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温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温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温度》教学反思1
今天我讲得是《温度计》,课前看教科书、教学用书感觉挺简单的,只要学生会认读温度计以及零下温度就行。可是一堂课下来,时间感觉还很紧,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读还是有些困难,也就是说我上了一节失败的课。失败的原因在哪,我也深思。纵观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查找原因。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
1、在比较水的冷热活动中,设计意图是学生分两次感知四杯不同温度的水,但由于顺序不同出现不同的结果,最后让他们感觉到用手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体会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这是一大败笔。
2、在观察温度计时,没有给足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3、在摄氏度的读和写时,教学难点解决过于生硬,尤其是在零度以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教学时机,最后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二是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1、教师语言啰嗦,不精练,逻辑性不强。
2、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和学生一起探究的激情,没有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
3、对教学时机把握不够。
《温度》教学反思2
冷与热是学生的时刻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物体的冷热变化已经有了很多的感知,对于温度计的了解也不太陌生。但是学生在感知冷热的过程中,容易将错觉当作科学,同时对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也仅仅限于表层。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和研究温度计的主要构造,并能识读温度计的刻度,能把温度计上的数字和物体的冷热联系起来,并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在讲解之前,我出示3杯冷热程度不同的杯子,让学生通过手去感知冷水和热水,凸显物体的冷和热,揭示温度的概念。同时,设计了用手指去触摸、感觉不同温度的水温。学生触摸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后,感受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差异,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概括。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只知道冷热而不知道具体的温度有多高,引出温度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一年中冬冷夏热温度不同,在理论上是无可置疑的。因此,我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这一“事实”。但是,我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却在学生的发现中,把握住亮点,促进学生开展了新一轮的学习研究。在教学中为了一槌定音的给学生留下正确的深刻的印象,利用醒目的板书.实验以及语言上的强调突出温度计的原理.摄氏温度的单位等物理知识.,从而落实教学大纲.让学生自动回答同样的环境下摸石头和木头的感觉哪一个比较冷,让学生了解温度需要用温度计来测量,我们的感觉有时并不准确,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少部分学生并未积极参与其中,如何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这是我以后都需要注意的,而且读数时总有部分同学总把和前面所学的长度测量的读数要求混淆,认为也必须估读,这点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
《温度》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了解生活中正、负数的表示方法。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负数,所以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认读和比较,避免过早地研究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结合温度,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我首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关于天气情况的信息,学生大多收集的是各个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由此知道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面比较窄。所以接下来的教学我通过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让学生认读温度计。
在认读温度计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既有比0还高的温度,也有比0还低的温度,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负数自然而然引入课堂,这样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老师作了如下小结:-2℃中,“-”在这里表示零下的温度,我们一般称它为“负号”,前面带“-”的数称作负数。读作负2摄氏度或零下2摄氏度。学生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写法、读法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接着让学生收集信息,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通过学生的操作、练习与反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温度计上表示零上和零下温度,操作性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观察、讨论、判断,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确感悟到:“以前学的数只能够表示零上温度或零度。而我们刚认识的-2℃、-5℃、-20℃等可以表示零下的温度。”
二、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正负数的'大小
在比较两个温度高低的时候,我让学业生借助温度计、具体情境及与0℃比较等方法比较不同温度,特别是两个零下温度,让学生感受到比较两个零下的温度的高低,先分别与0℃比较,看哪一个温度比0℃低得多,哪个温度就低。在学会比较温度的同时,感受正负数的大小,有些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经验,比如到外地时碰到的下雪等情况,这样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看似波澜不惊,却也安排紧凑,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学。而我自己在教学的过程反馈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时安排得过于宽松,以致后面的比较显得比较苍促,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努力避免这种现象再出现。
《温度》教学反思4
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采用层层设问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这一知识结构,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子运动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物体的温度有关)
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变快)
当分子的运动速度变快时,所有分子的动能如何变化?(变大)
分子的内能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当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变大时,物体的内能就会怎样变化(增大)
反之呢(减少)
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
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动能增加→
物体的内能增加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
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就减少。
温故而知新:冰熔化时有什么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冰熔化时吸收了热量意味着内能如何变化(内能增加)
温度不变→所有分之运动快慢不变→所有分子动能不变
增加的内能是通过增加分子的什么能而得到的?(分子势能)
解释冰吸热熔化,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状态变化了,使分子之间的作用变化,
从而使分子的势能增加。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却可保持不变。增加的`内能是由增加分子势能获得。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势能↑
结论二:当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
内能与温度关系的教学始终离开学生熟知的概念,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从这一熟知概念出发,层层相扣,将其演绎成小学的数学方法。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内能)。通过使一个因素变大而不改变另一个因素,从而增大和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这一关系,学生容易记住结论且记得牢。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学会,才能达到会学的目的。
《温度》教学反思5
1、刚上完《丈量水的温度》这课,自我感觉很是不好。最明显的一点表示在时间的掌握上,超时大约七八分钟。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是在做两个丈量水温的实验时浪费的时间多了些。其实在课堂内容的分配上,也不够明细,使得课堂上的秩序有点欠佳,似乎有点头大脚轻的感觉,最终使我的课的最后局部未能圆满完成。
2、在掌握了方法后,同学丈量水的温度时,同学们都能比较规范,但出现一些小组的同学不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桌上的四杯水每人都测一遍,不讲求效率。在连续丈量水的温度时,同学丈量都很认真,局面很热闹,丈量记录交流。但同学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考虑,只动手,不动脑。
3、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同学表示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同学,组织同学。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同学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同学,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身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同学们也不去考虑,这样就不利于同学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考虑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同学去考虑。
《温度》教学反思6
遭遇了一个迟到的春天,不能种花也不能养蚕,只好匆忙中将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提前,于是让我遇到了教的最最不顺手的一个单元。因为教的不顺手,所以倒引起了我对教材更多的关注,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教材安排上有一些问题。
其一,第一课《温度与温度计》安排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用手指感知水的冷热,引出“要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使用温度计”。第二部分从认识温度计到了解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最后以温度计读数时的正确姿势来结束。这一课因为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不多,时间上显得比较充裕。可是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第二课的内容安排包括认识各种不同用途和样式的温度计、学习测量水温的办一个法、实际操作学习测量自来水、温水、烫手的热水和热水瓶里的热水的.温度、连续测量上述四种水在10分钟内水温的变化。其实这里还隐含了上节课的一项教学关于温度计的度数如何读取的内容。这样看来,第二课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有些多。另外,从内容衔接上来说,我也觉得应该是从认识温度计的种类和学习定实际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放在一课,而要将连续测量四杯水的温度和关于温度和热量的知识放在第二课才比较合理,时间上也避免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其二,第五课《水珠从哪里来》,教材中安排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根据我们生活中的经验分析,这些假设合理吗?”,教材的本意一定是想让学生认识到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壁上产生的小水珠与里面的冰块有关系,这样才好引出下面的对比试验“拿两只相同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装上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静静地放在桌子上。隔几分钟后,观察两个玻璃杯的外壁上是否也会出现小水珠”。很显然,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不可能形成小水珠。加满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上也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却有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关系。
这本来没问题,问题就出在了前面的那两个问句,学生们可以想起很多产生小水珠的情况,比方说浴室的墙上、烧饭的锅盖上,都和冰没多大关系!一味的引导学生认为,小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总觉得有些牵强,也容易误导了学生。还有“水蒸气”在上个学期《水》这课中和学生简单交代了一下,让学生知道水的气体状态是水蒸气而已,学生对水蒸气根本没什么概念,所以在这一课想让学生做出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与水蒸气有关系,确实有些困难啦!更何况还要回答出“水蒸气从哪里来?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真的有些难为学生了。第六课《水和水蒸气》一课又从水的蒸发说起,总显得有些倒了,倒不如把第六课《水和水蒸气》放到第五课的前面更合理一些。
所以个人以为,本单元比较合理一些的安排应该是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第二课《连续测量水的温度》,第六课《水和水蒸气》,第五课《水珠从哪里来》,第三课《水结冰了》,第四课《冰融化了》,第七课《水的三态变化》。
其三,作为本单元的总结课第七课《水的三态变化》,总有说不清楚的感觉。关于云、雾、露、霜、雪由什么变化而来的,恐怕不是课本中一句“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云、雾、露、霜、雪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可以解决的,在前几课一点铺垫的情况下,要学生总结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真是有些困难。
《温度》教学反思7
为了让孩子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我在《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教学时将教学调整为两课时。今天在班上课。主要包括以下教学环节:认识各种温度计在认识各种温度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根据合理选择温度计。
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
此部分教学十分重要,能为学生在后续测量的规范操作提供帮助。本环节,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测量水温的方法。学生自学后,让他们边讲解要点,教师边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为什么读数时不能让温度计离开?……让学生认识到不规范的操作会引起的测量结果的误差。
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教材设计的是测量冷水、温水、烫手的热水、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考虑到安全,我只安排测量前三种水温。在测量前,我先让学生用触觉判断冷水、温水和烫手的热水,再猜测这三种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让学生通过后续的实际测量和此时的猜测比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凉、温、热”等词。学生的猜测为:冷水:5——6摄氏度;温水:30摄氏度左右;烫手的热水50——60摄氏度左右。猜测后,让学生分成两人小组分别测量三种水的温度(每组六人,每两人一小组),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分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实验时,我看到孩子们的态度是认真的,操作比较规范,巡查了几组,认读很准确。从孩子的实际操作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科学实验的认真与严谨。在汇报测量数据是,我发现:尽管孩子的操作比较规范,但还是存在误差。
例如:冷水的温度(共八组,四组为17摄氏度,四组为16摄氏度,测试16摄氏度的小组均靠窗)温水的温度:(四组测量为33摄氏度,两组为34摄氏度,一组为31摄氏度)
烫手的热水(四组为48摄氏度,两组为47摄氏度,一组为51摄氏度)。误差产生,就要分析原因,对于冷水,一般不应该出现差异,因为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较好测试,一位学生在分析时,认识到,临近靠窗的四组测量的数据都低一度,是因为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测量的水温也低些。确实,孩子很善于观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孩子。
对于温水和热水的测量有差异在预想之中,一来,实验室的温度计本身就存在误差,大约在1度左右;二来测量温水和热水,孩子们读数的时间不一致(有的还未等液面停止就读了,有的温读开始下降了才读)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居然也能把这些可能造成误差产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来,确实思维很严谨。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的表现让我觉得课前我花那么多时间准备材料很值得!分析原因后,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对比前面的猜测,孩子们会发现事实与猜测的差距,通过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摄氏度(我今天的温水温度调高了),热水的温度超过48摄氏度。从而加深了对“凉、温、热”等概念性名词的理解。
《温度》教学反思8
11月24日,星期五,我在本校实验室上了一堂区有效教学研讨课,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温度计,学生为初二(2)班学生。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刚过去的中段考全校倒数第二。不过因为我是班主任,而且对学习抓得紧,成绩有上升的趋势。
下面说说教学反思。
活用素材,调动课堂气氛
在课题导入部分,我考虑到这一节是整章书的开头,必须要有一个总领性的导入;而且学生第一次上全区公开课,有点紧张,必须要设计一个能让他们放松的开头。碰巧,当日是“20xx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的开幕式。于是我先貌似随便的问了一句:“明天星期六了,大家有什么好的活动安排?”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一开始自然不敢放肆,于是我让学生读了《广州日报》11月15日刊登的旅游文化节的活动安排。学生听到“美食节不设门票”,果然有所放松。然后我及时提问:“如果开幕式下雨怎么办?”有学生接口:“打伞去!”我又读了《广州日报》11月22日的一则新闻,引入“人工降雨”这一话题,完成了总领性的导入。然后追问:“水、雾、雨、雪、霜的`本质都是水,是什么因素导致它们有不同的形态?”,这样就引出了“温度”。全过程耗时少,过渡自然,课堂气氛也得到放松。
在课堂中部,为了说明℃的读法,我引用了“新闻日日睇”当中一段,本土新闻人气节目、本土语言,也起到了调动课堂气氛、达成目标的作用。
重编教材,节省课时
教材安排了“自制温度计”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我考虑到学生在小学自然已经学过了这一内容,而且自制温度计如果太小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如果太大精确度难以保证,于是就取消了这一演示实验,转而布置为课后动手作业,从而节省了时间。今天收到学生作业,大多数都能完成,有几个精度还不错。
控制实验器材,集中学生注意力
以前做光学实验时,实验桌上实验器材太多,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纪律很难保证。这次我吸取了教训,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一样一样的发,同时鼓励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效的预防了学生走神。
事前预告,减少器材损耗
在“温度计的使用”环节,我根据教材编排目的,直接讨论出正确操作方法,节省了课时。同时贴出了错误的操作(实验室温度计拿出来读数、用体温计测沸水导致体温计损坏、在测量时温度计不竖直放置),起到警示作用。后来实验时,学生操作普遍正确,也减少了器材损耗。
摄氏温标定标教学草率
本节课已经准备了冰块、沸水、未定标温度计。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没有考虑到“物尽其用”,对于摄氏温标定标这一内容处理草率,直接“灌”给了学生,没有动手操作。这也导致了后来学生交上来的“自制温度计”普遍没有准确刻度。
语言不够精炼
在引导学生观察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炼,指示不够明确,以致学生观察太过发散,对于重要细节(体温计“缩口”)反而没有注意到。在学生做出正确观察(量程、分度值)没有及时板书。在谈及体温计的特点时,语言条理性也有待提高,也没有相应板书。
实验操作设计有待完善
在“使用温度计”环节,我设计了估测和测量人体腋下温度、样品一、样品二三项。在这个过程中,布置样品浪费了一些时间,并且没有设置学案,多数学生态度随便,效果一般。如果设置学案,项目改为估测和测量人体腋下温度、当时气温、样品一的话,效果应该会好得多。
《温度》教学反思9
《温度》一课所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温度的定义(2)温度的单位(3)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在讲本节课的过程中,温度计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温度计的原理及其制作是难点,在讲授中,通过学生实验帮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原理,通过不断地剖析自制温度计的使用,帮助学生改造温度计,通过学生实验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当然在将温度计时,也有很多的不足:
1、在讲述自然界的温度时,提到绝对零度时,应进行更多的解释,再次进行强调,让学生有所认识。
2、在探究自制温度计原理时,可以先放入热水中,观察液柱高低变化,再放入冷水中,观察业主高低变化,这样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更容易掌握。
3、在进行自制温度计的改进时,讲到为什么要把广口瓶缩小,在解释的过程中,可以认为当用广口瓶时,得玻璃管中温度稳定时,示数会下降,并不是在测水的.温度。
4、温度计的使用,不碰玻璃壁的原因是保护玻璃泡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通过几次的讲授,有一部分有了一定的改进,在下次的讲授中,我会注意以下几点,希望能把这节课讲的更好。
《温度》教学反思10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学生实验器材
每4人一组。每组: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林两个,自制温度计1个,实验用温度计一个。
教学过程
请学生欣赏章首图──雾淞。
师:面对这样美丽的风景,你想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
学生提问:例如,它是怎么形成的?雾淞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这种风景?
师: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探知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第四章《物态变化》.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都与温度有关,我们的探究就从温度开始。
师:关于温度,你了解哪些?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应该可以说出温度的定义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温度值,如沸水的温度,人体正常体温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进一步介绍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法、写法。
请学生观察教材第71页“自然界的一些温度”,使学生对自然界中常见的温度值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表中的空白,可以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温度值处于这个温度的范围,对于具体的数值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再填上。
师:今天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学生回答出大致的温度值即可)
师:你是凭什么知道今天的气温的?(凭感觉)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但这种判断每次都是正确的吗?有没有哪位同学有过凭感觉判断温度不准确的经历?(学生举例说明,感觉不一定可靠。)
师:要准确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请每组同学观察温度计。
师:对于温度计,你想知道有关它的'哪些知识?(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板书在黑板上。)
师:(教师出示自制温度计)我这里有一只小瓶,大家讨论一下,能用这只小瓶分辨出每组桌面上的两杯水哪杯温度高?哪杯温度低?并认真观察它是如何辨别出两杯水温度高低的。
学生实验、观察,并得出:这只小瓶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你能将小瓶进行改进,使它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只要刻上刻度就可以了。
师:怎样刻上刻度?
生:……
师:刻上刻度的自制温度计虽然可以测出温度,但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学生自由讨论)对自制温度计进行修改。(如小瓶太大了,不方便,可以缩小为玻璃泡,并将其中的液体改为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将吸管换成封闭的玻璃管,并将内径变细等。
师:把我们自己设计的温度计与真正的实验用温度计进行比较,找一找有什么不同?让每一小组的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相互讨论提出有哪些错误的操作。
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有关温度计的问题。
教师布置课后探究: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是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温度计。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体温计与我们今天用的实验用温度计在设计上应该有什么不同?并将你思考的结果与教材对照一下,你的思考是否正确。
《温度》教学反思11
《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我分别用了三个小活动:学生讨论、学生演示、学生操作来认识温度计、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测量热水温度。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一、请学生上台演示水温的测量时,不管学生做的`对还是错,不能一上来就让其他学生指出他的错误之处,首先要做的是表扬肯定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心。
二、在“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这个实验中,学生们的小组合作能力欠缺,实验要求或许是老师讲的不到位,在记录数据的时候,有些小组热水的温度不下降反而还上升,而且整个过程没有秩序。
三、上课过程中,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语有事过于生硬。
成功之处在于:
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师只在一旁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在讲解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配有相应的练习,加强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三、整个课堂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规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试验计划—实验和观察—搜集整理信息—解释交流
《温度》教学反思12
冷和热是学生最为熟知的内容,每天从喝水中就能感受冷和热,太热的水会使我们感觉很烫,所以我们会和温水。夏天和冬天,很容易分明冷和热。至于温度,我们只是用身体的某个器官、感官去感受冬天和夏天的`温度,要想具体测量今天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去测量。
书中设计的实验:冷、热、温三杯水,学生用手指先感受冷水与温水,最后去试一试热水的温度,学生初步感知温度,要想准确的知道谁的温度,需要借助温度计,,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使用温度计时只忙于介绍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没有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设计实验、实践,而是把实验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没有真正的的进入实验中去,而是成了书本和课堂的工具。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的同时,也要孩子从课堂中走出来,去生活中发现科学。
《温度》教学反思13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反思《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体验用带“-”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必要性;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顺序关系,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学生初次接触负数,直接接触抽象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首先将天气预报融入课堂中,通过播报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等地的温度信息,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提取信息。
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学生用各种方法描述了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由此引出“+5℃”和“-2℃”的表示方法。展示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认识温度计上的各种信息,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标出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利用温度计上的刻度高低,比较各个城市的温度高低;脱离温度计的情境,总结零下温度比大小的方法,从而达成本节课的目标。本节课中我发现学生都是有独立个性的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有学生用竖线表示,有学生用山来表示,有的用小漫画表示温度高低,非常有创意。本节课我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最后十分钟处理了练习题,针对练习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再次讲解强调,保证学生当堂掌握。本节课中存在一个问题是没有强调摄氏度的读法,很多时候用度表示了摄氏度,这导致了小部分学生将温度的摄氏度与量角的度搞混,在总复习时出现问题,今后在数学课堂上用语要规范。
《温度》教学反思14
《温度与气温》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温度对天气的影响是很大的,是天气日历中很重要的一个记录数据。在三年级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后,进入本课利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可以进一步巩固使用温度计的技能。同时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
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比较容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为了规范科学实验,课前我就以复习的形式,让学生首先温习三年级时学过的关于温度计的知识。通过图片及实物温度的测量,以投影的形式,全班正确读数,强调如何科学地使用温度计读数。随后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于温度计的用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在学过温度计的知识后,我将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长监督管理自己小组成员,测量并记录科学作业本中各个地点的温度。对于每个小组活动开展的范围,教师应提前做出规划,以免学生过于活跃,难以控制纪律。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认真进行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探究的兴趣也很高。本课中的另一个活动,通过测量同一个地点不同时间段的温度得出一天中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由于时间及管理上的限制,开展起来较困难。尽管课后我安排同学们回家自行测量记录,进行探究。但是,真正能够持续趋观察的同学毕竟还在少数。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在知识和探究的相互作用下,科学学习得到了真正的价值体现。
《温度》教学反思15
为了让孩子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我在《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教学时将教学调整为两课时。
(一)认识各种温度计
在认识各种温度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根据合理选择温度计。
(二)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
此部分教学十分重要,能为学生在后续测量的规范操作提供帮助。本环节,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测量水温的方法。学生自学后,让他们边讲解要点,教师边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为什么读数时不能让温度计离开
(三) 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
教材设计的是测量冷水、温水、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在测量前,我先让学生用触觉判断冷水、温水和烫手的热水,再猜测这三种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让学生通过后续的实际测量和此时的猜测比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凉、温、热”等词。
猜测后,让学生分成两人小组分别测量三种水的温度(每组六人,每两人一小组),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分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实验时,我看到孩子们的态度是认真的,操作比较规范,巡查了几组,认读很准确。在汇报测量数据时,我发现:尽管孩子的'操作比较规范,但还是存在误差。误差产生,就要分析原因,对于冷水,一般不应该出现差异,因为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较好测试,一位学生在分析时,认识到,临近靠窗的四组测量的数据都低一度,是因为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测量的水温也低些。确实,孩子很善于观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孩子。对于温水和热水的测量有差异,一来,实验室的温度计本身就存在误差,大约在1度左右;二来测量温水和热水,孩子们读数的时间不一致(有的还未等液面停止就读了,有的温读开始下降了才读)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居然也能把这些可能造成误差产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来,确实思维很严谨。分析原因后,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对比前面的猜测,孩子们会发现事实与猜测的差距,通过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摄氏度热水的温度超过48摄氏度。从而加深了对“凉、温、热”等概念性名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