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
《蜜蜂》这篇课文叙述线路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给20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理解到为了要跟其他蜜蜂区别开来才这么做,体会到他很聪明细心。“小女儿守在窝旁”,有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他让女儿这么做可以计算时间,经过她的讲述,大部分同学能理解这种做法,并称赞法布尔想得很周到。在“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他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我问学生再见到两只蜜蜂法布尔心情是怎么样的?小女儿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学生通过研读词句,从“高声”“没等跨进家门”“冲”等处体会到女儿心情的激动,再朗读课文,情感便自然而然出来了。这让我了解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培养朗读能力,效果会很好。
本课留有遗憾的地方时:下课铃声响了,广播操里音乐已经发出,还有一个问题没来得及提出:“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很值得让孩子们探讨,虽然可以留到下节课上再问,但是感觉对于本节课总是缺少了什么,所以今后一定要掌握好课堂教学的时间。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2
孩子们对蜜蜂多少有一点了解,但对于蜜蜂的秘密知道的并不多,因而教学《蜜蜂》这一课,孩子们都比较兴趣。教学这一课时在谈话引入课题后,先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蜜蜂资料,再结合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先对蜜蜂有一个认识。
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先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谁的故事?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怎么做的?理清文章脉络后再学习生字词。第二课时教学主要抓住“法布尔怎样做这个实验?”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合作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师将这一过程板书下来。让学生勾一勾这一过程中法布尔所想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实验的结果,感受法布尔和女儿的兴奋。让学生在探究、抓关键事词句、朗读中感受法布尔是个怎么样的人?明白生活中只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3
在我讲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在预习本课时,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蜜蜂会辨认方向?我一听,立马感觉到学生有兴趣,并且意识到这是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自主学习的好机会。
因此,我布置学生各自回去收集资料。上课这天,学生准备了很多资料。上课时,我预留了时间给学生上台展示、讲述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了几个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换收集的'资料,并解答组员提出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我并没有真正让学习课文,而是让学生尽情交流感兴趣的内容。在交流过程中,我也适时进行总结,并梳理学生思路或者讲解较难理解的字词、知识。
这一节课主要的收获是将课堂内容向课外拓展,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课保持兴趣的方法之一。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在单元中就明确学生要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而第一课时的学习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因此,在这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从课堂的细节入手,希望通过老师的严谨充分体现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检查朗读时,对于学生在“听说”、“总是”等语言时,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在语气下有所强调。这节课分为两个部分展开:1.利用导学案回家预习再通过课堂检查预习,解决字词,及朗读的问题。明确文章结构,搞清楚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实验过程。这是传统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利的.结合,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确实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提问目的不是很明确。例:在我讨论推测的含义时,没有及时的把推测和猜测分析透彻,使得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还经常混用这两个词语。2.课堂时间的分配不足。在检查预习效果中,花费的时间过多,通过学生自己的相互检查,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结果时间却无法及时控制。导致后面学生自主讨论试验过程时,很多的学习小组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我在上课时预计不够,因此在学生展示时,无法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让课堂更加的明确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看法与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向高效课堂迈进!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5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满意。这堂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发言到位;本人也觉得教的极轻松。细细想来,原来是做了以下调整。
1.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备课中我把准这一定位,力求彻底转换角色,变权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转变,摒弃了“一言堂”和“强行灌输”的做法,把大多数时间和空间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读自悟、自由讨论理解课文。我没有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介绍,而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听、说、议等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学习。整堂课教师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注重互动交往,营造良好氛围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更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在这堂课中我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交往互动”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我充分发挥每一个生命体的活力,让学生自由探讨,知识与能力在主体参与、交往互动中不断建构生成。课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满活力生机,让人感受到课堂上挥洒智慧的乐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么理解本能的?请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有的说:“猫上树。”
……有的说的不太准确,我适时地加以指导和补充。
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不足之处:
教学环节的人文主线体现不够充分,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不多,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进行提升,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并能把这种美好的情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我们的孩子在过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6
《蜜蜂》是部编版三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再结合课后习题把图表补充完整。怎样把语文要素落实到课文中呢?通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真的需要在课堂上完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把实验过程弄清楚是最重要的。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提前有效的信息。部分学生找出:作者先捉蜜蜂,再它们身上做记号,然后带到四公里以外,再把蜜蜂放出来。最后在家里,等待并记录飞回来的蜜蜂的数量。
在这一环节中,一部分学生虽然能说出过程,但有部分学生有困难。比如有的提出疑问,为什么要给蜜蜂做记号?为什么要再走四公里……这些问题我找能理解的学生来回答。他们知道了,给蜜蜂做记号是就知道哪些是做实验的蜜蜂,哪些不是做实验的蜜蜂。走四公里是为了验证蜜蜂到底能不能飞回到原处……这样一来,学生在答疑解惑中,就慢慢地理清思路,同时也把实验的过程又重新梳理了一遍,加深了印象。但即使是这样,仍有小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的过程,有些混乱。于是,我又用画图了形式给学生一步一步地展示了一遍,找出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学困生再根据图示说一说,为了让全体学生参加进来,我让学生小组内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用自己的话讲讲作者的实验过程。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让大家熟悉,后来,班里的每个学生都能把实验过程讲清楚。我觉得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进步了多少。
说是写的前提,本单元习作是写自己做的一项实验,把过程写清楚。学生能先把作者的实验过程说清楚,说自己的实验过程,就相对容易些。写的时候就不会太困难。
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效率有点低,虽然学生对问题掌握了,但是课堂不仅仅是这一个问题。效率低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对文本不熟,课前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熟悉文本。对于浅显易懂的问题课堂尽量不再花费时间,让学生更多地有自己的阅读体验。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7
在《蜜蜂》的教学过程中,在“我”的试验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布置中,从捉自家的蜜蜂——给蜜蜂做上记号——2里外放飞——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放蜜蜂。我问到这些过程是否每个都有它的用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个过程试验是否能成功?
在小组的激烈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敏锐,也会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意见中,我进行了全班的讨论。
比如在“给蜜蜂做上记号”中,一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比较丰富,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过类似的试验,说:“现在有一种科技,在小动物的身上装一种仪器,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这只动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实验,结果也不是更明确吗?”我听到这个结论,我脑海里飞快的想着应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许多的同学举起手了,有的说当时可能还没有这种东西了,有的说装蜜蜂身上蜜蜂还能飞吗?还有的说可能装以来很麻烦……我鼓励各位同学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课外去找一些资料去查一下。
还有在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还有3只哪去了呢?同学们的意见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还有的`可能还在采花粉呢————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我确实想到了现在的小学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维也很发散,但总的来说还是在积极的动脑筋呀,我希望能够好好利用他们这种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8
《蜜蜂》是三年级第五册的一课。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我又问,那蜜蜂为什么要飞的很低,学生有的答:“为了减少阻力,越接近地面阻力越小!”达到预期效果。
课文总结时,我联系了本单元的作文,观察日记,不过在联系过程中,扩展的.不好,交给学生结构时直接按照课文的结构,没有想到多数学生是没有条件展开试验的,同时,没有课外推荐学生阅读书籍。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9
《蜜蜂》一课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为了实验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的事情,学习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探索的精神,
这篇课文我今天是第三次接触,前两次课文都是以略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在教学中不要求学生细读文本,因此回想我前两次的教学可以说是马马虎虎,只是让学生找出实验的过程,接着草草的通过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来了解法布尔认真探索的精神就结束了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
这学期我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的教学中又一次走进了《蜜蜂》一文,教材把课文变成了讲读课文,因此在归纳了前两次教学中的得失后,我在教学前设计中修改了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的第一课时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到了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和方法,交流反馈后,我以“学习课文后,蜜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感悟,当学生听到问题后,一时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答案很多。有的说:蜜蜂聪明。有的说:蜜蜂勤劳。顺此线索下去,我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语句中,找一找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蜜蜂聪明和勤劳?学生再读课文后,对课文的重点语句加深了理解。有了这个小台阶后,我才又从“法布尔这样做,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第三次带领学生到文本中去感悟法布尔做实验有何可贵之处,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弄懂了科学家不怕困难,认真观察,努力探索的精神所在。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突出的地方是学生在课堂最后精彩的发言。当我把“你平时做过什么实验,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言,其中:陈龙同学讲到了和姐姐玩放大镜的实验;刘升同学讲到筷子在水碗中发生光折射的现象;孙莉同学说到电石泼上水会保证,发出臭味的现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字被激活了,这是我在前两次的教学中没有遇到过的,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多思考,勤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学问勤中得,学无止境,只要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0
本文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对科学的求实精神。
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默读为主,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悟到试验的乐趣和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求实精神。
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蜜蜂引路》,其中也提到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上课时,我便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故事的内容,我引导学生思考,蜜蜂为什么能为列宁引路呢,不少学生联系到本文说出了答案。在这样的知识再现过程中,不仅回忆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学生带着质疑走进了课文。
在学习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时,我让学生分别找出法布尔对蜜蜂做了哪些事情,而蜜蜂又是怎样反应的。在这些对比学习中,学生发现蜜蜂能从两里远的地方飞回家,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于是真切地相信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而文章的最后总结自然段,法布尔提到:“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我顺势提问:“为什么法布尔无法解释呢?”我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与科学条件去思考,学生很快明白了,当时的科学还不够发达,有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的。至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是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最后我还提出一个小小拓展问题:现在的科学发展了,你们能不能去查找资料告诉我,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呢?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1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2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识路的本能。讲完课,我心中倍感满意。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发言到位。把文章读短是阅读课文必不可少的一项本领。所以从孩子们升入三年级以来我就开始训练孩子在初读课文时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起来这个题目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把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实质是个难点。如《蜜蜂》这课,在孩子们自主学习以后,我让他们用一两句话讲讲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我连叫了两个孩子,他们几乎都是按原文读一读句子,说了很多。我以为孩子们没有听清楚,于是又把要求说了一遍,这次可好,一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讲了蜜蜂的一件事。说让简短,一下子又短没了。无奈之下,我在黑板上出示:(谁)为了(什么)(干什么),结果(怎样)。没想到,学生顺着这座桥很快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个小题目,让我领悟到,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渴望一口吃个胖子。孩子们始终是一群正在学习中的孩子,有些的确不会,老师只着急是没有用的。要静下心来想办法进行指导,让他们从不会到会,这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
接着让孩子们围绕课后题“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学习课文,从而了解实验的步骤。孩子们小组讨论,激烈地争论着,做到了人人发言。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孩子们不仅说清了实验的步骤,还发现了一些重点词,例如:几乎、推测、也就是说……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达成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3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深读课文时,我抓住第三自然段为学习重点,从第四自然段入手,从最后一句列宁笑着说: “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里来的”为切入点,引导大家质疑:向导指什么?蜜蜂不会说话,不会指示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然后引导学生仔细研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读一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同时还让孩子们根据课文描述画出列宁在寻找的过程中的.路线图。
根据孩子们的思考,回答巧妙的利用板书归纳性展示:列宁发现蜜蜂――发现园子――发现小房子,列宁想到: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列宁证明: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然后引到孩子们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孩子们在完善思维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到列宁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敏锐的判断力,明白自己要拥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研究意识。紧接着让孩子们扩展想象,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说些什么,还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在情景演示中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4
把文章读短是阅读课文必不可少的一项本领。所以从孩子们升入三年级以来我就开始训练孩子在初读课文时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起来这个题目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把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实质是个难点。如《蜜蜂》这课,在孩子们自主学习以后,我让他们一两句话讲讲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我连叫了两个孩子,他们几乎都是按原文读一读句子。我以为孩子们没有听清楚,于是又把要求说了一遍,这次可好,一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讲了法布尔的一件事。唉,说让简短一下字又短没了。无奈之下,我在黑板上出示:(谁)为了(什么)(干什么),结果(怎样)。没想到,学生顺着这座桥很快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个小题目,让我领悟到,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渴望一口吃个胖子。孩子们始终是一群正在学习中的孩子,有些的确不会,老师只着急是没有用的。要静下心来想办法进行指导,让他们从不会到会。这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蜜蜂教学反思05-18
《蜜蜂》的教学反思11-13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07-09
【精】蜜蜂教学反思07-07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精选)07-06
蜜蜂教学反思[热]07-11
《蜜蜂》教学反思(精华)07-07
[精华]《蜜蜂》教学反思07-07
蜜蜂教学反思(优秀)09-28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