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6 01:36: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

  在上课前,我在班里问了一下孩子们,你们觉得哪篇课文最有趣,孩子们都觉得《陶罐和铁罐》最有趣。所以我选择了这篇课文。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因此,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那么,以什么作为指导对话朗读的突破口呢我在课前反复研读课文,找到了"奚落"这个关键性的词语: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不就是"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吗于是,整节课以初步掌握主要内容,理解"奚落"的意思开始后,就用"铁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话讽刺陶罐的"这个问题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接下来,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把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勾画下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对话的朗读指导,怎么才能做到求真,求实,求趣呢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学会抓住铁罐,陶罐的神态读出他们的`傲慢和谦虚。用填空的形式来读出陶罐和铁罐的表情,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也是孩子们对课文理解的升华。

  课文的10-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我请孩子们先自读课文,再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一说,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再做更多的讲解。

  之后,用"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回归整体,引发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见解,说感想,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习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学习情绪很激昂,很踊跃。但我觉得从我自身的素养来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我的评价语不够简洁到位,不会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上的意外。上课时总有点慌,生怕时间不够,心里总想着这个环节快完,快点进行下一个环节,这也是我每次上完课后最遗憾的地方。我想多锻炼一定会有长进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2

  《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讲的竖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教学中,抓住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

  一、抓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抓住“奚落”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对“傲慢、轻蔑、和睦相处”等重要词语加以理解,以及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讲解“轻蔑”一词,我查阅了资料,利用字理理解,让学生感受这个蔑字,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忙。

  二、关注提示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第三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如:火冒三丈、怒气冲冲、怒发冲冠、跳如雷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神态和内心活动,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三、个性化表演,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和善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戴着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鼓励他们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多元感悟文本,领悟寓意

  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本篇课文告诉我们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学会和睦相处。因此,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虽然这堂课自我感觉讲的不错,我和学生都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课堂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但对学生的关注度、评价、引导等方面,还要加强锤炼,增强自身的文化功底。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3

  回顾《陶罐与铁罐》的教学,感受颇深。本课的教学目标,以人文目标为基本点,透过文本的学习,与文本交流,感受本课透过神态和语言描述表达人物内心的写法。以期到达对学生待人处世方面良好品德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朗读,却忽略了文本内涵的挖掘;对铁罐的反面教育过于注重,却忽略了以陶罐为住的正面引导。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思如下:

  1、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资料。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在课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说的语句,透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体验。课后拓展设置了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鼓励学生进行续写。但是对续写思考不够周全,要求不够明确。能够让学生仿照课文,透过神态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2、本课教学中,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我多次安排学生自读,指名读,表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和铁罐,进行分主角表演朗读,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努力调动每一个成员学习的用心性,目的想把学习的主动权、选取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

  3、在教授本课时不仅仅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注重了透过反复朗读中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如“傲慢、轻蔑、相提并论”等。在反复朗读和老师的激发下,以读带讲,学生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在讲解轻蔑一次时,我查阅了资料,利用字理解学,让学生感受这个蔑字,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当你这样看人时心里是怎样想的,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忙。

  4、本节课让学生反复自读、展示读的资料比较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每一次的朗读做出了鼓励性的有效评价,不再是空空而谈。比如:学生在读到铁罐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时,我给出“透过你用眼角看人的眼神老师感受到了你的轻蔑。从你的动作和上扬的语调中我们明白了你瞧不起陶罐。”学生读到铁罐恼怒时,我给出“你眼睛瞪得圆圆的,从嗓子里吼出的话语,我明白你恼怒了。你指着它,跺着脚,我感受到你恼怒了。从你咆哮的声音中我明白你真的生气了。”有效评价,不是“好,再来。读得太好了!”而是要细心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给出准确、具体的指导。教师要融入其中与学生,还有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从而教师以读代讲,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5、由于太过投入铁罐的主角,课上教态显得略有生硬。课后有老师向我提出教态要具有亲和力,语速再慢些,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会更好。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将陶罐、铁罐拟人化,围绕铁罐奚落陶罐以及时间流逝后陶罐依然光亮如新而铁罐却腐蚀消失这两个事件来写,并通过描写陶罐、铁罐的神态和动作来表现出两者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出要正确地待人事物的道理。根据学习目标,我特将此课分为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词语

  此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复习本课重点、易错生字新词,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再由全班齐读一遍加以巩固。第二,是从文中找出“骄傲、傲慢、懦弱、轻蔑、谦虚、奚落”等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旨在让学生从中理解词语意思,与之同时考虑到三年级阅读中也经常出现“根据文意填空”此类型的题目故特意设置这一部分。而在课堂里面,学生在第二部分中也表现较为积极活跃,避免了直接展示词语和解释的枯燥。

  二、文意

  让学生朗读课文,概括文意。朗读前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对话的语气,为之后的分角色朗读环节做准备。在指名生回答后,我特意让其他同学分别对概括的同学进行点评,让他们学着自己发现、自己评价、自己修正。

  三、性格

  让同学们着重找出对陶罐、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的性格特点。分为“议铁罐”和“议陶罐”。并总结出铁罐的性格特点“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蛮横无理和自以为是;陶罐的性格特点友善、谦虚而不软弱、宽容和善良。这一部分,学生基本都能找得准,并且说得很贴切。在出示原文句子中也顺势讲解了提示语在中间,对话在前和后的情况下标点符号的运用。在最初设计时,是打算把标点符号空出来让学生补充来引起注意。但又考虑到出示老师总结的体现性格特点的句子后是全班齐读PPT,这时如果没有标点符号就会令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因此最后只是把那些标点标红,再直接提问”为什么老师要标红?”而实际上,学生在刚刚接受完铁罐性格的朗读后,一时半会没能跟上节奏。因此这样的提问显得太过突兀,让学生来不及反应过来。过后思考发现,把对话提示语以及标点的.运用放在朗读前提示会更自然一点。

  四、故事

  这一部分是进行分角色朗读,同学可以自由选取两个情景(第2—9自然段、第11—17自然段)中的任意一个,和同桌合作进行有感情朗诵。开始之前,有三个小提示。第一,提示感叹号用法。本文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号,因此重点提出来让学生感叹号的使用情况以及引起学生注意有感情朗读时语气的把握。第二,提示铁罐语气“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和陶罐“谦和宽容、心平气和”。第三,提示可以适当配上动作。

  在这一环节,学生很感兴趣,胆子放得很开,声情并茂的。大概因为适事性较强的原因,很多平常较沉默学生也主动加入和同桌角色扮演的朗读当中,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

  五、道理

  此环节从本单元前两课《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的写作特点入手,指出本文也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启发写下,为这个童话故事加上阐明道理的结尾。

  最后,出示两句与本文想表达的道理相近的名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为积累总结。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5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童话故事,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消失了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过去后陶罐成了文物,铁罐却消失不见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一、真读书,学语言。

  “以读为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读,采用反复读、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感悟,真正做到“以读为本”。抓住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如“奚落、和睦相处”等词语让学生在朗读中彻底理解意思并领悟感情色彩。

  2、感受语言,亲近文本。

  学生在读懂课文之后,设计了:“你想对陶罐说什么,假如铁罐听到陶罐关心它的话后,铁罐会说些什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熏陶和洗礼。

  总之,这节课让学生“真读书、学语言、重情趣”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思、悟中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领悟到了道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6

  陶罐与铁罐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文本生动有趣,情节充满变化。据说国王御用厨房里的铁锅很硬,很鄙视陶器。许多年后,陶器作为文物出土,但铁罐已不复存在。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骄傲的铁锅、鄙视的陶锅和经常嘲笑的陶锅,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多年后,人们发现了陶壶,但铁壶早已不见了。作者告诉《人物》“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这个寓言的语言很简单,但充满了童趣。当我第一次读教科书时,我觉得对话应该是重点。对话贯穿全文,呈现给学生一个傲慢的铁锅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读了几遍之后,我发现作者的童话故事的目的不是给我们看两个罐子,而是用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黄金是红色”的真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和事。发现了人文价值,将以何种形式贯穿全文?经过深入思考和课堂实验后,我发现了一种通过阅读与对话的“提示”来引导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方法。通过这门课的教学,我有了一些见解和想法。

  洞察1:放手是有益的。

  每次我拿课文的时候,我都会急于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重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试着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畅所欲言,并热爱与学生们的兴趣相随。我没想到它会有效。学生们的表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和我的预设一模一样。仔细想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知道什么?会给我带来很多惊喜。

  insight 2:输入文本,输入学生,达到师生对话和文本的效果。

  我不记得在哪里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汉语是学生、老师和课文之间的对话。就像春春溪在课堂上流淌。因此,我们班的最终目标守注学生的课文,关注学生。在开始上课时,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和课文,所以我不知道它的效果。当我和学生们一起探索陶器和铁罐的特性和价值时,我的学生和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我们的心灵相互沟通,这让我真正体验到了真实的课堂。

  洞察3:把设计放在一边,关注学生。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准备教学计划,甚至仔细思考评估语言。但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学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发言。它处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当然,这也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通过这节课,我也深刻地理解了知识储备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7

  《陶罐和铁罐》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这篇课文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寓言照亮生活”进行分析。讲述了国王的橱柜里骄傲的铁罐仗着自己坚硬无比,瞧不起谦虚的陶罐,常常奚落它。多年以后荒凉的土地上,陶罐依旧光洁、朴素、美观,成为无价之宝,而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教学重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

  2、学习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效果:

  1、教学本课时,我给学生设定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把目标分解为3个小的预习单。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自学能力,让学生心中有目标,然后根据录音和自己的.朗读进行初步探究,对文本有整体的认知和理解。

  2、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为了让学生熟读精思,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在学习文本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突破重难点的时候让学生各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情感带入,以情激情。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我就指导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从提示语中我们能感受到铁罐的傲慢、轻蔑的态度。学生大部分都能找到,为了有更好的情感体验,我指导学生想象添加一些傲慢、轻蔑的态度:双手叉腰,斜着眼睛,用手指着别人的鼻子……同样的方法,添加到陶罐身上。添加动作之后,那种情感学生体会的更深刻;为了刺激学生阅读能力,还让他们小组合作上台表演,男女生融入角色,在读中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语记情感体验出来,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也水到渠成。第二部分结局的对比让学生看到了不同的下场,更加深刻明白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进行比较。

  3、教学中我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例如:在对话练习中,对学生的话语不能意义指导到位,有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阅读时放不开,而我有些忽略;另外,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读过之后没能及时让学生评价,如果能让学生读,学生评,学生在读这样效果会更好。对学生思维把握不够深入,当学生的回答与提问预设不相符时常会措手不及,使得关键词语的板书与教学环节脱节。

  4、评价语单一,重复语句较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重视课堂鼓励,寻求与文本、教师的共鸣,但整节课对于学生表扬较少,评价语单一。学生说过的话重复的较多,对学生放不开手,这是需要注意并加强改进的地方,希望自己以后的教学中能多加注意。

  反思这节课,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改进,在以后教学路上才能不断进步。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8

  本课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形象跃然纸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并通过练习读、指名读、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走文本,通过品读、比较、分析,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添加提示语这一环节,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文章的人物对话描写非常精彩,特别是在提示语中加入神态和动作描写后,让读者一下子感知了陶罐和铁罐和形象,这时学生了解对话特点、学习提示语的好机会,为此我学习完本课后,我增加了一个环节,体会写法,也就是抓住最突出的提示语。让孩子通过比较四次对话,发现提示语加入神态、动作描写后,人物形象更鲜活,更生动。发现人物对话立成段使文章结构更清晰,这样逐渐把一些人物的`对话方法渗透给孩子,相信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会在写作中逐步运用这种写法。

  备课、磨课的过程是痛苦,但是经历蜕变后的喜悦是旁人无法体会的,通过这次讲课,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一路思考,一路前行。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9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反复的试教过程中,我对课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学理念在变化,教学设计也随之改进。

  一、课文主线的把握:体会人物性格 挖掘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鲜而易见。开始,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人物神态,反复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于是乎,大家对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很感兴趣,他们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动作、语气,把盛气凌人的铁罐表现地活灵活现。而对谦虚温和的陶罐,大家则表现得不温不火。因而整堂课的反面人物形象过于强调,突出了铁罐而忽略了陶罐,轻重倒置,难怪学生在结尾对陶罐铁罐说的话中,写到:“我喜欢铁罐,因为他很威风。” 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轻蔑与恼怒的结果,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贬义词,只是帮助体会人物性格,无须过分强调,陶罐才是一个正面的,让学生有价值去体悟的人物形象。

  朗读对话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服务,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这才是整堂课的核心。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朗读课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层次中了,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触,陶罐的谦虚温和是因为他看待问题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结果。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篇课文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给他们应该正确地看待问题,要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的转换:按部就班读对话 顺水推舟入情境

  传统的教学总是在教师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跟着问题一步步串着走,这主要体现了教师是主导而完全忽视了学生是主体。我们说,教案要板块设计,非线形的一问一答,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发各种多元化的思考,闪烁出课堂的亮点。面对陶罐和铁罐来一回的对话,我曾经试过先读铁罐所有的话,体会他情绪的变化,再读陶罐面对铁罐说的所有答话,烘托出陶罐的气概。但是这样的朗读脱离了对话情境,对话对话,本来就是对着说话的,一味读一个人的语言,使得课文学习支离破碎。后来我又设计了一组组对话朗读的模式,请三组同学模仿人物,分别读好这三次对话。但是这三次对话平铺直叙下来,均匀指导,层次又不明显。学生在朗读人物对话时也总是少了一份神韵。后来,经过许多老师建议,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按部就班地指导朗读对话,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那么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不把他们带入到故事有趣的情境,随着情节发展自然展开对话呢?老师不是在背教案上课,而是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感受这个生动的故事。于是在后来的课堂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与学生们一起成了里面的陶罐和铁罐,

  三、教学设计的变化:单一地侧重 由面到点

  在我的观念中,一堂好课就要有重点,有需要突出,出彩的环节,因此,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一直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作为设计重点,用不同步骤和方法来烘托这个亮点。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整堂课读对话,学生容易疲倦,课堂的气氛就像先上坡,又下坡似的,读到最后虽然感情是有了,但是总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学生兴趣减弱,整堂课的内容含量也很单薄。后来有听课的老师提出,教师上课需要大气,不能过重计较一些细节,过于强调对话,使得整篇文章失去了前后联系,学生感受不充分自然越读越没兴趣。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使对话部分变得粗线条一些,在品读对话前加入一个全文感知的填充课文内容的小练习。学生在自由读文后,看着内容提示,很轻松地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既要富有人文性和又要具备工具性,为了充实课堂,让学生能在这堂课中学有所获,实现人文与工具的结合,在课堂尾声时,又有一个写话的练习 —— 陶罐,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铁罐,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学生在感悟文章,认识两个人物后,对他们的性格,对他们的品质,对他们看待问题不同的态度,都有了或深或浅的想法,请他们写写想对这课文人物说的话,这是一个人文性的综合练习,在写话中学生充分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

  陶罐,我想对你说:“你真了不起,既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也看自己的优点,你还能看见别人的优点,我要向你学习。”

  陶罐,我想对你说:“你真谦虚,对待朋友的态度那么好,我也想和你交朋友。”

  陶罐,我想对你说:“面对铁罐的傲慢,你还那么心平气和的说话,你可真有风度啊!”

  铁罐,我想对你说:“你不要太骄傲了,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

  铁罐,我想对你说:“陶罐对你那么好,你还那么傲慢,你一定交不到朋友的。”

  ……

  这样丰富精彩的写话是学生基本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所有的感触。这样的语言文字综合性练习是新课程课堂所需要的。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始终想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在课件出示对话部分,我把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直接打在说的话后面,原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看着课件上的提出神态语,更快、更好地读出人物语气,但是这样急于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做法,却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让学生失去了在对话中亲身感悟的经历,教师直接给学生,而不是学生自己悟到的,这是严重丧失语文人文性表现。这样单独出现神态语,让它脱离文本存在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的经历中,我学习到,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就是这样一步步练成的,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与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宝贵的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充实自己。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0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竖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为了让学生熟读精思,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确保读书人人参与,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男、女生分组朗读竞赛,再次是师生品评。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拖长一点,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通过品读、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铁罐一次又一次傲慢无理,而陶罐虽然谦虚,但能据理力争。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

  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陶罐与铁罐而言,陶罐有他的优点:朴素、美观、保存时间长;铁罐也有他的优点,结实、美观,易携带,用途广。然而,三年级的孩子在自主阅读这则寓言时,往往会过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使自己的认识出现偏差,他们会认为陶罐是很“好”的,几乎是“完人”,没有什么缺点,而铁罐是“不好”的,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需要我们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巧妙地加以引导“修正”,绝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而放弃这种引导,以读为本,学生在多读中认字解词,体验感悟,凸现语文的可感性和整体性。做到多感受,少分析,入情入境,进行角色体验,用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超越文本的心灵对话和“补白”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智”开发和“理”的感悟,使本堂阅读课成为学生一段难忘的经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1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展示情节、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明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些许的感悟与想法。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曾说:教师的教学“导入语”像动听的曲子,只有精心设计的设计,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时间活动来。这节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给学生出示了几组有关表情的图片,让学生用表示心情和神态的词语说一说。这个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很好地导入新课对下步的教学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注重对话,读中悟理。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抓住“奚落”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对“傲慢、轻蔑、和睦相处”等重要词语加以理解,以及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忙。从学生反复的对话读中,让学生自己悟出本课的道理。

  三、朗读表演,加深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和善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戴着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鼓励他们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不足之处,继续努力。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及准备不足,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

  首先,是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到位,语言不够丰富。

  其次,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再者,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足。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是指导朗读的重点。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能够表现出人物对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而且每次对话都有所区别。应该让个别学生进行演练,从而有目的的进行指导,逐渐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本节课的指导不够有梯度,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

  总之,每一次优质课比赛都是自我历练、不断提升的过程,就像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期待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的表现。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从故事中让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本篇童话故事人物的对话居多,而且透过对话,能让学生领会更多的道理,因此,我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加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此,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就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在课堂上放手,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学生的表现也非常棒,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彩之处。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要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本课中我与学生一起沉浸在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只有真正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体会陶罐和铁罐各自的性格,尤其是领悟陶罐的价值,感受陶罐的美好的心灵,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深入感悟、体验文本。这时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三、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这节课,我着重让学生领悟陶罐和铁罐的各自的神情、动作、语言,透过语言文字理解陶罐铁罐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这种要想表达人物思想的就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加以描绘,在学生熟读、感悟、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深刻,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3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竖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为了让学生熟读精思,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确保读书人人参与,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男、女生分组朗读竞赛,再次是师生品评。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拖长一点,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通过品读、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铁罐一次又一次傲慢无理,而陶罐虽然谦虚,但能据理力争。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

  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陶罐与铁罐而言,陶罐有他的优点:朴素、美观、保存时间长;铁罐也有他的优点,结实、美观,易携带,用途广。然而,三年级的孩子在自主阅读这则寓言时,往往会过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使自己的认识出现偏差,他们会认为陶罐是很“好”的,几乎是“完人”,没有什么缺点,而铁罐是“不好”的,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需要我们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巧妙地加以引导“修正”,绝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而放弃这种引导,以读为本,学生在多读中认字解词,体验感悟,凸现语文的可感性和整体性。做到多感受,少分析,入情入境,进行角色体验,用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超越文本的心灵对话和“补白”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智”开发和“理”的感悟,使本堂阅读课成为学生一段难忘的经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4

  《陶罐和铁罐》是学生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显而易见。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以分析朗读为主。我首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珍视了学生的特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朗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夸张的表情等。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老师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角戏,而是成了学生的舞台。

  这种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陶罐和铁罐两个事物在很成一段时之间,二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用分析讲解的方法,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同时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读。学生先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售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思考练习”的问题: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先引导学生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学生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学生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带反思11-20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6-24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6-15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实用】07-10

【优】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7-09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10-25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荐)09-10

《陶罐和铁罐》语文教学反思10-24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