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摆教学反思

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3 04:55: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摆教学反思15篇

摆教学反思1

  《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5课的内容。

  在教学伊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具荡秋千入手,让学生说出这是哪一种运动方式,由学生的回答:摇动、摆动等以及生活中还有那些类似的现象引出,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质疑:关于摆,你想知道什么?(如果学生提不全面,教师可以补充)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自学课文。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玩摆,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至此将教学重点放在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上完这节课,对摆的探究还没有就此结束,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在此停滞!怎样利用好最后的延伸环节?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为此,我又设计了在15分钟内,让学生制作规定次数的.摆。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对教材的整合不够

  对于教材,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确实,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思路、依据以及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具备“用教材”的意识。对于实验器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本课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玩摆时的10分钟与后面拓展延伸中“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摆使它与教师所给的次数一致”,中的15分钟整合为15分钟。既节约了时间,又降低了学生的难度。

  2、让学生明确目的

  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目的,要让学生确定实验方案,设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在有计划的情况下做实验,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

  3、对于实验中的变量的控制,一定要让学生控制掌握好。

  4、受自身水平的限制,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生成的东西不能灵活处理,课堂评价语言比较少,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永远是门艺术”。在以后的叫教学中,自己必将多动脑,多请教,真正达到让学生既发展技能,又学到知识的好课。

摆教学反思2

  《巧板摆一摆》这一活动主题在学生生活中寻找素材,结合学生的需要,创建使用和开发这一活动主题进行的。此次活动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

  一、情境激发,由观看视频、谈话巧板入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采用多层互动的活动方式。其中的首要原则就是“运用感官体验教学,使活动手段多样化。”研究性学习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解事物不同的表现面,从中获得发现。体验是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体验是动员整个身心参与的活动。在确定活动主题前请学生利用以往经验谈一谈有关巧板的信息。反思一些活动收获,从而对四巧板游戏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主题,进入实用有效学习并引发了学生探究、感知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创新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被普遍采用。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进行活动。孩子们小伙伴们心情愉快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合作进行巧板游戏比赛。目的上提升为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的思维、动手能力是有限的,而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拓宽自己的思维想象,从中获取本领,共同获得提高。我发现学生在活动拼图时思路广泛;给予学生适当地点拨和引导:每次小组合作前想好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活动前讲明活动时要求、活动时安全问题、小组合作时怎样分工等。使学生能顺利地开展在活动;并以饱满地热情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持续地研究。此次实践活动,重点指导学生拼组的方法、技巧,由扶到放,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设计出特色的图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孩子们的热情让我感动,进步让我欣慰。我看到孩子们能积极地亲身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异常的活跃,展示出他们令人骄傲的一面。学生们不仅研究了想要了解的问题,学会了分享他人的成果,取长补短、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学会了分享资料,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聪明才智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启示,潜能得到了发挥,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开放空间,发展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教案中参与活动,教师必将学生局限在自己的预设中。学生的发展受到约束。这将要求教师:灵活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更理想化。这是我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亟待解决问题。

摆教学反思3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传统的新授课,教师的预设局限性太大,往往把这节课所需的知识基础替学生“提取”出来,然后进行课前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权不够,教师“抱着走、领着走”,结果只能是“学生遇到新的情景就束手无策”。因此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习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习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习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习。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笔者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已渗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低段学生的探究欲望强与探究能力低的矛盾如何突破?是我们每位实践新课程的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仅以此课想与同行共同探讨。

摆教学反思4

  这节课教材只要求学生从摆锤的重量和摆绳的长短两个方面去探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

  实际操作时,要控制变量,就会发现摆幅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要控制摆幅不变需要一些操作的。以前了解到有老师把量角器粘在铁架台上来控制摆的角度,但是还需要额外准备。

  因此我把摆幅放在第一个讨论,不用特意控制全班一致,只要有大摆幅和小摆幅的区别就行。学生实验发现摆幅不影响快慢,那么后续的`研究就不用太在意摆幅完全不变,实验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其次教参说30秒,但是还是太长,10秒即可,还可以多做几次。

  最后对摆的研究时间的精准把控很关键,所以可以在实验前设计一个测试环节,检查学生计时能力,也强化精准计时的重要性。

摆教学反思5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

  关于教材,路培琦老师曾有很经典的论述:“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的确,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有“用教材”的意识。

  《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中“摆”的部分内容。我在学习内容、实验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了处理。

  1、学习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对原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活动重点定位于“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的方案设计、实验和交流”,所以就设计了这一课《摆》。

  2、材料选择:在对摆线的选择上,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最小。我的感受是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相当重要,不同的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会有所不同。这也许是对教师要求的科学素养之一吧。

  二、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在本课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已最大限度地让三维目标实现有机整合。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在摆的实验中对变量的精确控制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课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

  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摆锤研究结果的教学组织中,我设计了这样有结构意义的体验活动:

  1、学生汇报关于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大部分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

  2、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大家研究的结果不同,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讨论找出其不规范或不正确操作而影响实验精确性的地方; 3、现场验证演示,请“错得最离谱”的一组现场演示,在集体指挥下,严格控制相关变量,达到实验成功。学生在这样有梯度的三个递进活动中,经历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回顾,达到对“精确控制因素”的再认识,深刻体验对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由于关注了每一个活动的质量,出现了教学时间不足而导致结尾有匆匆收场之嫌。教学活动如何“瘦身”?把“认识摆钟”部分去掉、简化“摆的组成部分”和指导做摆、或者不要研究三个问题,只研究“摆长问题”,把“摆锤重量问题”和“摆幅问题”留到下节课研究等方案,这也是我在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我将继续探索研究。

摆教学反思6

  本课以用摆做实验为主要内容,是一个典型的探究不同因素的对比实验。结合单元目标和教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

  1、通过用摆做实验,说出摆快慢与摆幅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观察钟摆和我们的摆的对比,推测多种可能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

  2、结合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改变摆锤重量、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记录每个实验数据的重复测量结果,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通过观察相同绳长不同长度摆锤的摆运动的快慢,认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很重要,并且对新的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本课重点是:

  自主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和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说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幅的大小和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本课难点:

  结合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方法,自主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本课的亮点在于对实验测量方法的改变和数据的处理。

  教材安排测量摆在15s内摆动次数,同时存在15s计时和半次怎么数两个问题,而且计时同学参与度不高。所以本课借鉴李子组蔡垸老师的教学反思,更改为测量摆摆动20次所用时间,这样就误差就集中于计时的误差,是无法避免,并且对实验结果影响较细微的,摆绳长短的实验数据梯度也较为明显。

  另外对于数据的处理,因为实验中的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并且需要让学生学会真实记录,并且能在理解误差的基础上认识到我们的实验结论。所以我借鉴了一篇文献中提到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趋势图法,利用误差对数据的影响具有随机性,而变量引起的误差具有规律性,通过趋势图的分析和对比来让学生在接受误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

  本课也存在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

  1.比如在组织教学时,怎样处理摆幅大小这个点。

  本来我的设想是把这个放到上一课,教材上本课第一幅图已经暗示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发现摆幅对摆的快慢影响不大,因为连续摆动的摆摆幅逐渐减小,但每十秒摆动次数相同,所以这里是不是可以给学生讲摆幅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摆在连续摆动过程的摆幅和起始摆幅在学生认知中是存在区别的,如果略过反而是对学生疑问的忽视,并不妥当。

  然后我就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实验分工与操作以及实验数据分析的示例,让学生在演示中理解实验的基础上,分组自主进行摆锤轻重和摆绳长短的实验。这样让学生的得到了锻炼,对这个实验的细节和要点也更清楚。

  但可能是我个人原因,这部分要讲的注意的细节和操作原理讲解较为琐碎,我总是觉得条理不是非常简明清晰,而且用时较长,老师讲解很啰嗦的感觉。

  2.最后一个演示实验的选材,最开始我用的是几个用胶带捆绑在一起的钩码,结果是可以做出来,但是由于钩码太重,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到它的重量,而且摆动过程中还会带动铁架台晃动。然后我试了一下可塑橡皮,橡皮泥比较软不太好勾,而且要做得比较长也有点重,最后在唐老师的提议下,我用了比较轻、好连在一起,又很有实验效果对比的积木。这个要感谢总是发现探索的唐老师对我的帮助。

  当然还要感谢给我提了很多建议的我们的邓校长和凤凰小学的陈韵芝老师,我从上次集体视导到这次合格课,我的提升也离不开我们最认真最可爱的周更营的老师们,是周老师分享了用图片和视频演示方法,茶小何老师提出了真实对话,关注实验数据真实记录,还有提前剧透给我这节课很多要点的蔡垸老师,还有许许多多细节方面来自大家的教学反思,可以说我们虽然没有见面,但是神交已久,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跟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也要多跟小伙伴们交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感谢搭建周更营的刘姝教研员,我会努力达到刘老师想要的效果。

  哈哈哈,为什么教学反思到最后说得像获奖感言,总之我觉得我还是有进步,但是进步还要感谢大家,而且我的提升量对比周更营老师们的干货分享量还是让我有些羞愧,我以后还会继续努力写啰嗦的教学反思。

摆教学反思7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学了100以内的数以后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摆一摆,想一想”就是要求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活动课中只有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摆圆片活动,在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归纳与运用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乐趣。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教学中我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上这节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安排了摆的活动,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探究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节课的.教学让孩子们在玩、摆圆片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因为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习过程。如:

  第一次活动:

  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

  第二次活动:

  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9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不重复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使抽象枯燥的数让学生“玩”出数学道理来。

  纵观全课,我觉得有三个大问题值得我引起高度的重视:

  1、总怕耽误教学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去说,去讨论。

  体现在怎样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这一教学环节,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直接让个别学生在全班交流,而且只让学生说出了一种方法,没有引导、启发学生找出另一种方法,就匆匆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2、没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摆出的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数字的和正好是圆片总数这一教学环节上,引导的不够到位,只引导学生观察12和21,从这两个数中发现什么?当学生认为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的数字正好相反,于是引导学生,“个位和十位合起来有什么特点?”时,我发现好多学生一脸疑惑。现在想一想这样的引导方法,学生不容易理解,应该让学生想:“21和12是怎样用圆片摆成的?”,十位上2个圆片,个位上1个圆片就是21;十位上1个圆片,

  个位上2个圆片就是12。12和21都是用3个圆片摆成的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其他摆成的数是不是也存在这个规律。从这一教学环节中,说明我在备课时预设的不够充分,考虑的不够全面,在教学中不能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学的应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教学随机性还不够,以后要多加注重这方面的锻炼培养

  3、对学生评价语言跟不上。

  只会用“好”、“真聪明”等几个简单、单调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评价语言和学生的表现有时不能同步,评价语言起不到激励学生的作用,而且语言缺乏亲和力,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还需要提高这方面的素养。

摆教学反思8

  二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摆花样》,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校“情智杯”大赛的要求,在教学环节方面,我做出以下安排:

  开启情智(通过图片欣赏,找出简单的排放规律)——生成情智(通过摆放自己准备的材料,体验摆花样的乐趣)——发展情智(欣赏分析,小组交流,找出书中作品的摆放规律)——发展情智(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展示评价(欣赏作品,自评,互评)——升华情智(花样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分享)。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使学生从兴趣入手,让学生看看这些漂亮的花样其实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再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反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去发现规律,从而达到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教师在旁边只起到引导,提供参考意见的辅助作用,以学领教。

  这节课上完之后,反思整节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准备不够充分。在用照相机对学生拍照时,相机出现了故障,导致教师有些慌。对后面的语言组织、语速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同时也应该锻炼面对突发状况的反应能力。

  2、在让学生小组讨论书中作品的摆放规律的时候,用的时间较多。当学生说不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时,教师的引导是无效的。面对这种课堂的不可预见性,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教师在板书总结各种摆放规律的时候,学生没能很好的理解。如放射,旋转这样的词,学生不是很懂,教师如果在后面加上简单的图解,让学生一目了然,效果会更好。

  4、合作没有达成共识。所谓的合作,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吸纳彼此的意见和想法,并把这些想法进行融合,从而达成共识。本课的合作虽然教师有明确的指引:用哪些材料?哪些规律?每个人的分工?但是,时间给的不够,平时的训练也不扎实,所以学生没有达成共识,以至于在合作完成作品的时候,各忙各的,作品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师在平时的课堂要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训练,让学生真正的会小组合作,摆脱形式上的合作。

摆教学反思9

  听课不停学第四单元,我们网络上课一个多月了,省厅有电视直播课,但是第四单元已经结束,最后一节活动课没有直播课,我觉得这节课很有上的必要。1.培养孩子动手能力;2.在活动中更好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3.培养孩子有序思考。4.了解圆片个数与摆出不同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见缝插针,今天下午直播了这节课。由于是网络直播,不能很好地和孩子们面对面直接交流,又不能留太多时间的操作时间,但是这节课就是让孩子这操作中找规律,面对困难,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提前一天让孩子预习,把预习内容方法详细发给孩子,把老师做的课件也提前发给孩子。

  预习准备

  (1) 20个小圆片(也可以十其他小物体);

  (2)两张大一点的卡片,分别写上“十位”和“个位”,孩子摆的时候在这下面摆;

  (3)提前在练习本上准备好记录表格,便于课堂上我们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

  例如用1个圆片摆出来一个数就把这个数写在“组成的数”一栏,最后看摆出几个,再填“组成的个数”。

  预习时:

  1.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分别用1个,2个,3个,4个,5个圆片摆出来的结果,并做记录,(如果孩子不摆,画的话需要的记录表会很多,所以动手摆)摆一个记录一个,可以按老师的要求也可以自己根据课件里面的自己整理。可以把自己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发打卡组里。(打卡一组录3个圆片摆的过程,2组录用4个圆片摆的,依次类推)

  2.后面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的谁理解了可以把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

  上课时尽量和孩子互动,1.整理好孩子提前发的视频,根据上课情况播放;2.让孩子这互动版面上直接扣出答案并及时反馈;

  虽然网课条件有限,但是孩子们学习热情不减,反馈不错。

摆教学反思10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同学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考虑,并且去验证同学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同学将丈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同学在对丈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同学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同学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和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同学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防止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同学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资料

  资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同学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同学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同学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同学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资料是,在同学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同学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同学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摆教学反思11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由于本节课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学生摆圆片发现规律,所以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让他们通过自己摆、同桌合作摆等多种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习惯引导到学习上,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让学生从“玩”中学。

  1、本节课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位表,问学生这是什么?引出个位、十位。

  2、给出一个圆片,让学生自己试试,师引导完成。再给两个,让生自己完成。

  3、让学生猜想4个、5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当学生汇报出自己猜想的理由时,然后去摆摆试试

  4、当学生汇报用5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说说又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自然引出了找规律的环节。

  5、在找用9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利用规律。我觉得这样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摆教学反思12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

  材料选择:五年级学生在研究摆的快慢实验中,对几个变量实现精确控制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实验材料稍微有一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材料一定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在对摆线的选择上,我曾试过很多:绳子太粗,摩擦力和阻力过大;用纱线和棉线不经摆,易断;用尼龙线会伸缩,影响摆长还用了涤纶线、钓鱼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最小。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帽后,实际长度就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线要比小螺帽长(因为大螺帽直径比小螺帽长)。我将材料换成用原来“沉浮实验盒”中的小吊桶(大小高低都一样),在吊桶里分别装大小相同的塑料块和金属块,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二、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在摆的实验中对变量的精确控制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课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在汇报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索摆长、摆幅、摆锤重量和摆的快慢有无关系的经历中,有的小组成功了,也有的小组失败了,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和科学的结论有偏差甚至相反。但在此过程中,每一学生都获得新知和体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将告结束时,我问学生: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意味深长:做实验真不容易。我想在场的每一位学生或听课老师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不容易”中所包含的意味。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从以下几个片段的设计和教学可窥见一斑:“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师生深度研讨实验方案体现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

  这个活动我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

  1、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和多个变量有关时,可以怎么研究?

  2、能不能用两个不同重量的摆锤来研究摆长问题?

  3、每一个对比实验中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分别又是什么?

  4、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摆教学反思13

  《摆一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参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习旧知,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

  在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平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画1平方厘米的格子。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没有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时有的学生就认为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x4与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摆教学反思14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似乎可以给不太理想的课后反思提供些慰藉。我则不喜欢,如果不好,就应该勇于面对,只有敢于面对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进和提高。试讲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研讨之后找到了解决的有效手段,效果明显地增强了,所以我感到很欣慰。再教设计的过程中感受是很深的,本来不觉得这样的课会有什么深度与难度,钻研之中却发现恰恰相反,本课的难度的确不小。首先,三维目标的实现必须体现在探究过程之中,让目标自然地实现其实并不容易;其次,与实验相关的许多细节都要有鲜明有效的处理措施,而这些措施的策划与选择却很需要我们的创造力,一个精巧构思的形成往往是在绞尽脑汁、辗转反侧、反复修改之后;再次,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常常是教学流程的设计依据,发现这种联系就需要教者对它有独特透彻的理解,做到这一点也不像闲庭信步那样容易;最后,字斟句酌、推敲教学语言,使之规范、恰当、精炼、生动,紧扣学生的心弦也很难做到。另外,我自身素质的提高仍然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对过渡语的设计能力太低,很久也想不出来一个比较恰当的“语言链接”在这方面不仅需要今后加强学习和交流,还需要对科学课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下面说一下我对本课教材设计意图的理解以及处理方法上的得与失:本课是在《机械摆钟》一课刚刚学习了摆的等时性(即“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样的”)之后的进一步拓展,旨在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一样吗?什么条件决定了摆的快慢呢?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懂得反复实验的意义同时明确对实验数据及误差的正确处理方法,从而实现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P61在本课最后,设计了摆绳长短相同、摆锤的长短明显不同的两个摆的对比实验,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摆锤的重心高低也会影响到摆动的快慢,其实质是增加了摆长,而摆长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来,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清晰讲解了。因此,我在处理这个环节的时候,不仅想办法让学生意识到重心的改变可以影响到摆动的快慢,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摆的快慢在本质上是摆长决定的。为此,我设计了版画示意图以及一个文字不等式来直观简洁地说明解释,我的预设是要把这个实验同“摆锤的轻重对摆的快慢的影响的实验”联系起来,相互照应,相互印证,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忙乱之中把之一美好构想给忘记了,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也是本课收束得不够透彻的主要原因。总之,教学目标达成了,重点也突出了,难点突破的不够彻底。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的第三次改进方案:

  结语设计:从演示实验来看,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短,摆动越快。这是我们的直观感觉,下一节课,我们将设计实验,用数据来探究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大家感兴趣吗?请你准备实验材料:宽1cm长10cm20cm30cm的木条各一根,磁铁一对,秒表一块。请同学们课前预习和尝试,以便下一节课上汇报。

摆教学反思15

  继上节课制作简单的摆的学习,学生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的特点,但是相同时间内不同的摆摆动次数是不一样的,上节课学生观察过自己的摆,可能会猜测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有关,这个课重点探究影响因素。

  提出问题,学生对每个可能影响的因素进行预测,并设计方案验证,重点是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学习和应用。每个小组的摆绳长度刚开始是随机的设置的,在研究摆绳长度影响时,全班规定了按照10cm,20cm,30cm,保证摆动幅度和摆锤重量相同的前提下研究,得出的数据组内是有很明显的规律的,学生能通过本组的数据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摆绳越长,摆动速度越慢,第一个实验我重点引导了控制变量的设置,在分析数据之后,其他的影响因素交给学生自己小组设置变量,课堂反馈是很好的,整个操作环节基本是没有难度的,学生能够在掌握了控制变量实质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正确实施,这也是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

  五年级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表达自己观点,以及描述实验现象方面都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是实验结束后发现每个组之间的数据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于是我增加了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环节,有学生会发现刚才实验中摆绳没有拉直、计时不严谨以及次数数错等情况,我觉得这个环节也是极其重要的,让学生理解误差和错误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需要避免错误的操作,但是误差是无法避免的,只能是尽量减少。不仅这节课,其他实验也是如此,为了保证实验探究的效率,实验的严谨性是很重要的,让学生能够养成这种实验精神和习惯,也是科学课堂态度目标的培养方向。

【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摆的研究》的教学反思11-13

摆教学反思(15篇)09-15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05-31

摆积木教案11-19

摆图形教案09-19

摆图形教案11篇[经典]01-20

前后教学反思《前后》教学反思11-13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 教学反思02-09

花卉租摆合同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