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教学反思(精选16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年》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童年》教学反思 1
课外阅读对学生拓宽视野,性情的培养,人生的成长等,具有深远的意义。三年级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每人带一本书放在班里图书角,交换着看书,一个学期下来,看的书好像多了,面也广了,然而从学生的读后感来看,学生对所看的书理解并不透彻,写起读后感来更是草草了事。学生看书的时间有限,如何能让学生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去看有用的书,把书真正看懂,看明白呢?我试着让全班同学同看一本书——《童年》,再利用一两节课引导他们对书中人物形象进行交流,加深对书的理解,这样写起读后感受来效果显然好得多,对那些平时读书不爱做批注的同学也起了促进的'作用。以交流课外书籍《童年》为例,我谈谈第二课时的几点设计:
一、畅谈童年,激情导入。
由于书名叫“童年”,学生又即将告别童年,导入时我以“童年”这首歌为音乐背景,展现学生童年生活、学习的照片,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畅谈自己对童年的理解与感悟。
二、自读《童年》,初步分析。
读这本书之前,我就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做批注,大胆地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再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对书中人物进行初步的分析,为课堂的集体交流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就是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用方法去看书。
三、指导方法,分析《童年》。
这堂课最终的目的是要学生用课内训练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又要以课外获得的丰富知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方法对本书的三个中心人物——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真正地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
四、对比童年,感悟生活。
在分析完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后,我让学生对作者高尔基的童年作个归纳,并与自己的童年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相比之下自己的童年是多么幸福,应该珍惜童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合理的设计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指导。可以说学生如何去读课外书与教师如何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在学生分析完三个中心人物形象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抓住外貌、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来分析人物,对于侧面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却很少有同学能去发现,于是我便把我找出的一段环境描写的片断出示给学生,引导他们分析,分析完后有的学生便又能马上找到一段。
除此之外,我还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当学生交流到一些精彩片断或图片时,我适时地用展示台展示,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为了让学生对主要人物有更直观的印象,我特意选择了一个关于三个主要人物的影片片断,在课堂交流中适时播放,让学生就影片进行讨论,分析影片人物形象(熟悉人物的同学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不熟悉的同学也能通过这段影片对人物有初步的理解)。
由于时间关系,这堂课有一个很大的遗憾,那就是没有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在学生交流完三个主要人物后,学生心中肯定会有许多疑问或困惑,然而时间的限制使学生无法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我希望能够再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于是我打算把这个环节设置在第三课时,让学生把《童年》一书读得更加深入。
《童年》教学反思 2
这几天,陆续地听了老师们的很多节课,使我受益匪浅!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们的每一节课都没有花架子,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重点,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这让我这个这几年一向受外面还在不停地翻着花样上语文课熏陶的语文教师,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一实验的孩子们太幸福了:他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候,他们的未来就应是充满期望的!不多说了,下面我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语文课。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此刻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样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透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潜力。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资料,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资料,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近陆续地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心中就在想:哎呀,这个地方上得好,是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这个地方处理得好,这些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我们老师的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由老师领着学转变为学生自己想要学,我想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个明显体现吧!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语文学习的快乐性。我做教师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能让我的学生像我一样天天快乐,每一天都拥有一个好的情绪。这不仅仅是在课间的班级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怎样能让我的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每篇课文中就应学会的资料。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设计了复习导入的开心辞典闯关环节,设计了赵本山的小品环节,设计我作为一个小组组长的自我吹嘘环节等等,试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语文的环境,总之目的就是让我的学生能够开心快乐!
3、阅读教学的研究性。我的这个想法来源于前几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张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草原一课之后的随想,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自我学习之后该如何进行汇报交流的详细阐述,看了以后给我的触动挺大,再结合我们班的实际状况。我们班是本学期新组建的班级,学生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组合作时更是无所适从,不是大家关于组内如何讨论意见不一,各不相让,就是不知该如何汇报。为此,我就想就应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必须的语文学习潜力呢?这还只是一个思考,我自己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试一试。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时间不够了的原因就像严华主任所讲的那样,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其实这点在备课时,我也曾琢磨过,按理说这课挺好讲的,老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发现规律”这部分资料,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面两个资料,有放有收,以我对我学生的了解,学生学习必须会相当简单,课堂气氛也必须会相当热闹,但我又总觉得小组学习这个部分是个心病,所以犹豫来犹豫去,最后,还是张宏主任的一段话给了我进行这节能够说是我自己的一堂实验课的勇气,那就是,还是他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课后写的那篇随想里的结尾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我想,学生的训练有素中的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它来自于我们平时的每节课堂的每个施教时机。作为“平实”的课堂,相对于“课堂气氛”“环环相扣”“走完教案”这些堂皇的标准先放一放,把我们执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它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就应不管有没有人听课,不管还有什么重
要的环节,要好好抓住一个个这样的训练机会,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最终收获教学的果实呀。我想这段话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啊!
《童年》教学反思 3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受颇深。从学生用心思考、踊跃发言的课堂表现中,从学生全神贯注的凝听中,我感受到了教师成功的愉悦,这是本期以来最成功的一节课。课后做了认真反思,我觉得有几点值得肯定。
一、这一课的资料学生在理解上有必须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资料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因此,我把这一课的教学放在最后,作为本单元的重头戏去认真对待,这样,学生有了前几课的学习基础,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二、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思考学生的实际状况,让他们课前进行胚胎发育规律这方面的资料搜集,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课堂上,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勾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资料,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必须的.思想教育。
四、资料的适时引用为课堂锦上添花。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资料,学生听得都入迷了,从他们那一双双痴迷的眼神中,我明白他们的情感火花正在脑际闪现……
但本节课也出现了问题。当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呢,于是我立刻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于是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但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状况下,我让学生回忆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明白发现能够是用眼睛看,还能够用耳朵听,甚至能够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潜力、写作潜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
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状况。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状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教学反思 4
在教学《童年的问号》这篇文章课文时,我特别注重引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或激情或深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我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情感。
(1)读出层次: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前两句要一句比一句声音高,后一句的语调要下来。其中“长长的”语气要加重。
(2)指导读好三次对话: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是三位名人小时候爱问题的`特例,其中各有一句问题的话语,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三次对话。
(3)指导好长句子的朗读技巧: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童年,就这样在问号中慢慢长大。”这一句要读出激情就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断好句子,“童年,就这样/在问号中/慢慢长大。”“慢慢”要重痢?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听起来吧真是一种享受啊!
《童年》教学反思 5
本节作文指导课的成功之处有:
1、绝大多数同学能围绕“趣”字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能够抓住人或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细节把趣事写具体,且感情真实。
2、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写作与交流的兴趣。
3、学生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重视写作材料的积累与写作方法的总结。
紧凑的结构,流畅的过渡,积极的参与,让这节课表面看来感觉很好,可细细思量,却发现了诸多的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一、 指导没有到位,缺少关键点的支撑
作文指导课关键在指导,而这需要老师课堂上的机智。在本节课上,我注重了多种形式的指导,如回忆往事、相互交流、个别指导、点评范文等,但对于每个关键点,却缺少了一种敏锐的发现。如学生谈到范文“动作写得不错”时,我仅仅是表扬了他会发现,而没有更进一步引导全班同学去读,去加深印象。类似的还有学生指出“中间描写太少”“麻雀醉酒的样子没介绍清楚”等时,我没有更进一步去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兴起在这个地方做做文章的念头。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一是备课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二是课堂上的应变能力缺乏以及教学的功力不足。
二、点评过多,缺少写的锻炼
在本节课上,我让很多学生都参与了点评,既包括对学生的故事,也包括对范文,还包括了对病文的评价。从学生的反应看,他们很是喜欢这样的方式。但喜欢不代表他们就有这样的能力写出文章来。从课后的习作情况来看,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写,即使在课堂上已经给了不少例子。
点评,其实有三四处即可了,不需要那样多的反复,需要的是练习,也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理解自己所点评的东西,才能理解什么叫“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口头上的东西往往是不作数的,只有“白纸黑字”才能让人信服。
如果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动手写关键的一段两段,然后针对此做点评,学拟题,那么课堂上的很多发言将有更好的着落点了。
三、没有点出语言描写要有趣
范文的语言描写非常有趣,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对范文中的语言进行学习。如果教师稍加点拨,指出除了选材有趣外,更重要的是语言的描写要有趣,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就会有意识的去注意起来。
四、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有写作的兴趣,却不愿与他人交流,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1)性格内向;(2)怕被人指出缺点,缺乏自信心。2.个别学生选择不恰当,“趣”字不能很好地突出出来。这与学生自己的体会有关,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不够透彻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如果老师明确指出“我们通过人或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把内容写具体的目的就是表现出这件事的有趣”学生应该不会出现此类问题。
有的学生作文内容仍不够具体,这与学生的语言积累、写作能力的形成都有关系,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写,以进一步提高其写作能力。
只有精益求精,充分思考,把握好主体与主导间的关系,多研讨,多学习,才能让我的课堂越来越好,也学生受益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少犯错误,尽可能地避免失误。
《童年》教学反思 6
这是我第二次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备课时,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的种种不足就浮此刻眼前,因此,无论是对教材的分析,还是对学情的估计,我都进行了较为周密的思考,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许是准备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课堂效果较为理想,我心中颇为得意。没想到,意外出现了。当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我立刻想到“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但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状况下,我让学生回忆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明白发现能够是用眼睛看,还能够用耳朵听,甚至能够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潜力、写作潜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课堂中的这个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状况,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务必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持续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能让灵感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更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状况。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状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能够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潜力。它不仅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因此,我们不能不永远当“学生”。
《童年》教学反思 7
下面,我以自己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教学反思。
课文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小英子童年的几件事。为了让学生走进这些童年的回忆,我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作为我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落实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训练点定格于描写这几件事的段落当中,抓住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画面,从而进行落实。
文章中有一个细节,描写童年的林海音和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童年的浪漫与诗意,成人世界的现实与理性,在这样的描述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设问引起了学生思维的警觉,孩子们表现了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在这节课上,有过多次这种真诚的师生对话。师生心灵的舒展,思想的灵动,又使课堂变得深刻而丰富。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听了“如何吃透教材”的专题讲座,沈老师运用了一系列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畅谈了关于“吃透教材”的有效内容。我学习之后,有了深深的感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并明确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及要求,对教师能更快地进入教学状态起到了促进作用。
沈老师讲如何吃透教材,其中提到一点是“细读文本、诠释文本”。我针对这点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文本细读”正是语文教师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的重要路径和平台。
教师只有首先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而不是被教参、教学设计集萃之类的.参考书先行遮蔽了自己的解读,才能实现自己的“在场”。文本细读首先关乎的是教师自身作为一种专业人格的存在。套用一句哲语,“我读故我在”。也因此,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老师一定要读出多少“人之未见,人之未发”。
那么,教师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呢?我的感受和体会是:
第一,你用多少自信、多少毅力挑战自己的精神惰性,你就有多少自信、多少毅力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要实现文本细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自身的“精神惰性”问题。
第二,在进入文本时,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一定要打开自己的生命,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让自己的精神胸怀敞开再敞开。
第三,你有多种姿态进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活在文本中”,是你可以选择的一种进入姿态。你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文本生活中的一个角色,“千万次地问”,是你可以选择的另一种姿态。进入文本,你不再轻信、不再迷惑、不再被她忽悠,在文本的言语之流中,你总是时不时加以打断,你问:这样言述究竟在言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言述?为什么只能这样言述?用意何在?启示何在?
第四,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
对于“吃透教材”,我切记着沈老师的友情提示:“教材内容丰富,要求不宜提高;教学思路清晰,贵在质朴自然;安排课堂练习,切实打好基础;改革考试评价,准确把握难度”。
《童年》教学反思 8
儿童的天性好奇,充满幻想,当他们接触外界的事物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希奇的想法和新鲜的形象。这节课,我从内容入手,引导孩子们感受诗歌创作的快乐。
诗歌的特点是很多的,如形式长短不一,韵律美等等,但这节课,我没有过多地去品味去感受这些外在的形式特点,我淡化的是形式,然后从内容入手,引导孩子们从身边的景、事入手,去感受想象的快乐,感受诗歌创作的快乐。这样,孩子们的写作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敞,越走越亮堂。
一、讲究设计,环环紧扣
在这节课中,我一开始便抓住儿童诗至关重要的“想象”这一心理因素,通过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孩子们自由、放胆由此类比、联想,由物及物逐步发展到赋予物以活泼的生气,整个课程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递进,形成了一个学生心理与语言循序发展的链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脚步在节节提升,却没有感到攀登得吃力,他们始终处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之中。
二、倡导自主,启发思维
从教学思想上看,课堂上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状态中,积极性非常高。热烈而有序的'展现的是开放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我把着眼点放在儿童身心与语言的发展之上,而又使二者形成了交叉互补,相辅相成;语言的实践,开阔了思维与想象,心灵的焕发又打开了语言发展的闸门。但是由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不够丰富,所以思维不够开阔,想象力不够多元和丰富,也限制了诗歌创作的新意。
三、淡化形式,凸显内容
从教学方法上,这次习作坚定地从内容入手,以内容决定形式。学生心中有了内容,清新活泼奇妙的语言就从口中流出。至于诗的形式,只做了三言两语的淡淡点拨———因为教学的目的是借助写儿童诗,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美化学生的语言,而不是严格地进行诗的创作,不是培养诗人。因此,在教学中,把读与思、思与说、说与写、写与思形成了互为因果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学生得到整体的发展。在读思说写过程中,注重学生自我的感受与品味,尊重学生的体验与表达,实现了学生天性与语文教学的统一。
《童年》教学反思 9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教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教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样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经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终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设计教案时,自认为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应当较好。
但整堂课下来,总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教学资料不深不透。虽然各个教学知识点都已讲到,但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谈、去读、去体会。如在教学“寻求解答”一节中,只是让学生分主角读课文,体会“我”的好奇,有刨根问底、善于思考的特点。此时,我向学生提出:“作者问了几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四个”,有的说“五个”。张翔宇同学还把课文中未出现、隐藏在文中的问题(晚上我为什么会做飞行的梦啊)问了出来,而此时,我并没有趁势表扬鼓励,说明我平时的教学机智还不够,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作出适时地反应。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问题”时,我虽然出现了“追问”一词,也作了讲解,但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强烈的求知欲。结果在讲完发现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整体角度看,一是教学资料重复,二是理解进教材意图的偏离,没有在特定情境中到达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杨教师所谈,本节课能够分为两部分,在初步引导学生了解发现过程后,能够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文中的作者在发现的过程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自读自悟得基础上,能够结合具体词句谈出自我的看法,此时再深入指导朗读会更好。这样,不仅仅整合了课堂资料,突出了重点,还锻炼了学生思考表达的本事,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在体会朗读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比较前面教师的牵引、指导强过百倍。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价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仅有深入钻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线,把握好文章的“题眼”,并围绕“题眼”去设计环节,精心提问,才会走向成功。就像本节课,我的“题眼”并不明确,错以“发现的过程”为“题眼”,其实应当围绕发现的'过程体会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胆想象的特点,才是本文真正的“题眼”。一切教学应当为它服务,向它靠拢,而我却用过多的时间去泛泛理解发现过程,导致上完课有“蜻蜓点水”的感觉。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我教学机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倾听,重视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捕捉,适时鼓励,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到达深刻理解、体会的效果。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朗读,要做到说读结合。而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有时自我在课堂上讲得多,问题重复或过碎,过多占用了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而有时的朗读并没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的去读,而是为了读而读,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与感悟又一次让我深深地触动,自我的教学水平将如何提高仅有不断反思、总结、钻研,在实践中才能提高。
《童年》教学反思 10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是这个单元中难度最大的课文。
白金声老师说“较为浅显的文章,可以来个浅文深教;比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浅教……一句话,就是要因文定法,辩证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活动,进行“深文浅教”。
首先,是梦中飞翔,引发追问。追问是小学阶段所有孩子们的共性,只是所追问的问题不同而己。对于“我”的追问孩子们不难理解。从梦中飞翔到从河里看到小鱼会翻来覆去仔细看想了现将来人类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体现一个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层的知识。
其次,对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尊重孩子们的感受,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为此设置了一个环节,将一个答对问题的孩子强行赶出教室。他在冷风中体验到了被老师冤枉的.心情。所以,没有过多去讲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要面临着被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而是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时,建议孩子们在课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
第一次这样尝试着”深文浅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这课的教学当中,板书的设计不够明朗化,显得有些乱。上完了一课,静下来反思,为”再教设计“做准备。
《童年》教学反思 11
纠结了整整三周,只为这一节课。这节课讲完了,我还在继续琢磨……
我比较小心眼,不够洒脱,一些小事,喜欢往心里去。就像飞到蛛网上的昆虫,不断挣扎,也许奄奄一息时,才知道多余的挣扎并不能让自己解脱。徒增的烦恼让我感觉工作的不幸福,也许,我该深度反思一下,首先,该让自己拿得起,放得下。
这堂课的效果是预料之中的,并不是一堂有效地课。我想找些优点,让自己觉得并不算太遭,然而,再多的优点也不如那个致命的缺点犀利。我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对于学生的`交流讨论,没有给与及时的肯定和指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是没有条理,说出的语言不够准确,我并没有给与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有所进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得注意,对学生有效指导。
从工作开始,我遇到的学生都比较乖,我不常用激励、表扬,课堂上鼓励性的语言很少。慢慢的,形成了不及时评价学生答案的王老师,不善于用激励语言的王老师,声音没有高低起伏的王老师。本来应该有声有色的课堂,变得简单、平淡,不再吸引人。
火焰烧尽了森林,大地失去了生命,四周一片寂静。然而,没有了生命的课堂是多么的可怕。是时候该来场大雨,浇灌深埋的树种,让森林从获新生。
《童年》教学反思 12
自小就比较喜欢语文这门课程,语文是一门特别神奇的课程,一篇文章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享受,最大的收获是可以随着作者的感情去感受作者的感受,我们生活的境遇如此不同,我喜欢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轨迹,自然而然就喜欢这个可以带给我更多感受的课。
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了解语文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读出很多似乎大家觉得很一般的不一般,喜欢文字的跳跃,喜欢情节的跌但起伏,喜欢跟着作者游览山川,喜欢随着作者的思绪到处飘扬。所以喜欢关于文学的东西,只要不要太政治,太学术,一切都显得很美妙。但是,这一切都只是我自己的自我感受,当站在讲台上,看着同学们的眼神,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懂。
第一次那么正式的站在讲台上,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讨作者在童年时期的发现,一个大胆想象,执着探究的孩子,他给我们呈现的正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充满童真与幻想的思想。在两节课的教学中有很多不足,需要去改善。
首先,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上,一味觉得想依靠多媒体和我的部分讲解来让同学们在视觉与听觉中一起来领略作者的风采,以至于当多媒体不能用的时候多少有些慌张。一开始讲的时候有些凌乱。当然归根结底是我对整篇课文的把握上不是特别好。
其次是在与同学们互动这一块上,虽然有一小部分同学一直在积极举手发言,但是还是有好多同学没有跟我们一起来享受这一课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这可能是我在调动同学们情绪这一块上还需要加强。
再次是,对于第二节课的教学中,很多深层次的'东西,我急于自己去挖掘,而没有更好的引导同学们进行自我探索。角色上没有把握好。在对于作者的发现的证实这一块讲得比较快,可能不利于同学的理解。
做得好一些的是:在备课期间我确实用心用力,一幅幅场景浮现在眼前,只是在课堂上表达能力上有些欠缺。在课下,我积极与同学们交流,在课上我觉得没有讲到位的跟很多同学探讨了一下,并做了了一些补充。对于课外拓展的关于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的主要事迹及成就了解,利用后来课下的时间发现大家完成得不错,只有小部分同学回答上有些磕磕绊绊。但总体上回答情况很不错。
第一次的教学由于自身很多原因没有做好,课下有了一些补充,但是也确实反映了自身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去努力,去好好把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尽力把同学们应该掌握的知识进行更精心的备课与传达,使同学们在课文中学到更多。
《童年》教学反思 13
这个学期在教学生学习校园集体舞《童年》时,有这样一种现象很让我头疼:男生和女生各自的动作做的都很好,但就是不愿意拉手。本来很好看的动作被学生们这么一弄就什么味道都没有了。任凭我站在台上苦口婆心的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好话坏话说了几火车也还是无济于事!
本来,六年级的学生都处在青春期,对异性很好奇,但是大家谁都不愿意越过那条“三八线”,唯恐其他同学起哄。他们那种想拉手,又不敢拉手的表情,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集体舞已经教了一周了,所有的.动作学生们都已经会做了,就差拉手这一关,如果这条界线一旦突破,我的教学任务可就能够顺利完工了。劝说、讲解……可是他们就是不拉手,这可怎么办呢?
回到家之后,我还一直在回想着这件事情,为什么我们成年人在握手这件事情上就能放得开呢?我突然之间来了个灵感:何不把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拿到集体舞这里来用呢?
说干就干,第二天,在学习舞蹈之前,我让所有的男生的女生面对面站立,然后微笑的和对方握手说:“你好!”这一招果然见效,我真是喜出望外!打铁还要趁热,我马上就让他们跳起了舞蹈,这次没用老师们“横眉立目”,他们这群孩子竟然很大方的拉着手跳了起来。此时此刻的我真是太高兴了!
《童年》教学反思 14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效果较好,我觉得有几点值得肯定。
第一点,这一课的资料学生在理解上有必须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资料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所以,我把这一课的教学放在最终,作为本单元的重头戏去认真对待,这样,学生有了前几课的学习基础,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第二点是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所以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研究学生的实际情景,让他们课前进行胚胎发育规律这方面的资料搜集,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点,在课堂上,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找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资料,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必须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开头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我在生活中的发现,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情景下,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明白发现能够是用眼睛看,还能够用耳朵听,甚至能够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
第四点是资料的适时引用为课堂锦上添花。在讲解课文的最终一句话:“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资料,学生听得都入迷了,从他们那一双双痴迷的眼神中我明白他们的情感火花正在脑际闪现……
《童年》教学反思 15
《童年》是一首由罗大佑作词作曲的经典校园歌曲,以她的清新活泼深受学生喜欢新选入《阅读》教材,我很喜欢。虽然我本人比较擅长经典诵读,并在本市赛课时以课外阅读第一名的成绩被推到烟台,但抽签抽到这课,我还是有些失望,毕竟准备得时间太短,讲课顺序又比较靠前。
童年,是人生最难忘的阶段,当回忆童年时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彩的相册”进行导入,把自己和学生的一些童年的照片进行二次加工再输入电脑进行合成处理,结果这些照片的出示使学生很快沉浸在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中,接着就采用“说说童年”“读读童年”“唱唱童年”“写写童年”等形式,深层次挖掘教材。因为这首歌曲很经典,学生大都会唱,所以学习时进行得很顺利,再加上学生的节奏感超强,竟然会用不同的节奏朗读歌词,更有一个小同学把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的动作、口令甚至是吹哨子的声音都编进歌词里了,很有想象力。这些都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是这帮孩子们送给我的惊讶与惊喜,因此,课堂任务完成的很顺利。
整个课堂气氛是轻松愉快的,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积极性也很好。但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课堂最后由于我感觉有时间就临时增加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单独唱一唱,结果有些画蛇添足了,最后在齐唱的歌声中结束最好,多加了一个环节感觉结构有些乱;我在课堂拓展中让学生用童年的形式仿写理想,青春,思念等,因为整篇文章本身就是歌词,如果再用别的形式(比如散文仿写)来展现一下童年生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童年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那仿写的形式也应该让它多姿多彩的呈现,我在课堂中呈现的形式有些单一。
总之,此次的海阳之行让我看到不少,听到不少,学到不少,很荣幸能有这样出来学习讲课的机会,所以我倍感珍惜。在整个的准备过程中,我也提高不少。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到课件的制作,从对多媒体不熟到现在的精通,从以前的讲课大线条到现在的细致入微,都是此行所带给我的新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此次之行为契机,在平日的工作中多出精品课,多上精品课,努力使自己成为烟台的名师。
《童年》教学反思 16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二年级的《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
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童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2-27
《童年的朋友》教学反思02-27
童年乐趣教学反思10-31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9-30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9-23
《童年》教学反思15篇04-15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3-08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03-21
[优]《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