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6 20:47: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摩擦力》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摩擦力》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1

  【设计理念】

  1.在摩擦力的定义中,“相对运动”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两次海绵实验(木板不动,水平推动海棉;海棉不动,水平抽动木板)解决了这个问题。

  2.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如果让学生无目的猜想,可能会出现很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速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运动的方向等,由于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谜团,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接受,但要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又太牵强。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四个和增大摩擦力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解决办法归纳分类,自己形成假说,顺理成章地找出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

  3.在实验验证摩擦力与压力、粗糙程度的关系时,为了节约时间,保证实验质量,明确实验目的,采取分领课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小游戏──拨河比赛。

  师:一人抓一头,用力握住不锈钢管(一端事先抹上洗洁净)。(采访失利方)说说你失败的原因?

  生:太滑了。

  师:(采访胜利者)你这边滑不滑?

  生:不滑。

  师:除了自己的力量,还有什么力帮了你的忙?

  生:摩擦力。(若说不出,就转问“大家认为呢?”)

  师: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

  板书:12.3摩擦力

  二、进行新课

  1.摩擦力定义(方向、作用点)。

  师:要认识一个力,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生:大小、方向、作用点。

  板书: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演示海棉实验:木板不动,水平推动海棉)

  推动过程中,海棉在水平方向上,除了受推力,还受什么力?摩擦力对运动起什么作用?摩擦力发生在什么部位?

  生:回答。

  师:(再演示海棉实验。海棉不动,水平抽动木板。)

  海棉还受到摩擦力吗?何以见得?它对运动起什么作用?发生在什么部位?

  生:回答。

  师:可见不管谁运动,只要有相对运动,就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

  由此可见,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_________,作用点在______________。

  生:(讨论后填空)

  师:能不能根据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和它对运动的作用,给它下个定义?

  (学生讨论后说出答案)

  师:(出示定义;学生齐声朗读)

  2.摩擦力的大小。

  师:你见过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讨论后举例)

  师:既然大家这么熟悉摩擦力,帮我解决几个问题吧!

  问题1:小明新买了一瓶果酱,可是瓶盖儿怎么也打不开,你有几种办法把它拧开?

  问题2。小华做航模时需要把木块的一条棱锉掉,操作要领是什么?

  问题3:攀岩活动中怎样做才能顺利到达顶峰,而不滑下来?

  问题4:妈妈买了几条泥漱,小红捉的时候发现很滑,怎么做才能把泥漱抓起来?

  板书:解决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讨论、实验,写解决办法,贴到黑板上展示。)

  师:这些增大摩擦力的办法,哪几种实质是一样的?实质是什么?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大胆说出你的假说!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压力、粗糙程度

  师:若要增大摩擦力,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使接触面粗糙,增大压力

  师:举个例子。

  师:有时还需要减小摩擦力,逆向思维,看减小摩擦力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

  师:实际上我们通过对具体办法的归纳分类,已经得出了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粗糙程度、压力有关的假说。但是,假说仅仅是一种可能,不一定成立!应该怎样来检验?

  板书:形成假说

  生:做实验。

  板书:实验验证

  师:你想怎么测摩擦力?友情提示:1.怎么测量摩擦力?

  (学生讨论后上台演示:弹簧秤拉木块)

  师:说出操作要领和原理。

  生:匀速、水平、二力平衡。

  师:友情提示:2.我们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在探究时应采取什么方法处理?

  (学生讨论说出“控制变量法”。即: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观察摩擦力大小或控制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观察摩擦力大小。)

  师:得到了哪两个课题?

  生: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师:友情提示:3.怎样改变压力,观察摩擦力?怎样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观察摩擦力?

  (学生思考讨论,但不回答)

  师:小组讨论选择你们想探究的一个课题,动手实验,并写出探究报告,一会儿上台展示。

  (学生讨论、实验、填写报告)

  (请做完的小组上台演示实验,展示数据,说出结论。其他小组注意观察,看有无不规范之处,有无更好的做法。)

  (一个小组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评估)

  师:同一个实验,方法有没有不一样的?大家同意他们的结论吗?能否提出小建议?展示其他小组的报告,分析数据。

  (同样处理第二个课题)

  师:谁能概括说出总的结论?

  生: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这个结论能不能证明我们的假说?

  板书:得出结论、箭头、假说成立

  三、拓展探究

  师:(再次演示海棉实验)怎样利用刚才的结论减小摩擦?

  生: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

  师: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回答)安轮子。

  师:轮子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属于另一种摩擦,叫做滚动摩擦。我们今天研究的叫做滑动摩擦。

  板书: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在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哪个大?

  (学生猜想)

  师:拿出数据来证明!

  (学生讨论实验得出结论)

  师: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讨论举例)车轮、溜冰鞋、轴承…

  师:摩擦还能更小吗?

  假如它是一列火车,想通过减小摩擦力来提速,怎么办?

  生:磁悬浮列车。(它靠强磁场把列车从轨道上微微托起,使接触面分离,来有效减小摩擦。)

  师:除了磁悬浮,还有什么方法能使接触面分离?

  生:气垫船(利用船底与水面之间的一层空气垫来减小摩擦力),润滑油…

  师:(点击课件)拓展探究:减小摩擦力。你能总结出减小摩擦力的几种方法吗?

  (学生讨论回答)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回答)f的方向、作用点、大小的影响因素、增减方法…

  师:应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探究f的影响因素)…

  师:(点击课件)看看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

  探究的方法多种多样,要灵活运用,才能不断提高。

  (说明:一般的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本节课采取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类、形成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法,使学生不用漫无目的地猜想,直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假说。)

  五、布置作业

  1.小论文:“没有摩擦的世界”(点去课件)图片:无摩擦王国。

  2.(击课件)小明说摩擦真讨厌

《摩擦力》教学反思2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摩擦力》教学反思3

  一、教材的特点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具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玻璃板、一条毛巾、两个钩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摩擦吗?”待学生回答后,我又继续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你们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呢?”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学生举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他们所举的例子进行了简单归类,同时列举了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四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七、教学反思

  第一点,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第二点,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探究时的组织教学。

  第三点,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点,由于这一节教材的容量较大,本节内容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叫“变量控制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4

  本课为学生提供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有:摩擦块、钩码、小车、测力计、皮尺、毛巾、圆柱体、细线等等,这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学习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课的开始,可以看出学生对摩擦力的原有经验很丰富,但是他们的认识都是停留在感性的水平上,如果让他们对摩擦力进行准确定义很难,他们只认为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理解很不全面,他们判断摩擦力的依据是“有摩擦”现象,认为有摩擦的地方就有摩擦力。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只学习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观察学生的设计方案,学生基本上能够按照符合逻辑的方式设计实验,但是在材料的选取上学生还是比较随意,有的`学生选来的材料没用上,有的最后又取材料。这反映了学生预想与实际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时教师对有的小组谁的思路好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提醒学生运用科学性的语言进行评价,通过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进一步改进实验效果。

  本课力图体现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反映学生对新概念的建构过程;通过教师观察、提问、学生成果汇报交流等多种手段来真实展示学生的学习表现。

《摩擦力》教学反思5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实验设计、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从实验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②理解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中是接触面之间压力而不是重力和质量大小。

  五、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方形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等

  六、教学程序:

  ㈠引入新课:

  1、播放汽车陷入泥中,车轮打滑;渔民用手捉鱼捉不住;学生想和杯里的水,却拧不开杯盖这三段录象。问:假如你遇到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吗?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学生两手互相搓动,感受摩擦。

  你们想了解摩擦力一些秘密吗?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吧!

  (点评:)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㈡进行新课 :

  1、 摩擦力的概念:

  (点评:)对摩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难,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回忆生活现象,如用橡皮檫檫字;或亲身的体验,如用手旋开瓶盖.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都难以表述抽象的概念。例如: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突出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突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更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摩擦还存在静摩擦、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三种情况。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引入摩擦的:

  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①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问:此时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吗?(学生思考)

  ②用螺旋弹簧水平拉物体,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而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个“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个调皮的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就叫静摩擦力。)

  ③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④在重物下垫几只圆铅笔,拉动重物前进,引出滚动摩擦力。

  教师提问:物体间具备了什么条件才能产生摩擦?

  学生总结:①物体间相互接触、挤压;

  ②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③接触面不光滑。

  由此得出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板书)

  教师:根据上面例子,我们把摩擦大致分为动摩擦和静摩擦,动摩擦又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在初中阶段我们重点研究日常接触最多的,也是最简单的滑动摩擦。

  播放用刷子沿着水平桌面运动录像,让学生注意观察刷毛倒的方向和刷子运动的方向的关系。并结合用弹簧拉木块拉不动实验,自己总结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创设情景: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

  ①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保持压力相同,手在桌面和桌子得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从实验感受并结合日常生活体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所依据的事实。

  ⑴学生猜想:

  ① 与压力大小有关;

  (说明:学生可能猜与物重有关,教师要给予及时纠正,例如擦黑板时板擦对黑板的摩擦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无关,引导到压力问题上。)

  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④与运动方向有关;

  ⑤与运动速度有关;

  ⑥与拉力大小有关。

  ……

  ⑵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

  教师说明:对于后三个学生提出的猜想简单的作出说明。还有没有别的因素会影响摩擦力,课后请大家继续讨论,这节课我们只讨论前三个因素。

  如何来改变这些因素,在研究其中一个量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待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出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怎样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

  提醒学生注意要如何拉动弹簧测力计?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要求学生注意,用弹簧测力计拉的时候,一定要沿着水平方向。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时,木块做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各研究一个猜想。自己的研究完后可任选其他猜想进行实验。并把收集数据的.数据填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⑶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动手实验,并完成表格。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⑷分析论证: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⑸得出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两分钟时间)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设法减少它,有什么方法呢?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进行讨论、总结。

  增大有益摩擦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使接触面彼此离开。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学生展开想象,讨论回答。

  5、课堂小结(略)

  作业:观察自行车的结构,找出与摩擦有关的地方。

《摩擦力》教学反思6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课堂小结,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

《摩擦力》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

  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

  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

  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

  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过课件和课本插图以及游戏:让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学比较拉力的大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引导总结: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变因素变化因素摩擦力实验结论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运动速度

  接触面积的大小

  3)实验探究、搜集证据

  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后由教师演示压力大小对摩擦的影响,由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全班讨论写出结论,然后由不同学生小组(每组4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他因素对摩擦的影响(其中一人专门作讲解,一人记录)小组讨论后由一人将结论写进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问题和将粉笔横放与竖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课本上观察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巩固和提高

  1)如下图中汽车正在水平向右运动,当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向中部滑动时箱子和地面xx(有或无)摩擦力,箱子和车厢xx(有或无)若有则摩擦力的方向向xx,这是因为xx。

  2)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那条措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3)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xx摩擦,采用的方法是xx;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握杠不能太紧,这是为了xx摩擦,采用的方法是xx。

  4)师生共同研究自行车(教师把儿童自行车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构造,自主提问,解释加深知识理解)

  六、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与分类。

  2)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业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运油时总是将油桶放倒向前滚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自行车气不足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3)写一篇科学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摩擦力》教学反思8

  1、让科学回归生活

  本课从例子的选择到材料的准备无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起,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入手。既让学生学的轻松,又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科学。实验材料的`生活化学生认识到在家里也可以做实验,我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来研究,促进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有结构的图片、资料等,形象有趣,又便于记忆,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3、“学”和“玩”整合

  就科学课来说,小学生期待的好课就是既好玩又能学到东西。玩小车、捏橡皮泥每一项活动设计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4、指导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小组合作的成功关系到整堂课的成功。小组中合理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体会到时合作的愉快。

  5、“做”中“学”

  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就深刻地揭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只有让学生动手做,通过他们的实践和亲身经历去获取科学知识,去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才能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科学才有发展,人类才有进步。  

《摩擦力》教学反思9

  对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在这点上,我觉得本节课做得还不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力实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感态度方面,我觉得大部分学生的表现还不错,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听讲中较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学生都能非常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回答问题,可见,他们对物理学习还是有兴趣的。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三、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

  下面说一下这节课缺憾的地方,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在讲解摩擦力这个概念时,教师应再引深一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说一说。如学生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时,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区别,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意识。另外还应该大量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实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在认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教师应通过三个对比试验:1、把两手合在一起;2、两手离开移动;3、两手合在一起搓动,来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将手放在桌面上拖动,手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教学反思10

  依据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在了解了学生实际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对活动所需材料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生活游戏情景出发,让他们觉得科学探究就在我们身边,会促进他们更留心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发观察和思考,从中学会发现。用游戏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价值远远超出从活动中获得的知识,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节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备课活动中。包括课件的制作、教学的.设计、精心准备的游戏环节等。本课力求突出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和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关注探究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全面有效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从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出发,抓泥鳅游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有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各种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发现俩个物体在运动的情况下,相互接触才会产生摩擦力。

  拔河游戏,使学生感知到如何公平竞争,从游戏中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白在做对比实验时,应该要控制一个变量变而其他变量不变,才能有效验证猜测。实验中小组实验目标清晰,分工明确,合作交流,最终验证了猜测。

  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思考,勾起学生再次探究的积极性,在交流中学生进一步发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让学生自由探究,验证猜测。

  郁波老师说“新的学习科学正在改变传统的对学科的看法”。联系“真实”问题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减小摩擦力的例子,再利用课件出示学校运动会拔河的情景,让学生出谋划策怎样才能赢得这场比赛,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进一步认识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同时让他们体会到我们的研究发现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真正体现研究成果的价值。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和喜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果。

《摩擦力》教学反思11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制定了“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的教学设计方案。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 — 冲突— — 顺应(或同化)— —建构” 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上课时再辅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剪辑画面引入课堂,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首先设计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动和用手握住玻璃杯两个小试验,让学生体会感受摩擦力.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深入地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 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及生活、生产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其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科学,从而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课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 学习任务分析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活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该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现象,引发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培养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为高中学习摩擦力打下基础。

  (1) 教学重点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 教学难点

  难点为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2、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初二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实验,比较好动活泼。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如控制变量法。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各种影响因素,灵活运用f=u、N.知道如何区分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知道静摩擦力为

  O

  2.过程和方法。经过摩擦力的探究学习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多种影响因素中“变量控制”的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的互动与合作,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出学生精益求精的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

  4、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汽车打滑,情景课件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4人一组,每组有玻璃杯,水,润滑剂,弹簧测立计,木板,毛巾,木块,钩码;小自行车。

  5、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与什么有关?

  (同学回答的有:)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秤

  示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1

  木块

  木板

  2

  木块

  毛巾

  3

  木块加钩码

  木板

  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6、 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课前播放有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影视。播放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

  师:同学们,看到画面中的主人公“骑鱼”时是多么的浪漫,为何在鸡蛋清中却狼狈地摔倒?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课题:《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摩擦力。请大家先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下, 然后把手用力压在桌面再一次拖过。(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动手体验)

  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多媒体呈现上面这段话.同时向学生介绍: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

  · 自评·学生通过观看实例后。直观地知道什么是滚动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减少了对有关概念的机械记忆。

  师: 同学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你们所知道的或看到的有关摩擦力的例子?

  生1:人跑步时有摩擦力。

  生2:滑旱冰时有滚动摩擦力。

  生3:擦桌子时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不错,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到处都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同学们知道怎么测量它的大小吗?

  生:用弹簧测力计。

  师:对,不过拉动时得匀速拉动。至于原因吗?我们下节课再探讨。(教师边讲边演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然后分四人一组进行一个体验实验,然后交流:“你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让学生用一只手握住一圆柱形空玻璃杯的外壁,让玻璃杯静止在空中.此时学生能轻易地把玻璃杯握住.

  (2)当在玻璃杯的外壁涂上一层润滑油后,学生再握住玻璃杯时就感觉到杯子要往下滑落,若想握住玻璃杯就必须用稍微大一些的力.

  (3)不断地向杯子中注入水.随着杯中水的不断增多,学生就会感觉到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此时要想能握住杯子,必须不断加大握杯子的力.

  (4)当水加到一定量以后,不论该学生怎样努力却再也握不住杯子了,杯子不断地向下滑落.

  完成上述实验后,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

  (1)手握杯子且让杯子静止在空中,则手必须用力握住杯子,即手和杯子接触并且挤压了.也就是说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是接触并且挤压.

  (2)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杯子相对手的运动趋势是向下滑落.若要杯子保持静止,则由二力平衡知识可知,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即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同时也说明了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随着杯子中的水不断地增多,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变大,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然而,杯子并没有下落,说明手给杯子施加的静摩擦力越来越大,即静摩擦力的大小会随着物体所受的其他力的变化而变化.

  (4)没有涂润滑油之前能轻易地握住杯子,涂润滑油以后要握住杯子就必须用大一些的力,说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静摩擦力的产生有影响,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接触面粗糙.

  (5)第四步实验现象说明静摩擦力的大小有一个极大值— — 最大静摩擦力.当水和杯子的总重力大于手和杯子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则杯子开始下滑.这个现象还说明了,在该实验中,能让杯子处于静止状态的力并不是手握杯子的力(手施加给杯子的弹力),而是手施加给杯子的静摩擦力.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虽然不能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但是却能通过自己的触觉强烈地感觉到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以及相对运动趋势的激烈程度,从而能正确地判断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变化,对学生加深理解静摩擦力有很大的帮助。

  充分交流后,请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内容板书: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师:为了获得答案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前两步我们已经做了,现在从第三步开始做。

  师: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 同学们知道需要用到什么研究方法吗?

  生:控制变量法。

  师:对。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我们提出的猜想呢?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开始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讨论结束后,抽两组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组学生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格用多媒体投影在屏幕上。

  。

  收集证据

  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秤

  示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1

  木块

  木板

  2

  木块

  毛巾

  3

  木块加钩码

  木板

  教师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与证据收集,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

  师:同学们的实验完成了吗? 完成了的请举手。现在请同学把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哪一组先来?

  生1: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生2: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其他的几个猜想,可由同学们课后自己验证。

  · 教师自评·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请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由于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 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与反思。

  师:摩擦对人类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呢?

  学生七嘴八舌,各说不一。教师没做说明.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 汽车打滑。

  师: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生:(齐答)增大摩擦力。

  师:谁能回答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

  生1:增大压力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2:还可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非常不错,同学们能再举些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吗?

  多媒体播放相应的画面,学生自主举手发言。

  生1:人走路时要增大摩擦力。

  生2:我的球鞋底上有明显的花纹。

  生3:汽车轮胎的花纹

  生4:在冰雪路上行驶的汽车要系防滑链。

  师:同学刚才的回答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已悟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的摩擦力不总是有用的, 比如转动的机器会因为摩擦而加剧磨损,那如何减小有害的摩擦力呢?

  生:(齐答)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流畅,不过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不止这些,请看屏幕。

  多媒体播放情景课件:

  1.滚动代替滑动;2.加润滑油;3.磁浮列车;4.气垫船。

  引导学生感悟画面中出现的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当画面中出现:“气垫船在草坪上行驶,从人身上碾过,将人身上的衣物弄得个精光”时,全班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有些什么感悟呢?

  生:在生活中有很多减小摩擦力的实例

  生: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 ?

  结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师:同学们知道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

  师:对.同学们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因此减小摩擦力的最好的办法是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加润滑油、磁浮、气垫等。

  师: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小朋友骑的自行车放到讲桌上) 同学们看一看自行车中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 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生:(走到讲台,边指边说)轮胎、脚蹬、把套这些部件都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们上面都刻有花纹。

  生2:(指车闸)它也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使用橡胶制成.同时要用力捏闸。

  生3:(指前轴、中轴、后轴说)这些部分都减小了摩擦.因为它们都安装了滚珠轴承,同时还加了润滑油。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车轮是减小摩擦的,因为它是圆的,以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探究过程,想一想有什么收获呢?

  生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

  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生3: 物理非常有趣, 电影画面里也有物理现象.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许多物理道理。

  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师:同学们刚才总结很好!

  【小结】

  在学生阐述随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跟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形成性练习】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7、 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发展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寻求发展。在开课前和整个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情景的渲染、营造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既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将暂时兴趣转化为了持久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实践、在思考、在交流.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摩擦现象。

  8、 教学设计后记

  1、 本内容的设计应用多媒体创设动态的、声形并茂的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带来新感受,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地活跃起来,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的兴奋状态。并完整的呈现了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 控制变量。虽然学生的方案可能不够完善、甚至很粗糙,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将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冲突产生得越强烈,顺应的过程越彻底,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越牢固。在教学设计上,本课着力表现的正是针对“摩擦力”这一概念而“激发一冲突一顺应一建构”的过程。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冈素 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摩擦力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来使学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对摩擦的感性认识。

  3.在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 这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 — 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这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摩擦力》教学反思12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摩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亲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认识到什么是摩擦力?对于什么是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现 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中没有特意分出三种摩擦力,可以放到后面摩擦力的应用时介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猜想时,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设计实验中,提出在实验中关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都体现了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思路。此过程中时间因班级基础不同有所不同,教师应活掌握。

  摩擦力的应用中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摩擦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13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我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这节的教学和最后的课堂小测试我总结了这节课我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如下:

  优点: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2.这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一类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的题目,但是学生们往往没有思路,几乎得不住分。所以我设计在猜想摩擦力影响因素时,让学生说出猜想后,还得说出能支持自己猜想的事例,这样就可以避免盲目的猜想和不切实际的瞎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的各个环节,并在实验中及时进行修正。这样的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对探究环节的进一步掌握。

  3.在运用扩展阶段,大部分学生能编出关于摩擦力的习题以及在小测试阶段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全对,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真有独到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摸索这种模式,使其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缺点:

  1.在实际操作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在设计猜想这一环节时,我觉得学生们应该会有不少的想法,实际在课堂上学生却一下子没有了思路,这时我只有抛砖引玉了,先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一个猜想,这时教室的气氛才慢慢活跃起来。有个学生提出了实验中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很困难,这是当时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当时由于没有想到这个因素在实验中容易出现,没能及时给学生指出很好的解决方案。可见以后在备课中还要下功夫,多想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做到及早预见。如果在课堂上出现意外时,一定不要紧张,能当时解决的问题就处理,不能说明的一定要给学生说明情况,告诉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还不能解释,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慢慢了解。

  2.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我感觉《摩擦力》的`实验的可见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不够理想,实验原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实验的操作性难度比较大。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很难做到:用手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木块在做变速运动,这样,拉力和摩擦力不是平衡力。同学们通过观察也发现: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读取数据不方便,同时,对实验的准确性也产生了怀疑。针对该实验设计的不足,我在课后经过思考和实验操作,个人认为进行以下改进实验效果更理想。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木块上,在木块的下面放置一块长木板。实验过程中,拉动木块下的长木板,使木块与长木板之间发现相对运动,木板受拉力和摩擦力作用,长木板的运动状态,并不能影响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这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稳定了,读取实验数据也就方便了。

  任何一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通过我的反思我相信对我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摩擦力》教学反思14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教材安排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鼓励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去探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互相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具体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1、本节课成功之处: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并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②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存在着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设问和适当的分析归纳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有些学生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有些学生用弹簧秤一端连接木块另一端固定后水平放置,再把木板放到木块下面匀速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其次,对实验数据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处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2、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讨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物体速度无关的讨论时间较为少。

  ②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

《摩擦力》教学反思15

  摩擦力是物理力学中的一个较难的知识部分。摩擦力是指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由于发生了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因为摩擦力是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它只是对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物体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是一回事,所以从物体表面上是往往直接看不出是否有摩擦力存在的。

  通过对摩擦力一节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几点反思:

  1、静摩擦是教材上没有的,但需要对学生进行补充。因为静摩擦发生在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实际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所以物体间表现为相对静止。静止是一种典型的平衡状态,静摩擦力的学习一是对二力平衡可作一个巩固,二是对于学生在物理学中的受力分析起很大提高。

  2、因为有静摩擦力的补充学习,所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时间有些紧张,可建议将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静摩擦力和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基础上补充适当练习并学习摩擦力的分类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3、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根据课本的要求是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运动,通过测力计拉力的示数间接地反映出摩擦力的大小,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有些资料就提到为了避免因不匀速对实验的影响,将用测力计拉木块改为拉木板,这样使测力计产生示数的力就是因为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从而使木块对测力计产生的拉力,所以测力计上显示出来的示数就是真正等于摩擦力的大小,而且改进后实验不受拉力是否匀速的影响。这样改进后确实对实验现象有更直观的表现,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加深,或者说初次接触很难理解,同时不利于二力平衡的巩固。所以建议还是采用教材所给方法。

  4、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应多设计几个探究因素,比如接触面积、是否匀速等等。这对学生理解 摩擦力大小是有好处的。

  5、在学完摩擦力后,可将力、弹力弹簧测力计、重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作一次联合测试,以便综合了解学生对于力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程度。

【《摩擦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摩擦力教学反思03-23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03-10

《摩擦力》教学反思15篇03-04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06-28

《摩擦力》教案优秀11-11

前后教学反思《前后》教学反思11-13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 教学反思02-09

教学教学反思11-10

教学反思03-05