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
同学计算力量的提高,口算是基础,低班级口算是基础的基础。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必需使同学特别娴熟。
把加减法与数的组成联系起来教学,使同学真正明白加减法的.算理。以10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组成10。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来,即2+8=10。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从总数10里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同学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同学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另外制作口算卡片进行练习,这样循序渐进,既能照看到口算力量较差的同学,又能使全体同学的口算力量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让同学视算,同时也要注意同学听算,听算给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同学留意力高度集中,这样既熬炼了同学的听力,也提高了同学的思维反应力量。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特别重要的。同学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
复习是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回顾与巩固,目的:一、是对本单元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好提炼,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二、是通过整理已学知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归纳能力。下面我对《100以内在加减法的复习与整理》谈谈自己对这一课的反思。我把这一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分类,知识梳理。第二部分查缺补漏,细找原因。第三部分反馈练习,分层提高。
一、整理分类,知识梳理
复习课不同于其他类型数学课的本质属性,在课上应给予充分体现。对没有多少复习经验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其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无异于要一次学习和体验的过程,面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可能形成模仿的根基。本课学习想要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我没有采取教师直接给予的方法面根据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学习经验不足的特点,采用了折中的处理方法——模仿整理。具体的我是这样做的.:第一引导学生对加法进行整理分类,首先呈现几道加法计算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在这一环节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努力抓学生课堂上的生成点,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加法图式。由于一开始自己紧张,一些引导词不大恰当,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导致在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多。第二、让学生尝试整理减法算式。在黑板上已经呈现了加法的知识梳理图式,相当于给学生模仿的支点,学生自行整理减法时,就能作出正确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在整理这部分时,部分学生能很快的根据加法的知识梳理图式整理出减法的图式。
二、查缺补漏,细找原因
我把查缺补漏这一环节是复习整理的一个重点,我觉得错误是最好的资源,所以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学生作业当中的典型错误。从错例到纠正之间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提炼错误的原因,出示的算式大部分是计算方法错误引起的还有是粗心引起的错误,只有找到错误的原因,才能让错题真正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这一过程对优秀学生起温故作用,对后进生起警戒作用。我注重让学生多次复述计算过程,强化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两个重点的正确计算方法。
三、反馈练习,分层提高
考虑到要面向全体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想到有浅入深,先设计几道基础练习,再逐一加深到变式的练习,在这一环节我也注重学生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多次复述计算过程。
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比较顺畅,就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沉闷了点。如果能更好的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点那就会更好。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口算和是2~6的加法;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够从信息窗中准确的找出数学信息,并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作业反馈矫正
1、课前作业:从信息窗中找出数学信息,并试着提出数学问题。
2、(出示信息窗)请同桌来那个人为一组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导:先座位左边的的同学说,再座位右边的同学说,说完后马上做好。)
3、集体交流、订正,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板书数学信息。
预设:
(1)前面有5只小鸟,后面有1只小鸟。
(2)前面有1朵白云,后面有2朵白云。
(3)树上有3只猴子,岩石上有2只猴子。
(4)上面有1个小朋友,下面有4个小朋友。
(5)红花有2朵,黄花有2朵。
4、小结:观察信息窗时,我们就应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认真数数,并且要将数学信息说完整了。
二.点拨,知识建构
1.体会加法的'意义。
师:求“一共有多少?”是什么意思呢?“一共”就是要“合在一起”。“合在一起”用什么方法呢?
生:合在一起就要用加法。
师:双手做合起来的动作,就爱神学生的理解。
2.认识加号“+”,强调加号的写法——用直尺写。
3.列式解决问题
(1)一共有几只猴子?2+3=5(只)
强调:得数后面要写“只”
(2)一共有几只小鸟?5+1=6(只)
(3)一共有几多白云?1+2=3(朵)
(4)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1+5=6(个)
(5)一共有几朵花?2+2=4(朵)
4、练习
1+1= 1+2= 2+1= 3+1= 2+2= 1+3= 4+1=
3+2= 2+3= 1+4= 5+1= 2+4= 3+3= 4+2=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4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培育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的看法和习惯,全课以同学为主体、在老师引导下的主动的学习活动,使同学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好玩与有用,表达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详细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信任同学,大胆放手让同学去探究、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头,以猜为动力,引导同学探究数学的神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隐秘,依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纳"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同学在奇怪中思索,在思索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爱好是同学最好的老师,是开启学问大门的金钥匙。 学校生假如对数学有深厚的爱好,就会产生剧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别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纳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同学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沟通商量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呈现给同学,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同学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1=9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消失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玩耍,突然一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同学充分观看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同学有权利叫另一名同学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同学了解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增添了同学学习的主体性。
〔三〕培育同学多元的'学习,使同学的思维力量也得到进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得到肯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进展。
〔四〕在竞赛中增长信念,培育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常常制造机会让同学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意,要不断鼓舞他们树立信念,增添士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结束之前我设计“小小神算家”这一教学环节,在课件中消失关于本课的口算题卡,并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这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此时,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老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胜利的体验,建立自信念,学会学习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5
关键词:1.自主探究。2.形与数的结合。3.会用数字符号解读身边的事物。
一.自主探究:
根据学生已有的8和9的加减法经验,我提出三个问题:1.)将小棒自由的分成两堆,并根据小棒图说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2.)你是怎样将两堆小棒写成算式的。3.)观察减法算式,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成功之处:
1.学生开始了第一次独立的和同桌动手,思考问题动手体会到小棒与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将小棒抽象成数字,将事物抽象成数学符号,融入到数字与生活中,初步体验提高思考能力。
2.学会了观察,观察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体会到减法的含义,减去一部分,等于另一部分,会用分与合计算减法。
3.初步体验合作需要动手,动脑,更需要理解老师的要求,在失败中知道合作的'难度,在成功中体验想成功就要按老师要求一步步完成才是智慧的表现。
二.不足之处:
1.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合作能力,耽误了大量时间,练习少了,时间分配不均匀我。
2.课内拓展没有进行,加强课内知识点拓展有待重视。
三.改进措施。
1.合理分配授课内容及策略。
2.注重挖掘教材隐含的知识能力。培养拓宽学生视野,学到有用的数学。
3.侧重学生能力培养。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全体学生快乐的参与了学习活动,很好的复习了所学的内容。细细品味每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感想: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故事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故事中轻松的复习了所学的知识,并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问题情景动画化,便于学生理解。根据情景图正确列式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用课前准备的图片将问题情景逐个转化成现实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从而教学难点也就不攻自破。小小的图片准备起来即简单还能带来如此好的教学效果,这不得不使我重新审视它的作用。
3、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提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我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的到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我思考的问题:
1、如何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如今特别提倡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而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个要求似乎有点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我较少地安排了小组合作。如何培养低年级的小组合作是我今后应该探索的问题。
2、如何培养学生解决特殊的加减法问题。在本节课中虽然我有意的渗透了特殊的加减法问题,可是根据学生做的练习题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发现这是一个新的教学难点,如果从数量关系下手,加强练习或许会收到教好的教学效果。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7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8
10的加减法这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10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根据学生以有的基础和课程要求设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看图能列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两个减法)并能让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利用10的分与合进行想算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10的对数游戏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复习了10的分与合。
在课堂上学生在看第一幅图时很快就列出了两个加法算式9+1=10,1+9=10,在老师问学生是怎样想到结果时,有的学生答是看图数出来,有的`回答是通过10可以分成9和1,有的回答9再加1个是10。学生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想。其实他们的想法都是对的,老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来想。在课堂上由于自己抓住教材的要求对答出的方法进行了优化,表扬了利用了10的分与合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想法都进行了优化,引导他们从10的分与合来想10的加减法,这样的做法学生看来很快就掌握了算法,在接下来的计算中学生经过老师的多次强调后都能说出用10的分与合来想10的加减法的和与差。教学内容也按老师的设计层次和要求完成的很好。
后来自己在对想法多样化和方法进行优化这两种做法上我自己都十分困惑。如果从学生的认知的规律来看,我觉得应该从学生自己的想法来想是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思维会更积极,会想出不同的方法,老师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引导优化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学习做好铺垫,但是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呢?但是如果由学生的自己的想法来解答,对学习没有图的加减法算式时就会形成困难。在新人教版的教学中非常重视是知识的系统联系,对与想法的多样性没有充分的体现,究竟是适合学生的最好还是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完成教学内容才好呢?这给教学者带来困惑,因为如果按学生的想法来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不能完成的!老师按要求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引导和优化是不是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呢?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9
学校生假如对数学有深厚的爱好,就会产生剧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别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特殊是一班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爱做嬉戏,因此在教学中我计了一些嬉戏活动:找伴侣、歌谣、抢答等等。通过嬉戏活动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活跃学习气氛,让学问的学习在轻松开心的活动中进行。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一是检查复习:利用找伴侣的嬉戏练习学过的加减法,使用口算条练习,全员参加,表达了面对全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其次个层次是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再说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是看算式直接计算结果,让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确定了同学们说出的各种方法后,指出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终通过口算条稳固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各种形式考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先是找伴侣相加得10,再是做书上的练习10的减法,最终抢卡片的嬉戏,培育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常常制造机会让同学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意,要不断鼓舞他们树立信念,增添士气,胜不骄,败不馁。
今后,改良措施:
1,加强备课环节。仔细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老师请教,正确把握学问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仔细关注同学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同学的接受力量,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同学的主体性,给同学更大的进展空间。
我们常说爱好是同学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问题。我们要依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同学欢乐学习,制造地学习,就要实行多样的教学形式。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0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好!
这周主要进行了10的认识及加减法、的教学。
10的认识:学习数的认识基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数数、认数,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2)数序,知道几添上1是几,明确它在数中的位置,会辨别前后。
(3)会比较大小。
(4)明确序数意义,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一般与左右的问题相结合。
(5)能正确、规范地书写。以后碰到这样的教学就不再作具体说明了。
10的加减法:依然包括两部分。
一是看图列四道算式(即一图四式),两道加法两道减法。
这类型的题目要明确图中的3个数,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还有全部。在列算式时,要把左边的加上右边的,右边的加上左边的;用总数(全部)减去左边的,用总数(全部)减去右边的。经过一周的练习,孩子基本已经能正确完成了。不过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容易在减法上出错。主要是把左右两边的数相减了。举个例子:3+4=7、4+3=7,另外两道减法算式应该为7-4=3、7-3=4。有的孩子则写成了4-3=1。
二是用数学,这种题我在上次曾做过详细的介绍,下面我主要讲一下孩子易错的地方这两种题型的题目。看到题目,一般我都会引领着孩子们对图意进行分析,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就是求的全部(即总数)有多少,需要用加法;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上面,就是求的一部分,需要用总数减去已经知道的那部分(即不带问号的数)。目前减法出错最多,主要是孩子所写的'减数不对,往往都减去问号代表的数,而问号所表示的应该是要计算出来的。这样的情况在每年的一年级孩子身上都会大量出现,使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在和一位家长朋友聊天过程中,发现让孩子把问号所表示的图用手捂上这个方法很不错,我在班里也会慢慢的推广这种办法。一旦用手捂上了图,孩子就不太会减错了。这两部分都是最终考试必考的重点题型,我们会继续加强练习。
为了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我把每天5分钟口算练习改为了每天十分钟(可分两次完成),需要家长签上名字,并说下孩子的口算情况。请家长给孩子准备好自制的口算卡片,(内容要全,以10以内的加减法为主。您如果觉得孩子掌握的比较好了,可以适当的提高难度,扩大范围到20以内)。下周,我们将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课本第72~77页)。再次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1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导思,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四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一、成功之处
我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做到看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并能够较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二。存在问题:
1.本节课上,在看图列式的环节中,学生已会看图列式,我却让学生自己用小棍摆,再说说,浪费了时间。
2.拓展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加有层次有深度,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学习更加扎实巩固。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3.巧妙设计拓宽练习,使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4.加强自身修养,不段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2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本学期即将过完,学生们的学习也即将进入尾声。回顾这学期,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去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教材方面我习惯提前把本学期的教材先研究一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却发现新改的教材内容有些知识是重合的,为了能完好的衔接我就把本该放后面上的最重要的内容提前讲,学生们接受也是非常快的,但我也发现同学们越学越吃力。原因是《10以内的加减法》在本册书中占据很重要的章节,可内容本身有些枯燥,我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导致每节课学生们的积极性不高,今后我要努力改正太过刻板的教学模式,穿插相对轻松的.教学内容。
二.教法方面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层次过多,《10以内的加减法》学到最后只有一位自闭症学生刻板的记住了,我认为这是我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做准备充分,应采取一人一方法,小步子多循环,让每位学生都能从这一个内容中学到符合他们自身认知能力的知识。
三.难点方面学生们学习本章节内容,最大的困难就是看图写算式。不管加法也好减法也罢,总是对图片理解不够透彻,有时候换一个加法或减法的表达方式他们就开始混淆,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总之,这个章节在磕磕绊绊中上完,可我知道这只是开始,后面还要多复习巩固,同时要针对不同孩子制定不同的练习题,让他们在大量的练习中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3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选取了充满童趣的素材,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动画片《西游记》导入,创设了“走进花果山”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花果山”的强烈愿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了情感的准备。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上学之前,有90%以上的学生基本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对加法的意义还不理解,所以本节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情境图,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其他的几个问题;其次,通过编故事、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等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并能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自主学习,鼓励创新。
学生在入学之前,对10以内数的加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学生之间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注重过程,重视体验。
本节课,无论是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还是算法的掌握,我都不急于下结论、定算法,而是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体会加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4
据我课前了解,我两个班的学生大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10以内的加减法?教材安排了13课时。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5
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孩子在掌握数概念时存在很多的难点,也许孩子知道两个数字合起来是多少,但是换了种说法可能孩子就不能理解了,就拿今天的活动来说,第一个环节我先复习了10的组成,利用游戏的形式,每个幼儿手里都有一张数字卡片,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数字卡片找到好朋友,前提是两个人的数字卡片合起来是10,游戏开始了,孩子都很认真地寻找自己的朋友,而且所有孩子都能找对,但是当我把10的组成利用图示进行呈现时孩子就开始有些混乱了。同样地,在第二环节中,我利用情景让孩子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列出相应的算式,如:河里有三只鸭子,又来了两只,一共多少只?在我的口头提示下,孩子能够回答出总数,部分孩子还能列出算式来,但是在操作时,让孩子根据图示列算式成了他们的.难点,他们不理解图的含义,当然也就不知道怎么列算式了。
仔细想想,在短短的三十分钟里要让孩子马上理清这么复杂的数学关系有些牵强,数学的系统性很强,一环扣一环,可能前面数的实际意义还没理解清楚,后面的数的组成就不可能掌握。孩子时间的个体差异也比较明显,有的孩子对数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所以现在的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个难点,而对于那些较好的孩子来说又太简单。所以在数学活动中处理好孩子水平的差异也是我们设计活动时的重点。
当然更重要的是平时应该多锻炼孩子数学逻辑思维的能力,如:观察力、理解力、推理能力等。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戏让孩子在玩中操练自己的思维,还要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方面多动脑筋,不仅要考虑到趣味性,还要考虑到学习性,让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学好数学做准备。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2-28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2-14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0篇08-21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5篇)12-29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4篇10-30
1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4-17
加减法教学反思01-02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10-26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