文字的教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整堂课的设计较为流畅,但是因为缺少很细致的预设,在落实过程中就显得很粗糙,不到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那么,我也在想,怎样做好文本的研读,怎样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进行问题或具体内容的预设,以此提高自己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就像如果能在滔滔江水中,只取出几瓢饮,但却饮得痛快,饮出蕴藏于水中之甘甜。当然这便是智者的境界了。

木笛教学反思5

  思

  《木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语文选读课文第七课,其编排意图是回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一主题,。而在方法上是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抽查,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此,我在20xx年1月3日第一节教学《木笛》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联系实际导入,激发爱国情结。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回忆、说出自己难忘的考试,甲生说自己在期中考试时,意想不到的得了满分,是语文学科的第一次满分,也是人生中难得的一次满分。乙生说自己上学年期末考试预计要考班上第一名,结果只得第二。丙生提出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考好试?依据学生对考试的局限性,我把狭义的分数型考试引申到了广义的考试,由学习中的`考试延伸到了生活中的考试,从“一试定终身”拓展到人生中其实随时随地都存在考试,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也是精益求精的考验手段之一,目的是推进历史的进步。我讲了一个儿时父亲讲给听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翁,衣衫褴褛,穷困潦倒,总是会在赶集天,坐在一座瓦桥头,翘起二郎腿,每当人们路过,他就故意把草鞋挑到桥下,让人帮他捡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没有人理会他,只有人嘲笑他龌龊、邋遢、老不正经……就在老翁绝望地摇头叹息之际,一位相貌英俊、目光不怒而威的少年,跑到桥下给老翁捡回草鞋,小心翼翼的帮老翁穿上,并一再坚持要求送老翁回家。老翁此时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一位腰缠万贯的富翁,只是想寻找一位技术的传人。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真正的考试是考人心,只有人心的高尚才会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二、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其自读自悟。

  在学生对“考试”用了新的认识后,我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领悟文章主旨。1、小组读、大组读、角色读。2、说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不懂之处,又由同学互相解答。3、朱丹的木笛声中,一曲爱国主义高歌播撒于每个听众,根植于每位读者,打动每位评委,折服每位在那次选拔考试中的选手——千里马与伯乐并驾齐驱“爱国情怀”!

  总之,整节课,我教得轻轻松松,学生学得快快乐乐——何乐不为呢?

木笛教学反思6

  从木笛曲的悲凉凄切,透视朱丹人物的内心,再追问原因,原来是南京大屠杀这一国耻,品读笛声的语词描写,感受朱丹痛苦的内心。这些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对朱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纯是把文本当客观物,忽视了儿童主体的内心。如果,把这一情感基调当作儿童表达的基础,那么,表达,儿童笔下的朱丹就是我教学的最重要目标。也就是实现我的教学指向——儿童笔下的朱丹。

  依此,我让学生以大师的角度,从大师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作为思考切入,引导学生站在大师角度写作。写作过程就是学生再次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这理解过程一定会涉及到语词的运用和内容的选择,是学生梳理思想,选择言语的过程。可以写一个角度,如考场上,大师眼中的朱丹,可以写纪念碑下大师眼中的朱丹,还可以写梅花与朱丹,角度不同,语词的选用不同,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

  当学生写完后,在交流中,让学生发现以大师的眼光看朱丹,实际上是侧面描写;当学生表达中缺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对比描写时,教师作适当的点拨,从而习得侧面表达人物的方法。这程教学,既不是枯燥的`写作术语教学,学生活动是明的,知识是暗的,学生的表达知识是习得的,还让朱丹这一人物形象驻在学生心理。

  这样教,学生收获如何?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习得了小小说塑造人物所需要的表现手法。这手法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通过课文,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的,是亲历体验的。一是有利于以后在读小小说的时候,自觉关注作者塑造人物的时表现手段,二是有利于学生在自我创作时,不自觉使用这些言语表现手法。这种教学,丰富了儿童的心灵,养育了儿童的想象力,表达动机和表达过程达到了完美统一。

  这样教,我们要反思什么?

  教《木笛》,反思!让我明白了两个概念:“为了知识的语文教育”和“通过知识获得语文的教育”。概念的差异,教学思维也不同。前者的逻辑起点是“语文知识”,即围绕要教的知识而展开教学活动,比如,教《木笛》,我们往往会要学生认识朱丹的不忘国耻,有人格尊严,或者教学生要注意细节描写,要注意环境描写,要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的确,作为小说题材,人物是核心,透过课文言语表达内涵的领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应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这些只能作为公共知识,就是老师假定的知识,并不是学生个体知识,这样“应然”的教学内容有成人化之嫌。这是为了知识的语文教育。我们不否定这样做是错误的,只是认为“有效率”不代表“有意义”。有人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成人”,即使人成为人。说到底,这是一种“技术主义”取向的教学。那我们需要什么样取向的教学,我想应是“心理学主义”取向的教学,努力让学生将知识产生与应用情境加以关联。那么教学的逻辑起点就应改变——通过知识获得语文教育。

  如果逻辑起点放在“通过知识获得语文教学”,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知识是儿童成长的一种文化资源、精神养料,它是为儿童服务的。

  教学中,学生对朱丹的认识应是个体的,有的学生认为他是爱国的,有的学生认为他是有尊严的,有的学生认为他是有人格的,有的学生认为他不会忘记国耻,甚至有学生说他因为亲人被日本鬼子杀害,不记仇恨……我们说,这是学生个体心理意义。这种认识只不过透过故事内容来感受,并不是透过某个细节,某个语词。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词来表达出这种情怀,我设计了“大师眼中的朱丹(写故事)”,让学生利用自己认为课文中必需用的情节或语词,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组文,这样流淌出来的文字,有两个好处:一是运用课文中静态的“言语”,经过内心意义建构,重新表达,积淀,运用,二是通过表达训练,形成小小说的一种表达图式,如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等知识,在活动的无形中习得,教者有心,学者无意。

  因此,通过知识获得“语文教育”,策划有价值的活动,是得花一番心思,让教学既感性,又有理性的存在。

木笛教学反思7

  在无尽的思念中,一道阳光,洒落在大地上,给阴霾的天空,带来了光明,给大地,洒上了勃发的生机,仰头,享受着阳光的照射,内心,一片坦然。说实话,磨课是痛苦的,那持续的睡眠不足,那绞尽脑汁地前思后想,那一份‘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着,真有点‘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味道。

  磨课前的教研活动,我们组内围绕“聚焦疑难演绎精彩”,针对五、六年级精读、略读各占50%,从中我们发现编者的良苦用心。然而,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却常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略读课文怎么教?一节课40分钟,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略读课文可以处理成精读吗?这些困惑影响了老师们的教学,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有针对性地,我们决定好好挑一篇略读课文《木笛》来磨上一磨。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

  《木笛》讲述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经过初试、复试的激烈竞争,进入了终试,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演奏欢乐的曲子而被取消考试资格;晚上,他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告慰亡灵,又被在场的音乐大师破格录取。这篇文章正是第七单元这一组课文的延伸教材,也是一篇洋溢着深沉的爱国之情的文章。如何把这样一篇篇幅较长,内含较深的文章,在短短四十分钟时间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

  1.重点回环,笛声传情。

  教学中,我扣住描写笛声的句子作为课堂的主旋律,一开始就让学生寻找描写朱丹的那一曲木笛声,反复朗读感悟,扣住“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几个词语读懂笛声的悲凄,朱丹的心声,读出饱含深情,体会吹笛者技术高超。教学中,学生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描写笛声的句子,但光读几遍并没有读理解。先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自己心里有个基调,再让学生谈体会,带着体会读深入,效果可能会更好。

  2.入情入境,感受国难。

  在对话教学时,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这饱含深情的笛声,就来自朱丹这位演奏高手。那作为演奏高手,为何连一首欢乐的乐曲都不愿演奏就挥泪离开考场?这是为什么?”学生马上能回答是因为当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我一连反复问了三次,加深学生对这个特殊日子的印象。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72年,如果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没有了解,那他们是不能真正理解朱丹的这一举动的。于是,课堂上我适时补充南京大屠杀的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写作背景,能更快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到朱丹的那一片爱国情。加深理解之后,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朱丹与大师在考场上的对话,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教学中,老师们对于这一设计给予肯定,学生在理解课文语句后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读出人物心声。读使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孩子们和朱丹一样怀着浓浓的爱国情。

  3.烛光映照,用心聆听。

  走出考场,朱丹泪流满面,他又能向谁倾诉内心的痛楚呢?他披着雪片,漫无目的地走在南京寂静的夜色中。又鬼使神差般径直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临近石碑,你看到了什么?走近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走进孩子你又看到了什么?利用教学支点的移位,分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学习石碑前的这段文字。从这一文字中让孩子们体会到,已经由一个人的纪念,变成了一代人的纪念。孩子们也记得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用莹莹光亮来告慰亡灵。

  4.音乐渲染,悲由心生。

  笛声还是这样的笛声,词语还是这样的词语。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加上一组组触目惊心的图片,向学生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震憾,在心灵上产生与人物的共鸣。而之后木笛曲《江河水》,则更好地渲染了情境,音乐就有这样的魅力,使语言文字的教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5.拓展写话,弦外有音。

  孩子,你在笛声中仿佛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学生答,答不出的引导你有没有听到倾诉的声音?有没有听到叹息的声音?有没有听到哭泣的声音?有没有听到向往明天的声音?)把你听到的声音写在175页那飘满白雪的夜色。我在听,我似乎听懂了。

  一堂课学生是否掌握,写话是最好的检验方式。一开始磨课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在写话中学生表达的是对侵略者满腔的仇恨、愤怒,甚至有的想血债血偿的味道。我自己反复思考,这样是作者的本意吗?仔细研读发现,是自己在前面处理回顾历史的时候,一再强调国耻与屈辱,让学生也处在深深的痛苦中。第三次磨课中,我调整了片面的指责,而是把这段历史看成是全世界最黑暗的一天,因为这不仅是日军对中国造成深重的灾难,更是人类社会犯下的滔天大罪。而作者的本意是让我们纪念亡灵,勿忘历史,但牢记的不仅仅只有仇恨,而是在纪念中不让悲剧重演,在纪念中为了对和平永久的呼唤。让孩子们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现在和平的时代,做个善良的人。

  祭奠,终究之祭奠,活着的,才是世界的主导。因此,我们允许自己伤悲,在一定的时节,去记住,为了我们的存在而努力的人们,哪怕墓碑上的刻印,已经模糊,哪怕他们的名字,我们没人能记住。做个善良的人,用心去聆听那曲笛声!

【木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1-27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2-22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5篇)07-28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精选15篇)08-10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汇编15篇07-06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集合15篇09-16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通用15篇08-12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03-28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