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6 09:56: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找骆驼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找骆驼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找骆驼教学反思15篇

找骆驼教学反思1

《找骆驼》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系列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引导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正在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协作者、组织者的新型教学关系转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走向语文教学的前台。

  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注重学生的读。

  在教学第一小段时,请学生轻声读,并想一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要问大家?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商人丢了骆驼。

  生2:我读懂了它心里很着急。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2:找了好多地方看出来的.。

  生3:还可以从着急、赶上去问可以看出来。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那谁能读出商人的着急呢?(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而在教学第2——9自然段时,分角色朗读,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指名读等。

  更有趣的是教学第十自然段时,学生学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读老人话时,学生的那副少年老成的样子,真是让人佩服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模仿力。

找骆驼教学反思2

  《找骆驼》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不多: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小海龟找到了》一文的结构与主题,都类似于《找骆驼》。根据教材的特点,我从内容和学法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整体化设计,注重文本语言范式的习得与运用。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设计了教学预案,并进行了试教。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虽然整体设计不错,但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般,课堂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想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的朗读不够充分,不能很好的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不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

  2、虽然设计了课前预习单的填写,并且课堂上进行了评价预习单填写内容,但是没有真正促进对老人的观察与发现的理解。

  3、由于过于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而忽略了有效的学习的方式,导致课堂上训练面不广,气氛沉闷。

  4、对课堂上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没能进行有效处理,学生学习过程展示的不够充分,等等。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我一度迷惘过,纠结过,无助过。但是,经过与我校语文教学专家及同段老师的讨论,我顿时豁然开朗。于是,我在保证设计理念和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重新调整和细化了教学设计,大致思路如下:

  1、走进故事,范例引领,发展说话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为了能突破重点,我分以下几层设计教学,引导孩子们理解老人的话:

  第一层:请学生上黑板贴纸条。

  第二层:看梳理好的表格说话。

  老人看见什么知道什么

  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骆驼驮着蜜和米

  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它缺了一颗牙齿

  ★借助表格,把老人“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连起来,说清一次发现。

  ★★借助表格,用上“因为……所以……”把老人“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连起来,说清一次发现。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能像老人一样把话说清楚、明白了,能否再学老人把话说连贯呢?板书:说话:清楚、明白、连贯

  ★★★借助表格,把老人“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连起来,说清三次发现。

  再次出示原文,对比找把话说连贯的秘密(说一说,圈一圈),练一练。(看见,又看见)

  第三层:读了、贴了、又说了老人的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鼓励提出问题。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里,我的设计不仅层次分明,而且逐层递进。请学生贴纸条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填写表格可以帮助孩子理清看见的现象和知道骆驼特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才请孩子们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2、走出故事,拓展阅读,迁移说话训练。

  我们三年级孩子正处于句到段的说话写话过渡,说话写话时,大部分孩子习惯平铺直叙,没有联系前后文运用上连接词的习惯。通过《找骆驼》第10段的引导,学生初步运用“看见……又看见……还看见……”三个连接词连句成段,把老人的三次发现说清楚,说明白,说连贯,从而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孩子拓展阅读《小海龟找到了》,学习说话:居里夫人是怎样指点伊芙找到丢失的小海龟的?用上”看见……又听说……于是(所以)……”把居里夫人的发现说清楚、明白和连贯。通过反馈交流,学生也体验到要根据不同的事情,选择不同的关联词,才能清楚、明白又连贯地说好每一次的话。拓展阅读并没有在这里打住,我由课内再次延伸课外,提出殷切的期望:大自然也藏着很多的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了思考与发现,还希望你们能清楚、明白又连贯地表达出来。群文阅读,迁移阅读同特点的文章段落再到生活中,以教材为拓展点,一篇带多篇,一点带一片,实现“个”到“类”的迁移。我想,在今后的说话写话中,学生将一定会继续关注并进行运用。

  就这样,我带着这样的预案再次进入了课堂。课堂上,自我感觉基本上解决了第一次试教后存在的那些问题。事后,从同事们的网络评课稿中,我读到了他们对我这堂课的肯定。当然,我更希望读到的还是同事们诚恳的建议,因为这些诚恳的建议,将会激发我进一步的思考,将会引领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安阳实验小学谷炳铜)

找骆驼教学反思3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 文章告诉我们 : 遇事要仔细观察 , 勤于思考 ,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 我们精心设计了教案中的那份表格,让学生 重点理解 " 老人为什么能找准骆驼的特点,他的根据是什么?” 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再让学生进行全班反馈,从学生汇报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能较准确地找出骆驼的特点,

  1 、左脚有点跛。

  2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3 缺了一颗牙齿。并找出写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句子。并注意 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让学生想想:骆驼的特点和老人观察的依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上“因为……所以……” 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关联词 练习说话,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符合逻辑,找到老人能准确无误判断的有力依据。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请学生想象:当商人再次遇到老人时,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由于在前半节课讨论填表的环节所占的时间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导致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思维受到限制,并且思维较狭窄,只停留在“谢谢,向老人学习留心观察”的思路上 。

找骆驼教学反思4

  《找骆驼》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文情节简单,对话多。学生对这类的文章兴趣很高,内容也较容易掌握。教学时王丽老师先指导学生多读,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并结合课文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特点,抓住课文对话背后的情感主线,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点,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和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教学重点是围绕课前的提示:

  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老人是又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根据课前提示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和展示,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解决疑难。最后梳理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指导今后的自主阅读。想尝试在教学中引入生本理念,重视课堂上信息的灵活处理和过程的及时调整。通过展示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及更好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课前提示的导读很好地引导了学生一下就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另外一方面也在暗示学生课前提示的重要性。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很到位很及时。如:设计四幅图画,即骆驼正常脚印与跛了脚的脚印,骆驼正常牙印与缺了一颗牙的牙印。创设了情境,再现了老人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使教学难点“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迎刃而解。当学生朗读不尽人意的时候,老师巧用几个用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了人物心理和朗读语气。老师自制的卡制表格填写这一设计很好,足见老师花了不少心思,虽然耗时但是已尝试生本,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有所成。如果每组的表格填写分成两个人填写,就会为后面的课堂提供更多的扩展空间。

  教学时,王丽老师重视学生说的训练。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课时中,教师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教师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

  教学结束时,教师的小结: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而本单元的习作也是以此为点。从中可见,教师在备课时,注重了单元的整合,将单元的训练点,重点融入于每一节课。

找骆驼教学反思5

  《找骆驼》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前提下,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通过文章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分析判断,体现单元教学目标。

  1、悬念导课,激发兴趣。

  今天上了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出了略读课文的味道,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课前学生已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悬念导课:“商人丢了骆驼,而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真是神了!”这样的导语,为学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渴望知道其中的秘密,读书的兴趣高涨。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领下,何愁学生找不到其中的奥秘呢?

  2、在分角色朗读中得到启迪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在分配角色时,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时能入情入境,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这样的朗读感悟能不深刻吗?因此在读商人愤愤地说时,他们的声调提高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时,他们的语调缓慢了,此时此刻他们好像真的成了文中的商人和老人,对话读的有声有色。在朗读中了解了骆驼的特点,在朗读中领会了老人的判断。神奇的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秘密不攻自破:原来老人能帮商人找到骆驼的秘密武器就是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判断。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这节课结束了,我也觉得轻松了,而这轻松就体现在兴趣先入,朗读为重,感悟推动。学生在自主、自觉、自悟中,学会了学习,培养了能力,提升了素养,达到了高效。

找骆驼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

  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文章的品读过程。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

  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

  在此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难度太大,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铺垫,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句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找骆驼教学反思7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因此,《找骆驼》一文既具有故事性也富有哲理性,让学生们饶有兴趣,似乎也比较容易学懂。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猜谜语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猜出谜底是骆驼后,紧接着让学生汇报了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让学生对不经常看到的骆驼有个大致的了解。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主学习。我以“破案子”的形式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角“商人、老人、骆驼”。此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忿忿、跛、驮”等。紧接着结合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自学要完成的两个问题。在汇报交流时体现出 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怎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此后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最后的续写故事,向课外延伸:商人听了老人的话,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他看见路上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走着走着,商人看见___________,他____地说:“___________。”让学生明白了要有感恩之心以及施恩不求报的高贵品质。在此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难度太大,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铺垫,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句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找骆驼教学反思8

  《找骆驼》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对这类闪现着理性光辉的课文,如果我们偏重对思维品质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语文学习就丧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会失落。因此,在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一、研读提示语──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物感情

  人物语言描写追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因而,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示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还培养了可贵的语言意识──不少学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称老人“您”改为“你”这一情感变化的语言信息。

  二、填补提示语──把握人物情态,促进语言积累

  《找骆驼》一文所写的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的,除了上述一组对话加了两个提示语,其余对话并没有对人物的神情、语气加以描绘。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对话内容填补提示语,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情感,还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请学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读读对话,想像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及老人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再讨论怎么加提示语合适,然后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要完成这个练习,学生必须反复阅读语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联想与体验,然后才能借助准确的提示语来揭示人物当时的心态。通过研读课文所提供的范例,学生已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有所感知,填补提示语的语言实践则拓宽了认知与想象的空间。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用心体味,不仅揣摩出了商人“着急—高兴—生气”的心理变化,给人物语言补充了恰当的提示语,还在角色表演中丰富了情感体验。更可贵的是,学生在与语言材料的反复接触过程中产生了多元反应:文中写商人的话富有变化,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为了扩大语言积累,我顺势引导学生“牵”出了“太对了”、“完全正确”等一组句子。

  既然提示语使表达更具体,语言更生动,为什么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样──果真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是一个极具语言意识的问题。可见,层层推进的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了他们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识。我让学生将添加提示语后的`对话与原文对照朗读。通过研读、体验、甄别,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语,更能表达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运用提示语──升华思想认识,发展语文能力

  在经历了“研读”和“填补”两级训练之后,语言规律的感知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他们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及语言功能产生了兴趣,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了发展已习得的语文能力,提升对课文主要内容及蕴含的思想品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再去见老人,会说些什么?你能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写下来吗?

  这是一个迁移运用的训练,它要求学生把丰富语言积累与灵活运用语言结合起来,把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学生所写的内容表达了阅读文本后的独特感受:商人满脸羞愧地对老人说:“老人家,多亏了您的指点,我才找回了骆驼,可我却错怪您,真不该啊!”商人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激动地说:“大爷,您不仅帮我找回了骆驼,还让我懂得了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么感谢您哪!”

  《找骆驼》一课的教学告诉我们:学生的阅读在一般意义上说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找准语言训练点,开展充分而有效的实践活动,与之相伴的便是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语感的形成。

找骆驼教学反思9

  本学期开始尝试高效课堂,曾经不喜欢高效课堂,以为这样的模式之下,孩子们只是在对答案而已,以为这样的课堂就是培养做题机器,种种偏见,根植于心。然而经验与看法总是会改变的。亲身下河知深浅,这样的课堂,总要自己经历了,才有资格说好或不好。因此,虽然是在学校的要求下,我也开始尝试高效课堂了。

  最开始尝试的是《秋天的雨》一课,我们从第一课时开始尝试,孩子们结成小对子,对子之间互相进行读课文、读词解词。虽然心里有预设,想过进度会很慢,但一节课的内容依然花费了两节课才完成。主要的问题出在孩子们不知道对子、小组内如何交流、上台展示如何开场,如何请他人给于评价。一连试了几篇文章,都是如此。虽然每次都有举例,都有教,但往往是教的小组学会了,其他小组依然没有学会。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在进行高效课堂的时候,就将培养学生的话语体系作为第一要务。

  《找骆驼》的课文相对来说简单,操作起来容易,所以我打算的就是将这次的公开课当作随堂课一样,一句一句的教学生说话,教他们去应对、沟通。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是真实的、平实的课堂,缺乏激情与精彩,缺乏美感与韵味,但我却觉得课堂是扎实的,是有效的。以前的课堂沉闷如死水,举手的总是那几个学生,现在的课堂,小手林立,孩子们有更多的表达的欲望。巡查组更是如此,孩子们都特别渴望能当上巡查组,感受“老师”的威严。哪怕是平时课堂上捣乱瞌睡的孩子,当起巡查员,也是尽职尽责,俩眼睁得大大的,生怕错漏哪个环节。

  我尝试高效课堂,我发现了学生在正式沟通方面的不足,体会到了高校课堂带来的`好处,以后我也想继续实践下去。以前经历过课堂观察、参与过基于标准的教学、尝试过生本课堂,无论形式如何变换,不变的,是我们每一次的尝试中,都会有新的收获。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所缺少的。坚实的走下去,不只是学模式,而是学精髓,最终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才是我们不断实践的目的。

找骆驼教学反思10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我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角“商人、老人”。此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如“愤愤、跛、驮”等。

  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让学生感受到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里穿插一个小练笔“商人找到骆驼在回来的路上又遇见了老人,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此后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

找骆驼教学反思11

  《找骆驼》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上课的过程中,

  有所收获,也有欠缺的地方,进行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致在理解课文前半部分时气氛比较沉闷。这与平时自己不太注重有着莫大的关系。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找骆驼教学反思12

  精读课文是略读课文的基础,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略读课文的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个性化阅读。

  在教学《找骆驼》这篇略读课文时,我首先以疑激趣,从“找”入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猜谜语是深受孩子喜爱的游戏,我以此为契机,由谜语引入骆驼,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紧抓阅读提示,明确教学目标。文章前边的`阅读提示,是文章的根本,它涵盖了课文主旨和课文内容的框架。因此,组织学生阅读,找出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任务明确了,学习就有章可循了。

  再次,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自主读书,圈画重点内容;接着合作交流读书收获,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答疑,老师答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找骆驼教学反思13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课除了落实生字教学之外,还要落实本单元的目标:提出问题。因此,针对课题和重点语段,我引导学生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力求突破难点。执教之后,我对整堂课进行了反思和重建。

  一、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在攻克本课难点“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时,我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他是怎么想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在交流反馈时,我光顾着听到他们多彩的回答,而忽略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用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很难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想,如果在第一个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我能够给与适时的总结和引导,会给解下来的学生做出示范,那么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模仿。更或者,我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表达的句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训练思维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提高说话能力。

  二、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本课的朗读形式多样,有自由读,男女读,挑战读,师生配合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也比较浓厚。但是总感觉,朗读的时间花下去了,效果却不是那么明显。课后,和组内的老师交流了下想法。既然是对话式的文章,在文章的最后最好有个整体的回归,让学生在攻克了难点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来理解人物的内心。比如,正是因为老人对这一切早就了然于心,所以他在和商人的'对话中始终表现得不紧不慢、胸有成竹。让学生在理解了之后再读,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养成联系上下文思考的好习惯。另外,在理解“忿忿”一词时,我忽略了对它的释义,影响了学生对于商人心情变化的把握。低年级的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上还是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如何正确指导朗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依然值得我去做进一步的思考。

  三、学会倾听

  本课还有一处值得我反思的地方是,我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表现在,好几次学生没有读完或者回答完问题,我就迫不及待地接话了。或许紧张也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我的倾听习惯不是最好。包括课中当学生出现口误或者不规范的表述时,我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予以纠正。(据评课的老师反映)这样容易让错误在学生脑中扎根,是值得引起重视的行为。我经常教育学生说要学会倾听老师的话,看起来,我首先就没有做好模范作用,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也要努力训练自己仔细倾听的能力。同时在纠正学生错误了之后,我也要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给学生一个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找骆驼教学反思14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找骆驼教学反思15

  《 找骆驼》是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非常有意思的略读课文,讲的是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凭着一位老人独到的观察力及惊人的分析和判断力,商人找到了骆驼,令人拍案叫绝。文章情节简单,对话较多,而这组教材的专题是“细心观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找骆驼》一文对话多,对话中的提示语可不多。一是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忿忿”是什么意思?从课文哪里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你能换个词来表达商人的生气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还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样儿了吗?从这不紧不慢的语句中你发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语文的学习意义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指引。

  “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三年级是从说到写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训练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比如学习课文第10、11自然段时,轻声朗读后思考:老人没有看见骆驼,但是为什么说得那么详细呢?用浪线划出老人看见了什么的句子。出示:老人看见( ),知道(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再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或“之所以

  是因为”说一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之所以是因为”说,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因为所以”说,体现了说话的层次性。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这样,在填空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因果关系的关联句的训练,既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篇文章对话多,也是朗读中见真情的好教本。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范读、同桌合作读、引读等形式,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引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不过,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围绕了阅读提示里的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但一堂课下来,我似乎感觉自己讲的还是比较多,对于阅读课文学习方式还把握不够。

【找骆驼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找骆驼教学反思01-26

《找骆驼》的教学反思03-17

《找骆驼》教学反思范文04-22

《找骆驼》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2

《找骆驼》教学反思 15篇03-27

《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03-21

《找骆驼》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22

《找骆驼》教学反思(通用15篇)03-22

《找骆驼》教学反思集合15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