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1
一、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几个几”的表达方法。
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而在课堂教学中,是首次认识“几个几”这种表达方式。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几个几”的感性认识。例如:
(1)看图
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概括:小兔每2只一组,每组就是1个2只,两组就是2个2只,三组就是3个2只……
(2)操作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每几根小棒一组,一共有几组,也就是几个几根小棒?
(3)画一画
每5个圆圈一组,画3组,就是几个几;你能用三角形画出2个4吗?
(4)游戏
根据老师拍手的次数,说说看,老师一共拍了几个几下?
同桌同学一起玩拍手游戏。
让学生运用手、眼、耳、口、脑,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听、说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二、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
通过教材第二个例题“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
有关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常识,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和集体交流来教学。
本环节的重点是沟通乘法算式意义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尽管没有明说:“一个乘数是相同的加数,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口述乘法算式的含义。如:
四乘二就表示4个2,为什么其中一个乘数是4呢?因为加数2有4个;为什么另一个乘数是2呢?因为相同的加数是2。
从而使学生对乘法的意义逐步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
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乘法计算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对比,在强烈反差中,使学生认识到求几个几用乘法算式表达比较简便,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例如:请学生列式计算9个2的和,看谁写得快。
四、加强对比,避免加法运算的负面干扰。
刚刚接触乘法计算时,学生容易把加法和乘法混淆。
例如把2个5相加,写成5×5;把5和4相加写成4×5;把2乘3的积算成5。
这样的错误是很正常的,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第通过一些对比练习,让孩子尽快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
五、抽象过程循序渐进。
由于二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乘法,认识“几个几”,接受新知有个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情境,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足够形象感知,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这些不同实例的相似之处,从而在脑中建立起乘法意义。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2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3
教学是在探究中发展的,对这一失误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 教师要珍视学生“偏颇性”的观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开放的课堂注重学生个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时会出现偏颇,甚至错误,而这种理解往往是学生的心里话,当出现这种现象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找准产生偏颇错误的症结,再将问题还给学生,调动他们查寻资料,作积极思考,从而更深入更全面更准确地看待文本中的人、事、理。这种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是极为珍贵的。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引导,久而久之,封住学生的口,凝固学生的脑,扼杀学生的思维。
二、 教师要多读书,才能让教学之路更加宽畅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课标》也提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对作品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就对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要有能力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发现文学精神,发现古代的人,通过文本的学习发现个性的人,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发现苏轼,学习《醉翁亭记》发现欧阳修,学习《满井游记》发现袁宏道,学习《五柳先生传》发现陶渊明 ……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不断研究教材,不断吸收知识,才能和学生一起打开一扇扇的智慧之窗,发现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探究的东西。
达到欣赏传中人物的个性之美的目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时间原因,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挖掘还不够,同时,对整个课堂生成性的、不曾预设的精彩缺乏有效调控。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4
这是一节乘法意义的练习课,而练习就不能是简单地重复,就不能是机械地做题,练习意味着要让学生实现认识上的突破。乘法意义是抽象的,怎样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内容,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 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乘法。
圣诞节快到了,3×4特别想为自己开一个大型的化妆舞会,想把自己打扮打扮,让自己变个样子。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们可热情了,都在帮3×4出注意、想办法。有的说可以变成3+3+3+3或4+4+4,有的同学建议它变成4×4—4或4×2+4,还有的说把它设计成3×6—3—3,……,学生的方案很多很多,从这些方案中可以看出他们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知道3×4就表示3个4或4个3。
老师的一句话:“淘气的3×4变成了12个方格子,可以吗?”打开了学生的视野,3×4不仅可以变成连加、乘加、乘减算式,还可以变成平面图形。接着,3×4又变成了立体图形,又变成了线段图,但不管怎么变,3×4表示的`意义都是3个4或4个3。在这一环节中,数与形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乘法意义的几个模型一一体现,活泼的教学情境中不失浓浓的数学味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认识了乘法。
2、 从不同的层次理解乘法。
沿着3×4的化妆舞会继续研究,3×4可以表示4个3,再添一份就是5个3,再添一份就是6个3……如果有这样的100份、1000份、10000份呢?学生脱口而出: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个3。这是学生对乘法意义认识的突破。当教师出示有这样的N份时,学生轻松地说出就是N个3。这是对乘法意义的高度概括,学生的认识再一次实现了突破。教师的设计是层层深入的,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在朝着更深、更远迈进。
3、 在不同的策略中运用乘法。
同样是求一盒巧克力有多少块,这个说用3个7再减3,那个说3个5再加3也行,还有同学说3个6也行。从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个性化理解,看出学生可以对乘法意义进行灵活的应用。
整节课围绕乘法的意义展开,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在游戏、讨论中实现了对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
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学生将收获一个视野。
为学生指明一条路,学生将收获一个思考的方向。
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学生将收获一个创造的天地。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5
本节课创设“儿童乐园”一系列问题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我从游乐园的情境导入,组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是通过由一般的加法算式(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过渡到有相同加数的特殊的加法算式,并且是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和是多少,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算式如:
4+4+4+4+4+4=24, 3+3+3=9,2+2+2+2=8
之后,让学生会感觉到这样的算式太麻烦了,算式写得这么长很不方便,学生要求能不能用简单一点的算法来进行计算。看来我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由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趣味卡片、挂图,学具盒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足是在课堂上出现的关于计算错误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培养学生的数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一课设计的环节基本相同,都是先通过情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乘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求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最后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统领两种运算之间的关系中,教师只是纯粹地备教材,忽视了对课堂环节的预设和生成,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讲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只是单凭教师的讲解,抽象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7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今天,当我与我的学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时,震撼着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美时,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可以更美的!
一、“个性飞扬”是美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飞扬”,那是自信、智慧的涌动,那是主体能动性的张扬。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备课本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写得极尽详细,初看颇有针对性,实质却完全是我的朗读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学生,把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我的朗读工具。他们也许不懂课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读”课文;他们也许不明白为何要这样读,却依然读得“有声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倾听孩子的声音”,脑海中飞快地闪过这一新课程亮点。我精神一振:为何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呢?听听他们是怎样欣赏《二泉映月》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一番设计:第一教时,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昂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学生准备充分之后进行首次朗读反馈。只要求学生读,而不需要谈“为什么这样读”。接着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确定学生理解的难点,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第二教时,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之后再次清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次应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读”。两次朗读,各有侧重,且逐层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点,后者则是理解后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开始上课,下课时却欣喜万分:初次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斑……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彻,学生对于阿炳知道得更多,对于《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曲子的喜爱……于是乎,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看着这“个性飞扬”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为了真正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作了一番大胆尝试:尝试让学生自己走近阿炳,尝试让学生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时便有了这样的构思:
一、创设情境,感悟内心
学生轻轻地自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画出来,然后交流理解。
1.分享读懂的快乐。
2.提出读不懂的地方。
3.结合课文第3小节与课前搜集的资料合作解决疑问。
二、精读感悟,品味赏析
1.引读有关课文:听着,听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过——,把——情怀,倾吐给——。
2.质疑:读到这儿,你觉得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了?
3.合作研究。
4.讨论交流。
当我终于把这设计定稿时,我很是担心:学生会质疑吗?他们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吗?合作研究能解决问题吗?这一连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悬了起来。终于到了关键性的时刻:引读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后,我静待着同学们提出该“研究”的问题。“阿炳怎样通过琴声来倾吐自己的情怀?”我惊喜啊,这不正是课文的重点吗?学生能一下子点出来,多棒呀。“阿炳想通过琴声倾吐自己怎样的情怀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理解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读懂了整篇文章。学生果然也急于解决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于是,小组合作研究,通过读课文,听音乐,看资料,津津有味地讨论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明白了阿炳通过琴声曲调的变化起伏抒发了他内心对音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更倾诉了对生活、家乡、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我心中的“石头”完全落了地,被惊喜笼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来是这样美丽!
三、“童心闪烁”是美
一直以来,黑板是教师的“专用地”。教师可以在上面“指点江山”,学生面对的完全是教师的“蓝图”,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即使教师漂亮的板书是对课文最简洁的概括,生动的板画是对课文最形象的再现,学生也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面对“神圣”的板书,他们不敢思索,也不能质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假如真还给学生“自主”,那么这一块历来被学生视为“圣地”的黑板是否也应该成为 学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时的后半部分设计让我领略到了学生无穷的智慧。黑板上书写着不仅仅是他们智慧的见解,更是一颗颗闪亮的“童心”。
课堂已接近尾声,学生已顺利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读课文。这一次,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读的,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看着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我激动极了:“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旋律,这么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动了我。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杰出的音乐才华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请你在黑板上倾诉你对阿炳的崇敬,写出阿炳最令你感动的品质或精神吧!“刹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犹豫不决,而是跃跃欲试,小手林立,因为他们内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动涌流着,他们愿意通过板书来倾吐这种感动。于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颗颗闪闪的童心,一份份纯洁的童真。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8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者首先以情感为纽带,寻求一种师生的双向互动,以体现新课程理念。
(一)师生之间只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交往,创设了和谐、宽松的氛围。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i、u、大y妈妈和大w妈妈,一起出去玩耍,以刺激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贴近教材,走进教材,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过程在师生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达到最佳状态。这时,学生个个犹如身临其境,他们兴趣盎然,显得跃跃欲试,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的“实践性”。
(二)进行了多层次的互动。因为每一层次的互动都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真正使教学达到一定的`有效性,激活了他们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次教学已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而是让学生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来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也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有交流的直观能动性,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在这种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突现学生的价值,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我们更必须有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信心和决心,扭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从而真正发挥师生的生命力和主体性,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9
乘法的意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18页的内容。本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大多数学生是陌生的。同时也有个别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会背诵几句乘法口诀,但这部分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是不理解的。所以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学一开始,我从主题图入手,请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让学生自主地列出加法算式,然后请学生给算式分类,从而发现有些算式加数相同,逐步引出乘法算式,进行新课的教学。整堂课思路比较清晰,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教学的放与收把握不好。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乘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通过这节课,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关注孩子们的知识起点,课前预想孩子们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更要充分利用起学生课堂的“生成”,让其变成“智慧”在课堂中闪光,还应该多鼓励学生多说多表达,并且留足时间,让学生能充分说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10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讲的是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可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后李丽就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文章的旨意在于让学生明白: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应该热情相助。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以后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但是,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围绕文章的旨意,否则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新课的导入。课开始,我出示最常见的绿色的树叶,并让学生说说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学生回答:金黄的、红色的等,就是没有蓝色的,此时我板书课题。在揭题后,我问学生,读完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然就问了“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呢?”于是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学生从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林园园不愿意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李丽,李丽只好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课文结尾写着: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当同学们读到这儿时,我问:“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她觉得自己太小气了。”有的说:“她觉得没有把绿铅笔借给李丽,有点不好意思。” ……我又问:“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林园园还会这样做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这个问题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相信林园园能知错就改,不要把她当成批判的对象。“如果是你,你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当我遇上困难没人来帮助我的时候,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人有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那你们想对林园园说些什么呢?”这一说话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教学,识字环节较扎实,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如: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学生掌握较好。但也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时,老师问:“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学生说见过黄色的、红色的树叶,此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季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春天有绿色的树叶,秋天有黄色的树叶……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2、整节课之中,让学生自由读文过多,要在读书的形式方面多变化。低年级的孩子,不太适合这种集体的自由读文,教师也不便于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
3、在指导学生读好对话时,教师的引导要进一步细化。在几名学生读书感情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要分析其原因。“小声地说”“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词,是训练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机会,可先让学生议一议,然后再读。通过分角色读或者教师范读,就很容易读出味来。
4、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读书时拖音、低着头读书、不认真听别人发言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改掉。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1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科书关于小数乘法的意义有明确规定: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得出下列四个算式:9.6×515.5×0.78.5×0.95580×0.025然后花了很大气力引导学生去归纳它们的意义9.6×5是表示9.6的5倍是多少或5个9.6的和是多少,15.5×0.7是表示15.5的十分之七是多少……有些学生有些糊涂,我便告诉学生,如果第二个因数比1小,习惯上我们不把它说成倍数,而是从分数的意义入手,引出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然后我又帮助他们总结规律,要看后面的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小于1的,就是表示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大于1的,要看是整数还是小数,是小数的,就是几倍;是整数的,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学生们一半清醒一半醉。
我的困惑:“倍”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如果无关大雅的话,把15.5×0.7说成的0.7倍又何妨呢?至少可以少难为一点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既然“5个3是多少?”可以写成“5×3”了,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为什么还要分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难道15.5×0.7的意义说成0.7的15.5倍是多少不可以吗?
我的想法:我曾不止一次问自己:数学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象有点说不过去。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究竟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有关专家说:“数学就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所以,我想我们不能动摇数学的客观性,但我们也应该关注到数学的主观性。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数学经验。面对数学,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方法就是唯一的。教学数学,我们一定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数学走出封闭,走向开放。我们不能老是让学生接触封闭的数学(条件唯一,答案唯一)。数学的魅力就在于数学的探索性与想象力。只有充满着想象的数学,才会深深地吸引着孩子。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12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聆听,跟随音乐轻轻摇摆、轻声哼唱等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娓婉动听,富有诗情画意。通过欣赏课件和歌曲的学唱,感受歌曲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儿童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情景。“0X | X X || ”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起伏的旋律层层展开,音乐富有动感,将人们引入小船荡漾、水波连绵的意境之中。并渗透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等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并鼓励每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环境,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美的音乐触动他们的心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通过小小音乐会,有班级的小乐队及为大家献上精彩的表演,还有用动作手势表现歌曲,用竖笛演奏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有特长的学生一展才华,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将本节课的内容继续升华,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较为成功的完成了全课的教学。这样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歌曲的内涵,增进对音乐不同题材以及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是我对《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后反思和总结,作为我今后的教学参考与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13
《酸的和甜的》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它既生动有趣又寓意深刻。刚从课堂上走下来的我仍然充满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学生一起走过的这难忘的四十分钟,静静回味我们的真心交流,品味学习过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我感到了快乐,同时也激动不已。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把握生字学习的`时机,分散识字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低年级的新课程改革也正以此思想推行。死记硬背的识字方式已悄悄退出教学舞台。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识字的规律,从而提高自身学习生字的能力。课前交流时,我让学生猜猜我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接着出示“葡萄”图片及词卡。“葡萄”是形声字,而且考虑到这两个字不能分开使用,因此,没有把它们分开进行教学,而是整体认读、识记。告诉学生上面的草字头就像高高的葡萄架,下面的部分,就像沉甸甸的葡萄。这样,学生对生字有了大致的轮廓和印象。“串”是象形字,我引导学生从像什么的角度去识记,自然而然地就和一串串的事物的样子联系了起来。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点,初步学会象形字的识记方法。在识记“猴”、“狐”、“狸”三个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点,并出示甲骨文中“犭”的写法。像一条蹲坐在地上的小狗,学生自主习得“犭”爱和动物交朋友。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中。在学习“转来转去”一词时,我告诉学生“转”是一个会变魔术的多音字,表示绕圈子的时候读“zhuàn”,由此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判断出“转”在本课中的正确读音。并能举一反三地得出“电风扇会转”、“大风车会转”……
在阅读教学中,我大胆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把难读的句子划下来,并鼓励多读几遍,把句子读准读好。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情境,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验小狐狸的角色,问问小狐狸在葡萄架下干什么,并让学生演一演小狐狸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动脑筋想办法的样子。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了词语的感彩,朗读时,自然能做到声情并茂。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14
一、读诗
出示古诗后,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有好几位同学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
二、会意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如“半轮”一词的解释,学生是根据“一轮明月”迁移而来,其余的字词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学完这首诗后,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发现诗中描述的地名比较多,你能从中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低头仔细寻找,并在书上圈划,找到了这样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很显然,这也是这首诗中的一个亮点,诗人频繁使用了五处地名,我们读来却不觉罗嗦重复,这就是“诗仙”的魅力。
三、悟情
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君”这个词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补充了有关描写思念朋友的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15
课时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教材分析
要求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掌握乘法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本节内容是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后学习的,学生有了扎实的加法基础。同时学好本节内容也为学习乘法口诀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对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有扎实的计算基础。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认识乘法,知道乘法比加法简便,掌握乘法的意义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法认识乘法,掌握乘法的意义和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比法学习,认识乘法比加法简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的意义和读法。
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通过连加算式的举例引出乘法的意义。通过对比法理解乘法比加法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5分钟)
老师在黑板上列出连加算式:
3+4+5=10+20+30=
2+2+2=5+5+5=
师巡视学生计算情况,并适当予以纠正。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大家观察上面四个连加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更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板书:
4+4+4+4+4=
此算式可写成4×5=
3+3+3+3+3=
此算式可写成3×5=
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4+4+4+4
5个4相加,可以写成4×5或5×4。
读作:4乘5或5乘4。
三,课堂巩固练习(5分钟)
5+5+5+5+5+5
写成乘法算式是(),
读作()
点名四个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四,课堂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和读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我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本节书上课后题。
板书设计
乘法的认识和意义
4+4+4+4+45个4相加
可写成4×5或5×4。读作:4乘5或5乘4。
教学反思
我对本节课比较满意,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比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乘法比加法简便,学生容易掌握。我最满意的地方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都想上黑板做算式题。本节课总体上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但也有不足之处。在巩固练习阶段,部分学生容易把乘法算式读错。例如:5×6。部分学生读作:五乘六或者5乘6等于30。这些都是错误的读法。原因如下:1,学生把乘法算式的读法和100以内数的读法混淆;2,算式中没有的数想当然地读出来。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特别强调乘法算式读法中数字要小写,没有的数不要读。辨别5×6和5×6=30的读法不一样。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乘法口诀教学反思07-12
《乘法的初步》教学反思06-30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06-15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05-24
乘法口诀教学反思06-12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03-28
《9的乘法》教学反思08-24
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06-26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